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教的出现与演变
“名教”一词自出现以来,在许多史料中被广泛使用,著名学者也对此进行了解释。这些使用和解释往往倾向于“名教”和“儒家”。如袁宏《后汉纪》曰:“夫君臣父子,名教之本也。”陈寅恪先生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中谈道:“故名教者,依魏晋人解释,以名为教,即以官长君臣之义为教,亦即入世求仕者所宜奉行者也。其主张与崇尚自然,即避世不仕者,适相违反,此两者不同,明白已甚。”如果这一解释尚不明确,则该文在谈到“《世说新语·任诞类》阮仲容步兵居道南条刘注引竹林七贤论云:‘诸阮前世皆儒学,善居室,惟咸一家尚道弃事,好酒而贫”’时,陈先生释之为:“所谓‘儒学’即遵行名教之意,所谓‘尚道’即崇尚自然之意……”(陈寅恪:《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初编》,第208—209页)唐长孺先生认为:“所谓名教即是因名立教,内容包括政治制度、职官设置、人才配合以及礼乐教化等等。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依据儒家的伦理道德标准选拔人才,使被选拔的人才与所居职位相配合,做到人尽其才,官称其职。”“两汉经学的衰弱使过去定于一尊的儒家学说不能维持以往的尊严,儒家所主张的名教之治亦因尚名之弊趋于破产。”观袁宏及陈、唐二位先生之论,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简而言之,“名教”即“儒家”。但值得思考的是,儒家在两汉兴盛之至,而现存有关两汉时期的史料记载中却从未出现“名教”一词,换言之,两汉时期的人并未将“名教”作为“儒家”的代名词。那么“名教”一词是如何出现的,它又是如何成为“儒家”的代名词?一“名实不实”下对名实关系的反思现存史料中,“名教”一词最早出现于嵇康《释私论》中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即曹魏时期,这正与名家思想在汉末魏时的兴盛时间相吻合,笔者以为,“名教”一词中的“名”与名家思想有关。此论断并非笔者的孤明先发,汤用彤先生早有论述,但笔者所论与汤先生的观点有不同之处,兹就先述笔者的论证,再述与汤先生观点的异同。东汉末年出现了大量名实相乖的社会现象,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汉代将儒家思想官方意识形态化,直接影响了汉代的选官制,即察举征辟制刺激了求名之风兴盛,从而引发了虚伪矫饰、名不副实现象的发生;其二,汉代将儒家思想官方意识形态化,刺激了整个社会对道德的高标一格,从而引发了普遍的道德虚伪、名不副实现象的发生。其三,汉代将儒家思想官方意识形态化,造成了法律儒家化的倾向,出现了法制松驰,官员因缺乏严厉的奖惩措施而普遍渎职,使得位非其人,名不副实。在这样一种情形下,东汉末年兴起了对名实关系探讨的思潮。如王符在《潜夫论·考绩篇》中云:“是故有号者必称典,名理者必效于实,则官无废职,位无非人。”徐干认为“名者所以名实也,实立而名从之,非名立而实从之也。故长形立而名之曰长,短形立而名之曰短,非长短之名先立,而长短之形从之也。仲尼之所以贵者,名实之名也。贵名乃所以贵实也。”荀悦指出应“听言责事,举名察实”。仲长统批评汉末士人追逐名声之恶风:“天下之士有三可贱。慕名而不知实,一可贱。”汉代立法领域里,罪名与罪行不相应,引发了司法黑暗、腐败和混乱现象,仲长统批评其“科条无所准,名实不相应”。刘廙认为“王者必正名以督其实。名其何以正之哉?曰:‘行不美则名不得称,称必实其所以然。效其所以成,故实无不称于名,名无不当于实也。’”如果说上述思想界对名实关系的探讨,是限于理论层面的话,那么在曹魏集团内部则出现了从实践层面论证名实关系的思潮。曹操败袁谭后,袁谭旧吏王脩为袁收尸,其义举深得曹操赞赏,后为曹操督军粮,曹操破南皮后,发现王脩家中谷不满十斛,却有书数百卷,不禁感叹道“士不妄有名。”曹操对王脩“名实相副”(德行与美名相应)的赞不绝口,正是针对东汉末年大量名实不符的伪名士而言。再如,何夔不仅主张用人应先核之乡闾,还应“修保举故不以实之令,使有司别受其负。”(《三国志》卷12《何夔传》,第381页)就是想用名实方法来补救儒家在官员渎职却缺乏制度惩罚问题上的漏。