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问题研究_第1页
儿童心理问题研究_第2页
儿童心理问题研究_第3页
儿童心理问题研究_第4页
儿童心理问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生:“为什么打孩子?父亲:“我就觉得这个孩子身上好多坏毛病,我担心他将来学坏了,不能成材!”孩子:“我问过同学,我那些好朋友家长从来不打他们,只有我天天在家挨揍!”爸爸:“最近我也感觉他恨我了,我就不敢打他了,我想好好和他谈,但他又不听我的了。”医生:“家长都是出于责任心来管教孩子,但很多人采取的方法不对,孩子不明白爸爸为什么要打他,虽然家长出于一种责任,但孩子的感觉是这个家容不下他,他甚至得不到家人的认可,不能享受到这个家庭的温暖,所以他才一次次出走。”这位心理医生告诉记者,类似的情况太多太多,家庭错误的教育方式很可能导致孩子心理出现偏差。有很多家长脑子里存在“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树打自然直”等观念,其实家长很爱孩子,但棍棒式的养育方式实际上对孩子是一种伤害,凡事都以爱的名义,爱的结果却产生了恨。同时,与之正好相反的教育方式,即家长对孩子没有原则地溺爱,百依百顺也是引发孩子行为问题的另一原因,因此家庭教育走向任何一个极端都是不合适的。青岛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副教授、青岛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王冠军认为,在教育型、严厉型和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中,教育型家庭的孩子心理问题发生率最低。但由于大部分家长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缺乏,即便孩子行为思想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征兆,家长也常常不能及时发现或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王冠军认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尽量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教育掌握好尺度,避免儿童心理“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2)学校教育目前多数学校还是应试教育,为提高升学率采用题海战术,学生以考试成败论英雄,片面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忽视情商的培养,对孩子的心理畸形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造成孩子面对挫折不知该如何面对,不能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以致发生极端的行为。A:老师缺乏心理学理论及相关的知识,对一些“问题学生”及学生不良行为未能给予适合的方式处理,造成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突出的表现是在学校里,老师对患有轻性精神障碍的学生不但不关心,还往往对其“缺点”进行“教训”专家意见:正确认识“问题学生”深圳市康宁医院儿童心理专家杨志伟博士介绍,老师和家长某些带有“伤害性”的语言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特别是对一些“问题学生”伤害更大,这些孩子如果经常受到这样的伤害,容易出现逃学等行为,他们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如果长此以往不及时引导和治疗,将来很有可能出现“反社会”行为。家长和老师必须正确认识“问题学生”,不要对孩子进行冷嘲热讽或挖苦,甚至是体罚。那样做不仅起不到任何效果,而且往往会适得其反。尊重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关键“老师说我脑子笨,那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出来,真是笨死了。她还说过别的同学,有时老师说完这样的话,自己还会笑。我们心里其实挺难受的,特害怕被老师提问。”初中生丽丽(化名)这样告诉记者。她的话代表了许多同龄孩子的遭遇。从表面上看,“语言伤害”比“体罚”要显得“文明”,但它带给学生更为长久的伤害。一些教师过分的做法不仅侮辱了学生人格,损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摧残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师生对立情绪,影响教学效果,而且还可能导致学生心智失常,丧失生活勇气,引发厌学、逃学、违法犯罪、自杀等严重恶果。这不仅是教师的悲哀,也是素质教育的悲哀!获得老师家长的尊重是孩子心理的需要,这种需要一旦满足,潜能便会奇迹般地激发出来。一句鼓励的话可以让孩子心中充满温暖,温暖就是前进的动力;一句关切的问候,会拉近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心灵之门打开了,再要求孩子做些什么就容易了。赖小林指出,老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自己也要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对学生充分尊重,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老师挖苦驱走学习兴趣小伟是南山区某小学四年级(5班)的学生。小伟的外婆告诉记者,小伟一年级起就入读这所学校,刚上学时聪敏乖巧,从来都不是个爱捣蛋、爱闹事的孩子,成绩也不错,尤其是语文成绩常常在95分以上。但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小伟的情绪经常很低落,并且成绩开始滑坡,尤其是语文成绩。大人询问小伟,他闭口不说。直到升上了四年级,小伟才逐渐向家长透露他情绪不好是因为经常在学校里被老师冷嘲热讽。小伟对家里人说,三年级下学期以后,教他们语文的某老师经常在课堂上花十几分钟“数落”学生,小伟和其他部分男同学经常被语文老师以“调皮捣蛋、不遵守纪律、屡教不改”等冷嘲热讽。如果有谁在上课时不遵守纪律,语文老师就会把那位同学叫起来罚站。小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总是被老师批评很丢人的,逐渐地他开始害怕上语文课。”小伟的家长告诉记者,老师批评学生是教学方法之一,但孩子们更需要的是表扬和鼓励,“老师经常地冷嘲热讽,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小伟的家长说,如果必要的话,他们现在已考虑让孩子转学了B:校园环境也对学生心理问题有一定影响。乱叫外号给孩子沉重压力“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屡教不改?”、“你是个猪吗?”这些看似无奇的挖苦话,却能叫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小伟(化名)就是被这些语言“刺”到的小孩之一。近日,记者接到小伟家长的投诉后,采访发现,语言伤害已成校园最大软暴力。福田区某中学一位姓李的校长向记者介绍,有时候一两句玩笑话,也可以给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李校长说,他们学校曾经有一个女孩子因为很胖,被同学用广东话喊她“母猪”。有一次这个女孩子被同学叫外号叫得在教室里失声痛哭。李校长说,这个女孩子的任课老师反映她上课经常走神,成绩退步很大。记者了解到,罗湖某中学的秦昕(化名)是个特别内向的女孩,身高1.55米,却有65公斤。有一次开班队活动课,她自告奋勇表演了一个舞蹈,却听到几个男同学在笑:“那么胖,还跳舞!勇气可嘉!”秦妈妈说,从那以后,小秦昕再也不愿意在大家面前唱歌跳舞,话也越来越少,平时没事就躲在家看电视。性格一改小时候活泼开朗的劲头,一天一天内向起来,有时整日不和同学讲话。小涛个头高,小时候人长得靓。