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三期初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文言文阅读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3-2024学年新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本,无以立身全性。夫幼者必愚,愚者妄行;愚者妄行,不能保身,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今人诚能砥砺其材,自诚其神明,睹物之应,通道之要,观始卒之端,览无外之境,逍遥乎无方之内,彷徉乎尘埃之外,卓然独立,超然绝世,此上圣之所游神也。然晚世之人莫能。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辟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别分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正;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水积成川,则蛟龙生焉;土积成山,则豫樟生焉;学积成圣,则富贵尊显至焉。《中庸》曰:“好问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积小之能大者,其惟仲尼乎!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才者也;亲贤学问,所以长德也;论交合友,所以相致也。《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之谓也。
子思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吾尝幽处而深思,不若学之速;吾尝跂而望,不若登高之博见。故顺风而呼,声不加疾,而闻者众;登丘而招,臂不加长,而见者远。故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
(节选自西汉·刘向《说苑·建本》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用“"标识出来。(3分)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辟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
11.下列对原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诚,文中指如果,与《六国论》“战败而亡,诚不得已”中的“诚"字含义不同。
B.本,文中指根本,与《礼记·大学之道》“皆以修身为本”的“本"字含义相同。
C.殆,文中指危险,与《项脊轩志》“得不焚,殆有神护者”的“殆"字含义不同。
D.疾,文中指快速,与《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疾”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指出学习可以医治愚昧,他认为优秀的人才在幼小的时候,一定以勤学好问来修养自己的本性。
B.读书人想要察深见广,留下荣耀的名声,却又不喜好提问请教的方法,那就是毁坏、堵塞智慧的本源。
C.“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的是人经常与贤人朋友交游相聚、请教学问,可以增进德行、相互促进。
D.鱼凭借水流游动,鸟凭借风力飞翔,草木依照时令生长,说明人也应有所依凭,借助学习增长才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4分)
(2)吾尝幽处而深思,不若学之速;吾尝跂而望,不若登高之博见。(4分)
14.《说苑》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使说理形象、有说服力。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3分)
广西南宁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救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
王送胡服。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
使者报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部;微社稷之神灵,则部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部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
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
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吾计决子其勿反也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资治通鉴·周纪》,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吾计决子其勿反也
B.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吾计决/子其勿反也
C.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吾计决子/其勿反也
D.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吾计决/子其勿反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坐,坐在尊长旁边陪伴侍奉,与《论语·先进》“公西华侍坐”中的“侍坐"意思相同。
B.“畔学者”与“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公孙丑下》)中的“畔”意思不同。
C.“使者报王"与“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报"意思相同。
D.“五伯不同教而政”与“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中的“伯”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对国情、人情的洞察准确透彻,知道推行胡服骑射一定会招来非议,事实果不其然。
B.同是说服反对者,赵武灵王对叔父从国家形势和往事说起,动之以情,对另外两位反对者则晓之以理。
