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db53269b62fa8825b0db8baff3a9d94/4db53269b62fa8825b0db8baff3a9d941.gif)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db53269b62fa8825b0db8baff3a9d94/4db53269b62fa8825b0db8baff3a9d942.gif)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db53269b62fa8825b0db8baff3a9d94/4db53269b62fa8825b0db8baff3a9d943.gif)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db53269b62fa8825b0db8baff3a9d94/4db53269b62fa8825b0db8baff3a9d944.gif)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db53269b62fa8825b0db8baff3a9d94/4db53269b62fa8825b0db8baff3a9d94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上)江西省宜丰中学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卷测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一、现在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①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是诗歌之学,是指一切文艺作品,可见诗意对于所有文学艺术作品都具有普遍意义。朱光潜说得更直接:“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一部好戏剧都要当成一首诗来看。”因此,诗意并不是诗歌所独有的。对于小说而言,诗意是好小说的标配。解读小说的诗意有两把钥匙。第一把钥匙是汉朝董仲舒所说的“诗无达诂”。意思是说,对《诗经》从来没有一个完美的解释。之所以不能“达诂”,盖因读者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不同,导致了审美鉴赏的差异性,于是就有了见仁见智。“达诂”成为研究者的共同理想,但要实现“达诂”却难乎其难。汪曾祺的小说《受戒》是诗意小说的范本,极为精致的文本建构和冷静叙事,使小说打上了现代简约主义色彩。简约主义要求把作品中多余的元素删减到不能再删的地步,留下实实在在的干货,以达到以简胜繁的艺术效果。这样就产生了一些看不见的空白,它总是在触发你的思维引擎,让你不由自主地走进作品所设置的艺术深渊,去抽丝剥茧,阐发新意。所以,《受戒》自发表几十年来,话题不断。②解读小说诗意的第二把钥匙,是海明威的“冰山原则”。海明威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这八分之一,是小说文本表现出的文字和形象。水下的八分之七就是情感和思想。换句话说,八分之一是外在的,一目了然;八分之七是内在的,深藏不露,读者尽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探寻作品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内核,与作者的写作动因发生神交,以达到二者之间的情感契合。③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叙述了渔夫桑地亚哥84天都没打到鱼,在85天的时候终于打到一条大马林鱼的故事。当老人精疲力竭地把大马林鱼拖回家时,只剩下一个骨架。这就是“冰山原则”的八分之一,水下的八分之七留给了读者。④由此思索开去,是否意味着老人在饥饿时露出了人类贪婪的本性?是否意味着他的方式方法的错误?这是不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美国版本?假如他换一种打鱼的思路,又会怎样?总之,这是一部可以多解的小说,绝不是教科书归纳的那样是唯一的主题。像《老人与海》这类优秀小说,都会给读者留下很多“话柄”。“话柄”是对诗意空间的想象、阐释和填充,是读者参与互动的激情对话。⑤一般而论,叙事密不透风,主题鲜明单一,结局圆满,四平八稳的小说在诗意上是略逊一筹的。叙事太过细腻,不留白,所有空间都被作者挤占了,堵住了行文的疏朗之气,也堵住了诗意的生长点。这样的小说或许是无可挑剔的,但同时也让读者无话可说,最终趋于平庸。(摘编自李春平《袅袅余音与淡淡幽香——关于小说的诗意》)材料二:①早在7世纪,法国数学家、哲学家布莱兹·帕斯卡尔已经发出了“人应该诗意地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呼声,海德格尔更是明确地期望一种“诗意地栖居”。可以说,不管是在西方还是东方,不管是在生存层面还是文学层面,人类都遭遇到了“诗意”的困境。而西方对于审美化的生存方式的追求,到了当下中国,同样引起相关研究者的思考。“当近代西方人还在寻求着‘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时,中国古代的文人们早就实现这种‘诗意地栖居’了。不同的是,东方的诗人们主要是迫于政治和道德的现实压迫及其对人性的分裂与异化而选择了这种审美的生活态度,在与自然大化的同一和生命之道的彻悟中体验了诗意:而西方的诗人们则同时还出于对科技工具理性对人的抽象化的抗争。”②那么,到底何为诗意?