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宣贯讲义_第1页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宣贯讲义_第2页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宣贯讲义_第3页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宣贯讲义_第4页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宣贯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

研讨

会讲

2020.10.26

混凝土工程宣贯与研讨

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2012年8月1日实施)

2.“榕城杯”优质工程奖质量评价标准

一、概

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以下简称《施工规范》)出台背景简介(1)原《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92(以下简称原《施工规范》,实行“验评分离”后,验收部分由《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替代,原《施工规范》于2004.4.1废止,出现施工验收无国家标准规范状况,施工部分做法由企业自定。

(2)《施工规范》编制过程

编制组成立于2008年1月28日,2010年10月底完成报批稿,保留了部分原《施工规范》内容,但大量的内容是新编的。于2011年7月29日发布,历时三年半,2012年8月1日正式实施,同时《钢结构施工规范》也同日实施。

(3)《施工规范》的定位

本规范是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通用标准,是施工企业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或施工工艺的基本依据和指导,编制时应据各企业的特点细化。

2.编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1)明确对象,掌握深度。

(2)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

(3)全面总结,重点阐述,以节能、节水、节材与环保为主要目标。

(4)鼓励和推荐采用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5)鼓励专利技术进入标准,落实为适当的表达方式。

(6)强化施工管理和过程控制,与国标《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全面对应。

3.《施工规范》的创新性

(1)编制过程中开展了标准与专利的专题研究,可作为处理工程建设标准的专利问题提供借鉴;

五个专题研究:

1)模板侧压力

2)施工阶段风荷载

3)模板工程试设计

4)预应力锚具的传力性能

5)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

(2)系统地提出了模板及支架设计方法的构造措施;

(3)提出了预应力结构工程耐久性相关的施工规定,有利于促进我国预应力施工技术的发展;

(4)系统提出了混凝土制备、运输、浇筑和养护等施工操作要求;

(5)首次提出高温、雨期施工和环境保护的技术要求;

(6)反映国内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发展的实际情况,系统提出了装配式结构施工验算的技术规定。4.《施工规范》内容简介

本《施工规范》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模板工程、钢筋工程、预应力工程、混凝土制备与运输、现浇结构工程、装配式结构工程、冬期、高温和雨期施工、环境保护等11章及6个附录。本《施工规范》章节设置基本上沿袭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92、《验收规范》GB50204-2002的构架,并进行了完善和补充。

混凝土制备、运输及现场施工是本《施工规范》的重点内容,包括混凝土施工过程的多项技术内容。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方面规范了测温方法,温度控制参数更加具体。

5.相关规范几个变化点

(1)几个新术语

1)胶凝材料——混凝土中水泥和活性矿物掺合料的总称。

引自《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

2)水胶比W/B(原称水灰比W/C)—混凝土中用水量与胶凝材料用量的质量比。

引自《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

3)混凝土保护层——结构构件中钢筋外边缘至构件表面范围用于保护钢筋的混凝土,简称保护层。

引自《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4)混凝土“运输”和“输送”

运输—混凝土生产后送至现场过程(一般由商品混凝土厂家完成)

输送—将运输后的混凝土送至浇筑部位的过程

5)混凝土“浇筑”和“振捣”区别

混凝土“浇筑”包含了浇筑和振捣,它是一个过程

混凝土“振捣”—它是指操作的一个工序

6)混凝土养护

《原规范》称“自然养护”—指在自然状态(如浇水或覆盖)下进行的养护过程。

《施工规范》养护—指采取不同技术方法进行养护的过程。如:洒水养护、覆盖养护、喷涂养护剂养护、带模养护。

《原规范》中的“浇水”概念,《施工规范》而采用了“洒水”概念,其意同在于节水,浇水有过量的嫌疑。

7)高温施工定义——规定日平均气温达到30℃时而进入高温施工。

8)雨期施工定义——所指“雨期”是指必须采取措施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的下雨时间段,包括雨季和雨天两种情况。

(2)原材料的差别化复验:

当符合下列两个条件时,可将检验批量扩大一倍:

1)对经产品认证机构认证符合要求的产品;

2)同一工程(包括多个单位工程)、同厂家、同品种、同规格、且连续三次进场检验一次合格;

(3)对于“批次”的理解

所谓进场“批次”是将每种材料的每一次进场作为一个“批次”。

1)当一次进场数量超过检验批量时,则应划分多个检验批进行检验;

2)当每次进场的材料数量较少不足一个检验批的容量时,应按“批次”检验,《施工规范》规定:当能够确认2次以上进场材料为同一出厂批次时可按照出厂批次提供的质量证明文件批量进行检验。

(4)关于“开盘鉴定”

预拌(或称商品混凝土)混凝土和现场搅拌混凝土均应组织开盘鉴定,但可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由不同人员参加:

1)施工现场拌制混凝土由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混凝土土专业工长和试验工及试验室代表并共同参加。

2)当采用预拌混凝土时,由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厂家)总工程师组织,搅拌站技术、质量负责人和试验室等代表参加。

3)对开盘鉴定当有合同约定时,应按合同约定进行。

(5)将混凝土工程一章拆分为“混凝土制备与运输”和“现浇结构工程”两章,因为:

1)篇幅很大,章节不协调

2)近20年来土木工程的迅速发展,“四新”技术的应用

3)当采用预拌混凝土时,“混凝土制备与运输”一般由预拌混凝土厂家来完成,而“现浇结构工程”一般由施工单位来完成。

(6)《施工规范》侧重过程控制,强调质量检查

每一章中均有一节为“质量检查”,这里检查主要为过程控制的检查,对实体质量验收方法、数量、标准归到《验收规范》。

(7)引进施工管理、施工安全的要求

施工前施工单位应编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包括内容:

