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思想史的爱国主义_第1页
近代中国思想史的爱国主义_第2页
近代中国思想史的爱国主义_第3页
近代中国思想史的爱国主义_第4页
近代中国思想史的爱国主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中国思想史的爱国主义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近代中国艺术史上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特点。换句话说,它的重大突变和变化与爱国主义密切相关。爱国主义实际上是近代以来思想上的一条主线:一方面它几乎是近代所有先进思想家的出发点;另一方面它始终是每一转型时段先进思想的核心部分。因为近代鼓吹“西学”或提倡“国学”的先进思想家,都是在反对外来“侵略”的过程中孕生的,近代中国“新音乐”思想世界的形成也不例外。从大背景看,中西文化碰撞以来,西方列强力图把中国卷入世界经济漩涡之中,诱入“全球化”陷阱以内。对此时局,士大夫中的少数有识之士明显感到,中国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已处于劣势,被迫对自己的“天国”尊容重新定位,以应对一系列突如其来的“无礼”、“无奈”。于是,开始逐渐睁开睡眼来观察这变化万端的世界。而走在前列的有识之士,当属近代名士叶钟进。他以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传统战略思想作为触摸时代脉搏的主打方针,最早提出“悉夷”即洞察外情的思想。他在《英吉利国夷情记略》一文中写道:“苟当事留意采阅,亦可觇各国之情形,皆边防所不可忽也。”明确地把“留意各国情形”的主张与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主权的要求紧密联系起来。他洞察并揭露英帝国每“遇可乘之隙,即用大炮兵舶占据海口,设夷目为监督,以收出入税”的贪婪本性。这种认识的思想根基自然是“爱国与尚武”之精神体现。当时有此想法,实为睿智,可以说是在井蛙观天的思想界中吹进了第一丝清新的春风。思想界的这种变化,极大地激励了国人的爱国热情,鼓动着百姓的尚武精神。“识者每以为忧”的国情,迫使近代智者在探寻民族、国家存亡的未来之途上,又开始了新的思考。而“师夷”的谦和态度与“制夷”的复仇心态以及民族自尊是近代思想历程上的又一次心理调整,是适应世界、选择合理的悟性结果。此番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当属思想家魏源。他是近代第一位著书立说,积极倡导学习西方各国之长技的先人,他以一位近代思想家的名义,以其超远的敏锐和略带报复心理的态度,在先前强调“洞察夷情”、“翻阅夷书”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洞见,标志着近代思想历程的又一个转型,这是当时清醒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求自强思想的集中表现。如果说,传统中国的上层决策者与知识精英历来都是以“内中国外夷狄”的眼光看待“九州”之外的世界,在对待“夷狄蛮倭”的办法上总离不开“剿”、“抚”两端的传统方针的话,那么,“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蕴涵,则改变了这种僵化的传统意识。首先,这种主张公开承认“夷”也有长技,有比中国优越的东西存在,这就等于在否认“天朝国”无所不有的传统观念的同时,摘下了视外国为“化外之邦”的有色眼镜,从而使转向世界的眼光变得更加清晰,更加有现实意义;其次,既然“外夷”拥有长技,那就有学习的必要。