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艺术歌曲演唱的感想_第1页
对美艺术歌曲演唱的感想_第2页
对美艺术歌曲演唱的感想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美艺术歌曲演唱的感想

秦西齐音乐家向学院院长毛元寄了一封信,并将孙子学生的演唱会邀请到我的房间里。我很高兴在美国家中观看珍贵的音乐学院一些学生的歌曲。感谢现代科技的发达能把远隔大洋的距离缩短至零点,使我感到像坐在那个现代化的小礼堂中一样。我这里要向两位音乐工作者敬礼!原因是:第一,感谢秦西炫几十年在作曲方面的钻研,默默耕耘地从事创作,成绩超众,能在艺术歌曲不受欢迎的大环境中独创十余首具有独特色彩的艺术歌曲。第二,我感谢孙老师能鼓励她的学生们演唱这些歌曲。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别的老师们是否有时也鼓励学生们唱艺术歌曲?如果不然,则应该向她看齐。秦西炫的这14首艺术歌曲很有独到之处。毕竟是科班出身,他的作曲经过良师谭小麟的指导,间接地受了德国作曲大师保罗·欣德米特的影响,造诣颇高。其艺术歌曲技巧现代化,钢琴部分层出新颖之笔,但旋律都很顺畅,伴奏与歌曲内容相映成趣。我特别喜欢他谱的几首李太白诗的歌曲,经常介绍给学生们唱(我今年9月的学生音乐会将会有人演唱其中的3首)。另外《捎口信》也很有激情,而且伴奏写得十分俏皮。近三十年来艺术歌曲已经走下坡路了。记得1947年我刚到达纽约的时候,音乐厅里还经常有不少艺术歌曲演唱会:有些是世界名歌唱家,如德国的迪特里希·菲舍尔-迪斯考(DietrichFischer-Dieskau)、赫尔曼·普赖(HermannPrey)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ElisabethSchwarzkopf),荷兰的埃尔吕·艾米林(EllyAmeling),维也纳的伊姆加尔德·泽福里德(IrmgardSeefried),法国的热拉尔·苏宰(GérardSouzay)等。有不少初出茅庐的青年声乐演唱者也大胆登上演奏厅开场个人独唱会演唱艺术歌曲,然后根据《纽约时报》及《纽约论坛报》的音乐评论来决定自己的音乐前途。自从上述世界闻名的艺术歌曲演唱家们,或辞世或退休后,艺术歌曲演唱会已逐渐减少。年轻的歌唱家们也因为专唱艺术歌很难维持生活,都实际地转向歌剧方面发展。同时社会上所谓的音乐舞台已被流行歌曲及摇摆乐占有,艺术歌曲的演唱已成为“凤毛麟角”了。更因为它“曲高和寡”也不为一般人所欣赏。对我这个专门研究及喜爱艺术歌曲的人来说是感到非常痛心的。与我有同感的也小有人在。最近,《纽约时报》有篇报道云:70年代一位赫赫有名的女中音歌唱家玛里琳·霍恩(MarilynHorne)为了重兴艺术歌曲,成立了一个“艺术歌曲演唱复兴会”,赞助成员有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托马斯·汉普森(ThomasHampson,他除在世界各大歌剧院演唱歌剧外,最善唱德国的艺术歌曲,为此他曾居住在维也纳多年);另外有高男高音(或称假嗓男高音)达维德·丹尼尔斯(DavidDaniels)(他除在少数亨德尔的古典歌剧中扮演小生外,专门演唱艺术歌曲。而他的演唱会,因为他的名气,场场“座无虚席”);除此以外,还有已退休的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弗雷德里卡·冯·斯泰德(FrederikavonStade)。他们几位也时常到朱利亚音乐学院及其他的音乐学院辅导艺术歌曲演唱的大课。