但从初三开始,他的脸上长满了粉刺,同学们喊他“麻瓜”,刚开始还只是几个同学开玩笑,后来所有同学都开始喊,连女同学也这样叫。每次被喊“麻瓜”小涛虽然不吭声,但心里都不好受。以后,小涛常低着头,掩着鼻子,不敢抬头看人,后来不愿上学,连家门都不愿意出了。一位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对于同学之间“开玩笑”的语言,或起外号的恶习,虽然有时并不存恶意,但也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不论是学校、家长,都要引导孩子尊重别人,教育孩子互爱,因为有可能在无意中,同学之间的“玩笑话”就会伤害到身边的同学。八成以上孩子希望得到老师理解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儿童心目中的“好老师”呢?选择“理解学生”的占了83.6%。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主任杨江丁对这一数据表示吃惊,他说这是继上个世纪80年代的“理解万岁”之后,新世纪里由孩子们重新提出了“理解”的要求,是很值得深思的。调查显示,在现实生活中,11.4%的班级活动由老师说了算,学生不能享有“说话”的权力,只有2.6%的少儿最想把心里话讲给老师听,6至7年级愿意与老师说心里话的比例竟然是0%。C:学校教育方面对心理方面的课程较为缺乏。近几年来,学校里虽然有心理辅导课程,但对实践的指导却远远不够。精神心理问题对他们来讲是个陌生的名词。(3)社会教育:王冠军说,儿童心理状况很容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社会不良信息是造成儿童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诱因,如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儿童每天花在电脑、电视、VCD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过度接触电影、电脑游戏以及网络,导致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甚至旷课、逃学等,同时有些孩子还表现出一些明显的个性缺陷,如暴躁、嫉妒、任性和狭隘等。媒体负有责任。缺乏正确引导,大炒智力开发,神童、天才儿童的报道,速记、速算等学习方法的大力推荐,用个别的例子把大多数人引入误区.社会的科普宣传也不到位。国外心理健康的书籍都是大科学家写的,很有价值,而中国就少有大科学家写科普读物,非心理健康专业的人写的读物又不系统。中国有4亿儿童,目前心理健康方面的专家却不足100人,同时还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大医院的心理门诊,十几元就可以挂一个专家号,而去医院咨询的人,远远少于去那些收费昂贵又不是心理专家开的小诊所。这说明目前市场不规范,同时人们观念还没有扭转,觉得看心理医生是见不得人的事。3:我国目前儿童心理健康形势不容乐观,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1)形势十分严重。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中国精神卫生科普宣教工作的主题是“快乐心情,健康行为——关注儿童青少年精神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精神障碍发生率逐年攀升,精神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据最新资料统计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状况令人堪忧,在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如果再加上28岁以下和35岁以下两个年龄段青年人的情况,数字将更加触目惊心。据调查表明,目前在正常人群中精神障碍的发病率为20%左右,但真正到医院就诊的人却较少,仅占总人数的15%。精神卫生专家认为,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三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一是病人本身缺乏对精神疾病的认识。许多病人任凭精神痛苦煎熬却不知是病,而另一些病人虽然意识到自己有病却又讳疾忌医。三是现今医学模式带来的不良后果。精神心理专家认为,当今盛行的纯生物医学模式越来越忽略人性,越来越少人情味。它的兴趣在于人患的病,而不是患病的人。据有关调查发现,受精神挫折后有24%的人有过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对于目前这种精神疾病发病率不断增高,而很大一部分社会人群对此视而不见的状况,精神心理专家呼吁有关部门,特别是卫生、教育部门应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予以重视,特别是关注青年(学生是主体)的心理健康。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活动广泛开展起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为正常的学生“锦上添花”,为心理偏差的学生“雪中送炭”,使其走上健康、积极的自我实现之路。专家们也同时呼吁全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关心和支持。患者本人也要学会面对现实,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有心理问题的应及时找人倾诉,不解之处可求助心理医生。(2)虽有许多心理问题咨询和治疗机构,但大部分管理混乱。专门针对“问题孩子”而设的各种心理行为训练班层出不穷且名目繁多特殊训练班:“问题孩子”的良药?如今,家里出现了成绩差、纪律差、在学校不受欢迎的“问题孩子”成了不少家长为之心焦的难题。当家长为究竟该怎么让学习遇到问题的孩子转变而烦恼时,在郑州市一种专门针对矫正“问题孩子”行为而创办的特殊训练班悄然而生。孩子上课爱走神、喜欢上网、厌学、爱打架、甚至对学习不感兴趣等等所谓问题,都被训练班纳入了其业务范围,并且类似的训练班在郑州层出不穷。那么,“差生经济”繁荣的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现象“问题孩子”引出新兴市场毛毛今年9岁,他似乎总是有着使不完的劲。有妈妈跟在身边的时候,他总喜欢拼命摇路边的树,或飞脚踢起路面的石块,这种状态持续了将近6年。妈妈为他不能和正常孩子一样安静努力地学习而感到心焦,因为他的成绩总是排在最后。毛毛后来被送到郑州市一家“人格与智力训练营”,开始了行为矫正。暴躁的毛毛初到训练营时,总是一脚把门跺开,在屋里不停地来回奔跑。这时训练营的老师会放一段舒缓的音乐让他安静下来,慢慢地毛毛安静下来,坐下开始学习,,在郑州,类似这样的针对“问题孩子”而设的特殊训练班几乎在一夜之间比比皆是。训练班里,有在学习生活中存在这样那样毛病的孩子,也有已被公办学校放弃教育的孩子。一些训练班起名为“心理培训机构”、“第三方教育”,有些干脆冠名“差生培训班”。记者了解到,每个训练班的生源并不紧缺,少则十几名,多则二三十名,有些训练班甚至被家长当做学校,将孩子未来的希望全部寄托于此。训练班白天、晚上、双休日都有老师给需要接受训练的孩子进行辅导。调查训练机构训练孩子什么昨天下午,在一家训练班里,三个孩子正在“训练”。一名11岁的小男孩说,他是因为写作业时老是注意力不集中,所以被妈妈送到这里,已经两个月了。每天下午放学后,他要到这里做作业。“你现在做作业时集中精力了吗?”小男孩摇头说“没有”。他说自己还是不知道为什么做作业时总是想逃开。另两个孩子说,他们都是因为爱动被送进来进行行为矫正的。矫正时,老师会带他们打乒乓球、用筷子夹弹珠、骑独轮车,,这家训练班的老师说,这些游戏类的运动是要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和毅力。一些出现问题的孩子,往往是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任性、自制能力不够,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缺乏约束力,以致会由行为影响到学习成绩。在另一家训练班,老师对于“问题孩子”的矫正理念是“心理引导”。