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史传文类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沛公霸军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怎,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B.距关,毋内诸侯
内:接纳C.秋毫不敢有所近
近:接触、沾染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感谢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至丹以荆卿为计B.贪于财货/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私见张良,具告以事/申之以孝悌之义D.今人有大功而击之/择善而从之3.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得到刘邦部将曹无伤的密报“沛公欲王关中”不禁勃然大怒,立即决定“飨士卒”“击破沛公军”。可见项羽深谋远虑,运筹帷幄。B.张良得知项羽要攻打沛公,认为刘邦有难时自己“亡去不义”,于是把这紧急情况告诉了刘邦。可以看出张良忠心为主。C.刘邦在危急时刻,采纳张良的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借项伯的嘴向项羽称自己“日夜望将军至”。可以看出刘邦善于应变。D.项伯私见张良,密告军情,还把刘邦的话转述给项羽,竭力为刘邦说情。可以看出项伯徇私情泄露机密,保护刘邦。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注],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有删改)注梠:山芋。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B.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C.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D.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不第”指科举考试应试未中选,也叫落第、下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B.“布衣”顾名思义是布做的衣服,借指平民。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C.“绯鱼袋”指绯衣与鱼符袋,是旧时朝官的服饰。唐朝规定,五品以上佩鱼符袋。“绯衣”指紫色衣服。D.“床”早在神农时期就已出现,当时的床兼有卧具和坐具双重功能。此处的“床”指坐具。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而被免去宰相时,极力上疏救助。B.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D.由于不能拜见郭英乂,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2)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上之为临淄王也,惠妃生寿王瑁,宠冠诸子。太子与瑶、琚会于内第,各以母失职有怨望语。惠妃泣诉于上曰:“太子阴结党与,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语宰相,欲皆废之。九龄曰:“陛下践祚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上不悦。林甫初无所言,退而私谓宦官之贵幸者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上犹豫未决。惠妃密使官奴牛贵儿谓九龄曰:“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九龄叱之,以其语白上;上为之动色,故讫九龄罢相,太子得无动。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炅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出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门,与之款昵。”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林甫恨之益深。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琎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自是谏争路绝矣。(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B.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C.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D.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九龄善”与“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中的“善”字含义不相同。B.“林甫并疾之”与“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张衡传》)中的“疾”字含义不相同。C.出,离京为官,外放,外迁。《琵琶行》“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的“出”与此义相同。D.“自是谏争路绝矣”与“绝云气,负青天“(《逍遥游》)中的“绝”含义不相同。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玄宗想让李林甫为宰相,为此询问张九龄,张九龄因提否定意见被李林甫嫉恨。B.惠妃哭诉太子有结党谋害之心,唐玄宗欲废太子,张九龄却坚决反对,玄宗不悦。C.在是否废太子上,李林甫当场没表态;惠妃为了达到目的,暗地派人拉拢张九龄。D.严挺之颇受张九龄的赏识,却为李林甫怨恨,因为严挺之把他推举的萧炅贬了官。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2)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初,燕将攻下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之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曰:“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且楚攻南阳,魏攻平陆,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横秦之势合,则楚之形危。且夫齐之必决于聊城,公勿再计。今楚魏交退于齐,而燕救不至。且燕国大乱,君臣失计,上下迷惑,国敝而祸多,民无所归心。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能以见于天下矣。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亡意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请裂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称孤寡,与齐久存,此亦一计也。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熟计而审处一也。