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方法论的转变与文化平等
1近代科学发展的主要成就科学模式也称为科学模式。作为科学传统的载体,它是指科学模型和被广泛使用的科学模式。其中,科学方法论、科学价值观和科学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等在科学范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科学范型作为普遍承认的科学成就,它在一段时期中为科学工作者团体提出了典型的问题和解答。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当一种科学范型出现后,由于有了共同遵循的准则,科学研究工作进展会变得十分顺利、快捷。然而,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和研究层次的逐步深入,科学危机也到来了,原有的科学范型会变得模糊起来,于是各种观点和理论相互竞争,都想占领新的科学范型的制高点,导致新的科学不断诞生,有时甚至引发一场科学革命,直至新的科学范型产生。因此科学范型的转变在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代科学产生在16~17世纪牛顿物理学、培根的科学方法论和笛卡尔哲学基础之上,是以机械论、还原论和主客体二分论的科学方法论为基础的。400多年来,它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中所向披靡,取得了令人高山仰止的成就。但在今天看来,由于其科学范型过分强调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的对立,造成了科学方法论的不足和科学价值观的缺憾,形成了科学文化霸权主义,最终导致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失衡、人与自然的异化,陷入了难以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窘境,于是,科学新范型应运而生。科学方法论从机械论、还原论和主客体二分论逐步向系统论、整体论、有机论发生转变,科学价值观从科学价值中立论和偏重工具理性转向工具理性与人文理性相结合,科学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也从科学至上转为与其他文化平等共存。2传统科学风格的内在基础2.1对于自然现象和文化霸权主义的科学,科学传统科学范型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暴露。以相对论、量子力学、基本粒子理论和系统科学等为代表的新的科学理论体系,正在改变人们对科学的传统看法。现代逻辑学、数学和物理学中的不稳定性、非打击性和不完备性为科学范型的转变提供了一定的内部根据。罗素悖论给数学和逻辑学的基础以毁灭性打击,使人们认识到逻辑的前提是非逻辑的;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提出,说明了逻辑和经验也是不完全的,必须依靠逻辑和经验以外的东西――非逻辑来证明,人类认识不可能完全形式化,不可能完全摆脱直觉的、非逻辑的成分;爱因斯坦相对论、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普里高津不稳定和非平衡态理论,使科学的相对性、理性的有限性日益暴露。在这种情况下,那种试图在理性、绝对性、决定论和客观性基础上建立科学发现的秩序的信念受到了挑战和动摇。在本体论上,许多自然科学家已经认识到,自然界同人类社会一样,本质是不可逆的世界,必须采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自然界、看待科学和人。在认识论上,以普里高津对决定论终结的“三部曲”(《从存在到演化》、《从混沌到有序》、《决定论的终结》)为代表,宣告了一种新的宇宙观和认识论的诞生。人们开始认识到自然界既有客观必然性,又是一个充满偶然性的世界。即使我们详尽地知道了自然现象的初始条件,我们也很难精确知道它以后的状态。在方法论上,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结论不可能具有绝对的精确性,而模糊性同样也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属性,科学理论的检验具有长期性、不确定性和相对性。人类对自然的探索过程受时间、空间、自然观念和表达方式的限制,科学不可避免地要渗透人的主观因素,人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客观大尺度宇宙空间和微观基本粒子世界的现象并不都是可直接观察的,揭示这些领域物质运动规律的理论并不都是可直接检验的,整体大系统并不都有关系,“测不准”、“混沌”、“自组织”等科学难题都不是片面强调机械性、还原性的传统科学方法论可以独立解决的。在价值观上,随着以建立科学与人文平衡的世界文化模式为目标的科学人文主义的兴起,使科学价值中立论和偏重工具理性的科学价值观逐渐“淡出市场”,科学也从文化霸权主义地位走向了与人文相结合、平等共存的道路。新的科学理论正在催生着一种新的科学范型。2.2对于基旨维的把握传统科学范型把科学的社会运用视为科学之外的社会问题。而随着科学技术呈指数级增长的粗放发展和科技应用负面效应的放大,一些学者认为,只有把科学的社会运用问题包括在自己研究过程的内部,把价值理性纳入科学的规范,才能克服科学的社会危机,这种思考正在导致科学总体范型的根本改变。美国学者霍耳顿(Gerald.J.Holton)认为,传统科学观要求从科学中排除不能证实或不能证伪的问题,使科学研究保持在现象的内容和分析这二维所规定的平面内。