这位培训班负责人说,如果一个人行为失常,往往来自于这个人的内心出现了问题。心理教育和引导对于“问题孩子”来说非常重要。“不肯学习、厌恶学校和老师等行为,都证明在孩子内心有着或多或少的不自信、失望、不被重视的感受,这些感受会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成绩上的负面效果。”这名负责人说,在训练班里,老师会针对他们的问题做出专门的训练,比如不自信的孩子,在这里要让他们找到自信,没有理想和人生目标的孩子,要还给他们人生理想和目标。一位在某训练班里任教的退休教师说,她在训练班里教育“问题孩子”时,通过系统的矫正教育方法比起在公办学校运用的常规教育方法来说更有效。但是很多出现学习障碍的孩子已经上到了初中,一些长期养成的不好的行为习惯很难一时半会儿靠某种强制措施或是心理疏导而发生转变。而对于这样的孩子,公办学校的老师往往因为没有精力和时间去一一教育引导,加上升学率的压力,不少老师几乎放弃了对“问题孩子”的教育。孩子越感到自己被冷落,越是想通过某些不良的行为进行发泄,引起老师同学的重视,恶性循环的结果则是老师和家长都认为“这孩子教不好了。”探源谁引出了所谓”差生经济”一位训练班的负责人说,真正了解教育的家长并不多,遇到出现问题的孩子,在公办学校得不到解决的难题,家长就会“病急乱投医”,把一线希望寄托到这样一种特殊的训练机构上,由于有市场需求,就有了目前出现的繁荣景象。记者了解到,被送进来进行训练的孩子,多是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不喜欢学习。在一所训练班里,一名初二的男生告诉记者,他目前已经没有学校可上。因为他学习成绩不好,纪律也不好,老师建议他到工读学校去上课。他不愿去,选择留在家里。妈妈担心他流落到社会学坏,就把他送到了这里。很多有类似经历的孩子被公办学校放弃的共同理由都是学习成绩不好。除一些无学可上的初中生外,在训练班里进行训练的孩子多数是小学生。据记者了解,从事这种心理行为矫正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相关从业资质。但在郑州市不少心理行为培训机构采访后,记者发现,很多培训班所聘用的老师并没有取得专业的心理咨询资质。有些老师是某些公办学校的退休教师,从未做过心理辅导工作,仍旧沿用旧的教学方法在训练班里施教,有些训练班聘用的是曾从事过医疗工作的大夫。一训练班负责人说,他的4名教师都具备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资质,但并非教育专业出身。他认为,“问题孩子”出现的根源在于心理,因此,在针对“问题孩子”开办的训练班里,心理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担忧市场混乱家长难辨良莠据了解,目前这类心理行业矫正机构的收费标准一般为一二十元/小时或三四百元/月不等,但在相关管理上却尚属空白。工商、医疗、教育部门都没有对该行业进行有效的监管,原因是因为该行业涉及多个部门,导致管理上的空白,如彻底改变这种现状,需立法部门用法律的形式对该行业进行监督和约束。一位教育界人士说,事实上,对于“问题孩子”的教育,目前在全国都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办法。很多人在研究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方法的同时,也是在把这些孩子当做一种教育实验品。“事实上,教育是一个滞后的过程,不可能马上看到一个孩子通过某种教育方式产生的结果,因此越来越多的所谓教育专家对一些行为、心理特殊的孩子进行自己的教育理想实验,多年后,这类经过实验的孩子会成为哪一种人,都是一个未知数。”这位负责人说,“问题孩子”需要一种正确的引导,但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对这类学生进行引导,教育方法不得当,引导方式不正确,有可能会适得其反。但尽管目前“问题孩子”的训练市场难辨良莠,有一点值得注意,对于“问题孩子”的教育,本应该在学校由老师完成,之所以会被推到社会,证明学校的某种教育出现了问题。政府部门也应把精神卫生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逐步在所有高校和中小学配备经过培训的心理教师,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加快心理健康专门人才培养,以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整个社会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四:典型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案例奥运跳水冠军田亮被称为“阳光男孩”,所谓阳光,不仅指他相貌俊秀,也不仅指他绝艺在身,还包括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有种内在的、健康向上的精神。毛主席说过人是需要有点精神的。他老人家正是凭借着一股精神,才率领着湘赣山林中的群氓所向披靡,打出了一个红通通的人民共和国。那么众所周知,身处二十一世纪知识核爆中的孩子们呢?就是浇水、施肥、修剪,再加沐浴阳光,秀干方可成栋梁。也就是说让孩子拥有好的硬件的同时也要有优良的软件。硬件即外在条件,如物质基础、周围环境、生理健康等。软件即心理健康。联合国专家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象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使孩子变的“阳光”、“精神”所必不可少的心理健康,我们可以理解为与生理健康相对的一个概念,广义的心理健康包括人的能力、人格、认识、行为和情绪等多方面的健康。一个四肢健全、身体壮实的孩子并不能说是健康的,它还包括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而后者的重要性是勿庸讳言的。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而孤立片面的看待孩子的成长教育,只能是镜月水花。试想一个心理灰暗的孩子,即使他智商再高,你能保证他日后定能成材吗?不能。而对一个自尊、自立、自信、自强、有正义感、责任心的孩子,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例如,父母争吵不断,甚至动辄离婚相协,家庭阴云密布,孩子怎么会灿若朝霞呢?只能是憔悴伤心,向隅而泣而矣。再如,当今著名导演、影星英达,幼时聪敏机巧被幼儿园称为“镇园之宝”后其父母文革受冲击,双双入狱,他也混迹街头,成了游手浪子。多亏其父母的及时平反,并对其进行了铭心刻骨的改造,才成就了今天集导、演于一身的一代名流。否则,他的似锦前程就会是暗无天日的。作为教师,此时的责任在肩,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子云:有教无类。教则教矣,类还是要分的。这里所说的分类,就是根据孩子不同的心理疾患,因人施教对症下药。孩子常见的心理疾患有以下几种:(一)抑郁抑郁是一种过度的忧愁和伤感的情绪体验,是消极性情绪增强的表现。一般表现为整天忧心忡忡、愁眉不展、情绪低落、闷闷不乐,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自我评价降低,有自卑自罪感,感到困难重重,不能胜任。抑郁是大脑皮层活动抑制性的表现,因此,在学习活动中,会有思维迟缓、反应迟钝、思路经常受阻、注意力难于集中,自觉肢体乏力、脑力迟钝等。在身体功能上,会有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失眠等各种不适。孩子的情绪抑郁较为明显的影响因素,归纳起来不外三种情况:一是失落,失去所爱的事或物;二是自尊心受损;三是攻击冲动的“内射”,把本该向外发泄的愤怒和攻击朝向自己。孩子还不会调整自身的情绪,又无法宣泄,因此,其抑郁常是由于压抑下来的愤怒、委屈所致。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做教师的该如何做呢?我认为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引起孩子抑郁的原因。针对不同孩子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的帮助孩子处理他们的情绪问题。