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诗意是一种情思,一种意境,是与“美”有关、与“情”有关的一种文学要素。它可能是忧愁,可能是哀怨,可能是颓废堕落可能是诗情画意,也可能只是一种含混的美学感应,但总能给人以审美的刺激和享受。诗人何其芳在《<工人歌谣选>序》中谈到“诗意”时就认为:“它是从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直接提供出来的、经过创作者的感动而又能够激动别人的、一种新鲜优美的文学艺术的内容的要素。”这里的关键所在仍然是两个:一是“感动”,即诗意是与“情”有关的;一是“优美”,即诗意是与“美”紧密相连的。这种判断同样得到了后代诗人的印证,周伦佑在谈到“诗意”时即认为:“所谓的‘诗意’便是我们从日常生活或艺术作品中所体验到的某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意味,是我们人类所独有的一种审美体验。”(摘编自韩松刚《含混的“诗意”,小说写作的一种美学倾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往往会让不同读者在面对同一篇作品时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但在情感体验上是完全一致的。B.用“冰山原则”解读小说的诗意,八分之七的情感和思想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来探寻,从而与小说文本和作者进行对话。C.叙事过于严密、主题单一,或叙事太过细腻,不能给读者留下思索的空间都是小说诗意不足的表现,极易让小说陷于平庸。D.文学作品的“诗意”有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情”,一个是“美”,何其芳和周伦佑两位诗人在这点上看法基本一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朱光潜的看法都说明了诗意不是诗歌所独有的,一切文学作品都应该有诗意,诗意是好小说的标配。B.谨记简约主义要求,汪曾祺的小说《受戒》,刻意采取了极为精致的文本建构和冷静叙事方式,留下空白,触动了读者的思维引擎。C.教科书中对于《老人与海》主题的理解过于单一,而实际上,人们对它可以有很多的解读,这得益于它所留下的诗意空间。D.在生存层面和文学层面,人类共同遭遇了“诗意”困境,西方和东方都向往着“诗意的栖居”,但产生的背景和动因有所不同。3.下列关于小说的案例中,不属于材料中“小说的诗意”的内涵一项是(
)(3分)A.铁凝小说《哦,香雪》中,对山村景物的诗意苗写。B.孙犁的战争题材小说《荷花淀》,有着诗一样的情感和意境,凸显着意境美和人情美。C.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的人名很多出自古典诗文,如木婉清、李秋水、无涯子等。D.鲁迅小说《社戏》中,对月夜横笛声,豆麦香,戏台灯火的描写。4.材料一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5分) 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充满诗意,被称为“诗化小说”,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对此进行简要分析。(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红棉袄孙犁风把山坡上的荒草,吹得俯到地面上,砂石上。云并不厚,可沉重的怕人,树叶子为昨夜的初霜的侵凌焦枯了,正一片片坠落。我同小战士顾林从滚龙沟的大山顶上爬下来,再强登那峻峭的山顶时,身上发了暖,但一到山顶,被逆风一吹,就觉得难以支持了。顾林在我眼前,连打了三个喷嚏。我拉他赶紧下来,在那容易迷失的牧羊人的路上一步一步走下,在乱石中开拔着脚步。顾林害了两个月的疟疾,现在休养得稍微有了些力气。我送他回原部队,我们都还穿着单军服,谁知道只一两天天气就变得这样剧烈。“身子一弱就到了这样!”他像是怨恨自己。但我从那发白的而又有些颤抖的薄嘴唇,便觉得他这久病的身子是不能支持的了,我希望到下一个村庄,在那里休息一下,暖暖身子。风还是吹着,云,凌人的往下垂,我想要下雨了,下的一定是雪片吧?天突然地暗了。远远的在前面的高坡上出现一片白色的墙壁,我尽可能的加快了脚步,顾林也勉强跟着。这时远处山坡上已经有牧羊人的吆喝声,我知道天气该不早了,应是拦羊下山入圈的时分。爬上那个小山庄的高坡,白墙壁上的一个小方窗就透出了灯火。我叫顾林坐在门前的一块方石上休息,自己上前打门。门很快开了,一个姑娘走了出来。我对她说明来意。问她这里有没有村长,她用很流利的地方话回答说,这里只是一个小庄子,总共只有三户人家,过往的军人有事都是找她家的,因为她的哥哥是自卫队的一个班长。随后她就踌躇了。今天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妈妈去外婆家了,哥哥还没回来。她转眼看了下顾林,对我说:“他病得很严重吗?”我说:“是。”她把我让到她家里,一盏高座的油灯放在窗台上。浮在黑色油脂里的灯芯,挑着一个不停跳动的灯花,有时细碎地爆炸着。姑娘有十六岁,穿一件红色的棉袄,头发梳得很平,动作很敏捷,和人说话的时候眼睛便盯住人。我想,屋里要是没有那灯光和灶下的柴火的光,机灵的两只大眼也会把这间屋子照亮的吧?她挽起两只袖子,正在烧她一个人的晚饭。我一时觉得我们在这里休息,有些不适当。但顾林躺在那只铺了一张破席子的炕上了。显然他已是精疲力尽了。我摸摸他的额头,又热到灼手的程度。“你的病不会又犯了吧?”顾林没有说话,我只听到他的牙齿的“得得”声,他又发起冷来。我有些发慌,我们没有一件盖的东西。炕的一角好像有一条棉被,我问那正在低头烧火的姑娘,是不是可以拿来盖一下,她低着头没听完我的话,便跳起来,爬到炕上,把它拉过来替顾林盖上去,嘴里一边说,她家是有两条棉被的,哥哥今天背一条出操去了。