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颂》成书时间考_第1页
《商颂》成书时间考_第2页
《商颂》成书时间考_第3页
《商颂》成书时间考_第4页
《商颂》成书时间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商颂》成书时间考

2000年,该学院因“诗经商业歌”事件提起诉讼。在汉时,传诗者分齐、鲁、韩、毛四家。齐、鲁、韩三家都主《商颂》为周时宋人所作,而毛亨承子夏之传,则主《商颂》为商代之作。自汉末经学大师郑玄为《毛传》作笺之后,遂使毛说畅行,三家之说废止。迄至清代,经学研究复盛。魏源著《诗古微》,举出十三个证据,力辩《商颂》为宋人作。接着皮锡瑞著《诗经通论》,更举七证以实之。近人王国维又从甲骨文中索取证据,力证魏、皮之说。到二十世纪疑古派兴起,更是主张《商颂》为宋襄公时之作。于是《商颂》之为《宋颂》,几成定论,在中国文学史著作中,也很少有人提及了。然而,从新出土的文物与相传资料看,定《商颂》为宋颂实属错案。大有辩明的必要。一《商咏》是异大事关于《商颂》的来历,最早见于《国语·鲁语》,鲁大夫闵马父说: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其辑之乱曰:“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温恭朝夕,执事有恪”。先圣王之传恭,犹不敢专,称曰:“自古”,古曰“在昔”,昔曰“先民”……《毛传》记载与此略同。《史记·宋世家》则云:(宋)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韩诗章句》与后汉刻石之文都与《史记》同说。细谙几家之说,可肯定《商颂》曾与正考父发生过关系,然而太史公说正考父作《商颂》以美襄公,则实属大误。正考父曾佐戴公、武公、宣公祖孙三代。戴公卒于周平王五年(公元前766年),而襄公即位则是周襄王二年(公元前650年),上下相距一百一十六年,前百年的人怎能为后百年的人唱颂歌[1,3,6,9,12,19,21,22,23]!一些学者坚信太史公不会有误[2,4,7,10,13,20,24],以为“百龄以上之寿,古多有之,窦公张苍即其明证[1,3,6,9,12,19,21,22,23]。”但是,太史公明称正考父是宋襄公的大夫,为何孟僖子在宋襄后的一百多年谈到正考父时[2,4,7,10,13,20,24],却不提及此事呢?而且照此说来,正考父显然是一位享有高龄的老学者、老作家了,但作为他的信而好古的远孙孔丘,为何也不曾谈到他呢?更令人难解的是,宋襄公时的人却引用《商颂》劝告襄公!《国语·晋语》记宋襄公的从兄弟大司马公孙固语襄公说:“《商颂》曰‘汤降不迟,圣敬日跻’。降,有礼之谓也。”如果说《商颂》确是宋襄公时的制作,一则公孙固不会作为圣言引来劝襄公,再则即使引时,也只说“颂曰”便可,何必冠一“商”字呢?回头我们再来看《鲁语》与《毛传》的记载。《鲁语》提到“校”《商颂》一事,颇引起学者的异议。王国维氏认为,汉以前初无校书之说,“校”当读为“效”,效者,献也。当是宋人作之,正考父献之。钱玄同氏则直认为这段话是汉朝人的笔墨。其实,先秦是有校书的。《尚书·多士》云:“唯殷先人,有册有典”。校书是随着典册的出现而产生的。《鲁语》之所谓“校”《商颂》、“辑”《商颂》云者,说明宋国所保存的《商颂》、竹简残脱十分严重,不校不辑,便不能成章——这就是《毛传》所谓得《商颂》于周太师的缘故。当然在校的过程中,也难免补阙改疑。因此,《商颂》存有周人的笔痕也是可以理解的。值得注意的是闵马父提到了《商颂》的作者——“先圣王”,可肯定鲁大夫决没有把《商颂》认作“宋颂”,校也决不能解作“写”或“宋人作之,正考父献之”。“宋颂”论者说:卜辞称汤曰大乙,不曰汤;而《商颂》则曰汤、曰烈祖、曰武王,这与商代的称谓是不相类的。案:武汤之称,商代实有。卜辞云:“口口口卜出贞,今日口武唐……允……”(铁,67,4),“卜上甲、唐、大丁、大甲”(铁,214,4)“唐”即“汤”之本字。