孩子抑郁时最需要成人的同情和支持,成人的移情理解将是孩子渡过难关的重要力量。其次,要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虽小,但也是一个独立个体的人,有他自己的愿望、要求、兴趣和爱好,我们应尊重孩子的个性,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的意志之上,从而扼杀孩子的天性;不能因为孩子小而随意斥责或辱骂,特别是不要嘲弄、讽刺、挖苦孩子。要允许孩子失败,再孩子的尝试行为中,失败挫折是免不了的,我们应多给予孩子心灵的支持与爱护。不要在众人面前批评孩子,不要在孩子之间相互攀比,每个孩子都有其个性特点,我们应注意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应给予鼓励,以增强其自信心,保护其自尊心。第三,我们应允许孩子表现他们的情绪,鼓励他们把感受说出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建立合理的自我概念。不论是消极情绪,还是积极情绪都需要表现出来。过分的压抑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反应,都会导致郁郁寡欢,兴趣索然。我们可使用“谈话法”与孩子们一起探讨他们的情感和他们的困难,使他们学会分析和处理自己的情感,使他们看到希望和出路,可以鼓舞勇气,振奋精神。(二)情感冲动情感冲动指儿童的情感活动不受理性控制的发作性的扰乱现象。此时,儿童的情绪、情感表现出明显的自发性和随意冲动性,并经常表现为不考虑行为后果的莽撞行为。轻者,如上课时突然说话,打断别人的谈话等。重者,如乱发脾气、哭闹、打人毁物等。他们不能容忍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又很少考虑行为后果,事先也无计划,但行动之后错了,又后悔。儿童容易冲动与其人格不成熟、尚没有控制情感的经验、以及成人对儿童的放纵、鼓励有关。当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逐渐体会到情感控制的必要性,随着理智力量的增强,大多数儿童的冲动性自然会减少,少数个别儿童的冲动可能与遗传因素、发育迟缓或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有关,他们以行为和情绪易激惹为主要特征,常因微小的刺激而引发强烈的愤怒和冲动行为,发作时不能控制。对儿童的冲动行为,我们常采用的方法是:首先要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有些父母对孩子过分娇惯,养成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求必应的不良习惯。如有一位家长为了满足孩子“吃了蛋糕才睡觉”的不合理要求,竟在晚上十一点冒雨出去为孩子买蛋糕。应该让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懂得,许多事想要立即得到满足是不可能的,要学会等待,在等待的过程中,孩子的控制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发展。其次,应避免严厉的冲动性惩罚。父母或教师对儿童的随意惩罚,使儿童学习到的是冲动的合理性。父母和教师的理智行为才能促使儿童学会控制自己。对于冲动爆发,处于盛怒状态的孩子,可采用暂时隔离的方法,使其冲动行为被忽视,从而降低其情绪的强度。(三)恐惧恐惧或害怕是正常儿童发展中普遍具有的一种体验,是儿童对周围环境事物的一种必要的、往往是健康的反应。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和成熟,幼年时的恐惧逐渐会消失。但如果儿童仍对某些不足以引起恐惧的事物也产生不可克服的恐惧,便是一种异常现象。若除恐惧的情绪体验外,再伴有出汗、颤抖以及回避反应,而影响正常的活动时,便可称为“恐怖症”。儿童怕惧的对象很多,常见的是怕损伤身体(如摔伤、打针)、离开父母、犯错、挨批评,但严重影响其生活的是“学校恐怖症”。学校恐怖症表现为习惯性的迟到、哭叫、乱跑等,也可有攻击式的抵抗,如打、踢等引起儿童学校恐怖症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原因是:父母管教过于严厉、期望过高;教师过于严厉,伤害儿童的自尊;受同伴集体中横行霸道者欺侮;儿童本人胆小、懦弱、依赖性强等。对儿童的学校恐怖症,我们可采用以下策略:首先以各种强化方式奖励儿童的上学行为,如奖励一本画书或允许多看一会儿电视等。避免一切由于躲避上学而带给儿童的好处,不上学有好处会更不去上学。其次,父母要调整心态,降低期望值。父母要多带孩子出去玩,多接触大自然,多接触伙伴,要放开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孩子生活的独立性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最后,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应能取代父母,对儿童表现出兴趣和关心,和儿童的关系应是朋友关系,使学校的生活更具吸引力。鱼戏莲叶间,莲叶何田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做蜻蜓,蜻蜓只会识香赏花,我们要做蜜蜂,因为小荷现在需要的是传花授粉。这一关过好了,才有日后的莲蓬实子,泥底藕香。五: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及措施。1:家庭教育(1):尊重孩子的隐私在日前举行的粤港澳首次儿童论坛上,有多名小代表提出维护儿童隐私权,并调查发现目前不少孩子为防备父母偷看日记,特意准备两本日记本:一本写“假话”,一本写“真话”。针对这种现象,有家长称:孩子是自己家的,在父母面前不应有隐私。广州有关专家分析,维护儿童隐私权,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家长应转变观念,积极支持。孩子:防偷看备真假日记]胡亘周是江门市景贤学校七年级学生,他提案呼吁维护儿童隐私权,保护儿童心理健康。胡亘周首先讲述了一个他所知道的案例:一位少女曾在日记中写下自己的性幻想,其实这只是青春期发育的正常反映,并非什么不正常的心理。可是她的母亲偷看到以后,不仅不认为自己偷看女儿日记是不对的,反而激烈地责骂女儿,还把日记交给了老师。那个女孩感到没脸见人,最后跳楼自杀。而据胡亘周介绍,如今一些同学为了防备自己父母偷看日记,特意准备了两个日记本,一是写给父母看的,尽是些好好学习之类的假话;另一个则是自己真正的心里话,当然也有对异性同学倾慕的话。家长孩子不应对我们有隐私针对孩子在家庭中保护自己隐私权如此尴尬的现状,广州市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们的隐私权应该由社会保护,但不应该针对父母,在父母面前未成年的孩子应该没有隐私汪先生表示,他从来不认为孩子有什么隐私权,他说,自己上初中的儿子天性贪玩,静不下心学习,后来他经常到儿子书房翻阅抽屉信件,掌握儿子心理,还常常察看儿子上网纪录,一发现不良苗头,立即批评教育,在他这种无处不在的压力下,儿子的玩性逐渐收敛,成绩也慢慢提高了。专家:尊重隐私有利孩子发展针对隐私权的问题,广州市妇联有关负责人表示,孩子有独立的人格和心理,应该给他们独立的空间,任何人都不应该任意限制他们,也不应该举着各种美丽的幌子去任意揭露他们的隐私。事实证明,那样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广东大同律师事务所梁律师介绍,国内国际多项法律已经为儿童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保护。《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0条针对儿童的隐私权做了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6条也明确规定:“儿童的隐私、家庭、住宅或通信不受任意或非法干涉。(2):表扬小孩的技巧过多表扬并非好事伟伟妈:伟伟现在念小学二年级,考试经常得第一,我常常夸他是“最聪明的孩子”。可是前天,他一回家就冲进自己的房间把门反锁起来。我在外面劝了十几分钟,伟伟才像个泪人似的把门打开,只见书本扔了一地,他伤心地哭着:“我不去读书了,没意思!”我吓了一大跳,问了好久,伟伟才哽咽着说:“这次数学考试我没有得第一,只考了90分,,妈妈,我是不是变笨了,不是最聪明的孩子了?