袁涣对“朱渊案”的评论是很好的一个史例。榖熟长吕岐与朱渊、爰津善,派其去学习,学成归来,想任用他们,二人不从,吕岐大怒,杀之,众人多以为处置不当,主簿孙徽等认为,朱渊等人罪不足死,且吕岐无权未向上级报告就杀之。吕岐以其为师友,却又加以刑戮,此种作为很不合适。袁涣则有不同意见,认为吕岐未向上级报告这一点确实不妥。但朱渊等人罪不足死的理由不成立。吕岐与朱渊、爰津有师友之名不假,但并不能因此就姑息犯罪。孙徽所谓吕岐杀朱渊二人是有违师友之名,这种论断是罪名与罪行不符,即“今不论其罪而谓之戮师友,斯失之矣。主簿取弟子戮师之名,而加君诛臣之实,非其类也。”(《三国志》卷11《袁涣传》注引《魏书》,第335页)此外,从汉末始,又经操、丕、睿三代的复肉刑议中,力主复肉刑的崔寔、仲长统、陈纪、陈群、钟繇等在论辩中都采用了名实方法。如满宠在议论如何镇守合肥城的军事决策中,引用孙子兵法,并指出“形实不必相应也。”(《三国志》卷26《满宠传》,第724页)王朗在给曹丕的《奏宜节省疏》中写道:“旧时虎贲羽林五营兵,及卫士并合,虽且万人,或商贾惰游子弟,或农野谨钝之人;虽有乘制之处,不讲戎陈,既不简练,又希更寇,虽(笔者按:疑为衍字)名实不副,难以备急。”(《三国志》卷13《王朗传》注引《魏名臣奏》,第410页)这是以名实思想纠正军队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可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论证“名实”关系是汉魏之际非常显著的一个时代特色。事实上,论证“名实”关系的思潮直到魏国建立仍未见衰落,玄学的产生与名理学的方法论有密切的关系。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名教”一词中的“名”与名家思想密切相关,理由之一即:“名教”一词的出现正与名家思想在汉末魏时的兴盛时间相吻合。前文已述,笔者之论断并非孤明先发,汤用彤先生早有论述,下面就笔者与汤先生观点的异同之处略做说明。其一,汉末名实不副之流弊是名家思想兴起的现实背景,“天下人士痛名实之不讲,而形名之义见重,汉魏间名法家言遂见流行。”此观点笔者与汤先生无异,只是笔者对汉末名实不副的现象和原因做了细化式的探讨,可视为对汤先生所论的进一步展开。其二,对名实关系的探讨是汉魏之际的学术思潮,汤先生在《读<人物志>》一文中曰“……据此诸言(笔者按:汤先生引用了崔寔、仲长统、王符、徐干、刘廙等人的言论),可征形名、名形之辨,为学术界所甚注意之问题。”(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第8页)此观点笔者亦与汤先生无异,只是笔者补充了汉魏之际在实践层面对名实关系的论证,即对名实关系的探讨也是汉魏之际的社会思潮,此点亦可视为对汤先生所论的进一步展开。另,汤先生在《魏晋思想的发展》一文中曰:“约在魏文帝的时候北方风行的思想主要的是本于‘形名之学’(形名或作刑名,省称名家)”(同上书,第104页),则对名家思想风行的时间作了与其在《读<人物志>》中不同的界定,不知汤先生为何出现这种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论述,笔者以为,后一种论述显然不符史实,形名之学,或曰名家思想风行的时间不应限定在曹丕时候,而是从汉末直到魏时,甚至可延至汤先生在《读<人物志>》一文中所言的“汉晋间”,即“凡此皆汉晋间流行之学说,以名实或名形一观念为中心。其说虽涉入儒名法三家,而且不离政治人事,然常称为形名家言。”(同上书,第9页)其三,汤先生认为“名家之学本是根源于汉代的政治思想,人君有最大的两种任务:第一是要设官分职,安排官职恰如应有之位分,使‘名实相符’。第二是人君应有知人之明,量才授官,认得如何样的人能做如何样的事。这样汉代月旦人物的流风,即是对于人物的评论,叫作‘名论’,又叫作‘名目,,所有政治上施设,都系于职官名分的适宜,人物名目的得当,这是致太平的基础”(同上书,第104页),笔者以为,汉代的政治思想中确有名学的因素(下文还要述及),但汉魏之际名家思想的兴起并非根源于此,汤先生所论人君的两大任务,与其说是出于汉代的政治思想,毋宁说是在汉末名实不副之流弊的刺激下,思想界对人君所行职责的探讨,如王符在《潜夫论·考绩篇》中云:“圣王之建百官也,皆以承天治地牧养万民者也。是故有号者必称典,名理者必效于实,则官无废职,位无非人。”