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参考答案:
D
D.“世代之间的活力也正是我们乡村建设的社会文化基础"错。材料二原文“世代之间的活力,可能正是我们乡村建设的社会文化基础”说的是“可能"。
2.D
A.“四者缺一不可”于文无据。材料一只说“村文化振兴应坚持连续性、伦理性、整体性和创造性"。
B.“乡村关系”“就能实现乡村建设总体目标"错。材料一“乡村振兴需要用审美的眼光去重新建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美学路径重现乡村传统文化,激发乡村产业活力,优化乡村治理结构,从而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强调“用审美眼光重构乡村关系,以美学路径重现乡村传统文化"是实现乡村建设总体目标的条件。
C.“是费孝通先生‘三态统一’思想的延续”错。材料二“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费孝通先生学术思想中强调‘三态统一’(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心态秩序)的延续",是说“在某种意义上”。
3.A“拆除、改建、扩建现有村庄,建设农村集中居民点"是盲目地开发乡村,缺乏灵魂地建设乡村,不符合乡村文化基本内涵。乡村文化的基本内涵在于因应自然、有机生长、安稳守成。
4.①材料一结尾引用梁漱溟先生的话,总结全文并进一步得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结论。②材料二开头通过梁漱溟先生的话,引出下文对如何进行乡村建设的论述,并为之提供理论依据。
解析:①材料一结尾“梁漱溟先生认为“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乡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引用梁漱溟先生的话,总结全文并进一步得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结论。②材料二开头“梁漱溟先生早年谈到‘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这在今天乡村振兴背景下,仍有其理念和现实意义”通过梁漱溟先生的话,引出下文对如何进行乡村建设的论述,并为之提供理论依据。
5.①针对“为了利益驱动,盲目地开发乡村,缺乏灵魂地建设乡村"这一现实问题展开论述。②从模式、基础、文化三个方面提出了乡村建设的具体建议,不能把乡村看作城市来建设,乡村建设要以村落的多重空间为基础,乡村建设要根植于独自的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解析:结合“在未来中国大陆城镇化率可能达到70%的客观形势下,传统村落能够保存多少,或者说以何种形式进行‘乡村建设’,而非为了利益的驱动,盲目地开发乡村,缺乏灵魂地进行所谓的‘建设乡村’,是值得我们讨论的问题”,材料二针对“为了利益驱动,盲目地开发乡村,缺乏灵魂地建设乡村"这一现实问题展开论述。
结合“首先,不能把乡村看作城市来建设”“其次,乡村建设要以村落的多重空间为基础"“其三,乡村建设要根植于独自的文化”,材料二从模式、基础、文化三个方面提出了乡村建设的具体建议,具有现实意义。
6.C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突出‘我’对通讯员的牺牲难以置信"错误。由14段“我实在看不下去了”“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可知,“我”并不是对通讯员的牺牲难以置信,而是对新媳妇的行为感到痛苦、压抑,虽然对通讯员的死亡感到极为不舍又非常沉痛,但也希望新媳妇能够直面通讯员的死亡。
7.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猛然醒悟地跳起身’表明‘我’乍一见到负重伤的通讯员极为震惊"错误。结合前文“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一处可知,“我"从新媳妇对通讯员伤势的处理方式中,突然想到得赶紧找医生过来帮忙,因此“猛然醒悟地跳起身”更多的是“我"意识到要去找医生时候的状态。
8.①以竹写人。毛竹生长漫山遍野,不经开化,尽显质朴、自然之气;19岁的通讯员充满朝气,不设城府,甚至有些孩子气。毛竹和通讯员在生长环境、内蕴气质上十分相似,小说通过毛竹意象寓示这个淳朴大男孩昂扬向上的青春气息。②通讯员在民族大义的担当上毫不含糊,他有朴素而鲜明的革命意识和使命担当,在精神气度上有毛竹一般的坚毅刚强的特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品味情节作用,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在文学作品中,毛竹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毛竹竹根盘错,象征生命有源、根基稳固;竹体中空,象征虚怀若谷、可塑可造;竹节连连,象征生而有节、有节必露;竹性柔韧,象征弯而不折、柔中有刚。而由原文“我就让通讯员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等处可看出,通讯员充满朝气,不设城府,青春洋溢,这些品质与毛竹十分相似。据此可以概括答案①;
由原文“这都是为了我们,……”“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等处可知,通讯员舍身救助战友,显示了他高尚的革命情操和无私的舍身精神。牺牲自我成全他人是革命大节。这种“节”与竹性相合,由此可概括答案②。
