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第二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第二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第二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第二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第二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414页,共=sectionpages1414页试卷第=page1313页,共=sectionpages1414页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传世文献记载殷商贵族酗酒成风,甲骨卜辞中也常见“酒”字,出土的商代青铜器十之七八也是酒器,大盂鼎铭文甚至记载了殷商酗酒亡国的事情。这一定程度反映了,商代A.盛行占卜和鬼神崇拜 B.青铜制造技术发达C.农业经济的发展程度 D.民众生活水平提高【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酒是由粮食酿成,商朝时期出现大量的酒器说明的是当时粮食产量有所剩余,农业经济发展较快,C项正确;材料与鬼神崇拜、手工业技术发展及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无关,ABD项排除。故选C。2.有学者在评价西周世官制时指出,“世袭权利仅仅作为一个人进入政府服务的资格,而不是担任其父、祖之前相同职位的绝对权利”;“要得到一个期望许久的职位并能够持续在周王任命的这个职位上工作……需要的是个人的付出和大量努力。”该学者意在说明这一制度(

)A.固化了社会结构 B.体现出官吏选拔注重品行C.维护了君主集权 D.有助于保持朝廷政治稳定【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要得到一个期望许久的职位并能够持续在周王任命的这个职位上工作……需要的是个人的付出和大量努力”可以看出,该学者认为西周世官制是能维护政治延续和稳定的,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世官制的作用,不是消极影响,排除A项;世官制是按血缘关系分配官职,排除B项;当时君主没有实现集权,排除C项。故选D项。3.《墨经》中涉及力的定义、物体的重心、力的平衡及有关杠杆、桔槔等器械的描述与说明。学者杨向奎称墨家实际上“已看到了空间是运动的异质共存形式,时间是运动的异质转变形式”,这种“时空本质的理论,解决了运动学上的重大问题”。这反映出墨家学说(

)A.蕴含一定的理性精神 B.重视探求自然和技术总结C.汇集了诸子百家之长 D.代表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学者高度评价《墨经》中描绘的力学理论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实例,认为其在理论上揭示了“时空本质”,在现实中解决了“运动学上的重大问题”,反映出墨家学说重视探求自然过程中一定的理性精神,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技术总结的特征,排除B项;汇集了诸子百家之长的说法夸张,且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并未说明墨家代表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A项。4.据如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人物时间主要内容商鞅秦孝公时期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邹忌齐威王时期举贤人、修法律、鼓励臣下进谏李悝魏文侯时期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颁布《法经》吴起楚悼王时期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度,裁减冗官,选贤任能A.变法以实行土地私有制为中心 B.变法侧重重建伦理和政治C.变法旨在改变当时的社会性质 D.变法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答案】D【解析】材料“奖励军功”“举贤人”“食有劳而禄有功”体现的是当时各国变法均重视人才的选拔与使用,D项正确;吴起变法中并未有土地制度的变革,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伦理的重建,排除B项;材料与变革社会性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5.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墓竹简《博律》中规定,百姓要如实填报户籍,不得隐瞒家内奴隶,不得未老报名,已名不报,不得以壮年报病废,已成丁报幼小等;秦简《编年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一年“令黔首自实田”,即命令全国百姓向官府申报自己的年龄和实有土地数。这些史料可以佐证秦代A.专制和集权导致行政成本增加 B.形成了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C.郡县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D.注重强化对基层社会的控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国和秦朝的时候十分重视户籍管理,睡虎地秦墓竹简《博律》中对百姓申报户籍的规定十分详尽,秦始皇三十一年登记百姓的土地数量,对男丁户籍的管理和农民土地数量的掌握便于政府的赋役征收,从而强化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故D项正确;AC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AC两项;B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故排除B项。6.据《史记·礼书》记载,秦朝礼制“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汉高祖时“叔孙通颇有所增益减损,大抵皆袭秦故。自天子称号下至佐僚及宫室官名,少所变改。”这说明(

