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以来朝鲜族人口分布格局演变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bf37c667c9f066c76bd0500f3023425/0bf37c667c9f066c76bd0500f30234251.gif)
![中国近代以来朝鲜族人口分布格局演变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bf37c667c9f066c76bd0500f3023425/0bf37c667c9f066c76bd0500f30234252.gif)
![中国近代以来朝鲜族人口分布格局演变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bf37c667c9f066c76bd0500f3023425/0bf37c667c9f066c76bd0500f30234253.gif)
![中国近代以来朝鲜族人口分布格局演变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bf37c667c9f066c76bd0500f3023425/0bf37c667c9f066c76bd0500f30234254.gif)
![中国近代以来朝鲜族人口分布格局演变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bf37c667c9f066c76bd0500f3023425/0bf37c667c9f066c76bd0500f30234255.gif)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近代以来朝鲜族人口分布格局演变
人口迁移是人们为了定居而离开原来的家,长期搬到其他国家的行为。这是人口不断变化的空间运动,其形式包括自发和非自发。中国各民族人口的地理分布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人口迁移与再分布现象在各地区渐显活跃态势。研究少数民族人口迁移对于地区间多元化经济和多样化文化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并对维护少数民族社会稳定以及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术界有关中国东北人口迁移史的研究较少。赵英兰运用人口学的理论与方法探讨了清朝东北人口增长、迁移路线、城镇化体系形成的因素及清代东北少数民族的聚居特点。近代东北解禁以后,大批关内汉族迁居东北,形成前所未有的迁移大潮。东北自古即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各时期的迁移必然会导致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和文化变迁现象的发生。朝鲜族作为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早期历史可追溯到朱元璋统一东北,并同朝鲜半岛建立关系的年代,甚至更早,但当时迁移人数较少,也没有大规模的聚落。其大规模迁移始于1860年代,大量移民渡过图们江和鸭绿江进入中国东北。改革开放后开始向全国各省迁移,呈现出迁移规模大、阶段性强的明显特征。经历一个世纪的发展,朝鲜族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民族聚居区。本文尝试从人口地理学的角度,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探讨朝鲜族人口迁移规律和聚居区分布格局,为促进朝鲜族人口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1数据来源及整理概况关于朝鲜族人口数据主要基于历史文献和统计数据。由于解放前与解放初期没有公开或系统的数据,只能从报章、文献等整理而来。近30a来的数据则以相关统计年鉴为主。全国分县行政区划图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由于本文时间跨度较大,相关市、县行政区划变动也较大。为确保研究相对精确,以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行政区划为基准,将行政单元有变的区域进行合并。2在不同时期,中国的朝鲜人口2.1中国东北朝鲜移民1860年,朝鲜出现罕见自然灾害,朝鲜移民不顾清政府的封禁令,进入中国东北垦荒谋生。这期间的移民都是因经济而迁入的自由移民。中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签订后,中朝大部分边疆军队被调往中俄边界并废除了中朝边境的封禁令,此后,中国东北的朝鲜移民开始增多。1892年,一批朝鲜移民迁入哈尔滨定居;1895年,一批朝鲜移民迁入吉林省舒兰;1898年,一批朝鲜移民迁入黑龙江省穆棱,为牡丹江朝鲜聚居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根据1904年对东北部分地区朝鲜移民原籍状况的调查,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移民大约为75300人,其中70%从朝鲜平安道和咸境道迁入。1905年中国东北朝鲜移民总数约30万,较1904年增长近4倍。在这些移民中,通化、桓仁、宽甸等地迁入37000余人,长白、临江、集安等地迁入39440余人,丹东和凤城等地迁入52100余人,延边迁入184867人。该时期大批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初期移民与后期的数量和规模相比相对较少,绝大多数移民居住在鸭绿江和图们江沿江地带。2.2区域分布及移民情况1910年,日本占领朝鲜半岛,在朝鲜实行宪兵统治,剥夺朝鲜农民的土地耕作权,大批农民流落到中国东北求生图存。随着日本殖民统治的深化,越来越多的朝鲜移民被迫迁入东北地区。龙井是当时最大的朝鲜聚居区,至1930年,其朝鲜族人口增至近20万,和龙和汪清次之。