C.赵造一开始表明忠臣为国尽忠,即使获罪也不应当回避,这是在明确地表达反对意见。
D.赵武灵王反复给反对者讲述道理的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策》“智谋细,文辞妙"的特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亡叔,请服焉。
(2)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
14.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推行“胡服骑射”?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广西南宁三中、柳州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语文试卷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材料一: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函也!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奋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选自司马迁《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材料二: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师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群卿[A]以下至[B]于众庶[C]人怀[D]自危[E]之心[F]亲处穷[G]苦之[H]实[I]咸不[J]安其位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期,译为“约定",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虽欲言”的“期"意思不同。
B.乃,译为“才”,与《鸿门宴》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的“乃"意思相同。
C.蒙,译为“蒙受、遭受”,与《过秦论》中“蒙故业,因遗策"的“蒙”意思不同。
D.虽,译为“虽然",与《劝学》中“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的“虽"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材料一概括了秦楚之际政治形势的特点,即陈涉发难、项羽灭秦、刘邦称帝,而这些又都是在短促的时间内发生的事。
B.材料一回顾了历史上虞、夏、汤、武至秦以德政统一天下的艰难历程,结尾以多次发问来分析刘邦称帝之因,颇有余味。
C.材料二中作者认为,秦二世虽然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但却没有用对挽救局势的方法,自身难免被杀戮。
D.材料二用铺陈的手法渲染秦二世统治时的种种过失,最后揭示国家倾覆的原因,让人感到文章气势充沛,笔锋锐不可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
②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
14.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秦朝盛衰的原因。
广西贵港市平南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宪宗与杜黄裳论及藩镇,黄裳曰:“德宗自经忧患,务为姑息。有物故者,先遣中使察军情所与则授之。中使或私受大将赂,归而誉之,即降旄钺,未尝有出朝廷之意者。陛下必欲振举纲纪,宜稍以法度裁制藩镇,则天下可得而理也。”上深以为然。
西川节度使韦皋薨支度副使刘闘自为留后使诸将表求节钺朝廷不许。征刘闘为给事中,刘闘不受征,阻兵自守。上以初嗣位,力未能讨,以为知节度事。刘闢志益骄,求兼领三川,上不许。闢遂发兵围梓州。推官林蕴力谏,闘怒,引出,将斩之,阴戒行刑者使不杀,但数砺刃于其颈。蕴叱之曰:“竖子,当斩即斩,我颈岂汝砥石邪"闢顾左右曰:“真忠烈之士也。”乃黜为唐昌尉。
上欲讨闘而重于用兵,公卿议者亦以为蜀险固难取,杜黄裳独曰:“闘狂戆书生,取之如拾芥耳。臣知高崇文勇略可用,愿陛下专以军事委之,闘必可擒。"上从之。时宿将名位素重者甚众,皆自谓当征蜀之选,及诏用崇文,皆大惊。
高崇文屯长武城,练卒五千,常如寇至,卯时受诏,辰时即行,器械糗粮,一无所阙。凡八战皆捷。甲午,诏凡西川继援之兵,悉取崇文处分。九月壬寅,河东将阿跌光颜将兵会高崇文于行营,愆期一日,惧诛,欲深入自赎,军于鹿头之西,断其粮道,城中忧惧。于是關将李文悦、仇良辅皆以城降于崇文。崇文长驱直指成都,所向崩溃。辛亥,克成都。刘闘帅数十骑西奔吐蕃,崇文使高霞寓等追擒之。崇文入成都,屯于通衢,休息士卒,市肆不惊,珍宝山积,秋毫不犯。槛刘闢送京师,军府事无巨细,从容指挥,一境皆平。闘有二妾,皆殊色,监军请献之。崇文曰:“天子命我讨平凶竖,当以抚百姓为先,遽献妇人以求媚,岂天子之意邪崇文义不为此。”乃以配将吏之无妻者。崇文素惮刘潍,黄裳使谓之曰:“若无功,当以刘潍相代。"故能得其死力。及蜀平,宰相入贺,上目黄裳曰:“卿之功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蜀》)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西川节度A使B韦皋薨C支度副使D刘嗣自为E留后F使G诸将表求H节钺I朝廷不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使,意为“顶用,好用",如《水浒传》第四回:师父,肥了,不好看,又不中使;唐时也指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文中“中使”应为此意。
B.“诏凡西川继援之兵,悉取崇文处分"中的“处分”意谓调度、指挥,与《孔雀东南飞》中“处分适兄意"的“处分”意思不同。
C.“刘闘帅数十骑西奔吐蕃"中的“西”是名词作状语,向西,与《赤壁赋》中“下江陵,顺流而东也"的“东"用法不同。
D.“上目黄裳"的“目”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看,注视,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的“目”用法和意义都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闘自立为西川留后,朝廷不予承认,征召他入朝担任给事中,刘闘拒不受命,发兵自守,朝廷因无力讨伐,让他处理节度使的事务。
B.刘闢因发兵包围梓州,林蕴极力进谏,刘闘很生气,命人用刀在他脖子上划来划去,装出要杀他的样子,最后将其贬为唐昌尉。
