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伦理问题起源的研究与对策_第1页
遗传伦理问题起源的研究与对策_第2页
遗传伦理问题起源的研究与对策_第3页
遗传伦理问题起源的研究与对策_第4页
遗传伦理问题起源的研究与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遗传伦理问题起源的研究与对策

摘要:遗传伦理问题是生命科学领域最具争议并最难以妥善解决的问题之一。近年来,此类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围绕遗传伦理问题的种类及解决方法进行的。但关于遗传伦理问题起源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这也使相应对策的提出显得缺乏理论支撑。本文从人类生物进化与文化进化的双重角度深入探讨了遗传伦理问题发生的进化根源和演化规律,目的是为研究遗传伦理问题及其对策的提出寻求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同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遗传伦理问题的对应策略。

关键词:遗传的;伦理问题;起源;对策

AStudyOnOriginofGeneticEthicsProblemandCountermeasure

ChengYan-ping

CollegeofLifeSciences,JilinNormalUniversity,Jilin,Siping,136000,China

Abstract:Thegeneticethicalproblemisoneofproblemswhichisthemostdisputableordifficulttoresolveperfectlyinthefieldsoflifescience.Intheseyearstheresearchfortheproblemsisbeingconcentratedonthetypesofgeneticethicalproblemandthewaystoresolvethem.Butthesystematicresearchfororiginofgeneticethicalproblemisraretobeknown.Thusitseemstobeshortoftheoreticalsupporttobringforward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Inthispaperwefocusontheevolvinggermofgeneticethicalproblemanditsevolvingrulefromthetwofoldviewsofhumanbiologicalevolutionandculturalevolution,andintendtoseekforthegistoftheoryandpracticeinordertoresearchforgeneticethicalproblemandputforwardsome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Atthesametimewe’lladvanceaseriesof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ofgeneticethicalproblem.

Keywords:genetic;ethicalproblem;origin;countermeasure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30570928)

作者简介:程焉平(1954-)男,教授,研究方向:生物安全与生命伦理。TelE-mail:smkxcyp@

遗传学发展至今遇到的最大困境是将伴随其永远的伦理学难题。近几十年里,遗传学研究在基因的本质、行为、表达及其操作技术方面多次发生“划时代”的突破,与之相关的生物安全问题也已经引起研究者的高度关注,但遗传伦理问题却因其存在诸多争议而没有得到广泛而有效的解决。然而,遗传学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其研究成果的应用最终必须获得伦理道德上的支持。若希望困扰人类的遗传伦理问题得到缓解,就必须对其产生的根源及演化规律进行客观和深入的研究并以此提出可行的对策。目前,尚欠缺关于遗传伦理问题起源的系统化研究。

1遗传伦理问题概述

遗传伦理问题的发生主要分布在生命的尊严与地位、人类的进化与发展、个体生存与群体健康、人权的尊重与限制、生态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基因产品的开发与安全、人类行为的先天遗传与后天获得等领域。诚然,接受遗传伦理问题存在的事实及评述其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并非意味着要限制遗传学的研究与应用,而是提醒人们接受遗传伦理问题对遗传学发展已经产生诸多不利影响这一现实,以求得妥善解决的对应策略。

1.1遗传操作使生命的尊严面临挑战

生命的尊严首先表现为其自然属性,而遗传操作恰恰违背了这一点[1,2]。人类从事的遗传操作已经使生物遗传物质的传递、变异和表达发生了“时空”秩序和“频率”上的巨大变化。任何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都要有秩序(伦),而遗传伦理就是指:生命的遗传现象应该具有其固有的运动秩序以及该秩序存在的道理。在我们接受所有生命均具有其客观运动规律和自身尊严的前提下,人类对任何生物进行无度的遗传操作,都将会破坏其生命运动的自然秩序与节奏,即违背了遗传现象的伦理规范,同时,对生命的尊严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尊重。这种违背遗传伦理的做法必将使人类在遗传健康的维持[3,4]、生物多样性的保持[4,5]、外来物种入侵的预防[6]等方面付出沉重的代价。此类伦理问题在遗传研究对象的选择、人类的生殖与繁衍、遗传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等领域表现的尤为突出[7]。