这种师夷的思想不但包含有为形势所迫,为急于富国强兵所激励的一面,也有以平等的态度重新认识“外夷”,把中国置身于竞争的世界之中的一面,更包含有超越“夷邦”,雪耻雪恨、唯我独尊凌驾全球之上的一面。所以,“师夷长技以制夷”虽七字,却隐含着更为深远的寓意。它明示了一条思想主线:即以爱国主义精神为前提,以他人之长为师,以聚民心锻民性为事功,达到国力强盛“以制夷”的终极目的。出于对民族、国事的一种终极关怀,一批智慧的思想家继之对近代中国社会现状乃至世界格局,发出了自己的忧患意识和痛心疾首。但随着历史的进程,时间的推移,他们对东西方文明交汇冲突过程中的不平等、不公平、不一样、“不如夷”等的认识,开始能静下心来客观冷静的对待,故承认西方物质文明优于自己,并自知之明地提出:“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不如夷就得师夷,而师夷终制夷,制夷就得“君民一心”,君民一心改字当头。显然,这种运思逻辑在当时已成为中国上流精英的主体共识。从此思路上可以看出,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在自省之时,并没有“自践”、“自虐”地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反而不断地增强着对民族生存、国家富强的责任心。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抨击的对象无论是君主专制制度和传统文化桎梏,还是西方侵略行径,其关怀之目的十分明确:即希望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发达兴旺,并“与欧美并驾齐驱”。近代思想家王韬就有这样的心性诉求:“中国欲谋富强,上下同心,相于戮力,百业且能不蒸蒸日上?又安见邦本既固而国势不日隆者哉”?爱国热忱,曾使一批国人热血沸腾,走上救亡之路,有识之士更是走在历史前列,无论是叶钟进、魏源、林则徐、徐继畲、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具有些微近代政治思想的人,还是改良主义的领袖康有为,以及后来者梁启超、黄遵宪、孙中山、邹容、秋瑾、奋翮生、沈心工和曾志忞等,他们无不以爱国为起点,以救亡为鹄的。二、传统文化的缺失成为“新中国歌”的土壤爱国尚武思想,是上世纪初乃至后几十年形成的中国社会之一种民心和社会要求,其思想根源来自于对“夷狄蛮倭”无理刺激的反应,对政府无能的愤慨,对民族生存的责任。它是近代思想家在内忧外患的社会格局中,不得已而被迫选取的改变华夏“不如夷”的临时迎拒手段,是从上到下、至下而上全民性的思想认同,它深入到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影响甚大。就音乐思想方面讲,更为凸显。因为“歌乐”作为鼓动性、启迪性、教育性极强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张扬其爱国尚武精神的具体实践,以及在传播爱国思想的过程中,其效果是其它形式和手段难以企及的,也立下了不可小视的劳绩。1898年康有为在其《请开学校折》一文中,对“歌乐”于国事、国民、教育等的作用就呼吁道:近者日本胜我,亦非其将相兵士能胜我也。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也。吾国任举一政一艺,无人通之。今各国之学,莫精于德;国民之义,亦倡于德。日本同文比邻,亦可采择。请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遍令省府县乡兴学”。“教以文史、算术、舆地、物理、歌乐,八年而卒业。其不入学者,罚其父母。并以急迫的心情,发出了“歌乐”可以兴国振邦的萌声。从其萌声中可以感到,对中国在炮利、人材、器物、政艺等各方面不如西方,有口服心不服之嫌,但连邻邦纳贡国的日本也不如,那就“丢祖宗”了。所以要“富国强兵”,要“自强”。这种震耳欲聋的呼声在当时已是知识分子思想的中心词语。