《齐叔弓钟》“成汤”作“成唐”,可断言“武唐”即是“武汤”。《殷本纪》说:“于是汤曰:‘吾甚武’,号曰武王”。由卜辞证之,汤之称武王,始于商代,并非两周人信口之称。至于“烈祖”之称,并不是什么专用名词,其意就是“威烈的先祖”,这怎能也到卜辞中去找呢?“宋颂”论者说:万舞是周乐非商乐,而《商颂》却说“万舞有奕”,由此证明《商颂》非商诗。案:这种说法是很难站住脚的。我们不能因商代古籍除《商颂》外未曾提到“万舞”,而就断论万舞为周乐;正如不能因没有见到尧舜时的文献,而就否定尧舜的存在一样。更何况事实证明商代就有万舞呢?据《墨子·非乐上》引武观云:“万舞翼翼”,则知夏代已有万舞。《邶风·简兮》云“方将万舞”,又云“左手执龠,右手秉翟”。鲁诗说“翟羽可持而舞”。《左隐五年传》云:“考仲子之宫,将万焉,公问羽数于众仲”。《春秋宣公八年》:“辛巳,有事于大庙,仲遂卒于垂。壬午,犹绎,万入,去龠”(谓去舞人左手所执之龠,但存右手所秉的翟羽)。可知万舞就是一种持羽而舞的大舞。《周礼春官乐师》郑玄注“皇舞”云:“皇,杂五彩羽,如凤皇色,持以舞”。皇、万一声之转。万舞,就是皇舞。丁山先生已有过详细的考证[1,3,6,9,12,19,21,22,23]。皇,甲骨文作(续,3,10,1,铁拾14,4),象万舞之时舞人所秉的翟羽形。由此可知,万舞非周家的私有,实是先代的遗乐。《宋颂》论者说,魏王肃云“夏后氏驾两,谓之丽,殷盖以一,谓之骖,周人又益一,谓之驷”。而《商颂》则云“八鸾鸧鸧”,纯为周制,非商诗明矣。案:这本是清代学者皮锡瑞的观点,早已被地下文物打得粉碎。可是现代一些学者还在不断引用。在殷墟发掘中,多次发现殉葬车马。武官村殷大墓中发现有四辆车和十六付马骨。小屯第十三次发掘发现车马坑五处,其中完整的一处埋着一车四马。最近几年在殷墟西区发现好几处车马坑,都是一车二马。可见车马并无定数。考古学专家王璋如曾对王肃的话发表议论:“这段话好象是殷代一车三马,到周代才是一车驷马。其实一车驷马,在殷代已经很通行了[2,4,7,10,13,20,24]。”“宋颂”论者云:卜辞称国都曰商不曰殷,而《商颂》则殷商错出,名称之异,正表明《商颂》非商诗。周人称商王国为殷,乃是出于敌忾。案:卜辞称国都曰商,同样《商颂》称国都也不曰殷。正好说明,《商颂》是商诗,为何能说是名称之异?《商颂》三处用殷,具系指国号。如果说商王朝根本不称殷,为何《商书》中却屡见不鲜呢?如:“殷降大虐”(《盘庚》),“降监殷民”(《微子》),“天既讫我殷命”(《西伯黎》),难道这全是出于周人的伪作吗?然而周初的训诰中,称殷之处,却不见得都有敌忾之意。如:“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大邦殷之命”(《召诰》),“殷王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其泽”(《多士》),“在昔殷先哲王,迪畏天显小民,经德秉哲”(《酒诰》)。周人称殷之处,乃是如此客气,究竟“敌忾”二字,从何而起呢?“宋颂”论者云:《商颂》说“奋伐荆楚”商时尚无楚国,为何能有伐楚之事?与《商颂》相应,《鲁颂》则有“荆舒是惩”之语,可知《商颂》《鲁颂》具指宋、鲁同随齐桓公伐楚一事而言——“召陵之师为中夏攘楚之第一义举,故鲁僖、宋襄归侈厥绩,各作诗介之宗庙”。案:“召陵之师”,决非中夏第一次攘楚。在周成王时的《令》与《禽彝》铭文中,就有“王于伐楚”“王伐楚侯”的记载,周昭王时也曾南“伐荆楚”,而且“召陵之师”是以和解而告终的,那有什么可歌颂的呢?关于《商颂》中荆楚之称,也可能是出于正考父或周太师之笔——或许在校的过程中,因原稿字迹残阙,正考父等度意填补,或是将旧称改为新名,这并非无可能。但是决不能因一名称之故而否定它是商代之作,正如《木兰辞》存有唐人笔迹一样,并不能因此就否定它是北朝民歌。至于否定商时楚国的存在,则更是错误的了。卜辞云:“辛卯,妇楚……”(明义士2364),“妇楚来”(乙3086),丁山先生认为此是武丁时卜辞,楚是氏族的徽识[1,3,6,9,12,19,21,22,23],楚民族夏前活动在黄河流域,后被夏民族战败,才退到长江流域[2,4,7,10,13,20,24],此后曾多次向中原进犯,故太史公说:“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记其世”。