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认识周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数学-认识周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数学-认识周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数学-认识周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数学-认识周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83~85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周长的测量方法。2.通过指一指、描一描、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逐步建立周长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3.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周长的概念,会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概念。[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学习单、信封(长方形图片、正方形图片、圆形图片、扇形图片及线绳)。学具:直尺。[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谈话:国庆期间,老师参观了植物园,带回来几张图片。看,植物园里的花竞相开放,美丽极了!为了保护它们,工人师傅还给它们安装了护栏。谈话:同学们,为了美化我们的校园,学校决定在校园里建造花坛。仔细观察设计图,花坛都有什么形状的?(课件出示情境图)预设:发现他们的形状有的是圆形、有的是长方形、还有的是正方形和扇形。谈话:这么美丽的花坛,要想保护好里面的花草,我们应该怎么做?预设:给花坛安上护栏。【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本节课中选取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安护栏问题,以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打好认知基础,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创造条件,同时也及时对学生进行爱护花草树木的思想教育。二、探索新知,认识周长(一)理解“一周”,初步感知周长谈话:同学们的方法真不错,看来大家不但爱动脑、爱思考,而且还非常有爱心。那同学们,要想给每个花坛安上护栏,你有什么疑问?预设:每个花坛各需要多长的护栏呢?谈话:是啊,同学们。每个花坛各需要多长的护栏呢?要求护栏有多长,就要知道花坛的什么?预设:需要知道每个花坛的周长。追问:什么是周长呢?你对周长有哪些认识?预设:周长就是花坛一周的长度。谈话:哦,你认为周长与图形的长度有关。同学们,到底什么是周长呢?我们就借助这些不同形状的花坛来研究研究。请同学们打开学习单,看【活动1】,找一找这些花坛的周长,用水彩笔描一描。预设(边指边说):沿着长方形花坛的一周围一圈就是它的周长。谈话:你能再说一说是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吗?预设(边指边说):从起点出发沿边线还要再回到起点,这就是长方形花坛的一周。谈话:思路真清晰。那请你再找一找正方形花坛、扇形花坛的周长。生边指边说,教师要及时评价和规范说法。谈话:请看课件上的这几种围法,是不是圆形的周长呢?(课件出示各种围法)预设1:不行,这个图形围的不准确,画到里面去了。预设2:不行,没有围起来,还缺一点。也就是没有封闭起来。预设3:不行,这个多出来一块,不能重复。谈话:也就是说,在找圆形的周长是,要绕着它的边线正好走一周,不多也不少。谈话:那从这里开始可以吗?预设:可以。谈话:那从这里开始呢?看来,不管从哪个点开始,只要沿着圆形花坛的边绕一圈,再回到起点,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谈话:现在你知道什么是周长了吗?同桌互相说一说。预设: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谈话: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认识周长。)【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用手指,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即从动作和语言两方面来强调从哪里出发沿边线还要回到哪里,让学生对“一周”有清晰准确的认识,继而理解周长的概念。(二)深化理解,加深周长概念的理解1.描一描,说一说。谈话:请同学们完成学习单上的【活动2】,用水彩笔描出下列图形的周长。(学生描出图形的周长)谈话:哪个小组的同学能到前面来展示一下你描的图形的周长?(投影展示图片)预设(用手边描边说):心型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五角星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教师及时追问:有的同学是这样描的,有什么问题?预设:周长是要沿着外面的边线画一周,他把里面的边也画了。谈话:想一想,角有没有周长?预设:没有,因为从角的起点出发,沿着边线画不了一周,不能再回到起点。谈话:说的有理有据。角没有一周,何来周长?那什么样的图形才有周长?预设:像长方形这样没有缺口的图形。谈话:没错,这种没有缺口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只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才是它们的周长。谈话:那你能想办法把角变成一个封闭图形吗?学生补全图形。总结:无论怎么补,变成封闭图形后,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2.摸一摸,说一说。谈话:其实我们身边物体的表面也有周长,谁来摸一摸,说一说课桌面的周长,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学生随用手摸,随叙述,其他同学及时评价补充。追问:你还能找到哪些物体表面的周长?预设(边指边说):窗户的周长、教室地面的周长、讲桌面的周长等。3.感受数学文化谈话:同学们,其实我们现在研究的周长,在古代就已经有成熟的记载了,我们一起来看。早在《九章算术》中,就已经有对周长的记载:“周一百八十步”,这里的“周”指的就是周长。追问:看到这儿,你有什么想对古人说的?预设:古人非常伟大,要向他们学习。谈话:没错,古人伟大的发现,我们至今受用。其实在我们的身体上就有很多关于周长的应用,如:我们的腰带、手表、戒指……【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的基础上,明确物体的周长就是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让学生指一指、描一描、说一说什么是黑板的周长、课桌面的周长、课本封面的周长等,让学生在大量的活动中感知周长的概念,加深理解。合作探究,测量周长1.测量周长,组内交流。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图形的周长了。如果老师带你们到校园实地测一测花坛的周长,你认为我们需要带哪些工具?预设:卷尺、米尺、绳子、用步测。谈话:在课堂上我们没法实地测量花坛的周长,就让我们借助花坛卡片模型来研究吧。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信封,利用信封中的工具,小组合作去探究如何能得到它们的周长。(小组内利用手中的工具合作交流)2.全班交流,展示方法。