)A.道德礼制具有延续性 B.儒学政治化具有必然性C.汉朝承袭秦朝文化传统 D.历代君主皆推崇德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秦朝礼制‘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汉高祖时‘叔孙通颇有所增益减损,大抵皆袭秦故。少所变改。’”可知,秦朝的礼制是在六国礼制基础上,“采择其善”;而汉朝则是沿袭了秦朝礼制,有所增加和减少,但大部分继承秦朝,据此可以分析,则是道德礼制在不同朝代的延续性,A项正确;儒学政治化没有再材料中体现,排除B项;汉朝承袭了秦朝文化传统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历代君主都推崇德治,排除D项。故选A项。7.《汉书·循吏传》载:宣帝时,王成为胶东相,“今胶东相成,劳来不怠,流民自占八万馀口,治有异等之效。其赐成爵关内侯,秩中二千石。”黄霸为颍川郡守时,“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汉代对地方治理的重视(

)A.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B.减轻了农民赋役负担C.提高了农业的发展水平 D.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定【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朝廷大力褒奖在地方治理中表现出色的官员,提倡安置流民、发展生产等做法,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定,D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地方财政收入对国家的贡献,排除A项;减轻了农民赋役负担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汉代农业发展水平有所提高,排除C项。故选D项。8.郎官是汉代官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如表的相关记述可以推知,郎官制度记述出处(甘延寿)少以良家子善骑射为羽……由是迁为郎。《汉书》(戴凭)年十六,郡举明经,征试博士,拜郎中。《后汉书》馆陶公主为子求郎。明帝不许,而赐钱千万,谓群臣日:“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矣。《太平御览》A.侧重于选拔军事人才 B.发端于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之际C.将选官与育才相结合 D.专为贵族官宦子弟入仕而设置【答案】C【解析】根据“少以良家子善骑射为羽……由是迁为郎”“郡举明经,征试博士,拜郎中”“郎官……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矣”可知,汉朝重视郎官的选任与才能相结合,故选C;A项不符合戴凭拜郎中的情况,排除A;甘延寿善骑射迁为郎,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B;甘延寿为良家子迁为郎,并非贵族官宦子弟,排除D。9.曹魏中正定品任官的政策虽从形式上来说是汉末“乡举里选”的翻版,然其实质却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它既是名士大族控制士人的方式在国家用人制度中的反映,又是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可见,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A.力图把选举权由地方收归中央B.导致专制皇权不断走向衰落C.有利于从地方选拔高素质人才D.难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A【解析】汉末“乡举里选”选官的权力在地方,九品中正制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是中央“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它是力图把选举权由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的重要举措,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看不出九品中正制的实践效果,故BD两项缺乏依据;C项不符合材料

主旨,材料强调的重点不是从地方选拔人才的问题。10.魏晋风度指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人生观:在人格上追求独立、自由,反对礼教,追求隐逸;在交往中喜好清谈;喜好服食药、酒;在服饰上追求洒脱。影响魏晋风度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商品经济发展 B.社会政治环境 C.儒学地位动摇 D.士人群体扩大【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追求独立、自由、崇尚清谈、追求洒脱的魏晋风度是在士族阶层崛起、统治阶级内部残杀,政局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士大夫逃避现实政治黑暗、崇尚玄学时形成的人生观,即魏晋风度的形成主要是社会政治环境影响的结果,B项正确;魏晋风度的形成同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项;魏晋时期儒学动摇是魏晋风度产生的影响而非原因,排除C项;士人群体扩大并非这个时代形成魏晋风度的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11.下表是对唐代尚书省勾检官(从事文书监督检查的官员)的相关。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代出处记述《唐会要》卷五八各级官府皆“据文案大小,道路远近,皆有程期。如或稽违,日短少差,加罪。”《唐律疏议》卷九“其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等,罪止杖八十。”《唐六典》卷一“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A.政府注重官员行政规范B.三省六部制走向成熟C.尚书省隶属于监察部门D.对政务犯罪惩罚严厉【答案】A【解析】史学研究讲究孤证不立。而从三部典籍中找到对同一事情的同质描述,基本可以判断这个史实的真实性。第一行反映出不同文案有不同程期,不得有违;第二行反映违期后具体的刑罚度;第三行反映文案完成形式的严谨性。综合三行可得知,政府注重官员行政规范,A项正确;材料信息与三省六部制无关,排除B项;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唐六典》卷一没有涉及犯罪惩罚,排除D项。12.唐初中央政府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但中唐以后,在藩镇管辖的地区,以草市为中心的地方性市场星罗棋布,藩镇势力与商人结合,富商大贾“挟资行天下,所至州镇为右客,富人因以自高。”材料可用于探讨当时(

