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派向洋务派转化时期的洞穴_第1页
清流派向洋务派转化时期的洞穴_第2页
清流派向洋务派转化时期的洞穴_第3页
清流派向洋务派转化时期的洞穴_第4页
清流派向洋务派转化时期的洞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流派向洋务派转化时期的洞穴

张贤生的一生活动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做官四十多年,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很有必要划分时期(或阶段)来进行具体分析研究。本文试图就张之洞从清流派向洋务派转化时期的活动,作些粗略的考察。一清流派的构成和主要内容是政治冲突的原因,主要表现为“有大政,必具疏论是非”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又字香涛,直隶(河北)南皮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少有大略,务博览为词章,记诵绝人。”九岁读完四书五经,十一岁能作诗文,十六岁应顺天乡试考中举人。1863年,二十七岁的张之洞考中一甲三名进士,被授为翰林院编修。1867年起,他先后出任湖北学政、四川学政,后调回朝廷任司经局洗马等职。饱读经伦、由科举进身的经历以及长期的翰林生活,陶冶成他恪守封建名教纲常、竭力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思想。这是张之洞思想体系的根本方面,也是他成为清流派的思想基础。清流派是同治、光绪年间统治集团中的一个政治派别。它是清廷内部特别是军机处内部斗争的产物。当时军机处分为南北两派,北派军机大臣李鸿藻为了同代表洋务派利益的南派军机大臣沈桂芬相抗衡,“延纳清流,以树羽翼”,聚结了一批御史、翰林,如黄体芳、宝廷、张佩纶、吴大澂、陈宝琛、邓承修等评议时政,形成一股政治力量。清流派在政治上代表一部分封建士大夫和中小官僚的利益,思想上仍属封建范畴。他们中大多数未掌握实权,自诩清高,对内纠弹时政,对洋务派的显赫权势表示不满;对外主张抵抗侵略,反对洋务派妥协求和的外交政策。他们虽标榜“以不谈洋务为高”,但并不一概反对洋务派。如邓承修在弹劾李鸿章的同时,却拥护抵抗侵略的洋务派左宗棠,并奏请“召还左宗棠柄国政”。他们人数虽然不多,但能量颇大,在朝廷中有相当的影响。因为自同治以降,清政府作出“中兴”的姿态,“是时朝廷方锐意求治,诏询吏治民生用人行政”。清流派便为充当清廷“谏官”的脚色应运而生。它的存在,只是作为清政府标榜的“中兴”、“新政”的点缀。张之洞之所以参与清流派,不无原因。清流派首领李鸿藻系直隶高阳人,地域观念很重,“素持南北之见”。张之洞是他的直隶同乡,且又“遇事敢为大言”。是李鸿藻招纳清流的理想人物,于是得到李鸿藻的赏识和器重。而张之洞,一方面出自其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另一方面对洋务派的显赫权势十分眼红。他步入官场之时,也正是洋务运动发端之日。他目睹了洋务派势力的崛起,曾、左、李等洋务派首领手握地方军政大权又兴办实业的地位,使他谗涎欲滴。但年富力强的张之洞并不甘于寂寞,他向往炙手可热的权势,自然与李鸿藻一拍即合,投入了清流派的怀抱。他与直隶丰润的张佩纶很快成为李鸿藻的左右手。当时,张之洞、张佩纶与李鸿藻的关系是“内外唱和,张则挟李以为重,李则饵张以为用,窥探朝旨,广结党援”。张之洞终于成为清流派之佼佼者。他与黄体芳、宝廷、张佩纶被称为“翰林四谏”,“有大政事,必具疏论是非”。从光绪五年夏天到光绪七年秋天,张之洞连篇累牍、先后上奏三十余份,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两方面内容。其一,从维护清朝统治出发,议论朝政得失,指摘弊端,提出一些补救办法。如光绪五年(1879年)畿辅旱灾,他上奏陈述了灾区人民“逃荒乞丐,充塞运河,官道之旁,倒毙满路”的惨景,请求“亟宜速筹荒政,以拯穷黎而弭隐患”,并提出了“借款平糶”、“分地劝贷”、“井工代賬”等救灾措施。他在《附陈蜀民困苦情形片》中,大有“为民请命”之势,申明“川省赋敛之太重,民力之困竭,诬叛之奇冤,欲使蜀民之苦上达宸聪耳”。当然,他上奏“拯穷黎”的目的还是为了“弭隐患”,但这些议论切中时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疾苦。其二,主张反抗侵略、保卫边疆,抨击李鸿章妥协投降的外交政策。