把被紧紧地盖住了顾林蜷曲的身体,她才跳下来,临离开,把手按住顾林的头,对我蹙眉说:“一定是打摆子!”她回去吹那因为潮湿而熄灭的木柴了。我坐在顾林的旁边,从门口向外望着那昏暗的天。我听见风还在刮,隔壁有一只驴子在叫。我想起顾林明天是不是能走,有些愁闷起来。姑娘慢慢地对我讲起话来。炉膛里的火旺了,火光照得她脸发红,那件深红的棉袄,便像蔓延着的火焰一般。她对我讲,今年打摆子的人很多,并问我顾林的病用什么法子治过。她说有一个好方法,用白纸剪一个打秋千的小人形,晚上睡觉放在身下,第二天用黄表纸卷起来,向东南走出三十六步,用火焚化便好了。她小时便害过这样的病,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治好的,说完便笑起来:“这样是不是迷信呢?”夜晚静得很,顾林有时发出呻吟声,身体越缩拢小起来,我知道他冷,我摸摸那条棉被,不只破烂,简直像纸一样薄。我已经恢复了温暖,就脱下我上身的军服,只留下里面的一件衬衫,把军服盖在顾林的头上。这时锅里的饭已煮好。姑娘盛了一碗米汤放在炕沿上,她看见我把军服盖上去,就沉吟着说:“那不抵事。”她又机灵地盯视着我。我只是干笑了一下,表示:这不抵事怎么办呢?我看见她右手触着自己棉袄的偏在左边的纽扣,最下的一个,已经应手而开了。她后退一步,对我说:“盖上我这件棉袄好不好?”没等我回答,她便转身去断然的脱下来,我看见她的脸飞红了一下,但马上平复了。她把棉袄递给了我,自己退到角落里把内衣整理了一下,便又坐到灶前了,末了还笑着讲:“我也是今天早上才穿上的。”她身上只留了一件皱折的花条布的小衫。对这个举动,我来不及惊异。只是把那满留着姑娘体温的棉袄替顾林盖上,我只是觉得身边这女人的动作,是自己幼年病了时,服侍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我凝视着那暗红的棉袄,姑娘凝视着那炉膛里一燃一燃的余烬,一时,她又讲话了。她问我从哪里来,尽走过什么地方,哪里的妇女自卫队好。又问我什么时候妇女自卫队再一次检阅。一会我才知道,在去年,平山县妇女自卫队检阅的时候,打靶,她是第三名。(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写“我”与小战士结伴而行,在一个小山村里与“姑娘”邂逅的过程,生动展示了“姑娘”对“小战士”的深切关爱。B.小说与《百合花》都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我”不仅是一个叙事主体,同时也是一个故事主体,即故事中的主人公。C.小说写“姑娘”面对来投宿的“我”和小战士时的“踌躇”神情以及她介绍治“打摆子”的迷信方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而丰满。D.小说中的“姑娘”与《百合花》中的“新媳妇”都是淳朴、善良、乐于奉献的群众代表,她们的事迹虽有不同,但同样感人至深。7.关于小说最后一段中姑娘讲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采用转述的方式再现姑娘的讲话内容,使内容更加集中,节省了笔墨。B.转述时融入了“我”的情感,饱含对姑娘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的赞美。C.姑娘讲话虽不属于小说的主要情节,但却是主要情节之外的必要补充。D.小说写姑娘的讲话内容并非闲笔,意在突出她直率、好奇的性格特点。8.文中划横线的两处环境描写,分别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以“红棉袄”为题,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尝建言曰:“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去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契丹聚兵近塞,边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调发军食。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洺、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从之。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节选自《宋史·包拯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B.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C.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D.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是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B.徙,常作迁移和移动之意,表示官职的调动。文中的“迁”同样表示官职调动。C.阎罗,是民间传说中阴间的主宰,审判死者生前作为,掌管人的生死和轮回。D.京师,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包拯为人至孝,敬爱父母。包拯考中进士后被授予官职,因父母年纪大,没去赴任;得到监管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出行,包拯就辞官回家赡养双亲。B.包拯严于律己,生活简朴。他在端州为官不拿一块端砚回家;虽地位高贵,但吃穿用度也跟其他所有百姓一样;他对子孙也严格要求,警诫他们不许贪赃枉法。C.包拯关注民生,兴利除弊。