老师同学一定都会笑话我的,,”孩子的想法和表现让我觉得非常沉重,难道是表扬出了问题?那天我和伟伟谈了很久,告诉他,谁都无法永远得第一,但只要努力了,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别人也不会因你偶尔的失误嘲笑你。相反,如果面对挫折自暴自弃,才会被别人看成“胆小鬼”伟伟这才慢慢平静下来。小编点评:孩子幼年阶段时,家长应尽可能协助他们体验成功,建立自信。但如果一味表扬孩子聪明能干,他会认为做不好事情是因为他不聪明,因此害怕失败,更不知道如何面对失败。家长应让孩子明白,成功固然好,但失败也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有意识为孩子制造一些挫折,增强其耐挫力。老是批评也不可取杨杨妈:杨杨5岁开始学钢琴,也许是年龄较小的缘故,一些练习曲老是弹不好。每次不会弹她就让我教,但我白天工作忙了一天,心情比较烦躁,教了两三遍她还不会,我就忍不住骂她“笨”。后来她学琴的兴致越来越低,要她弹琴简直比吃药还苦。更糟糕的是,有一天,我发现杨杨的左手背上有一道红红的印,像是被人拧的。原以为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欺负她,追问之下,杨杨才说是她自己拧的,因为“小手不听话,老是弹不好钢琴”。我又心疼又后悔,下定决心今后再也不骂杨杨了。小编点评:孩子遭受挫折寻求大人的帮助时,如果得不到父母的及时鼓励,或是遭到父母的误解否定,则易导致缄默其口、产生自卑、偏执的性格,甚至可能采取偏激行为发泄内心的不良情绪。相反,如果大人能耐心给予帮助和引导,那么孩子便会养成积极交流的习惯,并逐步形成能坦诚、大胆地与别人沟通的性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平时的生活中,一些家长往往喜欢将孩子的成功当作自己的“门面”,赢了就夸孩子聪明能干,输了就指责和埋怨孩子笨,这样很容易让孩子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失败了就爬不起来,要么就争强好胜,非赢不可。A:表扬要适时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和表现,当孩子做了值得表扬的事情,应立即给予表扬,让孩子在愉快的气氛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B表扬要恰当许多的家长和大人总喜欢夸奖孩子聪明,其实这样的表扬对孩子是不利的。孩子还不具备客观评判的能力,他们一般多是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言行来评价自己的。那么孩子会因为自己“聪明”,而偷懒,“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家长应该使用恰当的词表扬孩子,比如夸奖孩子通过努力获得了100分等等。C表扬要有针对性孩子的行为是多方面的,某一方面表现好并不代表孩子的一切,所以家长在表扬孩子时应具体问题具体说。比如,孩子帮家长做家务,把地擦得干干净净。那么这时家长应该说,“你把地擦得真干净。”而不应该说,“你真棒!”D表扬要与其他的教育方法结合孩子的行为总会有好有坏,不应以表扬作为唯一的教育方法,这样是不利于孩子发展的。该批评的时候,家长也应该严厉地批评。表扬和批评,说服教育相结合,让孩子既了解自己的优点,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明白应该如何去做。这样的效果才会好。正确的与你的孩子沟通很多父母会发现随着子女的成长,和孩子的交流也越来越困难,这就使良好的沟通手段显得十分重要了。下面就介绍几种和子女说理得技巧。A:要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如果一味地数落孩子,责怪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对,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B:所讲的道理要“合理”。跟孩子讲的道理应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说,比如生活中有的父母自己喜欢吃零食,却对孩子大讲吃零食的坏处,如此,孩子是不会听从的。C:要给孩子申辩的机会,尤其是正处于青春期逆反阶段的孩子。应该明白,申辩并非强词夺理,而是让孩子把事情讲清楚讲明白,给孩子申辩的机会,孩子才会更加理解你所讲的道理,使教育收到好的效果。D:要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孩子和大人一样,情绪好时比较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见,不高兴时则容易偏激,因而跟孩子讲理,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在其情绪较好时,对其进行教育,若在孩子情绪低落时跟他说理,是不会奏效的。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A:父母的教养态度和行为对孩子责任心的形成具有重要作对孩子采取民主的态度,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利于孩子形成责任心。娇惯、过度保护孩子,让孩子从小养尊处优、自私自利、为所欲为,孩子成年后就会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心。让孩子绝对服从的教育方式只能培养出唯命是从、毫无主见、不敢负责的人。B:孩子心中有爱,关心他人,善待他人,这是培养孩子对社会的责任心的基础要求孩子主动关心老人、病人和比自己小的孩子。父母生病的时候,让孩子学会照顾父母。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生日,鼓励孩子给父母送上一份生日礼物。C: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心和孩子进行协商,对孩子解释他们应该做某事的理由。把每件要求孩子做的事情,对孩子交代清楚,保证孩子能完全理解。耐心指导孩子做家务,以鼓励、表扬、奖励等方式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反馈。D:让孩子信守诺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父母要为孩子做出遵守诺言的榜样。无论作出什么许诺,都要尽可能地实现,如果不能实现的话,一定要向孩子说明。告诫孩子不要轻许诺言,一旦许诺,就必须遵守。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公益劳动和集体活动,培养孩子对集体的责任心。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要让孩子自立,最好的对待方法是,把孩子当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A:训练孩子思考的习惯。父母可以故意给孩子一个不完整的答案,其他的部分则留给孩子自己用脑袋去想,这可以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B即使明知孩子想讲什么,也不要先说出来。C使孩子的依赖心变淡,给予孩子工作或角色的话,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会产生责任感,而引发出不靠他人而自己解决问题的欲望。D将孩子介绍给客人,使孩子产生要自立的自觉。E让孩子自己有一套随身用品,这与自我意识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F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父母可以采取间接的方式去帮助孩子。G尽早让孩子使用“我”来自称,这样可以使孩子意识到自我的成长,而在心理上更早自立。H偶尔将孩子交给他人照料,这时孩子必须更努力的配合他人家中的生活习惯,有时为了达成自己的要求,还得费心去说明或是说服。案例家长:多些关注“你一定解释过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有没有让她说说为什么不愿这么做呢?”高教授给一位为“作”女儿心烦的年轻妈妈开出了“药方”。