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解决实际问题_第1页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解决实际问题_第2页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解决实际问题_第3页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解决实际问题_第4页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解决实际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解决实际问题【摘要】本文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实例,剖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经常出现的问题,并做出相应的分析,同时根据本人平时的工作实践阐述了一些思考:创设情境应真实、自然、合理;要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并且能够凸显“数学味”,追求实效性.【关键词】情境创设;问题;分析;思考.“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好的教学情境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静态的数学概念动态化,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数学。反观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情境的创设有时不尽人意,往往出现东施效颦、弄巧成拙的尴尬,学生对于当前情境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一、情境创设过于讲究作秀,欠缺合理性.案例一: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第三册《观察物体》,课堂导入,教师如此设计:首先多媒体播放“盲人摸象"的故事。师:为什么每个盲人摸的都是大象,但说出的大象的样子却都不一呢?生:因为每个盲人站的位置不一样,摸的大象的部位也不一样.”由此引人新课,并板书课题“观察物体”。分析:许多听课教师都感慨这位教师新颖的设计,我却不这样认为.诚然,“观察物体”与“盲人摸象"有某些类似之处,那就是: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站在不同的位置摸大象,摸到的形状也是不一样的。但二者有截然不同之处:一个是用手“摸",一个是用眼睛“看",二者的行为方式完全不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观察物体",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观察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强调的是“观察”。试问:盲人怎么去观察?情境目标与教学目标不一致。这里教者教把公开课当成舞台,一味追求新颖,过分讲究作秀,这样创设出来的学情境往往欠缺合理性,而且会影响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长此以往将直接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二、 情境创设舍本逐末,毫无“数学味”。案例二: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互为”的含义,设计了如下情境:师:昨天我跟你们见了面,互相成了朋友,好朋友见面一般会怎样?学生还没有明白老师的意思,老师接着说:好朋友见面一般都会握手,是吧!谁来表演给大家看.一名学生走上讲台与老师握手。师:来,举高些,给大家看看,几个人才能握手?师:一个人能握手吗?师:你表演给大家看看。(学生表演)师:还得要两只手、有两只手才能握手,同意吗?师:昨天我们已经认识了,互相成为了好朋友、你是怎样理解“相互成为朋友''这句话的?生:“相互成为朋友”的意思就是:我是你的朋友,你也是我的朋友。分析:数学味就是数学思维的含量。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的“根”,情境的创设应有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深入思考,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建构。可是这一情境的创设教师为了使教学顺畅,设计了一些过渡性、暗示性问题,甚至设置了一条狭隘的思维通道,使得学生无需探究或者稍加尝试结论就出来了,忽略了数学内在实质的思考与探索,舍本逐末,冲淡了数学味。这种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的所谓“铺垫”,对于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利的。三、 情境创设形式单一,滥用多媒体。案例三: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年月日》,这是一位教师在一次公开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尴尬片段:上课不久,师提问:同学们你知道年月日是怎么形成的吗?接着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把教学内容表现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然,电脑操作出现故障,课件无法正常运行,上课教师手足无措,无所适从,上得大汗淋漓,最终向电脑教师抛去求救的目光,经过电脑教师的及时检修,电脑又恢复了正常,课又热热闹闹地进行下去。(完整word版)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解决实际问题本案例中,幸亏电脑教师的及时到场,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假设修理电脑的教师碰巧不在,结果又会如何呢?分析:现代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确实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也让教者和学者都津津乐道。但是,在多媒体的使用上不少教师却走进了误区。一提到创设情境就直接和使用多媒体画等号,导致课件的使用泛滥成灾.课堂上教师关注的不是学生,而是不停地在讲台上忙碌操作,脑子里不停地思考着下一步的点击切换,教师成了电脑操作工和解说员,既而失去了捕捉鲜活资源来创设“生成性情境"的机会,这种多媒体情境创设单一化是不可取的。