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修辞转向社会现实与理论基础
本文主要分析了人文学科的修辞倾向和修词学的批判发展趋势。这两个发展趋势及其修词学的重要性。第一大转向是修辞转向。虽然人文学科修辞转向的实际发生时间远远早于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认为修辞转向和哲学等的语言学转向几乎同步,但一般的研究都是根据Simons在他1990年主编的那本修辞学论著《修辞转向》中提出的修辞转向的基本假设。根据他的分析,20世纪80年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出现了令人关注的修辞转向。他认为这种转向与西方称霸多年的科学主义在解释人文社会现象时表现出的捉襟见肘有关。貌似客观、公允的科学描述和解释实际上只不过是各种主体和权力关系利用修辞对现实所进行的重新构建而已。修辞转向意味着人们对真理、现实、主客体关系等的重新认识,是一种反客观科学主义的人文回归。本文在阐述修辞转向背景的时候,将探讨几乎鲜有涉及的它和20世纪初发生的语言转向的区别。第二大转向是西方修辞学的批判性转向。系统研究该转向的述说无论在国内或国外都不多。这是本文探讨研究的重点。社会批判理论对许多学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西方修辞学者如McGee、Simons、Mckerrow、Shapiro、Schiappa等运用批判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拓展传统修辞学的内涵和方法,成功地演绎、发展出了一套与社会、批判理论相结合的修辞学新方法,为古老的修辞学开辟了新的研究和实践内容,使一度被边缘化了的修辞学重新获得了与社会现实的关联,为修辞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此有必要对“修辞”一词做点说明。西方的修辞经过多年的发展分化成好几个内容,包括说服(论辩)理论、演讲理论、修辞格的研究、文体研究、写作研究等。本文所谓的“修辞”,主要与说服有关。必须指出的是,西方学者提出的“修辞转向”一词中的“修辞”已经是一个高度抽象了的概念。它主要指的是现实的文本化过程,即话语运用修辞对现实进行重构的过程。也许Brown那本专著的书名就是最好的注解:Societyastext:EssaysonRhetoric,Reason,andReality。修辞学的批判性转向在理论渊源上是多元的:社会批判理论的论者有Foucault、Habermas、Bourdieu等;社会构建理论的论者有Berger、Luckmann等;从方法上看,Perelman的新修辞学、Toulmin的论辩理论等都为修辞学的批判转向创造了条件。修辞学批评转向后对自身学科产生的最大影响是社会参与性和对权力操控话语的批判性。这使修辞学与批判话语分析等其他学科产生了交叉,这种交叉的一个现实成果是批判修辞学的诞生。一、修辞转向:一种融合实践的研究对象20世纪初哲学家对语言的关注导致哲学界出现了“语言转向”或“语言学转向”,哲学的中心话题从知识起源、认识等转向了语言的意义。虽然哲学界的语言关注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通过语言哲学这一分支得到了充分的显现,但作为一个术语,哲学的“语言转向”这一提法却是由Gustav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这一提法后来因Rorty的那本TheLinguisticTurn.EssaysinPhilosophicalMethod而被学界广为接受。哲学上语言转向的一个标志就是哲学家开始注意到语言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作用,他们开始分析语言意义和认识逻辑意义之间的关系,如Russell、Frege等;还有一些哲学家试图突破逻辑哲学的束缚和传统语义学的桎梏,使哲学能对传统逻辑不能有效解释的非真值条件句子给出解释,如Grice、Austin、Wittgenstein等。人文学科的“修辞转向”通常被认为是Simons在编撰TheRhetoricalTurn时提出的一个术语。在他之前,WayneC.Booth在1965年就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TheRevivalofRhetoric这一概念。和“修辞转向”意义比较接近的是Eagleton提出的“修辞复兴”一说。Eagleton的修辞复兴说虽然没有点明人文社科出现了修辞转向,但他认为话语体系所包容的各种政治权势的张力应该是以研究说服为主要任务的修辞学的关注对象。Vickers的InDefenseofRhetoric一书尽管多少有些保守,但对修辞学的新任务也有明确的表述。