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方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边塞征战、山水田园类)_第1页
2021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方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边塞征战、山水田园类)_第2页
2021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方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边塞征战、山水田园类)_第3页
2021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方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边塞征战、山水田园类)_第4页
2021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方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边塞征战、山水田园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边塞征战、山水田园类)

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

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征战沙场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人仕容易

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

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形成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

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①形式标志:标题中常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

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②基本主题: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

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门的

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之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之先河。发展

到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

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

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①内容范围:一般为山水田园诗和其他写景诗。

②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③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④基本主题:a.归隐田园,钟情于山水;b.描绘山川美景.表达

热爱祖国河山之情:c.厌弃黑暗官场,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

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一、边塞类

1、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重点梳理】

(1)作者简介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绘画大

师。苏轼说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

诗人的代表,后人称其为“诗佛”。737年,王维奉命赴西北边塞慰

问将士,该诗即记述了这次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

(2)炼字

①“孤”说明是一缕烽烟,写出了景物的单调,衬托了大漠的空旷和

纯净;

②“直”写大漠无风,孤烟之高,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写出

了烽烟直上云霄的气势;

③“长”写出了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渺无尽头的情状;

④“圆”写落日的形状,衬托出大漠的苍茫。

⑤“直”“圆”这两个字准确而又生动,烘托出大漠雄奇壮丽的景

象。

(3)意象:“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

(4)情感:

①诗人由孤寂的心境和漂泊的无奈(前四旬),到变得达观(后四句),

也表现了诗人对守边战士的赘美。

②全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

神的赘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5)修辞方法

比喻。“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

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

一样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内

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6)表现手法

①衬托。“单车欲问边”以“单”字写化单影只,“属国过居延”写辽

远的边疆,以山高路远烘托了孤寂的心境。

②情景交融。“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枯蓬和大雁自比,将景

物和情感融合在一起,既是写景又是写入,随风漂泊的蓬草、孤独的

归雁传达出漂泊无依的身世浮沉之感。

③用典。“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借用“燕然勒石”的典故,交

代出使的结果,暗示前线战事取得了胜利。

【阅读训练】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寒,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诗歌颈联因其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费为“千

古壮观”,请结合具体内容,任选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2)请从意象选用的角度,概括王维“证蓬出汉塞”与文天样“身世

浮沉雨打萍”在表情达意上的共同点。

解析:

(1)示例一:颈联写的景物有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营造了一种

雄浑旷远、苍凉悲壮的意境,(诗人巧妙运用大、孤、直、长、圆等词,

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

阔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真可谓是“千古奇观”。

示例二: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开阔的胸襟。对仗工整,笔力

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突出了边境的荒凉。同时侧面烘托了成边

将士艰苦生活。凸显将士们不畏艰苦,保卫边疆的精神。

(2)都表达出漂泊无定之感。“征蓬”指随风飘荡的蓬草,王维借“征

蓬”的意象来自喻,写出了自己的身世飘零之感。文天祥则借用水中

浮萍的意象来比喻自己坎坷的身世漂泊无定。

2、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寒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重点梳理】

(1)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军事家。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江苏)人,少年家贫但

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

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代表作有《岳阳楼记》《苏幕遮》《范文正

公集》。

(2)写作背景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

实际上危机四伏。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1040年,朝廷委派范

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担任起组织

西北战线,力挽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

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

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54岁时在西北军中感

怀之作!(北宋以来第一位具有军事家视野的词人)

(3)炼字

①“异”字统领下文景物,突出边塞秋景与中原景色的不同,渲染了

边境寒冷、空旷的特点。

②“闭”字透露出边关战事吃紧、防守任务重大的情形。

(4)意象:“角“羌管”是军中乐器,常见于战争或边塞题材的诗歌

中。

(5)情感:这首词写边塞的战地风光,表现了作者决心守边御敌的

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戍边将士的思乡忧国之情。

(6)表现手法:

①借景抒情。上片写塞外秋天的风光,突出一个“异”字,景中含情;

下片因景生情,情中有景,抒发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②对比。“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中“长烟落日”表现了边塞的

空旷,与“孤城”的大门紧闭形成鲜明对比,衬托了边地的荒凉与寂

寥。“一杯”与“万里”之间形成悬殊的对比,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

乡愁,表现了将士们乡愁之深。

④用典。

A、“寒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北方的雁在秋季飞到南方

避寒,飞到衡阳的回雁峰停止,“衡阳回雁”的典故烘托了边塞的寒

冷荒凉。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

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表现了作者和征夫们

的的矛盾心理:既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又为家国未定,功业难成

而不甘归退。

【阅读训练】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

日孤城闭0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4号军白

发征夫泪。

(1)画线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2)同样是写塞外风光,这首词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所描写的塞外风光有何不同?试简要分析。

