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对立关系下的《病玫瑰》_第1页
三重对立关系下的《病玫瑰》_第2页
三重对立关系下的《病玫瑰》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重对立关系下的《病玫瑰》

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英国诗歌史上,很少有诗人能与诗人威廉布莱尔(w.brack,1757-1827)一起实现自己的目标。布莱克以现实主义感触、浪漫主义精神和现代主义反叛色彩著称于世。《病玫瑰》是最晦涩、最难解、最令读者感到迷惘的诗作之一。布莱克建构的虚幻诗歌世界,是不断探索中的行进境界,是将自身人格、气质和欲求与时代融为一体的境界,是对文化和文明进行哲学反思、自省和反驳的境界。作为一位对生命与死亡、自我与文化以及天真世界与经验世界之间的本质关联领悟极深的具有思辨色彩的诗画家,他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更懂得生命本质和存在意义。这些重要的思想在短诗《病玫瑰》中得以集中展现。该诗英语原文为:ORose,thouartsick!/Theinvisibleworm/Thatfliesinthenight,/Inthehowlingstorm,/Hasfoundoutthybed/Ofcrimsonjoy;/Andhisdarksecretlove/Doesthylifedestroy.汉译如下:噢,玫瑰,你病了!/那无形的飞虫/乘着黑夜飞来了/在暴风呼号中/找到了你的床/钻进了红色的欢欣;/他黑暗而隐秘的爱/毁了你的生命。1双重意象的对立和整合诗即意象,诗歌表达的意义是由诗人创造的意象表现出来的。苏珊·朗格说:“意象真正的功用是:它可作为抽象之物,可作为象征,即思想的承载吾物。”(P57)意象的诠释依凭意象的相互映衬,进行整体关联性解读,在整体中重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明晰主要象征物所构建的对立统一的张力。弗莱指出:“文学批评家研究诗歌,依靠一种整体观,认为我们面前的这首诗是一个整体,其中每个细节必须通过它与该整体的关系方可获得解释……但若没有这一假设,批评家的理解就会失去方向。”(P72)《病玫瑰》中存在一对意象——玫瑰和飞虫。双重意象彼此映衬、关联和应和。同时,他们又彼此具有不同特质,体现出相异事物的对立关系来。具有哲学思维的诗人布莱克窥见这种矛盾对立,通过《病玫瑰》,表现其发现和感悟:对立促成发展和进步。在《文学与恶》中,乔治·巴塔耶对布莱克的“如果不是通过对立面,任何事物都不能前进”的宣称颇为赞赏。他评述道:“年青人的胆量,使诗人面对所有对立面。”(P65)巴塔耶的溢美之辞是针对布莱克的思想所言,认为诗人有勇气面对所在的世界,并能使用诗歌来表现这种对立。布莱克的《病玫瑰》之所以成为最晦涩、最难解、最令读者感到迷惘的诗作之一,其根本原因不在于作者用超现实的手法表现世俗之爱的复杂性,不在于单纯地树立起“邪恶力量对美与爱的破坏和摧残”(P52),也不在于“飞虫代表的死亡、衰败和菲勒斯意象对玫瑰代表的女性美的性欲掠夺”。(P149-150)《病玫瑰》的艺术魅力在于它所呈现的双重意象的二元对立关系的复杂性,以及表现于这种复杂性深处的、映衬性关联的意义张力的哲理性。这种哲学性质的辩证关系在二元对立中实现了整合,使得本诗描摹的意象具有了三重相互渗透、制约和重叠的意蕴。这三重蕴涵是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病态文化和自由战士以及天真之界和经验之界的冲突、争夺和对抗,以及由此所酿就的后者摧毁、重组、整合和超越的表现。三种意义相互混合、映衬和建构,成就了《病玫瑰》永恒的意义深蕴和艺术魅力。2飞虫的历史形象隐喻—生存本能的坍塌与死亡本能的肆虐弗洛伊德指出,死亡本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两类原始本能之一(另一类本能称为“生存本能”,表现为生存、发展和繁殖的力量,代表人类潜隐在生命中的一种进取性、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活力),其终极目标是使生命体回复至恒定不变的无机物状态。