要达此目的必办教育,而“不入学者,罚其父母”是为实施其萌声思想的有力保障。值得注意的是,康有为作为维新派主将,提倡音乐对富国强兵负有责任的思想,不是写于一般的文论之中,而是书于呈阅皇上的折子里,并被“新政”认可采纳,形成当时社会要求变法维新的政治纲领之要点,影响广泛,意义深远。之后,对音乐与爱国、富国、治国等关系作进一步阐释与倡导的思想家不乏其人。梁启超较有代表性,思想也很有见地。他在反思中国历史衰败的原因时,认为音乐也是难辞其咎的,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人无尚武精神,其原因甚多,而音乐靡曼亦其一端,此近世识者所同道也。……吾中国向无军歌,其有一二,若杜工部之前后(出塞),盖不多见,然于发扬蹈厉之气尤缺。此非徒祖国文学之缺点,抑亦国运升沉所关也”。可以看出,只要怀有一点爱国心的人都会为近代国破家亡,任人宰割的社会状况所忧,所思,所动。这是在检讨鸦片战争以来,对由中国传统文化担当的抗击外来侵略和扩张的反问,是一种警世的分析,一种急迫之后自践的“恨铁不成钢”,也是自卑地面对长期被误解﹑被漫画为一群“乘驴之徒”的华夏体系中那点“家底”(杜工部出塞曲)的自嘲,找出其中传统文明因素不如人的关键所在。看似一段没有硝烟的文字,但一股趋势正悄悄形成:即欲求“新歌”的出现,企盼能使“国运升沉”的“新中国歌”的早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作为思想家,阐发内心思绪之愤懑是其为“社会兴”的一种责任。然而,不愿放弃初衷的梁启超,带着惊喜、敬佩和琢磨的神情,把脸又转向了“新歌”编写的“新音乐思想世界”实践领域。梁启超十分关注“新歌”制作的动向,于1902年11月偶得黄公度《军歌》二十四章中的四章时,(1)大为欣喜,并迫不及待地发刊于该月问世的《新小说》创刊号上,撰文称赞到:“近代诗人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者,当推黄公度。”并由衷地赞美黄公度的《军歌》(词),情不自禁地说:“往见黄公度《出军歌》四章,读之狂喜,大有‘含笑看吴钩’之乐,顷复见其全文,乃知共二十四首,凡出军、军中、旅军歌八章,其章末一字,义取相属,以‘鼓勇同行,敢战必胜,死战向前,纵横莫抗,旋师定约,张我国权’二十四字殿焉。其精神之雄壮活泼沉浑深远不必论,即文藻亦二千年所未有也。诗界革命之能事,至斯而极矣。吾为一言以蔽之曰,读此诗而不起舞者必非男子”。梁启超对“《出军歌》四章”喜爱倍加,在得到《军歌》完整的二十四段后,不仅连载于《新民丛报》的《饮冰室诗话》中,还把其用于自己创作的《班定远平西域》的剧本里。《军歌》在梁启超看来,是“诗界之革命”,不读不快,不读“非男子”。先读《出军歌》:东西禹步横庚庚。行行行!……歌体以宣扬爱国精神为主调,诉说中华“四千余岁古国古”的优秀文化历史以及为“蜿蜒海水环其东,绵绵翼翼万里城”的中华锦绣大地倍感自豪的情怀;提醒“我亿万黄人”,面临“四邻八国”的虎视眈眈以及遭受列强欺凌的耻辱,只有携手“鼓勇同行”,再树“敢战必胜”的战斗豪情,以拯救“国势衰微人种贱,病夫睡汉不成国”的颓势,实现“雪耻报仇在今日”的决心。展望二十世纪将是“一轮红日东方涌”的“我神明胄”。又吟《军中歌》:马摩马耳人摩肩。前前前!……歌中表现了尚武精神以及军队奋勇杀敌、征战得胜的英雄气概。词义无处不在地激励着“堂堂男子”在“马摩马耳人摩肩,弹丸激雨刃旋风”的血腥沙场中“死战向前”。而娘、妻的别语伴随着“雷鼓响,胡笳鸣”,可谓“四围鼓吹铙歌声”,声声催“我勿恋恋”。为民为国,为娘为家、战死沙场。死又何妨,死得其所,“死只一回勿浪死”。这种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和浪漫情怀,在歌中体现得如此淋漓尽致,使人叹服!再诵《旅军歌》:更谁敢背和亲约?约约约!