C.高崇文平时就注重练兵和军资储备,所以他一接到朝廷讨伐刘闢的诏命,就可以迅速出兵平叛。他连战连捷,朝廷也让他统率西川境内的援兵。
D.高崇文军纪严明,阿跌光颜由于延误了会合时间,想要立功赎罪,便断绝刘闢粮道,刘闘带领李文悦、仇良辅拿城池向高崇文投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中使或私受大将赂,归而誉之,即降旄钺,未尝有出朝廷之意者。
(2)时宿将名位素重者甚众,皆自谓当征蜀之选,及诏用崇文,皆大惊。
14.蜀地平定后,宪宗看着杜黄裳说:“卿之功也。"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这样评价的理由。(3分)
广西南宁市武鸣区武鸣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抃,衢州西安人。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其言务欲朝廷别白君子小人以谓小人虽小过当力遏而绝之君子不幸诖误,当保全爱惜,以成就其德。"言宰相陈执中不学无术,且多过失;宣徽使王拱辰平生所为及奉使不法;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李淑不称职。皆罢去。欧阳修、贾黯由是得留。一时名臣,赖以安焉。知益州。蜀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州郡公相馈饷。抃以身帅之,蜀风为变。知虔州。虔素难治,抃御之严而不苛,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令皆喜,争尽力,狱以屡空。岭外仕者死,多无以为归,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出。”于是至者相继,悉授以舟,并给其道里费。为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时贾昌朝以故相守魏,抃将按视府库,昌朝使来告曰:“前此,监司未有按视吾藏者,恐事无比,若何"抃曰:“舍是,则他郡不服。”竟往焉。昌朝不悦。初,有诏募义勇,逾期不能办,官吏当坐者八百余人。抃被旨督之,奏言:“河朔频岁丰,故应募者少,请宽其罪,以俟农隙。"从之。坐者获免,而募亦随足。昌朝始愧服。知成都。抃向使蜀日,有聚为妖祀者,治以峻法。及是,复有此狱,皆谓不免。抃察其亡他,曰:“是特酒食过耳。”刑首恶而释余人,蜀民大悦。会荣諲除转运使,英宗谕諲曰:“赵抃为成都,中和之政也。"神宗立,召知谏院。故事,近臣还自成都者,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大臣以为疑。帝曰:“吾赖其言耳,苟欲用之,无伤也。”以太子少保致仕。元丰七年,薨,年七十七。赠太子少师,谥曰清献。为政,善因俗施设,猛宽不同。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不可告,则不敢为也。
(节选自《宋史·赵抃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其言务A欲朝廷别B白君子小人C以谓D小人虽小E过F当力遏G而绝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馈响,可指运送粮饷,也可指馈赠财物,本文“州郡公相馈饷"中“馈响”的含义为后者。
B.无比,指没有什么可以相比,与《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中的“无比”含义相同。
C.亡他,即没有其他情况,“亡"与《过秦论》“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中的“亡"字含义不同。
D.刑,这里是动词,施刑罚之意,与《鸿门宴》中“刑人如恐不胜”中的“刑"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抃嫉恶如仇,保护君子。他正气凛然,弹劾不避权贵,人称他为“铁面御史”;而君子贤臣则因之得以保全。
B.赵抃宽严相济,处事灵活。在处理聚众妖祀问题上,他根据实际情况,在益州严苛,在成都宽容,都深得百姓拥护。
C.赵抃以身作则,刚直不阿。蜀地官场风气不好,他率先垂范改变当地官风;巡视地方时,不屈从权贵,坚持原则。
D.赵抃信任属下,宅心仁厚。他放权让县令们自己治理,成效显著;关心下属生活,对客死异乡的官员给予特殊关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
(2)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出。"
文言文阅读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3-2024学年新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本,无以立身全性。夫幼者必愚,愚者妄行;愚者妄行,不能保身,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今人诚能砥砺其材,自诚其神明,睹物之应,通道之要,观始卒之端,览无外之境,逍遥乎无方之内,彷徉乎尘埃之外,卓然独立,超然绝世,此上圣之所游神也。然晚世之人莫能。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辟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别分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正;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水积成川,则蛟龙生焉;土积成山,则豫樟生焉;学积成圣,则富贵尊显至焉。《中庸》曰:“好问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积小之能大者,其惟仲尼乎!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才者也;亲贤学问,所以长德也;论交合友,所以相致也。《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之谓也。
子思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吾尝幽处而深思,不若学之速;吾尝跂而望,不若登高之博见。故顺风而呼,声不加疾,而闻者众;登丘而招,臂不加长,而见者远。故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
(节选自西汉·刘向《说苑·建本》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用“”标识出来。(3分)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辟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
