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北藏区汉语方言的形成与使用从文化和认知视角看西北藏区汉语方言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方言为例_第1页
论西北藏区汉语方言的形成与使用从文化和认知视角看西北藏区汉语方言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方言为例_第2页
论西北藏区汉语方言的形成与使用从文化和认知视角看西北藏区汉语方言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方言为例_第3页
论西北藏区汉语方言的形成与使用从文化和认知视角看西北藏区汉语方言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方言为例_第4页
论西北藏区汉语方言的形成与使用从文化和认知视角看西北藏区汉语方言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方言为例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西北藏区汉语方言的形成与使用从文化和认知视角看西北藏区汉语方言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方言为例

一、研究方言是西北藏族语言现象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有56个民族,包括汉族、藏语、蒙古语和回族。除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和宁夏外,少数民族地区和区级行政区面积较多,个别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划分也较多。而事实上除了少数乡、村级地区有单一民族聚居外,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文化交流的需要,很难找到有哪个自治区、自治州或自治县是单一民族聚居的。多民族共居的基本现状,使得语言交流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普通话是全国通行的语言工具,但在不同地区、不同范围内仍以地方方言的使用为主,尤其是在非正式场合,方言更是占主导地位。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说当地方言有助于更为充分的交流,也有助于增强亲和力和认同感。首先,深入研究方言可以为了解地域人群的语言使用风格、群体性格、社会风俗文化提供最为直接的参考,从而达到民族和谐共处和交流的目的。其次,研究方言的不同方面也可以为语言学研究提供实证,就本文所讨论的内容而言,研究我国西北藏区汉语方言具有代表意义。西方语言学理论研究往往是建立在单个语种或者不同平行语种的基础上,使得要么因为语系出发点的不同不能完整解释汉语这一不同语系语言的语言现象,要么因为过于笼统而没有经过特定环境下语言使用情况的实证,缺乏普遍性。中国西北藏区的汉语方言使用情况具有一定代表性,较为全面地体现了语言和民族、人文、社会等各方面的内在联系,从而通过研究可以更好地检验和完善相关理论,做到“拿来主义”,为多民族地区语言现象研究提供一手资料。再次,从更小的语言适用范围而言,作为三省交界地的甘肃省甘南藏区自古便是藏汉文化交融的中转站,属于民族文化等各方面交流的前沿,特别是该地区的临潭县自唐代就有“茶马古道”和“洮州旱码头”的美誉,在文化和经济交流过程中语言使用情况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甚至制约,选取临潭县作为研究地域对进行西北藏区汉语方言的个案研究具有典型意义。本文将采取语言使用背景分析,语言现象分析和参考理论评价等步骤和方法,结合语言相对论,通过个案分析研究,最后总结得出西北藏区汉语方言使用的特征和所进行研究的普遍适用性价值,以期对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二、临潭方言的构成文化临潭方言也称临潭话,或者洮州方言,是“洮州地区藏、汉、回各民族融合的结果”(卢玉明,1994)。据《临潭县志》(1997:11-13)所载,临潭县古称洮州,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历来为中央政权的边陲重镇。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已在这里繁衍生息,近代在县东南地区的总寨、陈旗、石门等靠近洮河沿岸村庄先后出土了仰韶文化马厂期、马家窑期和繁荣发展的齐家文化等文物古迹,由此可以说明临潭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人文积淀。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时期,洮州(现今的临潭县)地属雍州地域,历来为汉、藏、回等民族错杂聚居之处。