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章终极关怀的概念及性质--燕山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21-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和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一个人如果只为自己劳动,他虽然也能创造出辉煌的成绩,然而他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真正完美的、伟大的人物。[21]461这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最伟大的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而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典范,就曾为人类而牺牲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21]450尽管此时的马克思只是一位17岁的少年,他的观点还缺乏深入的实证研究和坚实的理论支撑,但是他为人类的幸福和完美而努力工作的人生理想已经确立,可以说,中学毕业论文成为了马哲终极关怀思想的宣言书。3.1.2马克思哲学终极关怀思想的起点普遍认为,马哲终极关怀思想的起点在于他的《博士论文》。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源起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理论。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讨论的并非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本体论问题,而是人在意义世界中的价值论问题,亦是剥下了原子论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外衣,揭示出人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本性等人生终极意义和终极价值的本真问题。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和希腊化时期的伊壁鸠鲁都持原子论的宇宙观,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与虚空构成的。[29]55所不同的是,伊壁鸠鲁认为原子除了形状、次序、位置等方面的不同外,还有质量上的差异,原子不仅在虚空中做直线运动,而且原子在运动中还会因自身的偶然原因发生偏斜。[29]57西塞罗曾把原子的偏斜理论视为“虚幻的幼稚”[29]67。马克思没有轻率地理解伊壁鸠鲁的思想,他认为如果每个原子都只是在虚空中做直线下落,则原子本身也就在它所划出的直线运动中被扬弃了,这种状态的原子不外是一个运动着的点,是一个完全被外在的直线运动所规定的、丧失了独立性和个别性的纯粹存在。[30]33因此马克思认为:原子概念中所包含的一个环节便是纯粹的形式,即对一切相对性的否定,对与另一定在的任何关系的否定。[30]34原子要实现自己的纯粹形式规定,就要否定直线对自己的规定,从空间轨迹来看,对直线下落的否定就是偏斜。原子是纯粹独立的物自体,直线下落运动是非独立性的运动,所以原子偏斜运动包含在原子概念本身的自由运动中,是原子纯粹形式规定的实现。正如卢克莱修所断言的那样,原子偏斜打破了“命运的束缚”[29]70。原子偏斜理论内在地包含了原子对自身同他物的一切关系的否定。这就是说,与原子发生关系的不能是别的东西,而只能是它本身。又因为原子数量众多,大量的原子相互间发生关系就构成了排斥,原子间的斥力得到了应验。马克思据此指明了整个伊壁鸠鲁哲学在希腊哲学史和整个启蒙思想史中的重要意义,即排斥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式,它是同那种把自己看做直接存在的东西、抽象个别的东西的自我意识相适应的。[30]37在伊壁鸠鲁那里,人生的终极价值就在于脱离痛苦和困惑,获得自我意识的心灵宁静,这就是伊壁鸠鲁的终极关怀思想。这种终极关怀思想的缺陷在于它只是从个别的自我意识即自我意识整体结构的一个环节出发来寻求终极关怀,因而这种终极关怀思想必然是片面的、缺乏现实性的。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已经初步构想出自我意识的完整结构,并准备撰写一部阐述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主义和怀疑主义这一组哲学观念的著作。尽管后来马克思并没有写出这部著作,但在他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中,我们还是看到了具有完整自我意识的现实的人。在这一基础上,人类对终极关怀的追求和对社会的改造才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原子论还涉及到时间观念问题。马克思认为,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在时间这一问题上有着不同的看法,而这也直接导致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不同态度和对终极关怀的不同理解。虽然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都认为原子作为纯粹的、独立的和永恒的物质,不应该包含时间这一因素,但是在规定脱离原子世界的时间及脱离的方式方法上,以及在把时间归入何种论域的问题上,他们又有着很大的不同。[30]51德谟克利特一方面把时间从原子概念中排除掉,另一方面却又把时间移置到主体的自我意识中,提出实体在时间中的生成问题,但这实际上是把时间作为实体来看待,从而取消了时间概念。与之相异,伊壁鸠鲁则进一步区分了本质自然界和现象自然界。本质自然界是原子的世界,这里无时间、无变化,是一个线性的世界,对此我们只能用理性来把握;现象自然界是一般实体的变化的世界,人的感官可以感知到自然界偶然的变化。而作为变化之变化,或者说现象世界的纯粹表现形式就是时间。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对现象自然界的肯定包含着深刻的终极关怀思想。依据伊壁鸠鲁的理论,现象自然界虽然是与原子世界迥异的独立存在,但是其却与本质自然界一样真实可感。这样,人的感官知觉也就与理智一样真实可靠,丰富多彩的感性生活也就是值得人类追求和为之努力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性知觉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终极关怀遂成为真理,成为人类梦寐以求的精神寄托。在现象自然界这一限度内,时间是人的感性知觉的抽象表征形式,人的感性知觉就是形体化的时间。马克思进一步指出:“正如原子不外乎是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和自然形式,感性的自然也只是对象化了的、经验的、个别的自我意识的表征,而这就是感性的自我意识。”[30]54总之,从《博士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年马克思对感性化、对象化的自我意识的重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许多在今后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成熟的重要理论成果的雏形,当对象化的自我意识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成为有组织有计划的生产劳动实践时,时间就成为了人类发展的空间,终极关怀也才有了真实的物质基础。