名师斯苗儿曾说过:“情境只有在为教学内容服务时才叫好情境,否则,一切花哨的形式都是多余的。”然而应该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如何巧妙地运用教学情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是值得教师去思考的问题。下面是我在使用“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情境创设的几点实践和思考:一、情境创设要真实、自然、合理。案例四: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这一课的最后如此设计:(播放中央电视台的有关“多美滋奶粉"的广告,情节是这样的:冬冬将蛋糕平均分成4份,却发现一共有8个小朋友,灵机一动,从中间横着切一刀,便将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正在这时,第9个小朋友出现了.怎么办呢?冬冬又将自己的那一块一分为二,将1份送给了他。)生:看到第一幅画面,我联想到了……师:瞧,把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蛋糕的1/4.生:我还联想到了,我是从第二幅画面联想到的,你看,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份就是1/8。生:看了第三幅画面,我还联想到了1/9。生:(立即招来好多个同学的反对)不对,不是。师:看到第九个孩子,联想到的确很自然。不过为什么第9个孩子分到的蛋糕不能1/9用表示呢?生:因为蛋糕没有平均分成9份,我觉得可以想到(完整word版)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解决实际问题师:说说你的想法。生:如果冬冬最后真的把自己手中的那一块平均分成2份,那么,每人应该分得。师:不过,这里的是整块蛋糕的吗?生:不是,是平均分成8份以后,每一份的1/2。生:是整块蛋糕的的1/16。思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广告中生动的画面、流畅的音乐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师将广告引入数学课堂真实而自然,学生在宽松和自由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真切感受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的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本案例中的广告情境即不造作又不花哨,能扎实、又合理地融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效地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分数的意义。二、情境创设要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案例五: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中,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既表示关系,同时又表示结果,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认知难点,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多媒体动画出示一个魔盒,学生只要输入一个数,这个数经过魔盒的加工,出来的便是另一个数,如输入的是7,出来的是17;输入的是12,出来的是22……学生跃跃欲试,经过几次尝试后,发现奥秘:魔盒是按一定的关系式来加工数的.于是,输入“20”,出来“20+10”;,输入“78”,出来“78+10";,输入“1。5”,出来“1.5+10”;输入字母“b”,便出来“b+10"。思考:这里,通过魔盒,创设输入‘b’出来‘b+10’”这一情境,从而让学生深切体会出来的“b+10”就是结果.而在进入的数与出来的数的不断变化中,却又存在着不变:出来的数总是进入的数加10,魔盒是按“b+10”的关系式进行加工的,即“b+10”又表示一种关系。可见,选择“魔盒”这一情境,能比较顺利地让学生接纳了这种典型的代数思维方式,解决了学生认(完整word版)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知上的困难,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教者在创设情境之前,首先,要深入的理解教材,掌握教材提供的知识脉络,弄清知识点发展的基础,创设基于此基础之上的教学情境。其次是要深入的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实事求是地在情境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基础给予适当的点拨,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给予适当的引导,从而达到教学活动的水到渠成、理所当然,轻松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三、情境创设要凸显“数学味”,追求实效性。案例六:我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王老师家里准备制作一个长是15分米,宽是13分米,高是18分米的衣柜,放在客人房里,客人房里多余的空间大约是8平方米,能放的进去吗?那么老师至少要购买多少木板?同时给柜子涂上白色油漆(背面不涂)请问涂油漆部分的面积是多少?能容纳多少衣物?"思考:情境中要蕴涵数学问题或思想,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创设的情境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比较具体、明确,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及时从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趣味性、问题性为教学服务,不能“浅尝辄止”,把情境的创设只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和“敲门砖”。上面这一情境中的系列问题蕴含着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比较,有比较浓的“数学味”,这种比较活动不再是枯燥的和无意义的,而是现实的和有价值的、有趣味的。这样,凝结在生活情境中的数学价值和凝结在表面积和体积的比较中的生活价值就是小学生所能感觉和体验的.同时里面又蕴涵着浓厚的数学问题,师生最终很有效的经历了整个教学过程。《数学新课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