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9郫都区2021-2022学年度高二语文下学期中期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只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求达不求闻”,是孔子赞赏的立身行事的信念和原则,其间也包含了孔子所期许的君子品性与特质。《论语》载,子张问孔子,士怎样做才可以称得上“达”呢?孔子反问子张:你所问的“达”何所指呢?子张说:我所理解的“达”,是知名于国家,知名于乡邦。孔子说:这是“闻”啊,哪里是“达”。孔子强调,“达”为“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而“闻”则与此大相径庭,是“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闻”指社会知晓度,而“达”则指“质直好义”,包含道德的成熟和品格的完善之意。诚如朱熹所注:“达者,德孚于人而行无不得之谓。”显然,“达”是向内的,追求的是自我的成长与“成人”。故朱熹又说,“达”要在“主忠信”,行为合宜,谦虚低调,处事慎重,皆自修于内,不求人知。与此相对,“闻”则是向外的,务求人知,博取名声,其间难免务虚矫饰,表里相违。“达”与“闻”不同,故孔子舍“闻”而取“达”。他反复强调君子不要在意所谓名声的有无和大小。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只应反省、自责自己的能力不够,而不要担心、顾虑不被人知,更不应焦虑自己的名声不足。“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孔子甚至认为不被人知而淡定自如,不愠不怒,才是真正的君子。显然在孔子看来,求“达”的君子,是内在自足的,求“达”的君子也是内向务实的,故无意于外在的虚名。因此,孔子特别主张君子应忠厚笃实,少说多做;君子还应言实相符,言行应一致,言而过其行,在君子那里是可耻的;孔子尤其要求,作为一个君子,要做到言出有物,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说,说过的事情则必须做到,“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所谓“无所苟”,即意力戒虚浮,更拒绝为了所谓“闻”而虚张其词,夸诞其语。孔子之所以强调君子应求“达”不求“闻”,在逻辑上与他倡导的君子“为己之学”密切相关。“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儿的“人—己”之分,非如一般意义上的“人—我”之别,其所谓“为己”,非谋一己之私利和好处,其所谓“为人”,亦非为他人着想的奉献。在上述语境中,“为己”即实事实做,治学是为自己的学问和道德进步,而“为人”,则只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即只意在邀誉而已。“为人、为己”之分,看似谈治学,实则论做人,特别是如何做一个君子一样的人。孔子借古讽今,欣赏“为己”,鄙薄“为人”,而前者是“君子”应有的品性,后者则是“小人”的机巧和敷衍,即“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所谓“求诸己”,在孔子的思想中,首先意味着主动而自觉地追求道德之善,这种追求不是外加的,更不是被迫或受利禄诱惑的,而是自觉自愿的,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其次,“求诸己”意味着乐观进取,“为己”之学不在博取外在的名声或功利,而专注于“闻道”和“怀德”,寄意于“为圣成贤”,故洋溢着向上向善的追求,它是充实而快乐的。孔子曾生动地形容这种追求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可见“求诸己”的迷人之处。再次,“求诸己”还意味着严于律己,时刻坚守君子的操守与德行,不会在外在虚荣的牵制下俯仰迎合、弄虚作假。因为,君子“求达”而学在“为己”,必然要求内在的真实和诚实,即“吾日三省吾身”,在自我检视与反思中,严于律己。不论身处何种境况,“求达”的君子,会自觉为仁,并时时刻刻以此为信念,不在意浮名,不在意虚誉,永远做个真诚、纯粹的人。(摘编自胡发贵《君子“求达不求闻”》,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求达”包含了孔子所期许的君子品性与特质,所以孔子把“求达”作为立身行事的信念和原则。B.“闻”与“达”大相径庭,“闻”是向外的,务求人知,博取名声,求“闻”者一定会虚浮矫饰,表里相违。C.孔子认为,求“达”的君子,是内在自足的,更是内向务实的,故不会在意名声的有无和大小。D.孔子对“为己、为人”的理解,与一般意义不同,“为人、为己”之分,包含着治学与做人的道理。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提出论题,然后举孔子与子张的对话对“闻”与“达”的内涵做出界定。B.文章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使说理充分,有说服力。C.文章由现象到本质,先论述“闻”与“达”的不同,再论述君子应“求达不求闻”。D.文章重点从求什么和为何求两个层面展开论述,表明“求达”是君子应有的品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达”是“质直好义”,朱熹说“达”要在“主忠信”,二者说法不同,但都包含道德的成熟和品格的完善之意。B.“达”是向内的,追求的是自我的成长与“成人”,孔子舍“闻”而取“达”,认为达者应行为合宜,谦虚低调,处事慎重。C.孔子主张君子应“忠厚笃实”“言实相符”“言出有物”,原因在于孔子认为求“达”的君子是内在自足且内向务实的。D.孔子认为“古之学者为己”“君子求诸己”,这与他强调君子应求“达”不求“闻”在逻辑上是密切相关的。