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19_第1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19_第2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19_第3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19_第4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1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1新疆奇台县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卷面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出卷人:审题人:)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场、座位号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所有答案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本试卷为问答分离式试卷,由问卷和答题卡(答卷)两部分组成,答案务必写或涂在指定位置上。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地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1、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B.鸿雁身大体重,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C.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容易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D.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2、下列古代咏雁诗词,属于“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一项是()(3分)A.列序横空,身世在云中,舞影动西风。云淡淡,月蒙蒙,身点破苍穹。B.“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C.“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雁飞高兮远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古人的咏雁诗不乏其例。B.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C.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闹海蛟”,主要体现了古人的“亦刚亦柔”“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D.鸿雁列队飞翔时,“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动荡中呈现出鲜明的回旋往复之美。(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怀念于北山先生莫砺锋①于北山先生出生于河北霸县的一个农家,幼年就读私塾,抗战时投笔从戎。1950年起先后在南京市第九中学、南京市教师进修学院和南京师范专科学校任教。尽管课务繁重,生活艰辛,但他始终坚持从事著述。请看他在儿子心中留下的背影:“居所并不宽敞,书房与卧室连为一体,夜半醒来,总见家君伏案写作之铁铸身影,总见家君以微笑回答我与家母的劝语。”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里,于先生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从事《陆游年谱》的撰写。②《陆游年谱》刚刚定稿,于先生就马不停蹄地开始《杨万里年谱》《范成大年谱》的撰写和修订。没想到一场浩劫突然降临,他在红卫兵的关押下失去自由,家里也屡遭抄掠。要是《杨万里年谱》的书稿被红卫兵发现,肯定会被焚为灰烬,还会成为于先生“宣扬封建文化”的又一条罪证。这部长达50万字,装订成10册的原稿得以奇迹般地保存下来,完全是于先生夫人马熙惠女士的功劳。对此,于先生在《杨万里年谱》的后记中有深情的回忆:“那时,熙惠在家,老病缠绵,只身苦撑灾难。在日日夜夜担心我的生死问题之外,同时暗下决心,保护这部书稿,不忍轻易地让它化为劫灰。因为她深深知道,我为它经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几年如一日的精神消耗,心血凝聚,是得来不易的。几经考虑,索性把它投掷于走廊上煤炉旁边的火具筐内,覆以破纸杂物,与竹头木屑为伍。几年中,‘造反派’常是不速之客,但贪婪攫取的目光,却从来不屑扫射这个破筐。就这样,这部书稿才幸逃恢恢劫网,成了我仅存的青毡故物。”③1978年,于先生调入淮阴师专中文科,总算恢复了与古典文学相关的工作岗位。此时大地回春,万象复原,从事学术研究不再是一项罪行了。于先生带着兴奋的心情重新开始著述,他赠给本校同仁周本淳教授的诗中有句云“天禄陈编资校理,喜看奋笔答明时”,表明要与后者以此共勉。于先生恢复了横遭压抑十余年的热情和勤奋,在生命的最后九年中,争分夺秒地对三种年谱进行大幅度的增补、订正。例如早已出版并广受好评的《陆游年谱》,他重写、改写的按语竟多达400余条,真正做到了精益求精。《杨万里年谱》的原稿在家中搁置多年,字迹已有些模糊不清,就在增补的同时重新誊录。④予生也晚,从未见过于北山先生。《于北山年谱著作三种》三册书的封二勒口都印着他的半身小照,红彤彤的脸膛,结实的身板,颇像一位老农。其面部神情也颇似老农,憨厚、和蔼地微笑着,但掩不住岁月风霜的痕迹。于先生自称“幽燕之士钝如槌”,自属谦词,但也堪称夫子自道。在我看来,“钝如槌”意味着鲁钝、质朴,也意味着诚实、坚强。惟其“钝如槌”,于先生从事著述绝无功利目的,而是发于对学术的衷心热爱,否则的话,在那个“白专道路”成为畏途的时代,身为中学教师的他何必要冒着风险自讨苦吃?惟其“钝如槌”,于先生治学时绝不投机取巧,而是扎扎实实地下笨功夫,否则的话,三部书稿何以耗费三十多年的心血?惟其“钝如槌”,于先生下笔时绝无哗众取宠之心,而是实事求是地撰写古代诗人的“实录”,否则的话,以先生掌握材料之富,理解文本之透,为何不像时人这般写出一堆“宏论巨著”?惟其“钝如槌”,于先生将曾获前辈学者罗根泽、汪辟疆先生指导之事在后记中郑重道出,否则的话,三书出版时两位前辈早已作古,当年请益之事,除于先生本人外又有何人知晓?……《于北山年谱著作三种》合在一起,厚约三寸这与时下某些动辄“著作等身”的学者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于北山先生生前从未获得任何“项目”的支持,也未获得任何级别的奖励,这与时下某些项目无数、获奖频频的学者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但是真正推动学术前进的却是前者而决非后者。兴念及此,我凝视着于北山先生的小照,崇敬之意从内心深处油然而起。(有删改)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作者选取了于先生在南京任教期间仍坚持从事著述的经历,通过写家人反对他熬夜兼职,更加突出了于先生“十年磨一剑”的精神。B、余先生家被红卫兵抄掠时,马熙惠女士想方设法保护《杨万里年谱》的书稿,是因为书稿若被发现,将会成为于先生“宣扬封建文化”的罪证。C、“天禄陈编资校理,喜看奋笔答明时”表现了于先生看到祖国重回政治清明时的欣喜,希望与同行共勉,用学术研究成果为古典文学事业做出贡献。D、本文运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对比、排比等艺术手法,从正面和侧面表现了于北山先生对学术的坚持和伟大的人格。于北山先生一生对学术都充满了热情和坚持,请联系①-③段的内容简要说明表现在哪里。(4分)6.作者认为“真正推动学术前进的却是前者而决非后者”,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谈谈你的对这一观点的看法。(5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一个人,一头牛