11.下列对原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诚,文中指如果,与《六国论》“战败而亡,诚不得已"中的“诚”字含义不同。
B.本,文中指根本,与《礼记·大学之道》“皆以修身为本"的“本”字含义相同。
C.殆,文中指危险,与《项脊轩志》“得不焚,殆有神护者"的“殆”字含义不同。
D.疾,文中指快速,与《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疾"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指出学习可以医治愚昧,他认为优秀的人才在幼小的时候,一定以勤学好问来修养自己的本性。
B.读书人想要察深见广,留下荣耀的名声,却又不喜好提问请教的方法,那就是毁坏、堵塞智慧的本源。
C.“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的是人经常与贤人朋友交游相聚、请教学问,可以增进德行、相互促进。
D.鱼凭借水流游动,鸟凭借风力飞翔,草木依照时令生长,说明人也应有所依凭,借助学习增长才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4分)
(2)吾尝幽处而深思,不若学之速;吾尝跂而望,不若登高之博见。(4分)
14.《说苑》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使说理形象、有说服力。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3分)
10.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辟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每处1分,多断不得分)
11.D(A.《六国论》“诚",确实。B.《礼记·大学之道》“本”,根本。c.《项脊轩志》“殆",恐怕、大概。D.《屈原列传》“疾”,痛心。)
12.A(“他认为"之后的内容是《说苑》刘向的观点。)
13.(1)然而不能做到这些的人,是因为偷懒懈怠,空闲日子太多的缘故,因此丧失根本而无名声。(“慢”“暇日"“是以”,各1分,句意1分。“慢,惰也。")
(2)我曾经独居(或:独处)而深入地思考,却不如学习收效迅速;我曾经踮起脚来眺望,却不如站在高处见得广。(“幽处”“跂"“博见”,各1分,句意1分。)
14.①引用论证,如引用孟子、《中庸》等言论增加说服力;②比喻论证,如以千里马、宝剑、良弓为喻形象说明才能高的人也要学习;③对比论证,如将勤学者与懒惰者作对比,有力说明学习是立身的根本。(3点,每点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人在儿童幼稚时期,除非求师以正根本,是不能立身处世保全天性的。幼小的人必定愚昧,愚昧的人就会有荒诞的行为。愚昧的人荒唐行事,就不能保全自身。孟子说:“人们都知道用食物来疗饥,却不知道用学习来医治愚昧。"所以优秀的人才在幼小的时候,一定要勤奋地学习和请教,以此来修养自己的本性。如果人们真能磨炼自己的才能,使自己真的精神集中,细察事物的感应变化,通晓大道的要领,观察事物从始至终的究竟,游览广阔辽远的境界,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逍遥,在尘世之外任意往来,高高地独自屹立,远远地超凡出世,这就是德才最高尚的人心神得以遨游的原因。但是后世的人不能做到。然而不能做到这些的人,是因为偷懒懈怠,空闲日子太多的缘故,因此丧失根本而无名声。学习,是提高名声立身处世的根本。仪表体态相同但整饬容貌的人更美,天资禀性类同但好学善问的人智慧。因此用作打磨的磨石、玉石并不是金属,却可以使金属锋利;诗书壁立并不是我写的,却可以激励心志。那虚心提问请教的读书人,早起晚睡,磨砺精神,增长智慧,以辨别不同的道理,所以立身处世就安全而不危险。读书人如果想要察深见广,以留下荣耀的名声,却又不喜好提问请教的方法,那就是毁坏智慧的根本而堵塞智慧的本源,凭什么来立身呢?千里马虽然跑得快,不遇见伯乐就得不到千里马的名声;干将宝剑即使锋利,没有人力就不能自已割断东西;乌号宝弓虽然优良,但是得不到矫弓器就不能自已矫正。人的才能高,不努力学习请教,就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水流累积成河,就有蛟龙出生;泥土堆积成山,就有大树生长;学问积累成为圣人,就有富贵尊荣显赫到来。《中庸》说:“好问近于智慧,力行近于仁义,知耻近于勇敢。”积累细小好品行能成为伟大的人,那只有孔子吧!学习是用来回归人情,陶冶本性,极尽才能的手段;亲近贤人,向他学习请教,是用来增进自己德行的;选择交游,聚会朋友,是用来互相促进的。《诗经》上说:“好像牛骨象牙经过切磋,好像美玉宝石经过琢磨。"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子思说:“学习是为了增长才干,磨砺是为了使刀刃锋利。我曾经独居而深入地思考,却不如学习收效迅速;我曾经踮起脚来眺望,却不如站在高处见得广。所以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很多人都能听见;登上山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很远的人都能看见。因此鱼儿凭借于水,鸟儿凭借于风,草木生长凭借的是时机。"
广西南宁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救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
王送胡服。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
使者报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部;微社稷之神灵,则部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部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
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
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吾计决子其勿反也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资治通鉴·周纪》,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吾计决子其勿反也
B.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吾计决/子其勿反也