1)危险目标的确定

2)预防措施

3)应急机构组成、责任和分工

4)突发事件处置方案和程序

5)现场医疗机构和救护

6)安全疏散、紧急避险

7)工程抢险等

(8)《施工规范》条文中,“宜”字用词较多

1)与前述作为“通用标准”相呼应

2)充分考虑我国各地区在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主要条文解读

二、总

则(一)制定《施工规范》的目的(第1.0.1条)总结为如下几点:满足设计要求,保证工程质量做到技术先进、工艺合理、施工安全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二)《施工规范》的适用范围(第1.0.2条)

适用的混凝土结构包括:素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既适用于现场混凝土结构施工,也适用于预拌混凝土生产、预制构件生产、钢筋加工等场外施工。

(三)《施工规范》与相关标准的关系

1.与《施工规范》混凝土分项工程相关的常用现行国家标准

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

2006.11.1实施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1.7.1实施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0.12.1实施

4)《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2011.10.1实施

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年版)2011.8.1实施

6)《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2012.5.1实施

7)《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

2011.12.1实施

8)《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

2007.6.1实施

9)《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2009.10.1实施

10)《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2003.9.1实施

11)《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2006

12)《预拌混凝土》GB14902-2003

13)《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范》JGJ/T10-20112012.3.1实施

14)《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20102010.12.1实施

15)《建筑工程检测试验技术管理规范》JGJ190-20102010.7.1实施

2.当相关标准不一致时处理原则

(1)有强制性条文的,必须执行

(2)合同约定和设计要求的应执行

(3)按照等级较高的标准执行(国标→行标→地标)

(4)同等级标准按照较新标准执行

(5)按照规定较严的标准执行

(6)申请标准管理部门(标准化)协调解决。

三、术

几个常用术语:

1.普通混凝土——干表观密度为2000~2800kg/m3的混凝土(指水泥混凝土)。

2.高强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60的混凝土(即≥C60)。

3.抗渗混凝土——抗渗等级等于或大于P6级的混凝土。

4.泵送混凝土——可在施工现场通过压力泵及输送管道进行浇筑的混凝土。

5.大体积混凝土——体积较大的、可能由胶凝材料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应力导致有害裂缝的混凝土。

6.混凝土龄期——自加水搅拌开始,混凝土所经历的时间,按天或小时计。

四、基

(一)《施工规范》第3.3.7条: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制定检测和试验计划,并应经监理(建设)单位批准后实施。监理(建设)单位应根据检测和试验计划,制定见证计划。

检测试验(依据《建筑工程检测试验技术管理规范》JGJ190-2010)

1.施工检测试验计划应按试验项目分别编制,包括以下内容:

(1)检测试验项目名称;

(2)检测试验参数;

(3)试样规格;

(4)代表批量;

(5)施工部位;

(6)计划检测试验时间。

2.施工检测试验计划编制应符合以下规定:

(1)材料和设备的检测试验应依据预算量,进场计划及相关标准规定的抽检频率确定抽检频次;

(2)应依据施工流水段划分、工程量、施工环境及质量控制的需要确定抽检频次;

(3)工程实体质量与使用功能检测应按照相关标准的要求确定检测频次;

(4)计划检测试验时间应根据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确定。

3.施工现场检测试验管理流程:

制定检测试验计划→制作试件→登记台帐→送检→检测试验→检测试验报告

五、混凝土

混凝土结构工程中,混凝土分项工程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又比较复杂的施工阶段。本章内容包括:混凝土制备与运输,规定了混凝土原材料进场检查和复验、配合比设计、计量投料、加水,以及搅拌和物运输到施工现场的各项基本要求。

当采用预拌混凝土(或称商品混凝土)时,基本上由预拌混凝土生产厂家来实施。

基本要求可归纳为如下6点:

1.混凝土制备方式的选择与场外运输的基本要求;

2.各种混凝土原材料的选用原则、质量要求和储存规定;

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规定;

4.混凝土搅拌的基本要求;

5.混凝土运输的基本要求;

6.混凝土制备与运输过程的质量检查。

(一)一

1.混凝土制备方式的选择

我国目前混凝土制备主要有三种方式:

(1)搅拌站专业化生产;(优先选用,具有资质,质量稳定,环保节能)

(2)现场较大规模集中搅拌(条件受限时采用,但应具有自动计量装置设备,计量检定,基本等同预拌混凝土)

(3)施工单位在工地进行的零星少量混凝土搅拌

只有当上述条件均不具备时,才允许使用人工计量、机械搅拌的方式制备(如磅秤应经检定、校准,搅拌机应采用强制式并符合国标《混凝土搅拌机》GB/T9142的要求。

2.混凝土场外运输方式选择及基本要求

混凝土场外运输,是指将预拌混凝土由搅拌站送至施工现场的过程。

各地对混凝土的场外运送大多采用搅拌运输车,搅拌运输车的旋转拌合功能能够避免运输途中混凝土离析,有效保证混凝土拌合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匀质性和工作性。

混凝土连续供应和施工是保证混凝土结构整体性和某些重要功能(如防水功能等)的重要条件。因此《施工规范》第7.1.3条(3)款要求混凝土应“保证连续供应”和“满足施工需要”。

(二)原

料1.水泥:(结合强制性标准条文阐述)2.粗骨料:1)宜采用连续粒级,也可用单粒级组合成满足要求的连续粒级;2)当设计文件有要求或结构处于易发生碱骨料反应环境中时,应对骨料进行碱活性检验(结合强制性标准条文阐述)3.细骨料(结合强制性标准条文阐述)

4.矿物掺合料:

钢筋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引自《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标准》)

矿物掺合料种类水胶比最大掺量(%)采用硅酸盐水泥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粉煤灰≤0.44535>0.44030粒化高炉矿渣粉≤0.46555>0.45545复合掺合料≤0.46555>0.45545硅灰—1010钢渣粉—3020磷渣粉—3020

我省关于预拌混凝土专项整治要求(闽建建[2011]47号):