9.①道具:被子;②情节:“借被子被刁难(失利)"“(新媳妇)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等情节形成呼应;③象征:“百合花被子"在小说中的应用具有多元的作用和丰富的文化意蕴。于普通人来说,它是一种实用性的物质,具有保暖御寒的功能;于“新媳妇”来说,是她唯一的“嫁妆"和美好爱情的象征;于“通讯员”来说,是他生命最后的尊严;于读者来看,它是军民情同鱼水、水乳交融的重要见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被子"是在小说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道具,小说中的“被子”是有多种类型的——“棉絮"“被子”“百合花被子"三种类型。“被子”作为该小说中出现最多的道具和意象,是小说情节推动的驱动力和主题完成的核心,小说高潮部分都是围绕“被子"这一道具展开的。“被子”的存在,让人物得以生发关系,“被子"成为一个重要的纽带,文字围绕“被子”发生。如“那位把唯一的嫁妆——百合花棉被借给我们的新媳妇也来了"中的“百合花棉被”,这里“被子"受到“唯一的嫁妆”的催化,文字背景得以加厚,“被子"依附在人物上,成为新媳妇的性格的某种支点。但是,“被子”最终的走向是“(新媳妇)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对于新媳妇来说,“被子”就这样彻底消失,成为小通讯员的物品。
从现实和革命的角度来看,“百合花被子"是一个隐喻和符号,代表着革命年代的物质,但是战争的本质是对物质的破坏和毁灭,新媳妇虽然失去了“被子”,但是精神却获得了超脱,为“通讯员"完成了“死”的仪式,尊重死亡,升华主旨,为革命贡献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此时不论是物质还是她自身,都成为一个符号和缩影,“被子"的使用功能变成审美功能,不再是“嫁妆”,而是“通讯员"的勋章。由此可概括被子的象征。
【答案】10.C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徐行却立”“处静观动"结构一致,各自断开,且内部都并列结构,“徐行”“却立"和“处静”“观动"各自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D;“乱绳”是“解"的宾语,为偏正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11.D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相同的”错。苏轼的名、字关系是相关,韩愈的名、字关系是相反,两者是不同的。
12.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一定先要学会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错。应该是“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而不是先“以众说互相诘难"。
13.(1)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纷错”,纷乱错杂;“遽",匆忙急促;“取舍于其间”,状语后置句,于其间取舍。)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向上吃尘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心思专一。
(3)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不必",不一定;“闻”,懂得;“专攻",专门研究。)
14.①甲文运用了比喻论证,如甲文中用“如攻坚木”“如解乱绳"来说明读书的方法。②乙文运用了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如“积土”“积水"等,说明学习要注重积累。“骐骥”和“驽马"对比,说明学习要坚持不懈;又如“蚓”与“蟹"对比,说明学习需要专一。③丙文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举孔子从师学习的例子和引用孔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名言,说明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参考译文:(甲)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自动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15.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埋怨"的说法错误,虽然词人再难有当年的创作激情,但是令人惊异的是,竹林外稀疏的梅花,将清冷的幽香散入华丽的宴席,词人稍感安慰。可见此句应包含欣喜、意外的心理活动。
16.①用典。用何逊的典故,抒发词人对时光逝去的感叹;用陆凯与范晔的典故来寄托词人的相思情意。②虚实结合。词人通过回忆往昔的赏梅经历,同时赋予现实的感受体验,抒发词人今昔之变和盛衰之感。③对比。昔日与佳人赏梅折梅雅趣与如今忘记词采与文笔的衰老之状形成对比:昔日携手赏游梅林的喜悦与如今折梅相送而不得的伤感形成对比。
解析:①用典。“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根据注释①可知,这是用何逊的典故。何逊,南朝梁诗人,早年曾任南平王萧伟的记室。任扬州法曹时,廨舍有梅花一株,常吟咏其下。后居洛思之,请再往。抵扬州,花方盛开,逊对树彷徨终日。作者借此典故表达年华已逝,诗情锐减,面对红梅,再难有当年那种春风得意的词笔了,抒发词人对时光逝去的感叹。“叹寄与路遥",根据注释③可知,南朝时陆凯与范友善,自江南寄梅花与范晔。这是用陆凯与范晔的典故来寄托词人的相思情意:想折梅投赠,却又怕水远山遥,风雪隔阻,难以寄到。②虚实结合。上片,开篇至“不管清寒与攀摘”五句为第一层,从月下梅边吹笛引起对往事的回忆。那时,作者同美人在一起,折梅相赠,赋诗言情,境界何等幽雅,生活何等美满!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何逊而今渐老"两句,笔锋陡转,境界突变,作者年华已逝,诗情锐减,面对红梅,再难有当年那种春风得意的词笔了。词人通过回忆往昔的赏梅经历,同时赋予现实的感受体验,抒发词人今昔之变和盛衰之感。③对比。“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过去作者同美人在一起,折梅相赠,赋诗言情,如今提起笔来却难有佳句,昔日与佳人赏梅折梅雅趣与如今忘记词采与文笔的衰老之状形成对比;“长忆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当年携手共游,何等惬意!