C.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吾计决子/其勿反也
D.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吾计决/子其勿反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坐,坐在尊长旁边陪伴侍奉,与《论语·先进》“公西华侍坐”中的“侍坐"意思相同。
B.“畔学者”与“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公孙丑下》)中的“畔”意思不同。
C.“使者报王"与“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报"意思相同。
D.“五伯不同教而政”与“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中的“伯”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对国情、人情的洞察准确透彻,知道推行胡服骑射一定会招来非议,事实果不其然。
B.同是说服反对者,赵武灵王对叔父从国家形势和往事说起,动之以情,对另外两位反对者则晓之以理。
C.赵造一开始表明忠臣为国尽忠,即使获罪也不应当回避,这是在明确地表达反对意见。
D.赵武灵王反复给反对者讲述道理的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策》“智谋细,文辞妙"的特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亡叔,请服焉。
(2)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
14.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推行“胡服骑射”?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10.B11.B12.C
13.(1)所以我希望仰仗叔父的正确行动,来促成改穿胡服的成功。我特地派王孙绁来拜望您,请叔父穿上胡服吧。
(2)服装有一定的样式,这是礼法所规定的,这是古代圣人用来教导我们的。希望君王认真考虑一下这件事。
14.①抵御赵国周边国家军事力量的入侵;②洗雪中山国入侵的耻辱;③吸取圣人治国经验教训,即习俗礼法应根据形势变化而变化。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夏、商的衰败,因不变更制度而灭亡。所以遵循旧制的做法不能超过当世,效法古代的理论不能治理当代,我的主意已定,希望你不要再说反对的话了。
“夏"“殷”是两个朝代名,中间应断开,排除A;
“子"作主语,“其勿反”作谓语,应在“子"前停顿,排除C。
“不易礼”是“灭"的原因,“而”是连词,表原因,故“不易礼而灭"中间不停顿,排除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和的能力。
A.正确。句意:肥义在旁边陪伴侍奉。/公西华在孔子身边陪伴侍奉。
B.“意思不同”说法错误。“畔"意思相同,都是通假字,通“叛”,解释为“背离,背叛"。句意:背离了圣贤们的教导。/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C.正确,“报”均解释为“回复,报告"。句意:王孙绁把公子成的话向赵武灵王报告。/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
D.正确,“伯”,通“霸",古代诸侯联盟的首领;/古代管领一方的长官。句意:春秋五霸的教化不同却都能治理好国家。/两个州的地方长官看见和知道的。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这是在明确地表达反对意见”错,赵造先表明忠臣为国尽忠,即使获罪也不应当回避,这是在为下文的委婉劝谏做铺垫,并非明确地表达反对意见。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募",仰仗;“成”,促成;“谒",拜望;“服”,穿上胡服。
(2)“礼之制也",判断句;“制”,规定;“所以",用来……的;“图”,考虑。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概括和分析能力。
依据原文“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可知,推行“胡服骑射”是为了抵御赵国周边国家军事力量的入侵;
依据原文“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可知,推行“胡服骑射"是为了洗雪中山国入侵的耻辱;
依据原文“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可知,推行“胡服骑射"是为了吸取圣人治国经验教训,即习俗礼法应根据形势变化而变化。
参考译文:
赵武灵王平日没事闲坐时,肥义在旁边陪坐。武灵王说:“现在我打算教导百姓改穿胡服、练习骑射,那么社会上一定会对我进行非议了。”肥义说:“愚蠢的人对于即使成功的事情也弄不明白,聪慧的人在事态尚未露出苗头之际就能察觉出来了,希望大王马上去施行吧。"
赵武灵王于是改穿胡服。(赵武灵王)派王孙绁对公子成说:“子女不违抗父母,臣子不违抗国君,这是先王时就已通行的规矩。现在我要改穿胡服的目的,决不是放纵情欲而娱乐心志啊。所以我希望仰仗叔父的正确行动,来促成改穿胡服的成功。我特地派王孙绁来拜望您,请叔父穿上胡服吧。”公子成拜了两拜,说:“中原这个地方,是圣贤进行教化的地方,是仁义道德所施行的地方。现在君王舍弃了这些,而去袭用边远地区的服装,背离了圣贤们的教导,我希望大王要多多考虑啊。"
王孙绁把公子成的话向赵武灵王报告。于是,(赵武灵王)就亲自到了公子成家里,对他说:“衣服的式样,不过是为了人们穿用方便;而礼制,是为了处理事情方便。我国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是燕国、东胡,西面有楼烦、秦、韩紧紧相邻。如果没有骑马射箭的武备,凭什么能守得住呢?早些时候,中山国依仗齐国的雄厚兵力,侵犯我国的土地,俘虏我国的百姓,又引水围鄗城;如果不是祖先神灵保佑,鄗城几乎就失守了。对此先王深以为耻。所以我决心改穿胡服,学习骑射,想以此抵御四面的灾难,一报中山国之仇。而叔父您一味依循中原旧俗,厌恶改变服装,忘记了鄗城的奇耻大辱,这不是我对您期望的!”公子成听了以后拜了两拜,于是赵武灵王就赐给他一套胡服。
赵文又前来劝阻武灵王说:“服装有一定的样式,这是礼法所规定的,这是古代圣人用来教导我们的。希望君王认真考虑一下这件事。"武灵王说:“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服饰不同却能统一天下,春秋五霸的教化不同却都能治理好国家。所以习俗应跟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礼法制度也要随着形势的改变而改变,这才是圣人治国的原则啊。”