忽略孩子的声音,这已经成为儿童心理偏差得不到及时纠正的主要原因。高教授曾遇到一个从4岁起就把大便拉在裤子上的11岁男孩,几番沟通下来,原来是幼年拉裤子时母亲的一顿怒斥,让他产生了心理障碍,而其后母亲几乎逢人必说他的病,让小男孩渐渐认同了自己是“臭人”,也就放松了对肌肉的控制。而孩子解开心结后,通过激励,1个月后怪病奇迹般好了!在游戏中提高孩子的耐挫力孩子在游戏中可能会碰到一些困难,比如搭积木时,一座快建好的“高楼”突然塌了,看着孩子沮丧的表情,家长不要立刻插手,可以和他讨论,引导孩子思考,然后让他自己去执行解决的办法。当他重新搭成“高楼”时,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另外,孩子们一起玩也难免出现矛盾,家长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协调,由此让他们发现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长处,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共同合作,这是提高幼儿耐挫力的良好途径。此外,大人和孩子游戏时,不要经常故意输给孩子,适当的时候玩一些输了也有奖励的游戏,通过这种办法,平衡孩子输不起的心态。当然奖励的前提是要求孩子说出输的原因。2:学校教育(1):进行教学研究,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研讨,我们达到了这样一种共识:心理健康课不是语文课,更不是思想品德课,绝不能仅仅满是于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懂得一些道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讨论,扮演角色,体验情感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A:轻松自然的导入,创设温馨的课堂气氛温馨的课堂气氛是使学生愉快地参加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享受获取知识乐趣的心理条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环境。因此,教师的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年级的潘东辉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方法:首先放起轻松优美的音乐,然后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款款而谈:"同学们好!伴着悦耳的音乐,非常高兴,我们又来到了轻松愉快的小学生心理导向的课堂,谁愿意把你最喜欢做的事或最喜欢的学科告诉给大家,让我们一同来分享你的欢乐,,"这样,使学生在极其放松自然的状态中不知不觉地走近了老师。B: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国王"拥有那么多的财富为什么还不快乐?而一贫如洗的农夫整天在地里干活却觉得非常快乐呢?这正是这节心理健康课要讨论的重点。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仔细读文,反复思考得出:国王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它欲求过高,而农夫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经常想着那些比自己还不幸的人。从而使学生悟出了寻找快乐的第一种方法--"降低欲求"。C:激烈地争论,在雄辩中明理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是非评价极其不稳定,老师创设情景恰到好处地引起争论,可帮助学生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讨论中明辨道理。如在四年级《怎样看待的人》一课中教师恰当地运用了这一方法。首先教师播放了一段录像,然后让学生针对片中的"小刺头"对小组长小明的评价:"臭美,不关心同学,不爱帮助人,批评人粗鲁、骄傲。"展开激烈地辩论。正方、反方各自举出事实阐明自己的观点,同学们也是各抒己见,相持不下。那么到底哪种意见是正确的呢?老师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来到"智慧泉"边的森林里看看小动物们是怎样给即将报考杂技学校的小猴子写评语的。(小动物们给小猴子写鉴定,既看优点,也看缺点)这时再引起学生进行第二次的讨论:"小刺头"对小明的评价有没有片面、偏激的地方呢?经过讨论,孩子们的认识像无数条上溪汇入江河一样走到了一起。从而得出:①评价他人要从事实出发,既看优点,也看缺点。②不能从自己的好恶去评价别人,要客观、公正。启思明理水到渠成。D: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相结合,产生情感体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五年级《尊重他人》一课中,教师设计了"实话实说"这一教学环节。学生通过扮演主持人、特约佳宾、观众,模拟生活情景,实话实说,坦白内心。孩子们那一句句热情洋溢的赞美与致谢;一声声发自内心的歉意与忏悔,催人泪下。这一课在五年级连讲了三个班,每到这个环节都出现了高潮,引起了学生感情的共鸣,都有学生情不自禁地流下激动的泪花,真正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E:小品与实例相结合,使学生转变观念,接受心理训练小品表演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心理健康导向课中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更适合学生表演,而每一个小故事中都包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它使学生在愉悦的故事情境中明白了道理,转变了观念,接受了心理训练。四年级《尊重他人》和五年给《寻找快乐》的教学中都运用了这种方法。同学们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品表演总结出了一条条评价他人的技巧:宽宏大量,善于原谅别人;宽容大度,从别人的失败中看到成绩;热情赞扬别人的长处,使人悔悟自己的过错;用赞美的评价去改变有缺点的人。找到了寻求快乐的心理防卫术: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在意别人的评价;换个环境;降低欲求;幻想成功;肯定自我;转移注意等等。使学生明确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世界上不少事,是好是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想法,可以说快乐是一种自我选择,快乐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F:引导反思,纠正自我,寻求新知心理健康课对于教师来讲是倾听、是引导;对学生来讲是倾诉、是交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说心里话、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场所。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寻求新知,使问题得到补步的解决。如:在五年级《尊重他人》一课的最后,老师安排了写谢意卡和歉意卡这一教学环节。教师饱含深情地引导学生:"同学们,在我们朝夕相处的五年中,我们每个人都得到过别人热情的帮助,让我们至今都感到非常的温暖,心中充满感激之情,那就让我们借此机会写张谢意卡,表达你衷心的感谢!如果你做了不尊重别人的事,仍让你感到很后悔,那么,来,就让我们写张歉意卡,表达你深深的歉意。让我们在这千禧之年到来之际,把忧愁、烦恼留在旧的一年,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境,朝气蓬勃,携手走向新世纪。通过"写卡--读卡--送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纠正旧我,寻找新我。