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历史进程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fd576c2c8a866f84df59681ebba1f1a/0fd576c2c8a866f84df59681ebba1f1a1.gif)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fd576c2c8a866f84df59681ebba1f1a/0fd576c2c8a866f84df59681ebba1f1a2.gif)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fd576c2c8a866f84df59681ebba1f1a/0fd576c2c8a866f84df59681ebba1f1a3.gif)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fd576c2c8a866f84df59681ebba1f1a/0fd576c2c8a866f84df59681ebba1f1a4.gif)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fd576c2c8a866f84df59681ebba1f1a/0fd576c2c8a866f84df59681ebba1f1a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世界城市的发展史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出现,有不同说法,但城市一旦形成、产生,即按其自身发展规律不断发展,世界城市的发展史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①城市产生和早期发展阶段;②中世纪阶段(前工业化社会时期);③工业化时期(近代时期);④当代时期(后工业化社会时期)。一、 城市产生及早期城市的发展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城市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先后出现在古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和底格里斯、幼发拉底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公元前3000年前后,埃及形成统一的王国,建都 提尼斯,后又TOC\o"1-5"\h\z建新都孟斐斯;公元前3000-2500年,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开始国家的形成过程,出现了 乌尔、巴比伦、亚速等以城市为中心的许多城市国家, 在此影响下,小亚细亚和东地中海的克利特岛也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开始出现城市文明。 在此同时,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流域(哈拉帕城、摩亨卓达罗城)和我国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平原地区也相继出现了一批早期城市。 欧洲、美洲、非洲的城市建立较晚,公元前1000年左右,欧洲城市首先在希腊出现,因铁矿开采导致的生产力大发展和地中海沿岸贸易往来的发展,希腊随后出现了许多城邦国家 (如雅典、斯巴达等),其中雅典由于良好的地理条件发展成 40万人口的当时最大城市; 通过移民,希腊的城市文明还扩展到地中海西部和黑海地区。 随着希腊文明的衰落,罗马开始强大,公元100年前后,罗马帝国控制了地中海和西欧的大部分地区,并在各地建立行政中心、军事基地、市场,伦敦、巴黎等欧洲著名城市开始兴起。 美洲最早的城市建立在公元前 300年以前,非洲也在公元100年前就有城市的存在。总之,公元前3000-1500年,是世界上城市产生的主要时期。古代城市形成发展的共同特点:城市大多座落在有利于农业、防御和贸易的地方城市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聚居区城市间没有严格的劳动地域分工, 城市需要从各自的自然环境中生产自需的生产和生活资料, 城市人口中农业人口比重大,城内有不少农田,呈现田园景象。城市规模小,职能单一受生产力水平限制,商品经济很薄弱,规模较小 (乌尔城,80公顷2.4万人;我国的夏城:0.2km2,商丘、郑州、安阳、殷墟: 24-25km2)。城市职能主要为政治职能。城市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和防御功能统治者为维护其特权,在政治、军事、宗教等目的下,城市往往以教堂、宗庙、宫殿为中心,挖壕筑墙、造城设关,并按等级制度布置居住区和各阶级活动范围。城市在整个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二、 中世纪城市的发展即欧洲封建社会时期[罗马灭亡(公元5世纪)〜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此时的生产技术、交通运输、商品交换均较奴隶社会有很大发展, 使城市中手工劳动者人数增多, 同时城市的职能也从单一的行政职能逐步转变为各种生产地、交通贸易中心。但在中世纪的前半期,随着罗马帝国的消亡, 战争频繁以及封建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农业发展缓慢,导致城市规模、 城市数量不仅没有明显增加, 甚至衰落;在中世纪后半期,欧洲城市文明再度升起,城市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特点表现在:城市经济职能加强,改变了单一的政治职能状态这时的城市除作为区域的政治中心外, 还担负着手工产品生产、商品交换、商业服务等职能。即“市”的色彩日益增强。商品性农业发展T手工业繁荣T以新兴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兴起, 尤其在经济作物和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出现一批专业性城市;水陆运输发达、商业贸易繁盛的地区T工商业性城市和商业服务性城市出现;沿海港口T形成港口贸易城市。城市规模有所扩大,中小城镇数量增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增多t城市中聚集的人口增多t城市规模扩大。 (巴黎:27.5万;威尼斯:10万;伦敦、罗马:5万)。但总体而言,中世纪欧洲城市的人口规模仍较小。城市之间的联系加强在封建统治下,城市间的纵向等级关系密切,基本形成了行政系统的 城市纵向体系(上级城市主宰着下级城市,下级城市为上级城市的“臣民” )。同时,由于商品经济发展,为保护共同的政治、商业利益,城市间的横向联系也在加强,产生许多以城市为单元的政治性同盟、政治客体 [如汉萨同盟]。城市还未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工商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不大,城市的发展还不是依靠自身的经济力,而是取决于农业的繁荣。三、工业社会时期的城市化主要指18世纪中叶产业革命以后的城市,这是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产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空前提高T工业规模扩大、在城市集聚T人口日益向城市集中T城市的数量、规模、分布、功能都得到迅速增长和扩展。铁路、火车的出现T城市由紧凑型向郊区发展;工业发展导致煤炭、铁矿等主要矿产地和沿海干旱、港口城市发展,导致城市空间分布极不平衡。其特点为: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工业在城市集聚T就业岗位增多T居民收入提高, 文化、教育、福利事业的完备T与乡村形成鲜明的反差T产生巨大吸引力。 当时的城市就是在工业化的带动下, 在城乡经济文化差距巨大, 乡村人口盲目流入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在产业革命推动下,英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大批工业城市成长起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城市高度偏集于矿产地和沿海港口工业对资源的高度依赖T煤、 铁等资源富集地区工业城市的发展, 对外扩张、移民T沿海港口城市发展。T新建城市、发展迅速的城市均集中在矿产地和沿海港口。城市体系结构发生变化|殖民T殖民地国家的港口和矿产地城市畸形发展T开始近代城市化进程T一元的封建城市体系向封建城市和近代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转化。世界城市体系逐步形成由于资本主义的扩张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系的建立T世界性的城市体系开始形成。 此时,城市是各国的商业中心、工业基地,集聚着社会的大多数财富, 在城乡关系中居主导地位,已真正成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发展中心。第二节当代世界的城市化20世纪以来,从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看,二战前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仅表现为部分发达的工业国,继英国后,澳大利亚、德国、美国等十多个工业化国家相继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二战后,随着世界经济的普遍繁荣,特别是发达国家战后城市重建和发展中国家独立后工业化的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大大加快了世界城市化进程。一般把二战后的世界城市化发展阶段称为“当代城市化阶段”。与以往相比,当代世界城市化有以下特点:一、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世界上大规模的城市发展和世界城市化主要在二战后,结合城市重建、国家发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独立后经济社会的需要, 以及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进行的。科学技术的推动T世界生产力快速发展T世界城市化持续、快速发展,表现在:世界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全世界城市人口从1950年的7.34亿增长到2000年的28.54亿,增长了近4倍,预计到2030年达51亿,即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世界城市人口增长了近7倍。城市化水平:全世界城市化水平从1950年的29.2%增长到2000年的46.6%,年增长率达2.8%,预计到203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可达61.1%,2000—2030年年均增长率仍可达2.0%。城市化速度和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显著从城市化速度看:1950〜1980年,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仍在加快,城市人口年均增长 1.95%;但80年后,发展速度减缓,1980〜2000年,城市人口年均增长0.88%,预计2000〜2030年仅为0.22%。发展中国家则保持快速增长:1950〜1980年,城市人口年均增长4.13%;1980〜2000年为3.45%;预计2001〜2030年为2.59%。从城市化水平看:发达国家早在1950年城市化水平就达53.8%,1980年以前城市化水平仍较快,30年上升了16.4%;到2000年城市化水平达74.4%,2030年达83.7%。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基数大,1980年以前,尽管城市化发展迅速,但城市化水平提高不快,30年上升了12.2%,到1980年仅为29.2%;2000年为39.3%;2030年为57.3%。【发展中国家是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体。】此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内部也不平衡。①发达国家内部:北欧、西欧、北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高度城市化的地区,1960年起就进入城市化后期阶段,战后发展趋缓;东欧、南欧、日本则在1980年前发展迅速,80年后趋缓。