赵造规劝说:“不竭尽忠心,属于奸邪之类;因私心而危害国家,属于贼害之类。我虽然愚钝,愿尽忠心。不敢逃避死罪。"武灵王说:“忠臣不避危险,明君不拒绝别人提意见,你就说吧!”赵造说:“圣人不交换百姓而进行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习俗而行动。我希望大王好好考虑吧。"武灵王说:“圣人的兴起,不承袭前代而王天下;夏、商的衰败,因不变更制度而灭亡。所以遵循旧制的做法不会建立盖世的功勋,效法古代的理论不能治理当代,我的主意已定,希望你不要再说反对的话了。”
广西南宁三中、柳州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语文试卷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材料一: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函也!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奋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选自司马迁《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材料二: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师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群卿[A]以下至[B]于众庶[C]人怀[D]自危[E]之心[F]亲处穷[G]苦之[H]实[I]咸不[J]安其位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期,译为“约定",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虽欲言”的“期"意思不同。
B.乃,译为“才”,与《鸿门宴》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的“乃"意思相同。
C.蒙,译为“蒙受、遭受”,与《过秦论》中“蒙故业,因遗策"的“蒙”意思不同。
D.虽,译为“虽然",与《劝学》中“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的“虽"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材料一概括了秦楚之际政治形势的特点,即陈涉发难、项羽灭秦、刘邦称帝,而这些又都是在短促的时间内发生的事。
B.材料一回顾了历史上虞、夏、汤、武至秦以德政统一天下的艰难历程,结尾以多次发问来分析刘邦称帝之因,颇有余味。
C.材料二中作者认为,秦二世虽然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但却没有用对挽救局势的方法,自身难免被杀戮。
D.材料二用铺陈的手法渲染秦二世统治时的种种过失,最后揭示国家倾覆的原因,让人感到文章气势充沛,笔锋锐不可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
②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
14.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秦朝盛衰的原因。
10.CFI原文断句: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
【解析】“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表示“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这一范围,语意完整,故断开;“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两句结构相同,运用结构分析法,可从两句中间断开。
11.D【解析】原文中的“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与《劝学》中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的“虽"都表示未然情况,有假设意味,应翻译为“即使”。
12.B【解析】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内容可知,虞、夏、汤、武是以德政统一天下,而秦则是以武力统一天下。
13.(1)然而帝王基业的兴起,却源自于民间,大家联合起来讨伐攻打秦,其阵仗声势超过三代(夏商周之时)。(得分点:“闾巷",翻译为“民间”“乡里",1分;“合从”翻译为“联合",1分;“轶”翻译为“超过",1分;句意1分)
(2)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得分点:“牧”翻译为“统治"“治理”,1分;“务"翻译为“致力于”,1分;“安"翻译为“使……安定”,1分;句意1分)
14.(1)秦朝盛之因:历代君王重视武力,蓄积国势。(2)秦朝衰之因:①秦朝君主无道,百姓深受其苦;②天下豪杰合力讨伐。(每点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太史公研读关于秦楚之际的记载,说:最早发难的是陈涉;残酷暴戾地灭掉秦朝的是项羽;拨乱反正、诛除凶暴,平定天下,最终成功登上帝位的是汉家。五年之间,号令变更了三次,自从有人类以来,帝王受天命的变更,还不曾有像这样急促的。
当初虞舜、夏禹兴起的时候,他们积累善行和功劳的时间长达几十年,恩德润泽百姓,他们代行君主的政事,还要受到上天的考验,然后才即位。商汤、周武称王是从契、后稷开始讲求仁政,实行德义,经历了十几代,(到周武王时)没有约定就有八百诸侯到孟津相会,(但)他们还认为时机不到,之后才放逐了夏桀,杀了殷纣王。秦国自襄公时兴起,在文公、缪公时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到献公、孝公之后,逐步侵占六国的土地,经历了一百多年以后,到了始皇帝才兼并了六国诸侯。实行德治要像虞、夏、汤、武那样,使用武力要像秦国这样,统一天下是如此艰难!
秦朝称帝以后,担心战争不止是因为有诸侯,(于是)对有功之人没有一尺一寸土地的封赏,推倒毁坏著名的城市,熔掉刀刃和箭簇(熔掉兵器),铲除游侠豪强,希望以此来维持千秋万世的安稳。然而帝王基业的兴起,却源自于民间,大家联合起来讨伐攻打秦,其阵仗声势超过三代(夏商周之时)。从前秦国的一系列禁令,正好足够帮助圣哲贤人,为(他们)推翻秦朝排除了困难。所以高祖奋发而成为了天下雄主,哪里有“没有土地就不能成就王业"的道理呢?这应该就是《传》中所说的大圣人吧?这难道不是天意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如果不是大圣人,谁能成为在这个英雄豪杰并起的时代承受天命而身登帝位的人呢?