3.2马克思哲学终极关怀思想的成熟3.2.1马克思哲学终极关怀思想的雏形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全新的人的本质理论。在黑格尔看来,人的精神是人的真正的本质,人类社会也不过是绝对精神的一个环节。黑格尔把人变成“自我意识”的对象而不是把“自我意识”变成人的意识,这样人就丧失了在改造对象世界中实现自己和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成为受绝对精神掌控的傀儡。马克思则认为人的本质或者说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只有在现实的、感性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以及在实现自己生命活动的外化和对象化的过程中,在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中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31]13尽管黑格尔以绝对精神为基础来构建自己的辩证法体系,但它却以本末倒置的方式潜在地包含着批判的一切要素。[31]12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做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做非对象化,看做外化和对这种外化的扬弃。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形象性的人、现实的人和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劳动的结果。[32]101在这一点上,作为黑格尔辩证法严肃批判者的费尔巴哈却远远不及,费尔巴哈所理解的“自然”是脱离人的生产生活的自在之自然,他所理解的“人”是抽象的人,而不是处在对象化实践活动中的现实的人,他眼中的“人”只是感性对象而不是从事感性活动的人。当然,黑格尔所理解的劳动也仅仅是抽象的精神劳动。黑格尔眼中的感性、现实、生命都具有虚无性,而唯一真实的存在只是意识,一切外在的对象都不过是意识的自我外化,即对象只是对象的外观和障眼的云雾,因而是必然要被扬弃的。[32]108马克思没有像黑格尔那样从否定的抽象出发,也没有像费尔巴哈那样从被片面理解的自然界和人出发,马克思的出发点是感性的、现实的自然界即属人自然界,而自然的发展就是一个向人生成的过程;人的本质也不是一个独断的结论,而是在自由自觉地改造自然活动中不断展开和生成的过程。[31]12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人类可以通过这种对象化来确证自身的“自然史”。通过对人的本质进行重新诠释,马克思把人类生活从宗教和哲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进而凸显出人类的主体地位和自由自觉改造自然、创造社会历史的伟大能力,人至此才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和幸福生活的创造者,才有力量去追寻终极关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劳动异化进行了揭露和痛斥,对异化现象加以详细分析,对异化根源进行了科学探究,并指明了克服异化和废除私有制的现实革命道路,这一切都蕴含着他对终极关怀问题的深切关注。所谓“异化”就是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逐渐背离自己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固化了在生产劳动中自然发生的分工合作,僵化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异化”遂成为束缚人的生命活动和本质力量的枷锁,是导致现实生活背离人的类本质的根本原因。[33]89马克思认为现实的异化首先是产品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和所有者是分离的,劳动者只有出卖劳动力和获得仅能支持温饱的工资的权利,劳动产品和生产资料则归属于资本家私人占有。劳动是人的自主活动的唯一可能形式,但现实的劳动却变成了被迫的强制劳动,工人成为了拿工资的雇佣奴隶,成为了生产线和机器的附庸。在劳动过程中工人不是自己肯定自己,而是自己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32]54为此,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32]57关于劳动的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就是人的类生活,就是人的类本质的展开和实现过程,是人的生活的内容和目的。异化劳动则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把劳动这种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贬低为维持生存的最低手段和最后手段。异化劳动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工人为此生产出一个处在劳动过程之外的畸形社会关系,即工人——资本家/有产者——劳动。[33]89人类历史步入资本主义时代,社会就日益分为两大对立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或称为无产阶级和有产阶级。在社会生活中,无产阶级在法律上被视为禁治产人,而资产阶级则被视为治产人和准治产人。资产阶级通过行使国家权力进一步扩大了这种不平等。资产阶级正是凭借私有财产和手中的特权才能够将工人投入生产过程和无偿占有工人的劳动产品,私有财产实际上不过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和必然的结果。因此,要克服异化劳动和把社会从私有财产及奴役制当中解放出来,就必须实现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而这其中还包含着普遍的人的解放、对私有制的彻底革命和对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追求实现终极关怀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同时是人向社会的、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就是真正的共产主义时代。迄今为止的工业化历史就是自然向人的生成,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和展示,尽管是以异化的形式来表现的,但自我异化和对自我异化的扬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工业的发展和私有财产的积累正构成了异化扬弃的基础。资本主义时代作为私有制发展的顶峰,在改造自然的能力上达到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企及的程度,尽管个人的生命活动受到压制和损害,但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本质力量是发达的。共产主义不是简单的平均主义,而是在充分占有以往的工业成就和人类社会发展物质基础之上的人类的最终解放。