【答案】1.D2.C3.B【解析】【1题详解】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由于‘求达’包含了孔子所期许的君子品性与特质,所以……”错,强加因果。原文是“‘求达不求闻,是孔子赞赏的立身行事的信念和原则,其间也包含了孔子所期许的君子品性与特质”,可见,原文前后句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B.“求‘闻’者一定会虚浮矫饰,表里相违”错,说法绝对。原文是“‘闻’则是向外的,务求人知,博取名声,其间难免务虚矫饰,表里相违”,可见,原文是说“其间难免”,而选项说是“一定”。C.“更是”错。原文是“显然在孔子看来,求“达”的君子,是内在自足的,求“达”的君子也是内向务实的,故无意于外在的虚名”,可见,原句是并列关系,选项说成递进关系。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由现象到本质”错。文章一开始就指出“闻”与“达”的内涵和本质,并没有从现象到本质论述。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的能力。B.“孔子……认为达者应行为合宜,谦虚低调,处事慎重”错。原文是“故朱熹又说,‘达’要在‘主忠信’,行为合宜,谦虚低调,处事慎重,皆自修于内,不求人知”,可见,“行为合宜,谦虚低调,处事慎重”是朱熹的主张,并不是孔子的主张。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氧气的出现是地球的一件大事。它改变了地球表面的一切,使得铁矿得以形成,天气有了冷热变化,地貌发生了改变,更重要的是真核细胞诞生了。其对地球环境和生命演化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而臭氧层的出现是氧气与紫外线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从宇宙中射入的强烈紫外线与地球大气中的氧分子(O2)接触,氧分子被分解为两个氧原子(O),孤立的氧原子与其他氧分子相结合形成了臭氧(O3)。臭氧吸收紫外线,被分解为氧分子和氧原子,再次产生臭氧。臭氧层的形成同样对地球生命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人们都知道,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因为它吸收了对生命有害的太阳紫外线。紫外线会破坏对于生物来说最重要的DNA。紫外线根据波长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波长较长的“长波长紫外线”虽然会达到地面,但对生物的影响较小。但波长较短的“短波长紫外线”和“中波长紫外线”能量巨大,能够到达生物的细胞内部,破坏DNA。对于只有一个DNA的单细胞生物来说,DNA被破坏就意味着死亡。对于多细胞生物来说,中波长紫外线和短波长紫外线同样是有害的。因此,臭氧层就像是保护地球生物的重要“宇航服”。臭氧层只占大气总量的百万分之一,却不多不少,正好适宜生物生存。臭氧层形成这种微妙平衡的过程,可以说是偶然性累加,近乎奇迹。但是,如果臭氧层出现空洞或变得稀薄,地球上所有生命将面临灾难。今天的臭氧层高悬在地面25千米上空的平流层,但臭氧层形成之初只存在于靠近地球表面的区域。因为22亿年前氧气浓度只有现在的十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紫外线能够到达地表附近,因此可以想象氧气和紫外线的相遇发生在极靠近地表的地方。只有氧气浓度进一步增加才能在高空产生臭氧层。虽然臭氧层是保护生物不受紫外线侵袭的“伙伴”,但是臭氧本身有极强的氧化作用,对于生物来说是有害的“敌人”。人类如果吸入高浓度臭氧的话,气管和肺会立刻变得糜烂。也就是说,臭氧层形成之初的地表附近,不仅紫外线强烈,臭氧浓度也很高,对于生物来说是十分危险的环境。显然,那时的陆地上尚未形成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氧气浓度再一次爆发式上升是距今6亿年前,这可能也是前寒武纪数次出现大冰期的原因。这一时期,臭氧层密度急剧增加,高度也上升到平流层中距离地面20千米至25千米处,和现在的高度基本相同。平流层中形成臭氧层,使生物演化大大加速。臭氧层去除了生物登上陆地的一个障碍,为生物登陆创造了条件,促使生物快速演化。但是,臭氧层出现后却经常遭受破坏,一再对地球生物造成伤害,并在历次生物大灭绝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地球上曾经发生过五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几乎都跟臭氧层受到大规模破坏有关系。科学家研究表明,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大灭绝、距今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大灭绝、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末大灭绝和距今6600万年前的恐龙大灭绝中,虽然导致灭绝的原因有所不同,但是在灭绝灾难发生期间,地球大气层中的臭氧层都受到了大规模的破坏甚至消失。这无疑让地球环境更加恶化,使处在灾难中的地球生物雪上加霜,加速了一些物种的灭绝。今天的地球,臭氧层的状态同样令人揪心。科学家观察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面积不断扩大,曾经一度达到了2500万平方公里。不过最近几年在全球人类的共同努力下,减少氟利昂的排放,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正在慢慢愈合。但同时,科学家又发现在北极的上空出现了一个面积相当于澳大利亚的巨大臭氧层空洞。