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城市旅游目的地选择研究长江三角洲城市入境旅游流区域内流动份额分析_第1页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城市旅游目的地选择研究长江三角洲城市入境旅游流区域内流动份额分析_第2页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城市旅游目的地选择研究长江三角洲城市入境旅游流区域内流动份额分析_第3页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城市旅游目的地选择研究长江三角洲城市入境旅游流区域内流动份额分析_第4页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城市旅游目的地选择研究长江三角洲城市入境旅游流区域内流动份额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城市旅游目的地选择研究长江三角洲城市入境旅游流区域内流动份额分析

1旅游流统计描述本文所指的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的所有、江苏省的南京、苏州、常州、镇江、扬州、南通、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和象山15多个地区(包括地区)。以往国内外对旅游流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旅游流调查统计视角进行的[1,2,3,4,5,6,7,8,9,10,11,12,13],包括国家旅游抽样调查中的旅游流调查,主要是基于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的方法获取旅游流的相关资料与探询旅游流流动规律。本文运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综合评判与层次分析理论,结合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相关研究资料与研究成果,构建了长江三角洲某特定城市的入境旅游者对该区域其它城市旅游目的地选择的模糊综合评判矩阵。本文应用所构建的相应模糊综合评判矩阵分别对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长江三角洲6大中心城市的入境旅游者对该区域其他14座城市的旅游流份额进行了分析,并对这6座城市在长江三角洲的旅游流流动规律进行了定量分析与评价。2旅游城市职能强度及评价指标笔者借鉴模糊综合评判法等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一种理论模式对长江三角洲城市入境旅游流的空间流动规律进行了定量刻画。笔者把长江三角洲特定城市的入境旅游者对该区域其它城市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影响因素归纳为10种:目的地城市旅游综合吸引力、城市旅游综合发展水平、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的城市旅游交通距离与交通服务、城市人口、城市GDP与人均GDP、城市旅游中心职能强度、旅游目的地价格水平、旅游目的地旅游服务质量、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城市旅游空间竞争与合作等。为了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特定城市的入境旅游者在特定区域的旅游流份额预测,笔者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设定了10种主要指标: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代码A)、城市旅游资源中心职能强度(代码B),国内旅游中心职能强度(代码C),国际旅游中心职能强度(代码D),旅游客源中心职能强度(代码E),城市经济中心职能强度(代码F),城市旅游中心职能总强度(代码G)、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代码H)、城市综合竞争力(代码I)、城市文化竞争力(代码J)。本研究中的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中心职能强度与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数据分别源自卞显红,王苏洁(2006)与王苏洁,卞显红(2005)。长江三角洲城市综合竞争力、旅游综合竞争力、文化综合竞争力指数如表1。上述指标单位不统一,必须对之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用如下公式进行转化:,公式中Pi为某指标转化后的无量纲化指标,Di为转换前的指标值,为所有评价城市该指标的总和。笔者把特定旅游目的地对特定客源地影响旅游者目的地选择的10个主要因素为元素组成因素:U={U1U2U3U4U5U6U7U8U9U10}。采取层次分析法确定十大因素的权重,得到权重集A={α1α2α3α4α5α6α7α8α9α10}。把评判者对评价对象(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可能作出的各种评判结果所组成的集合确定为备择集:V={V1V2∧Vm}。单独从i个因素出发进行单因素评判,可得到备择集V上的一个模糊子集,表示为:Ri={ri1ri2∧rin}。各个单因素评判集可组成一单因素模糊评判矩阵(1)。单因素模糊评判仅反映了单个因素对评判对象的影响。要得出正确的评判结果,应综合考虑所有因素的影响,这便是模糊综合评判。用模型M(∧,∨)计算可求得某特定城市的入境旅游者对长江三角洲其它城市目的地选择模糊综合评判矩阵,可描述为矩阵(2)。