1879年,中俄伊犁交涉,使臣崇厚同沙俄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基亚条约》。消息传来,舆论然。张之洞也十分激愤,随即上了《熟权俄约利害折》,详尽地指出该约对我国西北边疆的危害,陈述了不可批准该约的十条理由,遣责崇厚“误国媚敌,擅许擅归”,应该“拏交刑部明正典刑”,并弹劾李鸿章“岁麋数百万金钱以制机器而养淮军,正为今日,若并不能一战,安用重臣?”随后,又针对李鸿章替崇厚开脱罪责的论调上奏说:“北洋大臣李鸿章,南洋大臣刘坤一,身为干城,甘心畏葸,不能任战以解君父之忧,但恃曲赦以为侥幸之计”,致使慈禧皇太后“扶病临朝,何以为心?何以为颜?”张之洞的上奏,一箭双雕,在激烈坪击洋务派的同时,又向主子慈禧太后献媚,深得慈禧的欢心。因为她一方面要利用有实力的洋务派来支撑自己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又害怕他们的权力过分膨胀而威胁自己的统治,因而放任清流派攻击洋务派。在这特殊的情况下,清流派就成为慈禧太后驾驭顽固磅和洋务派,牵制和操纵湘、淮集团的杠杆。慈禧也从中物色了能与李鸿章相抗衡的人选。“善趋风势”的张之洞便“更上一层楼”,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垂青。1881年11月,他被任命为山西巡抚,短短的两三年间,官阶从正六品升到了从二品,真可谓“青云真上”。从此,他可以手振实权独当一面,为他向洋务派的转化铺平了道路。二兴学模式与洋务派1818年底张之洞抵山西走马上任他在谢恩折中表明了自己治理山西的宗旨:“当以课吏安民之道,先为深根因柢之图,垦荒积谷以厚生节用,练兵以讲武。至于盐铁、理财之政,边屯固圉之谋,苟为势所便而时所宜,岂敢辞其劳而避其怨”。其中心意思是安民求治、发展经济、练兵讲武。作为一省最高长官的张之洞清楚地认识到:要想立稳脚根,必须先治理好自己统治的地盘;要巩固和扩大势力,就要象李鸿章等洋务派那样,既掌握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又兴办实业。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担任山西巡抚短短的两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内,苦心经营,办了一系列的事情。政治上,他整顿吏治,劾罢害民不职之官,保奖循良之吏,革禁陋规,裁减差徭。经济上,他整顿厘金,设局清查库款;禁种罂粟,设戒烟局戒鸦片,对种罂粟最盛的交城、代州两地重点查禁;设桑棉局,募苏州织绸机匠来晋省教习;奖励垦荒、扩大耕地面积以及筹议开采铁矿等。军事上,筹办山西练军,继而筹议选练山西主兵,酌改营制。文化上,重视兴学育才,大修贡院(学堂),设令德堂,选择全省高才生入堂肆业等。以上措施表明,张之洞在山西安民求治,做了一些有利民生的事,也为自己捞取了更大的政治资本。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山西设立了洋务局,延访人才,主张购买外洋“新式各种利器”。他练兵讲武、兴学育才、筹办采矿、勘修驿路等,都是沿着洋务派走过的轨迹前进,开了兴办洋务事业的端倪。可以说,这时的张之洞已开始向洋务派转化。许同莘说:“公在晋,欲大举经营铁矿,筹巨款购外洋军火以练晋军,……规画已有大略,适擢粤督去,未竞其事。后任踵而行之。辛丑以后,逐大举兴办,实当日发其端也”。由此可见,张之洞在山西任职时间虽然短哲,但在他一生中是带关键性的阶段。这是他成为封疆大吏踏上的第一个阶梯,也是他由清流派向洋务派转化的起步点。但是,雄心勃勃的张之洞并不苟安于山西巡抚一任。他立足山西,窥望全国,有其更远大的目标。1883年他筹办山西练军时就说:“今北徼商路日开,西陲藩篱未固,海防边防皆不可缓,……臣意欲办山西练军,以备他日推广,不独为巡缉计,亦不独为一省计”。毫不忌讳地表述了他练兵讲武的宏图。而施展其宏图的时机也终于来到,当时法国正侵略越南,西南边疆岌岌可危。张之洞密切地关注着边疆事态的发展,他仍保持着清流派的传统,频频上奏,主张援越抗法,保卫祖国西南边疆。他在奏折中,对当时战争形势的分析和战略策略的制订提出过不少有益的意见。首先,他反对和议,主张决战。他分折了敌我双方当时所处的国际、国内形势,指出法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困难和非正义性,断言中国当时已“羁縻无益”,关键就要看皇太后是否下决心抗战,他认为,若皇太后不肯力主用兵,恭亲王自然要力保和局,其他朝内外官员就更不敢认真备战,这就势必造成“朝廷游移,将帅观望,士卒迷惑……必不能取胜矣!”阐明利害,建议朝廷坚定信心抗战。