《聊斋志异》狐女形象的人性特征研究 古文学专业_第1页
《聊斋志异》狐女形象的人性特征研究 古文学专业_第2页
《聊斋志异》狐女形象的人性特征研究 古文学专业_第3页
《聊斋志异》狐女形象的人性特征研究 古文学专业_第4页
《聊斋志异》狐女形象的人性特征研究 古文学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在《聊斋志异》中涉及到狐的篇章有82篇,专写狐女的达40余篇,占一半有余。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狐精形象的集大成者,它成功描绘了一幅狐女群像图,无论是工笔细描还是粗笔勾勒,她们大都是美、善、智慧的象征。本文就狐女形象的创作背景及其性格特征、意义作简要的分析。狐女的形象由图腾文化转入文学作品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涂山九尾狐的传说到《聊斋志异》众多狐女,狐女这一形象由最初单纯的贬义慢慢转变为具有人性的狐女形象。蒲松龄让“狐狸精”不再只是恶意的贬斥,而是一个个拥有人性光辉的奇女子。《聊斋志异》中的狐女都拥有美丽的外貌,聪明勇敢的个性,她们爱憎分明,却也能以德报怨。《聊斋志异》的创作继承了前人狐文化的滋养,在前人的基础上对狐女这一形象进行进一步的塑造。蒲松龄对狐女形象的塑造受到明末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她们都对爱情向往有着自由不被约束的渴望。蒲松龄个人的成长环境与他的人生经历都和狐女形象的产生息息相关。

关键词:狐女;人性;原因

Abstract

Thereare82chaptersaboutfoxinthestrangetalesofstrangetalesfromastudio.Morethan40womenwritemorethanhalfofthem.PuSongling's"strangestoriesfromalonelystudio"isthecollectionoftheimageofthefoxessence.Ithassuccessfullydepictedapictureofafoxwoman,whichisasymbolofbeauty,goodandwisdom,whetheritisameticulousdrawingoraroughsketch.Thisarticlegivesabriefanalysisofthecreationbackground,characterandsignificanceoffoxfemaleimage.Theimageofthefoxwomanhasalsochangedfromtotemculturetoliteraryworks.FromthelegendofpaintedmountainNineTailedfoxestoanumberoffoxes,theimageoffoxwomengraduallychangedfromtheoriginalsimplederogatorymeaningtothehumanfoxfemaleimage.PuSonglinglet"Fox"isnolongerjustamaliciousdemotion,butawomanwithabrillianthumannature.Thefemalefoxinthestrangestoriesfromastrangestudiohasbeautifulappearance,intelligentandbravepersonality.Theyloveandhateeachother,buttheycanreturngoodforevil.ThecreationofLiaoZhaiZhiYiinheritedthenourishmentoffoxculturebefore,andfurthercreatedtheimageoffoxwomanonthebasisofpredecessors.PuSongling'simageofthefoxgirlwasinfluencedbytheideologicalliberationmovementinthelateMingDynasty.Theyallyearnedforlovewithfreedomandfreedom.PuSongling'spersonalgrowthenvironmentandhislifeexperiencearecloselyrelatedtothecreationoffoxfemaleimage.

Keywords:Foxwoman;Humannature;Reason

目录

绪论1

一、《聊斋志异》之前的狐狸形象2

二、《聊斋志异》中狐女身上人性的体现4

(一)外貌美丽4

(二)心地善良5

(三)聪明勇敢6

(四)拥有孝心6

三、《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及其人性的成因7

(一)继承前代狐女形象7

(二)受社会思想解放影响7

(三)蒲松龄的现实处境8

1、家庭贫困8

2、终不得志9

3、缺乏爱情10

结语11

参考文献12

绪论

狐,以捕鼠雀为食,昼伏夜出,性情灵动狡黠,出没于山林地区。狐狸优美的体态、神秘的习性,触动了人们的丰富幻想。古代,人们把狐奉为图腾,奉为神仙。狐狸的意象在中国历史上渊源深远,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不仅继承了前代的狐女形象,并对其进行了改造,塑造了一批善良聪明,貌美心善的狐女形象,她们身上不仅仅只是狐性,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更多的是她们身上的人性。蒲松龄塑造这些有情有义的狐女与狐女文化的滋养,当时社会思想解放的思潮,以及作者的现实处境是分不开的。体现了作者自己内心的渴望以及对当时社会女性的一种期望。