……歌意以畅想收复“金瓯”一片、重订羞辱祖宗的“城下盟”,“举我为政一切权平等”的世态;企盼重整旗鼓,张扬中国“黄种黄”,重塑“长城长”以建“强军强”之“势力圈”,以达创写《军歌》之目的:妄想招徕“诸王诸帝会涂山”、“万邦和战奉我权”,以实现大汉族主义为中心的理想“诸大国”之乌托邦世界。有气魄!有胆量!有激情!敢想,敢唱,可谓知识分子之“思想世界”。当然,《军歌》如此受宠(2),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1840年之后,在中国的土地上,无论是战场还是商场,已定型为一场狼和羊的文明冲突。西方“狼”出于凶险的心理,赶尽杀绝正未有穷期;中国“羊”怀着自保心情,躲闪不及决堤防卫。诸如各种屡屡签下的不平等条约,不过是欲盖弥彰的笨拙托词。烧杀掳掠、“黑”进“白”出,毫无耻意地成为公平正常的交易,如同野蛮的史前时代一样,近代意义上文明冲突的定义——掠夺财富。然而,站在民族、国家的立场上,站在人性的角度,近代思想家们并没有沉默,他们以极端对抗的态度,试图以“歌乐”诗词唤醒启迪着民族意识,诱发鼓吹着尚武精神,“张我国权”,树我“泱泱大国风,拱护中央中”。这种情境,在当时的中国是急迫的,也是积极的,是捍卫民族、国家尊严的首选姿态。生存的状态别无选择地要求他们,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存亡,只有决绝的反击。“鼓勇同行,敢战必胜,死战向前,纵横莫抗,旋师定约,张我国权”,是反击的口号和纲领。这种反击是人性的、道义的,也是思想家、知识者的天然使命之一。中国近代新音乐思想世界的新秩序,正是在这样的社会需要和历史召唤下逐渐形成的,只是呈着一副以牙还牙的凶相问世罢了。看来近代中国打杀、抢掠、欺压、反抗、斗争、战死等词汇表述下的赤裸裸的人类劣根或强盗行为,仍可理解为文化间交流的一种途径和手段,也可看作今天史家、文化大家著书常用的“抵牾”、“交流”、“融合”、“互惠”、“共荣”等用语的词汇原型。出于爱国而寻求自强之路的奋翮生,于1902年2月在《新民丛报》上连续刊出了《军国民篇》一文,纵谈音乐在历史上作用于人、作用于军队之功用,认为“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流动精神,而和正心也。六律为万事根本,其兵械尤所重云。望政知吉凶,闻声効胜负,音乐之感人大矣”。同时他还以中外战史的实例加以说明:“刘越石被胡骑困围数重,乃终夜奏胡笳,群胡解围而走。斯巴达败于麦斯埒,求救于雅典,雅典遣一善笛者应之,斯人军气,为之大振,卒获胜而归”。文章以日本为楷模,把军国民主义作为中国当自强的救国思想公开而明确地亮出,并以西方为例,强调文学、诗歌、音乐对于培植军国民主义的重要意义。认为:“日本自维新以来,一切音乐皆模法泰西,而唱歌则为学校功课之一。然即非军歌、军乐,亦莫不含有爱国尚武之意,听闻之余,自可奋发精神于不知不觉中”。反观中国传统,他自卑而惭愧地谈到:“自秦汉以至今日,借郑声也,靡靡之音,哀怨之气,弥漫国内,乌得有刚毅沉雄之国民也哉”。近代的现状仍没改善,反而更令人担忧,保家卫国的军队,“兵卒之所歌唱,不过俚曲淫词,而无所谓军歌。至海军则尤为可笑,闻当休息暇闲之际,则互摇胡琴,高歌以自娱,此诚可为喷饭者矣”。按其思想逻辑,爱国必当尚武,尚武仍需启蒙,启蒙诗歌音乐为先。因为“军人之于音乐尤为关切深钜,”可现今的“中国则惟有喇叭金鼓,以为号令指挥之具,而无所谓军乐”。奋翮生这一代有忧患意识的思想,召唤和激励着文学、音乐界的智者,以致纷纷踊跃作歌作词。一时间,军歌即成了知识界传阅欣赏、凝聚人心的精神食粮。(3)奋翮生作为一位爱国留日青年,一个后来成为以戎马为志、名震一方的“军阀”,有此想法合情合理。因为这位“军阀”对近代中国的“贫迹弱相”,对甲午海战后日本全民上下张扬军国主义的疯狂场面的耳濡目染,使得身处难堪境地的他,发出了这样真实的感慨,故而也成为他化气愤、羞恼、惭愧、郁闷之心情,去寻找“保国、保民、保教、保种”法术的行动基础。他认为:“泰西之乐”不仅能“动血脉、动精神、和正心”而且还能“効胜负”,辅国政,更含有“爱国尚武之意”,可谓保国抗敌之“杀手锏”。