②发展中国家内部:亚洲“四小”、阿根廷、智利、乌拉圭、墨西哥、巴西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西亚石油输出国等因战后经济发展迅速, 成为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国家和地区;而东非、西非、中非、东亚、东南亚及南亚是城市化水平最低的地区。由于经济增长速度与城市化速度关系密切t经济起飞阶段是城市化最快的阶段。二、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二战后,在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同时,大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出现了超级城市(supercity)、巨城市(megacity)、城市集聚区(cityagglomeration)、和大都市带(megalopolis)等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城市数量剧增按人口规模,我国一般把人口 <20万称为小城市;20-50万为中等城市;50-100万为特大城市[其中,>400万为超级城市,>800万为巨城市(城市集聚区、城市群)]。1950—2015年不同等级规模城市数量及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等级规模指标195019651980199520102015>1000万数量135142326%1.63.34.37.610.110.6500-1000万数量71321233238%5.67.79.06.76.46.7100-500万数量75120187288419463%18.719.320.322.023.623.650-100万数量106155229337397407%9.89.49.19.07.87.1>50万合计%35.839.742.745.347.847.9<50万%64.260.357.354.752.252.1由此可知,>50万的大城市数量:1950年的189个—1995年的662个—2015年的934个;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35.8%—45.3%—47.9%;其中,>500万的巨大城市数量:8个—37个一64个;比重:7.2%—14.3%—17.3%。由此可看出特大城市化趋势十分显著[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二)城市集聚区、大都市带出现城市集聚区(城市群、巨城市):是指一定区域内大小不一,性质各异的城市相互组成的整体,其形成和组合有两种形式: ①以某一大城市为核心,逐步向外扩展 ,在其周围形成若干中、小城市,相互组合成团状(如:伦敦、纽约、巴黎、莫斯科、上海等);②由若干座规模相仿的城市组成的多核心城市集聚区[如:东京一横滨、大阪-神户、鲁尔、顿巴、荷兰兰斯塔德(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等]。大都市带(城市带、大城市连绵区):是指以若干个大城市为中心,大小城市及已经城市化了的地区呈带状连绵分布,许多大都市区首尾相连的规模巨大的城市集聚区。 [其特点和大都市带的情况见第二章]三、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换规律看,城市化地域推进过程,一般可分为:①初期集中城市化阶段;②中期分散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阶段;③后期广域城市化(逆城市化)阶段三个阶段。战后一些发达国家的集中城市化已退居次要地位,城市化更多表现为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等过程。(一)集中城市化阶段这一阶段,社会经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工业化、集聚效益—工业集聚—城市人口剧增—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城市发展进入到集中城市化阶段 (城市化)。特别是二战后,发达国家经过战后恢复,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和一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独立后, 民族经济增长T大大推动了世界范围的集中城市化过程。但人口、产业、资本向城市过度集中T劳动力过剩、 失业率上升、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犯罪率上升T严重威胁着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T城市化进入第二阶段。(二) 分散城市化阶段(郊区城市化)人口的郊区化:中心城居住环境的日益恶化与经济水平提高、 居民追求优美的居住和生活环境的矛盾T中产阶级纷纷离开中心城到较远郊区选择居住地T城郊地区人口膨胀, 第三产业集聚T卫星城镇由于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此时的中心城产业继续集中, 两者通过便捷的交通联系起来, 形成城市地域(城市圈)一一[近郊卫星城市(中心城市外围)7远郊卫星城市 (城市通勤圈内的独立城镇)T地方城市(通勤圈外侧、脱离大城市圈而独立存在的城市 )]。7城市群7城市带。 大都市区、城市积聚区、大都市带 都是城市空间范围扩大,分散城市化的结果。产业的郊区化:人口的郊区化虽解决了集中城市化的一些弊端, 但生产、生活的分离7大城市圈交通堵塞、通勤不便7促使产业向郊区迁移 (尤其向城乡结合部迁移,从商业服务业7事务部门7第二产业)。产业的郊区化标志着郊区城市化已进入到后期,此时 中心城人口减少,郊区人口迅速增加 (1980年美国总人口的40%,城市人口的60%生活在郊区,整个70年代,美国郊区人口提高了15%)。(三) 广域城市化阶段即逆城市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中心城人口继续外迁的同时,郊区人口增长减缓,到后期也开始迁往小城镇和农村7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人口负增长,而非大都市区人口增长7整个社会进入到逆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最早出现在英国,1961〜1971年,大伦敦人口减少0.8%,6个大都市减少1%,新城增加28.5%,休闲度假城市增加9%;1971〜1981年,大伦敦减少10.5.4%,6个大都市减少1%,新城增加21.2%,休闲度假城市增加2.7%。