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练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含答案)_第1页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练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含答案)_第2页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练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含答案)_第3页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练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含答案)_第4页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练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练习七年级语文上册(含答案)4.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练习

一、选择题

1.古诗阅读理解。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寄愁心与明月,将自己的同情怀念带给友人,以慰藉朋友的愁苦。

B.诗中的“杨花"“子规”“明月"都是客体意象,“愁心”给客体意象涂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

C.第一句写景,点明时令是在初春,第二句由写景转入言事,正扣题面“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D.诗歌后两句抒情,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把它看成友好的使者,让明月带去对朋友的关怀。

2.对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首句“杨花落尽"和“子规啼”,写景兼点明暮春时令。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蕴含了离别之恨和迁谪之远。

D.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下列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4.下列对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诗歌构思奇特,将愁心寄托于明月,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

B.首句以杨花与子规起笔,烘托出轻松愉悦的氛围,使人赏心悦耳。

C.次句由写景转入言事,写了友人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的险远。

D.三四句抒发愤慨,表达对友人怀才不遇、遭遇贬官的惋惜与同情。

5.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送客入蜀①

[唐]杨凝

剑阁②迢迢梦想间,行人归路绕梁山③。

明朝骑马摇鞭去,秋雨槐花子午关④。

【注释】①蜀:四川一带,是诗中行人的家乡。②剑阁:一名剑门关,在今四川剑阁县北,是客人由秦入蜀的门户。③梁山:在今陕西南郑县东南,是由秦入蜀途经之地。④子午关:在长安县南,是离京初历之关。

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落、凄凉的气氛,奠定了送别的伤感基调。

B.《送客入蜀》中,按照行人的旅程,他将先过子午关,再经过梁山,最后穿越剑阁,进入蜀地,回到梦寐思之的故乡。

C.《送客入蜀》全诗描写了送别当日情景,均为实写。一连串的地名衬托了行人归心似箭,也冲淡了彼此的离情别绪。

D.两首诗寓情于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托月寄情,抒发对友人的牵挂之情;《送客入蜀》则借秋雨暗寓离情,表达作者的不舍之情。

6.选出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首句中的“杨花"和“子规”写出了春给人带来欣喜,为后文之“悲"蓄势。

B.第二句中“五溪”本就偏远,一个“过"字写出更加偏远,传达出悲伤之情。

C.三四句诗人将月人格化了,借明月抒发情感,明月当空,千里可共。

D.全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对被贬友人王昌龄的关切与同情。

7.对下面两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B送狄宗亨①

王昌龄

秋在水清山暮蝉②,洛阳树色鸣皋烟③。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注释】①狄宗亨:王昌龄的诗友。②蝉:昆虫名,又叫“知了“__________________,雄的叫声很大。③洛阳:唐朝的东都,是作者与狄宗亨惜别之地。鸣皋:山名,又名九皋山

A.两首诗首句都交代了时令,分别是暮春和秋天。“子规啼”和“暮蝉"渲染了伤感的气氛。

B.两首诗第二句都交代了友人要去之地。其中乙诗“树色”是实写,“烟"是指鸣皋山烟雾朦胧,这是虚写。

C.两首诗第三句的“愁”均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牵挂。

D.两首诗分别将“明月"和“凉风”拟人化了,把它们看成友好的使者,想象奇特,是浪漫主义诗风的体现。

8.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开头两句中通过“杨花"和“子规”两个意象,渲染了悲凉、伤感的气氛。

B.“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到古夜郎国,这显示出朋友被贬之地的偏远。

C.朗读结尾两句时句和句之间须停顿稍长,以制造悬念,突出末句在全诗中的重要性。

D.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想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给远谪的友人。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

B.首句抒写杨花飞舞、子规鸣啼的勃勃生机,渲染了春天新生的美好境界。

C.次句抒写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镝的关切与同情。

D.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

二、基础知识综合

11.根据课文内容和结构,完成下列思维导图。

三、句子默写

1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_。

(2)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

四、情景默写

13.根据要求默写。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作者想把自己的思念托付明月带给远方的朋友的诗句是:___,___。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物以抒发自己悲苦哀怨之情的诗句是:___,___。

五、综合性学习

班里组织开展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完成下面小题。

【猜成语】

14.请根据后面的提示在横线上写出成语。

: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和担心。出自《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忘食。"

【赏诗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5.这首诗题目中的“左迁”是什么意思?诗歌抒发了诗人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对对联】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体现汉字魅力和传统文化意蕴,体会下面的故事,选择下联。

北宋欧阳修生活贫苦,生活的艰辛令他磨练出刚强的个性。一年,来了一位老者,他见欧阳修天庭饱满,他日必成大器,但过于刚强,老者有意开导他,于是提出和他对对子,老者的上联是:“齿刚唇柔,刚者不如柔者久,柔能克刚。"

16.欧阳修一时不明老者之意,还以为老者讥笑他,他看了看老者的皓眉长须,思考了一下,答出了下联()

A.眉前须后,老者何似后生长,后来居上。

B.眉先须后,先生何似后生长,后来居上。

C.眉前须后,先生何似后生长,后者居之。

D.眉先须后,老者何似后生长,后来居之。

六、语言表达

17.通过朗读,我们能更好的体会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尤其是诗词,停顿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意。请你用“/”画出诗题中的三处停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七、诗歌鉴赏

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8.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中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19.《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与本诗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都写出了诗人李白与朋友间的深情厚谊。请你分别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作者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八、对比阅读

古诗文联读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丙】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0.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太丘舍去舍:丢下B.期日中期:约定

C.尊君在不尊君:对自己父亲的尊称D.下车引之引:拉

21.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同的是()

A.学而时习之B.日月之行

C.下车引之D.择其善者而从之

22.下面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首句写景。杨花飘零,子规啼血,满是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B.次句叙事。“闻道”,表惊惜。“过五溪"暗含迁谪荒远,道路艰难。

C.三四句议论。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

D.运用想象。皎皎明月,带着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到辽远的夜郎之西。

23.下面对《陈太丘与友期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主题表达上看,文章表现的主题是诚实守信。

B.从选材角度上看,本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正面例子。

C.从表达方式上看,文章主要运用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

D.从形象塑造上看,生动传神地再现了元芳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形象。

24.下面对《鲁肃过蒙屯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鲁肃回答吕蒙的话来看,他是一个行事草率、自恃清高的人。

B.鲁肃对待吕蒙的态度,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吕蒙才略长进惊人。

C.本文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吕蒙的才略。

D.从全文看,吕蒙是一个有谋略、善学习的人。

25.用“/”给画线句子断句。(限三处)

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九、名著阅读

27.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乙】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中的“龙标"是指王昌龄。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B.【甲】诗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C.【乙】诗采用乐府旧题,叙事开篇,写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强烈反差中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D.【乙】诗第七、八句用姜尚、伊尹两个人的典故,进一步抒发了诗人政治失意、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2)这两首诗中画线的诗句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1.C

2.D

3.B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