芦芙荭黄昏是老人一天最高兴的时候,老人将做好的饭菜端到场院的石桌上,开始了他的晚餐。饭菜很简单:一盘青椒土豆丝,一盘腊肉炒胡萝卜片,还有老坛腌制的酸菜,是用一只碗装着的。还有酒。有了酒,这日子就有滋有味了。

两只鸡不知为了争食什么东西,竟然在院子的那头撕打了起来,嘎嘎嘎的叫声把空气都撕扯成一缕一缕的了。一头老黄牛,就卧在老人的饭桌旁,老人斟一杯酒,自己喝了,再斟一杯举到老黄牛的鼻子前,说,伙计,再干一杯吧,老黄牛竟然张了嘴将酒喝了下去。

自从村子里的人陆续搬走后,老人就开始把这只老黄牛当成酒友了。刚开始,老人把酒杯举到老黄牛的嘴边时,老黄牛还忸忸怩怩的,不愿喝呢。没想到,过了些时日,这老黄牛竟也有了酒瘾。有一次,喝着喝着,老人醉了,老黄牛也醉了,人和牛竟然都躺在地上,半天都爬不起来。

村子里的搬迁,从前两年就开始了,陆陆续续的。到了去年年底,就都搬完了。只剩下老人一个人了。儿子刚搬走时,老人就去河川的新房看了。房子是楼房,一排连着一排,青砖红瓦,又高又大。房子也很亮堂,可除房子,连个种菜的地方都没有。出门尿泡尿,一不小心就浇到了别人的地界上了。住这样的房子吃什么喝什么?别人都笑他,说,那米呀面呀想买多少有多少,出了门就有菜市场,还操心没有菜吃。但任凭你说一千道一万,老人就是不搬。村里的人都搬走了,地就空闲了。老人却没闲着。春天的时候,他和那只老黄牛将那些地,一遍一遍地犁了,再把种子一粒粒撒到地里。他还给那一块块地插上了篱笆,什么也不防,也没什么好防的,只是为了好看。下过一场雨,秧苗就从泥土里探出了绿乎乎的头。老人站在地里,就像一棵挺拔的玉米。老人唱着山歌,就又想起了以前村子里的日子。