1.2医学遗传学对个体生存和群体健康发展的不同伦理意义

人类生命个体与群体的生存与进化意义本来是一致的,就是让本物种的遗传信息“万古千秋”。但自从人类演变为生物进化与文化进化这样一个“双重进化”的产物后,人类个体与群体间在“生死存亡”、“优胜劣汰”等诸多方面发生了不一致。例如,所有医学遗传操作对于人类的遗传缺陷都具有选择作用,其中,选择对显性遗传病的影响较为明显,如因医疗因素而使一些致死性遗传病患者生存并生育,即放松选择,经一代后,群体发病率增高一倍,且伴随家族性病例[8]。就此所引发的遗传伦理问题:个体生存质量及生存意义的提高与群体遗传健康水平的下降之间的矛盾如何进行平衡。

1.3人类遗传学研究必须面对的人权问题

人类遗传学是伦理问题的多发领域,其原因在于人具有生物与文化的双重属性。文化属性决定了人类遗传学研究必需面对人类的尊严、价值、公正、形象、地位、权利等伦理问题[9,10];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所引发的后代心理、家庭与社会、个人隐私等问题[11];遗传咨询与筛查所面对的知情、自愿、公平、保密等问题[12];基因治疗过程中外源基因导入的安全性、病毒载体的传染性、医疗资源的分配等问题[13,14];药物遗传研究中的个人信息保护、遗传检验及临床试验中的知情同意、不同种族或民族对药物反应的遗传差异可能引发的偏见或歧视等[15];优生学理论及优生运动是否与种族歧视、社会偏见、生育限制等问题有关[16,17];人类遗传数据的收集及其数据库的建立是否附合知情同意、自主自愿、安全保密原则[18,19];人类基因组的研究中涉及到的基因隐私、基因歧视和基因多样性等问题[20,21];与胚胎干细胞研究相关的胚胎属性、地位、商业化等问题[22];克隆技术所引发的克隆生殖、克隆器官移植、克隆动物等问题[23];有限的医疗资源应主要用于公众的遗传病预防还是用于少数人的遗传病治疗[13,14],等等。

1.4遗传操作技术与生态伦理问题

自从转基因技术问世以来,“分子水平”的生态伦理问题便成为公众新的忧虑。例如,人们担心转基因生物被释放到生物圈中,会对生态环境甚至人类自身产生“基因污染”[24,25];转基因生物所具有的特定遗传优势对非目标生物的危害将不利于生物的多样性[26];单一种植或养殖有限种类的转基因品种,将会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26];各种转抗性基因的转基因生物将来可能会产生“超级杂草”、“超级害虫”甚至“超级病原物”,从而对人类产生“超级危害”[27,28]。

1.5遗传研究的商业开发及生物安全与生命伦理问题

遗传学研究已经日趋商业化与市场化,这种极具功利色彩的遗传研究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其以往那种追求科学奥秘的光环,更多的滋生出各种伦理问题。例如,缺乏安全性研究与措施的转基因产品进入市场对消费者会造成不可逆的危害[29];为追求名利所出现的假冒伪劣基因产品、克隆技术成果将使投资方和消费者受到经济、健康等损失[30];即便是相对完善的基因技术产品也普遍因“夸大其词”的宣传而使消费者受到误导甚至欺瞒[31]。

1.6人类行为遗传研究面对的伦理局限

人类行为的遗传学研究首先要面对的是“先天遗传还是后天习得”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与人类行为的伦理底线标准有关。根据人类“双重进化”的特点,后天习得行为的伦理底线要高于先天遗传决定行为的伦理底线。但遇到的困难是,以人作为遗传研究对象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伦理局限性,加之如何确定人类行为的先天决定或后天习得更是众说纷纭。而伦理学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类行为的属性及规范问题[32],这个问题若得不到客观、全面、理性的解决,人类社会的所有伦理学困境与纷争将永远无法摆脱。