继英国后,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区城市人口明显减少,而南部、西部资源能源丰富地区的人口显著增长。 日本在1970年前大都市人口增长率大于小城市, 1970年持平,1970年后大都市小于小城市,且两者的差距幅度扩大一一发达国家逐步进入逆城市化阶段。对逆城市化阶段,中心城失去了繁荣景象,出现高失业率、高犯罪率、空房增多等衰退、荒废现象,城市中心的空洞化明显。对此有两种看法:认为:城市这一人类聚居的空间组织形式正在衰退。认为:是城市扩展的新形式,城市发展的新方式,认为城市化正普遍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市的分散发展为主,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四) 再城市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部分青年人向往城市生活和一些老年家庭为获得近便的公共设施和社会保障7人口回流7政府对中心城进行重建、改造,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兴建高质量住宅7中心城人口回升7 再城市化现象。1980年开始美国纽约等大城市人口开始有所增长, 1980〜1990年人口上升1.3%;英国大伦敦中心城人口连续30多年下降后,1985年开始缓慢增长。【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还是处在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阶段,再城市化现象尚未在各国、各城市普遍产生。】城市化的三个阶段阶段类型人口变化中心城郊外整个大都市区I集中城市化a+--+b+++++n郊区城市化c+++++d--++川逆城市化e--+--f[注:“+”:人口增加,“++”:大幅度增加;“-”:人口减少,“--”:大幅度减少。]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亚非拉落后国家,由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很高(特别是农村)T农村人口增长〉农村经济的增长T大量农村劳动力失业和普遍饥饿T为寻找工作机会和较好的生存环境T 人口向城市集中(生计城市化)。由于工业化和农业发展基础薄弱, 大量流入的农村人口多数未被城市产业所吸收, 生活在:①内城贫民窟区,②城郊木屋区过度城市化制约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过度城市化)。发展中国家的过度城市化不仅表现在城市人口增长过快, 还表现在大城市数量激增,特别是首都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T城市首位度高。第三节中国城市发展史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 城市发展早,并产生过发达的城市文明。根据不同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解放前,我国城市发展可划分为 5个阶段。一、城市起源和初期发展时期我国早在7000〜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黄河、长江流域出现了相当进步的农业经济,并开始出现永久性的村落,在4000〜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部落间的战争激烈t出现了城市的萌芽一一城堡。在4000多年前的夏禹时代(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早期城市的 雏形[6座古城:河南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郾城郝家台、安阳后岗、山东章丘城子崖、寿光边线王等都为夏文化遗址]。夏商后,随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早期城市的形成(河南偃师二里头、四川广汉三星堆、湖北黄陂盘龙城、早商都郑州、晚商都殷墟等 ),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这时的城市数量少,分布不广(大多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和淮河上游地区 );规模小,职能单一,各城市间联系不密切。周代,奴隶制昌盛,随工商业发展,城市数量增加,特别是由于“分封制”的推行,诸侯各国纷纷建立统治中心t首邑城市急剧增加, 并按宗法组织的大小,有不同的等级建制(王城居首、诸侯城列二、卿大夫都为三)。为满足统治者的生活需要t逐步渗入手工业生产和商品交换t城市除政治职能外,出现了多样性职能。城市的空间分布:由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和汾、渭河谷地,逐步向南扩展至汉水、淮河流域,向北扩展到太原、北京附近 。二、 圭寸建社会前期城市的发展自春秋开始,我国奴隶制社会逐渐走向解体, 到战国后期,封建制得到确立。生产方式的变革T社会和城市发展活跃。当时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有 (P83-84):(一) 都城一郡城一县城三级城市体系初步形成春秋时期,西周覆灭,诸侯称霸t各大国各自控制着一块领地 (对内控制卿大夫,对外控制小国)t在后期出现了郡县制t城市体系呈现出 以多中心两级制为主的复杂局面。到战国时期,通过兼并战争t诸侯国仅剩7个大国,郡县制进一步完善t多中心,王城一郡城一县城三级城市体系。秦统一全国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t演变为都城一郡城一县城三级城市体系, 在行政隶属上形成了全国的行政中心城市网络。