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绒小说《余震》的文化与地域之交融_第1页
张绒小说《余震》的文化与地域之交融_第2页
张绒小说《余震》的文化与地域之交融_第3页
张绒小说《余震》的文化与地域之交融_第4页
张绒小说《余震》的文化与地域之交融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绒小说《余震》的文化与地域之交融

作为现在最具影响力的海外华人之一,张毅被许多人的不同名字所命名为“北美地区新移民文学的巨人”、“海派遗产”和“未来”。事实上,他的身份与“业余作家”身份不符。近年来,张毅以平静的态度创作了一系列精致的作品,并以自然、深刻、朴实、优雅的方式多次获得奖项。例如,2003年获得第二语言世界文学奖。2005年,袁惠松在加拿大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获得了该奖项。第四,人民文学奖。在张翎灵动而不凡的文字间,对移民生活不同层面的关注始终是张翎作品中明晰的叙事惯性。个体在突变的环境中,历练的痛苦与无奈正是张翎在文化与地域的交融中,经岁月的流动和历史的见证所着重关注的实在。以小说为媒介,张翎在东西方之间搭建了一种独特的对话,以“开花结果在彼岸”的创作方式实现了时空的交错与疆界的突破。这也正是解读张翎小说的一个重要维度。在张翎的创作中,小说《余震》显得比较特殊。在这部以唐山大地震为背景的小说中,张翎不同以往的将母国设置为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因而,透过他者的语境,小说《余震》将呈现更多。一、小说《余震》中的悲情中国民族精神张翎擅长为故事设置一个浩瀚又饱含着历史沧桑的时代背景,因此,在《邮购新娘》中,我们看到了近现代温州的城市变迁;《金山》描述了清末华工赴加拿大淘金修铁路的浪潮;《羊》展示了传教士和中国的历史渊源。在小说《余震》中,张翎选择的历史背景和故事起因是唐山大地震。对于唐山大地震这一极其惨烈的灾难,纪实文学、戏剧、影视等各种艺术媒介一直以各种方法持续着对其关注和深层地思考。此次,张翎以唐山大地震亲历者心灵史的讲述方式对这一惨烈的悲剧进行再一次的界说。发生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是我国及世界历史上的重大悲剧。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8秒,在中国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强度为里氏7.8级,震中烈度Ⅺ度,震源深度23km的特大地震。有感范围广达14个省、市、自治区,唐山市顷刻间被夷为平地;造成死亡24.2万人,重伤16.4万人。这场浩劫造成了中国人民持久的伤痛,对于当时的亲历者而言,这种伤痛更是永生难以泯灭的。张翎以这场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灾难为创作背景,讲述的是地震中的一个普通家庭在经历灾难之后的聚散别离,小说沿袭着故事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轨迹而伸展,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讲述了一部关于中国人的心灵史诗。小说《余震》并未停留于唐山大地震本身悲剧性的存在,而是通过对灾难、死亡等陌生情境的疏离性关注,展开了对现实的反思,并以尊重普通人本体的书写方式,建构了生命的意蕴及深层价值。小说《余震》讲述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名普通母亲李元妮在子女二人中选择其一进行拯救的故事。在地震中,姐姐万小登与弟弟万小达一起被掩埋在瓦砾下,一块水泥板如命运的天平般悬置在二人的头顶,撬起一端,另一端的人就会被永埋地下。母亲选择了弟弟这是熟悉的“苏菲式选择”,也是人性死局中悲剧情境的必然发生。