预拌混凝土掺合料最大用量必须符合规范规定,使用单掺合料时,掺合料与水泥比例不得超过1:4(大体积混凝土比例不得超过1:2);使用多种掺合料时,掺合料与水泥比例不得超过1:3(大体积不得超过1:1.5)。拌制预拌混凝土的水泥宜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当水泥中混合材掺量在20%以上时,混合材应计入掺合料。

(三)混凝土

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

1)应在满足混凝土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要求的前提下,减少水泥和水用量;

2)对有抗冻、抗渗、抗氯离子侵蚀和化学腐蚀等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的规定;

3)应考虑环境对施工及工程结构的影响;

4)试配所有的原材料应与施工采用的原材料一致。

3.相关规范对混凝土强度等级、最大水胶比、最小胶凝材料用量要求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4.1.2条规定:

1)素混凝土结构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C15;

2)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C20;

3)采用强度等级400MPa及以上钢筋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4)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且不应低于C30;

5)承受重荷载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3.5.3条对最大水胶比规定:

1)环境等级为一类时:最大水胶比为0.6

2)环境等级为二a类时:最大水胶比为0.55

3)《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混凝土的最小胶凝材料用量的规定:

混凝土的最小胶凝材料用量最大水胶比最小胶凝材料用量(kg/m3)素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0.62502803000.552803003000.5320≤0.45330注:①抗渗混凝土用量不宜小于320kg/m3,砂率宜为35~45%

②泵送混凝土用量不宜小于300g/m3,砂率宜为35~45%

4.大体积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大体积混凝土由于体量较大,其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养护要求、温度控制等有别于普通混凝土。从配合比设计的角度,为了防止大体积混凝土发生收缩和温差裂缝,《施工规范》提出了如下3项规定。

(1)在保证混凝土强度及坍落度(不宜大于160mm)要求的前提下,应采用提高掺合料及骨料的含量等措施降低水泥用量,并宜采用中、低水化热水泥;

(2)温度控制要求较高的大体积混凝土,其胶凝材料用量、品种等宜通过水化热和绝热温升试验确定;

(3)宜采用高性能减水剂。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3项规定是在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基本要求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要求。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规定:可采用60d或90d的后期强度,可减少水泥用量,增加掺合料用量,以降低水化温升,减少混凝土内外温差,降温速度控制难度降低,并进一步降低养护费用。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规定:

原材料:粗骨料粒径不宜小于31.5mm,含泥量不应大于1.0%;细骨料宜采用中砂(含泥量不应大于3.0%)

配合比:水胶比不宜大于0.55,用水量不宜大于175kg/m3;砂率宜为38~42%

5.重新设计配合比

重新设计配合比的情况,主要是考虑遇到材料质量、生产条件等状况发生变化,与原配合比设定的条件产生较大差异时,原配合比已经不能保证所需要的混凝土性能。《规范》明确规定了混凝土配合比在三种情况下应该重新进行设计:

1)当混凝土性能指标有变化或者有其他特殊要求时;

2)当原材料品质发生显著改变时;

3)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生产间断三个月以上时。

需要注意的是,当粗、细骨料的实际含水量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调整粗、细骨料和拌合用水的用量。这种调整不属于配合比调整。何时应进行这种调整,主要依赖对骨料含水率的测定。按《规范》规定,骨料含水率的检验应每工作班不少于1次;当雨雪天气等外界影响导致混凝土骨料含水率变化时,应及时检验。

(四)混凝土

罐车运输加减水剂问题

为了解决采用搅拌运输车运送混凝土出现坍落度损失较大不能满足施工要求的问题,施工规范第7.5.3条允许在运输途中向运输车罐内加入适量的与原配合比相同成分的减水剂,以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

具体有3个要求:

①减水剂加入量应事先由试验确定;

②加入减水剂后应做出记录;

③加入减水剂后,运输车应快速旋转搅拌均匀,使罐内混凝土达到要求的工作性能后方可泵送或浇筑。

(五)质

1.进场原材料检验:《施工规范》第7.6.1条、第7.6.2条规定

包括:水泥、外加剂、掺合料、砂、石

(1)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将检验批量扩大一倍

1)经产品认证机构符合要求的产品;

2)同一厂家的同批出厂材料,用于同时施工且属于同一工程项目的多个单位工程,来源稳定且连续三次检验合格。

(2)不同批次或非连续供应的不足一个检验批量的混凝土原材料应作为一个检验批。

2.进场材料复验项目

(1)水泥

水泥复验项目为水泥的强度、安定性、凝结时间及其他必要指标进行检验。与验收规范基本保持一致,但明确了水泥凝结时间应复验。

组批规定是:同一生产厂家、同一品种、同一等级且连续进场的水泥袋装不超过200t为一检验批,散装不超过500t为一检验批。

考虑到水泥质量的重要性,且由于水泥的保存期只有3个月,《施工规范》对超过保存期的水泥给出复验规定(与验收规范基本一致,为强制性条文);

“当使用中水泥质量受不利环境影响或水泥出厂超过三个月(快硬硅酸盐水泥超过一个月)时,应进行复验,并应按复验结果使用”。

(2)粗骨料和细骨料

粗骨料复验项目为颗粒级配、含泥量、泥块含量、针片状含量,压碎指标可根据工程需要进行检验。细骨料复验项目为颗粒级配、含泥量、泥块含量。

此外,当设计文件有要求或结构处于易发生碱骨料反应环境中时,应对骨料进行碱活性检验。抗冻等级F100及以上的混凝土骨料应进行坚固性检验。

组批规定为各种骨料不超过400m3或600t为一检验批。

(3)掺合料

矿物掺合料复验项目为细度(比表面积)、需水量比(流动度比)、活性指数(抗压强度比)、烧失量。

组批规定:粉煤灰、矿渣粉、沸石粉不超过200t为一检验批,硅灰不超过30t为一检验批(《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第6.2.5条规定当储存期超过三个月时应复检)。