Simons在分析西方人文社科研究的现状时指出,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出现了许多对科学主义的批判以及对真理、现实、主客体关系等的再认识。尽管这种认识在哲学的“语言转向”后已经产生,但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的这种批判更系统、更深入、更具有冲击力。他在书中列举了一些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以修辞作为中心词的研究成果,并因此称之为“修辞转向”,如Brown的SocietyasText,MichaelBillig的ArguingandThinking:ARhetoricalApproachtoSocialPsychology,DonoldN.McCloskey的TheRhetoricofEconomics,Nelson、Megill和McCloskey的TheRhetoricoftheHumanSciences,Simons的TheRhetoricintheHumanSciences。修辞转向是在批判传统科学主义的基础上实现的。Brown指出,20世纪80年代出现修辞转向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意识到现实及其与真理的关系是人们对世界进行主观重构和阐释的结果。科学客观主义所展示的客观实在属性具有相当的欺骗性。正如当时Berger和Kellner在分析Weber时所说的:“人文现象不会述说其自身的含义,这些含义必须被发掘阐释。”他们认为,外部世界进入人们的眼帘之后,迅即失去它们的独立性,因为人们的注意角度、认识方式、解释模式都意味着外部世界在和人这个主体发生互动的过程中,被主体赋予了意义。如果主体一时无法确定其意义,它会不懈地试图按其认知体系去建立意义和关联性。意义与关联性的认可和建立过程就是主体对客体的主体化过程。当主体确立了意义之后,这个意义还会被传递给其他主体,争取其他主体的认可。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为主体的客体化过程。语言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而这个过程被看做是语言对现实进行的语言建构过程。科学主义之所以能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原因就在于社会性和主体性被话语文本掩饰得相当彻底,而修辞在这个掩饰过程中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也就是说,认识主体借助一定修辞手段对社会现实等进行重构,在重构的过程中又依仗修辞掩饰了客体化过程中的主体痕迹,使原本属于主体的认识或阐释获得了相对独立于主体的客体地位。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的张力在修辞手段的帮助下被化解了。社会主体和认知客体似乎得到了统一。人文学科的“修辞转向”指的就是人们对修辞在社会现实建构过程中的作用的重新认识。之所以称之为“修辞转向”,就是因为社会认知、外部存在、主体世界、所谓的真理等都是通过各种修辞手段被文本化的,各种界线都是被修辞消解的,客体与主体在进入话语前所存在的张力在修辞的调节下得到一定的平衡,各种文本成分聚合后所产生的张力也因为修辞的作用而被牵制。必须指出的是,尽管语言转向和修辞转向在深层次上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但两者有重要的区别。也许是Rorty在两个转向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这种区别竟然很少被学者注意到。首先要指出的是,“语言转向”主要发生在哲学界,是形而上的哲学界试图对自身的限制做一次形而下的现实突破。“修辞转向”并没有形而上的牵制,它并不仅仅囿于哲学家,不只是关注哲学家所感兴趣的那些有限的语言意义问题,它涉及的是完完全全的形而下的问题。它不再是论证某一个抽象理念或逻辑体系和一个可能世界或现实世界的高度抽象命题。它要解释的是社会人如何在特定社会空间并在受制于特定的权力关系网络的情况下去构建社会现实、进行社会认知。“社会性”意味着这些活动的主体交际的互动性,以说服为核心的修辞活动自然就成了这些社会构建、社会认知、主体互动交际的基础。修辞转向所涉及的理论渊源也呈多样性,主要有社会理论、批判理论、社会构建理论等。这些理论的代表人物有Marx、Weber、Durkheim、Bourdieu、Geertz、Foucault、Gramsci、Habermas、Berger和Luckmann等。在语言转向中,语言的表征功能(representationalfunction)很明显,语言具有鲜明的他指功能(referentialfunction)。这就意味着就语言转向而言,有一个独立于语言表述之外的主体世界和客体世界,尽管语言的表述对主体和客体世界有较大影响,但其辅助性的工具化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修辞转向的基本假设和语言转向有实质性的区别。