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昔管仲射桓公中钩,篡也;遗公子纠而不能死,怯也;束缚桎梏,辱身也。此三行者,乡里不通也,世主不臣也。使管仲终穷抑,幽囚而不出,惭耻而不见,穷年没寿,不免为辱人贱行矣。然而管子并三行之过,据齐国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五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邻国。故业与三王争流,名与天壤相敝也。公其图之!”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聊城乱,田单遂屠聊城。归而言仲连,欲爵之。仲连逃隐于海上,曰:“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B.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C.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D.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横秦,指齐与秦“连横”。当时六国分别与秦国南北向联合,称为“连横”。B.“裂地定封”与“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封”字的词性相同。C.“穷年没寿”与“沛公奉卮酒为寿”(《鸿门宴》)中的“寿”含义不同。D.陶卫,魏冉和商鞅的并称,形容非常富裕。魏冉,战国秦大臣,曾封于陶邑;商鞅,战国时卫人,亦称卫鞅。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将领田单进攻先前被燕国占领的聊城,费时一年多仍未能攻下,鲁仲连用一支箭射了一封书信给燕军将领,成为压垮燕将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帮助齐国攻克了聊城。B.鲁仲连谈到墨翟、孙膑、吴起,意在夸奖燕将善于防守和用兵,打消燕将休战回国的顾虑,为下文展望燕将回国后的前景作铺垫。C.鲁仲连反复劝说燕将权衡得失,并为他指明两条出路,言辞恳切,寓情于理,感人肺腑。燕将接到书信后,大哭三日但仍然犹豫不决。D.攻下聊城后论功行赏,齐王想要封他爵位,但鲁仲连因燕将的自杀感到惋惜和愧疚,逃到海边隐居起来。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为亡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2)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兴平元年十二月,徐州牧陶谦疾笃,谓别驾东海糜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卒,竺率州人迎备。备未敢当,曰:“袁公路近在寿春,君可以州与之。”典农校尉下邳陈登曰:“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下可以割地守境,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北海相孔融谓备曰:“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备遂领徐州。建安元年夏六月,袁术攻刘备以争徐州。备使司马张飞守下邳,自将拒术于盱眙、淮阴,相持经月,更有胜负。下邳相曹豹,陶谦故将也,与张飞相失,飞杀之,城中乖乱。袁术与吕布书,劝令袭下邳,许助以军粮。布大喜,引军水陆东下。备中郎将丹阳许耽开门迎之。张飞败走,布虏备妻子及将吏家口。备闻之,引还,比至下邳,兵溃。备收余兵东取广陵,与袁术战,又败,屯于海西,饥饿困踧,吏士相食,从事东海糜竺以家财助军。备请降于布,布亦忿袁术运粮不继,乃召备复以为豫州刺史,与并势击袁术,使屯小沛。秋九月,袁术遣将纪灵等步骑三万攻刘备,备求救于布。诸将谓布曰:“将军常欲杀刘备,今可假手于术。”布曰:“不然。术若破备,则北连泰山诸将,吾为在术围中,不得不救也。”便率步骑千余驰往赴之。灵等闻布至,皆敛兵而止。布屯沛城西南,遣铃下请灵等,灵等亦请布,布往就之,与备共饮食。布谓灵等曰:“玄德,布弟也,为诸君所困,故来救之,布性不喜合斗,喜解斗耳。”乃令军候植戟于营门,布弯弓顾曰:“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中者当各解兵,不中可留决斗。”布即一发正中戟支。灵等皆惊,言:“将军天威也!”明日复欢会,然后各罢。备合兵得万余人,布恶之,自出兵攻备。备败走,归曹操。操厚遇之,以为豫州牧。或谓操曰:“备有英雄之志,今不早图,后必为患。”操以问郭嘉,嘉曰:“有是。然公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诚仗信以招俊杰犹惧其未也今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己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也。如此,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也,不可不察。”操笑曰:“君得之矣。”遂益其兵,给粮食,使东至沛,收散兵以图吕布。(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刘备据蜀》,有删改)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公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诚仗信以招/俊杰犹惧其未也/今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己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也/B.然公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诚仗信以招/俊杰犹惧其未也/今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己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也/C.然公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诚仗信以招俊杰/犹惧其未也/今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己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也/D.然公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诚仗信以招俊杰/犹惧其未也/今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己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也/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牧,有统治、管理之意,也是对郡县最高长官的尊称。B.经月,太阴历月亮经历一次朔望的标准时间,即整月。C.请降,请求投降或向皇帝请求公主下嫁。文中指前者。D.铃下,卒也,在铃阁下有警至则掣铃呼之;或敬称太守。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谦病重之时,对属下说只能将徐州托付给刘备,但刘备不敢接受,后来在陈登、孔融二人的劝说下,刘备才接管了徐州。B.在与刘备争夺徐州时,袁术为劝吕布攻打下邳,曾写信许诺援助军粮,但因其没有继续供应,后来遭到吕布与刘备的合攻。C.吕布考虑自身安危,没有采纳借袁术之手杀刘备的建议,而是宴请了纪灵与刘备,并通过营门射戟的方式平息了一场争斗。