解析:

(1)思念家乡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

(2)这首边寒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

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

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

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

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

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

的思想情感。“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胸怀。他身负重任,

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

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

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是《封

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

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

石燕然”。这个典故委婉地表达了将士们的矛盾心理。一杯浊酒难解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但久戍边关功业未成,归家遥遥无期。表达了词人

思念家乡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复杂情感。

(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此题考查句意理解、

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

情感并用流畅的语言把描绘的画面表达出来。“四面边声连角起”写

出边塞战马嘶呜、朔风狂吹树木的尖啸和军营号角的凄厉;“长烟落

日”本有塞外苍茫的意境,但与“孤城闭”连接之后又含有了肃杀之

气。“羌管悠悠霜满地”借悠悠的笛声和满地的秋霜渲染出“塞下”

悲凉而哀伤的气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作者选取“大

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

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重点梳理】

(1)作家作品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岑参再度出寒,充任安西北庭节度

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

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

首雪中送别诗。

作者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著名“边

塞诗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

(2)炼字:

①“卷”“折”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

②“即”字写冬天来得格外早,生动地写出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

奇口吻。

③“忽如”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

写出了惊喜好奇的神情。

④“掣"本义是拉、扯,在这里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北风吹着也

不飘动的情状。

(3)情感:诗人用歌行体描绘了边塞的奇异风光和雪中送别友人的

情景。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表达了诗人因朋友回京而

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4)修辞方法:

①比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北风看作春风,将

雪花比作梨花,写好像是一夜之间春风突然吹来,千树万树的梨花同

时盛开,展现了一副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

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

光,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②夸张:

A、“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出磅礴的气势,勾画出

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

B、“风掣红旗冻不翻”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用红旗在风中坚

强挺立的意象,象征了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

(5)表现手法:

①情景交融。全诗四次写雪景,分别是送别之前、钱别之时、临别时

刻、送别之后(开头广袤自然中的雪、室内珠帘罗幕间的雪、辕门红

旗上的雪、有马蹄印的雪地),四次描写巧妙转换时空,虽然没有直

接抒情,但却化景为情,以景写情,处处含情,用画面展现了别情。

②动静结合。“风掣红旗冻不翻”从视觉角度写红旗与飞雪的色彩,

动静结合。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

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

③烘托。“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二句把视线从室外拉

到室内,“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从军旅生活方面

写天气的寒冷,侧面烘托大雪寒威,极写边塞苦寒,角度新颖。

【阅读训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

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字好在哪里?整

句有什么妙处?

(3)说"瀚海阑千百文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诗在结构或写法上

的妙处。

(4)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这两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在表达感情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试描述一下在你脑海中出现的

画面。(限40字)

解析:

(1)①八月飞雪苦赛图②军管饯别奇寒图③东门惜别惆怅图④别后

雪地思乡图

(2)“忽”字不仅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而且传出诗人赏雪时

非常惊喜的心声。

整句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一片银白的

世界,在作者眼里,变幻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

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暖意和生机。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

开朗的情怀。

(3)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手法上,运

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

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4)思想感情: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

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相同之处:二者都写出了分手时凝望友人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

舍之情。

画面:山路盘旋,大雪纷飞,诗人向友人招手,友人的身影越来越小,

诗人的手还停留在空中。已看不见友人身影,只看到雪地上留下一串

串马蹄的足迹。

二、爱国征战类

1、木兰诗(《乐府诗集》)

唧(ji)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

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

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

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葬,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

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

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

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

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

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

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

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重点解析】

(1)作品简介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

北方的一首民歌。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

功立业的传奇故事。《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

(2)炼字

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通

过“旦”“暮”两个时间名词来体现时间的推进,介绍了木兰从离家

到黄河边以及从黄河边至黑山头,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形容军情紧

急以及行军速度之快。

②“火伴皆惊忙”的“惊”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伙伴得知木兰性别后

的惊讶表情和心情,也体现了伙伴对木兰身为女性却如此英勇善战、

立下赫赫战功的敬佩之情。

(3)情感:

①“木兰决定替父从军”表现木兰因父亲被征兵的事情而忧思保重。

②“木兰建功辞官”表现了木兰不慕富贵,一心只求还乡,表达了她

对故乡和父母的眷恋之情。

③全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

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的高尚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品质。表现了

古代劳动人民坚强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4)修辞方法:

①互文:

A、“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葬,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衬托出