他提出增加信念、直觉、预想等历史、社会、心理因素构成的第三个维,即基旨维(dimentionofthemate)。基旨是一种稳定的和广泛传播的基本思想,它们不能直接分解成观察结果或分析思考,也不能从观察结果和分析思考中直接推导出来。基旨从科学家个人的文化环境和科学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两方面揭示了科学的文化特征。霍耳顿的“基旨”无疑也体现在库恩的“范式”中(《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年),蕴涵在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中(《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1978年),包含在劳丹的“研究传统”中(《进步及其问题》,1977年)。受此启发,一些学者把第三维确定为价值维,它的功能是对知识、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进行价值检验,看其是否符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通过收益—成本分析,衡量其合理性的程度。与基旨维相比,其优越性在于,价值维既包括了历史、社会、心理因素,又与现象维、分析维一样清晰、直观、可操作性强,并可借助已有的关于价值的研究成果进行规范研究。更重要的是,现象维与价值维一起联合构成互补、完整的检验系统和自然纠错、自我改进机制,通过事实检验(证实、证伪)对理论的真实性方面进行纠正和改进,通过价值检验(证善、证恶)对理论的合理性方面进行纠正和改进。近代科学诞生以来,虽然经历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科学革命,但它们都是在“现象—分析”这二维平面内进行的,我们把这种科学喻为“平面的”科学。这次科学范型的转变则是建立基于“现象—分析—价值”三维空间的新科学—“立体的”科学。显然,价值理性的引入,使科学从“平面的”科学转为“立体的”科学,将导致科学价值观从价值中立论和偏重“形而下”价值的倾向转为“形而上”价值与“形而下”价值结合的价值观,促进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伦理价值及道德价值相结合,并会加速科学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变化,从而引起科学总体范型的转变。3传统科学模式的外在条件3.1.科学的“加入”和“非理性”的科学发展观和方法论的滞后近、现代科学之所以能够得到飞速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人们相信它可以带来福祉,让人类趋利避害,从而赢得社会和公众的支持。17世纪初,培根就十分重视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并将“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惠赐给人类生活”看作是“科学真正合理的目标”。默顿对最有代表性的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进行考察之后也指出了人们对科学的这种期望,他说:对于当时疑问重重的托马斯所提出的那个含蓄的、偶然却又明确的问题———为什么要从事科学、为什么要支持科学———自然哲学家们、教士们、商人们、矿主们、士兵们和民政官员们开列出一张给人深刻印象的清单,说明科学的各种‘功利’……这些功利,看起来为支持和开发科学提供出一种外在的、无须进一步阐发的理论基础。”可见,科学为人类带来福利,才能使它从外部奠定自身合法化的基础,使它赢得民众和社会的广泛支持。然而,科学这把“双刃剑”带给人类的并不都是福音。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科技中相当一部分成果被应用于纯粹破坏目的,现代战争的性质因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而变得空前残酷,核恐惧时刻萦绕在现代人的心头。由于科学方法论的滞后,科学价值观与伦理价值、道德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分离,科学技术应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日益明显,带来了大量社会问题和危机,甚至危及到人类自身的安全。许多人批评说,人类生活的外部自然,由于科技推动的工业发展和商业消费,失去了与人的和谐,变得愈发与人类的发展对立起来;本来应当是人的发展推动力量的科学技术,反而成了人发展的障碍和对立面;科学发展远远不是促使人在许多不同方面形成和发展一种整体性观点,而是倾向于分裂和破坏这种整体性的形成,“科学会使人幸福”的诺言没有得到保证。面对日益严峻的科技发展造成的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破坏之势,人们开始思索对策,抛弃原有的机械论、还原论和主客体二分论的方法论,转向系统论、整体论和有机论的方法论,在价值观上将科学的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伦理价值和道德价值结合起来考虑科研的方向,决定对某一科学应用研究的取舍或控制;展开对科学发展的猛烈批判,而不是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这是传统科学范型发生转变的重要社会心理根源。