而北极出现臭氧层空洞引发的问题更加危险,因为世界上大部分的人口都生活在北半球。显然,人类对臭氧层的保护还任重道远。臭氧层是地球生命至关重要的保护伞,但是这把保护伞非常脆弱。人类绝不能忽视臭氧层空洞问题,不然类似地球历史上的生物大灭绝将会再次降临。(摘编自冯伟民《臭氧层:地球生命的“保护伞”》)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臭氧层是氧气与紫外线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其形成对地球生命的演化影响深远。B.臭氧层就像保护地球生物的“宇航服”,因为它吸收了对生命有害的太阳紫外线。C.臭氧层的高度与氧气浓度有关系,氧气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在高空产生臭氧层。D.臭氧层受到大规模破坏甚至消失,是发生五次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的主要原因。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紫外线能量巨大,能够到达生物的细胞内部,破坏DNA,导致损伤甚至死亡。B.22亿年前,地球上已经出现了氧气,陆地上也初步形成了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C.只要全人类共同努力,减少氟利昂的排放,北极出现的臭氧层空洞就可以愈合。D.臭氧层是地球生命至关重要的“保护伞”,保护臭氧层应成为全人类的共识。6.请简述臭氧层与地球生命之间的关系。【答案】4.D5.D6.①平流层中形成臭氧层,为生物登陆创造了条件,促使生物快速演化;②臭氧层吸收了对生命有害的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③臭氧层出现空洞或变得稀薄,地球上所有生命将面临灾难。【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主要原因”错,原文说的是“虽然导致灭绝的原因有所不同”“地球大气层中的臭氧层都受到了大规模的破坏甚至消失。这无疑让地球环境更加恶化,使处在灾难中的地球生物雪上加霜,加速了一些物种的灭绝”,这些表明不一定是主要原因。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紫外线能量巨大,能够……”错误,根据“紫外线根据波长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波长较长的‘长波长紫外线’虽然会达到地面,但对生物的影响较小”可知,“长波长紫外线”对生物的影响较小,并非所有紫外线都“能量巨大,能够到达生物的细胞内部,破坏DNA,导致损伤甚至死亡”。B.“陆地上也初步形成了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错,原文为“那时的陆地上尚未形成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C.“只要全人类共同努力,减少氟利昂的排放,北极出现的臭氧层空洞就可以愈合”错误,原文只说“最近几年在全球人类的共同努力下,减少氟利昂的排放,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正在慢慢愈合。但同时,科学家又发现在北极的上空出现了一个面积相当于澳大利亚的巨大臭氧层空洞……人类对臭氧层的保护还任重道远”,可见,南极臭氧层空洞慢慢愈合时,北极上空又出现了臭氧层空洞,我们无法肯定这么做一定能使北极的臭氧层空洞愈合,故选项的推断于文无据,且过于绝对。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由题干可知,筛选的信息要体现“臭氧层与地球生命”之间的“关系”,可以从“生物登陆”“保护生命”“物种灭绝”三个角度简述。由“平流层中形成臭氧层,使生物演化大大加速。臭氧层去除了生物登上陆地的一个障碍,为生物登陆创造了条件,促使生物快速演化”可知,臭氧层为生物登陆创造了条件,促使生物快速演化。由“臭氧层是地球生命保护伞,因为它吸收了对生命有害的太阳紫外线。紫外线会破坏对于生物来说最重要的DNA”“臭氧层就像是保护地球生物的重要‘宇航服’”可知,臭氧层吸收了对生命有害的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由“臭氧层出现后却经常遭受破坏,一再对地球生物造成伤害,并在历次生物大灭绝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球上曾经发生过五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几乎都跟臭氧层受到大规模破坏有关系”“在灭绝灾难发生期间,地球大气层中的臭氧层都受到了大规模的破坏甚至消失。这无疑让地球环境更加恶化,使处在灾难中的地球生物雪上加霜,加速了一些物种的灭绝”“人类绝不能忽视臭氧层空洞问题,不然类似地球历史上的生物大灭绝将会再次降临”中,可知,臭氧层出现空洞或变得稀薄,地球上所有生命将面临灾难。(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归来李大壮心疼。广州开往沈阳的火车票,两张票多花了二百。二百块钱哪!冯秋萍知道了,更得心疼!在老家,冯秋萍抠门儿是有名的。吃不舍得,穿不舍得。养了一水塘的鸭子,端午那天,一家三口一人一只,剩下的卖给来水塘钓鱼的。他们家的鸭子在水塘里放养,不喂饲料,吃过的都说好。冯秋萍还不舍得穿。五年前的一套红秋衣,已经洗得没底色了,除了夏天,一直套在身上。车厢里挤满了回东北过年的老乡。行李架上塞得满满的,从广州出发时,过道上就有站着的了。李大壮和李强,有座位。李大壮靠窗,李强挨着过道,父子俩肩挨肩,睡一会儿醒一会儿,谁也不说话。两年前,年根儿底下,母子俩南下和他会合。李强在鞋厂当学徒,冯秋萍给食堂摘菜洗碗。一家三口,年在哪儿都是过,省了路费,还有春节加班的额外补贴,挺好的事儿。