摆脱遗传伦理困境的前提是弄清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其演变的基本规律。

2遗传伦理规范及伦理问题的起源与演化

遗传学研究中伦理规范的出现与伦理问题的发生是两个不同的事件,前者是指行为的伦理规范是如何起源的[33],而后者是指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是如何产生的[34,35]。两者的发生均与人类的进化有极为密切的联系。

2.1人类生物学进化与文化进化的时空差异

人类与其它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是其除了具有生物学属性外,还独具“文化属性”。人类是生物与文化双重进化的产物[36],无视这一客观事实,就等于否认人类起源于我们的动物祖先或混淆人类与其它动物的属性区别。正因如此,人类才会有许多“文化困境”,而遗传伦理问题则是这诸多困境中最难以摆脱的。其原因就在于人类的双重进化出现了难以协调的冲突,而产生这种冲突的根本原因则是生物学进化与文化进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时空”差异[37,38]。

若将生命进化的34亿年折合成24小时,人类大约诞生在24小时的最后一秒,而人类文化进化所经历的时间还不足这最后一秒的百分之一。至于现代高新科技更是无法以其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与进化史的长河相提并论。仅就人类的哺乳动物祖先而言,其所经历的数千万年的生物进化与人类数千年的文化进化相比,在时间上存在巨大的反差[39]。此外,文化进化在不同种族、民族、国家和地域之间还存在巨大的“空间”差异[40]。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将会有更多的人需要去适应这种文化上的空间差异所带来的文化选择压力。文化进化虽然发生滞后,但其对人类的生物学属性及其行为表达却具有强大的、甚至是超越自然的选择压力[41]。在此双重选择压力之下,让人类在已经适应了千百万年生物进化形成的遗传、解剖、生理、生化等生物学基础之后,在短暂的百余年甚至是数十年里去适应成几何基数增长的高新生物技术,其结果必然会在生物进化与文化进化之间发生冲突,遗传伦理问题的发生正是其中之一[42]。

2.2人类的进化与遗传伦理规范及伦理问题的起源与演化

进化伦理学的研究表明,不论是人类自身的生殖行为还是人类的遗传学研究都是在一定的伦理规范下进行的,而这些规范是人类在长期的双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43,44]。例如,生命是大自然神圣的杰作,人类不应该对其加以无度的遗传学改变;任何带有乱伦色彩的生殖行为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和不健康的;个体的繁衍数量、质量甚至性别选择要服从群体的遗传健康利益,因此,在人类进化的初期为了部落的生存与竞争,杀死残弱婴儿是可以接受的。可见,伦理规范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与人类的生物学进化过程具有更加密切的相关[45]。

随着人类文化进化的发生并越来越表现出其“超速进化”的特性时,许多原本在各种伦理规范内表达的人类行为猛然间冲破了禁忌,变得肆无忌惮,而人类的遗传学研究与应用在这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例如,体细胞遗传学尤其是DNA重组等技术的出现,使得遗传物质的交流与改变绕开了有性过程的禁忌和障碍,从而引发了“人类尊严、伦常有无”等诸多伦理困惑;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的释放,引起了公众的“生态污染和物种多样性的破坏”及“人类遗传健康与安全”等多方面的担忧;对人类生殖细胞进行遗传修饰则令人想到将来是否会出现世代间的遗传混乱;胚胎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已经让人们开始重新定义“人”的概念。

以上各项遗传伦理问题的产生均可理解为大量的科学技术在极短的时间里涌入人类的生活所致。而且,由于目前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势头仍处于“加速度状态下”,看不出有什么可调控的趋势,所以,困扰着人们的遗传伦理问题将会继续增多并有可能进一步“恶化”。

3遗传伦理问题存在的意义及其对遗传学发展的影响

自上个世纪70年代生命伦理学在美国诞生以来,遗传伦理问题便成了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表面上看,遗传伦理问题的出现似乎阻碍了遗传研究的发展,但实质上,通过对遗传伦理问题的理性思考和不断适应,遗传学的研究是朝着更健康、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了。