谈话:哪个小组的同学来前面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测量的什么图形的周长。学生分小组分别汇报长方形、正方形的测量方法。预设1:测量正方形的周长时,我们不用把它的四条边都量出来,因为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相等,所以只要知道一条边的长度,再去乘四即可。预设2:测量长方形的周长时,我们也不用把它的四条边都量出来,因为长方形对边相等,所以只要量出两条邻边就可以知道长方形的周长。谈话:同学们,我们来看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是由什么围成的?预设:线段。谈话:由线段围成的图形,怎样探究它的周长?预设:用直尺测量出它们的周长。谈话:那圆形是由什么围成的?预设:曲线。谈话:你是怎么探究圆形的周长的?小组汇报演示用细线测量圆形的周长。预设(边演示测量的方法边说):先用线绳沿圆形一周并做好标记,然后再测量绳子的长度就可以了。预设:可以用圆在直尺上滚动。谈话:同学们可真不简单,这两种方法都是把一条曲线变成了一条直直的线段,测量出来圆形花坛的周长。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化曲为直。(板书:化曲为直)追问:那扇形的周长怎样测量呢?谈话:同学们都很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的测量方法。虽然我们用了不同的方法测量不同形状的周长,但是不管用什么方法,都是测量它一周的长度。【设计意图】: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测花坛的周长,用步测、用卷尺测量、伸开双臂估测等,在整个探索过程中始终注意引导学生想一想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让学生清楚是“从哪儿开始测到哪儿结束”,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花坛一周的长度就是花坛的周长。巩固提升,拓展延伸1.基础练习(自主练习2),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练习时先引导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再独立解决。订正时不急于优化方法,让有不同做法的孩子说明自己的理由,在比较中培养优化意识,为后续学习图形的周长埋下伏笔。2.变式练习,判断周长大小。3.动手实践:5根小棒摆图形,并比较周长。4.课后练习:测红领巾和少先队旗的周长。【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还要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测量身边物体的周长,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五、总结归纳,盘点收获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方法?有什么感受?追问:那今天,你想把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这5个苹果分别送给谁呢?学生送苹果,说理由。【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知识归纳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感受,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在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方面有自己的进步,体会收获的喜悦。[板书设计]:认识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线段直尺测量曲线化曲为直周长的认识周的长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学情分析认识周长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三年级上册,孩子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扇形等平面图形的周长,并为以后学习面积和体积做铺垫。其中动手操作和实际观察等数学活动,是学习图形与几何、发展几何直观的重要手段;化曲为直是学习数学的一般方法,特别是解决实际生活所必须的办法。同时三年级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关键期。此时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本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整合了学生身边的便于学生思考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几何直观、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的信息资源,有效地利用平板课件的多种功能,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等活动,获得学习周长的方法。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效果分析一、主要课堂教学环节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谈话:国庆期间,老师参观了植物园,带回来几张图片。看,植物园里的花竞相开放,美丽极了!为了保护它们,工人师傅还给它们安装了护栏。谈话:同学们,为了美化我们的校园,学校决定在校园里建造花坛。仔细观察设计图,花坛都有什么形状的?在导入新课这个教学环节,教师注意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这样的教学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很快进入数学学习的状态。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本节课的导入是有效的。环节二:讲授新课,认识周长有效的课堂数学才是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而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本节课的学习后,通过教师的反思我们发现,班级中的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周长的内涵。在“认识周长”这环节中,讲授“什么是周长”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归纳出什么叫做周长,具体解释这个定义中个别词语的含义,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比较低,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抽象概括能力相对较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识周长,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感受什么是周长,在自我的认知结构中构建周长的概念。环节三:学生动手操作,测量物体的周长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在对话中学习”,本节课老师设计的测量物体周长的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交流测量不同图形的周长的方法。