)A.地方行政体制变化的表现 B.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C.朝廷经济政策调整的背景 D.市坊制度瓦解的影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材料主要探讨的是市的发展,唐初“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但中唐以后,在藩镇管辖的地区,以草市为中心的地方性市场星罗棋布,这说明后期商业不断发展,市在不断扩大,这就促使朝廷经济政策不得不调整,C项正确;材料探讨的是市的变化,不是地方行政体制,排除A项;材料探讨的是市的变化,不是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排除B项;市坊制度在宋朝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13.宋代,形式多样的市民会社组织大量涌现。工商业者有“行会”,知识分子有“诗社”“文会”,文艺演出人员也有如绯绿社(杂剧)、清音社(清乐)、遏云社(唱赚)、雄辩社(小说)、绘革社(影戏)等团体组织。宋代会社的涌现(

)A.深受程朱理学思想影响 B.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C.反映出城市经济的繁荣 D.瓦解了社会等级秩序【答案】C【解析】宋代城市经济繁荣,在此背景之下,市民阶层壮大,随之形式多样的市民会社组织大量涌现,C项正确;程朱理学与材料中的市民会社组织出现无关,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市民阶层,排除B项;D项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4.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有汴京、临安、成都、建阳(福建)四大中心。据史书记载,形成了“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宋时蜀刻甲天下”,“自宋到明六百年间,建阳书林擅天下之富”的局面。据此可知A.毕昇改进印刷术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B.印刷业的格局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四川制版技术精良导致了交子的出现D.印刷业的发展促进了程朱理学的宣传【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雕版印刷有汴京、临安、成都、建阳(福建)四大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而临安、成都和福建都在南方,体现的是印刷业的格局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选项符合题意;毕昇发明的是活体字印刷术,A选项排除;交子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C错误;材料不能得出宋代印刷业发展推动了程朱理学兴起的结论,D错误。15.据学者研究,直到唐朝,穷民一直被称作“贱民”或“奴婢”,是一种“私”现象。可是到了宋代,基本上全部作为佃户良民登记。这表明A.宋朝彻底废除了奴婢制度 B.自耕农家庭得到政府保护C.经济繁荣促进人口增长 D.赋税减轻,隐匿人口现象消除【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穷民”到宋朝“基本上全部作为佃户良民登记”,体现“穷民”地位提高,说明自耕农家庭得到政府保护,故B符合题意;“彻底”“消除”说法绝对,AD不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经济繁荣促进人口增长,C不符合题意。故选B。16.元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执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统帅本省军队。同时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元代(

)A.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C.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D.专制主义皇权空前加强【答案】C【解析】根据“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可知元代行省长官虽然执掌各种事务,但没有中书省的诏旨,就不能更改赋税和调动军队,这说明元代行省的权力受到中央节制,C项正确;材料说明行省长官受到中央机制,并不能体现地方长官有较大的独立性和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排除AB项;专制主义皇权空前加强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17.《大明会典》记载:“国初定制,臣民具疏上于朝廷者为奏本,东宫者为启本,皆细字。”洪武七年,“命翰林儒臣择唐宋名儒表笺可为法者。翰林诸臣以柳宗元《代柳公绰谢泰表》及韩愈《贺雨表》进,上命中书省臣录二表颁为天下式。”明初这一规定(