近年曾在江西清江县发现商代遗址,说明商代势力确已达到长江以南。在春秋时代,楚国的官吏仍沿袭着商代的旧称,与中原各国殊异。可知《商颂》所云“奋伐荆楚”,“有截其所”,并非虚言。当然目前尚缺乏资料,不能确定武丁伐楚的具体时间、地点与规模,也没有这么一个东西为《商颂》“奋伐荆楚”作坚证,只能凭一些零碎的资料来推测。但是如果因甲骨文没有伐楚的记载,而就否定事实的存在,那么甲骨文中同样也很少见到关于周人的卜辞,但亡殷者却是周。这又该如何解释呢?《宋颂》论者云:《商颂》说“命于下国,建封厥福”,这是指周初封建微子于宋而言,商代则不会有什么“封建厥福”。案:这是对《商颂》的曲解。《商颂》固然不容易弄通,各人理解不同,解讲各异,也并不足怪。但此处上连“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岁事来辟(来朝),勿予祸适,”下接“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中)”,显然是说的商受天之封而建国。因此商邑为四方之中,诸侯来朝,理所应当。这怎能和宋国扯到一起呢?如果说本人的理解有问题,那我们就来看春秋时人是怎样解释的吧。《左襄二十六年传》记蔡太师子朝之子声子的一段话说:“《商颂》有之曰:‘不偕不滥,不敢怠皇,命于下国,封建厥福’,此汤所以获天福也”。非但没有把“下国”解作“宋国”,而且还说此是指汤而言。声子去宋襄之时,只有八、九十年。如果《商颂》真是出之宋襄,难道声子还不该清楚吗?“宋颂”论者云:《商颂》说:“陟彼景山,松柏丸丸”,《左传》说:“商汤有景亳之命”,景亳就是景山与北亳的联称。据《水径注》得知景山在汉己氏县北。此地距汤都北亳(商邱一带)不远,商自盘庚之后,皆都河北,不得远度大河去伐景山之木。只有宋国居商丘,离景山仅百数十里,周围数百里内,又别无名山。则伐景山之木以造宗庙,于事为宜。案:“商汤有景亳之命”的景亳,决非景山与北亳的联称。《左昭四年传》与此同举者有八地[1,3,6,9,12,19,21,22,23],皆系指历代王侯会诸侯之地,各指一处,并无两地联称之例。景亳也当指一地。景宜训为大。与《诗径》“景行行止”的景字同义[2,4,7,10,13,20,24]。景亳即大亳——商王朝每迁一地,必立亳社,因此到处留下亳或博、薄的地名。此处当指成汤所都之亳。据新出土史料,其地在今河南郑州。《史记正义》以为景亳因景山而得名,实属望文生义之辞。《商颂》景山,也应是泛指大山,与《定之方中》的“景山”同义。若说是指汉己氏县的景山,其地则在曹县东三十里许,春秋前期,属于曹国的版图。宋灭曹在鲁哀公八年,即公元前487年。宋建宗庙,为何能跑到曹国去伐木呢?而且还要讴歌异国风光,实令人不解!“宋颂”论者还强词夺理谓商邱周围数百里内,别无名山,只有景山可谈。殊不知在曹县城南八十里,就有曹南山,距商邱不到三十里,《曹风》所咏“荟兮蔚兮,南山朝,”即指此言。王充谓其为“雨一国之山”。鲁僖公十九年,宋、曹、邾曾在此会盟,此山远比景山有名。曹县西北六十里又有左冈,“冈阜连属,林木交映”,距商邱约一百五十里许,比景山距商邱只远十里左右。就是退一百步说,曹国应许宋国到他们国里伐木,宋人为何非跑到景山去伐木不可呢?如果一定要把“景山”(专名)与《商颂》联在一起,那么在殷墟北偏西的鼓山(也叫滏山)古代就叫景山,此地在武安县东二十里。距殷墟约九十里强,是太行山第四陉。山岭高深,林木茂密,为历代军事要地。殷王朝在此地伐木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值得注意的是《商颂》所描写的建庙规模,相当可观,如“松桷(橡)有梴(长貌),旅(众)楹有闲(大貌)。”而正考父时,周尚无建造大庙之制。比正考父晚六七十年的哀伯曾谏鲁桓公说:“清庙茅屋……昭其俭也”[1,3,6,9,12,19,21,22,23]。可知桓公时尚以“清庙茅屋”为美德,但在商朝建造大庙则是很平常的——近代曾有人以商代不会有木质建筑否定《商颂》为商诗。