木兰忙碌地准备戎装的情景,真实地刻画出木兰紧张备战的心情。诗

中。

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流露出对战乱人生的感喟,暗示出反战的思想。

②夸张:“万里赴成机,关山度若飞。”表达了征途之遥。

③对偶,“朔气传金柝,寒元照铁衣”写边寒夜景,衬托出战场雄壮

悲凉的气氛,写出战士宿营戒备森严、战地生活的苦寒。

④对偶和夺张,“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形容木兰战功赫赫,所

得赏赐非常之多,从侧面突出了她的英勇善战。

⑤比喻,“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

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解答,对木兰的谨慎机敏给予了讴歌和赞

美。

(5)表现手法:

①比兴。“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运用比兴手法,以“唧唧复唧

唧”的声音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

②渲染。“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

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排比铺叙和渲染的手法,以父母、姊、

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烘托了家中的欢快喜庆(欢乐)

的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

③衬托。“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运用衬托(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描写伙伴的惊诧和赘叹,侧面衬

托了木兰在从军时的谨慎和机敏。

(6)表达方式:主要采用了叙述和描写两种表达方式。

(7)语言特点:重章叠句(复沓),“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

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

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驯•鸣啾啾。”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

和夸张的修辞方法,使韵律和谐,朗朗上口,也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

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氛围,衬托了木兰

的思亲之情。

【阅读训练】

木兰诗

唧(jT)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

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

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

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葬,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

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

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

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

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

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

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

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开篇写“唯闻女叹息”的作用是什么?从下文看,木兰叹息的

是什么?

(2)文章结尾是吟唱者的赘词,有什么作用?

(3)你认为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解析:

(1)设置悬念,引出下文的故事。叹息军情紧急,国家征兵,父亲

年迈,弟弟年幼。

(2)运用比喻的手法,以双兔为喻,赘美了木兰在多年的军旅生活

中未被发现女儿身的谨慎和机敏,表达了对木兰的喜爱和赘美之情。

(3)木兰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巾帼英雄形象。她勤劳善良又坚毅

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孝顺双亲又报效祖国,不慕高官厚禄而

又热爱和平生活。总之,木兰是平民中的奇女子。

2、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重点梳理】

(1)作家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

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是

今河南洛阳宜阳县)。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

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秦王饮酒》

《梦天》。

(2)写作背景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史载

809年(元和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

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

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

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当时

仅仅17岁。此诗写一位激昂慷慨、逆境奋战、誓死疆场的英雄。

(3)炼字

①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

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②“开”字,表现了将士们饱满的情绪。

③“摧”“开”两字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

神。

(4)修辞方法

夸张、比喻。“黑云压城城欲推,甲光向日金鳞开。”运用夺张、比

喻的修辞方法,把敌军比喻成“黑云”,揭示了敌军来势凶猛,守军

严阵以待、处境艰难的情况。

(5)表现手法:

①衬托。“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

方面描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

壮场面,暗示出战争规模巨大,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

②用典。

A、“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易水”是荆轲刺秦时,

燕太子送行之地,诗歌引用这一典故表现了唐军视死如归的豪情。

B、“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在易水之滨,相

传战国时期燕昭王曾经在易水东南铸一高台,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

不惜以重金招揽人才。诗人引用这个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

心。这两句浸透着诗人的一种坚强意志,即一旦受到君主知遇,将不

惜为国事而献身。

【阅读训练】

[2020.达州]阅读本诗和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甲]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从军行(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洪河①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注释]①洪(tao)河:水名,在今甘肃,流入黄河。

(1)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说过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

目,使人不敢熟视"。结合《雁门太守行》全诗中表现色彩的词语,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3分)

(2)[甲][乙]两首诗歌都运用了侧面描写,请任选其中一首作简要

分析。(2分)

解析:

(1)示例: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

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肃杀的秋色

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带

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

郁闷低沉。

(2)示例一:[甲]诗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

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却极富表现力的点染。这种

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

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做了必要的

铺垫。

示例二:[乙]诗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

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

写,从侧面进行烘托,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洪河北”

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

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

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

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

名。可怜白发生!