没想到,这个元旦刚过,冯秋萍突然肚子疼。肚子疼她向来不当回事儿。肚子疼对女人来说还算病吗?她不肯吃药。忍不住了,买了两盒止疼片。两盒药吃完,还是疼,疼大发了,冒冷汗珠子,发烧,这才舍得去医院。去医院的路上,冯秋萍说:“我想回家过年。”就为她这句话,李大壮安排了这次行程。火车有节奏的晃动让他昏昏欲睡。儿子李强不肯说话。李大壮知道为什么。这孩子,还生气呢。那也没办法。天下没有卖后悔药的。他也生气,生自己的气,气自己为什么没早带媳妇去医院。问题是:生气有用吗?车过山海关。蓝天、白雪覆盖的原野,透明的空气,那是白天应有的景象。现在,外面一片黑暗,他却精神起来,再也睡不着。瞟了一眼儿子。李强睡得正香。毕竟是孩子啊!一家三口,其实最适应广东气候的,就是儿子。他从来没说过想家的话。过完年李强肯定要回南方。李大壮没想好自己回不回去。临走时,他跟老板说的是活话儿。他还有退路。问题是,他还能回去吗?那个城市,让他心疼!火车终于在北站停下时,李大壮的腿,已经有些抬不起来了。左手拎着包裹,右手提着旅行袋。儿子扛着大编织袋,里面装着一家三口的四季衣裳,还有冯秋萍嘱咐他给老人买的过年东西。冬天的早晨,冷,心脏好像被冻小了,往胸腔里缩着,呼出的每一口气都化成白霜,在空气中留下痕迹。这样的冷,曾经让他想念,现在,却让他伸出的手很快僵硬起来。通往靠山屯的长途汽车上,李强仍旧不跟他说话。他的心咚咚跳着,像一个没经历过世面的年轻人。在北站,他给村里打了电话,庆魁说去汽车站接他们。挂甲屯、毛屯、姚千户、杨千户,然后就是靠山屯了。他们在靠山屯下了车,候车亭前,聚着好几十人。有男人,也有女人。都是来接他们的!庆魁冲在最前面,问他:“我二嫂呢?”李大壮的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从上车,第一次有人问他话!家乡话!李大壮举起手里的包袱。包袱里是一只精致的骨灰盒。五百块钱买的。一路上,他没敢打开看,怕惊着周围的乘客。“怎么不早送医院呢?”在沉默而哀戚的目光中,李大壮看出了乡亲们的心里话。是啊,怎么不早送医院呢?广州医院的大夫也这样责问他。止疼片吃完了,还疼,疼得冒冷汗,发烧,说胡话,哭爹喊娘,这才张罗去医院。李大壮的媳妇冯秋萍,这辈子就住过一次医院。大夫说,太迟了,肠穿孔。怎么不早点送来?现在,面对眼前的这些乡亲,他忽然明白了,儿子跟他生气是对的。媳妇这辈子活得太屈,吃没吃上、穿没穿上。最后一次,他得让女人活得值,他得大办,请吹鼓手来,请扎纸活儿的来,把村长请来主事。因为村长收回养鱼塘,李大壮跟他翻脸,一气之下去了南方。现在,人家到车站来接你了,你还计较那些事儿吗?看在女人的面子上吧。过小年的头一天,靠山屯鼓乐震天。李大壮一家,从南方回来过年了。(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大壮的妻子冯秋萍是出了名的抠门儿,在家时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在广州打工时肚子疼也舍不得吃药,舍不得上医院,这反映了她作为乡村打工者的吝啬和小气。B.儿子李强对母亲的病逝耿耿于怀,在火车上一直不愿与父亲李大壮说话,因为在他看来,父亲亏欠母亲太多,是父亲不早带母亲去医院,致使母亲病逝。C.李大壮望着前来候车亭接自己乡亲,情不自禁地想起妻子跟随自己的苦难一生,心中愧疚,决定大办丧事来弥补,这样的结局,耐人寻味。D.过年,原本应该是快乐热闹的,然而在小说中,读者却只能看到让人黯然感伤的一幕,作者通过这样的故事,以小见大,表达出深厚的悲悯之情与真挚的人文关怀。8.文中画线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冬天的早晨,冷,心脏好像被冻小了,往胸腔里缩着,呼出的每一口气都化成白霜,在空气中留下痕迹。9.小说以“回家”为中心来叙事写人,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案】7.A8.①突出东北冬天的寒冷,渲染了悲凉的气氛。②揭示了小说主人公李大壮心境,失去妻子后内心的伤痛与凄凉。③暗示主题,揭示农民工的不幸遭遇,引起读者的思考。9.①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叙事集中紧凑。②突出了打工者的艰难与不幸,表达了作者悲悯之情。③突出主题,希望社会关注农民工的命运,关爱底层劳动者。④回家时悲凉的心境与靠山屯乡亲的热情形成对比,衬托出乡情的温暖动人,赞美故乡温暖的人情。【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这反映了她作为乡村打工者的吝啬和小气”错误,“吝啬和小气”是消极人格特征,这里应该是表现冯秋萍的节俭和生活的艰难。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冬天的早晨,冷,心脏好像被冻小了,往胸腔里缩着,呼出的每一口气都化成白霜,在空气中留下痕迹”,这是在李大壮下了火车后,作者对车站环境的描写,“冬天的早晨,冷”“呼出的每一口气都化成白霜,在空气中留下痕迹”,这是东北的冬天,突出冬天早晨的寒冷;另外“冷,心脏好像被冻小了”,结合文中来看,李大壮妻子在他乡病逝,他带着妻子回归故乡,所以这种冷也是主人公李大壮的内心感受,自然环境的冷与人物内心的凄冷相映衬。这里,作者是用自然环境来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渲染了悲伤的气氛,有力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引发读者对农民工境遇的思考。【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结构思路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小说以‘回家’为中心来叙事写人”,其实是告诉我们小说以“回家”为线索,展开故事,这样使叙事显得更加集中。从人物塑造来看,“回家”是冯秋萍的心愿,“就为她这句话,李大壮安排了这次行程”,文章前部分穿插了对李大壮一家三口的生活境遇的介绍,使李大壮一家农民工的形象更加突出,展现了农民工生活的艰难不易。