G:捕捉教育时机,弥补缺失的爱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拔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善于捕捉教育时机,随时让自己的心对准孩子的心弦,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在《寻找快乐》一课中,一个男孩子勇敢地讲述了自己心中最隐秘的故事,他说:"我父母在我四岁的时候就已经离婚了,可是他们一直瞒着我,前几天才告诉我。听了以后,我非常地恨他们,躲进了自己的小屋不理他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快乐与不快乐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况且离婚是他们俩大人的事,并不说明他们不爱我,再说还有大姑疼我,我生气又有什么用呢?"听着这个孩的内心独白,老师热泪盈眶,充满深情地对他说:"你真是个敢于面对生活、勇敢、善于调节自我的孩子。老师相信你,今后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你都会勇敢乐观地面对,蔡老师和全班同学都愿意做你永远的朋友!"全班同学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我坚信,这一刻将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老师真挚的话语,同学热烈的掌声将永远激励他战胜困难的勇气。H:精心设计的结束语,升华、启思、充满激励 精彩的结束语不仅仅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升华,更是对学生寄予的无限期望与启迪。常用的有以下四种形式:总结式。例:《怎样看待他人》"学会正确地看待他人,这是我们合作的基础。一位曾有几千名科学家参与的登火星计划中承担重任的华人科学家说过:"人才最重要的是合作精神。未来社会的创造,需要我们在各方面与他人合作,发挥各自的潜能,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地看待他人,正确地看待自己。"期望式。例:《尊重他人》"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十日寒。"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交往中尊重他人,以真诚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人,赢得更多的朋友,人人做受大家欢迎的人。启发式。例:《了解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同学们,现在的学习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实现我们自己理想的基础,让我们注意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并把兴趣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出示投影)--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趣作舟。祝福式。例:《寻找快乐》(伴着"祝你平安"的乐曲)在人生的道路上会有许多的不平之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你遇到不公正待遇时,你就要降低欲求,寻找快乐;当你不被别人理解受到委屈时,你就要转移注意,消除烦恼;当你考试没考好时,你就要对自己说,不要紧,下次再努力。这样你就会心里充满阳光,脸上绽出甜蜜的微笑。请记住: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他哭,他就对你哭;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老师衷心地祝愿同学们: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快乐,愉快健康地成长!(2)探索符合学生心理健康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倡导“激励教育”,融心理健康教育于教学实践中,也应是教师的职责。青岛市福州路小学王校长说:“教师如果时常对学生进行激励为主的口头和书面评价,使学生在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中度过学校生活,对学生积极向上的发展会有很帮助。教学中,教师有针对性地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俗话说: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行为举止和心理健康状况更是时刻影响着孩子。作为家长,你是否了解儿童心理健康知识?孩子从你那里受到了哪些影响?是不是让孩子体验到了你的爱?针对家长普遍存在“有教子之心、无教子之方”问题,不少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热线或心理咨询室,青岛市市北区计生协会还采取举办儿童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编写科普读物等形式,帮助儿童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目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为社会所重视。青岛市福州路小学时常举行的由孩子、家长、老师共同参加的独生子女家庭同乐会,就是很好的“家校合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每次活动都围绕诸如“我的快乐”、“我的烦恼”之类的主题,让孩子、家长、老师在欢快的气氛中,平等、坦诚、愉快地讨论、叙说、交流,相互之间无所顾忌,融为一体,最后由专家及时提供心理疏导与帮助,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目的。许多家长说,通过类似的教育活动,孩子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增强了,性格也变得开朗、自信,与他人的交往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儿童心理与生理能否一同健康成长,不仅是个家庭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孩子自身,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努力。(3)案例:青岛为儿童心理健康架起三面“防护网”每双周周五的下午,第二节课上课铃一响,青岛贵州路小学的孩子们就怀着半月来的渴望,蜂拥进入教室等候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上各班将进行不同主题的活动:“优点轰炸”,大家集中火力列举每一位同学的优点;“角色扮演”,学生们冷静分析怎样排除心中的烦恼;小品剧“社交恐惧大会诊”中,学生人人当大夫开处方,,。据了解,贵州路小学是青岛较早开设心理课程的学校之一,针对中小学生就学阶段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青岛市教育部门要求各个学校通过开设心理课程、建立咨询室和心理教师、为家长设立“家长学校”宣讲团等措施为青岛市的儿童心理健康架设起三面“防护网”。贵州路小学地处青岛市南区最西部,学区范围是普通职工、流动商贩聚居区,家长的文化层次普遍偏低,学校大部分家长为生计而奔波劳作,无暇顾及孩子的管理和教育,有的交给老人看管,有的放任自流。结果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失衡,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据这所小学的教导处主任李怡介绍,学校曾对4年级到6年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结果显示:在661名被测儿童中检出了166人存在心理问题,占总数的25.11%,突出表现在不知如何和朋友相处、厌学、抵触家长情绪等。