而今“叹寄与路遥",想折梅投赠,却又怕水远山遥,风雪隔阻,难以寄到。昔日携手赏游梅林的喜悦与如今折梅相送而不得的伤感形成对比。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4)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5)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18.A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别开生面:比喻另外开创新的局面或新的形式。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语境形容天空授课与平时授课的形式不同,故选“别开生面”。第二处,啧啧称奇:咂着嘴称赞它的奇妙。啧啧称赞:啧啧连声地表示羡慕。语境形容学生观看太空授课时感叹它的奇妙。故选“啧啧称奇"。第三处,引人入胜:吸引人进入美妙的境界,多指风景或文艺作品非常吸引人。扣人心弦:用来形容事物能深深地牵动人心,或指因感动而引起内心的强烈共鸣,多指激动人心。语境形容空间站的科技景观吸引人,选择“引人入胜”。第四处,攻坚克难:攻占坚固的堡垒,克服层层的困难。现在常常用来形容或鼓励人们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圆满的完成任务,一般表示未然。攻无不克: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一般表示已然。文段中“星际探测新征程"属于鼓励性的未然,故选“攻坚克难”。
19.C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进行再次"中“再次”作为状语,修饰“进行",应该放在它前面。二是语序不当,“作为首次”中“首次"作为状语,修饰“作为”,应该放在它前面。三是搭配不当,“作为‘最高讲台’"不搭配,应将“作为”改成“成为"。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手法,将浩瀚星空比喻为“不设交卷时间的考卷”,生动表现出太空探索之路的漫长与艰辛,表明航天事业征途漫漫、任重道远;将航空人对太空的探索比喻为作答,形象地表现出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前赴后继、开拓进取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浩瀚的星空是一张不设交卷时间的‘考卷’"中把“浩瀚的星空”比作是“不设交卷时间的‘考卷’",是比喻的手法,共性是两者都没有时间的限制,再根据“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可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太空探索之路的漫长与艰辛。“浩瀚的星空……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用智慧和汗水去‘作答’"中把“航空人对太空的探索”比作“作答",共性是两者都需要付出智慧和汗水,再根据“面向未来,中国航天事业还有很多难啃的‘硬骨头’,难翻的‘大雪山’,难越的‘娄山关’”可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前赴后继、开拓进取的精神。
作文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提出问题,进入高中,在知识量增大,综合性增强的现实背景下,如何达成学业目标;第二层展现不同的人对此的不同看法,有人强调兴趣的重要性,有人则认为坚持是成功的先决条件。材料的关键词即“兴趣"与“坚持”。先来看“兴趣决定成功"论。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中,持“热情决定成功”的观点者历来不乏其人。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伟大的热情能够战胜一切。"美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爱默生也曾说过:“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不是因为热情而成功的。”古往今来,那些为了工作、事业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者不胜枚举,像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正是对事业的热爱使他们一生都处在一种狂热的工作激情中,从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硕果。再来看“坚持决定成功"论。与“热爱”属于一种情感因素不同,“坚持"属于意志品质,故而在总结成功因素时,它往往更被人看重。成语中的“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古语里的“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都说明了“坚持”的重要。《劝学》中“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的譬喻、中国古代“悬梁刺股”的故事、马克思为写《资本论》在大英博物馆苦读40余载的事迹等都是对“坚持"会取得成功的生动的诠释。“兴趣”与“坚持"应当说都是促人成功的重要因素,题目设置的写作背景是,如何在高中阶段达成学业目标,基于此,写作时要考虑到该背景,思考“兴趣”与“坚持"对高中学习而言哪个更能促进学业的成功,或者可以综合二者进行立意,就学业成功而言,既需要以兴趣为前提,又需要坚持来保驾护航。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梅花香自坚持来。接下来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结合高中学习的实际背景,枯燥乏味高中学习过程需要坚持不懈。二、可以用坚持弥补先天不足,即使没有天赋,没有优越的条件,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没有兴趣等等,但就算是一匹驽马,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之后也能成功。三、“热爱”只不过是将我们引上一条通往求知的道路,而攀登知识的高峰是艰辛的,古语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立意:1.唯有坚持,方能成功。2.兴趣是通往成功的基石。3.兴趣的成功的前提,坚持是成功的必须。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长期以来,中国乡村建设的努力从未停步。乡村作为一种整体的、系统的生态空间和文化场域,其蕴藏的巨大价值潜力正日益显现。