从主题表达来看,其实“回家”“回家过年”是所有农民工的心愿,小说以“回家”为中心来叙事写人,有利于突出小说的主题。“回家”是要团圆,本是一件高兴的事。而李大壮一家的回家却是如此悲惨,妻子因送医晚而身亡,这不单是死去亲人的哀伤,更有当事人因失责而痛悔之情。在这样的背景下回家,表达出一种悲凉的社会问题,写出中国广大农民工的生存困境,处境艰难,更能引起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表达了作者深厚的悲悯之情。对于李大壮一家来说,“回家”的心境是悲凉的,而家乡人到车站接他们是热情温暖的,两相对照之下让人感受到乡情的温暖,赞美故乡的人情。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进士第。调太平州司法参军,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为实录检讨。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徙襄州、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加直龙图阁、知福州。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会官制行,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姝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昏嫁,一出其力。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乃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安石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选自《宋史·曾巩传》有删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B.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C.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D.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甫冠”,指刚刚成年。在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女子则是满十五岁时绾发戴簪,表示成年。B.“进士”,指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者。殿试录取分为三甲,第一甲称为状元,第二甲称为榜眼,第三甲称为探花。C.“丁母艰”指母亲去世,又称“丁母忧”;“丁”是“当,遭”的意思,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D.神宗,宋朝皇帝赵顼的庙号。庙号,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庙号、谥号、年号等均可代称帝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巩天资聪颖,才华横溢。数百字的文章,张口就能背诵。在十二岁时,试作《六论》,提笔就写出来了,而且文辞十分壮美。B.曾巩治州有方,政绩卓著。他治理齐州时,有一被追捕者自首,曾巩利用此事,分化盗贼,使他们不能纠合在一起,州内治安大好。C.曾巩面对疫情,应对积极。江西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亭传都储存药物,给生活困难的军民提供衣食,分配医生诊治。D.曾巩直言人过,为人正直。神宗曾向曾巩询问王安石为人,曾巩指出王安石虽轻视富贵但为人吝啬小气,所以比不上扬雄。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2)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苏武传》)【答案】10.A11.B12.D13.(1)他年青时与王安石交游,这时王安石的声誉还不大,曾巩就把他引见给欧阳修。(2)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曾巩用衣裳、饮食款待他,并配给随从人员,用车载着所购买的金银布帛,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了。“辇”是名词作动词,意思是“用车载着”,宾语是“所购金帛”,动宾之间不可断开,排除BC;“盗”做“闻”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D。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第一甲称为状元,第二甲称为榜眼,第三甲称为探花”错误。科举殿试录取时分三甲,一甲头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曾巩指出王安石虽轻视富贵但为人吝啬小气”错误。由原文“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臣所谓石安石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可知,王安石轻视富贵是神宗话,且曾巩说王安石吝啬,是指他难以改错,非指他吝啬小气。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游”,交游;“振”,大;“导”,引见;“巩导之于欧阳修”,状语后置,曾巩欧阳修引见王安石。