入境旅游者对长江三角洲主要城市旅游目的地选择因素权重集的10个因素中,依据专家评判法,设定其中最不重要的因素为F,确定其值为1,即Fi=1。然后把其它因素与其对比,运用“两两比较法”得到重要度值。笔者运用“层次分析法”,依据专家评判依次对权重集的10个因素的重要性标度得到权重系数判断矩阵为D(见矩阵D):由矩阵D得到权向量:W=(0.19330.13150.06330.27530.02230.01660.09040.13150.04450.0313),权向量即为因素权重集A。特征值:10.429;一致性指标:Ci=0.0477;一致性比率:CT=0.0320;因为CT<0.1,所以通过一致性检验。3分析:从长江三角洲城市进入旅游业的流动份额3.1不同地域的开发结果上海入境旅游者流向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的入境旅游者对这些城市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因素评判集(表2)建立因素模糊评判集R1。模糊综合评判矩阵为:B1=AoR1=(0.1315,0.166632,0.067071,0.1933,0.063961,0.056153,0.054939,0.042114,0.246488,0.093921,0.111234,0.053380,0.076528,0.054073)。然后对B1进行归一化处理得一体化的模糊综合评判集B1*为:B1*=(0.093177,0.11807,0.047524,0.136967,0.045321,0.039788,0.038928,0.029841,0.174654,0.06655,0.078817,0.037823,0.054225,0.038314)。其对应的选择为:V1=(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依据国际旅游局2001—2003年入境旅游抽样调查资料,2001—2003年沪浙苏二省一市入境旅游者的主要流向调查资料显示上海约有17.37%的入境旅游者流向浙苏二省。依据长江三角洲与浙苏二省城市旅游发展现有统计资料,笔者假定2003年从上海流向浙苏二省的入境旅游者约有92%的长江三角洲除上海之外的其它14城市流动。根据模糊综合评判集R1,则2003年上海入境旅游者流向长江三角洲其它14城市的流动人次集为W1=(36438,46172,18585,53562,17723,15560,15223,11669,68300,26025,30822,14791,21205,14983)。由上海流向长江三角洲其它城市的入境旅游者均超过万人次,其中流向杭州最大,流向泰州最小,超过3万人次的城市有杭州、南京、苏州、无锡、嘉兴5市;2万3万的有宁波与绍兴2市。马耀峰,李永军(2000)基于入境旅游流抽样调查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结果表明1994-1997年上海流向南京、苏州、杭州3市的入境旅游者年均流量分别为6、6、7万人次。笔者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得出的入境旅游者流向与流量理论分析的结果与马耀峰,李永军(2000)基于入境旅游流抽样调查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关于杭州与苏州的出入较小,只是南京出入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该方法具有较大有效性。3.2模糊综合评判集的结果南京入境旅游者流向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的入境旅游者对这些城市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因素评判集(表3)建立因素模糊评判集R2。依据上述相同原理得到模糊综合评判矩阵为:B2=AoR2=(0.1933,0.100222,0.070523,0.105762,0.059757,0.110901,0.1933,0.039352,0.140773,0.085182,0.05668,0.049879,0.067027,0.050526)。然后对B2进行归一化处理得一体化的模糊综合评判集B2*为:B2*=(0.146087,0.075743,0.053298,0.07993,0.045162,0.083814,0.146087,0.02974,0.10639,0.064377,0.042836,0.037696,0.050656,0.038185)。其对应的选择为:V2=(上海,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依据国际旅游局2001—2003年入境旅游抽样调查资料,2001—2003年沪浙苏二省一市入境旅游者的主要流向调查资料显示江苏省城市总体上约有46.06%的入境旅游者流向沪浙苏二省一市。依据长江三角洲与沪浙苏二省一市城市旅游发展现有统计资料,笔者假定2003年从南京流向沪浙苏二省一市的入境旅游者约有90%在长江三角洲除南京之外的其它14城市流动。根据模糊综合评判集R2,则2003年南京入境旅游者流向长江三角洲其它14城市的流动人次集为W2=(31193,16173,11380,17067,9643,17896,31193,6350,22716,13746,9146,8049,10816,8153)。由南京流向长江三角洲其它城市的入境旅游者除南通、泰州、嘉兴、湖州、舟山外,其它均超过万人次,其中流向上海最大,流向泰州最小,超过3万人次的城市有上海、苏州2市。南京流向上海的入境旅游者(31193)与上海流向南京的旅游者(36438)相近,说明南京—上海两股入境旅游流为双向平衡旅游流,这与马耀峰,李天顺(2001)的研究结果相接近。3.3基于模糊综合评判集的旅游流苏州入境旅游者流向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的入境旅游者对这些城市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因素评判集(表4)建立因素模糊评判集R3。