[34]45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不再是维持生计的手段,作为不受压抑的生命活动和创造现实生活的劳动实践遂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在高度社会化的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人的需要、人的感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人的全面的本质、内在的丰富性、个性在社会生活中均会得到不受压抑的发展。[34]46总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的思想转变中起着枢纽作用,是青年马克思向成熟马克思发展的转捩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进行的经济研究成为了他此后近40年经济社会研究的基础。马克思通过一系列对资本主义弊端特别是劳动异化的批判,揭示了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为他的终极关怀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可以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正是马克思哲学终极关怀思想的雏形,其后马克思的诸多理论皆由此而发。3.2.2马克思哲学终极关怀思想的确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把《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研究成果定位为对自己过去哲学信仰的清算,同时也以批判的形式阐明了自己的见解和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见解的分离。马克思之所以能够从黑格尔的信徒转变为历史唯物主义者,关键是实现了哲学基础的置换,完成了对整个黑格尔体系的革命。以现代哲学发展而论,不论是老年黑格尔派还是青年黑格尔派,走得都是一条观念论路线,研究者们只是抓住黑格尔体系的一个方面来反对整个体系,或者反对别人所抓住的方面,他们的出发点是自我意识、自我观念和个体精神,而马克思则立足于现实的历史的人,从现实个人的自主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出发来解释社会历史发展。费尔巴哈也谈到了“人自身”,但他所理解的人只是抽象的直观的人,不是以社会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不是“感性的活动”的人。[35]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现实的历史的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30]67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有生命的个人”,当个人的肉体组织得到确认就会产生维持生存的需要,发生自己与其他人的关系。人类活动造成的自然界和人自身的变化以及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的发展就构成了全部历史的内容。[30]68《德意志意识形态》所实现的唯物史观对唯心史观的置换,其核心意义还不在于历史解释方式的转换,而是立足于现实社会历史发展基础上的深入批判和彻底的理论批判,既在一方面取消了统治阶级的谬论对人们意识的迷惑和压制,又在另一方面构成了现实革命斗争的先导。这就是说全部的问题都在于使现存的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30]75而也只有“现实的历史的人”才是真正的历史主体,才能够成为以自身感性活动改变现实生活和追求自身终极关怀的现实力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不再从人的本质规定出发来批判社会历史现实,而是以现实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现存世界的生存状况为基础来探索人类解放和幸福的可靠道路。马克思指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关系,以及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和交通状况共同促成的。”[30]75人类实现自由和解放的根本动力来源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力发展的各个不同历史阶段,都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的“市民社会”,而已经形成的交往形式在生产力不断进步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个从生产力发展的助推器到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的过程,一旦突破了临界值,这时革命的时代便到来了。革命的本质就是用适应于更加发达的生产力、以及同时适应于更为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的交往形式来代替旧的交往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每一次革命或者改革都推动了个人自主活动的展开和解放,革命或改革因而成为创造现实解放的历史活动。过去的历次革命只是推翻旧的共同体,达到一种新的局限性,但无产阶级革命则是个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自由进步。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作为自主活动的唯一可能形式,已经成为自主活动的否定,而在过去的各个历史阶段,自主活动和物质生产是相分离的,由属于不同阶级的个人来承担,物质生产被认为是自主活动的从属形式。对于无产阶级来说,他们的生活条件和劳动方式已经成为一种强加于他们身上的偶然的东西,现有的生产力不论取得何种巨大的发展,都表现为与他们相分离的东西。尽管生产力的本质是联合起来的个人的力量,但是分散的和彼此对立的个人却感受不到自己就是这一力量的拥有者。只有联合起来的个人才能占有生产力的总和,而此种占有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现。[34]47由于无产阶级存在的普遍性,革命只有作为世界的历史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即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全面的无产阶级革命。[34]48无产阶级的解放不是单个阶级的解放,不是由一个新的阶级来统治和剥削其他阶级,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起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个人广泛联合体,是人的自主活动的充分实现,也是人类真正意义上的终极关怀的实现。在这里,需要重点关注一下马克思哲学终极关怀思想的最终追求或称为最终目标,即“有个性的个人”和“真正的共同体”。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认为分工导致个人力量转化为独立的、外在的“物的力量”,每一代人都只有在前一代人遗留下来的生产方式和交往形式的基础上才能开创新的历史。[36]76个人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所处的历史条件,也不能自觉地支配已有的历史条件,这种被继承下来的并受到偶然条件所规定和限制的个人就是“偶然的个人”。在分工的条件下,个人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和自由进步的机会。