【重点梳理】

(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

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

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2)写作背景

陈亮来访稼轩,两人痛饮。谈起了时局形势。陈亮气愤异常,朝

廷权贵只知歌舞升平,苟且偷安。中原沦陷已历经六十余年,再不北

伐讨虏,收复失地,中原百姓就难见复国的一天了。提起中原百姓,

辛弃疾不禁想起了当年在山东沂蒙山的战斗生活,想起了豪爽的耿

京。便取出宝剑,递与陈亮看,并给他讲述耿京的事情。陈亮不禁赘

道:“想不到草莽之中竟有如此豪杰!“大有恨不相识之感。酒至酣

处,陈亮舞起宝剑,辛弃疾引吭高歌,歌的便是这首《破阵子》。

(3)炼字

①“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醉”“挑”“看”三个连续

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写出词人在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的

情景,表达词人渴望早日奔赴杀敌战场的急切心情。

②“可怜白发生!”“可怜”这里指可惜,一是表明前面所描述的经

历现在只是追忆,二是说明词人已年过半百,理想难以实现,充满了

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

(4)情感:

A、“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马快弦急刻画了杀敌报国、冲

锋陷阵的英雄形象,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天下事”指收复北方失

地的国家大事,表现了词人渴望率师北伐,统一南北的美好愿望,也

充分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C、全诗:这首词通过描写军旅生活和战斗场面,抒发了词人豪壮的

报国情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悲愤。

(5)表现手法:

①衬托。“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运用“八

百里”和“五十弦”的典故,衬托出军容的威严和气氛的豪迈热烈;

写马、写弓,从侧面描写战场,衬托了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

②虚实结合。“可怜白发生”和首句“挑灯看剑”相照应,都是实写,

与中间的梦境和战场追忆是虚写,表现了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③欲抑先扬。先写梦境与追忆,表现年轻时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

是“扬”,但这都是为“可怜白发生”做铺垫,是为了“抑”,从而

塑造了一个失意英雄的形象,营造了诗歌悲壮的氛围。

④用典。

A、“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八百里”,

晋代王恺有一头牛,名“八百里驳",王济与王恺比射箭,以牛为赌

注,王济获胜,杀牛作炙;“五十弦”即五十弦瑟,声音悲切,与“塞

外声”相近。这两个典故从形、声两方面写奏乐吃肉的军营生活,烘

托了豪迈热烈的气氛。

B、“马作的卢飞快”的卢,一种良马,引用刘备骑的卢马越过檀溪

的典故,衬托骑马人的意气风发。

【阅读训练】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

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

名。可怜白发生!

(1)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

词”,试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解。

(2)[2020.咸宁]诗多偶句,词则有奇句。以奇句作结往往能起到一

种突出点化的作用。请赏析这首词的最后一句。

解析:

(1)“赋壮词”,就是写雄壮风格的词,故作豪言壮语。这首词处处

扣着“壮词”来写,开篇即言“醉里挑灯看剑”,可谓壮怀激烈。接

着主要写战场上的情景:号角连营,分炙、奏乐、点兵,马快、弦鸣。

这些情景再现,既是词人曾经驰骋沙场的回忆,也是他渴望回到战场

的心声,可谓豪情万丈。词的结尾,放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

前身后名”,更是快人快语。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感叹“老之将

至”,也暗指壮志难酬,这给“壮词”更增加了慷慨悲凉的色彩。

(2)结语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

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感慨自己年事已高,壮志未

遂。现实与上文的梦境形成鲜明对照,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

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4、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重点梳理】

(1)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7283),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文山、

浮休道人,吉安(今江西县名)人。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2)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咏志诗。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

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军南宋最后据点崖山,文天祥被押解

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

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

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遂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

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3)情感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舍

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气节。

B、全诗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

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4)修辞手法

①比喻、对偶。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方法。用“风飘絮”来比喻南

宋王朝破碎的山河(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

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和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②双关。''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巧借“惶恐滩”和“零

丁洋”两个地名,前一个“惶恐”、“零丁”是指地名,后一个“惶恐”、

“零丁”是写心情。写出了国家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境况的危苦。

(5)表达方式:直接抒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直接抒情,表现了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阅读训练】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

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

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

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

(3)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展

现的画面。

(4)任选角度赏析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什

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取”和“照”的表

达效果。

(6)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和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

汗青”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集中体现,请任选其一从修辞、炼字或表

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

解析:

(1)D(地名的双关,不是拟人。)

(2)抒发了诗人愿为国捐躯(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等)的思想感情。

(3)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局势如那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

自己的一生身世坎坷,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4)示例一: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巧妙的借“惶恐”“零丁”两个

地名,写出了诗人面临的形势险恶和境况危苦,抒发了诗人忧虑不安,

孤苦无依的心情。

示例二:“说”字追忆过去,表明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

“叹”是慨叹眼前,说的是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飘浮在伶们洋

中,深感孤苦伶们。

(5)主要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生取

义的意志与决心。

“取”和“照”,普通的动词表达神圣的意义,简单、直接,有力度,

情感昂扬,充分表达出诗人的民族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6)示例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典故,表达

