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的文献综述_第1页
低碳经济的文献综述_第2页
低碳经济的文献综述_第3页
低碳经济的文献综述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低碳经济的文献综述【摘要】:在气候问题备受关注的国际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章首先分析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起源,然后从国外和国内两方面分别分析了低碳经济理论和低碳经济评价的文献综述,最后浅析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情景分析。【关键词】:低碳经济、气候变化、经济评价、情景分析一:低碳经济的概念、起源及内容(一) 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LCE是指一个经济系统只有很少或没有温室气体排出到大气层,或指一个经济系统的碳足印接近于或等于零。 巴低碳经济可让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避免剧烈的气候改变,减少恶劣气候令人类造成伤害的机会,因过高的温室气体浓度可以会引致灾难性的全球气候变化,会为人类的将来带来负面影响。(二) 低碳经济的起源在国际社会上,关于低碳经济的起源,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五个阶段:(1).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布兰特兰的报告一一《我们共同的未来 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拉开人类重新评价西方 工业化及其后果,改弦更张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序幕。(2).初步建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体系规则。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宗旨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对气候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3).初步建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规则 。1997年12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大会上,参加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 (4).低碳经济的正式提出(2003~2006)。“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是由英国首相布莱尔于 2003年2月24日发表的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一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 5)•低碳经济的发展时期 (2006年~)。2009年7月8日,八国集团峰会提出,到2050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应在1990年或其后某一年的基础上减少80%以上,到2050年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少50%实现这个目标,全球经济就必须转型到低碳经济。这预示着从现在到2050年的未来40年,低碳经济将是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二、低碳经济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一)低碳经济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国外文献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历史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或者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Sehmalesee)(1998)、Galeotti(1999)证实了人均收入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里倒“U”型曲线。Grubb。(2004)等通过对早期英国的研究得出,在工业化初期,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人均二氧化碳排放较高,但是经过这一阶段之后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显得较弱。 Treffera(2005)等学者对德国GH(排放量的减少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政府采用一定的措施可以实现 GHG*放量的减少与经济的较快发展。Wara(2007)认为,清洁发展机制不仅被看作全球的碳交易市场,而且能被看作是一种补贴和政治机制,因为它在实现政治目标方面是最有效的。(二)国内低碳经济理论和低碳经济评价的综述1.国内低碳经济理论研究文献述评国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自21世纪以来,有关低碳经济的研究才逐渐增多。总体而言,国内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低碳经济的内涵方面。付允(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 (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鲍健强(2008)指出,碳排放量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孕育了低碳经济,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金乐琴(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与当前大力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也有密切联系。第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意义方面。黄栋(2009)认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出于以下考虑:首先,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伴随工业增长所带来的能源和资源消费会大幅度增加。其次,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也要求中国承诺更多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第三,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业是一个潜力无穷的朝阳产业。冯之浚(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增强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以及缓解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上所面临的国际压力的需要。这既符合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又可以面对来自国际上的挑战。第三: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方面。王毅(2009)指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探索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我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一致性。从另一角度看,中国如果不能尽快实现包括低碳化在内的发展方式的转型,将会面临更多的风险。金乐琴(2009)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诸多不利条件:一是发展阶段。二是发展方式。三是资源禀赋。四是贸易结构。当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也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减排空间大。二是通过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的余地较大。三是减排的成本低。四是技术合作潜力大。第四: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途径和战略对策。鲍健强(2008)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二是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三是发展低碳工业,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四是建设低碳城市,开发低碳居住空间,提供低碳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五是通过植树造林、生物固碳,扩大碳汇。2.国内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述评张雷(2003)运用多元化指数方法分析了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 ,认为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多元化会导致国家从以高碳燃料为主转向以低碳为主。赵云君等(2004)通过选择多个单一国家的不同样本,发现有些指标的实证结果相互矛盾,从而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只是一个客观现象,而不是一个客观规律”的论断。赵一平(2006)根据“脱钩”和“复钩”的思想,提出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相对“脱钩”和“复钩”的概念模型,并对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的响应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对我国能源弱“脱钩”现象背后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主要矛盾进行识别与分析。脱钩指标研究初步显示出其重要价值。谭丹,黄贤金,胡初枝(2008)首先测算了我国工业各行业近十儿年来的碳排放量 ,并总结了我国工业行业碳排放的特征,进而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了我国工业行业碳排放量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产业产值与碳排放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通过测算工业各行业单位GDPS排放量的变化,分析了工业行业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的关系。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情景分析文献综述《国合会政策研究报告2009中国发展低碳》刘世锦,康韦,史蒂格森分了四个情景,来分析不同情景下的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 1)高经济增长基准情景。(2)高经济增长低碳情景。( 3)高经济增长强化低碳情景(4)低经济增长低碳情景。同时政策研究报告指出:五个支柱和三个基础构成了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路线图。一、新型和低碳工业化。二、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建设低碳城市。三、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四、形成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加大财税金融激励。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建立绿色信息共享和监督机制。五、改善土地利用,扩大碳汇潜力。最后报告给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1)、尽早启动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并将其纳入十二五规划(2)、改革能源价格形成机制(3)、建立绿色税收体系,加大鼓励低碳经济的财政投入(4)、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利用市场机制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5)、大力促进低碳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强国际合作(6)、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法规和标准的执行( 7)、改进能源统计体系,逐步引入碳排放统计(8)、将低碳发展纳入城市规划,并开展试点【参考文献】【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Z].2OO8.【2】SternN.SternReviewonTheeconomicsofClimateChange[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OO7.【3】付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4-19.【4】OECD.IndieatorstoMeasureDecouplingofEnvironmentalPressurefromEconomicGrowth[R].SummaryReport,OECDSG/SD,2002.【5】朱守先.城市低碳发展水平及潜力比较分析[J].开放导报,2009(8):10-13.【6】郭万达,郑宇.低碳经济:未来四十年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 战[J].开放导报,2009(8):5-9.【7】潘家华,庄贵阳,陈迎等.英国气候变化政策:通过激励机制促进低碳发展[N].中国环境,2006.1.27.【8】.DTI(DepartmentofTradeandIndustry),EnergyWhitePaper:OurEnergyFuture-Creat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