当然,尽管思想家的感慨、心情、态度、行动、口号的着眼点牢牢地选定和聚焦于诗歌乐这一“突破口”上,但它毕竟只是“附庸”、“工具”、“武器”、“帮凶”或“手段”罢了。因为爱国尚武,“音乐有责”这一思想的最终归结点仍是国家政体的改革变法,这种“主属”关系的临时搭配,既是近代“特殊一族”给病入膏肓的近代中国社会开出的一剂药方,也给西方音乐此后在中国名正言顺地传播找到了一个合乎情理的借口或路径。三、音乐重扬,尚武精神受到限制在“新音乐”思想世界里,有了众多思想家的参与和支援,“爱国尚武”的思想倾向不再只是“纸上谈话”或“文字游戏”了。它开始步入音乐编创的实践领域,开始学步于西方的集体歌唱,乐谱、旋律逐渐成为所要表达思想和传播理想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沈心工、曾志忞、李映庚、朱云望等一批“新音乐”编创者,以“乐歌”为载体,激情万丈地投入到宣扬传播爱国尚武思想的社会实践中。曾志忞可谓首当其冲,他于1902年12月正式参加了沈心工在东京发起组织的,国人创办最早的音乐培训班——“音乐讲习会”,开始接触西方音乐,同时也投入大部分精力研习乐歌编配,并于1903年在《江苏》杂志上,首次公开发表了以线谱和简谱对照刊印的音乐作品:《练兵》、《扬子江》、《海战》等六首乐歌,开启了近代中国“新音乐”选曲填词、刊印出版的一代先风。同时,《练兵》、《扬子江》、《海战》三首乐歌无疑是音乐家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的真实表述。对于时代要求,曾志忞有着理性和冷静的考虑,他在民族危亡,国难当头之时,能敏锐地发现,曾被社会不屑一顾的音乐,居然蕴含着大炮一般的威力和凝聚军心的感召力。他首先对音乐的功用作了深刻理智的分析,把音乐与政治、军事、教育、社会家庭等关系提到思想层面上理论,尤其军事一方面,他以为:国不问战不战,军事固不可一日不修。兵不问战不战,训练固不可一日不行。一丁少壮,一入营伍,虽忠义爱国,足以亡身,然情感、规律、勇敢,自不与家庭相等。音乐者,一足以慰军士之疲劳,二足以忠军士之规律,三足以鼓军士之勇敢。军伍中舍此无鼓舞之具,更舍此无娱乐之具。故海、陆军军乐队之编制,万不可缓。且设立军乐学校之预备,亦万不可缓。苟此等乐队告成,于外交典礼上大有裨益,于社会俗乐上,不无小补也。短短几行、层层剥离式的分析,把音乐与国事、军事乃至外交社会之功用说道得再明白不过。音乐“足以慰军劳、忠军律、鼓军勇”的归纳,言简意赅,足以招引“有发达音乐志愿者”。在他看来,尚武精神不仅仅是对外强大的需要,也是对内社会秩序的需要。一国之内的民主、社会制度与尚武精神是密不可分的。翻开千年史页,在中国先秦文化中,并不缺乏尚武精神。“君子”这个词,曾有“勇士”的意思,春秋越国的“君子军”,实际上就是越王身边最精锐的部队,到了儒家手里,才把“君子”这个词彻底文弱化了。中国文化中尚武精神的被阉割,完全是最高统治者的需要。他们觉得天下统一了,对外的武力已经用不着了,而仍推崇尚武精神,则会形成对自身皇权的制约和威胁,故此“偃武修文”。这在汉唐时代有其合理性,因为当时内外国力、武功的比较与近代正好相反,阉割一点尚武精神,对内外来说问题不大。但在近代,缺了尚武精神,民族就遭涂炭,国家的财富就被抢光,文化就被践踏。所以曾志忞等人以音乐为武器,重扬爱国尚武精神,既是时代、社会的需要,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丰富与弘扬。受大环境,大社会的熏陶,歌者只歌军武魂,诵唱只诵祖国亲,已是中国十九、二十世纪交汇时既定的主流意志和无法回避的政治愿望,这些意志、愿望转化成的思想诉求及理想目的很明确——富国强兵,抵御外辱。而与之相关的各种主题与符号,自然成了音乐思想中的关键词乃至民间社会的时尚与信仰。《军歌》、《从军乐》、《海战》、《体操-兵操》、《何日醒》、《黄河》等乐歌的刊行传唱正是其人文思想的时代表证。这种集体歌唱的形式,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得到近代人的认同与广泛传唱,原因在于“新”。