人类的所有行为都会与道德规范的产生和演变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遗传学研究引发伦理问题具有其进化上的必然性。目前,在全球生物技术商业化与市场化飞速发展的驱动下,遗传学及其相关技术正处在空前的超速发展时期,在这种浮躁氛围和功利色彩影响下,也增加了遗传伦理问题发生的必然性[46,47]。例如,人类自身成为遗传研究的对象则必然产生人类尊严和人权的伦理问题;遗传病的预防与治疗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人类的医疗资源公平分配问题;对生命体进行遗传操作则必然会出现生态安全与生态伦理问题;等等。遗传伦理问题发生的客观必然性决定了其存在的意义,其意义主要在于:对遗传学的研究、应用及其商业化进程起到了有效的调控作用。例如,有关克隆人伦理问题的出现促使许多国家政府对克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出了限制性或否定性法规;转基因产品安全及伦理问题使得世界各国在基因工程研究和应用的过程中把安全与伦理问题也做为相关项目中的正式研究内容;“基因污染”问题的提出,使得基因工程产品的释放获准程序变得更加科学严禁;医学遗传及人类优生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伦理问题除了使人们更加重视“知情同意、自主自愿、安全保密”等原则外,在人工受精、代孕等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上也更加安全化、人格化,以减少公众的担忧。

遗传学研究造福于人类的良好初衷只能在一定的时空限度之下实现,否则,势必会适得其反。例如,转基因产品只能在部分国家或地区内释放;各种医学遗传操作技术也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才能在不同国家或民族中被获准实施[48,49,50]。遗传学应用及其市场化所具有的这种时空差异,一方面由其自身的研究水准和安全性决定,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可见,遗传学的发展要受到人类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以及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背景所制约。其中,遗传伦理问题的存在及其解决过程与方式对遗传学的健康、有序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果对人类的社会伦理规范视而不见,仅从纯生物学的角度去评价人类行为,则可能陷入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误区,诸如种族歧视甚至种族灭绝的历史悲剧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重演。但若过于教条、完全以人类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去衡量遗传学的研究与应用,则所有与之相关的科学研究便失去了持续发展的基本空间。只有深刻认识和理解人类生物进化与文化进化的本质,在遗传学研究中即尊重生命现象内在的运动规律,又理性对待人类社会中的各种伦理道德规范,才会使遗传学的研究与应用沿着健康持续的轨迹向前发展。

4解决遗传伦理问题的对应策略

人类的遗传学研究与应用不可能停止,与之相关的生命伦理问题则必将与其共存。遗传伦理问题依附于遗传学而存在,而遗传学研究与应用的健康发展则依靠伦理问题的发生和解决来调控和维持。只有认识到两者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才有可能提出行之有效的对应策略。

4.1深入研究遗传伦理问题的理论

必须从生物进化与文化进化的双重角度认识和理解遗传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演变规律[51,52],并在遗传学领域中达成广泛的共识。此举的作用是使遗传学工作者从根本上走出遗传学研究和应用与遗传伦理问题的存在之间相互对立的误区,认清两者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最终实现两者间的动态平衡。遗传科学从来就不是一个“纯自然的学科”,而遗传伦理问题的发生也不是什么“超自然的文化现象”。两者必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真正长期、有效的造福于人类。

4.2加强遗传工作者的安全与伦理规范

科学工作行为的安全与伦理规范即不是先天固有,也不是单纯依靠后天的教育所形成,而是在前人通过长期摸索和适应所形成的一系列安全与伦理行为规范的约束下,加之个人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的选择或影响最终形成的。因此,若想让遗传工作者自觉主动的建立个人行为的生命伦理规范,则必须使其真正知晓安全与伦理规范产生的生物进化根源和文化进化背景[53],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4.3对公众进行全面可行的生命伦理宣传和引导

由于若干年的成长经历,公众已形成了其自身的伦理观念,但这种伦理观念是处于自发、表层和不完整的原初状态。由于生命科学的超速发展,人类的这种原初态的伦理观念根本不足以理解并适应现代遗传研究所引发的伦理问题。通过对公众进行全面、客观和系统的生命伦理学宣传和引导,一方面可以使其理解其所处时代生命伦理问题发生的原由及如何面对,另一方面,也可以让遗传学的研究与应用处于社会公众理性和有效的监督下。从而可以减少或避免一些对遗传技术产品商业化的盲目赞同或是简单甚至过激的反对行为[54]。