3.2“科学”的目的论和目的是人们对自然的价值追求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和价值观的转变是科学范型转变的认识论根源。长期以来,受传统的科学方法论支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人们认为,自然仅仅是人类加工、改造和利用的对象,人们的生态意识淡薄。这是因为,以前的科学技术本身不够发达,科学发展的影响没有超出环境自身调节的极限,人与自然的矛盾没有特别地凸现出来,加之科技的负面效应具有滞后性而在短期内并不明显。到20世纪中叶,情况发生了改变,科学应用的负面效应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环境会议的《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为了在自然中获得自由,人类必须运用知识,同自然取得协调,以便建设更好的环境。”。可持续发展观念在世界范围得到认可就是人们生态意识觉醒的强有力例证之一。它告诉人们: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不能凌驾或超越于自然界之上或之外,要在地球问题上做好调控工作,使资源、能源能够得到高效、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要保护自然,养育自然;而那种将自然界中介作为人认识、加工和改造的对象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必须得到转变。同时,传统科学过分强调科学的实用工具价值(改造自然界),比较忽视科学的人文价值、伦理价值、道德价值。正如萨顿的《科学的历史》开篇所阐述的一样:“科学从何时开始?它从哪儿开始?它开始于人们试图解决无数的生活问题的那个时候和那个地方”。人们在这种科学实用工具价值观的支配下,肆意掠夺自然而不是养育自然;大规模科技发明和改造,又使得科技成为一种统治和奴役人的“座架”(海德格尔),甚至导致人自身缺乏感情、缺乏人性的异化。人们开始认识到,仅仅强调科学的工具价值是不够的,忽视人文价值、伦理价值和道德价值的科学,并不是我们所期盼的科学,必须加强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伦理价值和道德价值的结合。3.3对科技的反思与批判诸多社会问题与人类问题即宏观的“全球问题”和微观的“个性问题”,促使人们去思考,去重新审视科学的范型。这种思考和审视,既可以是正面的科学建设与发展,也可以是对传统科学范型的反叛和对新科学范型的追求。早在18世纪中叶,即工业生产初兴之时,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独树一帜,发表了《论科学与艺术》一文,首先举起了批判科技的大旗。他与当时人们对造就人类文明取得辉煌成就的科学技术高唱赞歌不同,认为科学与艺术不仅不能敦风化俗,反而伤风败俗。他独具慧眼,敏锐地察觉到科学技术的负效应,并引用大量材料,力图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未必是福音,而常常是灾难。在19世纪,当现代科学取得巨大进展、人们陶醉在“征服大自然”的无限美好的未来蓝图时,恩格斯就曾提醒我们:“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自此以后,对科技的负面影响的批判就不曾停止过,而且科技越发展,对其批判和指责就越强烈。特别是20世纪的人文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以及20世纪60~70年代兴起的环境保护主义、罗马俱乐部、后现代主义和相当一批科学家、技术专家乃至社会大众等对科技批判的呐喊声,一浪高过一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空调安装工程总包
- 矿山扩建延期协议
- 企业信用评级承诺书
- 员工入职承诺书:项目管理篇
- 停车场清洁工聘用协议
- 家电回收物流承诺书模板
- 交通运输参股管理要求
- 果园种植培训租赁协议
- 企业年金管理与资本市场动态
- 服装加工物料提升机租赁合同
-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方案
- 兄妹4人继承房产协议书范文
- 上海市市辖区(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部编版期中考试(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GB/T 44692.2-2024危险化学品企业设备完整性第2部分:技术实施指南
- 2024年煤矿安全管理人员(机电运输)考试题库(浓缩500题)
- 网络协议分层设- 快递环节我能懂 课件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信息科技七年级全一册
- 项目式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 期中测试卷(试题)-2024-2025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课件
- 地 理知识点-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2024)
-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三章 代数式学业质量测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