城乡只是空间特色的界定,并非品质优劣的划分。乡村文化的基本内涵在于因应自然、有机生长、安稳守成。乡村的这种安稳守成,恰恰构成了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的平衡。现代人大多是都市的拥挤者和异乡的漂泊者,一些田园风光短视频的爆红表明现代人具有浓郁的乡村情结。因此,乡村文化振兴应坚持连续性、伦理性、整体性和创造性。
“连续性”就是要传承文脉,旧中开新,新中含旧,重建人与土地的关系;“伦理性"就是要有反思性态度,敢于扬弃,对不同地域的乡村文化有鉴别地学习借鉴;“整体性”就是要保护原住民、遗址、建筑、工艺、民俗、饮食、特产等的共生关系,将乡村规划、乡土风情、乡邦文化合成小生境;“创造性"就是要汲取古今中外的资源,追求独异性,避免模式化。例如,福建省永春县一都镇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本着建新不废旧的理念,在基础设施得以焕然一新的同时,“旧”的曾氏屏风、古井文化、妈祖宗教信仰等文化遗产全部得以完整保留,翻修过的民居也采用了“灰瓦"“红砖”“白墙"的新闽派风格,不仅提升了外在颜值,而且传续了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
梁漱溟先生认为,“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乡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需要用审美的眼光去重新建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美学路径重现乡村传统文化,激发乡村产业活力,优化乡村治理结构,从而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
(摘编自李康化《探寻乡村振兴的文化方略》)
材料二:
梁漱溟先生早年谈到“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这在今天乡村振兴背景下,仍有其理念和现实意义。
在未来中国大陆城镇化率可能达到70%的客观形势下,传统村落能够保存多少,或者说以何种形式进行“乡村建设”,而非为了利益的驱动,盲目地开发乡村,缺乏灵魂地进行所谓的“建设乡村",是值得我们讨论的问题。
首先,不能把乡村看作城市来建设。相对于城市,乡村具有完全不可替代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模式,不是同质性的过程,而是要强调发展过程中的异质性。就像费孝通先生早年提出的城乡二元的模式要变化到城乡协调发展的模式,这种协调和简单的统筹以及以开发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的理念还是有所差异,其意是强调乡村与城市的发展是在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城乡功能的互补,这种互补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协调发展。其理念是强调如何利用乡村的生态、社会结构特点和文化传统等固有资源,进行乡村发展和乡村建设。
其次,乡村建设要以村落的多重空间为基础。村落空间包括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自然空间,以人际关系、社会结构为基础的社会空间,以民俗活动、庙宇空间、仪式信仰为基础的文化空间,以及今天在村落到处可见的公共空间。当然,任何村落的空间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在很多情况下,空间也是一种生产的过程。特别是面对中国乡村社会转型的实践背景,空间生产为乡村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如何通过空间社会文化秩序的重构来调适乡村建设和乡村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费孝通先生学术思想中强调“三态统一”(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心态秩序)的延续。从人类学的视角看,任何乡村的重建,其核心是意图恢复乡村的生机,让村落更加活化,在空间重构的基础上实现乡土文化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让过度的乡村开发和所谓“进步"的模式,回到以人为出发点、文化主体性为理念的轨道,使乡村建设更加符合人性的发展。
其三,乡村建设要根植于独自的文化。如果不尊重地方内部的文化系统,会带来复杂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精神家园的消失,会造成一个焦虑的社会。
费孝通先生曾提到“中国社会的活力在什么地方,中国文化的活力我想在世代之间。一个人不觉得自己多么重要,要紧的是光宗耀祖,是传宗接代,养育出色的孩子”。“看来继承性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世界上还没有像中国文化继承性这么强的。继承性背后有个东西也许就是kinship(亲属体系),亲亲而仁民。"费先生的观念,对于今天乡村建设与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世代之间的活力,可能正是我们乡村建设的社会文化基础。