延边地区的缓坡丘陵适合耕种,归化入籍的朝鲜族都获得了土地所有权,而“非归化”者也在几年后获得了土地所有权,自然长久定居下来。随着迁移人数的增多,延边有限的土地已不能满足大批迁移农民的需要,转而向吉林中部迁移。桦甸是吉林中部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区,其次是磐石、永吉和长春,四个地区朝鲜族人口由东至西递减。辽宁省的朝鲜移民大多沿江聚居,新宾、桓仁和宽甸的移民数都超过1万。1911年11月1日,丹东至沈阳的南满铁路通车,为迁至辽宁中部提供便利。迁入黑龙江省的朝鲜移民大都聚居在牡丹江附近。据日本绥芬河领事馆的调查,1931年进入中国黑龙江省东部的东宁、密山、虎林等7个县的朝鲜移民数达10265人。该时期的移民除了由朝鲜直接进入中国东北外,还有一部分先由朝鲜移居俄国远东地区,再渡过黑龙江和乌苏里江进入黑龙江省。1910~1930年间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族人口逐年增加(图1)。按每年增加的人口数量,1912年是继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后的第一次移民高峰。1919年日本侵略者对“三·一”运动朝鲜民众的大规模镇压,导致了第二次移民高峰。1927年后出现的人口增长高峰期是政治流亡移民浪潮的延续。东北朝鲜移民人口在20a内增长了40多万。2.3日本铁路为朝鲜移民实际运作了大量,增加了少数民族移民数这一时期的朝鲜移民规模最大,朝鲜移民都是在“这一时期”迁入,是在日本殖民政策驱使下强行迁移的移民。“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按照其“移民政策”,组织朝鲜民众迁至中国东北。1931年,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口为630982人,1940年增至1309053人,10a间,朝鲜族人口数翻了2番多,到1945年更达到了2163115人,比1931年增长了近3倍。日本修建的铁路为朝鲜族人口流动提供了便利。1933年,长图线开通,延边大量朝鲜族沿铁路西进,铁路沿线移民数大幅上升;1934年,图们至牡丹江通车,吉林省朝鲜族大批向黑龙江省迁移;1936年,牡丹江至佳木斯通车后,图们至佳木斯铁路全线开通,朝鲜族进一步北迁,黑龙江移民数大增。1935年日本从苏联购买北满铁路,辽吉两省移民沿沈阳-长春-哈尔滨大量流入黑龙江省。据估计,在日本殖民统治的14a内,黑龙江省朝鲜族移民数增加了至少10万人,使黑龙江省的朝鲜移民数占全东北的1/10。该时期朝鲜移民分布特点是迁移量较大、速度较快,并沿铁路线分布(图2)。2.4延边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少数民族人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朝鲜族结束了战乱中的流离状态。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延边地区一年内朝鲜族净增1万多人1。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刚刚成立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朝鲜族人口为551025人,占全国朝鲜族人口的49.2%。这一时期的朝鲜族规模保持稳定,主要聚居区基本没有变化。2.5实验型聚居区和沿海省份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情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朝鲜族出现人口大流动现象。原来主要居住在东北三省的朝鲜族开始进入山东半岛、京津地区、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图3)。1979~2000年间,朝鲜族人口地区流动较明显,各省份朝鲜族人口增幅不平衡,地区间差异较大。根据全国第三、四、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1982~1990年和1990~2000年朝鲜族人口增幅,在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列在前5位和后5位的省份见表1。1982~1990年间,传统聚居区或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的地区朝鲜族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其中黑龙江和吉林的朝鲜族增长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0.09%)。广东、山东、江苏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沿海省份,朝鲜族人口增速也较快,表明朝鲜族开始由东北向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流动。此外,其它省份朝鲜族人口数虽略有增加,但增长率都低于2%。1990~2000年间,传统聚居区朝鲜族人口出现负增长,辽宁省也仅增长0.04%。与此同时,沿海省份朝鲜族人口增长率大幅上升,其中浙江省高达68.95%。广东、福建、山东也增长较快。此外,其他省份朝鲜族人口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这表明朝鲜族由传统聚居区流向全国,并主要流向浙江、广东、福建和北京等沿海省份和内陆大城市,迁移速度较1982~1990年明显加快。这种迁移导致东北原本稳定的聚居区人口数发生变化,聚居区规模开始萎缩,并逐渐形成新的聚居区。3中国朝鲜人口居住区的形成3.1特民族文化的保留朝鲜族在中国东北形成的大规模聚居区使朝鲜族独特民族文化得以保留。解放前三次大规模迁移形成了5个朝鲜族基本聚居区:南满聚居区、北满聚居区、东满聚居区、东边道以及关内聚居区(图4)。1东满洲村聚落东满即现在的延边。迁入的朝鲜移民最多,是最大的聚居区。1916年,这里的移民人口数就已达到13万之多,1917年即增至22万多。