贵州路小学语文兼心理教师邵岚告诉记者,从1997年,贵州路小学就开始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学校各班班主任还兼任着心理咨询老师,并聘请青岛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负责儿童的心理健康课题研究。学校专门开设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悄悄话角”,成为孩子们相互或与老师倾诉的地方。去年学校率先在青岛市编写了专业的儿童心理健康教材——《心海导航》,通过贴近儿童生活,生动有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达到预防心理问题的目的。根据学校的最新统计,8年来,这个学校的“问题学生”比例减少了9%左右。如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在青岛也已经“开枝散叶”,青岛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副处长苏文洁说,像贵州路小学一样,青岛市一半的中小学都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青岛市有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和心理咨询室的学校,从2001年的几所发展到了2004年所有学校,其中配有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的学校占到了总数的一半,一些学校甚至在教师编制吃紧的情况下配备了两个以上的专职心理教师。同时,为了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社会,从1998年开始,青岛市教育部门还组建了“家长学校”讲师团,让孩子的学校也变成家长的学校,讲师团聘请了大学教授、退休干部、心理专家等20位老师到各个学校为学生家长授课,让大人也懂得如何正确教育孩子。目前,青岛市1300多所中小学都已成为家长学校。3:社会教育(1)市民社会组织在保证儿童发展质量中的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A:在世界各国,市民社会组织在服务提供以及儿童权益保护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英国的NGO,如慈善机构,不仅在服务提供方面扮演试验和创新的角色,同样也在公共政策研究和争论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B:在中国,社会市民组织在儿童发展中同样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发挥单靠政府机构难以起到的作用。比如中国少年电影学会,利用电影这种新型媒体积极发挥着促进儿童发展中的教育功能。特别是在提高青少年儿童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和身心健康三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C: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高校志愿者服务团体的服务实践说明,在对儿童的救助、保护和发展方面,政府与准市民社会组织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各自的功能,构成了一种合作互补、互助共赢的和谐关系。(2) 要建设良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A我国近几年接受了国际上“全面健康”的概念,认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都健康才是健康的人,规定各个医院都要有心理门诊,三级甲等以上的医院都要有心理科,现在这些硬性机构基本有了。B:心理健康要以预防为主,媒体应该通过各种正确的渠道宣传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比如在初中生订阅的报纸杂志上,在《小学生报》上,正确地介绍心理健康知识,至少提供给大家一个正确的就医渠道,不能把问题耽误了。教育管理部门可以请专家做顾问,甚至制定硬性规定,比如各个学校都要有心理医生,至于缺乏相关人才就是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重要的是先有这个意识。另外,父母应该多学习儿童心理健康知识,尤其是最基本的知识。C:培训机构:多些认证高鸿云曾先后在华师大和美国专业机构接受培训,是儿童心理危机干预领域的专家。然而,她感到有点“孤单”——据悉,早在1998年就在全市率先开设儿童心理门诊的儿科医院,现有专职医生人数是2位。而全上海的专职医生也不超过10人!在国外,一名合格的儿童心理咨询师培训周期在3年左右,而我国目前通常只有短短几个月。“国家应该尽快出台相应资质认证规范!”高教授呼吁。D:综合医院:多些咨询到专科医院就诊会不会被当成精神病?这恐怕是很多家长和孩子共同的心事。应该在综合性医院多开设儿童心理咨询点,0至18岁年龄段心理问题更应作为公共卫生课题,纳入疾病控制范围。值得期待的是,在儿科医院的组织下,首期全国综合性医院儿童心理服务培训班有望于明年开班。作为成年人,我们有责任让花朵在阳光下绽放笑开展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摸清我国少年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病特点和规律,积极预防并早期治疗各种心理障碍,使儿童有一个健全的精神系统,有良好的感知觉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早期教育,促进智力开发,帮助儿童自觉克服各种不良行为,培养健康的情感和开朗的性格。六:热点问题解答中国心理卫生学会会员,心理咨询员马紫月老师。家长:我的儿子今年在外地一所寄宿学校上高一,成绩不是很好,性格孤僻且暴躁,平时稍有不高兴就不不喜欢,处处以自己为中心,我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教他,内心很痛苦,请专家指点?马紫月:现在孩子性格的形成可能很大一部分是跟他的家庭教育有关系,很可能是从小替他做的事情过于多,很难有一些事情让他自己做决定,因为现在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可能对孩子言听计从,孩子一些要求很容易满足他,这时候可能产生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像这样的孩子有两种方法一个父母家庭中引导,让他学对家庭负责任,包括让他做一些事情,告诉他,首先你已经上高一了,可以作为成人在这个家里有一些你的权利和责任。每个家庭成员需要做的事情应该承担,包括为家庭出谋划策,为家庭做你应该做的事儿,包括洗自己该洗的衣服、收拾房间帮父母买菜或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让孩子逐步建立对家庭的责任感的同时,可以跟他学校的老师联系一下,让你在学校受一些教育,有可能因为他自己本身的一些毛病很可能他在社会交往上有困难,他会感到很痛苦,这个时候建议父母之外的第三者和他谈谈,谈出他心中的痛苦,有时候孩子和父母由于生活时间长了,不一定能够听父母的话,但是如果能够有令他很佩服的第三者和他谈谈,他可能谈出自己的心里话,由第三者教他做人的道理。家长:小孩和老人生活如何避免性格上的缺陷?马紫月:一般孩子让老人带容易出现这样几点不利的表现,第一老人容易对孩子特别溺爱和娇惯,比如有求必应,什么东西都替孩子做,这时候孩子容易产生霸道、无理、自私自利甚至自理能力差,不会与人交流的现象。第二有的老人性格比较内向,他们认为养孩子和养小动物一样,不经常和孩子交流,这时候孩子可能不会与人交往,胆小、内向。第三如果长期让老人带孩子,这时候孩子可能缺乏和父母的交流,他们与亲人交流上可能产生一些缺失,他们可能觉得缺少父母的关爱,这时候也可能产生性格内向、脾气暴躁等等一些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