契丹在边境集结军队,包拯奉命到河北调发军粮,请求把用来牧马的民田还给百姓;改革解州危害百姓的盐法,请求进行贸易。D.包拯执法严峻,不畏权贵。权贵因私筑园林楼榭侵占惠民河,使河道堵塞引发水灾,包拯强令拆除违章建筑,上奏弹劾虚报田亩数骗取朝廷补助的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4分) (2)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4分) 14.民间称包拯为“包青天”,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16.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6分)(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明月表明求贤不得的苦闷和忧思的句子是“,”(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体现诗人不愿违背心意而趋炎附势的句子是“,”(3)《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用比喻的手法写自己渴望摆脱官场、向往田园生活的对偶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立夏”,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七个节气,也被视为夏季之始。当此之时,“斗指东南”,阳光充足,农作物①。《礼记·月令》记载,立夏时“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前三句写的刚好是“立夏”的三个候应——蝼蛄、蝈蝈②,蚯蚓从土里钻出,乡间田埂上瓜菜开始结果实。俗语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此时不劳作,更待何时?翻阅民俗典籍,在《荆楚岁时记》《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中,没有发现关于“立夏”的专章书写。是不是古人对这个节气不够重视?其实并非如此。从《后汉书》到《宋史》,正史里都有关于“迎夏”的记载。(
)古代诗人们对它态度不一。春光将逝,未免有惜春的伤感,于是有赵友直的“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立夏》)。夏日将来,瓜果渐熟,于是也有迎夏的恬淡与喜悦,如司马光的“欢趣何妨少,闲游勿怪稀”(《四月十三日立夏呈安之》)。及至近时,当文人们不再如古代诗人般将情感高度投射于四时变幻之中时,他们对“立夏”的态度更为豁然了。老舍笔下的夏季是炎热的,梁实秋笔下的夏季冰凉沁人。有趣的是汪曾祺老人,他对虫儿③,专门写了《夏天的昆虫》:蝈蝈,“长得粗壮结实”“就是会呱呱地叫”;蝉,有“海溜”“嘟溜”“叽溜”之分;蜻蜓,绿色、灰蓝色、红色的都有;刀螂,“颜色和脉纹都很美”。这些都应了“立夏”三候里关于虫子的描述。春夏轮替,四时合序:农事纷繁,蚕桑大忙。聆听天地间鸣叫的虫儿,侍弄田埂上将熟的瓜果,是立夏之时,我们尊重自然、将自身融入节气的尝试,也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特征。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3分)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节气呢,在文学书写中?B.那么在文学书写中,这是一个怎样的节气呢?C.这说明古时官方对这个事关农桑的节气十分重视。D.官方如此重视这个节气,那么诗人又是什么态度呢?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白露节气已是真正凉爽季节的开始,很多人在调养身体时一味地强调海鲜肉类等营养品的进补,①,给自己和家人造成了机体的损伤,影响了学习和工作。在此要提醒大家,白露时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发生。特别是对于那些因体质过敏而引发的上述疾病,②。凡是因过敏引发支气管哮喘的人,平时应少吃或不吃鱼虾海腥、生冷炙烩腌菜、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其中最常见的有带鱼、螃蟹、虾类,韭菜花、黄花、胡椒等,而宜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高钠盐饮食能增加支气管的反应性。在很多地区,哮喘的发病率是与食盐的销售量成正比,这说明③。在食物的属性中,不同的饮食有其不同的“性”“味”“归经”“升降沉浮”及“补泻”作用。不同的属性,其作用不同,适应的人群也不同,因此,每个人都要随着节气的变化而随时调整饮食结构。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青春应该是什么样子?青春,可以是热血青年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可以是追梦者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也可以是即便成不了雄鹰、雪豹,但也要成为一只攀上“锈蚀的岩壁”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的蜘蛛;当然,更可以是“新冠”疫情肆虐时“逆行”的“大白”,是雪域哨所,海疆孤岛矗立的“丰碑”……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学子,你觉得青春应该是什么样子?请以“青春的样子”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章不少于800字。