(二) 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出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的建立、生产力的发展T出现了自由经商的热潮、 产生了独立商人阶级T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加强T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出现。战国时期,在手工业、商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规模较大的商业城市。到战国末期,汉水谷地、山东半岛、长江流域的巴、 蜀、吴、越、楚等地都有商业城市分布。秦汉时期,为加强统治建设了一系列水陆交通运输设施 (“驰道”、“直道”、“新道”、“灵渠”等)T促进了贸易的发展T大批商贸城市兴起T使城市广布在中原大地和长江南北。 但当时,我国城市仍主要集中在陕西关中的泾渭谷地到潼关以东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部分地区, 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仅有零星分布。(三) 城市规划有重大突破早期的城市处在城乡开始分化时期, 往往没有城墙,也没有全面的城市规划。 西周时为维护奴隶制等级和奴隶主利益,“城郭制”的城市规划思想开始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为城市防御T修筑城墙、护城河,形成完整的城郭制度。到秦汉时期,城郭制度进一步完善。三、 圭寸建社会中期的城市发展汉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城市分布也以北方为主。 东汉末年至东晋,由于长期战乱和北方游牧部族的入侵T大量人口的南迁T在北方经济和城市相对停滞的同时, 南方自孙吴后,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 至唐后期成为我国新的经济重心。 t三国后,南方成为我国主要的城市发展地区,其的城市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北方。隋唐时代,圭寸建经济处于鼎盛时期,商品性农业发展,手工业城市大量兴起[以纺织为主的:定州(定县)、宋州(商丘)、益州(成都);以陶瓷制造为中心的:越州(绍兴)、邢州(内丘)、越鼎(泾阳)、洪州昌南镇(景德镇);以制茶为主的:祁门、剑南;其他手工业中心:扬州、宣州、徽州、潮州、襄阳、西安等]。7中间规模层次的城市逐渐增加T 城市体系趋于成熟。唐代由于行政区划的变革,全国设 15个道t以首都一道治一郡府一县城四级行政中心为主体的城市体系;由于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和发展,自秦以来首都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 唐长安城人口达60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由于水运发达,在黄河、淮河、长江、大运河等航道两岸,形成了一批交通贸易型河港城市(扬州:处运河、长江交汇处,为黄淮江三大流域物资交汇中心,唐漕运、盐铁转运
中心);海上贸易的发展,促使楚州 (淮安)、登州(蓬莱)、平州(卢龙)、温州、福州、潮州、泉州、广州等沿海港口城市的发展t出现了一批大中商业城市,其中人口 >10万的大城市有15个(北方5个,南方10个),此外有许多数万人口的中等城市。此时 古丝绸之路沿线城市也开始繁荣起来。宋代,一方面,生产工具的进步,经济作物的种植和耕作制度的改进,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冶金、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自秦汉以来逐步形成的 “坊市制”全面瓦解t定时限地的古代型商业向全天侯、不受地点限制的近代商业转化; 封闭的城市向开放型城市转化T大大推动了城市的发展T城市规模扩大, 经济职能加强T首次出现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开封:最多时近100万人;临安:达70万人,当时均为世界上最大城市);同时,起源于南北朝的镇和草市(市场,有①依郭草市;②农村的周期性市场 )逐渐向地方行政系统转化t县以下的城市型聚落。另一方面,由于受封建制度的制约、官商垄断和“崇本(农)抑末(商)”的赋税政策T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发展受到一定制约。从城市的空间布局看,由于北方战乱,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T 进一步促进了浙闽、两湖、两广地区城市的形成,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得到发展。【宋代,特别是北宋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上,是继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个高峰时期。 】四、 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发展元、明、清三代,中国作为统一的国家没有分裂过,但随着封建社会的逐步衰落,城市发展未能有较大突破,甚至在一些方面有所倒退。元代,统治时间短,除云南划入版图,将一些集镇和采矿点开辟为城市外,城市发展不大。明代,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政治、经济措施,手工业发展较快,并向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转变; 农业上,出现了农产品,特别是经济作物的集中化种植, 形成大量的商品农业(沿江下游的植棉区,太湖流域的桑蚕区,江南丘陵的茶叶区,两广、四川的甘蔗区等 )T密切了城乡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城乡的共同发展T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特别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工商业城镇大量涌现 。清代,虽积极发展农业,稳定封建经济;但 对手工业和商业采取压制政策(限制商品流通,禁止对外贸易等)t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摧残;但江南沿海城市有不同程度发展,特别是小城镇发展较快,而北方和内地城市发展缓慢,甚至衰落。