其次,在组织力量方面,他主张清军与刘永福的部队相配合,并利用乡团和越南义民共同作战。他指出,“不独刘团可用,即越之义民、海盗亦皆可用”,从而提出了“刘团为正,我军(指清军)为奇,越之义民为助”的战略部署。这种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来抵抗侵略的思想主张,在当时封建高级官僚中是不可多得的。再次,他提出了“务持久”的战略思想。他认为,“法军远来费巨,利在速战”,中国方面则“不必急攻坚城,耗损士卒;更不宜株守空城,为炮树的。但能相持数月,法人技穷力绌,必有变动”。这些议论,并非书生空谈,大多是有理有利、切合当时实际的。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反侵略愿望。然而,张之洞在积极主战的同时,却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洋务派身上。这时他对洋务派首领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他上奏称赞李鸿章“成望素重,任寄素专,自必筹画详尽”,李鸿章的部将刘铭传也“战略素优”,左宗棠“镇抚南洋、慷慨任战”。这说明,张之洞对洋务派已是信赖多于弹劾、寄于极大的希望,他在思想上也已逐渐向洋务派靠拢。事实上,在筹饷练兵、购买军火、兴办实业等问题上,他已经同洋务派引为同调了。三经济社会,兴农为本1884年4月,张之洞被任命为两广总督,为他完成向洋务派的转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他在《到两广任谢恩折》中,就打起“自强”的旗帜,重点抓防务和洋务两件大事。在防务方面,时值中法战争,他与彭玉麟等人积极巡视和部署广东外海和内河防务,“亟筹战守之备,夜以继日”,并“劝谕绅民举办团练”。募雇沙艇、渔拖拦截海口,大有当年林则徐设防之势。在人力、物力方面积极支持前线抗法战争。他奏请截留送京饷银十万五千两为云南、广西购买军火之用;他保荐冯子材募勇十八营,由钦州、上思赶赴前线抗法;又命总兵王孝祺率八营出关至谅山。于翌年三月,终于取得了镇南关——谅山大捷的伟大胜利。张之洞在中法战争期间,坚持了抵抗侵略的主张,在自己权力所及的范围内做了一些有利于国家民族利益的事。在洋务方面,由于张之洞控制了广东这块兴办洋务有利的地盘,也由于甲申马尾海战中国惨败对他的刺激。中法战争后,张之洞便倾心致力于洋务事业。辜鸿铭说:“甲申马江一败,天下大局一变,而文襄之宗旨亦一变。其意以为非效法西法图富强,无以保中国;无以保中国,即无以保名教”。的确,此时的张之洞已同洋务派一样,把造炮制船作为中国“自强”的根本。他说,“三十年来,环地球诸国,无不以船炮为强国之计”。因此,他也从制造船炮着手,1886年,他设局制造浅水轮船,并在广州城北石井墟创设枪弹厂。接着他筹设铸铁厂、续造浅水兵轮、筹建枪炮厂和织布局等一系列军事、民用工业。他还打算建立一支粤洋水师,“自成一军,巩卫琼廉门户”,因款项不足,未能实现。张之洞又十分重视兴学育才、学习西方技艺,先后创办了广雅书院、电报学堂和水陆师学堂。他还设立了“办理洋务处”,“督饬各衙门讲求洋务、练习人才”。他留心搜罗洋务人才,如任用曾驻美国的翻译官蔡锡勇为幕僚,又上奏请派熟悉洋情的瑞璋来兼办洋务等。凡此种种,就充分证明,张之洞在担任两广总督期间,已彻底完成了向洋务派的转化。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这时,他作为洋务派的后起之秀在向首领地位攀登了,“之洞此时,自命深明时务,欲在南方造一局面,与北洋大臣李鸿章建树功业相颉颃”。事实正是这样,他将督粤时筹办的各厂设备一并迁往湖北,快马加鞭,以官办的形式先后兴办了炼铁厂、枪炮厂和织布局等大型厂局,并以此作为“自强大计”。此外,还兴办了一系列交通、邮电事业和轻工业,使湖北成为当时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张之洞也由此而名声显赫,成为能和李鸿章相匹敌的洋务派首领。四显赫一时的洋务派列宁说:“全部历史本来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以上所述,已粗略地展示了张之洞向洋务派转化时期的活动。对此,应该怎样解释呢?首先,张之洞从清流派向洋务派的转化是封建官僚集团进一步分化的表现,也是当时时代变化的一种反映。这种转化对张之洞来说,并不十分困难。一方面,作为自幼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他对形势的发展有敏感的洞察。