乡村建设要保住社会和文化的传统,将乡村文化建设视为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为研究核心,探究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实践文化多样性保护,如何为农业文明“回归”储藏种子、保育土壤,如何重新评估农业文明的价值,其核心还是中国社会与文化之建设。
(摘编自麻国庆《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乡没有品质优劣之分,只是空间特色的界定,而乡村这一整体的、系统的生态空间和文化场域蕴藏着无可替代的价值。
B.城乡协调发展模式与城乡一体化的理念不同,前者强调乡村与城市的发展是在差异基础上实现城乡功能的互补。
C.盲目、过度地开发乡村以及缺乏灵魂地进行乡村建设不利于人性的发展,其出发点和理念也都不符合人类学视角。
D.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活力在世代之间,而世代之间的活力也正是我们乡村建设的社会文化基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村文化振兴要像一都镇一样,必须坚持连续性、伦理性、整体性和创造性,四者缺一不可。
B.用审美眼光重构乡村关系,以美学路径重现乡村传统文化,就能实现乡村建设总体目标。
C.用空间社会文化秩序重构调适乡村建设和发展,是费孝通先生“三态统一"思想的延续。
D.民族复兴离不开乡村振兴,二者密不可分,乡村建设的核心在于中国社会与文化之建设。
3.下列选项不符合乡村文化基本内涵的一项是(3分)()
A.某地拆除、改建、扩建现有村庄,建设农村集中居民点。
B.江浙古村落多与水为邻,水天之间,营造出诗画般的意境。
C.“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D.松阳县“拯救老屋行动",强调在改造中尊重古村落的原生态。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梁漱溟先生的话,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同样,议论文写作也要有针对性,且有现实意义。请分析材料二所讨论问题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5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
茹志鹃
①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通讯员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先前那些做点缀的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②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在新媳妇家借棉被时不小心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③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作些零碎活。那位把唯一的嫁妆——百合花棉被借给我们的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的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的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后来她到底问我说:“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告诉她同志弟不是这里的,他现在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了嘴笑着,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的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④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
⑤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⑥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⑦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通讯员,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他现在大概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
⑧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⑨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
⑩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采用女性视角,观察细致,更多地展现细节,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鲜明生动,也使作品充满抒彩。
B.新媳妇“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她对卫生员揭掉被子这一无理动作的愤怒和责怪。
C.文本第段三个“我想"开头的句子突出“我”对通讯员的牺牲难以置信,表现了极为不舍又非常沉痛的复杂心理。
D.小说不论叙述、描写还是对话,都给人一种自然清新、柔和优美的感觉,把关于战争的故事,写得充满诗意。
7.关于文中通讯员受伤被送到卫生所时众人的表现,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这句话表现了担架队员对通讯员因救助他们而身负重伤的感激之情及自责之意。
B.“猛然醒悟地跳起身”表明“我"乍一见到负重伤的通讯员极为震惊,“磕磕绊绊地跑”表明我此时异常慌乱。
C.新媳妇第一声“啊"是吃惊地发现了伤员是通讯员,第二声“啊”反映了她内心的震动、痛惜、歉疚和崇敬等复杂情感。
D.医生说“不用打针了",是在委婉告诉众人通讯员已经牺牲,与前文被送来时“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相照应。