是“新中国歌”的新内容的需要,是新形式、新演唱的诱惑。传统的“朗格力格朗”“工尺上五一”五声性唱赚,在这里已失去其原有之魅力,而沈心工独出心裁、千方百计编制的“独揽梅花扫腊雪”、“1234567”等七个阿拉伯数字的“拉歌”模法,却被尊为“新、好、优”的人类准绳而大发“洋威”。我们可以通过对以下乐歌作品的具体阅读歌唱来进一步探寻其“新思想”影响。男儿第一志气高,年纪不妨小。哥哥弟弟手相招,来做兵队操。兵官拿着指挥刀,小兵放枪炮。龙旗一面飘飘,铜鼓咚咚咚咚敲。一操再操日日操,操得身体好。将来打仗立功劳,男儿志气高。该曲是“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于1902年在日本留学时依曲填词的一首歌曲。歌词短小精练、极富创意地结构了一种——中国人期望从“三尺学童”开始,重树刚毅精神的理想人格。歌词预设的形象十分明晰和轻盈健康,唱念起来朗朗上口,活泼有力,仿佛旗鼓声中一排排“男儿”操练正酣。曲意所欲表达的目的也极其明确,要求无论是年纪尚小、未成人的“哥哥弟弟”,还是挥刀放枪的“兵官”,都要操出一付好身板,树“志气”,为国“立功劳”。乐歌中这种潜移默化地强化爱国意识、倡导尚武精神的音乐思想,是当时许多尚有自尊心的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在他们看来,如果国民精神不保持这种状态,恐怕中国人在这个世界上就难以生存,即使能也无尊严可谈。由于痛感到这样一种耻辱、一种危险,沈心工等人才有这样的觉悟,反映爱国尚武精神的乐歌才可能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像《体操》此类歌曲才不胫而走,家弦户诵,传遍全社会,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精、气、神才有所向上。李叔同在1906年出版的《音乐小杂志》《昨非小录》一文中,对《体操》一歌的传唱及影响有过这样的描述:“学唱歌者音阶半通,即高唱‘男儿第一志气高’之歌;学风琴者手法未谙,即手挥‘5566553’之曲。”(4)可见,一曲乐歌,足以引起众人青睐成为时尚,激起人们的男儿阳刚之气,除弃萎靡不振、柔媚至骨的社会积弊。这正是音乐思想家对乐歌情有独钟,投以重笔之所在。在“新音乐”思想世界形成的初始,有如此激情之歌声,启蒙之特效,思想之意蕴,“乐歌之父”的沈心工功不可没。之后,他又在《革命军》、《美哉中华》、《黄河》等歌曲中,阐释了自己最本能的爱国思想和急迫的尚武精神。《革命军》中谱到:“吾等都是好百姓,情愿去当兵,因为腐败清政府,真正气不平,收吾租税作威福,牛马待人民;吾等倘使再退缩,不能活性命”。毫无疑问,歌中所提倡的当兵尚武精神,在这里并非只是“防夷制夷”一方面。它示意“好百姓”为国、为民、为己从军是一种使命、责任和义务,它号召国民自强、自救。当然歌曲还描绘出一幅乌托邦“界面”,要求国民在承受重负、交租交税、过着牛马般生活且“不能活性命”的生存状态下,既要抵御外来侵略,还得反抗颓废腐败、作威作福“气不平的清政府”的欺压,自然加大了国民的心理负担。但要振兴民族精神,提倡尚武正切要害。从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看,能过上好日子、“能活性命”、有独立人格的民族都与尚武有关,一个民族是否能丰衣足食,与其所占有的生存空间和自然资源直接有关,而这个世界上生存空间和自然资源的占有,战争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5)当然应从广义去理解尚武精神,但谈尚武精神,仍需从它的原始含义着眼,即人类在武力冲突中战胜敌人所需要的种种精神品质。因为尚武精神的重要性和武力对于人类生存理念以及荣耻观的重要性密不可分。歌曲中宣染的“气不平”、“不退缩”、“去当兵”为的就是“活性命”,不再做牛马,不受“窝囊气”;为的就是振兴中国当时确实十分弱化的国民精神。