《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是独具审美特征的异类女性形象,其表现是人性与狐性的对立与统一。统一在于狐性怎样不露痕迹地转变为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是美丽与智慧的集合,是率真的性情与高贵的品格。对立主要是指狐女性格中人性与狐性的矛盾的地方,即认同世俗与渴望自由的矛盾,自卑与自尊的矛盾等。正是因为这种对立统一,才使得狐女形象同其他的鬼女形象,仙女形象以及其他异类女性形象区分开来。

《聊斋志异》中的狐女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狐狸精”的形象。而成了具有人性的“真情、至性”的人狐复合体,她们美丽善良、智慧贤德,超越了现实中的女性。在她们身上更寄托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憧憬。

一、《聊斋志异》之前的狐狸形象

狐狸作为大自然中一种普通的动物,因为其敏捷的身体,狡猾的习性,所以被人类冠以了神秘的色彩。古代的狐狸作为一种图腾出现在人类视野,它们是神仙,无所不能。相传大禹的妻子涂山氏是只九尾狐,还传说得白狐者就可当上帝王。这是关于狐狸最早的传说。

商纣王的宠妃妲己可以说是狐狸精的代名词,甚至是“狐狸精”作为贬义词的最高程度。《封神演义》中妲己因被狐狸精附身,而魅惑纣王,让纣王丢掉江山。因而“狐狸精”就与红颜祸水,祸国殃民紧密联系。小说中被九尾狐附身的妲己长相貌美,但是一个骄奢淫逸的妖孽、心肠毒辣的蛇蝎美人,这与传说的涂山九尾狐相差甚远。正是因为妲己这一形象的出现,狐狸狡猾无信,魅惑人心,狡诈无比的形象就确立无疑了,所以历代以来,大家对狐狸的印象也只是停留在这些贬义词中,对于狐狸是既存在一丝畏惧,更多的是人人得而诛之的仇视,这种思想千百年来几乎未曾变过。

魏晋南北朝时期《搜神记》、《搜神后记》中记录了有关狐狸精的事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搜神记》中的《阿紫》篇,文中的阿紫是个淫妇的形象,她拥有人的外形,却不具备人性,兽性仍是主导。狐精从此就被看作是迷惑人心的妖物,破坏人的家庭。《本草纲目》中提到:“或云狐有媚珠。”[1]狐狸以施展媚术来迷倒人类,以此获得利益。到了六朝时期,狐狸成为志怪小说的主角,很多篇章都是描写狐、狐仙的。

唐代狐狸这一形象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加工,更加的具有了神秘性,它们不仅貌美而且往往具有神力。阿紫这一形象在唐代被进行了新的定义,出现了许多和阿紫一样的狐妖迷惑男人,这时的狐妖经常和妓女结合在一起,这样很大程度上就更加贬低了狐狸,同时大部分的作品中出现的狐狸都是雌狐。唐代许多写狐的小说中很多狐狸虽然也像阿紫一样具有狐狸的特性,但她们不会伤害人类,反而有情有义,兽性在她们身上基本消退。如《任氏传》中任氏这一狐狸的描写,任氏集美貌智慧、善良于一身,她对郑六的爱只是出于本心的爱,不夹杂任何利益。任氏的成功塑造,给狐妖的形象附加了人性的美,她们虽为异类,可她们重情重义,少了一分枷锁,但多了一分人情。任氏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狐妖观念,即心美与貌美的完美结合,意义重大。[2]这为后来狐妖形象的塑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宋朝狐妖记录的故事不如唐代那么多,少有的描写狐狸的篇目中狐妖的形象都是以任氏为原型进行再创造的。如《小莲记》中的小莲的身上丝毫看不出兽性和妖性,也没有了阿紫形象的淫荡,小莲作为一个善良、貌美的狐狸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让读者看到了一段浪漫美丽的人狐恋爱。同样《西池春游》、《云斋广录》中的女主人公也都是任氏和小莲的化身,她们具有一般狐狸的特性,但更有人性的善良于聪明。