小说《余震》借助唐山大地震这一永恒的悲剧情境,不仅描绘了作为个体的个人所遭逢的严酷的生存灾难,也透过灾难的发生,建构了悲情中国民族精神的庄重与升华。鲍德里亚曾说过:“消费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文化上,更体现在文化含义上,消费体现个人身份。人们对体面消费无止境追求,对物质消遣与享受无节制渴求,并把这些当做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1]随着当下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社会的商业化转型,消费主义已成为我国现实中的一种具体存在。因而,如何在商业化的美学语境中,以深层次的人生和现实的深度关怀来赢得尊重,就成为一段时间以来,文学创作整体发展中呈现出的一种态势。小说《余震》正是这种语境下的产物。此次,张翎借助的是悲剧的情境加以表达。费解·埃格纽说过:“‘过去’总是和我们在一起,它是我们现在的特有因素;它在我们的声音中回响,它在我们沉默的上空翱翔,阐明着为什么我们成为我们自己,为什么住在现在我们把它叫做‘我们的家’的原因。”对于移民作家而言,无论他们身处何方,家国的记忆却依然留存在作品之中为挥斥不去的文化“宿命”。这正是张翎与严歌苓、虹影、庄伟杰等移民作家创作上的共同点。从早期的《望月》《尘世》,到近年来的《余震》《金山》,故国的“记忆”一直是张翎小说中创作的渊薮。那么,当“此岸”的故事遭遇身在“彼岸”的作家时,张翎更倾力于“文化距离感”的表达。张翎小说中的人物永远处于寻找的状态,无论是《交错的彼岸》中的惠宁、《邮购新娘》中的江涓涓、还是《余震》中的王小灯……如张翎所说:“我的场景有时在藻溪,有时在温州,有时在多伦多,有时在加州,就是说一个人的精神永远‘在路上’;是寻找一种理想的精神家园的状况。”移民作家们即游移于东方世界之外,又处于西方世界的边缘,因此,在他们心中盘旋始终的正是对自身文化身份的疑惑。形形色色的寻找,正表征了张翎等移民作家们对自身文化身份直接或隐晦的拷问,只不过,张翎走得更远。依照斯图亚特·霍尔的观点,文化身份至少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第一种立场把文化身份定义为一种共有的文化[2]。这种产生于共同历史经验和共有文化符码中的身份,成为变化莫测历史中一种持续的稳定。在这一层面的意义中,身份就成为某一特定文化所特有的、同时也是某一具体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是一种本质主义上的恒定。第二种立场则认为,文化身份既是“存在”又是“变化”的问题[3]。张翎经常在小说中“不谋而合”地讲述“身份问题”在与他者交融中建构的变化。身份本身具有结构主义的特征,是随历史发展不断变化的角色定位,是通过差异和变化不断融合的更新过程。对于移民作家而言,身份首先是由两种“在场”:异国的在场与母国(中国)的在场而决定的。只有从本质和结构两个方面出发,才能真正理解移民作家、作品及其中错综复杂的身份品格,毕竟,所有与之相关的一切是在“历史、文化和权利的不断‘嬉戏’”[4]中产生的。在变更、抵抗、同化的状态下,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诉求中,完成对身份的认同与建构也就因而具备了重大的现实意义。张翎从来都在讲述发生在多重历史空间中,族群间复杂的“故事”。这种“交错”的地理构成不仅成就了张翎的文化自觉,也形成了张翎一贯的写作姿态。因为,“此岸”与“彼岸”的交汇正是张翎创作中最重要的文本语境。在他者的语境中,小说中的人物及作家本身才能够在不断发现的过程中,得以明确自身的身份,定位属己的价值。阻隔的地理位置为张翎提供了开阔的审美距离,从而使他者的存在成为其小说创作中惯常的宏观性存在;不仅如此,张翎还通过具体的细节、人物的构成、事件的呈现等几方面,以形象化的他者填充了文学想象的空隙,构建了东西方间直接的对话。就这一意义层面而言,他者的呈现也完成了张翎等移民作家“自我本质的对象化”。