4.4研究遗传伦理问题发生的社会文化差异

遗传伦理问题起源于生物进化与文化进化之间的冲突,而生物进化是个不可逆过程,因此,解决遗传伦理问题只能从研究遗传伦理问题发生的社会文化差异及改善人类的后天行为入手[55]。人类的生物进化决定了生命伦理问题的相对普遍性,而文化进化则决定了生命伦理问题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因此,在研究遗传伦理问题或提出相应对策时必须慎重考虑相关的社会文化差异。这些差异包括不同国家民族、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层面、不同年龄性别等方面[56]。

4.5调控遗传学研究与应用的规模与速度

任何学科都存在发展和调控两个方面的问题,遗传科学决然不可例外。包括遗传学在内的全球科学发展均处在一种比较浮躁的“超速发展”的状态中,这种短期的功利主义行为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57,58]。任何失去调节的事物其最终的结果都可以用“癌变”这个词来表述,遗传学的研究与应用若对此不以为然,则会因其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重大而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当然,调控不是单纯的放慢速度和缩减规模,而是让遗传学的研究与应用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更健康的发展和更完美的社会效益。

4.6建全并严格执行遗传学研究的法律法规

由于创造了具有强大选择压力的文化环境,人类行为更多的偏离了自然规律。人类要运用法律、法规等文化手段来调控自身行为。遗传学的研究与应用必须在一定的法律法规下进行[59,60]。在商品经济突飞猛进,功利色彩无处不在的人类社会中,任何具有良好初衷的科学研究若脱离了法律法规的约束,都可能失去其最基本的伦理底线。失去法律法规做后盾的伦理规范将是苍白无力的。

除上述各项外,还必须在遗传学研究与应用中处理好个体与群体、近期与长远的遗传利益关系。人类社会中任何伦理问题的解决对策更多的是寻求一种相对的“动态平衡”,但其宗旨应该符合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

5结语

自Mendel,G等先驱者创立遗传学以来,从夕日的描述现象、探索奥秘,到如今的重组生命甚至创造生命,遗传学经历的一百多年的风雨沧桑。每一位遗传学工作者都应倍加珍视目前遗传学在全世界所取得的成就和地位。没有人希望遗传学界再出现东西方两大学派对立的割据状态,更不会有人愿意再看到遗传学由于被少数战争狂人曲解和利用而成为人类自相残杀的借口。同样,为了一己私利或因目光短浅,使遗传学的研究成果在安全与伦理方面给人类带来不可逆的负面影响也是所有遗传学同仁所不耻的。如今,遗传学的发展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技术上均已经达到了上乘的境界,其具有造福于人类的无限潜力,但这也意味着一旦误入歧途,其对人类产生的负面效应同样是巨大的。诚然,遗传学必然要继续发展,人类不可能重演自然自然进化的历史,但也不应该对已经超速发展的文化进化过度放纵,每一位遗传学工作者对人类的历史、现实和对未来均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HagelinJ.Publicopinionsurveysaboutxenotranspltation.Xenotranspltation,2004,11:551~558.

[2]RollinBE.Ethicsandspeciesintegrity.Am.Biothics,2003,3(3):15~17.

[3]JhaP,KumarR,VasaP,DhingraN,ThiruchelvamD,MoinedinR.Lowfemale[corrected]-to-male[corrected]sexratioofchildrenborninIndia:nationrlsurveyof1.1millonhouseholds.Lancet,2006,367:211~218.

[4]EllertonML.Clientrestraints:Morethanasafetyissue.CanadianNurse,2002,98(2):32~33.

[5]DettweilerU,SimonP.Pointstoconsiderforethicscommitteesinhumangenetherapytrials.Bioethics,2001,15:491~500.

[6]EhrlichPR,FeldmanMW.GenesandCultures:WhatCreatesOurBehavioralPhenome?CurrentAnthropology,2003,44:87~107.