他推测道,“在地球进化过程中,当宇宙间各种力量作用于无机界并使之变成生物时,死亡本能也同时在生物中形成。虽然这些生物所具有的繁殖能力保证了生物的延续,但死亡本能的存在就意味着任何生物个体都不能长生不死。生物的最终命运总是回复到无机物。”(P98)这种颇具先验特质的死亡本能,表现为与生命发展的对立力量,代表着潜伏在生命内的破坏性、攻击性和自毁性的驱力。无形而隐身的飞虫强势地飞翔在漆黑死寂的夜里,具有强大的摧毁力量,隐喻着自然规律、死神的变体和死亡本能的化身。以破坏生命存在为旨归的、具有死神意象的飞虫,是玫瑰生命的破坏者和终结者——飞虫的降临意味着柔弱的现象界内的生物——玫瑰的必然溃灭。在这场生命和死亡、生存和毁灭、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的对抗冲突中,牺牲者是无助无能的生命体的象征——玫瑰。在此诗中,诗人不止表达对死亡法则的感知以及体现生存本能最终被死亡本能取代的体悟,而且也暗示出后者的复杂性。正如诗歌中所言:“他黑暗而隐秘的爱/毁了你的生命。”事实上,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同时建构和蕴藏于生命体中,在生命体存续过程中,两类对立本能始终对抗不休。生存本能占据上风时,死亡本能悄然退却;生命本能倘若遭到削弱,死亡本能必然卷土重来。无论生存本能做出何种反抗和努力,赢得最终胜利的势必是后者。另外,死亡本能具有两重性,它不仅可以向外转化为攻击性、施虐倾向,也可以向内表现为自我惩罚、受虐倾向。前者的极端表现是杀人,后者的极端表现是自杀。在两种极端间,有无数程度不等的中间状态,门丁格尔指出:“死亡本能之所以常常并不能以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是因为它程度不等地受到生命本能(首先是爱欲)的‘软化’和‘中和’。”(P188)弗洛伊德也宣称两类本能相互转换的本性,死亡本能有时变形为生存本能的核心——爱欲,以“爱”为面具摧毁生命,即,作为与死亡本能抗衡的生命本能,爱欲常被“隐秘而邪恶的”死亡本能所利用,为其开辟道路,因此,爱欲可以加速个体消亡。罗洛·梅指出爱欲的悖谬特质:“爱欲在创造的同时,也进行着毁灭,毁灭人即时的存在。”(P249)此诗中的飞虫(死亡本能象征),以爱欲为伪装,在悄无声息中,以爱的名义实施屠戮生命的行径。3文化建构与意识教育诗人认为,人不应受专制道德的束缚、压抑和苑囿,应当解放自身欲望冲动,获得能量。巴塔耶评述道:“布莱克生活中的试金石是感官的快乐。性欲使它与理性优先对立。他以性欲的名义谴责道德法律。”(P66)在《地狱谚语》(《天堂和地狱的婚姻》的章节之一)中,布莱克描述道:“监牢由律法之石构筑,妓院由宗教之砖堆砌。”(P199)“山羊好色是上帝的恩惠。”“妇女裸体是上帝的业绩。”(P66)“狮子的愤怒是上帝的智慧。”“狮子的吼声、豺狼的嗥叫,大海的惊涛骇浪都是永恒的部分,人的肉眼难以看到。”(P71)这些言论集中体现布莱克反神、反宗教、反理性、反封建文化、反资本主义道德的理念。他进而断言道:“倘若不打破清规戒律和圣训,便无道德而言。耶稣是完美的持操者,他的行动凭依的是自身内在的爱的冲动,而非死僵的规范。”(P51)在《病玫瑰》中,“魔鬼般”的飞虫正是斗士勇者意象,在暴风雨(法国革命)的呼号和黑夜(黑暗龌龊的英国现实)中,以博爱为旗帜,直插病态文化(病玫瑰象征病态文化)的巢穴,沉入血色的欢娱(屠戮病态文化产生的快感),扼杀这病恹恹的玫瑰。在文本的狂欢中,诗人将自我幻化为自由飞翔的隐身虫——一个不屈服于传统、理性和现实的斗士——象征性地实现了自身潜在的破坏欲,对社会价值观、道德伦理、宗教信仰等构筑起来的病态文化实施反击,以白日梦的方式表达出内在心理需求——病态文化的倾覆与自由战士的告捷。自《病玫瑰》诞生之日起,此诗便被东西方学界视为一个难以破解的斯芬克斯之谜,其深蕴的解读与形式的辨析始终纷争不休。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