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原卷版)_第1页
第06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原卷版)_第2页
第06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原卷版)_第3页
第06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原卷版)_第4页
第06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宋元到明清:多民族政权的并立、统一和中国版图的奠定第06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目录考情分析复习目标网络构建梳理预测考点一两宋的政治统治与内政外交【夯基·知识梳理】知识点1宋朝政治制度与施政措施知识点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必一)知识点3法律与教化(选必一)知识点4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选必一)知识点5户籍制度和基层治理(选必一)【提升·考向预测】考向1王安石变法考点二辽夏金元的政权更替与内政外交【夯基·知识梳理】知识点1辽夏金元的政治制度与施政措施知识点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必一)知识点3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必一)知识点4户籍制度和基层治理(选必一)【提升·考向预测】考向1元朝的地方管理真题感悟考点要求考题统计考情分析王安石变法2022江苏卷非选择题,12分2021江苏卷非选择题,12分2020年北京卷选择题,3分2020年山东卷选择题,3分2020年全国新课标Ⅱ卷,15分这部分内容是宋朝改革重点,近几年高考非选择题考查较多,复习时应该多重视,结合宋朝大背景了解改革时弊。元朝的地方管理2022江苏卷选择题,3分2022辽宁卷选择题,3分2022浙江卷选择题,2分2021海南卷选择题,3分2020天津卷非选择题,20分元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在进行地方管理时有其特殊性,因此近几年考的较多,复习时要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唐后期和五代十国的社会动荡,理解北宋初期强化中央集权的举措;了解北宋中期的重要改革,认识两宋时期在政治、军事上的新变化和重要影响。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考点一两宋的政治统治与内政外交知识点1:宋朝政治制度与施政措施【整体脉络】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①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②统一: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方针:先南后北)③教训: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外重内轻,君弱臣强。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3、措施:(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①行政上(夺其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②经济财政上(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③军事上(收其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杯酒释兵权)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2)分散机构权力:(中央:二府三司三衙一台谏,加强君主专制)(特点:分化事权,内外相制)中央军事权①设枢密院专掌军政,分割宰相军权②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财政权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行政权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地方①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②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削弱地方权力,强化中央集权。)皇权相权特点:从汉唐到宋朝,相权逐渐削弱,君权逐渐加强(3)崇文抑武(重文轻武——重视文官抑制武将的基本国策):崇文重用文官(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文官任知州);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与士人的地位抑武杯酒释兵权,剥夺武将兵权;分散军权(枢密院与三衙分掌调兵权与统兵权)实行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4、影响/评价:①积极:各级机构逐层统辖,全国一盘棋,集权于中央,有利于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②消极:宋朝制度建设严密,对于各种不稳定因素和管理漏洞的防范十分严密,但矫枉过正,严重束缚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体制僵化,行政效率低下,新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统治危机日趋严重。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一)军事:边防压力1、原因:军事积弱①收精兵,换防(守内虚外)②军权三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③崇文抑武(武将位低)2、表现:(1)宋辽关系①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②宋太宗时,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③宋真宗时,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澶渊之盟”(1005年)。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协议,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2)宋辽关系①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②宋仁宗时双方最终达成“庆历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3、评价:①积极:客观上减少了相互之间的斗争,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南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减少了相互之间的战争,有利于各民族人民的友好往来。②消极: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加剧了财政危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辽夏对北宋的威胁。(二)财政危机1、原因:①冗兵——①募兵过滥,连吃败仗;②冗官——官僚队伍膨胀2、表现: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三)根本原因: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过度集权)三、王安石变法(一)庆历新政宋仁宗1、背景:北宋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2、改革者: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改革目的(宗旨):整顿官僚机构4、改革结果: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二)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1069年宋神宗1、背景:①必要性:社会危机严重加剧——内忧外患②可能性: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基。2、领域: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3、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和控制。4、目的: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实行富国强兵5、内容:目的内容结果富国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增加了大笔收入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效果不佳,再败西夏6、性质:封建地主阶级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一次改革。7、结果:失败8、评价:①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②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③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④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9、变法局限性:①改革步伐太大,全面改革,触动的利益集团过多;②操之过急,数项改革几乎同时推行,缺乏渐进性。除此之外,改革措施的本意与实际效果的背离,变法措施的开展没有得到有效监督,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等都不利于变法的开展。10、变法失败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王安石变法仅是封建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没有触及也不可能触及导致社会危机加深的根本问题,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②重要原因:一是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二是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利益的现象;三是改革涉及面过广,头绪过多,且推行操之过急,缺乏渐进性。11、教训:①改革必然涉及利益调整,充满阻力,这就要求改革者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意志。②改革要用人得当,善于执行具体改革措施。③改革派领导集团要团结一致,协调行动。四、南宋的偏安1、背景:①靖康之变:1127年,金朝南下攻破北宋,两位皇帝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北宋灭亡。②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来定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2、宋金和战①岳飞抗金: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②绍兴和议: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岳飞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3、南宋偏安①背景:绍兴和议订立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②政治地位: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知识点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必一)选拔: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①科举制比唐朝更为完善,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②北宋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考核: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监察:“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知识点3:法律与教化(选必一)宋朝的法律: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宋刑统》的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内容略有改变《天圣令》是以唐《开元二十五年令》为蓝本教化: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①背景:理学从北宋周敦颐开始,到南宋朱熹集大成,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②表现:A.