黑格尔曾经在《美学》中说到:“亚洲人很少把某类动物作为神圣而崇拜,他们要借某些动物把神圣的东西呈现出来。”[3]正如古代封建社会的皇帝把自己说成是真龙天子,把自己比喻成龙,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权威和权力的至高无上。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狐女不仅长相貌美,而且具有最为珍贵的美好品质,现实中缺少的东西蒲松龄放在了作品中,以此来反映现实社会的弊端。

到宋朝狐妖基本的形象被定性,她们不再只是一味魅惑人类的妖精,她们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她们的所作所为有时比人类更善良、重情义。她们身上开始寄托作者对女性的理想化想象,是在现实中得不到的慰藉,也开始借狐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如对社会某些现象的不满,或对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抱怨。清代蒲松龄则对此进行了更加大手笔的描写。

狐女这一形象本身的魅力加之传说的神秘感,还有文人墨客的推波助澜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象其实并不难,但纵观文学史有意为狐狸作传的其实并不多。在这为数不多的人里面蒲松龄则是很特殊的一位。如果说之前个这种各样的关于狐女的传说都只是素材的话,那在蒲松龄的笔下她们早已成为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如果说以前的各种各样的狐传说,都还存在有群体创作的影子,则蒲松龄笔下的狐女则更多烙上的是自身及时代的印痕。

二、《聊斋志异》中狐女身上人性的体现

《聊斋志异》中涉及到狐狸的篇目有80多篇,其中专门描写狐狸的有40多篇。《聊斋志异》中狐女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破坏扰乱人类家庭的狐妖,以《焦螟》中的狐妖,《董生》中的狐妖为例,她们在人类家中横行,扰乱家中秩序或魅惑人类,以致人丢掉性命。另一类则是也任氏为原型,她们都是大度善良,拥有人类所拥有的美好品质,帮助人类获得美好生活。

第一类狐妖纠缠人类,让人不得安生,从另一个侧面描写人类,以狐写人。《贾儿》中贾儿的母亲受狐狸迷惑,痛苦不堪,以致变得疯疯癫癫,她的儿子聪明勇敢,用一系列的计谋将狐狸精杀死,使得母亲逐渐康复,还有《捉狐》中狐狸的狡猾,突出人类的聪明勇敢。这些篇章一方面写狐狸的恶性,另一方面写人类的一些特性,或聪明或胆小懦弱。

另外一类就是《聊斋志异》中大量篇幅所描写的狐女,她们外貌美丽,心地善良,她们在具有狐的特性的同时具有人性。这一类狐妖的典型代表有婴宁、青凤、辛十四娘等,可以看出作者赋予她们身上善良、聪慧、侠义,源于作者对她们的喜爱。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狐妖的人性,狐女身上的人性体现在方方面面。

(一)外貌美丽

《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大都是绝世美女,她们的外貌是世间女子难以企及的,男子见她们的第一眼就会毫不犹豫的爱上她们。如对青凤的描写“弱态生娇,秋波流慧,人间无其丽。”对胡三姐的描写“容华若仙”,胡四姐则为“荷粉露垂,杏花烟润,嫣然含笑,媚力欲绝。”[4]她们的美丽又各自不同。