然而历史上存在的共同体都是掌权阶级用以剥削压迫被统治阶级的联合体,不是单个个人组成的民主联合体,因而“个人自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的实现和展开只对统治阶级内部的成员才是现实,对被统治阶级来说则是完全虚幻的,这样的共同体只能是虚幻的共同体和冒充的共同体。在阶级社会中,个人在展开自己的生命活动时,总会面临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特别是每个人一出生就会发现自己的生活条件是预先确定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根据各个人的社会地位和阶级构成,他们的个人发展是由阶级决定的。[30]118在资本主义时代,广大无产阶级由于不占有生产资料,因而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得维持自身生存和延续生命的生活资料,他们的感性活动被限制在某一特定的劳动部门,无自由选择的机会。即使这样,工人们还要时时担心失业。在无产阶级的劳动中,我们完全看不到个性的发展和实现。与广大无产者相比,资本家和有产者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有个性的个人,但他们的个性是由非常明确的阶级关系所决定和规定的,因而他们所谓的自主活动也只是受限制的个性发展。[30]119“虚假的共同体”只具有共同体的外观,其实质是外在的、独立的物质力量对“个人自主活动”的限制,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在这一共同体中,个人的活动受到已有的生产方式和交往形式的诸多限制,因而是不自由的,所以说在冒充的共同体中可以生存下来的只能是“偶然的个人”和“阶级的个人”。马克思认为取代虚假的共同体的将是一种由各个个人共同构成的全新的联合体,正如马克思所说:它是各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自然是以当时发达的生产力为前提的),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30]121纵观《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整个思想脉络,可以发现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出发来诠释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探索历史发展规律,其根本落脚点还在于“现实的历史的人”的感性生命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展开。尽管过去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对人的个性的限制和否定,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历史发展中所蕴含的肯定性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交往范围的扩大,地域性的个人终将被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替代。[30]86马克思说:“当各个民族都产生出广大的除了反对统治阶级的利益没有自身特殊利益的群体即无产阶级的时候,世界革命的时代就会到来。”[30]88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结果是已经发达的生产力的总和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每个人都会服从集体计划,每个人都作为集体成员自由地参与到共同体中,每个人的个性都会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展,而这也就是人类终极关怀的一种理想状态和最终结果。通过《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的论述,马克思明确地揭示出人类的终极关怀不仅是一种价值理想,而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和最高形态。3.2.3马克思哲学终极关怀思想的现实道路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描述各个历史时期尤其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状况和探寻幸福之路时的切入视角。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无一不是阶级对立的时代,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而只是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即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阵营。资产阶级通过大工业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辟,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创造出了过去无法想象的生产奇迹,然而由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需求之间存在无法弥合的尖锐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梦魇即经济危机开始出现了,从最初的1835年英国经济危机开始,每隔几年经济危机都会重现,资产阶级甚至以“大萧条”“大恐慌”和“大危机”来命名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发生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而非绝对过剩,因为工人阶级无法获得“过剩的产品”。马克思认为:“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本主义文明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30]278总之,资本主义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不打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就不能再继续提高甚至还可能会衰退的地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仅孕育了消灭资产阶级的武器,而且还在不断地产生使用这种武器的人即无产阶级。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不仅造成了工人的赤贫,也逐步实现了无产阶级的觉醒和联合。无产阶级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与资产阶级艰苦卓绝的斗争,最初是少数工人,然后是某一工厂或某一地方的工人联合起来,为权利的实现同资本家作斗争。[34]47不仅如此,无产阶级的联合诞生了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遂成为了独立的政治力量。工人的斗争发展成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作为一个觉醒了的主体踏上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追求人类终极关怀的道路。