那时候,真好呀,一到春忙时节,地里到处都是欢声笑语。男人们赶着牛耕地,女人们则跟在牛的屁股后面撒种。还有那一缕缕炊烟,就像老人的呼唤声,当你刚刚觉得累了饿了时,就会从烟囱里袅袅升起来。

这才是日子呀,到处都是烟火气。可这一切,都成了一种记忆,它们都随着村里人一块搬走了。现在呀,一个人和一头牛,就是闹翻天,也是冷清清的。

地里的庄稼长到半人高时,老人去了一趟河川,他是去买花肥,顺便看看儿子和孙子。

自搬到新房后,儿子就开始到处跑着给人打工,有时十天半月也不着家。儿媳妇呢,穿上了红马夹,给人扫马路,一个月800块钱,先前那空落落的新房,现在到处都堆着儿媳妇扫路时拾来的纸壳和矿泉水瓶子。先前呀,屋子里到处都是粮食的气息:房檐上挂着的是金灿灿的玉米,山墙上挂着的是红艳艳的辣椒,灶头上那一排排的腊肉,看一眼都让人嘴馋。可现在呢,满屋子里除半袋米和半袋面要死不活的蹲在角落里,全都是破烂了。最让人不省心的还是那孙子,原先是多么听话的孩子呀,现在为了上网竟然开始逃学了。

老人没见到儿子,也没见到孙子,倒是见到了老邻居吴婶。吴婶在床上躺了有半个多月了,为了想在屋后的那块屁大一块地方种点葱,竟和人家动起了手。吴婶见到老人,拉着他的手,竟然哭了。