依据上述相同原理得到模糊综合评判矩阵为:B3=AoR3=(0.1933,0.1315,0.51748,0.062239,0.050228,0.052107,0.050981,0.03908,0.142435,0.084593,0.056288,0.049534,0.063958,0.050177)。然后对B3进行归一化处理得一体化的模糊综合评判集B3*为:B3*=(0.125202,0.085174,0.335177,0.040313,0.032533,0.03375,0.033021,0.025313,0.092257,0.054792,0.036458,0.032084,0.041426,0.0325)。其对应的选择为:V3=(上海,南京,无锡,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依据长江三角洲与沪浙苏二省一市城市旅游发展现有统计资料,笔者假定2003年从苏州流向沪浙苏二省一市的入境旅游者约有91%在长江三角洲除苏州之外的其它14城市流动。根据模糊综合评判集R3,则2003年苏州入境旅游者流向长江三角洲其它14城市的流动人次集为W3=(37172,25288,99514,11969,9659,10020,9804,7515,27391,16268,10824,9526,12299,9649)。由苏州流向长江三角洲其它城市的入境旅游者除南通、镇江、泰州、湖州、舟山外,其它均超过万人次,其中流向无锡最大,流向泰州最小,超过2万人次的城市有上海、无锡、南京、杭州4市。苏州流向上海的入境旅游者(37172)小于上海流向苏州的入境旅游者(53562);南京流向苏州的入境旅游者(17067)也小于苏州流向南京的入境旅游者(27288),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苏州—上海两股入境旅游流、南京—苏州两股入境旅游流为双向不平衡旅游流。苏州入境旅游者流向常州、扬州、宁波、嘉兴与绍兴的人次均超过万人次,这说明苏州作为长江三角洲中心旅游城市具有较强的的入境旅游客源中转职能。3.4杭州未来城市旅游供给以带动带动其他旅游流的选择杭州入境旅游者流向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的入境旅游者对这些城市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因素评判集(表5)建立因素模糊评判集R4。依据上述相同原理得到模糊综合评判矩阵为:B4=AoR4=(0.1933,0.1315,0.082564,0.062652,0.110941,0.059738,0.052453,0.051319,0.039339,0.110349,0.09484,0.1933,0.062166,0.05051)。然后对B4进行归一化处理得一体化的模糊综合评判集B4*为:B4*=(0.14927,0.101547,0.063757,0.048381,0.085671,0.046131,0.040505,0.039629,0.030378,0.085213,0.073237,0.14927,0.048006,0.039005)。其对应的选择为:V4=(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依据国际旅游局2001—2003年入境旅游抽样调查资料,2001—2003年沪浙苏二省一市入境旅游者的主要流向调查资料显示浙江城市总体上约有60.30%的入境旅游者流向沪浙苏二省一市。依据长江三角洲与沪浙苏二省一市城市旅游发展现有统计资料,笔者假定2003年从杭州流向沪浙苏二省一市的入境旅游者约有90%在长江三角洲除杭州之外的其它14城市流动。根据模糊综合评判集R4,则2003年杭州入境旅游者流向长江三角洲其它14城市的流动人次集为W4=(69765,47460,29799,22612,40040,21560,18931,18522,14198,39827,34229,69765,22437,18230)。由杭州流向长江三角洲其它城市的入境旅游者均超过万人次,其中流向上海最大,流向泰州最小,超过3万人次的城市有上海、苏州、南京、宁波、嘉兴、湖州6市。杭州流向上海的入境旅游者(69765)小于上海流向杭州的入境旅游者(68300);南京流向杭州的入境旅游者(22716)小于杭州流向南京的入境旅游者(47460);杭州流向苏州的入境旅游者(40040)要大于苏州流向杭州的入境旅游者(27391),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杭州—上海两股入境旅游流为平衡流;南京—杭州,苏州—杭州等入境旅游流为双向不平衡旅游流。杭州流向无锡、常州、南通、绍兴的入境旅游者均达到2—3万人次,均大于南京流向这些城市的流量。杭州对湖州与宁波的入境旅游辐射强度也较强。杭州与南京相比,杭州作为长江三角洲中心旅游城市,其中心旅游城市入境旅游中心职能与辐射强度比南京要强。3.5不同地域的边境游客选择宁波入境旅游者流向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的入境旅游者对这些城市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因素评判集(本文省略详细数据)建立因素模糊评判集R3。依据上述相同原理得到模糊综合评判矩阵为:B5=AoR5=(0.2753,0.1315,0.082519,0.06198,0.099862,0.059097,0.05189,0.050769,0.038917,0.13292,0.056054,0.065358,0.063178,0.690552)。然后对B5进行归一化处理得一体化的模糊综合评判集B5*为:B5*=(0.148019,0.070703,0.044368,0.033324,0.053692,0.031774,0.027899,0.027297,0.020924,0.071466,0.030138,0.035141,0.033969,0.371285)。其对应的选择为:V5=(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杭州,嘉兴,湖州,绍兴,舟山)。依据国家旅游局2001—2003年入境旅游抽样调查资料,2001—2003年沪浙苏二省一市入境旅游者的主要流向调查资料显示浙江城市总体上约有60.30%的入境旅游者流向沪浙苏二省一市。