在革命过程中,无产阶级必须首先取得政权,实现民主,然后利用自己掌握的国家权力,有步骤、有计划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由资本家私人占有变为社会成员集体公有,实现对全部社会生产的科学计划和民主管理,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为人类终极关怀的实现创造物质基础。马克思拒绝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为共产主义社会画出完整的蓝图,他只是提出一些在从资本主义社会迈入共产主义社会初期所必须采取的措施。[37]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剥夺私人地产,把租赁土地所得的全部收入用于公共支出;国家掌握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业和信贷,按照计划促进生产发展;实行普遍的义务劳动、废除继承权,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等。[30]290在私有制被消灭后,阶级不复存在,不单是资产阶级不复存在,无产阶级也会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全体社会劳动者。相应地,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也会消失,国家政权也就失去了阶级统治性质。代替阶级社会和政治国家出现的将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0]294在这一社会形态中,人不再受到财产多寡和地位高低的束缚,个人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竞相为社会多做贡献,在这一过程中个人本身的能力也得以全面充分地发挥和自由地发展。至此,人类终极意义上的最终关怀得以实现,个人的终极关怀和社会乃至全人类的终极关怀实现了统一。3.3马克思哲学终极关怀思想的深化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手稿看做是经济学著作,但实际上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开始,马克思就对社会历史发展展开了一种包含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总体性研究,而他将自己最重要的著作命名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正显示了这种学科融合的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家式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根本不同。因此,马克思在1848年欧洲大革命失败后重新开始的专业化经济学研究并不是对自己过去研究思路和思想成果的全盘否定,而是在运用先前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来透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运行机制和探索无产阶级革命的可能性,并为全人类终极关怀的实现做出了新的尝试。3.3.1资本主义社会现状:拜物教和物化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社会历史形态理论,并将资本主义社会定位为第二大历史阶段即以物的依赖型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就在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共同构成社会生活的基础,经济关系成为社会生活主导性的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物关系。马克思指出:“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是其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38]89商品之所以能够把复杂的社会关系抽象为物物关系,不仅是基于商品数量的增加和范围的扩大,这里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劳动力转化为可以用货币来衡量价值和通过货币这个一般等价物自由交换的特殊商品即可以带来剩余价值并具有资本性质的商品。劳动力的商品化推动了资本的触角进入到每个劳动者的生活,不仅机器和原料要为资本服务,有生命的人也成为了资本增值和扩张的工具。随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研究的逐步深入和马克思社会历史形态理论的成型,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终极关怀道路的认识也有了明显的转变。马克思说:“资本不是我们能够取消的,他的超越同时是内在地自我扬弃。”[38]92也就是说,推翻资本主义社会、解放无产阶级的现实道路不在于特定时间点上的暴力革命,而是要依靠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暴露自身的内在矛盾和实现自我否定,在资本主义社会尚处于上升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仍然具备创造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的潜力时,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将是不现实的。3.3.2资本的自我否定与终极关怀的实现路径在资本逻辑成为社会生活的主导性原则,价值增值和资本积累的冲动成为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的情况下,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产品的数量、质量不断提高,种类持续扩大。但与此同时,资本和生产的集聚也造成了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和广大无产阶级的极端贫困这一相对立的局面,从而造成无产阶级实际购买力不足和劳动产品相对过剩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激化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前兆。经济危机集中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内在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也是资本自我否定的前提条件。马克思通过自己创立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到,像法国大革命那样的资产阶级革命实现的只是法律意义上的公民权利平等,而远未达到所有社会成员的真正解放和全面自由。