谈话:在课堂上我们没法实地测量花坛的周长,就让我们借助花坛卡片模型来研究吧。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信封,利用信封中的工具,小组合作去探究如何能得到它们的周长。(小组内利用手中的工具合作交流)谈话:哪个小组的同学来前面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测量的什么图形的周长。学生分小组分别汇报长方形、正方形的测量方法。给学生动手操作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对话交流与反馈中学习,给学生沟通的机会,学生可以在对话中学习,获得一种交往式学习的快乐。二、课堂教学结构分析本节课的教材呈现了一些规则图形,教材设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周长的一般含义。接着教材呈现出:“各个花坛需要多长的护栏?”让学生实际动手解决这一问题,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导入新课,让学生产生学习周长的需求;讲授周长的内涵,并且在生活中感受什么是物体的周长;测量不同图形的周长,寻找测量规则图形的测量方法;探索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课堂小结。首先,教材让学生通过一些规则的图形感受周长的含义,形成对周长含义的感性认识。而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是给学生呈现周长的含义,让学生对周长含义中的生僻词汇进行分析和理解,为了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师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周长的内涵。在探索规则的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的时候,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现不同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然后交流各自学习的心得,在交往和互动中掌握了用直尺或者细绳测量规则图形的方法。当然,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如果能够对于学生用细绳量物体周长的方法给与恰当的指导,给学生指出在选择细绳时应该尽量选择没有弹性的细绳,在围图形时应该尽量让细绳紧靠物体以便减少在测量中的误差。如果能给学生恰当的指导就更加合理。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信息窗1的内容。图形的周长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切实组织好动手操作和实际观察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周长的意义。现实生活中学生对周长的概念虽然不陌生,但周长是一维空间概念,它必须依附于二维的平面而存在。三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还比较薄弱,如何帮助学生从二维的平面上抽象并在头脑中建立对“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的表象认识,是周长意义教学的关键。本节课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1.选取现实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教材选取学生熟悉的校园花坛为现实背景,引出一连串相关的问题,如“每个花坛需要多长的护栏?”等问题,自然进入对周长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等数学问题的研究探索中。这样的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2.以解决问题为线索,寓知识学习于解决问题之中。周长的意义及图形周长的计算,都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教材由解决现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又把学习新知识作为解决现实情境中问题的工具,让学生把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融合在同一过程之中。这样,既有益于知识学习,又有利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3.注重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提倡解题策略多样化。教材重视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示多种策略,学习知识,增长才干。例如,本节课小电脑提问:“你能想办法知道它们的周长吗?”在尊重创造、尊重个性的原则下,提倡学生在共享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4.练习题的设计循序渐进,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自主练习”的编排是循序渐进的,即基本意义的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解决问题。练习的设计,注重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如:测量大树的粗细、设计行车路线、围栅栏等。此外,练习中还安排了操作、测量等题目,有利于提高学生初步的动手实践、探索规律的能力。尤其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学习单【活动1】你能描出这些花坛的周长吗?【活动2】你能描出下列图形的周长吗?【自主练习】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单位:cm)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课后反思《认识周长》一课是一节概念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初次接触比较正式的概念课,整节课学生学习的热情比较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参与度也比较高。这部分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并能利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从而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我分为五个环节来授课,一是创设情境,感受周长,充分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二是观察操作,认识周长;三是引导探究,测量周长;四是实践应用,巩固提高;五是课堂总结,让学生对知识有整体印象。本课我做出以下几点反思:让学生去发现——在开放的例证中认识本质。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亲自去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减少学生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性。在这个认知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教材采用举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正方形花坛一周的长是正方形花坛的周长”。