老人说,等好了还是搬回去吧,有自己的地种着,有粮食在柜子里装着,过起日子来,心里踏实。这一次,老人回到家里,心里久久都平静不下来。又下过一场雨。缠绕在篱笆上的野草竟然就开花了。那花开得是那样的热闹,像是要为即将到来的丰收举行庆典。每天黄昏,老人就会拉着他的那头老黄牛站在回村的路口上。人,站着;牛,卧着。他们就那样一起看着夕阳一点点地落下山去。(选自《小小说选刊》有改动)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开篇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黄昏时场院的石桌、鸡、老黄牛,表现了恬静的生活图景,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B、作者笔下的老人勤劳、纯朴、善良,他关心儿孙,视老黄牛为朋友;但在安土重迁与迁移发展的选择上显得固执保守。C、文章通过多角度对比,如现在屋子里的摆放物与先前不同,孙子变得不再听话,等等,暗示城市化发展给村民带来了弊端。D、作者写老邻居吴婶的遭遇,从侧面面丰富了“老人”这一形象,表明了城市化进程在农民心理上的不适应。E、结尾以特写镜头刻画老人在黄昏中翘首以盼,盼望搬走的人民能回到乡村的画面,进一步揭示主题,给读者留下遐想的空间。8、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段落所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4分)9、小说以“一个人,一头牛”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魏学曾字惟贯,泾阳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除户部主事,迁郎中。中官为商人请支刍粮银巨万,学曾持不可,乃已。寻擢光禄少卿,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隆庆初,土蛮大入永平。学曾入驻山海,檄诸将王治道等追击至义院口,大捷。进右副都御史。学曾乃易置将吏,厘屯田二千余顷,数破敌,被赏赉。以疾去。起兵部右侍郎,提督神枢营。旋改吏部,转左侍郎。穆宗崩,大学士高拱欲去冯保,属言官论劾。学曾遗书大学士张居正曰:“外人皆言公与保有谋,遗诏亦出公手。今日之事,不宜复护此阁。”居正怒。及拱被逐,举朝失色,学曾独大言曰:“上践阼伊始,辄逐顾命大臣,且诏出何人,不可不明示百官。”要诸大臣诣居正邸争之。诸大臣多不往,居正亦辞以疾。自是益忤。出为南京右都御史。未上,给事中宗弘暹希居正指劾之。诏以故官候调,学曾遂归。居正殁逾年,起南京户部右侍郎,寻以南京户部尚书致仕。万历十九年春,阁臣王锡爵荐学曾。起兵部尚书,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明年,哱拜反,遂煽诸部为乱。全陕皆震动。学曾檄副总兵李昫率游击吴显趋灵州,别遣游击赵武趋鸣沙州,沿河扼贼南渡。翼日,贼胁庆王上东城,乞暂罢兵,诡言愿献首恶。会官军粮尽,乃引次花马池,学曾日夜趣刍饷,调榆林兵。六月复攻城,连战不下。初,学曾欲招东旸、朝,令杀拜父子赎罪。东旸射书城外,约内应,夜半举火。外兵不至,贼杀其党五十人。七月,学曾与梦熊、国桢定计,决黄河大坝水灌之,水抵城下。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朝命以梦熊代,梦熊遂成功。学曾任事劳勚。灌城招降之策,本其所建。及宣捷,尚书星以下多白学曾无罪。如松言:“学曾被逮时,三军雨泣。”梦熊亦推功学曾。帝不听,居家数年卒。(摘编自《明史》)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B.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C.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D.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卒,“死”的一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曰“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B.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瞾檄》。在本文中是指用檄文晓谕的意思。C.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登基”“登庸”“御极”。D.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隆庆初年,当地少数民族大举进攻永平。魏学曾指挥得当,平叛取得大胜,于是魏学曾升为右副都御史,后来朝廷又调他担任将领,他整理屯田两千多顷,数次击败敌人,被朝廷封赏。B.穆宗皇帝去世后,高拱想排挤冯保,嘱咐御史弹劾他。魏学曾写信给张居正道,朝廷官吏都说他与冯保有图谋,先帝遗诏也是出自他手。他不应该庇护冯保。魏学曾因此得罪了张居正。C.魏学曾想招降刘东旸、许朝,命令他们杀死哱拜父子。刘东旸用箭将一信射到城外,相约为内应,半夜点火为信号。但是点火后,城外的官军未到,结果刘东旸、许朝他们都被叛贼杀死了。D.魏学曾任事勤劳。灌城招降的计策,本来就是魏学曾先提出的建议。等到宣报大捷之后,多数官员说魏学曾无罪。但是皇帝没有听从,魏学曾最终还是在家乡死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居正殁逾年,起南京户部右侍郎,寻以南京户部尚书致仕。(5分)(2)会官军粮尽,乃引次花马池,学曾日夜趣刍饷,调榆林兵。(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咏怀古迹①其一杜甫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②共云山。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③动江关。注:①《咏怀古迹》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②五溪衣服:这里指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民族。③诗赋:庾信亦值侯景之乱,被留北朝,作《哀江南赋》。14、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概括了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的生活状况。战乱之际,诗人在东北一带流离失所,后辗转入蜀,又居无定所,四处漂泊。B、颔联写出了三峡一带特有的风景,山势高峻,房屋依山而建,耸入云霄,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而当地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云雾缭绕的山中。C、颈联追究诗人“支离”“漂泊”的起因,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既是怀念古人,又是借古人庾信来咏怀。D、尾联引入了庚信的典故,是说庾信一生中最“萧瑟”的事是命途多舛,没能少年成名,到年老了才赢得诗名。E、这首诗处处运用对比手法,“东北”与“西南”对比,“三峡”与“五溪”对比,“羯胡”与“词客”对比,展现了宏阔深远的时空,气象宏大。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1)《离骚》用女子比喻小人,写小人嫉妒、诽谤我的诗句是:,。(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的语句是,?(3)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一句充分印证了这句话。第II卷(共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经济危机爆发之后,美国经济遭遇了一系列就业情况的恶化,对此,大约90万就业人员都有切肤之痛。②今年上半年城区二手房网上备案量达到1604套,比去年同期小幅增长。由于数据中存在部分房改房的备案量,二手房市场的交易情况依然不瘟不火。③真是好事多磨,经历了许多挫折,他的公司终于正式成立了,他也可以安之若素了。④游国恩先生不问家事,自己躲进书房,钻入文学研究的世界,长吟短叹,目不窥园,不断地有新作发表,业内人士读了,赞叹不已。⑤他博观约取,师心自用,在原有对汉隶、明清行草等书法精深研习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符合个人气质的艺术形态。⑥统计数据显示,现在国内在册翻译公司近3000家,但大多规模很小,翻译人员多是兼职,翻译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译作更是言不及义。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多年来,连队官兵在这棵山楂树的陪伴下,克服重重困难,忠诚履行使命,留下了一个个乐于吃苦、勇于奉献的故事感人肺腑。B.新型网络犯罪日益呈现出精准化、职业化的特征,其精准度和成功率不断提高,症结在于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防线不断失守。C.由于冬季封山期长,致使团部给连队的给养物资,只能用车运送到距连队15公里外的公路上,再靠连队官兵人背或马驮运回驻地。D.今天人类的战争已然超越以“体能较量”“技能较量”为主导的过去大规模厮杀阶段,控制与反控制正在成为对战双方争夺的焦点。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较早产生的汉字多为象形字,个性化很强,数量也相当有限。

