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五类新药研究的相关知识_第1页
中药五类新药研究的相关知识_第2页
中药五类新药研究的相关知识_第3页
中药五类新药研究的相关知识_第4页
中药五类新药研究的相关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五类新药研究相关知识

2012年6月中药五类新药研究的相关知识1,目前中药五类新药的研发情况

从中药五类新药申请注册的数量看,2005年是一高峰,其后明显减少,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1)由于这段时间里中药仿制药及简单改剂型品种的研究周期较短,见效较快,不少申请人将新产品的研发转向简单改剂型或仿制。(2)有效部位新药的研究需要较多的前期研究作为支持,研究周期较长,投入较大,投向有效部位新药研发的经费减少,申请数量下降。2008年国家科技部启动了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增加了对于创新药物的研发投入,据此推测有效部位新药申请注册的数量在今后几年中会有所提高。中药五类新药研究的相关知识2,中药五类新药涉及药材的情况涉及药材的情况从有效部位新药涉及的药材情况看,79.6%的品种仅用到一种药材,其他为从多种药材中提取的有效部位或有效部位群(2007年10月1日起,有效部位新药的注册申请中不包含从多个药材中提取得到的有效部位)。有些药材在五类新药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如银杏叶、黄芩、丹参、三七等。这与上述药材的基础研究相对较充分,容易达到有效部位新药对于质量控制的要求有关。中药五类新药研究的相关知识目前开发的中药五类新药,对有效成分的确证方法一般是以文献报道为主等。因此,中药有效部位的概念实际上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概念。中药有效部位不一定是真正的有效成分组成的有效部位,或真正产生药效的有效部位。那么科学的有效部位的确证,应该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首先对中药进行系统提取分离,根据中药的药性与功效,采用多个与其相对应的药理学指标,建立不同层次的药理模型(包括整体动物模型、组织器官模型、细胞模型等),同时对各提取分离部位进行活性追踪,确定具有活性的部位,采用现代分析手段确定该部位所含大类成分的类型,从而确定有效部位。3,药材中有效部位的确证中药五类新药研究的相关知识4,有效部位的含量测定测定总成分一般可用容量法、重量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比色法等。前两种方法专属性差,后两种相对较为准确。而色谱技术虽然科学性、专属性强,但均将各成分分离,故难于测定总成分;若以归一化法计算则由于各成分的敏感度及响应值不同,也不能得出准确的测定数据。因此,测定方法上的难点在于各有效部位的分离,测定的关键在于对照品与供试品的最大吸收波长必须一致。中药五类新药研究的相关知识5.有效部位纯化工艺中药有效部位的制备研究中,常用的提取方法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法、水蒸汽蒸馏法。中药有效部位的分离、纯化方法是其制备的关键环节,在有效部位筛选试验基础上,结合有效部位的物理化学性质,选择适宜的分离方法富集所确认的有效部位,使其纯度符合规定要求。据统计:常用的纯化方法有大孔树脂(36.5%),溶剂处理(21.6%),超临界(7.4%),酸碱处理(7.4%),水提酸沉4.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