在修辞转向中,人们意识到语言文本并不是主体或客体现实的简单表征,它是所表征的现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本身就是对现实的重构和分类。社会现实通过语言文本被文本化了。在文本里很难截然清楚地区分被表现的客体和主体,也很难划分被表征的外部世界和文本世界之间的区别。在文本里,一切都被重构,外部的世界一旦进入话语文本后就被融合了。二、批判理论的形成就在人文学科发生修辞转向的同时,修辞学本身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和发展,即修辞学的批判性转向。修辞学的批判性转向与修辞学力图摆脱在当代学科分类中所处的尴尬地位有关,也与当代西方修辞学试图加强自身学科的社会参与度及关联性有关。西方修辞学自20世纪后就发生了学科研究领域的分化和重组,修辞学在美国似乎更多地和写作产生关联,传统修辞的一些内容被传媒等系科所吸纳,公共演讲也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出现在学科平台上。修辞学的分化和重组虽然为修辞学拓展了地盘,但修辞学的影响力却日渐式微。人文学科发生的修辞转向为修辞的重整旗鼓带来了新的契机。人文学科的修辞转向使修辞学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既然社会表征是一个修辞化过程,那么借助修辞学我们也一定能解析这个修辞化过程,还原客体的前主体化状态。不过,传统的修辞学似乎难以担当此重任,因为这个还原、解析过程是一个批判过程。于是时下盛极一时的批判理论为修辞学的批判性转向提供了理论依据。修辞学的批判性转向指的究竟是什么?首先我们必须梳理促成这个转向的相关理论渊源。如果追根溯源,这个词可能与康德的三个批判有关,实际上这个词也确实保留了康德使用时的基本含义,但一般认为这个词现代意义上滥觞于MaxHorkheimer1973年的那篇著名的TraditionalandCriticalTheory。批判理论也是因为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章而迅速形成并得到了发展。影响修辞回归复兴和发生批判性转向的关键理论总的说来有这么几个:Habermas的市民社会理论和交际理性理论,Berger和Luckmann等的社会建构理论,Foucault等的权力理论。市民社会理论是Habermas在TheStructuralTransformationofthePublicSphere:AnInquiryintoaCategoryofBourgeoisSociety中提出的一个有关社会发展的假说。他认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展开、中产阶级的兴起,社会将演化进入市民社会。就社会结构而言,独立的公共领域的建立是市民社会的标志,平等、多元化等诸多与社会民主化进程有关的概念是判断公共领域独立性的主要依据。就话语而言,市民社会需要理性原则指导下的说服话语体系。修辞这个以说服为基本内容的活动自然成为社会话语活动的基本要素。其实Vickers和Kennedy虽然没有用相同的字眼,但都曾阐述过修辞和民主理性的关系。Habermas的交际理性理论对修辞学来说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且交际理性和修辞学的论辩理论有许多共同点。交际理性要求任何一个命题都必须经受合理测试,也就是说任何命题都有证明自己的义务。意义的确立取决于求同原则(consensus)。交际理性是Habermas的市民社会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毋庸多言,Habermas的交际理论对证明修辞学在现代社会的关联性提供了很好的依据。社会建构理论强调知识的社会性和相对性。Berger和Luckmann的社会建构理论认为知识乃至现实都是特定的社会建构的产物,因为我们所观察到的现实是通过一定的主体视角所获得的,知识则是根据这个视角所产生的认识体系。所谓认识客体只是主体对客体的主体化。他们在TheSocialConstructionofReality一书中指出,推理论证不过是一个社会过程,它受认识过程的两大因素制约:一是合法性,二是社会化。主体视角、合法性以及社会化等都意味着认识的确立与主体间的交际沟通以及求同(consensus)有关,也就是说和说服(论辩)有关。Perelman对此有精彩论述。Foucault的权力理论深入、系统地分析了话语和权力的关系。在他看来,话语并不是权力的表述,或者其语言外化形式,话语本身就是权力,发表话语就是在实施某一种权力。值得注意的是,他所说的权力并不是某种体制的权力或威势。权力是各种力量关系的聚合,是通过一定的话语体现出来的。在他看来,通常所指的真理就是权力的最典型范例,因为真理并不单纯体现某种客观的存在,它是社会条件、话语体系等各种力量碰撞后的结果。