材料二:
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而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破坏宗庙,残害百姓,重新修建阿房宫;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至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连绵不断,天下的人都深受其苦。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都不能安于自己的位置,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不需要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需要公侯那样尊贵的地位,只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
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知道生存与灭亡的关键。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这样,天下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的力量了。所谓“处于安定状态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坏事”,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戮,就是由于挽救倾覆局势的方法错了。这就是二世的错误。
广西贵港市平南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宪宗与杜黄裳论及藩镇,黄裳曰:“德宗自经忧患,务为姑息。有物故者,先遣中使察军情所与则授之。中使或私受大将赂,归而誉之,即降旄钺,未尝有出朝廷之意者。陛下必欲振举纲纪,宜稍以法度裁制藩镇,则天下可得而理也。"上深以为然。
西川节度使韦皋薨支度副使刘闘自为留后使诸将表求节钺朝廷不许。征刘闘为给事中,刘闘不受征,阻兵自守。上以初嗣位,力未能讨,以为知节度事。刘闢志益骄,求兼领三川,上不许。闢遂发兵围梓州。推官林蕴力谏,闘怒,引出,将斩之,阴戒行刑者使不杀,但数砺刃于其颈。蕴叱之曰:“竖子,当斩即斩,我颈岂汝砥石邪”闢顾左右曰:“真忠烈之士也。"乃黜为唐昌尉。
上欲讨闘而重于用兵,公卿议者亦以为蜀险固难取,杜黄裳独曰:“闘狂戆书生,取之如拾芥耳。臣知高崇文勇略可用,愿陛下专以军事委之,闘必可擒。”上从之。时宿将名位素重者甚众,皆自谓当征蜀之选,及诏用崇文,皆大惊。
高崇文屯长武城,练卒五千,常如寇至,卯时受诏,辰时即行,器械糗粮,一无所阙。凡八战皆捷。甲午,诏凡西川继援之兵,悉取崇文处分。九月壬寅,河东将阿跌光颜将兵会高崇文于行营,愆期一日,惧诛,欲深入自赎,军于鹿头之西,断其粮道,城中忧惧。于是關将李文悦、仇良辅皆以城降于崇文。崇文长驱直指成都,所向崩溃。辛亥,克成都。刘闘帅数十骑西奔吐蕃,崇文使高霞寓等追擒之。崇文入成都,屯于通衢,休息士卒,市肆不惊,珍宝山积,秋毫不犯。槛刘闢送京师,军府事无巨细,从容指挥,一境皆平。闘有二妾,皆殊色,监军请献之。崇文曰:“天子命我讨平凶竖,当以抚百姓为先,遽献妇人以求媚,岂天子之意邪崇文义不为此。"乃以配将吏之无妻者。崇文素惮刘潍,黄裳使谓之曰:“若无功,当以刘潍相代。”故能得其死力。及蜀平,宰相入贺,上目黄裳曰:“卿之功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蜀》)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西川节度A使B韦皋薨C支度副使D刘嗣自为E留后F使G诸将表求H节钺I朝廷不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使,意为“顶用,好用”,如《水浒传》第四回:师父,肥了,不好看,又不中使;唐时也指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文中“中使"应为此意。
B.“诏凡西川继援之兵,悉取崇文处分”中的“处分"意谓调度、指挥,与《孔雀东南飞》中“处分适兄意”的“处分"意思不同。
C.“刘闘帅数十骑西奔吐蕃”中的“西"是名词作状语,向西,与《赤壁赋》中“下江陵,顺流而东也"的“东"用法不同。
D.“上目黄裳”的“目"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看,注视,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的“目"用法和意义都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闘自立为西川留后,朝廷不予承认,征召他入朝担任给事中,刘闘拒不受命,发兵自守,朝廷因无力讨伐,让他处理节度使的事务。
B.刘闢因发兵包围梓州,林蕴极力进谏,刘闘很生气,命人用刀在他脖子上划来划去,装出要杀他的样子,最后将其贬为唐昌尉。
C.高崇文平时就注重练兵和军资储备,所以他一接到朝廷讨伐刘闢的诏命,就可以迅速出兵平叛。他连战连捷,朝廷也让他统率西川境内的援兵。
D.高崇文军纪严明,阿跌光颜由于延误了会合时间,想要立功赎罪,便断绝刘闢粮道,刘闘带领李文悦、仇良辅拿城池向高崇文投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中使或私受大将赂,归而誉之,即降旄钺,未尝有出朝廷之意者。
(2)时宿将名位素重者甚众,皆自谓当征蜀之选,及诏用崇文,皆大惊。
14.蜀地平定后,宪宗看着杜黄裳说:“卿之功也。”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这样评价的理由。(3分)
10.CFI
11.D项:“目项王"的“目”是“递眼色"的意思。
12.D项,投降的是刘闘的部将李文悦、仇良辅,刘闘向西投奔吐蕃,后被擒回。
13.答案(1)宦官往往私下接受将领们的贿赂,回宫后对他大加赞赏,朝廷随即授予旌旗、符节,没有一个是出自朝廷本意的。(采分关键点:誉,称颂,赞美。降,赐给,给予。旄钺:白旄和黄钺。)
(2)当时,威名及地位一向很高的老将数量很多,都认为自己是讨伐西川统帅的合适人选,等到朝廷下诏任命高崇文为统帅,所有人都大为惊讶。(采分关键点:“宿将名位素重者”,定语后置句。谓:以为,认为。诏,帝王下命令。).