8.为什么文中反复强调通讯员是“拖毛竹"的年轻人?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
著名作家欧阳文彬评价《百合花》:“特别善于运用道具,并且在情节上前后呼应,有时候还赋予他们象征性的风味……”请结合文本,试举一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大抵观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节选自朱熹《读书之要》)
(乙)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丙)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孑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B.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C.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D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跬步",古时称人行走,跨出一脚为“跬”,而跨出两脚为“步"。
B.老聃,即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孔子曾向他问过礼。
C.古文,文中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敝文,与讲求声韵和谐、辞藻华丽的骈文相对。
D.韩愈,字退之。愈,胜过,其名与字意思相反,相同的名、字关系如苏轼,字子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提出了读书应熟读精思的观点,熟读让语句如出自自己的嘴巴,精思让文意好像出自自己心里所想,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
B.甲文认为,读书要仔细思考,对于有疑惑的内容,一定先要学会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否则没等到和其他学说比较,就已经自动屈服,无法读懂了。
C.乙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学习应该具有的态度和方法,荀子认为,学习要注重积累,要坚持不懈,还要专心致志。
D.丙文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以此表明本文的写作缘由,其更深的用意是倡导古人从师之道,抨击当时社会士大夫们的耻师风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4分)
译文: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分)
译文: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4分)
译文:
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别简要分析它们运用的论证方法。(6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暗香
[宋]姜夔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①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②。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③,夜雪初积。翠尊④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忆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注:①何逊:南朝梁代诗人。②瑶席:丰盛美好的宴席。③叹寄与路遥:南朝时陆凯与范友善,自江南寄梅花与范晔。④翠尊:绿色的酒杯,这里指酒。
15.下面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月下、梅边加一“玉人”,使美人与梅花相互衬托,再著一“唤"字则静中有动,富有情趣。
B.以何逊自比,表达“渐老”的衰态,增加了时间的厚重感,抒发了词人对岁月逝去的叹惋。
C.“但怪得"两句写出了词人埋怨梅花的幽香散入到丰盛宴席中,扰乱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物业租赁中的让与担保 甲方与乙方合同范本
- 2025年度体育赛事代理合同终止及赛事推广合作协议4篇
- 2025年度商铺物业管理与应急响应预案合同4篇
- 2025年度变压器租赁及电力设备租赁期满续租合同3篇
- 2024艺人广告代言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度主题餐厅投资合作协议范本3篇
- 2025年度水果种植基地与电商平台合作合同3篇
- 2024跨境电子商务融资代建合同
- 2025年度安全生产信息化服务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新能源汽车充电站车棚建设与运营承包合同4篇
- 2024高考复习必背英语词汇3500单词
- 消防控制室值班服务人员培训方案
- 《贵州旅游介绍》课件2
- 2024年中职单招(护理)专业综合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 无人机应用平台实施方案
- 挪用公款还款协议书范本
-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登记表(医生个人总结)
- 盾构隧道施工数字化与智能化系统集成
- 【企业盈利能力探析文献综述2400字】
- 2019年医养结合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3年店铺工程主管年终业务工作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