2023-2024(上)江西省宜丰中学高一10月月考答案1.AA.“但在情感体验上是完全一致的”错,曲解文意。根据“盖因读者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不同,导致了审美鉴赏的差异性,于是就有了见仁见智”可知,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往往会让不同读者在面对同一篇作品时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所以,在情感体验上“见仁见智”,很难完全一致。故选A。2.BB.“按照简约主义要求”曲解文意,汪曾祺的小说《受戒》并非按照按照简约主义要求去创作的,只是客观上达到了简约主义的效果;故选B。3.CC.根据“诗意是一种情思,一种意境,是与‘美’有关、与‘情’有关的一种文学要素”可知,“小说的诗意”与“情”与“美”有关。小说中的人物名字很多出自古典诗文,但并不意味着它属于文中所说的“小说的诗意”。故选C。4.①举例论证,如举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为例,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为例。②引用论证,如引用朱光潜的话引出论点;引用海明威的话论证“冰山理论”。③因果论证,通过因果分析论证了不能“达诂”的原因。④对比论证,通过对比论证了什么样的小说才是诗意小说。5.①诗化小说善于留下空白,触发读者想象。小说《百合花》重点写后勤场面,而淡化了战争场面,可以引发读者的想象。(小说围绕一条“百合花”被子,结构精巧,以小见大,展现丰富的情感意蕴,给读者留下多元解读的诗意空间。或:小说没有正面描写通讯员和新媳妇的争执和他的牺牲,而是通过侧面描写展现,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②诗化小说蕴藏美好的情感,给读者带来感动。小说侧重于对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引导读者对其心理及情感进行揣测,展现了纯洁而崇高、含蓄而深厚的军民之情、战友之情、家国之情。③诗化小说“情”与“美”相结合,诗情与画意相统一。小说以中秋节为背景,以“百合花”“野菊花”等浪漫意象,既营造了清新隽美的意境,又象征着纯洁质朴的情感,展现了战火中的青春美和纯洁崇高的人性美。BB.“同时也是一个故事主体,即故事中的主人公”错误。本文中的“我”是旁观者,而非故事主体。故选B。7.DD.“意在突出她直率、好奇的性格特点”错误。表现的是小姑娘对抗日的支持,对国家的热爱。故选D。8.①第一处写风吹草倒、云的沉重以及树叶的焦枯坠落,突出了环境的荒凉、压抑,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②第二处借助风吹、云垂、天暗,写出了“我”的焦急心理,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9.①“红色”象征着生命活力,也象征着革命精神;而“棉袄”则象征着保护与关爱,象征着火热心肠。小说以“红棉袄”为题,含义隽永,耐人寻味。②“红棉袄”是故事中的关键物件,与小说中姑娘将自己心爱的“红棉袄”加盖在顾林瘦弱身体上的这一重要情节密切相关;③以“红棉袄”为题,更能彰显主人公淳朴善良的品格,讴歌抗日根据地军民的鱼水情深,凸显主题。10.C句意:包拯性格严厉正直,厌恶官吏行政苛刻,做事忠厚老实,虽然很痛恨恶行,但不曾不推之以忠恕之心。包拯和别人不苟且合作,不伪装言辞脸色来取悦他人,平时没什么私人书信往来,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也”是句末语气词,应在其后断开,排除AB;“私书”指私信,为偏正结构,整个做“无”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C。11.DD.“‘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错,“京”“京师”均可指国都,如《张衡传》“因入京师”;“师”可指“军队”,如《曹刿论战》中“齐师伐我”;也可指老师,如《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单用无“国都”一意。故选D。12.BB项中原文“包拯虽然富贵,但衣服、用器、饮食像平民的时候一样。”指的是和自己从前是平民的时候一样。(1)包拯说:“你只管回家,把牛杀掉卖了。”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第”:仅管、只管;“鬻”:卖;“寻”:不久。)(2)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为之收敛,听说过包拯的人都很怕他。(“立朝”,在朝廷;“敛手”,收敛;“惮”,怕。)14.①包拯办案神明。②为官正直。③心怀百姓。参考译文: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推辞不去赴任。得到监管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出行,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过了很长时间,包拯才接受调遣,担任了天长县的知县。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前来上诉。包拯说:“你只管回家,把牛杀掉卖了。”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这个盗贼听罢惊恐认罪。移任端州知州,升为殿中丞。