此外,明清时期,大中城市也有一定程度发展,形成了北京、南京、苏州、广州、武汉等 30多个大中城市,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 (江浙两省占1/3,北方占1/4,越往北、往西,城市发展水平越低 )。五、 近现代社会时期鸦片战争后,沿江、沿海城市被迫开放为贸易口岸,外国资本入侵、商品倾销及西方工业、交通技术的引进T城市的职能和空间分布发生了根本变化。表现出以下两个特点:出现了二元结构的城市体系先沿海、沿江,后东北地区的城市逐步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并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T形成一批近代工商业城市和贸易性港口城市 (如上海、天津、大连、青岛、广州、重庆等 )。内地城市受资本主义工商业影响较小T基本上仍起着中心地的作用工矿业城市(工矿业城市(抚顺、鞍山、①大机器生产和工业技术的引进,沿海、沿江商埠的开放T产生了一批TOC\o"1-5"\h\z本溪、焦作、玉门等)和商贸城市(大连、青岛等);铁路的建设T近代交通型城市兴起T在出现新的 铁路枢纽城市(石家庄、徐州、株州等)、使铁路沿线的县城、小城镇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原有城市的发展(北京、济南、南昌、衡阳、柳州等 )T城市发展速度快于以往任何时期 。②由于我国煤铁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方T新兴的工矿业城市和铁路枢纽城市多位于华北、 东北T北方再次成为城市的主要发展区,特别是东北 。南方地区城市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条件较好的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等地 (上海、武汉、重庆、南京、广州先后发展成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并在长江三角洲出现了城市密集带。其它区域的城市发展缓慢。中西部绝大多数地区的城市,除抗战时期有部分城市短期发展外,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我国城市高度偏集于东南沿海、东北、华北。】第四节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一、 短暂发展时期(1953-1957)1949年底,全国共有城市135个,市镇人口5765万;经过3年恢复,1952年城市有160个,市镇人口7163万,占12.5%。“一五”(1953〜1957)期间,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促进全国城市化进程。1957年底达到城市总人口达到9949万,年均增长7.8%(自然增长3.3%,机械增长4.5%),城市化水平15.4%。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程度、粮食产量、人均国民收入存在强相关关系,这是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时期。“一五”计划的失误:(1)片面强调经济基础变革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试图通过加快私有制的改造来推进中国的工业化。(2)照搬前苏联的经济管理体制,过分强调重工业的发展,忽视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导致经济结构开始失调。二、 起伏波动时期(1958〜1965)1958〜1960年的三年“大跃进”,全国不顾条件,大办各项事业,导致大批农村人口进城,城镇人口增加3100多万(其中农村招工1900多万),1960年城镇人口达1.31亿,占19.7%,出现了“过量城市化”。由于城市遍地发展,于是城市空间布局平衡化,城市重心西移。1959、60年粮食连续大幅度减产,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从 1961年起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动员大批城镇人口返回农村。造成“逆城市化”现象。 1963〜1965年,提高市镇建制标准,城镇数量锐减 [城市数:62年194个减至65年170个;小城镇由4429个减至3148(减少1/4)]。城市化水平降低(1965年城镇人口1.3亿,城市化水平18%)。【1958〜1963年,形成全国性的城乡人口第一次大对流。】三、 停滞时期(1966〜1976)由于十年动乱,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厂内迁,干部、知识分子受迫害迁往农村,再度出现“逆城市化”现象。1971年后,“上山下乡”运动逐渐停止,随着“五小工业”的发展,城镇企事业单位也开始从农村人口中招收职工, 城市人口开始缓慢增长,但城镇人口增长低于总人口的增长,总体上城市化水平下降(1976年为17.4%)。1965年开始的“三线”建设,因执行“山、散、洞”政策,在西南地区的群山中建立现代化大企业,然后设市(十堰、渡口、六盘水等),使城市布局进一步均衡,重心向西南移动。【1966〜1977年,形成全国性的城乡人口第二次大对流。】四、过度时期(1977-1981年)“文革”后,由于当时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979年起国民经济进行第二次调整。从1978年起,中央开始落实各项政策,使各类下放农村人员大规模返城。1979-1981年间,城市非农业人口年递增率达 4.8%,而同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不足 1%1981年城市化水平达到20.2%,但跟经济发展不相符,因此是迈向正常发展前的过渡时期。五、乡村城市化时期(1982-1991年)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承认农村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同时该文件也提出发展农村的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掀起了改革的第一次浪潮。