)A.有助于加强皇权 B.意在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C.提升了儒学地位 D.导致政府官僚机制的僵化【答案】A【解析】明初统一了奏本、启本的书写形式,体现了皇权的权威性,而书写形式的统一也有助于加强皇权,A项正确;统一奏本启本的书写形式,不是为了推动书法的发展,排除B项;当时的儒学已经是正统地位,C项错在“提升”,排除C项;统一奏本启本的书写形式,有助于规范文书,并不会导致官僚机制僵化,排除D项。故选A项。18.李贽极为推崇管仲之类的人才,声称管仲“能委曲以求其必用,时不必明良,道不论泰否,与世沉浮”。同时,他也赞誉当朝的刘晋川,指出:“天下无不可为之时,以翁当其任,自然大为士民倚重,世道恃赖”,更期盼其能“出任京中大员”。这表明李贽(

)A.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 B.拥有传统儒家的社会理想C.为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 D.以仕途辉煌为人生理想【答案】B【解析】推崇管仲等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赞誉刘晋川“大为士民倚重,世道恃赖”等,表明李贽有着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具传统儒家的社会理想,B项正确;“更期盼其能‘出任京中大员’”等体现的并非对封建专制制度的猛烈抨击,排除A项;为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以仕途辉煌为人生理想与“为士民倚重,世道恃赖”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9.康熙帝曾下谕地方官要在沿海各地增设炮台,并指出:“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必受其累,国家承平日久,务须安不忘危。”这反映出清王朝A.已经将边防的重点转向海疆 B.预见到中国海患问题的严重性C.采取了更为积极的对外政策 D.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先进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必受其累,国家承平日久,务须安不忘危”,可得出,康熙帝居安思危,认为千百年后西洋国家会对中国造成不利影响,预见到中国海患问题的严重性,故B项正确;“已经将边防的重点转向海疆”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当时清王朝实行消极防御的闭关锁国政策,故C项错误;当时清王朝自认为是“天朝上国”,没有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先进性,故D项错误。20.都统多尔济奏称:“今准夷荡平,回部向化,请令内地商人各随所愿,裹带茶叶、布匹等项,前往青海贸易,使柴达木等远处贫困蒙古得以牲只售换,于边疆生计,大有裨益。”经军机处议复,乾隆同意实行。这则材料体现出清朝前期A.西北地区商业获得较大发展B.边疆地区力图通过发展商品经济扩大地方势力C.新疆开始归属中央行政管理D.通过加强经济交流稳定边疆【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了都统多尔济提倡清政府通过边疆民间贸易的形式,既解决边疆贫困人民的生计问题,又通过加强经济交流稳定边疆,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主张,而未体现西北地区商业获得发展,A错误;材料是都统多尔济提倡,为体现地方势力扩大,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青海地区,与新疆无关,C错误。21.《南京条约》申明:“美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剖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A.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B.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C.传播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念D.冲击夷夏之防的社会观念【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的夷夏之防的社会观念强调中国的世界中心地位,从材料“平行之礼”是对夷夏之防的社会观念的冲击,故答案为D。鸦片战争期间,出现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而不是鸦片战争后才推动向西方学习,A错误。“平行之礼”是对尊卑等级的传统礼仪制度的否定,B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局限在器物层面,还没有意识到传播平等观念,C错误。22.太平天国军队每到一处均进行焚田契、毁粮册等活动,贫困的农民们也自发地起来夺地抗租,许多大地主的地产被农民瓜分。受其影响,江南地主豪绅纷纷逃亡或低价出售土地。据此可推知,太平天国运动A.彻底解决了土地问题 B.使自耕农的数量增加C.促进社会经济的工业化 D.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打乱了封建土地秩序,使富室多中落,农民易佃而主,佃农减少而自耕农数量增多,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以失败而告终,并未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故A项错误;土地由地主私有变为农民所有,与使用机器生产的工业化无关,故C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并未真正实行,且材料并未体现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故D项错误。23.据统计,英国输华货物总值1840年为524198英镑,1844年增为2305617英镑,此后就明显下降;时起时落,徘徊在100万英镑与200万英镑之间,一直到1850年也未能恢复到1844年的水平。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英国输华商品价格高 B.洋务企业与外商争利C.“实业救国”热潮兴起 D.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英国产品在华滞销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抵制,D项正确;当时英国输华商品的价格并不高,排除A项;当时洋务运动尚未开始,排除B项;“实业救国”热潮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C项。故选D项。24.洋务民用企业欲从社会上吸纳资本,采取了对投资者必须支付官利(固定利息)的做法。民办公司兴起后,“官利必付”也是普遍的做法,连张謇也认为:“中国且亦赖依此习惯耳,否则资本家一齐猬缩矣,中国宁有实业可言?”可见,官利制度(