了作者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天狼”喻指西夏军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报效国家,关怀国家

命运的爱国精神)。

示例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抒胸臆,表现了诗

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民族气节("取"“照"两字,铿锵有力,掷

地有声,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

三、山水田园类

1、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重点梳理】

(1)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

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代表作:《示儿》《游山西村》等。

(2)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

兴府通判,因为极力支持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

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

镜湖的三山乡。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相比诈伪的官场而言,家乡

纯朴的生活自然会让诗人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题中“山西村”,

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3)炼字:

①“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②“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③“疑”字凝练地表达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

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4)情感:

①“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既表现诗人对古老淳朴的

乡土民俗的赘美,也表达了其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②“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写出了诗人的悠闲惬意之

情和对古风犹存的吾土吾民的热爱。

③全诗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图,表达了诗人沉醉于

纯朴的农村生活及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以及在困境

中坚持下去,终究会豁然开朗的人生思考。

(5)修辞方法:对偶。“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运用

对偶的修辞方法,描述了热闹的乡俗民事,表现出山西村民风的淳朴、

乡民的热情好客和诗人对其的赞美之情。

(6)表现手法:借景抒情。一方面通过对田园风光、淳朴民风、待

客共欢等场面来描述农村田园风光的淳朴欢乐,并表达了诗人对田园

生活的喜爱之情;另一方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

句,明为写景实为寓意,表达了作者内心豁然开朗、对前途重拾信心

的心境。

(7)哲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山西村山环水

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包含着困境中仍然蕴涵着希望

的哲理。

【阅读训练】

(1)[2020•常德]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2)[2020•常德]你会在哪些情境下运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

花明又一村”这一佳句?

(3)[2020•铜仁]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

解析:

(1)“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倾其所有的盛情,淋漓尽致地

表现了主人的敦厚淳朴和诚挚好客。

(2)①面对困境时;

②描绘或赘美山水美景时;

③事情有了转机时。

(3)示例:从“拄杖无时夜叩门”可以看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留恋;

从“柳暗花明又一村”可以看出对乡村美景的赞叹;从“莫笑农家腊

酒浑”“丰年留客”“衣冠简朴”可以看出诗人对淳朴热情的村民

的赞美;从“箫鼓追随春社近”可以看出诗人对古风民俗的热爱。

2、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重点梳理】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一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邦,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

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

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

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

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写作背景

本诗的诗眼是“最爱”。钱塘湖即西湖,诗人时任杭州刺史,于早春

时节游览后写下此诗。

(3)炼字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争”啄”两个极具表现

力的词语,勾画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展

现了一幅大自然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充满生机的早春图,流露出诗人对

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

②“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乱”“浅”写出了花的繁

多,草的嫩柔,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

③“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几处”说明早莺尚少,

“谁家”说明燕子刚回,还没有筑巢,这两个词体现了早春的特点,

明确这时正是初春时节。

(4)情感:这首诗通过描写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抒发了诗人对西

湖早春盛景的喜爱之情。

(5)修辞方法:颔联和颈联运用对偶,尤其颔联对仗工整。

(6)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①直抒胸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最爱”

直接表达对西湖美景的喜爱。“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证明“白沙

堤”具有别样情趣,使人流连忘返。抒发了作者被景色陶醉,流连忘

返的心情。

②寓情于景。前三联描摹早春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透露出作

者的喜悦心情。

【阅读训练】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踪迹,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春燕莺争暖、生

机勃勃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2)“水面初平云脚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本诗通过描写西湖早春明媚的风光,抒发了诗人的感

情。尤其是“"三个字更是直抒胸臆,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诗

人流连忘返、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的情景。

(4)这首诗处处紧扣初春的季节特征,把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请

从诗歌画线句中选择一个体现季节特征的词语加以说明。

解析:

(1)c

(2)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

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意对即可)

(3)喜悦(对西湖美景喜爱);行不足。

(4)示例1:“早莺”——初春时飞来的莺,争着飞落到暖树上,

表明鸟儿为避春寒而栖于初春的暖枝,体现了季节特征。或“早

莺”——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一展歌喉,体现了季

节特征。示例2:“新燕”——似曾相识的燕子飞回来了,这是初春

的信号,体现了季节特征。或:“新燕”——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

衔泥筑巢,体现了季节特征。

试题分析:

(1)“没马蹄”前面有“才能”一词,显然是突出春草长得“浅”,

只与马蹄一般高,并不是写春草深密。

(2)将此句翻译出来,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一些想像的内容把诗句

所写的景物具体化生动化,可增加一点描写性的词语。

3、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喳。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