近几年在殷墟已发现王宫庙庭建筑五十五座,建筑物由夯土墙、木质梁柱、门户廓檐以及屋顶等部分构成。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宫殿,就有三十个柱础,这与《商颂》所咏完全相符[2,4,7,10,13,20,24]。地下史料有力的证明,《商颂》确为商诗。“宋颂”论者云:商颂所用的成语,不与周初诗类,而与宗周中叶以后的诗相类,语句也多和周中叶后的诗相袭,以此可证《商颂》非商诗。案:《诗经》中诗句语汇相袭者很多,疑此当出于乐师或《诗经》整理者之手。而且仅凭《商颂》与周诗相似,来确定《商颂》的时代,也是没有说服力的。如: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与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何其相似也。是前者袭后者呢,还是后者袭前者呢?论者是否也要断定它们为同时代之作呢?出乎意料,前者见于殷墟甲骨,后者见于汉代民歌,中间相隔了一千多年,而前者被后人所知却后于后者一千多年!能否因此而说它是古董商的伪造呢?而且,说《商颂》不与周初诗类也是不符合事实的。请看下表:谁能说这些诗不相类呢?“宋颂”论者还说:文学发展是先简后繁,先古奥后流畅,今见到的《商颂》反而繁且流畅,而周颂却简而古奥。可断然地说:《周颂》早,《商颂》晚。案:以诗的简繁,断定诗的时代,这是很不合理的。西周《大雅》诗中的多数篇章,繁于东周的风诗,周初的《七月》远长于陈风《株林》(毛诗以此为三百篇之最后一篇)。如果不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一味地拿先简后繁、先古奥后流畅的尺码衡量历史上的文学作品,那么,《孔雀东南飞》只有搁在杜甫名下才适宜,《史记》除非晚清不能产生,《离骚》也该是近人的伪作,樊宗师也应是周公的外甥了。《商颂》繁而周颂简,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首先,中华民族幅员辽阔,其东西南北文化发展并不平衡。商民族源于东海而挺入中原,全面继承了先进的夏民族的文化。到商代中期,已发展到相当的高度,产生了《盘庚》那样洋洋大观的散文。周则是一个后起的民族,地处西北黄土高原,与戎狄熏鬻等蛮夷为邻。约当商康丁、武乙时期,周被蛮夷所迫,才迁到岐山之南的周原,与商民族发生关系。武乙末年,周部落酋长朝见了商王。在商朝的支持下,周对邻近的戎狄大动干戈,扩大领地,逐渐强大起来。但是在周王朝建立的初期,其文化比之商人,仍然是望尘莫及的。这从周金文与殷甲骨文中即可窥见一斑。周金文虽晚,而有一些字却保存着比甲骨文更原始的写法,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书写工具不同的缘故,但另一方面则是周初文化落后于商文化的实证。其次是辞与声的问题。元赵在《诗辩说》中,有一段解释《周颂》为何简短的文字,姑抄来以补兹文:《周颂》章句,与风雅之体不同,其音不必协,其句不必齐,其章亦不可分也。盖尝考之,乐记曰: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此正谓《周颂》也。按:古乐录有辞有声,倡者举辞,和者举声,“一倡而三叹”,则和声之最多者也。今其三和之谱不存,而一倡之辞独载,此其所以寂寥简短,牙龃龉,而不可易知欤。此段文字,颇有见地,望读者细审。近人王国维曾考证《周颂》,提出《周颂》声缓的理论,已得到学术界的公认。由于声缓,奏一首颂诗时间很长,因此乐师在记辞时,就根据乐奏时间的长短,将一首诗分为几首。据王国维考证,《周颂》中《昊天有成命》、《武》、《酌》、《桓》、《赉》、《般》就是大武乐的整套。高亨考证,《闵予小子》、《访落》、《敬之》、《小毖》,实是一篇[1,3,6,9,12,19,21,22,23]。如果将这些诗复原,也就是说将被分开的数章,再合在一起,那么它们不但不短于《商颂》,有些甚至还要长些。