青凤是蒲松龄创造的一个优美的情狐形象,蒲松龄是如此爱她,以致他在《狐友》卷五中假托友人毕怡庵说:“毕每读《青凤传》,心辄向往,恨不一遇。”[5]青凤的美是一种大家闺秀的美,她的美是出自于名门望族的淑女的美。在被叔父撞见她与情郎约会时,她羞愧难当,她的表现也是符合大家对大家闺秀的认知的。她的美似乎有一种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感觉。

婴宁的美是充满天真的单纯的美,婴宁爱笑,也正是她的笑容俘获了王子服的心。上元节的匆匆一面,王子服心心念念的不仅仅是那个少女的美丽,还有她的笑容。婴宁似乎笑得有些不合礼法,不管处于什么样的情况下,她都会哈哈大笑,以至于拜堂成亲都无法正常进行,但正是因为她无所不在的笑声,才让人们感受到她的独特,她的美丽。她爱笑爱花,她的美就是源于自然的美。

“觌面殊非,年仅十五六,禅袖垂髫,风流香曼,行步之间若还若往。”这是《聊斋志异》中对莲香的描写,莲香的美透露着一种高雅,是一个极富气质的美女。桑晓也正是因为她的美貌,在明知道她是狐妖的情况下还与她来往。

(二)心地善良

狐女们不仅貌美如花,而且她们有着最难能可贵的人的品质,那就是心地善良。她们作为狐妖不仅不会加害人类,而且还会帮助人类,有时她们的善良比人类还要伟大。

就算是人类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以德报怨心怀感恩的。胡四姐被尚生的母亲请来道士关在瓶中,差点丢掉性命。当她逃出去以后并没有在后来对尚生的母亲进行报复,她不记得别人害过她,但她牢记者别人的救命之恩。在她得道成仙的时候,没有忘记尚生当年的救命之恩,度化他为鬼仙来报答他。同样的小翠因报答嫁给傻子,她为了替母亲报答当年王父帮母亲躲过雷霆劫,嫁给了什么也不懂的元丰,帮助王家避过劫难,让丈夫变得和正常人一样。

红玉与情郎冯相如两情相悦却遭到冯父的责骂,无奈离冯生而去,临走时还送给他四十两白银,让他娶妻生子。当冯家遭遇劫难,冯生妻子惨死,孩子不知下落。红玉适时出现在冯生的面前,救了他的孩子并且照顾有加。之后的红玉更是留在冯生身边重建家业,使得冯家重新人烟兴旺,重现辉煌。

胡四姐的以德报怨,红玉的不计前嫌,封三娘的成人之美,她们拥有的是狐狸的身子,但她们的本性却散发着人性的善良。

(三)聪明勇敢

《聊斋志异》中的男性和我们印象中的中国传统男性变得不一样,他们似乎成为了女性的一个陪衬,他们胆小怕事,唯唯诺诺,甚至好吃懒做。相比较男性来说,文中的女性她们身上让我们看到的是女性的智慧和勇敢,她们的勇敢体现在她们对于自己的爱情敢于追求。

莲香对于自己的爱情有一种近乎固执的执着,她为了与爱人能再度重逢,不惜十四年后投胎再次嫁给桑生。她为了爱情可以付出一切,正因为她爱桑生,所以她在得知李氏也爱上桑生时,不是一味的无理取闹,而是大度的接受。她为了她爱的人翻越山峰采药为他治病。为了能和爱人相守一生,她毅然决然选择投胎。我想莲香之所以能够接受李氏除了她的大度还有和她对桑生的爱是分不开的,他知道桑生喜欢李氏,自己又怎么能让桑生作两难的选择呢。

鸦头虽是只狐狸又被迫成为妓女,但她却不轻易就范,她勇敢的反抗拒绝母亲誓死不从。被母亲抓走后关进阴暗的小屋,日日被抽打的皮开肉绽,这仍然不能改变她最初的想法。作为封建时代的女性她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在遇见喜欢的人时,义无反顾的选择和他私奔。她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勇敢的反叛传统的礼教,最终才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狐妓鸦头是所谓“贞狐”。[6]