(4)外加剂

外加剂种类较多,各种外加剂的复验项目也不相同,具体复验项目应按外加剂产品标准和应用技术标准规定确定。

尽管不同外加剂复验项目不同,但《施工规范》将大多数外加剂复验项目加以归纳,分为2类,即外加剂的匀质性指标和掺外加剂后的混凝土性能指标。

组批规定为:同一品种外加剂不超过50t为一检验批。

3.混凝土制备过程中的检查

《施工规范》第7.6.5条:

①对原材料一致性的检查

②对投料计量偏差的检查

(1)当采用预拌厂生产混凝土时,由厂家进行

(2)当现场集中搅拌时,应在混凝土施工记录中体现。

4.混凝土强度检查

(1)强度试件制作的方法和数量应依据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年版)执行。对有抗冻、抗渗等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还应制作试件进行抗渗性、抗冻性等项目的试验。

(2)《验收规范》第7.1.1条:结构构件的混凝土强度应按《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2010的规定分批检验评定。

(2)《验收规范》第7.1.1条:

1)统计方法评定(n≥10组时)

试件系数10~1415~19≥20λ11.151.050.95λ20.90.85

混凝土强度合格评定系数λ1、λ2

注:当标准差Sfcu计算值小于2.5Mpa时,应取2.5Mpa

5.预拌混凝土进场的质量检查

预拌混凝土进场的质量检查内容包括:质量证明文件检查、拌合物工作性(主要为坍落度)检查、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等。

预拌混凝土由搅拌站生产,其质量控制由搅拌站负责。材料的进场检验、制备过程的质量检查以及拌合物的出场检验均由搅拌站实施。但是混凝土强度是否合格的最终判断应以现场制作的标准养护试件为准(即国家标准《预拌混凝土》GB14902中的“交货检验”)。此时,预拌混凝土实际上作为一种产品由搅拌站向施工现场供应。

搅拌站至少应向施工单位提供以下4种质量证明文件资料,即:混凝土运输单、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混凝土抗压强度报告和混凝土质量合格证。如果施工单位需要搅拌站提供更多其他资料,可由供需双方在合同中明确约定。

“配合比通知单”和“运输单”能够随同混凝土拌合物同时交付施工单位。而混凝土“质量合格证”和“抗压强度试验报告”由于需要标准养护28d后进行试验和评定,故通常允许搅拌站在32d内补送。

混凝土坍落度的分级(五级)和允许偏差见下表等级坍落度(mm)稠度允许偏差(mm)S110~40±10S250~90±20S3100~150±30S4160~210S5≥220

3)《验收规范》第10.1.3条混凝土强度结构实体检验应注意几个问题

1)要有留置计划,并经监理(建设)方审批

2)留置组数要求

3)放置位置和养护方法

4)等效养护龄期(要有温度统计记录表,14~60天)

5)同条件试块应按《评定标准》进行统计评定

六、现

现浇结构工程是混凝土分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一般规定、混凝土输送、浇筑、振捣、养护、施工缝与后浇带、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质量检查和混凝土缺陷修整等内容。

(一)混凝土

1.混凝土运输、输送入模及间隙时间的控制要求

混凝土制备完成、从运输到输送入模的时间应该进行有效控制,以保证混凝土质量。《施工规范》没有对混凝土运输、输送、间歇各单项时间做出单独规定,是因为每一单项的时间都可能未对混凝土最终质量产生影响,而混凝土运输、输送入模及间歇总时间的长短才是最终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关键。

运输到输送入模的延续时间(施工控制值)条

件气

温≤25℃>25℃不掺外加剂90min60min掺外加剂(常规型)150min120min

运输、输送入模及间隙总的时间限值(不应超出值)条

件气

温≤25℃>25℃不掺外加剂180min150min掺外加剂(不含早强剂)240min210min2.混凝土浇筑的技术控制要求(1)《施工规范》第8.3.7条:“混凝土浇筑后,在混凝土初凝前和终凝前,宜分别对混凝土裸露表面进行抹面处理”。

《施工规范》对混凝土浇筑后的裸露表面进行抹面处理做了明确规定,这主要是基于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抹面处理是避免裸露表面产生塑性收缩裂缝的有效措施,《施工规范》所说的“初凝前”和“终凝前”概念要正确理解,“初凝前”和“终凝前”指的是无限接近“初凝”和“终凝”前的某一段时间,在施工现场实施时,要正确把握这一时间要求。对易于产生裂缝的结构部位,如大体积混凝土裸露表面抹面次数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

(2)《施工规范》第8.3.8条:“柱、墙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高于梁、板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时,混凝土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1)柱、墙混凝土设计强度比梁、板混凝土设计强度高一个等级时,柱、墙位置梁、板高度范围内的混凝土经设计单位确认,可采用与梁、板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相同的混凝土进行浇筑;

2)柱、墙混凝土设计强度比梁、板混凝土设计强度高两个等级及以上时,应在交界区域采取分隔措施;分隔位置应在低强度等级的构件中,且距高强度等级构件边缘不应小于500mm;(见图1和图2)

3)宜先浇筑强度高的混凝土,后浇筑强度等级低的混凝土。

图1.柱梁板结构分隔方法

图2.墙梁板结构分隔方法

3.不同结构条件下混凝土浇捣的基本规定

《施工规范》在对混凝土浇筑做出规定时,按照通用的浇筑要求和专项的浇筑要求分别做了规定。混凝土浇筑专项方法规定有:

1)施工缝和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具体见《施工规范》第8.3.10条;

2)超长结构混凝土浇筑,具体见《施工规范》第8.3.11条;

3)型钢结构混凝土浇筑,具体见《施工规范》第8.3.12条;

4)钢管结构混凝土浇筑,具体见《施工规范》第8.3.13条;

5)自密实混凝土浇筑,具体见《施工规范》第8.3.14条;

6)清水混凝土浇筑,具体见《施工规范》第8.3.15条;

7)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混凝土浇筑,具体见《施工规范》第8.3.16条;

8)预应力结构混凝土浇筑,具体见《施工规范》第8.3.17条;