(2)“畔”,背叛;“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女”,通“汝”,你;“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为什么要见你。参考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郡南丰县人。他生来就机智敏锐,读几百字的文章,张口就能背诵。在十二岁时,试作《六论》,提笔就写出来了,而且文辞十分壮美。到二十岁时,已经名闻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后,对他的才能表示十分惊异。嘉祐二年他考中了进士。调任太平州司法参军,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升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任实录检讨官。担任齐州知州,为官理政把严惩奸盗作为根本。章丘人在村里纠众结伙,号称“霸王社”,烧杀抢掠,没有不如(他们)心愿的。曾巩流放了三十一人,又令乡民组成保伍,联合巡查盗贼行踪,有盗贼则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这样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字列于被追捕者之中,一天,他到官府自首了。曾巩用衣裳、饮食款待他,并配给随从人员,用车载着所购买的金银布帛,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了。曾巩之所以这样将事情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分化那些盗匪窃贼,使他们不能纠合在一起。自此以后,乡里十分平安,人们外出甚至可以连家门都不关闭了。调任襄州、洪州知州。适逢江西这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亭传都储存药物,作好准备,解决需求。军民因生活困难自己不能调养的,便招来住在官舍,供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配医生给他们诊治,把他们医治的效果记载下来,作为成绩考核的依据。加直龙图阁、任福州知州。福州佛寺很多,僧人贪求富饶的财物,争着想做主守,就行贿请求官府作决定。曾巩教僧徒们共同推选主守,将推选的人记录在册,按次序相补。福州没有用作太守俸禄的田地,每年用卖园圃的蔬菜来获取收益,太守的收入常年达三四十万。曾巩说:“太守与民争利,合适吗?”就停止了这种做法。后来的官员也不再用这个办法获取收入。刚好遇上实行新的官制,拜曾巩为中书舍人。几个月以后,他因母丧离职。又过了几个月,曾巩也去世了,终年六十五岁。曾巩品性孝顺友爱,父亲逝世后,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而薄弱无靠的情况下,抚育了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都是他一手出力操办。他年青时与王安石交游,这时王安石的声誉还不大,曾巩就把他引见给欧阳修,到王安石得志,就对他有不同看法。神宗曾经问他:“王安石这个人你看怎么样?”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学和行义,不次于扬雄,因为他吝啬所以又不及扬雄。”神宗说:“王安石对富贵是看得很轻的,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的吝啬,指他敢作敢为,而难于改正错误而已。”神宗听后觉得这话是对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昼居池上亭独吟刘禹锡①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法酒②调神气,清琴入性灵。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③【注】①刘禹锡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他长期遭贬,备受打击。②“法酒”是按照法定规格酿造的酒。③汉刘向作《杖铭》“历危乘险,匪杖不行;年耆力竭,匪杖不强;有杖不任,颠跌谁怨?有士不用,害何足言”。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正午时分池上亭周围的恬静凉爽,为“独吟”创设了一个幽雅的环境。B.颔联以“静”“闲”两字写形,借助“蜂教诲”“鹤仪形”写神,耐人寻味。C.颈联“法酒调神气”与“暂凭杯酒长精神”中饮酒意趣不同,后者显得落寞。D.尾联说当今为几杖作铭,又有什么意思,暗含讽刺,隐隐透露出内心的不平。15.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4.C15.①坚强不屈,积极乐观。面对挫折不屈服,师蜂自励,显勤奋勇敢;以杖自励,有政治抱负;②志趣高雅,品格高尚。以鹤自比,情怀高洁;调酒抚琴,志趣高雅;机心已息,胸怀坦荡。【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意趣不同,后者显得落寞”错误,本诗“调神气”指调节精神,与“长精神”是一致的,诗人刘禹锡最可贵的品格就是不甘沉沦,在寂寞中力求振拔的精神。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形象的能力。诗中主要通过环境衬托、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借助“蜂”“鹤”“酒”“琴”等典型意象,来展现出诗人美好的心灵的。“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首联两句写出恬静幽雅的环境,借以衬托诗人孤独闲适的情韵。