依据长江三角洲与沪浙苏二省一市城市旅游发展现有统计资料,笔者假定2003年从宁波流向沪浙苏二省一市的入境旅游者约有90%在长江三角洲除宁波之外的其它14城市流动。根据模糊综合评判集R3,则2003年宁波入境旅游者流向长江三角洲其它14城市的流动人次集为W5=(17801,8503,5336,4008,6457,3821,3355,3283,2516,8595,625,4226,4085,44652)。由宁波流向长江三角洲其它城市的入境旅游者超过万人次的有上海与舟山,其中流向舟山最大,流向嘉兴最小。宁波流向上海的入境旅游者(17801)小于上海流向宁波的入境旅游者(26025);南京流向宁波的入境旅游者(13746)大于宁波流向南京的入境旅游者(8503);宁波流向苏州的入境旅游者(6457)要小于苏州流向宁波的入境旅游者(16268);宁波流向杭州的入境旅游者(8595)要小于杭州流向宁波的入境旅游者(39827),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宁波—上海,南京—宁波,苏州—宁波,杭州—宁波等入境旅游流为双向不平衡旅游流。宁波作为长江三角洲旅游中心城市,其旅游中心职能强度要明显弱于上海、南京、宁波、杭州4市。宁波对舟山的入境旅游辐射强度最强。由于舟山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交通条件,舟山的入境旅游者来自宁波中转的比例较大。宁波作为长江三角洲南翼中心旅游城市,对湖州与绍兴2市的入境旅游辐射强度也较强。3.6从高校至国家层面的旅游和游客,有4.无锡入境旅游者流向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的入境旅游者对这些城市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因素评判集(本文省略详细数据)建立因素模糊评判集R6。依据上述相同原理得到模糊综合评判矩阵为:B6=AoR6=(0.27530.13150.105030.101290.058950.051760.050640.038820.135920.085150.055910.04920.0630.04984)。然后对B3进行归一化处理得一体化的模糊综合评判集B6*为:B6*=(0.21983,0.10501,0.08387,0.08088,0.04707,0.04133,0.04044,0.031,0.10854,0.06799,0.04465,0.03929,0.05031,0.0398)。其对应的选择为:V6(上海,南京,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依据国际旅游局2001—2003年入境旅游抽样调查资料,2001—2003年沪浙苏二省一市入境旅游者的主要流向调查资料显示江苏省城市总体上约有46.06%的入境旅游者流向沪浙苏二省一市。笔者假定2003年从无锡流向沪浙苏二省一市的入境旅游者约有91%在长江三角洲除无锡之外的其它14城市流动。根据模糊综合评判集R6,则2003年无锡入境旅游者流向长江三角洲其它14城市的流动人次集为W6=(36266,17324,13836,13343,7765,6818,6671,5114,17906,11217,7366,6482,8300,6566)。由无锡流向长江三角洲其它城市的入境旅游者超过万人次的有上海、南京、常州、苏州、杭州、宁波6市,其中流向上海最大,流向泰州最小,其中上海超过3万人次。无锡流向上海的入境旅游者(36266)小于上海流向无锡的入境旅游者(46172);南京流向无锡的入境旅游者(16173)与无锡流向南京的入境旅游者(17324)接近;无锡流向苏州的入境旅游者(13343)要远远小于苏州流向无锡的入境旅游者(99514);无锡流向杭州的入境旅游者(11217)要小于杭州流向无锡的入境旅游者(29799);无锡流向宁波的入境旅游者(7366)要大于宁波流向无锡的入境旅游者(5336),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无锡—南京两股入境旅游流为平衡流;上海—无锡,苏州—无锡,杭州—无锡;宁波—无锡等入境旅游流为双向不平衡旅游流。4城市空间环境与外来旅游流份额的关系本文分别以2003年长江三角洲由上海、南京等6城市入境旅游者流向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的入境旅游流份额为因变量,以特定入境旅游者流向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的入境旅游者对这些城市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因素为自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表6)。结合表6与本文以上的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入境旅游流区域内流动份额具有以下特征:(1)长江三角洲特定城市入境旅游者流向其他14座城市的入境旅游流份额与其和流向旅游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度(A)紧密相关(除无锡外,其它5座城市的指标均达到0.01水平上的显著正相关度),联系度越强,入境旅游流份额越大;(2)与其和流向城市之间的旅游交通设施状况及可达性密切相关,旅游交通设施状况越好,可达性越高,入境旅游流份额越大(如苏州与湖州、嘉兴、南通、泰州等城市的入境旅游流份额等级分布规律);(3)与流向城市的城市旅游中心职能强度密切相关(B—G),职能强度越大,入境旅游流份额越大;(4)与流向城市的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H)、城市综合竞争力(I)、城市文化竞争力(J)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度;(5)两座旅游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