长期的民族融合和交流进程使得临潭方言逐渐成形和发展,并具有了一定的历史,这一点从临潭方言的古词语使用中可见一斑。如临潭乡间俗称妯娌为“先后”(读音为:xuanhou)这一词来自于汉代的古语称谓(敏春芳,2005)。在方言发展过程中,临潭方言主要受到三个民族和三种文化的影响,但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三个民族和三种文化并非单纯的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一种民族与文化的交织。在临潭,文化是跨民族的,而同时民族也是跨文化的。三个民族分别为藏、汉、回。临潭虽然自古就有除这三个民族之外的其他民族居住,但不论是从人口比例,还是从对方言形成的影响上,都是以上述三个民族为基础的。正因为临潭方言是当地多民族共通的语言,因而临潭方言以汉语为主要语言来源,又夹杂有数量众多的藏语口语成分,如在表达赞同认可时,一般都用到来自于藏语的“昂呀”一词。而且,由于各民族所信仰的宗教不同,因而在临潭方言中还有诸如表示感叹惊讶的“胡大”(回族宗教用词)等宗教用语。另外,由于不同的民族传统,也出现了像“阿妈”、“阿包”等符合藏民族对母亲传统称谓的词语,这些词在临潭方言的不同使用场合中同时也可以表示惊讶、喜悦、质疑等多种含义。三种文化是指临潭境内存在的以畜牧业(包括近几十年发展形成的旅游业)为主的草原文化,以农业为主的农耕文化,以小商品经济为主的“买卖”文化等(陈东华,2007)。从文化角度看,这三种文化既是相对独立的,在构成人群的划分上又是交叉的。并没有哪一部分人群固定不变的属于某一种文化划分。以“买卖”文化为主的回族人群,也会务农而同时属于农耕文化;以草原文化为主的牧区藏族也会从事部分农耕生产,因而同时也属于农耕文化。正是由于这种同一人群在文化上的多重归属,使得这部分人群所具有的文化特征相对复杂,在从事相关活动时也会体现出语言使用上的多种文化气息。由上也可以看出,同一种文化,往往被两个以上的不同民族所共享。这一方面说明了文化交流的频繁,另一方面也能说明在临潭,已具有了共同的文化组成部分。那么,作为文化载体的临潭方言也就成为了各民族共有的语言形式。当然,临潭方言虽然是当地各民族的共通语言,但在实际使用上也具有不同的人群特征。首先,临潭方言是以汉语为主流语言发展起来的。从对传统汉语的接受度来说,汉族较其他民族有着天然的优势。其他民族,主要是藏族,由于受藏语母语的影响,不论是在汉语方言的使用上还是接受度上都不如汉族那样彻底。由于受藏族语言的影响,临潭方言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汉语方言,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洮州方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音特点(卢玉明,1994)。因而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可以发现,藏族和汉族虽然都能说临潭方言,但“说法”却有所不同。藏族倾向于用藏语思维说临潭方言,而汉族则直接按照临潭方言的思维来讲。所以,临潭方言在趋于共通化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分化。不论是方言的分化还是同化都和语言区域的文化因素分不开(李如龙,1994)。三、临潭方言的使用“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中的强势表述,即“语言决定论”,虽然备受争议和诟病,但其弱势表述“语言相对论”却引起了普遍关注。“语言相对论”认为,思维相对于语言,语言不同的人,思维也不同(莫琼,2010)。就临潭方言来说,从形成过程到稳定后的使用,也能找到一些“语言相对论”的影子。临潭方言的发展形成。说到临潭方言的形成,不能不谈到临潭当地人口的构成和历史演变。上文已经提到,临潭主要居住人群为藏、汉、回三个民族。从历史上来看,这三个民族也并非自古就稳定生活在临潭境内。据《临潭县志》记载,现在的临潭藏族主要来自于土著和移民。土著藏族历史较为久远。远在春秋战国时期,甘南就是古西羌首领无弋爰剑建立的羌族政权的北塞重镇,而无弋爰剑则因最早将农牧业生产技术自秦地传入青藏高原东部而著称。隋唐时为藏族部落吐谷浑驻地,是汉居区和藏居区的交界地。唐时甘南大部在吐蕃辖区,临潭县和卓尼县一小部分属唐洮州。由此可见,临潭土著藏族是早期羌族的后裔。移民则较晚一些。历史上甘南地区长期处于汉藏交界地,主要的民族迁移时间包括唐代吐蕃大举进攻唐王朝,在这期间大量藏族移民来到了甘南地区。现在临潭境内的藏族主要是这部分移民过来的藏族后裔。现在临潭境内的回族和汉族大部分来自于移民。由于临潭在中国历史上属于中央政权的边陲,往往会有大批外来驻军和随军移民。特别是明代所实行的戍边屯田制度使得镇守甘南地区的明朝军队在这里扎根繁衍生息,同时有相当一部分随军移民又和当地土著藏族通婚,从甘南农耕地区汉族至今仍保留明代服饰特征和部分地区藏民族在传统习俗上和西藏藏族的不同就可以看出当时移民和通婚的痕迹。