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_第1页
教学设计-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_第2页
教学设计-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_第3页
教学设计-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_第4页
教学设计-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课标要求本框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模块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个主题“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与趋势”的内容要求1.2编写,即“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概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轨迹,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与本框内容相对应,课程标准“教学提示”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科学”为议题,探究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可讲述马克思、恩格斯从事科学研究和革命活动的故事,解释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明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可朗读《共产党宣言》的名言名句,分享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感悟,表达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憧憬。可查阅十月革命的相关资料,讨论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根据“教学提示”,本框题要整合史实,深入浅出地阐述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思想发展、实践经历、经验教训和远大前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确认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更好地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龙去脉,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目标1.阅读教材:结合第一课第二框内容通读课文2.结合历史知识:概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轨迹,正确认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进程。3.列举实例: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教学重点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教学过程(导学练流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与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复习导入讲授新课议题二两个伟大发现走近马、恩议题小结相关链接议题二自主学习议题分析议题分析议题小结上节课提到,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便应运而生,那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科学呢?它与空想社会主义有哪些不同?中心议题: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与趋势议题二: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适应社会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哈发展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844.2《德法年鉴》标志马、恩完成两个转变1845-1846《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社会历史,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1867《资本论》工人阶级的圣经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价值规律。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共产党宣言》的地位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内容①两个必然: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②一个政党: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③一个目标: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议题二: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科学?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自主学习:课本17页探究与分享1、巴黎公社(尝试阶段):时间、内容、结果、意义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2、俄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在多国的实践过程:大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发展。严重曲折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显示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议题二: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科学?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用通俗的语言概括三本著作的重要性,感受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以填空形式呈现,将所学知识的关键词穿插其中,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系统记忆。语言讲解“革命性”与其他四个特点的关系。讲解十月革命的理论背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和历史进程(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为后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