端州本地出产砚台,以前的太守趁着进贡,一般索取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贵们。包拯命令制砚者仅制足上贡的数量,任职期满,他没有拿一块砚台回家。包拯曾建议说:“国家每年用岁币贿赂契丹,这并非防御戎狄的良策,应该训练士卒、选拔将领,致力于充实和巩固边防。”包拯离朝出使契丹,契丹让典礼官对包拯说:“雄州城新开了一个便门,是不是想招诱我国叛徒以刺探边疆情报呀?”包拯说:“涿州城也曾经开过便门,刺探边境情报何必用开便门的方式呢?”那人于是无言以对。契丹在边境附近集结军队,边境的州郡渐加戒备,朝廷命令包拯到河北调发军粮。包拯说:“漳河地区土地肥沃,百姓却不能耕种,邢、洺、赵三州有民田一万五千顷,都用来牧马,请求全部给老百姓耕种。”朝廷答应了他的请求。解州盐法往往给百姓造成负担,包拯前往经营治理,请求朝廷全部进行通商贸易。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为之收敛,听说过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们把看到包拯的笑比作黄河水变清一样难,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包待制”。京城为此传言说:“请托不到,有阎王爷包老。”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庭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朝中官员和世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契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包拯性格严厉正直,厌恶官吏行政苛刻,做事忠厚老实,虽然很痛恨恶行,但不曾不推之以忠恕之心。包拯和别人不苟且合作,不伪装言辞脸色来取悦他人,平时没什么私人书信往来,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包拯虽然富贵,但衣服、用器、饮食像平民的时候一样。包拯曾经说:“后代子孙如果做官,有贪污犯罪的,不能放回到同宗姓的本家中,死后不得安葬在家族墓地里。不遵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15.BB“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故选B。16.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17.(1)明明如月,何时可掇(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18.①茁壮成长
②引吭高歌
③情有独钟19.B后文谈到诗人的诗句对“立夏”的态度不一,可推知前面应该是问句,并且要和开头的“民俗典籍”对应,应问文学作品中对“立夏”的态度。排除D。A.把状语后置没有必要,和后文衔接不好,排除A。C.只有承上,没有启下。故选B。20.聆听天地间虫儿的鸣叫,侍弄田埂上将熟的瓜果,是立夏之时,我们尊重自然、将自身融入节气的尝试,也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特征的体现。①而忽略了季节性易发病②在饮食调节上更要慎重③哮喘病人不宜吃得过咸由于高钠盐饮食能增加支气管的反应性,所以因过敏引发支气管哮喘的病人不宜吃得过咸,而应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23.例文:青春就该担当重任,践行使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数的仁人志士自觉担当起匡世救民的责任,那么处于新时代的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不以年小而误长远,力担当。在当今表面风平浪静,暗处却波动不息的时代,我们应心立志,力担当。也许有的同学会说,我们尚小,没有必要在这时就践行担当精神。诚然,我们还不是社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单证管理流程》课件
- 《少儿青春期教育》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集粹选集人员管理
- 《电化学局部腐蚀》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合并汇编【员工管理篇】
- 单位管理制度分享合集职工管理篇
- 单位管理制度范例汇编员工管理篇
- 单位管理制度呈现汇编【人力资源管理篇】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呈现大全员工管理篇十篇
- 2024班级安全教育工作总结范文(30篇)
- 电信基站UPS系统维护与改造方案
- 公司保安员培训内容
- 客服人员仪容仪表培训
- 第三方汽车物流运输合同(3篇)
- JJF(京) 3012-2021 触针式电动轮廓仪校准规范
- 抗体药物研发
- 2024年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卷及解答参考
- 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双基测试(期末考试) 地理 含答案
- 安全环保职业健康法律法规清单2024年
- 语文版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
- 2024年江苏省无锡惠山经济开发区招聘14人历年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