包产到户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就需要转移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于是促进了大量小城镇的发展。 在小城镇发展的同时,一部分农民开始向沿海地区和大城市流动。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 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也开始逐步推进: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允许外资、个体经济的发展、实施对外开放。(一) 过低城市化概念:城市化速度低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现象原因:①户籍政策的限制;② “控制大城市规模”发展方针的有效实施;③城市人口众多,仍存在一定数量的待业人口和大量的隐蔽性“失业”人口。(二) 乡村城市化概念乡村城市化指一个或一群社区由乡村地域类型向城市地域类型演化的过程。亦即由乡村 传统型向城市现代型渐进变革的过程,包括人口、社会、经济、科技、生产、生活环境乃至管理机构和思想观念等各种因素的演变在内。我国乡村城市化的发展动力:自下而上、外力推动转化形式:职业转移空间转移 (小城镇、集镇)发展模式:——苏南模式(乡镇企业);——温州、阜阳模式(家庭工业);——珠江三角洲(外资带动型乡镇企业)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促使农村小城镇、集镇发展迅速。但由于户籍制度和人口统计关系导致统计的城市化水平低于实际水平。总体而言,我国 【乡村城市化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特点,在考察各地区城市化水平时,对此必须要有足够的重视,以消除统计口径带来的区域城市化水平的误差。 :六、快速城市化时期(1992年起至今)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大量的国际资本需要寻求新的投资空间,使传统产业出现了大转移的趋势。在国内,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党中央宣布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20世纪90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化总之这段时期在中央一系列相关政策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共同推动下, 中国城市化的进程速度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波动和城市化水平的波动日益趋于一致。【由于沿海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发展最为迅速,于是城市重心再次东移。 】第五节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一、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2004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1.8%,城镇人口总数(不包括港、澳、台)达到5.434亿人,位居世界各国城镇人口数的首位。就业非农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 1980年我国就业非农化水平为31.3%,城市化水平为19.4%,两者之间的差为11.9个百分点;2003年两者的差距已缩小到10.4个百分点,表明城市化水平与就业的非农化水平已开始基本相适应。二、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一) 城市数量增长迅速我国城市总数由1949年136个增加到2000年的663个(为4.88倍),其中特大城市由5个增加到40个,大城市由8个增加到54个,中等城市由17个增加到217个,小城市由106个增加到352个。2003 年,中国的城市数为660个,建制镇为20226个。(二) 各级城市数比重波动较大就总体而言,1978年前特大、大、中等城市数量比重上升, 而小城市、建制镇数量比重下降;1978年以后小城市和建制镇的发展最为迅速。同时各个发展时期,城市规模体系的变动也较大:受“大跃进”的影响, 1957〜1960年特大、大城市数量快速增长;受三年困难时期、“上山下乡”运动的影响, 1960〜1970年特大城市的“逆城市化”明显。中等城市自1984年以来保持相对稳定。【由此可见,正常的城市化进程必须要有政治稳定作保证。 】三、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东北、华北、西北一一城市化水平较高;沿海和中部地区一一中等;城市化水平较低地区——西南向中部延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地产合同审批流程改进
- 二零二五年度餐饮业服务员派遣与经营方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男方离婚协议书模板制作与法律程序指导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国际贸易居间代理合同(修订版)
- 协同股东协议2025年
- 2025年新版汽车代理购销合同文本
- 2025年保密互惠协议标准范本
- 2025年新版混凝土搅拌站设备租赁合同
- 2025年农村租房权益保障改进协议
- 2025年协商保密协议范本
- 糖尿病运动指导课件
- 蛋白表达及纯化课件
- 完整版金属学与热处理课件
- T∕CSTM 00640-2022 烤炉用耐高温粉末涂料
- 304不锈钢管材质证明书
- 民用机场不停航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 港口集装箱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教学平台课件
- 新教科版2022年五年级科学下册第2单元《船的研究》全部PPT课件(共7节)
- QTD01钢质焊接气瓶检验工艺指导书
- 辛弃疾生平简介(课堂PPT)
-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全册英语单词默写直接打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