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茎尖培养脱毒技术研究_第1页
甘薯茎尖培养脱毒技术研究_第2页
甘薯茎尖培养脱毒技术研究_第3页
甘薯茎尖培养脱毒技术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薯茎尖培养脱毒技术研究

甘薯病毒是世界上常见的疾病,发生在中国的主要甘薯产区。罹病甘薯的产量和品质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造成所谓“种性退化”。经在山东省调查,某些品种的苗床病株率已达90%以上,田间病株率也在60%~70%。国外早在本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进行甘薯病毒调查鉴定工作,目前报道的甘薯病毒及其类似病害有10余种。Nielsen(1960)首次报道用分生组织培养消除甘薯病毒。我国于50年代曾报道过甘薯病毒病的发生,但未能深入研究,直到90年代才鉴定出我国甘薯主栽区病毒种类为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和甘薯潜隐病毒(SPLV),并在山东省发现自然侵染甘薯的烟草花叶病毒(TMV)。目前对感染病毒的甘薯尚无有效治疗方法。1991~1996年作者对甘薯茎尖培养方法、脱毒效果、组培苗病毒检测技术等进行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紫环斑、羽状驳岸苗的收获以山东省12个主栽甘薯品种为试材,将田间表现紫环斑、羽状斑驳、紫斑等症状病苗的薯块收获,藏窖2个月后,置28~31℃下育苗2周,苗长至20cm左右时,转入20℃下备用。1.2个叶原基的茎尖取薯苗茎顶部3cm,剪去较大叶片,表面消毒后,在解剖镜下无菌剥离带1~3个叶原基的茎尖。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的NAA(萘乙酸)、IAA(吲哚乙酸)、6-BA(6-苄基氨基嘌呤)、GA3(赤霉酸)和Ad(腺素),pH值为5.8,培养温度29±1℃,光强度1600lx,日光照16h。1.3病苗培养培养基分别含有植物病毒钝化剂1.5%TS有效成分0.15mg/L和0.015mg/L,调pH值前加入。将1.5%TS稀释1000倍,喷洒在病苗叶面,1周后进行茎尖培养。用未经药剂处理的茎尖培养作对照。1.4集体培训中毒检测1.4.1抗血清、免疫双向扩散以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单克隆抗体和烟草花叶病毒(TMV)抗血清,对无症苗进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法(Dot-ELISA)、琼脂免疫双向扩散及免疫电镜观察检测,每一样品重复2次。1.4.2巴西牵牛叶片发病用巴西牵牛(Ipomoeasetosa)为砧木。检测组培苗或抽检经血清学检测呈阴性反应的样品。将其顶芽部分侧接到具2~3张叶片的巴西牵牛植株上,保留巴西牵牛上部,蔽阴3~4d,15~40d内观察记载发病情况,检测SPFMV和SPLV。发病株为新生叶出现皱缩、花叶、或黄脉。苋色藜(Chenopoiumamaranticolor)用于检测TMV,待测样品加0.02mol/LpH7.2PBS研磨,用常规摩擦接种,15~20d内观察发病情况,发病株为接种叶出现米粒大小黄斑,继而发展为局部枯斑。2结果与分析2.1株苯甲胺发芽试苗的培养效果离体茎尖在含激素培养基上培养15~20d后,转入1/2MS无激素培养基继续培养生根成苗。4个品种的茎尖在11种不同激素配比的培养基上均能成苗,但成苗率和成苗时间有差异,愈伤组织发生情况也不同,其中以培养基内含6-BA0.5mg/L+NAA0.2mg/L+Ad5mg/L效果最好,愈伤组织发生中等,4品种平均发芽率为97.3%,成苗率达76.5%,接种后43~60d便可长成具5~7叶、5cm高的试管苗。不同甘薯品种在此种培养基上的成苗率为:鲁薯3号77.4%、鲁薯6号68.5%、鲁薯7号62.5%、鲁薯8号95.6%、丰收白83.3%、北京553号56.5%、徐薯18号51.2%、86-284号60%和徐25-2号50%。成苗率的差异可能与品种内源激素水平和生长特性有关。2.2茎尖培训效果2.2.1叶原基对脱毒率的影响试验用北京553号、86-284号和鲁薯7号3个品种,每处理剥离茎尖24个以上。