D.刘备兵败后投奔曹操,曹操听取了郭嘉中肯的分析后,给刘备增兵,并供给军粮,让他东去小沛,收拾散兵,与吕布对抗。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2)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也,不可不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秦惠王谓寒泉子曰:”苏秦欺寡人,欲以一人之智,反覆东山之君,从以欺秦。赵固负其众,故先使苏秦以币帛约乎诸侯。诸侯不可一,犹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栖之明矣。寡人忿然,含怒日久。吾欲使武安子起往喻意焉。”寒泉子曰:“不可。夫攻城堕邑,请使武安子。善我国家使诸侯,请使客卿张仪。”秦惠王曰:“受命。”张仪欲以汉中与楚,请秦王曰:“有汉中,蠹。种树不处者,人必害之;家有不宜之财,则伤本。汉中南边为楚利,此国累也。”甘茂谓王曰:“地大者,固多忧乎!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为和楚,楚必畔天下而与王。王今以汉中与楚,即天下有变,王何以市楚也?”楚攻魏。张仪谓秦王曰: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王用仪言,取皮氏卒万人,车百乘,以与魏。犀首战胜威王,魏兵罢弊,恐畏秦,果献西河之外。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驰楚、秦之间,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轸,然则是轸自为而不为国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陈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也。”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曰:‘孝己爱其亲,天下欲以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为臣。卖仆妾售乎闾巷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吾不忠于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秦王曰:“善。”乃必之也。(《战国策·秦策一》)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B.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C.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D.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2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固负其众”与“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B.“楚必畔天下而与王”与“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句中的“畔”字含义相同。C.“欲去秦而之楚”与“得钱千五百,乃去”(《宋定伯捉鬼》)两句中的“去”字含义不同。D.“仪之言果信也”与“自可断来信”(《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信”字含义不同。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凭一个人的智慧联合六国订立了合纵盟约,因六国团结抵抗秦国,使秦惠王对苏秦怀恨已久。B.寒泉子认为武安君善于攻城掠地,张仪则善于外交,能担当出使诸侯重任。秦惠王认可他的观点。C.张仪认为汉中是楚国利益所在,却是秦国的祸患,就建议秦惠王将其割让给楚国,遭到甘茂反对。D.陈轸经常去楚国,楚国对秦并不友善却对陈轸友善。张仪因此怀疑陈轸将要背叛秦国而投奔楚国。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今以汉中与楚,即天下有变,王何以市楚也?(2)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节选自《鸿门宴》)文本二: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寻通判舒州。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召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上览而置之。英宗治平四年闰三月癸卯,以王安石知江宁府。终英宗之世,安石被召未尝起。韩维、吕公著兄弟更称扬之。神宗在颍邸,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友王安石之说也。”维迁太子庶子,又荐安石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及即位,召之。吴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纲纪。”帝不听,乃有江宁之命。众谓安石必辞,及诏至,即起视事。(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B.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C.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D.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2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属文”与《鸿门宴》中“不如因善遇之”的“善”含义不同。B.“安石辄辞不起”与《鸿门宴》中“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的“辞”意思不同。C.“上览而置之”与《鸿门宴》“沛公则置车骑”两句中的“置”字含义相同。D.“每讲说见称”与《鸿门宴》”私见张良”中的“见”字含义不同。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和项伯约为婚姻,于是项伯在项羽面前建议趁此机会礼遇他,为鸿门宴拉开了序幕。B.王安石喜好读书,善于写文章。王安石把自己写的文章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传播声名。C.韩维、吕公著兄弟三人常对人称道王安石,韩维升任太子庶子时,还向神宗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任记室之职。D.吴奎曾与王安石共事,他反对神宗任用王安石,认为他迂阔不切实际,可他的意见并没有被皇帝听从。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2)寻通判舒州。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29.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口舌:言语B.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扬言C.臣等不肖,请辞去