换言之,汉末名实不副之流弊产生在先,思想界,如王符之论出现在后,因此,并非是名家之学根源于汉代的政治思想,而是汉代政治思想在实践中产生的流弊,引发了汉末名家思想的兴起。即,汉代的政治思想是被官方意识形态化了的儒家思想,正是儒家思想的官方意识形态化引发了汉末名不副实的流弊,最终刺激了名家思想的兴起。而汉代月旦人物之流风,也正是在汉代儒家思想的官方意识形态化的影响下,所行的察举征辟的选官制度引发的现象。如前所述,对名实关系的论证广泛应用于儒、法、道、兵各家思想中,可以说,汉末诸子百家的兴起中,最先兴起也最活跃的正是名家。由于儒家思想的官方意识形态化,引发了汉末大量名实相乖现象的出现,使得包括儒家在内的各家,或是出于自我修正,或是出于起而攻儒,都须着重借力于名家,从而形成各自与名家结合后的新面目。比如名家与法家的结合,《文心雕龙·论说篇》称“魏之初霸,术兼名法”。的确,曹魏集团能够统一北方,其政治统治实行的正是将“循名责实”与“督之以法”紧密结合起来的名法之治。值得注意的是,曹魏集团内部有明显的两个思想派别,分别在政治思想上倾向于法家和倾向于儒家。如果说倾向于法家的思想派别,吸收了名家思想,形成了名法政治思想的话,笔者以为,倾向于儒家的思想派别,则是吸收了名家思想,形成了名教政治思想。这一推论的成立,还需两方面的论据支撑:名教词:“名”“教”“法”相对的儒家色彩关于先秦名家思想与魏晋名家思想的关系,汤用彤先生认为两者不同:“然则魏晋名家与先秦惠施、公孙龙实有不同。”(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第7页)“凡此皆汉晋间流行之学说,以名实或名形一观念为中心。其说虽涉入儒名法三家,而且不离政治人事,然常称为形名家言。至于纯粹之名学,则所罕见。’”(同上书,第9页)唐长孺先生对此有不同看法:“魏晋名理学家不限于名辩之术而推广到政治理论,仍然与先秦名家的理论有关。……因此我们可以说魏晋名理与先秦名家有密切的关系。”(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第70页)笔者以为,无论先秦名家是否更侧重于纯粹的名辩之术,亦或魏晋名理是否只着重于政治人事,探讨事物的“名”、“形”、“实”之间的关系——政治人事有政治人事的“名”、“形”、“实”;纯粹名辩有纯粹名辩的“名”、“形”、“实”,都是两者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名教”中的“名”既有政治人事上的“名”之义,又有纯粹名辩色彩的“名”之义。比如袁宏《后汉纪》曰:“有尊有亲则名器重矣;有本有旧则风教固矣。是以中古之世,继体相承,服膺名教,而人心不二。”所谓“有尊有亲之名器’”指的正是带有明显政治人事色彩的“名分”之义;而“故圣人因事作制以通其变而霸名生焉,春秋书齐晋之功,仲尼美管仲之勋,所以囊括盛衰弥纶名教者也。夫失仁而后义,必由于仁失王而后霸以致。于霸必出于忠义,诚仁之不足,然未失其为忠也,推斯以观则王霸之义于是见矣。”,这其中的“霸名”之“名”则带有纯粹名辩的色彩。可见,“名教”之“名”与“名家”之名是一致的。“夫爱敬忠信出乎情性者也,故因其爱敬则亲疏尊卑之义彰;因其忠信而存本怀旧之节著焉。有尊有亲则名器重矣;有本有旧则风教固矣。是以中古之世,继体相承,服膺名教,而人心不二。”其中,“风教”与“存本怀旧”相连,其意义可释为“风俗教化”;再如“然则教也者,存亡之所由也,夫道衰则教亏,幸免同乎苟生,教垂则道存,灭身不为徒死,所以固名教也。”所谓“教亏”表现为“幸免同乎苟生”,“教垂”表现为“灭身不为徒死”,则“教”有“精神上的信仰”之义。“风俗教化”的潜移默化性显然是与“法制律令”的立竿见影性相对;“精神上的信仰”的热血激情性显然是与“法制律令”的严酷冷峻性相对。由此可以推论,“名教”之“教”是与“名法”之“法”相对的带有浓厚儒家色彩的词。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名教”一词的出现,是名家思想在汉末魏初兴盛的背景下,名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结合的产物。汤用彤先生在其论著中将“名教”释为沟通了名、儒、法三家的、带有涵盖性的概念,“王者通天地之性,体万物之情,作为名教。建伦常,设百官,是谓名分。察人物彰其用,始于名目。以名教治天下,于是制定礼法以移风俗。礼者国家之名器(刘邵劝魏明帝制礼作乐),法者亦须本于综核名实之精神。