[7]SadeRM,McCarthyPM,LammRD.Medicalethicscollideswithpublicpolicy:LVADforapatientwithleukemia.AnnThoracSurg,2005,80:793~798.

[8]DekkersJC,HospitalF.Theuseofmoleculargeneticsintheimprovementofagriculturalpopulations.Nat.Rev.Genet,2002,3(1),22~32.

[9]GrayJ,ThompsonP.Neurobiologyofintelligence:scienceandethics.NatureReviewsNeuroscience,2004,5:1~13.

[10]SlatkinM.Apopulation-genetictestoffoundereffectsandimplicationsforAshkenaziJewishdiseases.AmericanJournalofHumanGenetics,2004,75:282~293.

[11]MalpaniA.PGDandsexselection.HumReprod,2002,17:517.

[12]KnoppersBM,LsasiRM.Regulatoryapproachestoreproductivegenetictesting.Humanreproduction,2004,19(12):2695~2701.

[13]MarshallE.Whattodowhenclearsuccesscomeswithanunclearrisk?Science,2002,298:510~511.

[14]KaiserJ.RACHearsapleaforresumingtrials,despitecancerrisk.Science,2003,299:991.

[15]BamshadM,WoodingS,SalisburyBA,StephensJC.Deconstruct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geneticsandrace.NatureReviewsGenetics,2004,5:598~608.

[16]KlockSC,StoutJE,DavidsonM.Psychologicalcharacteristicsandfactorsrelatedtowillingnesstodonateagainamonganonymousoocytedonors.FertilSteril,2003,79:1312~1316.

[17]GreenfeldDA,KlockSC.Disclosuredecisionsamongknownandanonymousoocytedonationrecipients.FertilSteril.2004,81:1565~1571.

[18]AsaiA,OhnishiM:Ethicalconsiderationinepidemiologicalstudies.JournalofJapanAssociationofBioethics,2001,1:122~128.

[19]BallardHO,ShookLA,DesaiNS,AnandKJ,Neonatalresearchandthevalidityofinformedconsentobtainedintheperinatalperiod.JoumalofPerinatology,2004,24:409~415.

[20]SidelVW,GouldRM,CohenHW.Bioterrorismpreparedness:cooptationofpublichealth?Medicine&GlobalSurvival,2002,7:82~89.

[21]KwikG.Biosecurity:responsiblestewardshipofbioscienceinanageofcatastrophicterrorism.BiosecurityandBioterrorism:Biodefense,Strategy,PracticeandScience,2003,1:27~35.

[22]PrieurMR,AtkinsonJ,HardinghamL,HillD,KernaghanG,MillerD,MortonS,RowellM,VallelyJF,WilsonS.StemcellresearchinaCatholicinstitution:yesorno?KennedyInstEthics,2006,16(1):73~98.

[23]SavulescuJ.Procreativebeneficence:Whyweshouldselectthebestchildren.Bioethics,2001,15:414~426.

[24]NgapoTM,MartinJF,DransfieldE.Consumerchoicesofporkchops:resultsfromthreeconsumerpanelsinFrance.FoodQual,2004,15:349~359.

[25]KanisE,GreefKH,HiemstraA,ArendonkJAM.Breedingforsocietallyimportanttraitsinpigs.AmericanSocietyofAnimalScience,2005,83:948~957.

[26]KapuscinskiAR,GoodmanRM,HannSD,JacobsLR,PullinsEE,JohnsonCS,KinseyJD,KrallRL,LaVinaAG,MellonMG,RuttanVW.Making‘safetyfirst’arealityforbiotechnologyproducts.NatureBiotechnol,2003,21(6):599~601.

[27]HuangJ,HuR,RozelleS,PrayC.Insect-resistantGMriceinfarmers’fields:assessingproductivityandhealtheffects.Science,2005,308:688~690.

[28]QaimM,SubramanianA,NaikG,ZilbermanD.AdoptionofBtcottonandimpactvariability:insightsfromIndia.RevAgricEcon,2006,28:48~58.

[29]OnyangoB,RodolfoM,NaygaJr.SchillingB.RoleofProductBenefitsandPotentialRisksinConsumerAcceptanceofGeneticallyModifiedFoods.AgBioForum,2004,7(4):202~211.