当然,歌曲中提倡的爱国尚武精神的形象、层次、水准也不仅仅是卡通般地要求每个人左手拿刀,右手持棍雄纠纠、气昂昂地耍弄一番,热闹一场,做些强身健体的“健美操”游戏。爱国尚武是精神指向,它为精神文化提供了一个意志平台,是民族求生存的文化内核,也是国格民风存续的底线。归根结底,爱国尚武精神与中国民族的危机意识是一体的。如果尚武只与战争有关,那是军人官兵的事,我们大可不必瞎操心。但当兵打仗不是虚幻想象,它是你死我活、斩尽杀绝的社会血淋淋的现实,人欲追求的真实。因为尚武精神来自战争,在战争中搞花架子就意味着失败,失去生存空间、做“人”的尊严。而乐歌声中所宣扬的爱国尚武精神意味着不向任何强权低头、自尊自强,敢于战胜敌人,除暴扶弱。很难想象在近代贫瘠落后的社会基础上,能产生一支雄风锐意如钢似铁的军队。所以,歌曲在呐喊,在召唤,在启迪引领着国民士兵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外来侵略抗衡,跟腐败权贵过不去。如果说《革命军》一曲中所透显的思想意识还只是希望做个“好百姓”,对“腐败清政府”只能是捶胸跺脚“气不平”,当兵的动机还只停留在愿与不愿的犹豫之中,其目的也只是为了自身“活性命”这样一种基本的认识层面上。那《海战》、《美哉中华》、《黄河》、《中国男儿》、《何日醒》、《射击军纪歌》、《军宴歌》等一批乐歌在彰显中华民族“气贯长虹”、“誓不战胜终不还”、“将士归来人钦敬”的伟大形象的同时,对悠久文明历史、地大物博的生存空间、未来美好福祉的赞颂与向往,以及“爱国尚武精神”的思想轮廓及整体形象作了修补性构建。高唱一首首乐歌,自豪感、自信心油然而生:白浪排空滚滚来一,远远裹幾隻兵船,开足快轮就要战,全军勇气如雷。煌煌军令令旗升,排作长蛇阵,望敌船冲一先锋,如入无人境。(6)美哉美哉中华民族!气质清明,性情勤朴,前有古人,文明开幕,后有来者,共和造福。如涌源泉,如升朝旭。美哉美哉中华民族!(7)黄河,黄河出自昆仑山,远从蒙古地,流入长城关,古来圣贤,生此河干,独立堤上,心思旷然,长城外,河套边,黄沙白草无人烟。思得十万兵,长驱西北边,饮酒乌梁海,策马乌拉山,誓不战胜终不还,君作铙吹,观我凯旋。(8)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我有宝刀,慷慨从戎,击楫中流,泱泱大风。决胜疆场,气贯长虹,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9)欧洲均势恒相竞,风潮东亚侵。胶州先启衅,德国无端驻戍兵。大连旅顺让俄登,束清铁道成。广州湾口、威海卫城,相将隶法英。新界九龙订,三门湾又启纷争。河山锦绣、豆剖瓜分,吾党何日醒。(10)战斗非常之际,纵令干部全无。或值指挥失效,全仗自己维持。人人须有独断性质,人自为战方能却敌。(11)论国势,我是全球一家;论声灵,曾服当年罗马;论宗教,那有袄回佛耶;论疆土,谁比洸洋东亚。为甚的广南湾、胶州、澳,图们江、威海卫,皆思剖豆分瓜?本来强大,甘受凌压。恨无涯,忍再缩头蒙面,玷我中华。(12)唱这些乐歌,尚缺“誓不战胜终不还”之血气,称不上“中国男儿”;听这些乐歌,“望敌船不冲锋”不是“奇丈夫”;视这些乐歌之思想精神而不屑一顾、无动于衷者,此乃亡国奴也!总之,这些乐歌的主流思想中,流露出的强烈爱国尚武情怀,激励着国民踊跃从军,为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面对“欧洲均势”的“豆剖瓜分”,不“甘受欺压”,不“缩头蒙面”,哪怕“热血殷红”“碎首黄尘”,“全军勇气仍是如雷”,“战能却敌”,最终收复我“广南湾、胶州、澳,图们江、威海卫”等“泱泱大风之锦绣河山”。歌之激情,蕴含着超远的复兴“我全球一家”之完整心性。一个民族要维护尊严,一个国家要维护主权与领土完整,就必须有一个巩固的国体和一支强大的军队。面对复杂多变的近代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