凡此皆汉晋间流行之学说,以名实或名形一观念为中心。其说虽涉入儒名法三家,而且不离政治人事,然常称为形名家言。”并且进一步指出,从儒家角度而言,名教指“正名”,“按名家以检形定名为宗而推之于制度人事,儒家本有正名之义,论名教者,必宪章周孔。”(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第12页)从法家角度而言,名教是人主之术,“又建立纲常,尊卑有序,设官分职,位人以材,本儒教正名制礼之义。然《韩非子》曰:‘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此人主之所执。’则名分卑尊择人任官,在儒家为教化,而在法家则为主术。”(同上书,第13页)即汤先生认为名教并不专指儒家,而是一个以名家思想为主、沟通了儒、法的综合性的概念。若从各家学说的思想成份之间的关系着眼分析,汤先生上述所论真乃精研覃思之断,很难推翻,但若从史实的角度切入,则似仍有可商榷之处,比如,查阅魏晋时人对“名教”的使用,毕竟,“名教”一词出现于魏晋时期,那时人对“名教”的诠释,应该更贴近“名教”初始的意思。我们仍以袁宏《后汉纪》为例,现存其书三十卷中,“名教”一词共出现了19次,详情如下:(1)原序,“夫史传之兴,所以通古今而笃名教也。丘明之作广大悉备;史迁剖判六家,建立十书,非徒记事而已,信足扶明义教,网罗治体,然未尽之;班固源流周赡,近乎通人之作,然因藉史迁,无所甄明;荀悦才智经纶足为嘉史,所述当世大得治功已矣,然名教之本,帝王高义,韫而未叙,今因前代遗事,略举义教所归,庶以弘敷王道,补前史之阙。”(2)卷三,“夫爱敬忠信出乎情性者也,故因其爱敬则亲疏尊卑之义彰焉;因其忠信而存本怀旧之节著焉。有尊有亲则名器重矣;有本有旧则风教固矣。是以中古之世,继体相承,服膺名教而人心不二。”(3)卷十三,“固(笔者按:“固”指班固)虽笃志于学,以述作为务,然好傅会权宠,以文自通,其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而不厌,亦良史之才也。至于排死节、否正直,以苟免为通方,伤名教也。”(4)卷二十一,“故圣人因事作制以通其变而霸名生焉,春秋书齐晋之功,仲尼美管仲之勋,所以囊括盛衰弥纶名教者也。夫失仁而后义,必由于仁失王而后霸以致。于霸必出于忠义,诚仁之不足,然未失其为忠也,推斯以观则王霸之义于是见矣。”(5)卷二十二,“为仁者博施兼爱,崇善济物,得其志而中心倾向之,欣然忘己以为千载一时也;为义者洁轨迹,崇名教,遇其节而明之,虽杀身糜躯犹未悔也。”(6)卷二十三,“夫称至治者,非贵其无乱,贵万物得所而不失其情也。言善教者非贵其无害,贵性理不伤,性命咸遂也。故治之兴,所以道通群心,存乎万物之生也。古之圣人知其如此,故作为名教平章天下。天下既宁,万物之生全也,保生遂性,从而安之,故名教之益万物之情得也。当其治隆则资教以全生,及其不足,则立身以垂教。然则教也者,存亡之所由也,夫道衰则教亏,幸免同乎苟生,教垂则道存,灭身不为徒死,所以固名教也。汗隆者,世时之盛衰也,所以世乱而治理不尽,世弊而教道不绝者,任教之人存也。夫称诚而动,以理为心,此情存乎名教者也,内不忘己以为身谋,此利名教也,情存于名教者少,故道深于千载利名教者众,故道显于当年,盖浓薄之诚异而远近之义殊也。体统而观斯利名教者亦有取也。(7)卷二十六,“夫君臣父子,名教之本也。然则名教之作何为者也,盖准天地之性,求之自然之理,拟议以制其名,因循以弘其教,辩物成器以通天下之务者也,是以高下莫尚于天地,故贵贱拟斯以辨物尊卑,莫大于父子,故君臣象兹以成器,天地无穷之道,父子不易之体。夫以无穷之天地,不易之父子,故尊卑永固而不逾名教,大定而不乱,置之六合充塞宇宙,自古及今,其名不去者也,未有违夫天地之性而可以序定人伦,失乎自然之理而可以彰明治体者也。末学庸浅,不达名教之本,牵于事用以惑自然之性,见君臣同于父子,谓兄弟可以相传为体,谓友于齐於昭穆,违天地之本,灭自然之性,岂不哀哉。夫天地灵长不能无否泰之变,父子自然不能无夭绝之异,故父子相承,正顺之至也,兄弟相及,变异之极也。变则求之于正,异则本之于顺,故虽经百世而高卑之位常崇,涉变通而昭穆之序不乱,由斯而观,则君臣父子之道焉可忘哉。”(8)卷三十:“夫君位,万物之所重,王道之至公,所重在德,则弘济於仁义,至公无私,故变通极於代谢,是以古之圣人知治乱盛衰有时而然也,故大建名教以统群生,本诸天人而深其关键,以德相传则禅让之道也,暴极则变则革代之义也,废兴取与各有其会,因时观民,理尽而动,然后可以经纶丕业,弘贯千载。”