狐女的智慧是可以独挡一面的大智慧,她们往往能够救一个家族与水深火热中。辛十四娘在的知丈夫冯生身陷囹圄时,能够镇定自若,让丫鬟去京城找到皇上投其所好,最后成功救出丈夫。异史氏曰:“苟非室有仙人,亦何能解脱囹圄,以再生与当世耶?”[7]同时她察人与细微处,知道楚生为人不友善,多次劝说丈夫远离。小翠与辛十四娘相比似乎多了一分天真胡闹,但她就是在嬉笑胡闹中挽救了王家,在玩耍嬉戏中把敌人糊弄的团团转转,她的智慧和她表现出来的恰恰是相反的,在天真无邪的背后隐藏的是大智慧。

(四)拥有孝心

《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她们个个皆通人性,这不仅仅表现在她们拥有人的外貌和身体,更体现在她们拥有的是人的善良和孝心。俗语百善孝为先,她们和人类一样有孝心证明她们是善良的,同样因为她们的善良才有孝心。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聊斋》中的狐女“多具人情,通世故,使人觉得可亲。”之所以让人觉得可亲,大概是因为人觉得她们和人无异。

《聊斋志异》青凤篇中青凤从小是由叔叔养大,没有父母。在叔叔被抓走后,青凤偶然被耿生救起,自己得救后不忘恳求耿生帮忙解救自己的叔叔。之前叔叔虽然阻止她和耿生在一起,但青凤记着的是叔叔将自己养大成人的恩情。如今叔叔有难,她一定要尽一份孝心。

同样的狐女长亭,与石太璞相恋,遭到父亲的反对,在孝心和爱情中间苦苦挣扎。在得知公公病逝后,她不惜与父亲断绝父女关系,返回自己家中为公公守孝。她说她能听从父亲的命令断绝儿女之情,却不能失掉公媳之礼。后来长亭娘家遭到劫难父亲被道士抓走,长亭央求丈夫能够救回父亲。正是她的善良和孝心才让她在父亲和丈夫之间左右为难,无法尽母亲的职责。

小翠为了帮母亲报恩才嫁给什么也不懂的傻子,恒娘因为父亲去世所以选择离开对她很好的丈夫回家守孝,婴宁嫁给王子服后报答母亲,将其尸体与父亲合葬。婴宁嫁与王子服后对婆婆也是十分孝敬,常常使婆婆消除怨气。

她们的孝心在今天看来可能是一种愚孝,但她们的孝顺是符合当时社会对人的约束的。她们和人一样在家时孝顺自己的父母,出嫁后孝顺公婆,相夫教子。在她们身上已经完全看不到狐性,她们之中的大多数追求的仍是人世间的幸福美满,向往的是天伦之乐。

三、《聊斋志异》中狐女形象及其人性的成因

狐狸这一形象在社会上存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背负着骂名,人类痛恨她们狐媚,迷惑人心,破坏家庭。但蒲松龄笔下的她们却有着某些人类没有的优点,她们美丽善良,乐于助人,除了她们身上神秘的狐性色彩,更多的是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蒲松龄用他手下的笔为狐女们千年的“冤屈”正名,《聊斋志异》中狐女的形象是蒲松龄高度理想化的结晶。蒲松龄将狐女形象高度理想化无疑和继承前代狐女形象,当时社会的个性解放以及蒲松龄的现实处境息息相关。

(一)继承前代狐女形象

狐妖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也是比较特殊的一种,不仅具有超现实的能力,而且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久远的文化意蕴。将狐狸与女性结合在一起,早在中国古代图腾时期就出现了,即大禹的妻子涂山九尾狐的神话。在之后的文学作品中狐狸这一形象基本都是和女性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阿紫还是任氏都是美丽的女子,她们幻化人形与人接触,她们吸引人类的第一步便是在世上罕见的美貌。