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办洋务逐渐成为权利双收的行当,这对张之洞不能不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而他官职的擢升,又为转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这种转化也并非根本性质的转变。因为清流派和洋务派有着维护封建统治的共同目的,只是所采取的方法手段不同罢了,洋务派也仍未摆脱封建的窠臼。张之洞虽然转化为洋务派,但其阶级属性没有改变,其恪守封建名教纲常的思想也没有改变。戊戍维新时期,他抛出《劝学篇》,死心踏地维护封建统治就是明证。其次,张之洞向洋务派转化的过程同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成为洋务派的过程又大相迥异。曾、左、李是靠组织地主武装、在农民起义的兵戎中发迹,而张之洞则靠摇笔杆子起家、以清流而得宠;曾、左、李拥兵自重,造成清政府不得不依靠他们来维护统治地位的局面,而张之洞则未握兵戈、两袖清风,靠什么成为显赫一时的洋务派呢?为什么中法战争后,清流派逐渐销声匿迹,而张之洞却青云直上、稳踞高座呢?其根源就在于他向洋务派转化之始终都得到了清朝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慈禧太后和奕等人看中了张之洞对于封建统治的耿耿忠心,又深悉其“善趋风势”的特性,从而把张之洞作为削弱和牵制湘、淮集团,以取得力量均势的工具。张之洞对此是心领神会的。他的洋务活动,许多是奉谕旨的。如他在上奏中就明确说明湖北炼铁、枪炮、织布三厂是“奉谕旨饬办,不敢不身任其难,惟有竭其愚诚、殚其緜力……”。因此可以说,张之洞向洋务派的转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清朝最高统治集团核心人物思想变化的倾向。如果说湘、淮系集团的崛起,意味着清政府权力从满州贵族手中逐渐转移到汉族地主手中的话,那么,张之洞洋务集团的勃兴,则标志着满州贵族已无法挽回失去的权力,只好从汉族官僚中寻找工具,培植相抗衡的力量。张之洞就是适应这种需要而崭露头角的。他接受了清廷的隆恩,受宠若惊,“跪聆之下,感悚难名”。因此,“自命深明时务”的张之洞,在完成了向洋务派的转化以后,就止步不前了。他再也没有超越封建官僚的雷池跨进资产阶级的行列。相反,甲午战争后,他却从投机参与戊戌维新开始,继而凶相毕露地镇压唐才常的自立军,为维护封建反动统治竭尽了愚忠。那么,这一时期的张之洞又应怎样评价呢?历史人物的功罪是非只能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作具体分析。毫无疑问,从这时张之洞的思想言论到实际行动来看,都是为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地位服务的。因此,他仇视人民起义。在督任两广时,亲自派兵镇压了琼州客、黎群众的反抗斗争。他极力赞扬左宗棠在嘉应(今梅县)镇压太平天国余部的“功绩”,并上奏为左宗棠建立专祠。在中法战争中他保荐徐延旭失当等。但类似这种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不仅张之洞有之,封建时代的“清官”,鸦片战争时期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大多也是如此。纵观张之洞这一时期的全部活动,其主流是:(一)坚决主张抵抗外国侵略,积极支持和组织反侵略斗争。这段期间,未发现他参与任何卖国活动。相反,却对李鸿章等的妥协求和行径给予应有的谴责。在两广处理外交事务中,他坚持了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立场。如1886年,法国领事无理向中国索取赔款,张之洞义正词严加以驳斥,指出“该领事所请谬妄巳极,无论损失甚微,捏造虚诞,……无向中国饶舌之理”。张之洞的这种思想主张和行动,捍卫了国家民族利益,也符合全国人民的反侵略愿望。(二)他在由西、两广任内,勤于职守,孜孜求治,基本上清廉为官,以封建末世的“清官”面目出现。他到山西后,针对“晋省公私困穷,几乎无以自立,物力空匮,人才艰难”的实际情况,他采取措施察吏求才,减免差徭,裁减各州县应解公费银两,严禁送上司水礼,政治上比较清明。正如许同莘在《张文襄公年谱》中说:“公于晋政,其勤至矣,始至之日,官积累,民积困,军积弱,库积欠,……历二年,纲举目张,民有余粮,官有余力”。当然这不免过分溢美,但也绝非无稽之谈,他治晋的业绩是当时有目共睹的。督粤后,他仍然勤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