因此,让学生找到较多的例证是认识周长的前提,教学中,我让学生指一指生活中物体面上的边线,如数学书、三角尺和课桌等。学生学会了自己在生活中寻找、发现,不断地充实概念的外延。二、让学生去探索——在多样的方法中深化认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无疑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真实有效。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以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是本课又一教学目标,也是本课的难点。学生主要要学会测量两种图形:一种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一种是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在探索测量曲线图形的方法时,我让学生量一量圆形花坛的周长,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可以用线来测量的方法,而后同桌合作用线围周长,最后用直尺量一量。在这个过程中,我力求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但出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限,这一环节操作起来总显得有点困难。由线段围成的规则平面图形周长的测量,学生在探索测量方法时,积极动脑,通过比较交流,发现先用直尺量每条线段,或者根据图形的边的特点决定量几条线段,然后计算得出周长这种方法比较简便。由此,学生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而在此基础上对方法的优化,又提升了他们的思维。三、让学生去创造——在个性创造中发展数学思维。教育具有创造未来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品质。这节课虽说重视知识的形成与获取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我觉得有一处的设计对教材内容挖掘得太过深彻了。我一共设计了六个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图形没有周长,为什么?在学生作答后我引出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还有两个是不封闭的图形,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感受图形边线具有封闭的特性,从而使他们知道在指物体表而周长的时候一定要指完整,不能断。其实后来的几个环节都是叫学生指周长,都在暗示着让学生体会周长的这一特征,所以前面强调边线的首尾相接是没有必要的,而且效果也不太好。另外,教学评价欠缺。当学生回答后不能及时准确的进行评价或者是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意见时,不能够抓住机会及时的引导学生并进行评价,这是今后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通过这次讲课使我感触很深,我觉得一节好课它是有生命活力的,而这种生命活力来自于学生对事件或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于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辩、启迪、认同。而恰恰这点就是我的课堂所缺少的。通过这次讲课让我真正明白,在数学课中一个有效的数学问题,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其实它就是学生思维的碰撞,思想的升华,数学方法的渗透。所以,我想在我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发现、提升数学的美,使学生从课堂学习中得到多方面的滋养,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享受的家园。因此,我觉得要能在文本间自由地穿梭,挖掘出其中蕴藏着的奥秘,还要将自已领悟到的东西深入浅出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是教师用来塑造一节好课最灵魂的东西。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课标分析本节课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判断理解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能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计算方法。在认真学习《数学新课标》,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一、教学目标的设置《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所以在选取例子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展开教学,通过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活动获得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直观体验并逐步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亲身体验、动手操作、分析判断这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测量方法,在体验中理解周长的含义。从而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做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品质。本节课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扇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这里的周长概念既包含规则图形的周长也包含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把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列入学生的认识范围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地建立起周长概念,是后面学习计算“几何图形周长”等知识的基础。教材一开始就呈现了一些规则图形到花坛并提出“每个花坛各需要多长的护栏呢?”这里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具体事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给定的图形去观察、操作,量一量、算一算,实际动手解决这一问题从而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多数学生的视野不开阔,认知水平较欠缺。生活中学生对于周长的认识应该说只有初步的体验,具体周长的概念还没有形成,显得比较抽象。在本节课中应注意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活动中理解周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二、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