阿紫和任氏虽然站在正与邪,善与恶的对立面,但她们都是拥有世间女子难以企及的外貌。阿紫用外貌迷惑世人,任氏不仅拥有不可一世的外貌,还有至情至性的人情,由此任氏原型开启了一种全新的狐女形象,即内外皆美的全新形象。

蒲松龄继承前代狐女形象的特质,完全抛弃了狐女魅惑世人的性格,继承了任氏的原型,并在此基础上塑造了一批外貌美丽,且具有人性美和人情美的狐女形象。蒲松龄从各个方面发掘塑造狐女身上的人性美,她们的完美近乎于无可挑剔,她们集真、善、美于一身。

(二)受社会思想解放影响

蒲松龄笔下的狐女形象大都是勇敢追求爱情的,和古代中国的传统女性是不同的,她们对于婚姻和爱情不再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和明朝末年“反传统、重人欲”的思潮密切相关。受社会思想解放的影响,蒲松龄塑造出的狐女都勇于追求爱情,追求爱情是人类正当的需求和正常的情感,是女性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表现。

《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无论是行侠仗义的侠女,还是温柔贤淑的大家闺秀,亦或是沦落风尘的女子,她们遇到自己心爱的人时,总会义无反顾的追求,不计较得失,更不在乎虚礼。

《聊斋志异》中的狐女们具有自由支配自身一切活动的意识,这是女性进步意识觉醒的强烈表现。在婚恋嫁娶问题上,她们可以大胆追求爱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男女间由“君子好逑”转为“女子好逑”,由“仲可怀也,畏我父母”到“仲可怀也,即可思嫁”。她们打破了传统礼教的“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婚姻观念,主动寻找自己的幸福,是前卫的女性。与异性不论是结合或离异都迅速、果断,只要两情相悦,即可以身相许;如感情破裂,缘分尽了,就各奔东西。在婚姻观念上,狐女简直可以和21世纪女性思想相媲美了。

《青梅》中的青梅有着过人的眼力,她认为张生内心孝顺,认真读书,将来必定有所作为。她首先劝阿喜嫁给张生,在得知他们并不合适时,上门自托,表现出的是莫大的勇气和主动性。在阿喜的帮助下,她与张生结为夫妇,婚后青梅勤俭持家,孝顺老人,帮助张生,成为张生的贤内助,最后张生终得富贵。最后她又帮助落难的阿喜成为张生的正妻,自己宁可屈婢妾之礼,以侧室居之。

受当时重拾人欲的社会思潮的影响,蒲松龄塑造的狐女形象,对于爱情是自由的,不受任何束缚的,也从不计较名分。她们对于爱情是忠贞的,是一往情深的。

(三)蒲松龄的现实处境

蒲松龄写狐女是把她们当做人来写,狐女是他通过自身的所听所闻积累而来,又经过自己的想象,寄托了自己的感情。狐女身上至情至性、敢爱敢恨的性格是在现实中少见甚至是没有的,蒲松龄将自己内心的寄托放在这些狐女身上。《聊斋志异》中狐女一见倾心的对象都是正在考取功名,穷困潦倒的书生,正如自己一生穷困潦倒,仕途不顺。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蒲松龄的一身既没有贵人相助,更加没有人生的逆袭,所以他将这些愿望与希望写进了《聊斋志异》,希望书中和他拥有相同人生经历的书生能帮他完成梦想。

1、家庭贫困

“蒲松龄的一生遭遇坎坷,历经心酸,家境贫寒,科名也是连年不顺,一直到晚年,他的生活一直很清苦,这对他的思想有重大影响。因而有着比常人更多的生活和情感上的缺憾。”[8]蒲松龄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小地主家庭,可想而知先前的生活可以说是比较富裕的,但随着家庭的没落,蒲松龄生活也变得十分拮据,他的生活变得穷困潦倒,所以在他的梦想中是希望自己能够得到贵人的帮助,从而获得富裕的生活。