而1848年欧洲大革命的失败更是让马克思真正认识到,无产阶级改变生活现状和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并不能改变现实历史发展特别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只有在生产力的发展中才孕育着真正的革命火种,也只有革命才是真正的终极关怀实现路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劳动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日益成为被社会配置和使用的公共生产资料,特别是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使得不同资本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资本家的剥削形式从对无产阶级的剥夺日益转化为资本的集中,而这就为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反抗资本主义制度创造了物质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的垄断成了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他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被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38]8743.3.3马克思哲学终极关怀思想的科学预见马克思1875年写就的《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微观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马克思在行文中对德国工人党的政治纲领进行了彻底而不留情面的批判,特别是在产品分配和国家政权建立这两个核心问题上,马克思对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前途做出了自己科学的预见即“按需分配”和“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的一切成员。”[39]298马克思进一步认为:“劳动的解放要求把劳动资料提高为社会的公共财产,要求集体调节总劳动并公平分配劳动所得。”[39]301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劳动所得”只是一个模糊的观念,不是清晰严格的经济学概念,况且社会总产品在现实中也不可能全部分配给社会成员。德国工人党的政治纲领更根本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现存的分配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唯一公平的分配制度,德国工人党妄想在不彻底改变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社会产品分配方式,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马克思在对终极关怀实现路径的探索中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概念。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由于没有在自身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所以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39]304在私有制被消灭的情况下,个人所能提供的只有自己的劳动,社会产品的分配也必然采取按劳分配的方式。从根本上说,这一阶段的平等权仍然是资产阶级式的权利,因为在这一社会中的平等只在于劳动量的平等,但是由于每个人的体力和智力不同,因此按劳分配也会造成事实上的不平等。待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后,由于旧式分工的消失,劳动已不再是获取生存资料的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开始了充分的涌流,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39]306德国工人党的政治纲领还提出要建立“自由国家”,而且是通过“一切合法手段”来争取建立这个未来国家。但纲领的起草者拉萨尔不懂得,未来国家必须从社会革命过程中产生,而不能依靠资本主义法律和政治制度范围内的合法争取。德国工人党成员尚不懂得国家是建立在市民社会基础之上的,而他们认为可以通过政治斗争和政府改革建立的所谓“现代国家”不过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同义语。但是在当时的德国,民主的气氛并不浓厚,德意志民族也缺乏民主传统,建立这样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社会基础也不具备,因而德国工人党所提的政治主张不过是些无力的空话。马克思对未来的社会发展进行了预见,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会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国家形式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而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则只能做出“科学地回答”。马克思之所以拒绝对未来的国家制度进行描述,是因为这一制度的框架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经济政治充分发展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变得清晰,而当历史发展到今天,不论是前苏联还是当代中国,都未达到这一共产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因此,马克思并未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进行描述,而仅仅是做出了“科学的回答”。3.4本章小结本章结合马哲经典文本,重点阐述了马哲终极关怀思想的历史发展历程。从马克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纺织品及针织品市场营销策划考核试卷
- 2024年的微生物研究新方向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保育员(高级)】模拟考试题及答案
- 玉米种植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推进考核试卷
- 磨制谷物在农业与食品安全产业协同发展的社会效益考核试卷
- 工业自动化与智能港口运营考核试卷
- 2023年中国电信宁波分公司杭州湾新区分局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全部土方外运 施工方案
- 稀有金属加工中的企业社会责任与环境保护措施实施考核试卷
- 生物质能发电与气候变化适应性考核试卷
- 2024北京十一学校初二(下)期中数学试题及答案
- 教师资格笔试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挑战与对策分析试题及答案
- 劳务合同挂靠协议
- 跨境电商平台下的中国二手车出口模式
- 2024国家电投集团中国电力招聘(2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讲座课件
- 急性阑尾炎中医护理查房
- 【罗兰贝格】2025全球医疗器械报告-创新与效率平衡之道
- 居间费用分配协议
- 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四年级(下)期中数学试卷
- 造纸工(工艺基础)职业资格知识考试题(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