社会层面:教育、科举、授徒、书院、讲学B.乡里层面:乡约、族规C.家庭层面:家训知识点4: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选必一)1、民族关系2、对外关系(选必三)造纸术: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渐衰落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知识点5:户籍制度和基层治理(选必一)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唐朝的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北宋王安石实施的保甲制即源于此。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社仓、义仓的设置比较普遍(朱子社仓);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考向1王安石变法1.胄案是北宋前期隶属三司的官署,其主要职责是监管兵器的生产,史称三司胄案。澶渊之盟后,胄案监管仅仅能够达到“谨簿账”而已,神宗时,王安石主张废除三司胄案,设置军器监,派遣专门官员负责兵器铸造并制定新的管理方法和明确的奖惩制度,宋神宗采纳了这项建议。这一措施()A.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 B.旨在减轻农民的负担C.缘于社会稳定的需要 D.有利提升宋军战斗力2.有学者认为,北宋中期,地主阶级内部剧烈分化,为变法造成了一些条件,但始终没有产生过一股足以不断推动变法前进的强大力量,王安石变法中各股地主政治势力都是朝后退步。这意在说明,当时A.经济的发展导致地主阶级的分化 B.过度中央集权的弊端日益显现C.王安石变法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D.统治阶级缺乏政治自救的能力3.王安石变法期间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雇员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分摊。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称为“助役钱”。王安石此举旨在A.转嫁财政危机 B.缓和阶级矛盾C.增加财政收入 D.限制寺观发展考点二辽夏金元的政权更替与内政外交知识点1辽夏金元的政治制度与施政措施一、辽与西夏(一)辽1、起源:契丹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2、建立: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3、辽宋关系: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4、政治制度:(1)南、北面官制: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①职责: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族等游牧民族事务②特点:因俗而治,蕃汉分治(即辽朝固有的制度统治契丹人,用汉人的制度统治汉人)(2)四时捺钵(nàbō)制度: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二)西夏1、起源: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2、建立: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3、夏金关系: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4、政治制度: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一制度两称谓)二、金朝入主中原1、起源: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2、建立: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1115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上京、今黑龙江阿城)3、宋京对峙:1125年,金灭辽;1127年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4、迁都: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5、政治制度:①基本沿袭唐宋制度②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6、猛安谋克制:①性质: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②职能: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③特点:兵民合一④效果:不仅节约了财政开支,而且保证了较强的战斗力。7、金朝的兴衰①鼎盛: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世宗被百姓誉为“小尧舜”。②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一)蒙古崛起1、建国: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汗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2、扩张:先后灭西辽、西夏(1227)、金(1234),收服吐蕃诸国,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二)元朝建立1、定都大都: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即位,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2、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就是元世祖。3、影响: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4、地位: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5、汗国分裂:蒙古其他统治区域,形成四大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三)元朝统一1、占领临安: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2、完成统一:1279年,元军在崖山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南宋宰相文天祥被俘,坚拒劝降,在大都从容就义。(四)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1、驿站制度①修驿道、设驿站:为巩固统一,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并运输官府物资。②设急递铺:相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③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2、行省制度:①内容: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②特点: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行政效率高);但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③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3、边疆管理:①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②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③台湾: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置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四、元朝的民族关系(一)蒙古族和回回的形成1、蒙古族的形成:蒙古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2、回回的形成: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二)民族政策——“四等人制”1、目的:蒙古统治者为了保障自己的统治利益2、性质: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3、内容:等级名称构成第一等蒙古人蒙古族第二等色目人指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第三等汉人北方的汉族和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第四等南人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三)民族交融与元朝灭亡1、原因:①随着时间推移,民族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却日益严重。②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不久元朝灭亡,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2、概况:①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领导的红巾军起义爆发。②原属红巾军的朱元璋独树旗帜,1368年正月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③1368年8月,明军攻陷元大都,元朝灭亡。3、结果: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知识拓展】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①创新制度,影响深远②发展生产,开发边疆③学习汉制,民族交融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王朝统治者学习、接受中原传统典章制度和统治理念的认识:少数民族王朝建立时,由于大都处于奴隶制或正向封建制度过渡的历史发展阶段,为保持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少数民族王朝不得不逐渐调整政策,推动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一过程是少数民族进入经济、文化先进的中原地区,与汉族逐渐交融的过程,也是少数民族政权逐渐封建化的过程,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中外关系: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知识拓展】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度的相同点: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②目的都是巩固统治③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知识点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必一)1、元朝选拔:1313年,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监察:知识点3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选必一)1.民族关系:元朝:①与汉唐王朝通过册封和朝贡对边疆地区实施控制不同,元朝的辽阔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②“四等人制”。③元朝灭亡后,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大批蒙古人、色目人留居内地并逐渐与汉族相融合.2.蒙古西征(选必三)影响①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②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③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西迁:迁徙的移民主要是西征的蒙古军队。14世纪后,他们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东迁:大批移民自西东迁,进入中国中原地区,被称为“色目人”。知识点4户籍制度和基层治理(选必一)元朝:按照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考向1元朝的地方管理1.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海交通网,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元朝修建的陆海交通网的成就具体表现在()①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②设立了为公差人员服务的驿站③分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