不肖:不相似D.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谢罪:道歉请罪30.下列各项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B.《史记》全书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其中,“本纪”是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的。C.参乘也写作“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D.再拜是古代一种较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诚意。31.下面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A.选文写廉颇,侧重于语言描写,写他极富个性化的语言;写相如,侧重于写他的行动,表现其内心活动。B.选文中安排舍人的责问,来表现出舍人们的目光短浅和对相如的不理解。C.选文充分展示了蔺相如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思想境界。他的表现使老将廉颇深为感动,于是负荆请罪,最终将相交欢。D.写廉颇悔过,负荆请罪,表现出廉颇知过必改的美好品行。3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进。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默然,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卫鞅既至秦,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说,与议国事。十年,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有可以强国,不法其故。”公曰:“善。”以卫铁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王国都市南门,募民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因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奏并六国》)3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B.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C.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D.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3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庶孙:庶,非妻妾所生之子,与“亲”相对。庶孙指家族中亲戚后代。B.社稷:社,土地神;稷,五谷神,二者均为农业的根本。后用以指代国家。C.连坐:一人犯罪,相关的其他人连带受罚。D.四海:古代认为中国四周大海环绕,因而称四方为“四海”,泛指天下。3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鞅年轻时就喜好法家的刑名之学,受到魏国国相高度赞扬并予以举荐,却没能得到魏惠王的认可,后来到秦国,得到秦孝公重用。B.卫鞅不但有才识,而且胆略过人,公叔劝说魏惠王如果卫鞅不听话就杀掉他,卫鞅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判断,并没有马上逃离魏国。C.卫鞅的变法并非一帆风顺,为此,他首先说服秦孝公,然后制订法令,再以行动取得民众的信任,做了充分准备后法令才正式颁布。D.作为富国强兵之术,卫鞅新法涉及从普通民众到宗室贵族各阶层,涵盖军队、司法、生产生活等不同领域,主要包括赏罚两大方面。3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2)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阅读下面文言文材料,完成小题。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言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尉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学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摩,争为口辨而无其实。”文帝乃不拜啬夫。上就车,召释之参乘,徐行,问释之秦之散,具以质言。至宫,上拜释之为公车令。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其后拜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具人来,闻跸①,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曰:“廷尉当是也。”后文帝崩,景帝立,张廷尉事景帝岁余,为淮南王相。(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注)①跸: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不准行人过往。3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B.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C.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D.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38.下列相关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二十岁成人后,不便直呼其名,而另取一个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B.孝文是汉文帝的庙号,他施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繁盛局面。C.谒者是皇帝的侍从人员,负责宾客迎送、接收奏章、通报传达等,主官称“谒者仆射”。D.二世指秦朝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时任用赵高实行酷政,最终激起陈胜、吴广起义。3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初仕不顺,后受赏识提拔。他做骑郎十年不调职,后经推荐做了谒者,又因向文帝陈说秦汉兴亡之道而受到提拔。B.张释之劝阻文帝,不以口辩用人。文帝想提拔对答如流的啬夫,张释之指出这样做会让天下人重口舌之能而不踏实做事。C.张释之不畏权贵,弹劾太子犯法。太子与梁王到了司马门却没有下车,张释之以“不敬”罪弹劾他们,然后阻止他们进宫。D.张释之乘公执法,不惧文帝怒气。县人惊扰了皇帝车驾,在皇帝发怒责怪他处罚太轻时,张释之依然坚持按照律法处理。4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就车,召释之参乘,徐行,问释之秦之敝,具以质言。(2)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选自杜牧《阿房宫赋》,有删改)(二)(秦始皇)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①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漏,入火不燕,陵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天下,未能恬淡。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于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注】①天极、阁道、营室皆为星宿名。