Foucault的话语与权力关系的假设显然突出了修辞的作用。话语中的各种力量自然是通过修辞化过程实现张力平衡的。简而言之,市民社会的平等概念导致话语的多元化,多元化则要求通过交际理性达到相对的一致。知识的社会化建构和话语的各种力量的权力张力使交际理性、主体间的对话变得举足轻重,而交际理性和主体间的对话使古老的修辞学又找到了用武之地。问题好像又回到了亚里士多德谈到的修辞学必须解决的三个方面的问题:ethos、pathos和logos,前两者表示主体间的关系,后者则是话语体系本身。为什么修辞学必须完成批判性转向之后才可能有效发挥其作用呢?答案是多元的。由于修辞转向和社会现实重构有本质关联,因此本文的解释主要是社会学方面的。现代修辞分析要探讨话语体系中各种力量平衡的关系,揭示现实的社会建构性,要揭露对话主体在建构话语时的作用,就必须摆脱认识主体自身的局限性。按Berger等的话来说就是要调节自己的认知模式,采纳某种公认的推导程序,即被历史和其他许多认识主体所证明是有效的认知模式。也就是说,所谓的“批判性”就是使自己的意义重构、认识过程公共化,推理判断的依据不再是一己之理,而是主体间对话的结果。修辞学的“批判性”指的就是公共化、主体间对话的特性。批判话语分析的代表人物Wodak对“批判性”的定义也许更具体:“从根本上,‘批判性’指的是学者在研究中与资料保持一定的距离,把它放置于社会关系中,采纳明确的政治立场,注重自我反思。”该定义里涉及的距离、社会等几个要素都表明批判性的关键在于对主体自身认知框架的超越。Wodak所谈到的政治性意味着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公共性是复杂的,因为它只能是一个相对概念,不同群体有不同的认知模式。也许要借用Peirce所谓的communityofinterpreters来解释这里的群体概念。Wodak最后谈到的自省性所强调的是在批判认知过程中,认知主体必须时刻注意到自身的局限性和个体认知框架的干扰。也唯有具备这样的批判性,修辞学才可能破解社会文本,揭示文本的社会特征、文本所蕴涵的社会认知和文本自身各种复杂社会权力关系对说服性话语的操控等。如此,才能像Schiappa所说的,尽管方法不同,关注点不尽相同,仍可以知道修辞学所进行的是一种哲学分析,一种社会参与。修辞分析不再仅仅关注文本的结果,它更注重修辞过程,即人们是如何通过修辞手段对一个简单的事实进行社会重构,使社会现实文本化的。批判性转向发生的确切时间与修辞转向一样,学界并没有明确的定论。Simons有关“修辞转向”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推测,只是基于社会现实的文本化已在当时引起了人文界的高度关注,且有多部论著都冠以“修辞”一词这些事实。其实语言转向和修辞转向是很难厘清、分断的。同理,在人文社科修辞转向发生的同时,修辞的批判性转向也已开始了。许多西方的修辞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就提出了修辞与认识的关系,修辞与政治、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Perelman的新修辞学和Toulmin的论辩理论。美国修辞学家RichardWeaver就被看作是一个社会修辞论者,因为他认为修辞与社会现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修辞行为是一种价值判断行为,是一种思想行为。在他的修辞理论体系里,文化理论、政治理论和哲学、伦理等人文理论都被包容进去,以至于有学者认为他不是一个地道的修辞学者。Scot在1967年提出了修辞是一种认知的命题,他认为修辞是我们的认知主体在一系列互动对话后的产物,他的论点后来被许多学者所采纳。但这些人在修辞学圈外的影响很小。修辞学的批判性转向也许是在西方社会的人文社科的修辞转向被学界接受,批判性理论的影响蒸蒸日上的情况下才被正式认可的。1991年,Charland、Hariman等先后发表了有关修辞学批判性转向的论文,引起了学界的注意;Angus在1992出版了那本以批判转向为书名的论著:TheCriticalTurn:RhetoricandPhilosophyinPostmodernDiscourse,系统梳理和分析了修辞学所出现的批判性转向;Murphy在1993年撰写了讨论修辞学与社会批判的关系的论文;Swartz在1995年也出版了一本探讨修辞学和当代批判思潮关系的著作。除了Angus等的成果外,较好反映修辞学批判转向、修辞的社会参与性的研究者是Kent、Stillar、Hauser、Judd、Schiappa、Roberts-Miller、Tindale等。北欧有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修辞学流派,那就是以Eemeren、Grootendorst等为核心的语用—辨证论辩学派。从1986年开始,他们发表了大量的论著。