(二)混凝土

1.混凝土养护的基本要求

混凝土不论采取何种养护方法,都是为了避免混凝土早期塑性收缩和干燥收缩较大而造成混凝土开裂,确保达到混凝土各项力学性能指标。混凝土不同养护过程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证混凝土表面湿润,降低失水速率,满足混凝土养护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具体条文参见施工规范8.5.1条的规定。

2.混凝土养护的分类

将混凝土养护方法分为4类:

①洒水养护、②覆盖养护、③喷涂养护剂养护、④带模养护。

前3种养护是对混凝土结构裸露表面或拆模后混凝土结构裸露表面进行的养护过程,而带模养护是指利用模板对尚未拆除模板的混凝土进行的养护过程。

3.混凝土养护时间的要求

《施工规范》规定了应该根据所采用的水泥种类、外加剂类型、混凝土强度等级以及不同结构部位的特点等进行养护时间确定的原则,在通常情况下有不少于7d或14d的养护规定。由于地下室基础底板与地下室底层墙柱以及地下室结构与上部结构首层墙柱施工间隔通常都会较长,从而极易造成结构竖向裂缝,所以《施工规范》规定了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养护时间的要求。具体条文参见《施工规范》8.5.2条的规定。

4.特殊部位混凝土养护的要求

(1)《施工规范》明确规定当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表面以内40~100mm位置的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25℃时,可结束覆盖养护。覆盖养护结束,但尚未达到施工规范规定的养护时间,应该采用洒水养护方法直至养护结束。具体内容参见施工规范8.5.6条的规定。

(2)《施工规范》对地下室底层和上部结构首层柱、墙混凝土带模养护时间做了不应少于3d的规定。混凝土带模养护在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带模养护可以避免混凝土表面过快失水,也可以解决混凝土温差控制问题。在带模养护的条件下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可拆除模板进行后期养护,后期养护可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具体条文参见施工规范8.5.7条的规定。

地下室外墙覆盖养护地下室外墙覆盖养护地下室顶板覆盖养护底层柱覆盖养护

底层柱覆盖养护标准层柱覆盖养护

(3)《施工规范》8.5.8条规定:“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前,不得在其上踩踏、堆放物料、安装模板及支架”。

近年来随着城市大规模快速发展的需要,工程进度普遍偏紧,为了满足工期要求往往会在某些工序中进行抢工,矛盾较为突出的是混凝土楼板浇筑完成,洒水养护做的很不到位,混凝土楼板强度尚未达到1.2N/mm2前,即在上面进行踩踏,有的工程甚至在其上堆放大量的建筑材料,严重影响了混凝土的养护质量,大量无规则的楼板开裂现象就是很好的说明。所以应该严格按照规定制定混凝土养护方案,严禁在尚未达到规定强度等级的条件下堆放建筑材料,堆放建筑材料的数量应满足混凝土楼板承载力的要求。

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的时间估计(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水泥品种外界温度(℃)1~55~1010~1515以上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46h36h26h20h矿渣、火山灰、粉煤灰硅酸盐水泥60h38h28h22h注:掺加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可适当增加时间

我省《住宅工程钢筋混凝土楼(屋)面板裂缝控制导则》闽建件【2004】6号规定:

当气温低于15℃时为48小时;

当气温高于15℃时为24小时。

(三)混凝土施工缝与后浇带

1.施工缝和后浇带的留设要求

《施工规范》规定施工缝和后浇带的留设位置需要事先确定是为了做到留设位置和方法应该事先编制方案,即便是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需要临时留设施工缝,也应该在施工缝留设前事先计划,并经有关方面确定,而不得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随意留设。对于受力较复杂的双向板、拱、穹拱、薄壳、斗仓、筒仓、蓄水池、或有特殊要求的结构构件,其施工缝留设位置应该得到设计单位确认。具体条文参见施工规范8.6.1条的规定。

2.水平施工缝的留设位置要求

对于有梁无板的结构,施工缝位置在梁顶面;对于无梁有板的结构,施工缝位置在板顶面。基础、楼层结构顶面的水平施工缝可以参考图3a留设;柱在楼层结构底面的水平施工缝可以参考图3b留设,楼层结构底面是指梁、板、无梁楼盖柱帽的底面;墙在楼层结构底面的水平施工缝可以参考图3c留设。

对于高度较大的柱、墙、梁(墙梁)及厚度较大的基础底板等不便于一次浇筑或一次浇筑质量难以保证时,可考虑在相应位置设置水平施工缝。具体条文参见施工规范8.6.2条的规定。

柱在楼层面施工缝正确做法(轴线控制线)框架柱根部施工缝处理图3水平施工缝留设位置

图3水平施工缝留设位置

3.垂直施工缝的留设位置要求

对于结构构件面积较大、混凝土方量较大的工程等不便于一次浇筑或一次浇筑质量难以保证时,可考虑在相应位置设置垂直施工缝。有主次梁的楼板施工缝可以参考图4a留设;楼梯梯段施工缝可以参考图4b留设。具体条文参见施工规范8.6.3条的规定。

4.设备基础施工缝留设的要求

施工规范8.6.4,8.6.5条对不承受动力作用和承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施工缝留设分别做了规定。由于设备基础施工缝留设位置和方法较为特殊,故施工规范将其作为单独的条文加以规定。5.施工缝和后浇带留设的质量要求

施工规范8.6.6,8.6.7,8.6.8条对施工缝和后浇带留设的技术和质量要求做了规定。

(四)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控制

1.大体积混凝土概念(另见术语)

2.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考虑因素

(1)裂缝控制影响因素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裂缝控制与边界条件、环境条件、原材料、配合比、混凝土过程控制和养护等因素密切相关,有效控制各方面因素,是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的关键。

(2)结构后期强度选择

对基础大体积混凝土和高强度等级混凝土的结构构件,《施工规范》提出了可以采用60d(56d)或更长龄期的混凝土强度。《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相关规定也提出设计单位可以采用大于28d的龄期确定混凝土强度等级,此时设计规定龄期可以作为结构评定和验收的依据。