(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4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C.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D.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42.下面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B.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戍卒叫,函谷举。4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B.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C.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D.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44.下列文化常识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B.《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C.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D.词采华丽、节奏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堪称典范之作。45.翻译下列句子。(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窦氏父子兄弟并为卿、校,充满朝廷。穰侯邓叠、叠弟步兵校尉磊及母元、宪女婿射声校尉郭举、举父长乐少府璜共相交结。元、举并出入禁中,举得幸太后,遂共图为杀害,帝阴知其谋。帝以朝臣上下莫不附宪,独中常侍钩盾令郑众,谨敏有心几,不事豪党,遂与众定议诛宪,以宪在外,虑其为乱,忍而未发。会宪与邓叠皆还京师,时清河王庆,恩遇尤渥,常入省宿止。帝将发其谋,欲得《外戚传》,惧左右,不敢使,令庆私从千乘王求,夜。独内之。又令庆传语郑众,求索故事。庚申,帝幸北宫,诏执金吾、五校尉勒兵屯卫南、北宫,闭城门,收捕郭璜、郭举、邓叠、邓磊,皆下狱死。遣谒者仆射收宪大将军印绶,更封为冠军侯,与笃、景、瑰皆就国。帝以太后故,不欲名诛宪,为选严能相督察之。宪、笃、景到国,皆迫令自杀,初,河南尹张黼数以正法绳治窦景,及窦氏败,黼上疏曰:“方宪等宠贵,群臣阿附唯恐不及,皆言宪受顾命之托,怀伊、吕之忠,至乃复比邓夫人于文母,今严成既行,皆言当死,不复顾其前后,考折厥衷。臣伏见夏阳侯瑰每存忠善,前与臣言,常有尽节之心,检敕宾客,未尝犯法。臣闻王政骨肉之刑,有三宥之义,过厚不过薄。今议者欲为瑰选严能相,恐其迫切,必不完免,宜裁加贷宥,以崇厚德。”帝感其言,由是瑰独得全。窦氏宗族宾客以宪为官者,皆免归故郡。初,窦宪纳妻,天下郡国皆有礼庆。汉中郡亦当遣吏户曹李郃谏曰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德礼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太守固遣之,郃不能止,请求自行,许之。郃遂所在迟留以观其变,行至扶风而宪就国。凡交通者皆坐免官,汉中太守独不与焉。(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窦氏专恣》)4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中郡亦当遣吏户曹/李郃谏曰/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德礼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B.汉中郡亦当遣吏/户曹李郃谏曰/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德礼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C.汉中郡亦当遣吏/户曹李郃谏曰/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德礼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D.汉中郡亦当遣吏户曹/李郃谏曰/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德礼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4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历史上,帝王年幼时,外戚往往擅权,甚至篡位。B.千乘,古代将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C.谒者,官名,亦用以泛指传达、通报的奴仆。春秋战国时国君的近侍已用此称。D.印绶,指官员佩戴在衣服外的丝带。汉代官员依品秩的不同,配以不同的印绶。4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帝知道郭举等人共同图谋杀害他,但朝廷上下官员没有不依附窦宪的,只有郑众不谄事豪强党羽,于是和帝跟郑众定计诛杀窦宪。B.窦宪与邓叠回到京城,和帝要采取行动,想找《汉书·外戚传》看看,便让清河王刘庆去寻找,但担心左右人泄密,又让郑众同找。C.和帝处死郭璜、郭举、邓叠、邓磊之后,将窦宪改封为冠军侯。窦宪与窦笃、窦景各自到达自己封国后,都被迫自杀而亡。D.窦宪娶妻,李邰无法阻止郡守送礼,便请求郡守让自己前去,一路逗留,未到达时窦宪就被免职回到封国,李邰的举动使汉中郡守躲过灾祸。4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帝以太后故,不欲名诛宪,为选严能相督察之。(2)凡交通者皆坐免官,汉中太守独不与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乙)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选自《庄子·外物》)(丙)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选自《庄子·秋水》)50.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器:重视 B.庄子持竿不顾
顾:回头C.子亟去,无污我
亟:赶快 D.使使厚币迎之
币:钱财5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B.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C.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D.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5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墨”指儒家和墨家,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与道家并称的另外两大家,三家流派经常相互交锋、攻讦。B.“卿相”“大夫”都是古代官职和爵位名称。“卿相”是执政大臣、高官。“大夫”位居“卿”之下,是普通官员。C.“郊祭”是我国古代在郊外举行的祭祀天地的仪式,在周代是最为隆重的祭典,在冬至日或夏至日举行。D.“斗升之水”指很少的水。“斗”,我国古代市制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5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周撰写的文章,大都是寓言之类;其在著书时,善于运用曲笔和叙事寓情的手法;用语一点也不拘束,肆意汪洋,然而都是空话,没有事实依据。