14.①指出了裁制藩镇的必要性。②举荐高崇文为统帅,担当平蜀的重任。③激励高崇文拼死杀敌,加快了平叛的进程。
解析:解答本题结合文中杜黄裳的言行概括即可。第一处是与宪宗谈论藩镇时认为藩镇将领的选择常常因为各种原因不能按照朝廷的意图进行,应当按照法律制度裁撒遏制藩镇。第二处是宪宗在讨伐刘闘前犹豫不决时,杜黄裳认为平定刘闘没有难度,并举荐高崇文,要求皇帝让其全权负责征剿事宜。
第三处是杜黄裳了解高崇文害怕被刘潍取代的心理,故意激他建立功勋,全力以赴平定叛贼。由此可组织出答案。
广西南宁市武鸣区武鸣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抃,衢州西安人。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其言务欲朝廷别白君子小人以谓小人虽小过当力遏而绝之君子不幸诖误,当保全爱惜,以成就其德。”言宰相陈执中不学无术,且多过失;宣徽使王拱辰平生所为及奉使不法;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李淑不称职。皆罢去。欧阳修、贾黯由是得留。一时名臣,赖以安焉。知益州。蜀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州郡公相馈饷。抃以身帅之,蜀风为变。知虔州。虔素难治,抃御之严而不苛,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令皆喜,争尽力,狱以屡空。岭外仕者死,多无以为归,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出。"于是至者相继,悉授以舟,并给其道里费。为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时贾昌朝以故相守魏,抃将按视府库,昌朝使来告曰:“前此,监司未有按视吾藏者,恐事无比,若何”抃曰:“舍是,则他郡不服。"竟往焉。昌朝不悦。初,有诏募义勇,逾期不能办,官吏当坐者八百余人。抃被旨督之,奏言:“河朔频岁丰,故应募者少,请宽其罪,以俟农隙。”从之。坐者获免,而募亦随足。昌朝始愧服。知成都。抃向使蜀日,有聚为妖祀者,治以峻法。及是,复有此狱,皆谓不免。抃察其亡他,曰:“是特酒食过耳。"刑首恶而释余人,蜀民大悦。会荣諲除转运使,英宗谕諲曰:“赵抃为成都,中和之政也。”神宗立,召知谏院。故事,近臣还自成都者,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大臣以为疑。帝曰:“吾赖其言耳,苟欲用之,无伤也。"以太子少保致仕。元丰七年,薨,年七十七。赠太子少师,谥曰清献。为政,善因俗施设,猛宽不同。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不可告,则不敢为也。
(节选自《宋史·赵抃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其言务A欲朝廷别B白君子小人C以谓D小人虽小E过F当力遏G而绝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馈响,可指运送粮饷,也可指馈赠财物,本文“州郡公相馈饷”中“馈响"的含义为后者。
B.无比,指没有什么可以相比,与《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中的“无比"含义相同。
C.亡他,即没有其他情况,“亡”与《过秦论》“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中的“亡”字含义不同。
D.刑,这里是动词,施刑罚之意,与《鸿门宴》中“刑人如恐不胜"中的“刑”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抃嫉恶如仇,保护君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工程承包资金周转借款合同
- 2024年度商品代销协议书3篇
- 2024年全球艺术品拍卖与交易合同
- 2024年专业护坡工程安装施工承包合同版B版
- 2024公司委托代持股协议
- 2024年大型油田勘探开发与合作合同
- 2024年度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许可协议
- 2024国际贸易中合同的内容及格式
- 2024年墓穴风水咨询与规划合同
- 2024年劳务派遣协议修订协议正式版一
- 化工精馏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GF—2017—0201
- 第13章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 幼儿园大班小小播报员ppt课件
- 《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设计》
- 护理质量检查情况反馈
- 小学一年级上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
- 职能部门安全培训PPT精选文档
- 渗透汽化膜-有机溶剂与水分离
-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检验科评分标准试行
- 模板脚手架工程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