3个品种试验结果平均值表明,切取的茎尖大小与获得无毒苗的比率呈显著的负相关(r=-0.9875*,Y=50.3-11.2X),当茎尖分生组织带1个叶原基时,脱毒率最高,为38.1%,带3个叶原基时脱毒率较低,为15.7%。切取的茎尖大小与成苗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9953**,Y=25.6+13.7X),当茎尖分生组织带1个叶原基时,成苗率较低,为38.6%,带2个叶原基时为54.6%,带3个叶原基时成苗率上升为66.0%。无叶原基茎尖,接种后2d全部死亡。2.2.2不同品种间脱毒率差异在苗床选择生长健壮、无明显病毒病症状的生产用苗进行茎尖离体培养,结果表明,鲁薯3号脱毒率为86.7%,徐薯18号为73.3%,鲁薯7号为84.1%,鲁薯8号为88.6%,丰收白为80%。品种间脱毒率的差异与田间植株感病程度有关,感病程度又受品种种植年限和抗病性影响。如徐薯18种植年限久、面积大、病毒病发生普遍、脱毒率较低。鲁薯7号、8号是近年来推广的新品种,脱毒率相对高些。2.3ts药剂含量对成活率茎尖生长的影响培养基中TS药剂含量为0.15mg/L时,2品种共剥离甘薯茎尖56个,在生芽培养基上培养30d时,仅有6株成活,成活茎尖虽转成绿色,稍有膨大,但无芽生成,生长停滞。培养基中TS药剂含量为0.015mg/L时,脱毒率由原来的33.3%,提高到49.5%,但对茎尖生长有抑制作用,成苗率明显降低(见表1)。病苗经1.5%TS叶面喷洒,1周后再行茎尖剥离培养,脱毒效果无明显提高。2.4组宝苗抗病性分析及结果2.4.1人民抗体检测结果比较用SPFMV单克隆抗体采用Dot-ELISA检测6个品种107株无症组培苗,以保存在巴西牵牛上的SPFMV病样和甘薯病苗作阳性对照,脱毒甘薯苗作阴性对照,呈阳性反应的17株,阳性率15.9%。用琼脂免疫双向扩散法检测5个品种90株试管苗,只有1株产生肉眼可见的沉淀线,为阳性反应,阳性率1.1%。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比较,Dot-ELISA灵敏度明显高于琼脂免疫双向扩散法,原因是琼脂免疫双向扩散法,需要较高的病毒浓度,才能检出该病毒的存在,同时也表明,有的试管苗虽未完全脱毒,但植株体内的病毒含量降低了。用TMV抗血清采用Dot-ELISA检测264株试管苗,以保存在济薯12号上的TMV病样作阳性对照,2株有明显阳性反应。2.4.2病株率及病株率88株组培苗嫁接巴西牵牛,有16株发病,病株率为18.2%。60株组培苗摩接苋色藜,用保存在济薯12号上的TMV病样作对照,除对照外,均未出现枯斑反应。2.4.3无症标样粒体免疫电镜和普通电镜观察4个品种37个无症标样,有4个样品有弯曲线状粒体,长度约为800~850nm。免疫电镜下,病毒粒体边缘增厚有明显修饰作用。3组培材料的脱毒能力甘薯茎尖组织培养,一般品种都能获得试管苗,但成苗率较低,成苗所需时间较长。本研究筛选的培养基激素配比,并结合在生芽培养基上适宜培养天数,使离体茎尖培养成苗率提高5.8%~21.0%,成苗期缩短20d左右。切取的茎尖大小与脱毒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切取的茎尖越小,获得无毒试管苗的比率就越高。但茎尖分生组织不带叶原基,离体茎尖不能成活。本试验切取带1个叶原基茎尖的脱毒效果与廖嘉信切取0.2~0.4mm茎尖进行培养脱毒的效果相近。因此以分生组织带1~2个叶原基或切取茎尖的长度小于0.4mm效果较好。田间施用TS制剂防治作物病毒病,具有明显的抑制钝化病毒的作用。在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TS制剂可以提高脱毒率,表明此化学制剂对甘薯病毒也有良好抑制、钝化作用,但对茎尖的生长发育有影响,成苗率有所降低。选用无症状、生长健壮的薯苗做组培材料,可提高组培苗的脱毒率,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只要获得了无毒苗,利用单茎节快繁技术,1株苗每月可扩大繁殖6~7株,短时间内就能获得大量的无毒苗。由于带毒植株并不都表现症状,因此对茎尖组培苗要进行严格的病毒检测。SPFMV发生最普遍,为害最重,是国内外研究报道最多的一种甘薯病毒,并已有成功的检测技术,本研究的脱毒效果主要针对此种病毒。国内外对SPLV的研究较少,其分类地位尚未确定,用巴西牵牛采用嫁接法,能检测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