B.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请他做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意为官的立场。C.“涸辙之鲋”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援助的人或物。这个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周对监河侯之流不能急人所急的言行的不满。D.在楚王派遣两位大臣请庄周出仕时,庄周说愿意拖着尾巴生活在烂泥里,而不愿意做死去后珍藏在宗庙里以显示尊贵的神龟。5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2)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貂勃常恶田单【注】,曰:“安平君,小人也。”安平君闻之,故为酒而召貂勃,曰:“单何以得罪于先生,故常见誉于朝?”貂勃曰:“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且今使公孙子贤,而徐子不肖。然而使公孙子与徐子斗,徐子之狗,犹将攫公孙之腓而噬之也。若乃得去不肖者,而为贤者狗,岂特攫其腓而噬之耳哉?”安平君曰:“敬闻命。”明日,任之于王。王有所幸臣九人之属,欲伤安平君,相与语于王曰:“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王曰:“左右孰可?”九人之属曰:“貂勃可。”貂勃使楚,楚王受而觞之,数日不反。九人之属相与语于王曰:“夫一人身,而牵留万乘者,岂不以据势也哉?且安平君之与王也,君臣无礼,而上下无别。且其志欲为不善。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外怀戎翟天下之贤士阴结诸侯之雄俊豪英其志欲有为也愿王之察之”异日,而王曰:“召相单来。”田单免冠徒跣肉袒而进,退而请死罪。五日,而王曰:“子无罪于寡人。”貂勃从楚来,王赐诸前,酒酣,王曰:“召相田单而来。”貂勃曰:“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王得安平君而独曰‘单’。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而王曰‘单,单’。恶得此亡国之言乎?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安平君以惴惴之即墨,敝卒七千,禽其司马,而反千里之齐,安平君之功也。当是时也,阖城阳而王,城阳、天下莫之能止。然而计之于道,归之于义,以为不可,故为栈道木阁,而迎王与后于城阳山中。今国已定,民已安矣,王乃曰‘单’。王不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不然,国危矣!”王乃杀九子而逐其家,益封安平君以夜邑万户。(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注】田单:齐襄王时被封安平君。55.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外/怀戎翟/天下之贤士/阴结诸侯之雄俊豪英/其志欲有为也/愿王之察之/B.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外怀戎翟/天下之贤士阴结/诸侯之雄俊豪英/其志欲有为也/愿王之察之/C.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外怀戎翟/天下之贤士/阴结诸侯之雄俊豪英/其志欲有为也/愿王之察之/D.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外/怀戎翟/天下之贤士阴结/诸侯之雄俊豪英/其志欲有为也/愿王之察之/5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意思是接受,“受”与《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含义不同。B.无罪,意思是没有罪过,“罪”与《陈涉世家》“今或闻无罪”的“罪”含义相同。C.兴师,指发动军队,“兴”与《兰亭集序》“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兴”含义不同。D.敝卒,指疲惫的士兵,“敝”与《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的“敝”含义相同。5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襄王宠幸的九个侍臣打算谋害田单,于是他们共同劝说齐襄王派貂勃出使楚国,好趁机诬蔑田单。B.貂勃经常中伤田单,田单问他原因,貂勃以狗咬人为喻,来说明自己中伤田单只是因为自己效命的不是田单。C.齐襄王在赏赐貂勃酒时吩咐侍从召唤田单,他对田单直呼其名的行为引起了貂勃的强烈不满,故而貂勃为田单鸣不平。D.貂勃劝说齐襄王杀掉九人并向田单谢罪,齐襄王听从了他的建议,对九人施以灭族的处罚,并将万户的夜邑封赏给田单。5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2)然而计之于道,归之于义,以为不可,故为栈道木阁,而迎王与后于城阳山中。59.简要分析安平君田单的形象特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曹刿论战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曾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60.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参与) B.肉食者鄙(卑鄙)C.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D.小大之狱(指诉讼事件)61.下列对“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两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三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B.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C.第一次击鼓能让士兵生气,第二次(击鼓)士兵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就竭尽了。D.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两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三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6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记述的是长勺之战,鲁国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取信于民和正确的战略战术。B.本文选材详略得当,详写了战前准备和战争的经过,略写了战后曹刿论述取胜之道。C.文中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用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形成鲜明的对比。D.本文语言精练,曹刿在战场上的指挥用语,既衬托了战争的紧迫也表现了他的军事才能。6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答案及解析1.D2.C3.A4.