他者视角的呈现本身就是张翎小说的叙述中的一种惯性。海外华文文学写作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语境的种种因素的影响下,近百年来,海外华文文学写作一直在保留与大陆文学主流内在联系的同时,又呈现出很多不同的面貌。从早年闻一多先生创作出的《洗衣歌》,到现在严歌苓的《少女小渔》《扶桑》、张翎的《金山》《团圆》……海外华文文学写作中一直存在着极为一直的基本母题:那就是在盲目浪漫的民族主义情绪下的乡愁,及面对发达国家时的文化焦虑。那么,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愈发广阔、深入和复杂,在全球范围中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及其文化碰撞也日益剧烈,因而全球化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经济、政治或社会学的问题,而以更重要的文化身份认同等表征层面,成为全球范围内话语空间中的一种争夺。一直以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海外华文文学的写作也走出了自身的发展之路,从最初的停留于个人经验的狭小世界的奋斗传奇或抒发深处异质文化空间中的孤独的个人主观,到对家国、历史和人性的深入挖掘,伴随着视野和文化抱负的不断拓展,海外华文文学的气度开始不同,张翎就是其中具有鲜明个性的代表者。张翎的小说往往稍显沉重,她擅长于在交错百年的历史,横贯中西的大洋两地间讲述有关时空交错及中西文化间冲突及对话的故事。她的创作特点很鲜明,是在突破民族限制的创作中,书写出移民群体的悲欢离合及前世今生。因而,他者的视角将是解读张翎小说创作中的关键。具体的他者形象往往被设置为一种观看的视角,是以“镜像”的方式以“他”文化的立场与视角对“我”文化的界定与反映,这是身份区分的一种方式,更是身份界定的一种途径。张翎早期创作的小说《羊》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小说在两个不同的时空间展开,通过链形式的叙述结构,对故事情节进行交叉行进、错落有致的铺陈。故事的表层是威尔逊和保罗祖孙两人与两个不同时代的中国女子之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其间表达的不仅是对宗教道德对人性的束缚与操控的控诉。小说有意设置了两代人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宿命的轮回,不同的是年青一代的中国女子羊,之所以能够逃脱破碎的爱情走出人生的阴霾,完全源于来自西方的他者———保罗的开导与关怀。张翎本来就擅长描述人生无常的情感故事,那么,在复杂纠结的情感叙述中,超越本土空间的异国背景并非只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地理存在;异国他乡还经常性地成为冲突得以解决的关键。在这样的语境中,来自西方的他者就往往经常性的承担着拯救者或唤醒者的角色。因此,《望月》中的孙家三姐妹先后来到加拿大,为的是实现改变现状的梦想;《交错的彼岸》中的主人公蕙宁的加拿大之行是为了达成寻找自我与超越自我的精神漫游;《金山》中远赴他乡的集体迁移就使得几代人在精神与财富上获得了新生等,小说《余震》也是如此,小说的主人公王小灯因在唐山大地震中被母亲放弃而长久无法释怀,在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焦虑不安中,她逐渐成为一个冷漠、多疑而又乖戾的女人。因此,当她的丈夫和女儿纷纷离她而去之时,万念俱灰的王小灯痛苦地选择了自杀。王小灯这种悲惨的人生境遇直到心理医生沃尔佛的出现才得到解决。在沃尔佛医生的心理治疗中,王小灯最终释放了自己心灵深处的全部恐惧和焦虑,彻底走出了童年的阴影,“推开了那扇多年无法推开的窗”。因此,在张翎的小说中,他者的设置是为了特定情境的需要,是通过对身份困境的逃离,在不断变化、发现和获得的过程中,最终达成对身份的重建。