“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颔联写诗人的两个动作:看和想。从所看所想的内容展现出诗人美好的心灵。蜜蜂飞舞,他静静看去,感到很受教益。“蜂教诲”三字,说明诗人从蜂的勤奋勇敢受到启示。我国古代有“圣人师蜂”的说法。师蜂自励,表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闲想鹤仪形”从“想”字着笔,“鹤仪形”是君子的仪形。这里以“鹤仪形”为尚,修德至勤,表现了“身闲志不闲”的高尚情操,形象高洁。“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颈联进一步刻画诗人的自我形象。诗人饮酒是为了“调神气”,即调节精神。这与“暂凭杯酒长精神”一致。借清琴以陶冶性灵,寄托自己高洁的情怀。仍从“静”、“闲”两字着笔,表面上写得恬淡闲雅,而感情的伏流并不平静。接受“蜂教诲”,应该勤奋工作,勇于为人;取法“鹤仪形”,应该进德修身,心存社稷。但诗人当时已被排挤出朝,无政可从。这种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使诗人深感苦闷。“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尾联作达观之语,但又以反问句作结,隐隐透出内心的不平。“机”是机心。世人为了争权夺利,机心百出,刘禹锡无意于此,所以说“机已息”。给几、杖作铭文,有自警或劝诫之意。诗人虽然已被排挤出朝,无政可从,但依然不忘进德修身。虽对朝廷不满,依然以杖自勉,心存社稷。(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望海潮》中“______,_____”用了互文手法,写出了无论白天黑夜,湖面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2)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_____”,以美人衬托周瑜的英姿勃发;再写“______”,以曹操军队的惨败衬托周瑜的军事才能。(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是“______”的结局。(4)《岳阳楼记》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边塞壮美,而《渔家傲》中描写落日的句子“________,_______”却描写出边塞的悲凉。【答案】①.羌管弄晴②.菱歌泛夜③.小乔初嫁了④.樯橹灰飞烟灭⑤.封狼居胥⑥.赢得仓皇北顾⑦.浮光跃金⑧.静影沉璧⑨.千嶂里⑩.长烟落日孤城闭【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羌”“樯橹”“胥”“仓皇”“璧”“嶂”。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绝非_____,而是有着翔实的数据支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也令人______: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一年级,中国学生的近视比例上升了50%以上。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原因诸多,电子产品的伤害,学习负担过重,缺少户外运动……防控孩子近视,已,不容丝毫延宕。其中,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据调查,孩子近视,一些家长,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然,不独防治近视,让孩子身心健康,茁壮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同以往的是,相关制度设计已提出,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只要这一制度发力发威,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一定能够得到遏制并扭转。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混淆视听触目惊心刻不容缓不以为然B.危言耸听触目惊心迫在眉睫不以为意C.危言耸听惊心动魄迫在眉睫不以为然D.混淆视听惊心动魄刻不容缓不以为意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为恰当的一项是()A.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B.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C.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D.世界卫生组织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B.心灵的窗户如果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C.心灵的窗户如果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D.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答案】17.B18.B19.D【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混淆视听”,用假象或谎言让旁人分辨不清是非。“危言耸听”,故意说些吓人的话,使人听了吃惊。根据“有着翔实的数据支撑”可知,并不是故意说吓人的话,所以选用“危言耸听”。第二空,“触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轰动。