(3)配合比设计考虑因素

①在采用中、低水化热水泥的基础上,通过掺加粉煤灰、矿渣粉均可大幅减少水泥用量,从而对裂缝控制起到良好作用。

②采用双掺技术减小水泥用量,是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的最有效途径。

③在混凝土配合比中,减水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外加剂的选择对混凝土的裂缝控制以及耐久性起到了关键作用。具体条文参见施工规范8.7.2条的规定。

(4)裂缝控制环境因素

入模温度控制对于混凝土裂缝控制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入模温度是温升基础,入模温度越低,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就越低,入模温度越高,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就越高,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应该从搅拌站开始,降低原材料的温度可以减少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在高温季节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时,通过控制原材料的温度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显得尤为重要。

3.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方法

(1)通过配合比的合理设计减少混凝土收缩是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的主要技术方法。减少混凝土收缩的技术措施包括混凝土组成材料的选择、配合比设计、浇筑方法以及养护条件等。通过混凝土工程的研究和时间,已经证明了采用新一代的聚羧酸类外加剂配制的混凝土,在强度等级相同的条件下,其混凝土收缩量将会比采用奈系类外加剂配制的混凝土减少35~45%左右,可以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提出的采用低收缩混凝土材料的要求。

(2)裂缝控制温控信息化施工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采用测温是最主要的裂缝控制手段,是进行温控信息化施工的关键。《施工规范》通过对大量的工程实践进行系统的总结,形成了关于测温点设置的相关条文。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主要是对相应点位的温差进行控制,相应点位的温度通过测温方法获得。

4.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及其测温频率要求

(1)测温要求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首先要测定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在通常情况下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加上混凝土的温升就是大体积混凝土的最高温度。《施工规范》对混凝土测温开始的时间以及混凝土测温结束的时间做了明确的规定,混凝土各测温点测到的初始温度就是各点位的环境温度,随着测温点被所浇筑的混凝土覆盖,这时测温点反映的是混凝土温升后的温度数值,而温升后测得的最大温度值减去入模温度即为混凝土最大温升数值;虽然混凝土裂缝控制要求在相应测点温差≤25℃时可以停止覆盖养护,但考虑到天气变化对温差可能产生的影响,测温还应持续一端时间,所以当温差<20℃时,才可停止测温。

(2)测温频率要求

由于大体积混凝土温升通常在第2~4天达到峰值,所以施工规范对1~4天时段的大体积混凝土测温频率做了≥1次/4h的规定。由于在1d之内晚间和白天环境温度有可能存在较大的变化,所以施工规范对第7天至测温结束时段的大体积混凝土测温频率做了≥1次/12h的规定。具体条文参见施工规范8.7.7条的规定。

5.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及养护过程的温度控制

(1)温度控制规定

①施工及养护过程中的温度控制指标,做了入模温度不宜大于30℃,最大温升值不宜大于50℃,降温速率不宜大于2.0℃/d的规定,从以往大量的工程实践测温数据来看,这些控制指标是相对偏于安全的。

②在温差控制方面,覆盖养护或带模养护阶段,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以内40~100mm位置处的温度与混凝土浇筑体表面温度差值不应大于25℃;结束覆盖养护或拆模后,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以内40~100mm位置处的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值不应大于25℃;混凝土浇筑体内部相邻两测温点的温度差值不应大于25℃。

(2)大体积混凝土抹面处理要求

在混凝土覆盖养护开始之前,为避免混凝土浇筑后裸露表面产生塑性收缩裂缝,在初凝、终凝前进行抹面处理是非常关键的,而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由于更易产生表面收缩裂缝,所以抹面次数应该在常规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从大量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案例来看,裸露表面收缩裂缝还是较为普遍的,虽然这些表面收缩裂缝并不会影响工程质量,但还是应该采取措施控制。具体条文参见施工规范8.3.7,8.3.16条的规定。

(3)表面覆盖养护要求

在混凝土抹面处理以后应该及时覆盖保温层进行养护,混凝土终凝后至养护开始的时间间隔应尽可能缩短。对于较为干燥的天气,为了使覆盖保温层的塑料薄膜与混凝土浇筑体表面具有充足的水分,可以在塑料薄膜覆盖以前采用适宜温度的水对覆盖面进行喷雾处理。大体积混凝土在覆盖保温养护阶段,也可以对最下一层塑料薄膜下的水分进行检查,在缺失水分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适宜温度的水对覆盖面进行喷雾处理。具体条文参见施工规范8.5.6条的规定。

(4)温度控制技术措施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来说,裂缝控制的关键是相应点位的温差控制。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的4d内,由于混凝土的强度较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难以抵抗过大温差导致的裂缝,所以覆盖保温养护或带模保温养护的前期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以内40~100mm位置测温点与混凝土浇筑体表面温度的差值控制就显得非常重要,覆盖保温层的厚度以及模板外侧是否要加挂保温覆盖层就是根据25℃温差来确定的。

(五)质

施工质量检查分为:

(1)过程控制检查(2)拆模后的实体质量检查

1.过程控制检查

施工质量过程控制检查应按施工段划分和工序安排及时进行,过程控制检查应该在混凝土结构施工全过程中进行。施工质量过程控制检查主要指施工单位为控制质量进行的检查,并非工程的验收检查。过程控制检查包括技术复核(预检)和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为控制施工质量而进行的各项检查。检查频率、时间、方法和参加检查的人员,应该根据质量控制的需要确定。

①对预拌混凝土来料,混凝土浇筑前必须对其质量进行相应的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混凝土送料单,核对混凝土配合比,确认混凝土强度等级,检查混凝土运输时间,测定混凝土坍落度,当坍落度大于220mm时还应测定混凝土扩展度。