(1)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2)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谢”,道歉。句意: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给,替。/动词,做为。句意:明天犒劳士兵,给我去打垮沛公的部队。/等到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策。B.介词,对。/词,比。句意:对钱财货物贪恋。/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C.两个“以”,意义和用法相同,介词,用。句意: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D.连词,表转折,但是,却。/连词,表承接,然后。句意: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A.“可见项羽深谋远虑,运筹帷幄”错误。应是可见项羽冲动易怒,缺少远见。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为”,介词,替;“兄”,名词用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事”,侍奉,对待。(2)“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副词,进入;“非常”,非同寻常的事情,意外的变故;“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参考译文:沛公驻军霸上,还没有跟项羽见面。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打算在关中称王,任命子婴为国相,珍宝全部占有它。”项羽大怒道:“明天犒劳士兵,给我去打垮沛公的部队!”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驻扎在新丰鸿门;沛公的军队有十万,驻扎在霸上。范增劝说项羽道:“沛公住在崤山以东时,贪图财货,喜欢漂亮的女人。如今入了关,财物什么都不拿,也不迷恋女色,这样看来,他的野心不小。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气运,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气运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对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谁替大王作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你亲自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和你的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随即进来见刘邦。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答应了,跟刘邦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回到(项羽)军营里,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项王。就趁机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不如就趁机友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5.B6.C7.A8.(1)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摘山芋,饿死的儿女有好几个。(2)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句意: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结构相同,都是动宾短语构成的四字词语,应一一断开,排除AD;“相狎荡”“无拘检”结构相同,且“过”在此是拜访的意思,做“严武”的谓语,故“无拘检”后应断开,排除C。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绯衣’指紫色衣服”不正确,“绯衣”为红色衣服。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A.“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不正确,原文为“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意思是他们在没有获取功名,做平民时关系就很好。“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不正确,由原文可知,应是“琯兵败于陈涛斜”。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1)“关畿”,京城地区;“乱离”,动乱流离;“踊贵”,物价上涨;“寓居”,寄住在;“儿女饿殍者”,定语后置句,饿死的儿女。(2)“尝”,曾经;“为暴水所阻”,被动句,被洪水阻隔;“旬”,十天;“食”,食物。参考译文: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曾祖父杜依艺,官位最终到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官位最终到膳部员外郎,另有传记。父亲杜闲,官位最终到奉天县县令。杜甫天宝初年应考进士没有考中。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作文,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皇帝准许了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从京城赶出杜甫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山芋,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一段时间之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但杜甫性格狭窄浮躁,没什么气量,凭着恩情放纵不羁。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看着严武曰:“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也是急躁暴戾,却也不认为他忤逆。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之后,高适却去世了。这一年,崔宁杀死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乱。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而江陵就发生了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阳的聂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喝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杜甫的儿子宗武,流落在湖、湘过世。元和年间,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的棺柩,回葬在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9.C10.B11.D12.