从上述袁宏对“名教”的使用,我们很难读出有法家思想的成份在内,而均是带有浓厚儒家色彩之意,所以,若将“名教”视为名、儒、法共通的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从史实角度,而非思辩角度,很难成立。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之所以选取袁宏《后汉纪》为例,一则因为袁宏为晋人;二则现存有关魏晋时期的资料中,相对内容较多、而且谈论“名教”较多的,袁宏《后汉纪》为突出者。尽管不排除其书在长期流传中有错讹和散佚的部分,但就现存的内容来看,汤先生的论断似难成立。汤用彤先生和唐长孺先生都提到了儒家、法家等思想中本就均有名实之论,即汤先生所言:“这个‘名家’的根本理论是‘名实之辨’,所以跟传统儒家和法家的学说,均有可以相通的地方,因为儒家讲‘正名’,法家也论‘综核名实’,问题的性质都很接近。”(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第104页)唐长孺先生曰:“魏晋名家的范围十分广泛,大抵包含儒、道、名、法各家的成份。”(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第69页)对于此点,笔者也很是赞同,但同时还认为,汉末名家思想的兴起,刺激了儒家思想中已有的与“名”密切相关的概念的凸显。例如,儒家思想中的“名分”观念、“名节”观念被突出出来,上述所引袁宏《后汉纪》中:“夫君臣父子,名教之本也。”这当中的“君臣父子”指的是伦常名分;再如袁宏对班固的评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考试题库:消防安全管理体系安全培训内容试题
- 2025商业房产租赁合同
- 2025年小学英语毕业考试模拟卷:英语写作思路拓展与作文立意技巧训练试题
- 2025年大数据分析师考试:数据清洗与预处理技术试题卷
- 2025年消防知识竞赛题库:消防队伍建设与管理消防安全演练试题集
- 2025年乡村医生考试题库: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扶贫政策解读试题
-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高频考点速记题库-现代文写作技巧提升试卷
- 天津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谈判双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合肥共达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英语(5)》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河南林业职业学院《三维建模及设计表现》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新目标英语初三英语总复习资料讲义
- 体育馆钢结构工程马道施工方案
- DL∕T 1100.1-2018 电力系统的时间同步系统 第1部分:技术规范
- CJ/T 158-2002 城市污水处理厂管道和设备色标
- 2024山东能源集团中级人才库选拔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输电杆塔用地脚螺栓与螺母条件
- 12清贫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HGT 3652-1999(2009) 快装管接头标准规范
- 《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 第3部分:汽轮发电机组》DLT 5190.3
-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隐私关注的影响因素及隐私信息扩散规律研究
- 工程振动分析与控制基础 第2版 课件 第5、6章 传递矩阵法、有限元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