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的临潭方言,不但带有明显的藏语用语和表达特点,同时还具有许多移民特征。自明代迁到临潭的汉族和回族大部分来自于当时的江浙一带,主要是南京。临潭方言从而也就有一小部分江浙方言的残余。临潭话的形成体现了各个民族从语言,再到文化的一种靠拢和融合。可想而知,在民族交融过程中,临潭方言的主要使用人群藏、汉、回三个民族,为了日常交流是如何向同一方言靠拢的。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各民族必然会受到其他民族文化和思维模式的影响,从而为了更好地交流,或多或少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了解的语言信息越多,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也就随之越来越多地为语言使用者所接受、认同,继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一种和谐的思维统一,形成独特的地域特色。现在的临潭方言。在发展成为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方言之后,临潭方言在现在的使用过程中也体现出了一种思维方式的承载。以临潭方言中的泛指现象为例。在临潭方言中,泛指现象基本上有两类,一是指称泛指,二是内容泛指。指称泛指较为简单,比如临潭当地人在称呼自己的丈夫或者妻子时,会用“安(音)”,而不是直接称呼其名或者“老婆”,“老公”之类,因为这样称呼,特别是有外人在场的情况下会有生疏感或者不好意思。这里面就体现出了临潭人对内外亲疏的界定。对内要避免让与自己关系亲近的人感到生分,对外则要尽量掩饰这种对本家和外人的区别对待,以免让对方感到被冷落或者隔离。还有一种非人称指代,如在说到某个不确定事物或者暂时不好表达的东西时,往往会说“奥给(音)”,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那个”,但较之更强调双方都知道所指。这种语言实际上来自于不同语言背景人在交流时无法找到共同使用的词汇,特别是藏族和汉族交谈时,用以模糊指称,因为藏语和汉语对同一个东西的称谓是完全不一样的。经过长期的使用,就形成了现在临潭方言中的这种语言现象,这也是一种藏汉交流的语言佐证。内容泛指则较为复杂,包括引述他人话语和不置可否的回答两种。比如,临潭人在和别人讨论某件事情时,往往在别人说完后会补充一句“奥萨就思(音)”。这句话原本是对对方所说的话表示认可的,相当于“那当然是”,但在临潭方言中,根据谈话人之间的关系、说话的氛围以及答话方接下来要说话的内容,就会有不同的含义。在交谈时,这句话通常表示赞同。但如果这是说这句话的人拖长音或者提高音调,则有可能表示相反的含义,类似于一种轻微的讽刺。有时,如果说这句话的人表现出在思考,那么,说这句话就很有可能只是为了应付对方,避免对方尴尬或者冷场,同时为自己接下来要说的话争取时间做出最好的组织。另外,不同身份的在方言使用偏好上也是不一样的。在临潭,纯正的临潭方言使用者是长期居住在农村的人。他们不但频繁使用方言中最具特点的词汇,而且往往完整保留了方言的风格。久居农村的临潭人所说的临潭方言言语朴素,无过多修饰,但却偏好使用比喻和谚语,习惯于用模糊表达方式和模糊思维,以便能最大程度上和谈话人的思想和表述达成一致,引发认同感,上文提到的指称泛指就是其中的一种语言现象。和他们交谈时,往往给人一种言之无物,但又情真意切的感觉。相比之下,居住在城镇的人群,特别是上班族在方言使用上更倾向于假如普通话因素,通常表现为语音语调是原汁原味的临潭方言,但在名词使用和事物描述上会出现很多普通话词汇,与之交谈一般都会有半洋半土的感觉,有时甚至有点咬文嚼字。这种现象也正好能说明语言使用者所受到的外在环境影响的程度。长期习惯于用某一种模式的言语会对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上述偏向于使用普通话词汇的城镇临潭人,思维方式首先是一种对城市人群的模仿,继而形成自身摇摆不定的思维习惯,时而思维活跃清晰,时而又倾向于模糊。四、共同方言的思维方式综上所述,在多民族共居地区,使用不同母语但又同时使用同一种方言的人在思维方式上是有差别的,但这种差别在方言不断发展和被广泛用于不同民族人群交流中趋于缩小,语言相对论并不能完全解释操同一种方言但又以不同母语为主要使用语言的人的思维方式会不会或者为什么趋于相似。语言的使用只能影响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但并不是说使用语言不同,其思维就一定不同。宏观而言,同一地区的不同民族人群在思维模式上是具有相似性的,这种相似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共同方言的影响。也就是说,方言的地域划分更能体现出语言对思维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本文所论证的主要观点是,在多民族或者多种语言使用者的共居地,使用语言的不同并不意味着思维方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