(1)李林甫一有机会就在玄宗面前说张九龄的坏话,所以玄宗逐渐疏远张九龄。(2)而严挺之一向傲气,看不起李林甫的为人,最终也不去拜访他。【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张九龄回答说:“宰相身系国家安危,陛下如果任命李林甫为宰相,我恐怕他以后会成为国家的祸患。”皇上不听。当时张九龄因为有文学才能,正被皇上所器重,李林甫虽然怨恨他,但(表面上)还是不得不奉承他。“安危”是一个固定词组,中间不应断开;“相林甫”的“相”指“任命……为相”,“陛下”是“相”的主语,“林甫”是“相”的宾语,应在“陛下”前、“林甫”后断开,排除AD;“上不从”的宾语应为张九龄的建议,被省略了,其后应断开;“时”意为“当时”,是后句的时间状语提前,归于后句,在其前断开;“为上所重”是被动句,“为……所”固定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善”,友好/好好地。句意:与张九龄关系很好。/不如趁此好好地对待他。B.错误。“含义不相同”错。“疾”,均为嫉恨的意思。句意:李林甫一并嫉恨他们。/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嫉恨的是谁。C.正确。“出”,均为离京为官,外放,外迁。句意:于是将萧炅外放为岐州刺史。/我从京城外调出来江州作官已经两年了,悠闲安逸。D.正确。“绝”,断绝/穿过。句意:从此,玄宗的谏诤之路断绝了。/穿过云气,背负青天。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严挺之颇受张九龄的赏识,却为李林甫怨恨”错,根据原文“由是出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可知,张九龄和严挺之关系很好是在李林甫怨恨严挺之之后,所以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短”,诋毁,说人短处;“短九龄于上”,状语后置句,“于上短九龄”,在玄宗面前说张九龄的坏话;“浸”,逐渐。(2)“素”,一向;“负气”,凭恃意气,不肯屈居人下;“薄”,看不起;“诣”,拜访;“竟不之诣”,宾语前置句,“竟不诣之”,最终也不去拜访他。参考译文:当初,玄宗想要任命李林甫为宰相,征求中书令张九龄的意见,张九龄回答说:“宰相身系国家安危,陛下如果任命李林甫为宰相,我恐怕他以后会成为国家的祸患。”皇上不听。当时张九龄因为有文学才能,正被皇上所器重,李林甫虽然怨恨他,但(表面上)还是不得不奉承他。侍中裴耀卿与张九龄关系很好,所以李林甫一并嫉恨他们。这时玄宗在位已有多年,逐渐放纵奢侈的欲望,懒于处理政事。而张九龄遇到事情,无论大小,(只要觉得有不对之处),都要与玄宗尽力争论。李林甫却善于窥伺皇上的意图,日夜想着如何陷害中伤张九龄。玄宗为临淄王的时候,武惠妃生寿王李瑁,所受宠爱超过其他皇子。太子与李瑶、李琚在内廷住所聚会,因为各自生母的境遇而出言抱怨。武惠妃向玄宗哭诉说:“太子暗中结党,将要谋害臣妾母子,他们还指责陛下。”玄宗大怒,告诉了宰相,想要废黜这三位皇子。张九龄说:“陛下登基将近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得以经常听到陛下的教导,天下人都觉得陛下享国久长,子孙昌盛,都为陛下高兴。如今三位皇子都已成人,没有听说犯过什么大错误,陛下怎么能突然因为无根的传言,在发怒的时候就要全部废黜他们呢?何况太子为天下的根本,不可轻易动摇。陛下一定要这样做,则臣不敢奉诏。”玄宗不高兴。李林甫开始并没有说什么,退朝后私下对玄宗宠信的宦官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问外人!”玄宗犹豫不决。武惠妃秘密派官奴牛贵儿对张九龄说:“有废必有兴,太子废立之时,如果您能够加以援手,自然可以长保宰相之位。”张九龄断然斥责,并把她说的话告诉了玄宗。玄宗听了为之变色。因此直到张九龄罢相,太子都安于其位。李林甫一有机会就在玄宗面前说张九龄的坏话,所以玄宗逐渐疏远张九龄。李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萧炅向来不学无术,曾经在中书侍郎严挺之面前读“伏腊”为“伏猎”。严挺之对张九龄说:“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于是将萧炅外放为岐州刺史,因此李林甫怨恨严挺之。张九龄与严挺之交好,想要引荐他为相,曾对他说:“李尚书正受陛下器重,足下应当上门拜望,与他相处和睦亲近。”而严挺之一向傲气,看不起李林甫的为人,最终也不去拜访他。李林甫更加恨他。李林甫想要阻塞玄宗的视听,自己独揽大权,就把谏官们召来明确地告诉他们说:“现在有贤明的君主在上,群臣将顺从皇上都顾不过来,哪里还用得着再多说什么!你们难道没有看见立在正殿宫门外作为仪仗用的马匹吗?(虽然)吃三品等级的粮料,(但如果)嘶叫一声,就要立刻被拉下去,(到那时)后悔怎么来得及。”补阙杜琎曾经向玄宗上书谈论政事,第二天就被贬为下邽县令。从此,玄宗的谏诤之路断绝了。(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13.C14.A15.D16.(1)认为失去南阳的损失,比不上攻取聊城(济北)获得的利益,因此(权衡得失后)定下计策,坚持一心一意攻打聊城。(2)而你却能指挥早已疲惫不堪的聊城子民,抗拒整个齐国的兵马,已历一年,聊城现今仍安如磐石,将军确如墨翟一般善于攻守【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想要回归燕国,已经产生了嫌隙,怕被诛杀;想要投降齐国,杀死和俘虏的齐人太多了,恐怕降服后被侮辱。长长地叹息说:“与其让别人杀死我,不如自杀。”就自杀了。“欲归燕”和“欲降齐”是两种选择的情况,句子结构一致,应单独成句,“欲降齐”之前要断开,排除AB;“甚众”是偏正关系的词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当时六国分别与秦国南北向联合,称为‘连横’”错误。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B.正确。名词,封地。/名词,疆界。句意:让齐王赐您封地。又想往西扩大疆界。可见,两句中的“封”字的词性相同。C.正确。寿命。/祝酒。句意:终其一生。/沛公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D.正确。故选A。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鲁仲连因燕将的自杀感到惋惜和愧疚”错误。由“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可知,鲁仲连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他拒绝封赏恰恰体现了他的高风亮节。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为亡南阳之害”,省略句,省略主语“齐国”;“以为”,认为;“亡”,失去;“坚守”,坚持攻打。(2)“弊”,疲惫不堪;“距”,同“据”,抵抗,抗拒;“期”,满一年。参考译文:当初,有位燕国大将攻占了聊城,却被人在燕王那里进了谗言。这位燕将害怕会被处死,就死守在聊城不敢回国。齐将田单为收复聊城,打了一年多,将士死伤累累,可聊城仍然岿然不动。齐国谋臣鲁仲连就写了一封信,绑在箭杆上,射到城内,将信送给燕将说:“我听说,智者不违背时势而去做有损利益的事,勇士不会因为害怕死亡就做毁掉名声的事,忠臣不会先为自己着想而忘了君王。现在将军竟因一时的激愤,而不顾燕王将失去一位大臣,这不是忠臣所做的事情;城破身死在聊城,威名不会在齐国传播,这不勇武;战功废弃,英名埋没,后人不会称道,这不是聪明人的举动。而且楚国进攻南阳,魏国进逼平陆,齐国压根就没有分兵拒击的意思,认为失去南阳的损失,比不上攻取聊城(济北)获得的利益,因此(权衡得失后)定下计策,坚持一心一意攻打聊城。如今秦王出兵助齐,魏国再不敢出兵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