人们后来摸索出用两个或几个象形字组合造字的会意方法,

无法满足语言日渐丰富的需求。

解决不了能产性的问题,汉字很可能像其他几大古文字一样,

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

充满智慧的中国先民们,运用二元化的形声机制,创造了由形符和声符组合而成的形声字。这种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因其优越性、区别性、能产性和系统性被广泛应用,

使汉字的长期生存成为可能。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其风险种类多多,①,独生子女的失去就意味着完整的、稳定的三角形家庭结构的缺损和瓦解,幸福生活的崩溃和毁灭,痛苦生活的开始和延续。对失独群体来说,不仅仅是外部生活的翻天覆地,②。绝大多数的失独者患有自闭、焦虑、失眠、失忆、精神错乱等不同的心理疾病,进而③,不少人还得了绝症。21.下面是某种门禁控制器的工作流程图,请把该工作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5分)人脸图像采集人脸图像采集识别指纹信息采集验证通过识别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衡量生活品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标准。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国人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于物质生活的改善,于是乎,名牌和奢侈品在一些人心目中的分量似乎愈来愈重。据有关统计,68.8%的受访白领愿意花钱购买奢侈品,受访白领在奢侈品上的年消费人均达到22062.8元。26岁的外企职员FLORA月薪5000元。她说,自己购买奢侈品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挣面子。28岁的部门主管AMBER拿着8000元月薪,也是一名奢侈品的追随者。她自称买名牌不为面子,不求舒适,只为“激励自己”。AMBER说,她会关注千万富翁的生活方式,这会让她搜罗名牌更有“方向感”。要求:请联系社会实际或你的人生体验,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不得抄袭。