其中有一本论著的题目就有“批判性”这一术语:CriticalDiscussion:ThePragma-dialecticalApproachtoArgumentation。这本书2002年由张树学翻译介绍到我国。也许最值得注意的是Mckerrow创建的批判修辞学理论。此外,PatriciaRoberts-Miller2005年发表的论文也颇有影响。三、论辩推理的主体框架修辞学批判性转向的理论渊源与哲学、批判理论、社会构建理论等有关,但所涉及的具体修辞分析方法则与Toulmin的论辩理论、Perelman的新修辞学等有直接的传承关系。Toulmin在他的TheUsesofArgument一书中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推理的论辩理论。他的观点是,论辩是提出、证明某个主张或命题的过程,而主张或命题是以一定的论据认定为依据,以一定的推理程序为依托的。他在书中简洁地勾勒出了论辩推理的基本因子:claim、data、warrant、backing、modalqualifiers、rebuttals。这些基本因子形成了论辩推理的一个主体框架。和一般实用逻辑理论不同的是,他认为,主张或命题的认定虽然有一定的逻辑共性,但任何主张由于都有一定的领域,因而论据的认定都有一定的域特殊性。推理的结论成立与否和特殊的域有关。每一个领域都有该领域所认可的推理程序惯例和推理依据。他的理论对美国修辞界有重要影响。Perelman提出的新修辞学是有关实用推理的学科,但和一般实用推理的理论不同,该理论在分析实用推理的时候突出强调了主体间的对话性。由于修辞学批判性转向复杂的理论渊源关系,相关的修辞学家们除了依据实用推理、论辩的理论外,不同的修辞学流派根据需要会借助各种语言学理论、文学批评理论、人类学理论、社会学理论等,在分析方法上修辞分析呈开放性和多元性。批判性修辞分析常见的切入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读者的修辞手段(readerpositioning)。读者定位主要涉及读者和文本的关系问题。由于修辞过程具有对话性,因此文本的生成过程中一定有某些修辞手段对读者进行关系定位,如通过激活作者所希冀的背景知识,或唤起特定的情感,或唤醒某种记忆,或诱使读者做出某种认同,等等,以达到通过文本修辞操控读者的阐释目的。定位读者的修辞手段非常丰富,有语词层面的、句子层面的、话语层面的、非文本层面的,等等。修辞分析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找出显露或隐含在文本里的那些定位读者的修辞手段,从而揭示某文本的社会性和思想性。2.读者基于文本视角的认知能力强化(perspectivization)。视角定位和读者定位有着重要的联系。视角定位的研究主要涉及文本采用了哪些具体的修辞手段,强行规定审视问题文本视角。这是文本操控读者的有效修辞手段。读者是一个独立于文本世界之外的群体,他们可能有不同的价值判断体系、不同的情感世界和社会认知方式,因而他们往往会选择自己常用的方式、独特的视角去阐释文本,即Schutz和Luckmann所谓的naturalattitude,也就是认知心理学的思维定式。选择合适的文本视角去顺从读者的自然态度便能达到解除读者思想武装、心理警戒的目的。同理,悖逆读者的自然态度便能破解读者的思维定式,达到操控其思维过程的目的。3.辩理论、新修辞学(definition)。所谓的词义定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定义。定义的分析研究在理论逻辑学、实用逻辑学、论辩理论、新修辞学等方面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定义不仅仅阐明具体关键词语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它涉及审视问题的角度、论据的关联性、文本阐释的合理性、读者的定位、事实性的确定、文本优越性的确立等诸多方面。按照Stevenson、Schiappa等的研究,不同的定义起不同的作用,定义是操控文本、操控读者、操控事实的最有效手段。4.多声使用的切入点(multivocality)。文本的多源性和多声部性是文学及文化理论家巴赫金的一个著名论点。许多修辞学分析都采纳和发展了他的理论。在具体的修辞分析过程中,这个切入点是揭示Foucault有关话语内部张力的最好手段。由于话语的成分,如语词本身有历史的传承性,当它们聚合后尽管不违背句法准则,但还是可能会在语义、语用等场域发生排斥和冲突,也就是巴赫金所谓的语词离心和向心态势。尽管借助于一定的修辞手段,各话语成分取得了空前的统一,但犹如一段交响乐,多声部特征还是依稀可见。对文本多声部的分析自然能揭示文本内在的权力张力,发现文本主体和其他主体、文本和其他文本以及主体在客体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5.真实的中国官方态度(evidencing)。文本的目的不仅仅是提供一个社会现实的再现,它还要求读者接受文本对社会现实的解读,因此文本阅读过程是一个主体间的交际对话过程,一个依据交际理性的说服过程。