同样,张翎小说中的他者语境书写也无法逃离海外华文写作中经常发生的缺失。在张翎的小说《羊》《团圆》等作品中,也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那就是有意或无意间过于放大他者的力量,使得他者的存在成为主人公命运改变或整个故事情境改写的重大缘由。这样的书写惯性在某种意义上损害了张翎小说的深度,稍显遗憾。他者的语境是新移民作家书写中对身份意识直接追寻的重要方式,更因特定的历史指向和情感内涵成为种族志书写中的重要命题。因此,小说《余震》等通过对身份意识的价值认定和历史建构,不仅避免了移民作家及所在的群体的被边缘和被误读的可能性,也在某种意义上,凭借这一特殊语境实现了自身在文化突围中的建构。但在移民作家创作的小说中,代表着强势文明中的他者往往被设置得过于强大。此时,他者的存在作为一种决定主人公命运,甚或影响历史至深的决定因素,“更代表了作家所向往的生活意义的源头,以及作品叙事力量的启动媒介。”[5]在这重意义上,小说《余震》以他者语境对主人公及作者身份的重建,也正是东方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了其自身的东方化”[6]的一种表达。二、叙事视角的改变波兰现象学批评家罗曼·英伽登说过:“文学作品是一个多层次的构成。”[7]因而,在小说《余震》中,读者最先感受及接受的是民族价值的归属感。在极端的环境中、在生存和死亡的抗争间,中国人集体的精神力量由此凸显。小说《余震》并未止于“游子的形象”、身份的困惑等命题,小说借助他者的语境,引领读者进入更为宽广的人性世界。移民文学中他者语境的最重要意义在于为不同的民族和文化搭建起对话的可能,为认识世界和理解生活提供一个新的角度,进而使人们发现别样的人生。小说《余震》正是让我们见证了这种历史对个人命运的穿透力。在同灾难抗衡的绝境中,小说通过普通人的故事,对作为意识形态产物的人类存在进行了一些探讨,再一次证明了文学的力量。因而,在小说《余震》中,张翎经常通过细微之处对人性的深刻进行展现,如:有着善行却猥琐的继父、血脉相连却咫尺天涯的亲情……其中,张翎讲述得最富有张力的故事存在于母亲李元妮和女儿小灯之间。小说《余震》以女儿为叙述视角讲述了一场由母女感情构成的戏剧冲突,母亲李元妮在小说里不是一条主线,她的存在只构成了女儿故事的起点和框架。无论怎样的叙事,关键的问题在于“看什么”和“怎样看”的问题。因此,表达的关键在于叙事视点的选取。因为,“实质上,叙述视角绝不仅仅是纯粹的表达形式问题,或者说是技术问题,更是作家的一种价值判断,一种个人意识形态。”[8]小说中女儿王小灯的心路历程正是灾难过后人类心灵史中极具特征的个案展开。因此,小说的叙述角度依附于王小灯而存在。美国妇女问题研究专家南希·弗莱迪说过:“母女关系是女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关系……生物学上把这种亲密关系称为‘共生’(现象)。”[9]当母亲李元妮放弃女儿时,这种亲密关系在女儿心中即已异常断裂,王小灯将会自然地转而向其他亲密关系寻求寄托。小说原文中有句貌不经意的交代正是王小灯内心对感情的强烈渴望。“当年把小灯领回家的时候,一路上小灯只问了一句话,不过这句话她一连问了三次。小灯问‘你们会收留我多久?’”被母亲放弃的经历使得王小灯在以后的日常行为中经常以一些互为悖拗的行为惯式来面对人生。要么对身边的人以及感情进行极端的控制,要么选择对亲密关系的经常性逃离……这两种极端的方法都是王小灯在感情交流中避免受伤、无奈妥协的一种选择。王小灯坐视与丈夫的日益疏离,正是这种自相矛盾心态的直接反映。“当小灯意识到这种转变时,局势已经进入了一个惯性的旋流。其实,如果小灯那时愿意伸一伸手,她还是有能力来逆转那样的旋流的。可是小灯不肯伸手。伸手不是小灯做人的姿势,从来不是。”[10]渴求和逃离之间的悖拗正是小灯内心深处不可磨灭巨大阴影的展露。王小灯就这样沉浸于自我分隔的以往故事,开始了纠结漫长的渴望与拒绝之旅。从某种意义上,主人公王小灯在陌生的生存环境中以孤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