高二期中语文试卷标准答案1.答案A解析A.“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应是“鸿雁随阳”的审美感受。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关键在于要把雁的特点与它的审美感受对应起来,不能张冠李戴。雁的特点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学生做此题要有一定的审美感受和识别能力。2.答案D解析D.范仲淹的《渔家傲》一词,既有因秋临塞下雁去衡阳而引起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无穷感慨,又有因岁月流逝而坚定诗人建功立业、时不我待的报国信念。“雁”意象在此词中不再单纯是主体悲苦情感的抒发载体,更为重要的是起着警钟长鸣、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A、C项侧重写景,B项侧重言志。3.答案C解析C.体现的应该是“坚韧强劲”的审美感受。4.C(A项“家人反对他熬夜兼职”不正确;B项还因为她不忍看先生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D项没有“语言描写”。)5.①在南京任教期间,尽管课务繁重,生活艰辛,仍然坚持著述。②《陆游年谱》刚刚定稿,于先生就马不停蹄地开始《杨万里年谱》《范成大年谱》的撰写和修订,笔耕不辍。③在生命的最后九年中仍争分夺秒进行学术研究。(1点1分,2点2分,3点4分。)6.①“前者”是指对学术研究充满热爱,下功夫,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的学者(2分);②“后者”是指那些投机取巧,哗众取宠,功利地迎合市场,获奖无数的“学者”(2分)。③学者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做实事,才能真正推动学术前进。仅仅为了名利而做学问,既不能真正做出成绩,也不能持久。(1分)7、B、C(B项,“固执保守”有失偏颇,这是为了说明老人固守着农耕文明。C项,“暗示城市化发展给村民带来了弊端”错,这是老人的看法而不是作者的观点。)8、这段属于景物描写,描绘了乡村野花盛开的美丽图景,象征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乡村生活,与上文搬到城市的人们拮据、无聊的生活图景形成对比,突出表现了农村生活的恬静幸福,呼唤人民重回乡村。9、①以“一个人,一头牛”为题,准确地概况了文章的主要描写对象,引人遐想,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文章以“一个人,一头牛”为线索,串联起了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的变化与隐忧。③“一个人,一头牛”展现了城市化发展与农耕文明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④在城市化进程中,唯有“一个人,一头牛”在坚守这农耕文明,做着最后的抗争,赞美了他们的坚持,也显示出了他们的孤独与无力,发人深思。(答出任意三点即可)10.答案B.11.答案D解析降级叫左迁,升级叫右迁。12.答案A.解析“后来朝廷又调他担任将领”说法不对,应是“于是,他调换将吏”。“易”是“改变、替换”。13.(1)张居正死了一年多后,(魏学曾)被起用为南京户部右侍郎,不久从南京户部尚书任上退休。采分点:殁:死亡;起:被起用;致仕:退休。句意两分。(2)正好官军粮食吃完了,于是退兵驻扎花马池,魏学曾日夜催促办理粮草,调动榆林的部队。采分点:会:恰逢;次:驻扎;趣:通“促”,催促。句意两分。【参考译文】魏学曾字惟贯,陕西泾阳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中进士,授职户部主事,升郎中。有宦官为商人请求支取上万两粮草银,魏学曾坚持认为不可以,于是停止。不久,升为光禄少卿,又升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隆庆初年,当地少数民族大举进攻永平。魏学曾进驻山海关,用檄文让诸将王治道等追击至义院口,取得大胜。(魏学曾)升为右副都御史。于是,他调换将吏,整理屯田两千多顷,数次击败敌人,被朝廷封赏。后因病离任。又起用为兵部右侍郎,提督神枢营。很快改在吏部任职,转为左侍郎。穆宗皇帝去世,大学士高拱想排挤冯保,嘱咐御史官弹劾他。魏学曾修书大学士张居正,说:“朝廷官吏都说您与冯保有图谋,先帝遗诏也是出自您之手。今天的事情是不应该庇护这个阉官。”张居正大怒。等到高拱被赶出朝廷,满朝的文武都大惊失色,唯独魏学曾高声地说:“皇上登位伊始,就贬逐顾命大臣,诏书出自何人,不能不公开告诉百官。”他要求各位大臣到张居正的府邸争论此事。各大臣大多数不肯去,张居正也以疾病推辞各大臣来访。从此更加与张居正相违悖。魏学曾贬为南京右都御史。没有上任,给事中宗弘暹迎合张居正弹劾他。朝廷下诏让他以过去的官职等候调遣,魏学曾于是回到家乡。张居正死了一年多后,(魏学曾)被起用为南京户部右侍郎,不久从南京户部尚书任上退休。万历十九年(1591)春天,内阁大臣王锡爵推荐魏学曾。起用为兵部尚书,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第二年,哱拜反叛,于是煽动各部落叛乱。陕西全境震动。魏学曾下令副总兵李昫率游击吴显赶赴灵州,另遣游击赵武赴鸣沙州,沿黄河一带阻止叛贼南渡。第二天,叛贼胁迫庆王登上东城,乞求暂时罢兵,诡称愿意献出首倡叛乱者的脑袋。正好官军粮食吃完了,于是退兵驻扎花马池,魏学曾日夜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