)A.推动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B.深受中国传统经济观念的影响C.对民族工业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D.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的资本输出【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洋务运动启发,19世纪后期,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纷纷效仿洋务民用企业采用官利制度,吸纳社会资本,规范投资行为的做法,反映出官利制度对民族工业的发展既是条件,又有压力的双重作用,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官利制度推动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排除A项;中国传统经济观念是重农抑商,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官利制度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的资本输出,排除D项。故选C项。二、材料分析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代至清中叶,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快速发展,超越过往朝代,堪称中国古代史上的“盛世”之一。在这400多年中,中国出现了多种新现象,在经济作物的区域化生产之下,吴江盛泽镇、震泽镇以丝织业闻名全国;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随后成为流行的主要货币;大帆船贸易开启了中国与墨西哥、亚洲与美洲间的贸易之路,中国正不自觉地参与到早期全球化进程中。——摘编自樊树志《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材料二

传统中国的结构就像一个庞大的“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一块面包称为官僚阶级,下面一块面包称为农民,一个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主要的治理手段是以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意识形态代替法律的支撑。“间架性结构”之下,“几百万小自耕农,一经产生而固定化”,他们无法大规模地调整生产。明清时期,中国始终没有迈入近代社会主要是因为明清时中国没有同英国一样实现“数目字管理”,即“经济组织上的分工合作”“法律体系上的权利义务分割”“道德观念上的私人财产不可侵犯”。——摘编自黄仁字《万历十五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盛世局面呈现的典型经济特征,并分析这一局面出现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盛世之下的社会危机表现,并说明其原因。【答案】(1)特征;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形成区域化生产;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洲际贸易发达。背景:政治稳定;农耕文明发展程度高;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2)表现:官僚阶层管理僵化;小农经济的顽固落后;民主法治观念淡薄。原因:缺少社会分工的推动;缺乏上层建筑的保障;儒家传统观念的制约。【解析】(1)明清时期盛世局面呈现的典型经济特征,可以根据材料一信息“经济作物的区域化生产”“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随后成为流行的主要货币”“大帆船贸易开启了中国与墨西哥、亚洲与美洲间的贸易之路”等进行概括得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形成区域化生产;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洲际贸易发达。背景,结合当时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可得出政治稳定;农耕文明发展程度高;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等。(2)明清盛世之下的社会危机表现,可以根据材料二信息“一个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几百万小自耕农,一经产生而固定化”“以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意识形态代替法律的支撑”等进行分析。原因,可以从缺少社会分工、缺乏上层建筑的保障和传统观念的制约等角度进行分析。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孝文帝在太和年间多次召集群臣,议定律例,重用精通律学的中原儒生。他削繁复之律令,除严酷之立法,或从简从宽,或"恕死从流",对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意义。他强调执法以法律为准绳,惩罚枉法官吏,整顿司法机构,以求立法与执法相一致。——摘编自简修炜、张耕华《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述论》材料二