②对于现场拌制的混凝土,应按相关规范要求检查水泥、砂石、掺合料、外加剂等原材料。

2.实体质量检查

混凝土结构拆模后的实体质量,检查时混凝土表面应该在未做处理和装饰前进行。实体质量检查包括结构构件的轴线位置、标高、断面尺寸、表面平整度、结构构件的外观缺陷、结构构件的连接及构造做法、预埋件数量和位置、构件垂直度、单层垂直度和全高垂直度等。

(六)混凝土缺陷修整

1.混凝土缺陷类型

(1)尺寸偏差缺陷

一般缺陷——指结构尺寸偏差超过规范规定,但尺寸偏差对结构性能和使用功能未构成影响。

严重缺陷——指尺寸偏差(即过大尺寸偏差)对结构性能和使用功能构成影响。

(2)外观缺陷分类

1.露筋2.蜂窝3.孔洞4.夹渣5.疏松6.裂缝7.连接部位缺陷8.外形缺陷9.外表缺陷

具体内容另详第八章“榕城杯”优质工程奖质量评价标准中的混凝土结构外观缺陷分类表

2.缺陷处置程序

1)一般缺陷:由施工单位提出技术处理方案,经监理单位认可后进行处理,并对处理部位重新检查验收。

2)严重缺陷:由施工单位制定专项修整方案,报设计、监理单位,方案应经论证审批后再实施,并对经处理的部位应重新检查验收。对修整的构件应有修整前后记录并留有图像资料。

3.缺陷修整的规定

一般缺陷:

1)外观一般缺陷修整:按《施工规范》第8.9.3条规定

2)尺寸偏差一般缺陷修整:按《施工规范》第8.9.5条规定

严重缺陷:

1)外观严重缺陷修整:按《施工规范》第8.9.4条规定

2)过大尺寸偏差严重缺陷修整:按《施工规范》第8.9.6条规定

七、强制性标准条文

(一)《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2012.8.1实施

1.分布情况:一共10条,其中:

模板工程1条;钢筋工程2条;预应力工程2条:混凝土制备与运输4条;现浇结构1条。

2.混凝土工程的强制性条文

(1)《施工规范》第7.2.4条第2款和《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第3.1.10条:

混凝土细骨料中氯离子含量:

对钢筋混凝土,按干砂的质量百分率计算不得大于0.06%;

对预应力混凝土,按干砂的质量百分率计算不得大于0.02%。

(2)《施工规范》第7.2.10条和《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2006第3.1.7条:

未经处理的海水严禁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的拌制和养护。

因为海水资源极为丰富,但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氯盐、硫酸盐、镁盐等化学物质掺入混凝土中后,不仅会对钢筋产生严重锈蚀,也将对混凝土造成腐蚀,严重影响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因此《施工规范》规定严禁直接采用海水拌制混凝土。

(3)《施工规范》第7.6.3条第1款,对原材料进场质量检查规定:

应对水泥的强度、安定性及凝结时间进行检验。同一生产厂家、同一等级、同一品种、同一批号且连续进场的水泥,袋装水泥不超过200t应为一批,散装水泥不超过500t应为一批。

《验收规范》第7.2.1条:水泥进场时应对其品种、级别、包装或散装仓号、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并应对其强度、安定性及其他必要的性能指标进行复验,其质量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

《施工规范》对复验项目更加明确,如强度、安定性、凝结时间为作复验项目。抽样批量、批次与《验收规范》一致。

(4)《施工规范》第7.6.4条和《验收规范》第7.2.1条基本一致:

当使用中水泥质量受不利环境影响(验收规范: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超过三个月(快硬硅酸盐水泥超过一个月)时,应复验进行,并应按复验结果使用。

“应按复验结果使用”含义:当复验结果表明水泥品质未下降时可以继续使用;当复验结果表明水泥强度有轻微下降时可在一定条件下使用。当复验结果表明水泥安定性或凝结时间出现不合格(指废品)时,不得在工程上使用。

(5)《施工规范》第8.1.3条:

混凝土运输、输送、浇筑过程中严禁加水;混凝土运输、输送、浇筑过程中散落的混凝土严禁用于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浇筑。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2.5.1实施)第6.1.2条:混凝土拌合物在运输和浇筑成型过程中严禁加水。

在混凝土中加水会严重影响混凝土质量;使用散落的混凝土不能保证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和质量。

(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与验收规范》GB50204-2001(2011年版本)新版2011.8.1实施。

1.强条在各章节分布情况:共15条,其中:模板工程2条;钢筋工程4条;预应力工程3条;混凝土工程3条;现浇结构2条;装配工程1条。

2.混凝土工程的强制性条文

(1)第7.2.2条:混凝土中掺用外加剂的质量及应用技术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等和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严禁使用含氯化物的外加剂。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当使用含氯化物的外加剂时,混凝土中氯化物的总含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的规定。

(2)第7.4.1条:结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用于检查结构构件混凝土强度的试件,应在混凝土的浇筑地点随机抽取。取样与试件留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拌制100盘且不超过100m3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2.每工作班拌制的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100盘时,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3.当一次连续浇筑超过1000m3时,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200m3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4.每一楼层、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5.每次取样应至少留置一组标准养护试件,同条件养护试件的留置组数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3)第8.2.1条:现浇结构的外观质量不应有严重缺陷。

(4)第8.3.1条:现浇结构不应有影响结构性能和使用功能的尺寸偏差。混凝土设备基础不应有影响结构性能和设备安装的尺寸偏差。

(三)其他国家现行规范涉及混凝土工程的强制性条文

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2011.12.1实施

《规程》第6.2.5条:对耐久性有设计要求的混凝土应进行相关耐久性试验验证

2.《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第1.0.3条:

对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的重要混凝土结构所用砂、石应进行碱活性检验。(如桩基、地下室工程)

3.《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规范第2.1.2条:严禁使用对人体产生危害、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外加剂。

规范第6.2..3条:下列结构中严禁采用含有氯盐配制的早强剂及早强减水剂:

1.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2.相对湿度大于80%环境中使用的结构、处于水位变化部位的结构、露天结构及经常受水淋、受水流冲刷的结构;

3.大体积混凝土;

4.直接接触酸、碱或其他侵蚀性介质的结构;

5.经常处于温度为60℃以上的结构,需经蒸养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

6.有装饰要求的混凝土,特别是要求色彩一致的或是表面有金属装饰的混凝土;

7.薄壁混凝土结构,中级和重级工作制吊车的梁、屋架、落锤及锻锤混凝土基础等结构;

8.使用冷拉钢筋或冷拔低碳钢丝的结构;

9.骨料具有碱活性的混凝土结构。

第6.2.4条:在下列混凝土结构中严禁采用含有强电解质无机盐类的早强剂及早强减水剂:

1.与镀锌钢材或铝铁相接触部位的结构,以及有外露钢筋预埋铁件而无防护措施的结构;

2.使用直流电源结构以及距高压直流电源100m以内的结构。

第7.2.2条:含亚硝酸盐、碳酸盐的防冻剂严禁用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八、“榕城杯”优质工程奖质量评价标准

混凝土分项工程

(一)混凝土结构抽查质量评价表抽查项目应得分(标准分值)判定结果实得分抽查情况100%(一档)85%(二档)70%(三档)质量保证条件10

性能检测10

模板工程25

钢筋工程30

混凝土工程25

合计100

专家签字:

(二)混凝土工程抽查评价标准分值(25分)1.质量记录:3分

2.尺寸偏差及限值:4分

其中:

(1)轴线位置(墙、柱、梁)2分

(2)标高2分

3.外观质量:18分

其中:

(1)露筋、蜂窝、孔洞6分

(2)夹渣、疏松、施工缝3分

(3)裂缝(否决项)3分

(4)连接部位缺陷3分

(5)外形、外表缺陷3分

(三)结构实体混凝土强度评价方法

1.检查标准

同条件养护试件检验结果符合要求的为一档,取100%的标准分值(5分);检验结果达不到要求,经采用非破损或局部破损检测符合有关标准的为三档取70%的标准分值(即为3.5分)。

注:无二档标准

2.检查方法

①检查检测报告(含温度记录、等效龄期14d≤d≤60天)、强度代表值);

②经监理审批的同条件留置计划(各种强度等级是否均有、同一等级不宜少于10组,且不应少于3组;

③《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2010评定结果(强度代表值乘以折算系数1.1后).

3.工程检查中存在问题:

(1)同条件留置计划中试件部位代表性不强,且组数不够(针对强度等级多),有的重要部位未留(如底层柱、墙、梁柱接头),有的留置位置难以做到同条件养护(如桩基、承台、地下室底板);

(2)同条件实体试验未经见证取样;

(3)无温度累计记录表或温度与实际不符或日温度之间自相矛盾;

(4)试压时温度超过600℃值偏大(未及时送检);

(5)未及时进行强度评定,有的评定仍使用旧标准。

同条件试块温度累计表工程名称

配合比

编号

组数

施工部位

强度等级

浇筑日期

序号日期最高温度

(°C)最低温度(°C)平均温度(°C)累计温度(°C)序号

期最高温度

(°C)最低温度

(°C)平均温度

(°C)累计温度

(°C)1

4

2

5

3

6

天送检日期

记录人:

(四)尺寸偏差检查评价方法

1.检查项目:轴线位置、标高;

2.检查标准(检查项目为允许偏差时):

在检查项目各个测点实测值达到规范规定值前提下:

(1)80%及以上实测点平均值小于等于0.8倍的允许偏差值就评为一档;

(2)50~79%实测点平均值小于等于0.8倍的允许偏差值就评为二档;

(3)各实测点均达到规范规定值的评为三档。

3.检查方法:

①现场抽测(标高为必查项目,抽测点位置依据我省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规程规定);

②随机抽查10个检验批或分项工程验收记录进行分析计算。

4.工程检查中存在问题

(1)标高现场抽测

标高:同一块楼板出现偏差值或正或负。如某测点为+10,另一点为-10mm我省《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规程》:标高允许偏差为±18。

轴线位置实测轴线位置实测轴线位置实测楼层标高实测楼层标高实测

(五)混凝土观感质量评价标准

1.检查项目和检查标准(见下表)项目现象严重缺陷一般缺陷1露筋构件内钢筋未被混凝土包裹而外露纵向受力钢筋有露筋其他钢筋有少量露筋2蜂窝混凝土表面缺少水泥砂浆而形成石子外露构件主要受力部位有蜂窝其他部位有少量蜂窝3孔洞混凝土中孔穴深度和长度均超过保护层厚度构件主要受力部位有孔洞其他部位有少量孔洞

梁露筋、孔洞梁底箍筋外露楼梯板施工缝处底筋外露柱纵筋外露柱蜂窝柱头施工缝处孔洞边柱根部孔洞边柱根部孔洞暗柱在预留洞口处根部孔洞项目现象严重缺陷一般缺陷4夹渣混凝土中夹有杂物且深度超过保护层厚度构件主要受力部位有夹渣其他部位有少量夹渣5疏松混凝土中局部不密实构件主要受力部位有疏松其他部位有少量疏松6裂缝缝隙从混凝土表面延伸至混凝土内部构件主要受力部位有影响结构性能或使用功能的裂缝其他部位有少量不影响结构性能或使用功能的裂缝梁底夹渣、用短筋做保护层柱根部夹渣外剪力墙施工缝处夹渣项目现象严重缺陷一般缺陷7连接部位缺陷构件连接处混凝土缺陷及连接钢筋、连接件松动连接部位有影响结构传力性能的缺陷连接部位有基本不影响结构传力性能的缺陷8外形缺陷缺棱掉角、棱角不直、翘曲不平、飞边凸肋等清水混凝土构件有影响使用功能或装饰效果的外形缺陷其他混凝土构件有不影响使用功能的外形缺陷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