由于市民社会的平等、民主要求对论据的充分度、关联度、时效性、权威性、代表性等有特别的规定,对论据的各种形式的占有和操控对论辩过程往往起生死攸关的作用,而这种占有和操控是通过不同的修辞手段实现的。修辞化过程同样也影响着论据本身的构成,通过对论据定位的分析便可以发现,当一些事实被选用为论据时,这些事实已经丧失了其客观性,成为主体社会现实重构的一部分。当然,批判性修辞分析的切入点很多,以上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在修辞学发生了批判性转向后,话语的任何构成要素、话语间的关系、与话语有关的主体间关系、社会背景等都可能成为修辞分析的关注对象。在此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展示这些切入点是如何工作的。该例子是西方一篇报道中国大陆官方对陈水扁访美态度的片段。西方的新闻报道很典型地反映出了我们前面提到现实重构、主体性掩饰等问题。他们的报道往往给人以简单的事实陈述的印象,似乎论据充分,语言平实,有相当的客观性,报道的主观视角和对现实的重构被巧妙的修辞手段遮蔽了。这种修辞化的结果是读者放松了报道主体对报道内容干涉的警惕,不知不觉地被报道说服。ATLANTA(CNN):ChinaiswarningthatifTaiwan’spresidentChenShui-bian’engagesin″inappropriateactivities″duringhisupcomingstopoversintheUnitedStates,itwoulddirectlysend″negativeripples″throughSino-UStiesandincreasetensionbetweenBeijingandTaipei.″WeopposetheTaiwanesegovernment’suseoftheinternationalstagetocreateatheoryoftwoChinas—oneChinaandoneTaiwan,″saidZhangMingqing,thespokesmanforChina’sTaiwanAffairsOffice.乍一看,这篇报道好像很客观中性,因为找不到明显表明报道主体态度的词语,它似乎只有一个声部,那就是中国大陆的官方态度。但如果我们对其进行批判性修辞分析,分析它的视角定位、词义定位、声部定位、论据定位等,我们就会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它的声部并不单一,只是第二声部被修辞巧妙遮蔽了而已。这篇报道把China和Taiwan并列,把Beijing和Taipei并列,这个视角的选择使读者顺其自然地采用了一般的思维定式:即两者是对等的,由于China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这样重新建构便否定了一个简单的客观事实:台湾地区只是中国的一部分。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全包装修合同模板含家居风格定制
- 二零二五年度受托支付协议(银行间同业拆借)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家居加盟保证金及技术支持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保养及技术培训合同
- 2025年度证券投资赔偿和解协议书
- 二零二五年度房屋质量风险评估赔偿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跨境电商分销商独家合作协议
- 文玩加盟合同范本
- 科技公司如何构建知识产权竞争优势
- 社交电商中网络媒体营销的用户心理分析
- 妊娠剧吐护理常规课件
- 2023建设工程智慧消防系统技术规程
- 光伏电缆桥架敷设施工方案
- 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表
- 成人癌性疼痛护理指南解读
- 小学语文 一年级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 文山-砚山天然气支线管道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移动UI交互设计》交互设计
- 施工组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一套完整的施工组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
- 支撑围檩比重表
- 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术后护理教学查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