“惊心动魄”,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通过《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让人感觉事态严重,所以选用“触目惊心”。第三空,“刻不容缓”,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结合“不容丝毫延宕”分析,所以选用“迫在眉睫”。第四空,“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结合“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分析可知,所以选用“不以为意”。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语句有两处错误: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句式杂糅,可改为“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二,“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多人”不合逻辑,可改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或“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人”。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选项B。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关’上”“蒙了尘”两者是选择关系,所以用连词“或者”而不是“甚至”。同时,“如果”应在主语“心灵的窗户”后面,所以排除B、C。“美丽未来”“拥有出彩人生”之间,“精彩人生”应该在后,更符合语境内容,所以排除A。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众所周知,盐和糖摄入过多对健康不利。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盐和糖常常结伴而行。放盐多了,①,使咸味变得柔和,不刺激。而当糖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味觉就开始麻痹,尝不出太浓的甜味了。这时只要稍微加点盐,②。糖和盐的这种“微妙关系”对我们来说有利有弊,很多时候,糖成了咸味的“减弱剂”,在1%~2%的食盐溶液中添加10%的糖,几乎可以抵消咸味。所以很多甜咸口味的菜里,③。比如,糖醋排骨、鱼香肉丝等,咸味被甜味消减了。在外就餐,尽量少点这类菜肴。在家烹调,要少放糖和盐。市面上还有很多糖和盐含量都很高的食品,大家要格外注意。像果脯蜜饯。比如酸酸甜甜的话梅让人欲罢不能,但吃进10个,摄入的盐就占一天总量的56%。你可能吃的时候并不觉得咸,这主要是因为加工时会加入很多糖。再如鳕鱼丝等海产干货,味道鲜美,有嚼劲,营养丰富。可数据显示,鳕鱼丝竟是含盐大户:100克鳕鱼丝含钠2克,相当于5克的盐。并且配料表上,白砂糖的位置特别靠前,是典型的高糖高盐食物。大家选择食品时,要注意查看食品标签,尽量选择糖和盐都较少的产品。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含有对大众的建议,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答案】20.①只要再加点糖就可缓解咸味②就会让甜味变得很明显③食盐浓度要比感觉到的更高(往往含有较多的盐)21.市面上有很多糖和盐含量都很高的食品,因此,大家选择食品时,要注意查看食品标签,尽量选择糖和盐都较少的产品。【解析】【分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前边交代了“盐放多了”,后边提到“使咸味变得柔合”等,中间应填入“加点糖就可以使咸味降低、缓解”之类的句子。②处前边说“当糖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味觉就开始麻痹,尝不出太浓的甜味了。这时只要稍微加点盐”,接下来应该填入和“只要”能够搭配的关联词“就”等词语。再根据糖与盐的关系可知,加点盐就会使糖味变得明显。据此得出答案。③处前边提到了“糖成了咸味的“减弱剂”,在1%~2%的食盐溶液中添加10%的糖,几乎可以抵消咸味”,所以应填入“食盐浓度很高”之类的词语。【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题干要求“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含有对大众的建议”,因此,概括时必须根据语段内容,概括出含有建议性的句子。本段第一句话是“市面上还有很多糖和盐含量都很高的食品,大家要格外注意。像果脯蜜饯”,可以概括为“市面上有很多糖和盐含量都很高的食品”。根据最后一句话可以概括建议为“大家选择食品时,要注意查看食品标签,尽量选择糖和盐都较少的产品”。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每逢特定时刻,回望过去,学业的进步,事业的发展,宏图的实现,常让我们欢欣鼓舞,但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这些都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以“起点与终点”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起点与终点我抚过盛唐战马的长鬃,掠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