我非常希望因为他们的努力能把艺术歌的演唱热情重新燃烧起来。1981年我应文化部的邀请率领了12位美国音乐教授到北京及上海做短期讲学后,我曾留下来半年,经文化部的安排去了6个不同的音乐学院包括中央乐团做声乐辅导。以后又于1986、2005年到过西安,兰州,天津,昆明等处做短期辅导。所到之处,听到学生们的演唱几乎千篇一律:除了几首常听到的咏叹调,意大利古典歌曲外,就是新疆、云南等地的几首民歌,如《小河淌水》《阿拉木汗》《曲蔓地》等,以及抗日战争时的歌曲,如《松花江上》《黄河颂》《黄河怨》等。至于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里夏德·施特劳斯、沃尔夫等的艺术歌曲,几乎没人唱。法国歌曲,如福雷、德彪西的作品,更是没人问津了。还有莫扎特的歌,亨德尔、海顿、珀塞尔的歌曲,也是没有人唱。当然唱德文、法文歌要懂得外文。但是我国著名翻译家,邓映易不是为这些歌曲做了最好的中文翻译吗?为什么没有人唱呢?这些艺术歌曲旋律与钢琴部分是平等的,不分主副,是二者合一来表现诗词内容的,缺一不可。为了学习歌曲的结构,这些艺术歌曲应是学声乐者必修的材料。正如贝多芬的奏鸣曲及巴赫的练习曲对主修钢琴的人至关重要一样。这些都是西方各国声乐主修人必唱的作品。可是我几次回国讲学都没有听学生们唱过。大家最常唱及受欢迎的歌,都是既高又响、显示声音的大曲。难道我们学习跟欣赏音乐的品味就到此为止吗?62年来我在国外一直生活在音乐圈子中。过去在维也纳、巴黎、纽约各地开独唱音乐会时,除演唱莫扎特、舒伯特、马勒、里夏德·施特劳斯、福雷、德彪西等的歌曲外,压轴总会唱些中国艺术歌曲或民歌改编的歌曲来介绍中国文化,颇受欢迎及好评,后来并应纽约的Folkway公司之约,录为《中国民歌28首》(AnAnthologyofChineseFolkSongs)。这些民歌都是经由国内外知名作曲家编配的,变成了音乐会上可唱的艺术歌曲,现已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成集。正如吴祖强教授在序中所说,都是非常精彩的歌,希望老师们能鼓励学生们学习,用以扩大他们民族艺术歌曲的演唱曲目。艺术歌曲与歌剧咏叹调迥乎不同。前者是用人声跟音乐合作演绎出诗词的内容,充满诗情画意,简朴而透明。咏叹调则多半为了表现爱情的苦恼、复仇的激情、死亡的惨痛等,用全部共鸣腔雄壮地唱出,字句多半重复,比朗诵诗词要简单得多。只要你有一个好嗓子,相当的表演技巧,即可以胜任。唱艺术歌曲却不然,要有相当的文学修养,了解歌曲内容的深刻含义,还要用各种不同色彩表达出来。若唱西洋歌曲,以原文演唱,则必须懂德文、法文才能完成任务。因此在著名歌剧院演唱的大明星们能唱艺术歌曲的为数很少,只三五人而已。正如交响乐团少数成员在工作之余,有兴趣演奏室内乐,享受一下“更上一层楼”的音乐表现一样,这些都是最高品味的音乐,因此也不免有“曲高和寡”之感。我国老一辈的作曲家也曾发表过不少艺术歌曲如:赵元任、肖友梅、黄自、陈天鹤、江定仙、青主等。为什么除了《我住长江头》《叫我如何不想她》及《玫瑰三愿》以外,别的歌都不唱呢?现在仍健在的作曲家如吴祖强、罗忠鎔,包括我弟弟茅沅的艺术歌曲,为何不鼓励大家学习演唱呢?对了,这次在孙老师学生音乐会上,有一位学生演唱了吴祖强编配的《燕子》,但在节目单上却没有吴老的名字。这是十分不礼貌的。的确这是一首民歌,但这首民歌的编配者是何许人呢?不是也该把名字放上去吗?正如那首常唱的《圣母玛利亚》(AveMaria)是古诺根据巴赫的《前奏曲》改编的。因此每次有人唱,都在节目单上写上“巴赫—古诺”。我是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