“宋颂”论者还提出了一些不足辩驳的证据,在现代人看来已是很幼稚可笑的了,因此我不再多费笔墨。二《商实》等项目所体现的三对等我认为《商颂》实为商代所有,现存五篇,乃是经过正考父整理甚至加工过的。但其基本精神仍存,本色尚在。一、先秦古籍中,凡提到《商颂》者,没有一处认为是宋国的作品的。《国语》所载,已见前述,与此相应,《左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左昭二十年传》记齐晏子的一段话说: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成)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这几句诗引自《商颂·烈祖》。“嘏”,《中庸》引作“奏假”,与《那》“汤孙奏假”同义。于省吾《双剑诗经新证》谓“奏假”即“格”。,祭也;格,享也。诗的意思是:“有调好的和羹,五味俱全,味道很平和。我来祭享,没有什么可讲的,因为时势很安定和平。”由此看来,晏子所云的“先王”,定是指主祭者而言。若是宋国任何一个国君主祭,晏子绝对不会称他先王的。因此这儿指商的先王是无可疑义的。在先秦诸子中,引诗多者无过于荀卿,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子夏的五传弟子。在《荀子》一书中,多次提到《商颂》与《周颂》,却很少见到引《鲁颂》者。显然荀子并不把《商颂》与《鲁颂》一样看待。二、《那》篇说:“我有嘉客,亦不夷怿”。《烈祖》又云:“约错衡,八鸾鸧鸽,以假以享,我受命溥将。”这里说的“嘉客”和乘车“以假以享”的客人,显然是助祭的诸侯。难道周时的宋国会有诸侯为他助祭吗?而且还要在这些诸侯面前说:“我受天命多么广大呀!”——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只要我们把《商颂》几篇联起来细谙它的口气,那便会看到,象“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岁事来辟,勿予祸适”、“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殷受命成宜,百禄是荷”这种凌驾于一切人之上、得天独厚的气势,非商王绝不能当。三、《商颂》的称谓与用词,与周诗有所不同。如《玄鸟》:“商之先后”,“先后”指商的先王,在《盘庚》中则云:“古我先后,惟图任旧人共政”,“古我先后,罔不惟民之承”,而在《周书》与周诗中却找不到这种称谓。再如《殷武》:“天命降监”,“降监”即下视的意思,在《商书·微子》则有“降监殷民”,而在周诗中用“天监”,不用“降监”。名称用词之异,正说明《商颂》实商诗。四、功臣从享,在《周》、《鲁》二颂中未曾见到,而《长发》则提到祭功臣阿衡之事,此与《盘庚》所云“予念我先神后之劳尔先”,“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相符,也与甲骨文所见者相符[1,3,6,9,12,19,21,22,23]。商时之所以功臣从享,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些功臣的后代,都身居要位,所以盘庚说:“我顾念我的先祖劳驾你的祖先”。若到周时宋国,这种情况早已不复存在,还如何谈得上功臣受祭的事呢?而且在这首诗中,提到阿衡时,同时指出是在“中叶”。阿衡是汤的大臣。此处的中叶系指成汤之世是无可疑义的。据《殷本纪》与《宋世家》,自玄王至于汤得天下是十有四世,自汤王至于宋襄公是二十九世,既使到戴公也有二十五世。时间相差如此之远,宋人如何能称汤为“中叶”呢?如果说此处所谓“中叶”的时间计算不包括宋人自己在内,那么宋人连这么点勇气也没有,其何以敢自称“受命溥将”,“百禄是何(荷)”呢?由此可断言《商颂》绝非《宋颂》。五、《国语·鲁语》记展禽语云:“商人禘舜而祖契”。此说必起于简狄为舜次妃的传说盛行之后。展禽是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