《聊斋志异》的狐小说中狐女为主人公的爱情小说是最光彩夺目的。[9]他把这一切的愿望都毫不犹豫的写进了《聊斋志异》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凡是涉及到书生的,他们大部分是穷困的,在一间破庙中遇到帮助自己的贵人,即狐女。这是蒲松龄的想象更是他的愿望,他希望自己也能和自己笔下的人物一样遇到把自己从贫困中解救出来的人哪怕是狐。现实中的不到的东西,那一切就被赋予了想象。所以我们今天就看到了各种各样,形象鲜明的狐女,她们善良聪明,而且多智。

《王成》篇中的王成何尝不是蒲松龄自己的真实写照。但唯一不同的是王成遇到了救他出苦海的人,一只自称是他祖母的狐狸,这个狐狸幻化成的老妇人,不仅给王成做生意的本钱,还交给他做生意的方法。在王成变得富贵以后,老妇人便功成身退。辛十四娘得到成仙后留下的储钱罐使冯生一家生活变得富裕,红玉勤俭持家,也同样使家庭越来越富裕。

《聊斋志异》中的狐女的出现都会给她们的情郎或者丈夫带来生活上的改变,可见蒲松龄内心是希望改变家庭的现状,他是及其渴望有人可以来帮助他的。

2、终不得志

蒲松龄一生4次参加科举考试,19岁第一次参加,但命运却一次次和他开玩笑,直到71岁才勉强被补为贡生。他的一生都是在郁郁不得志中度过的,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他都无法接受自己一生碌碌无为的现实。

蒲松龄一生科场失意,为养家糊口,他不得不去当塾师。不得志的经历使他更好地接触到社会最下层,对黑暗的社会的现实有了深刻的体验,引起了强烈的不满。为了宣泄内心的“孤愤”,狐女形象便出现在他的笔端。他针砭时弊,含沙影射,不露痕迹,满清王朝无可奈何,而读者心领神会,彼此心照不宣,

所以其“杀伤力”极强。狐女这些非现实的形象,打破了时空、人神、生死的界限,让作品在反映现实上获得了另一种自由,如此才使蒲松龄能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用超现实的形式书写真正的现实,说出现实中人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话。

《聊斋志异》红玉篇中,冯相如在没遇到红玉之前是个穷困潦倒的秀才,后来又不幸摊上官司被剥夺了秀才的封号,冯生的仕途之路走得可谓是曲折无比。红玉的再次出现不仅帮助冯生摆平了官司,最重要的是还帮他恢复了秀才的资格,接着冯相如就中了举人。

狐女就像救世主一般在书生遇到危难时总能适时出现,蒲松龄就在书中满足自己的想象,将狐女构想的接近完美。

3、缺乏爱情

蒲松龄的一生几乎都远离故乡,要么在外求学,要么在私塾教书。这么多年蒲松龄虽有家室,但长时间的分离,根本无法让蒲松龄感到家庭的温暖和来自妻子的爱意。所以他对爱情是迫切和强烈的。他自己只是一个教书先生无权无势,没有办法三妻四妾,更没有能力宿娼狎婢。蒲松龄将自己的现实欲求写进了作品,希望在作品中得到慰藉。

《聊斋志异》中大部分的人狐恋爱都是貌美善良的狐女爱上穷困潦倒的书生,狐女不在乎书生是否家境富贵,是否功成名就,更加不在乎封建礼教的束缚以及世人的眼光,她们给予男子精神上极大的安慰,给他们物资上的需求和生活上的欢乐。这些作为作者最深处的感情寄托,把这些情感放在虚幻的作品中,使得孤独的身心得到安慰。

虽然在当时没有太多爱情可言,但蒲松龄似乎和当时大多数人不太一样,他渴望的是真正的爱情,不是盲婚哑嫁。蒲松龄向往《诗经》时代天真无邪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