孝文帝熟读儒经,探究兴亡,高倡"营国之本,礼教为先"。以此为法制改革的思想基础,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明礼仪、定制度、移风易俗运动,为"开导兆人,致之礼教"服务。北魏儒学大行。朝中论政议刑,不拘胡汉文武、官秩高下,人人尊崇引经据典。孝文帝强调治国"礼教为先",又主张"法为治要",先礼教是扬起仁政无敌于天下大旗,宣文德以惠天下;重法治是以公平之刑辅教化,刑斧在握,求臻"辟以止辟"。使北魏法制由前期严刑尚罚向后期德刑兼重转变,既表明当权者对专制集权已经巩固之自信,也反映了对封建正统法文化的体认和吸收达到了新的水平。——摘编自邓奕琦《论北魏孝文帝的法制改革》(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影响。【答案】(1)特点∶重视立法,重视执法;礼法结合,法律儒家化;废除残刑醋法。(2)影响∶法制改革客观上有助于封建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有助于消除南北统一在政治法律、文化心理等方面的隔阂;有助于缓和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他创立的某些制度,也被后世法律吸收,影响千年。【解析】(1)特点∶根据“议定律例,重用精通律学的中原儒生”、“强调执法以法律为准绳,惩罚枉法官吏,整顿司法机构,以求立法与执法相一致”得出重视立法,重视执法;礼法结合,法律儒家化;废除残刑醋法。(2)影响∶根据“使北魏法制由前期严刑尚罚向后期德刑兼重转变,既表明当权者对专制集权已经巩固之自信,也反映了对封建正统法文化的体认和吸收达到了新的水平”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魏孝文帝法治改革使法制改革客观上有助于封建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有助于消除南北统一在政治法律、文化心理等方面的隔阂;有助于缓和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他创立的某些制度,也被后世法律吸收,影响千年。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元成宗即位后不久,即发出崇奉孔子的诏书,新建文宣王庙于大都,并徙国子学于其中,同时增加了国子学的学生。至元三十一年(1294),成宗下诏减免当年包银、俸钞,以及内郡地税和江淮以南州县一半夏税。后来又多次下诏减免赋税,使社会矛盾暂时有所缓和。元贞元年(1295)七月,下诏告诫全体官吏,有再犯贪赃之罪者,罪加二等,从重处理。不久,又将对贪赃罪的处理改为罪加三等。成宗下诏罢征安南,释放了扣押的安南使节,着手缓和与周边各国的关系,放弃了忽必烈动辄征战、继续扩张的政策。对待贵族官僚则采取恩成并施的方针,下诏禁止诸王擅自干预地方政事。《元史》对元成宗的评价是:“世称元之治以至元、大德为首。……故终世祖之世,家给人足。……大德之治,几于至元。”——摘编自邵远平《元史类编》等(1)根据材料,概括元成宗的为政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元成宗的为政措施。【答案】(1)措施:推崇儒学,发展教育;减免赋税;整顿吏治;缓和与周边国家关系;实行文治,给予地方一定自主权。(2)简评:元成宗基于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调整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调动了地方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元代“大德之治”局面的出现。【解析】(1)措施:根据材料中“发出崇奉孔子的诏书,新建文宣王庙于大都,并徙国子学于其中,同时增加了国子学的学生”可知,推崇儒学,发展教育;根据“减免当年包银、俸钞,以及内郡地税和江淮以南州县一半夏税。后来又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可知,减免赋税;根据“告诫全体官吏,有再犯贪赃之罪者,罪加二等,从重处理”“对待贵族官僚则采取恩成并施的方针”可知,整顿吏治;根据“罢征安南,释放了扣押的安南使节,着手缓和与周边各国的关系”可知,缓和与周边国家关系;根据“放弃了忽必烈动辄征战、继续扩张的政策”“禁止诸王擅自干预地方政事”可知,实行文治,给予地方一定自主权。(2)简评:根据材料中“家给人足”“使社会矛盾暂时有所缓和”“大德之治,几于至元”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等方面分析可知,元成宗基于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调整元朝的统治政策,一定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