[30]ScholdererJ,FrewerLJ.Thebiotechnologycommunicationparadox:Experimentalevidenceandtheneedforanewstrategy.JournalofConsumerPolicy,2003,26:126~157.

[31]FrewerL.Societalissuesandpublicattitudestowardgeneticallymodifiedfoods.TrendsinFoodScience&Technology,2003,14:319~332.

[32]FarahMJ.Neurocognitiveenhancement:Whatcanwedo?Whatshouldwedo?Nat.Rev.Neurosci,2004,5:421~425.

[33]HawkesK.Grandmothersandtheevolutionofhumanlongevity.AmericanJournalofHumanBiology,2003,15(3):380~400.

[34]EatonSB,StrassmanBI,NesseRM,NeelJV,EwaldPW,WilliamsGC,WederAB,EatonSB,LindebergS,KonnerMJ,MysterudI,CordainL.Evolutionaryhealthpromotion.PreventiveMedicine,2002,34(2):109~118.

[35]NesseRM.Naturalselectionandtheregulationofdefenses:asignaldetectionanalysisofthesmokedetectorprinciple.EvolutionandHumanBehavior,2005,26:88~105.

[36]BoydR,RichersonPJ.Groupbeneficialnormsspreadrapidlyinastructuredpopulation.Theor.Biol,2002,215:287~296.

[37]HenrichJ,BoydR.Onmodelingcognitionandculture:Whyreplicatorsarenotnecessaryforculturalevolution.Cult.Cogn,2002,2:67~112.

[38]KnottI,SingletonA,SuzukiS,UtamiS,MerrillM.Orangutanculturesandtheevolutionofmaterialculture.Science,2003,299:102~105.

[39]GeoffreyM."HowtoKeepourMetatheoriesAdaptive:BeyondCosmides,Tooby,andLakatos."PsychologicalInquiry,2000,11:42~46.

[40]HenrichJ.Culturaltransmissionandthediffusionofinnovations:Adoptiondynamicsindicatethatbiasedculturaltransmissionisthepredominateforceinbehavioralchange.Am.Anthro,2001,103:992~1013.

[41]HenrichJ,BoydR.Whypeoplepunishdefectors:Weakconformisttransmissioncanstabilizecostlyenforcementofnormsincooperativedilemmas.Theor.Biol,2001,208:79~89.

[42]McBeartyS,BrooksAS.‘TheRevolutionthatWasn’t:ANewInterpretationoftheOriginofModernHumanBehavior’.JournalofHumanEvolution,2000,39:453~563.

[43]FarahM.J.Neurocognitiveenhancement:whatcanwedoandwhatshouldwedo?NatureRev.Neurosci,2004,5:421~426.

[44]TurkheimerE,HaleyA,WaldronM.SocioeconomicstatusmodifiesheritabilityofIQinyoungchildren.Psychol.Sci,2003,14:623~628.

[45]LubellM,ScholzJT.“Cooperation,Reciprocity,andtheCollectiveAction-Heuristic”AmericanJournalofPoliticalScience,2001,45:160~178.

[46]WatkinsonAR,FreckletonRP,RobinsonRA,SutherlandWJ.Predictionsofbiodiversityresponsetogeneticallymodifiedherbicide-tolerantcrops.Science,2000,289,1554~1557.

[47]vandenEedeG,AartsH,BuhkHJ,CorthierG,FlintHJ,HammesW,JacobsenB,MidtvedtT,vanderVossenJ,vonWrightA,WackernagelW,WilcksA.Therelevanceofgenetransfertothesafetyoffoodandfeedderivedfromgeneticallymodified(GM)plants.FoodandChemicalToxicology,2004,42:1127~1156.

[48]LewisJA,CalzoneKM,JenkinsJ.Essentialnursingcompetenciesandcurriculaguidelinesforgeneticsandgenomics.TheAmericanJournalofMaternal/ChildNursing,2006,31(3):146~155.

[49]HagaSB.Teachingresourcesforgenetics.Nature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