2东南角中心1930年,南满以集安、柳河、通化一带为中心。到1936年,则以沈阳、抚顺、本溪为中心。1930年,居住在通化等县的朝鲜移民有5万多,其中集安16082人,柳河8098人,通化13980人,但至1936年,这三个县的朝鲜移民数大幅下降,而沈阳的朝鲜移民数比1930年增加近3倍,抚顺和本溪均增加4倍。3东方路的中心村东边道以长春、吉林为中心。1930年有朝鲜移民6158人,1936年增至65133人,增长了10倍多。4最大的a.条件北满以黑龙江省的哈尔滨附近为中心。1930年,朝鲜移民数相对较多的是哈尔滨(3991人)、宁安(5359人)、东宁(2875人)、饶河(2350人)。处在省内中心地带的汤原、依兰、桦川等地的朝鲜移民数相对较少,到1936年,朝鲜移民数大幅增加。5北京适用的反诉人是北京、天津、青岛人据日本有关部门统计,1925年,关内的朝鲜移民只有1625人;1939年,北京8516人,天津7833人,石家庄2260人,太原1334人,济南1398人,青岛1882人,大同2453人,上海3138人。此外,广州、武汉、南京也有部分朝鲜移民。3.2心聚居区—新近朝鲜族聚居区的形成人口密度是各地人口密集程度的指标。本文采用密度分级法探讨朝鲜族聚居区的空间格局。利用ArcGIS软件计算1990年和2000年全国各县级单位朝鲜族人口密度,用5个等级表示5种空间集聚方式,即:核心聚居区、高度聚居区、中度聚居区、稀疏聚居区和极端稀疏区(图5)。从核心聚居区到极端稀疏区,人口的集聚过程较明显。通过图5可以看出,1990~2000年,东北仍为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区,但聚居范围相对缩小,人口密度降低。与此同时,中国中东部大部分县市朝鲜族人口密度均有所增长,极端稀疏区范围减小,稀疏聚居区范围相应增加。北京、山东、浙江等地渐显高人口密度态势。随着自北向南、自东向西人口密度的降低,空间格局向南和向西移动也趋明显。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使西北地区朝鲜族人口数也在不断增加。但由于面积较大,人口规模相对较小,难以形成聚居区,主要以散居为主。从2000年核心聚居区、高度聚居区和中度聚居区来看(图6),朝鲜族聚居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由原来的以东北为主扩大到以京津地区为中心的首都聚居区;以威海、青岛、烟台为中心的山东半岛聚居区;以上海、江苏、浙江为中心的华东聚居区;以深圳、广州为中心的华南聚居区。朝鲜族新聚居区在沿海和发达地区的扩大趋势明显。4聚居区的划分本文通过对19世纪以来朝鲜族人口数据的分析,探讨了中国朝鲜族人口分布特征及变动趋势,主要发现以下特点:1)解放前,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东北。1860~1910年,迁至图们江和鸭绿江对岸的朝鲜族沿江分布;1911~1930年,进一步向吉林和辽宁中部迁移。部分移民从俄国远东地区跨过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移至黑龙江省;1931~1949年,东北干线铁路全线开通,朝鲜族沿铁路线迁移、分布。解放初期朝鲜族人口数变化不大,朝鲜战争使朝鲜族人口数量小幅增加;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之初,全国近半数朝鲜族聚居于此,朝鲜族规模保持稳定。改革开放后,朝鲜族逐渐向南迁移,全国各省均有朝鲜族分布,传统聚居区人数逐渐减少,京津地区、山东半岛、华东地区和华南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埃塞莱米项目安保方案
- 2025年全球及中国乘用车用液力变矩器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低速型立式加工中心(主轴转速6000-15000rpm)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屋面高分子防水卷材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三箱式冷热冲击试验箱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工业机器人减速马达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智能体测仪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1P高功率电芯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NRV铝合金微型蜗杆减速机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人工智能AI技术研发与应用合同
- 开题报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校教育研究
- 2025届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中学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数学试题含解析
- 浙江省五校镇海中学2025届高考考前模拟数学试题含解析
- 公司2025年会暨员工团队颁奖盛典携手同行共创未来模板
- 数 学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混合运算100题
- 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光的世界各个章节测试试题(含答案)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四则混合运算300道及答案
- 非遗国粹川剧变脸的传统文化知识了解原创模板
- 中国智慧物流发展报告
- 焊接加工成本算表
-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中考二诊物理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