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岩松新闻从业者的顶梁柱_第1页
吕岩松新闻从业者的顶梁柱_第2页
吕岩松新闻从业者的顶梁柱_第3页
吕岩松新闻从业者的顶梁柱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吕岩松新闻从业者的顶梁柱

看了四个领域,报纸和媒体之间的竞争激烈,新闻竞争激烈。一份报纸要想在夹缝中求生存,就要适应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及“快餐式”的新闻消费习惯,就得文字与图片“比翼齐飞,图文并茂”,图片领着新闻走,为读者奉献出色、香、味俱全的“新闻套餐”,这样才能吸引住读者的眼球,抢占受众市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报纸老总的麾下就需要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文字和摄影俱佳的两栖记者。这是新闻竞争使然,也是读图时代报纸不断满足读者需求的必然要求。图图了,“初步”报道,让读者感受到立地条件图片和文字犹如报纸的“两翼”。在这个新闻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时代,形象化、视觉化新闻日益成为抢占报纸版面的“重头戏”。仅有娴熟的文字功底而端不起相机的文字记者,或仅能在新闻现场咔嚓咔嚓猛拍一气却笔头干涩的摄影记者,时常都会感到遗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不能不算作读者和新闻事件本身的一种缺憾,或者说悲哀。因为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的单打独斗或合作而成的报道,均难以最充分、到位地记录新闻事件,从传播学上来说,就是信息传播的不充分,充其量展示的只是该事件全部信息的80%,读者未能“分享”到的20%,不是因为图片的缺失,就是文字表达的不到位。报纸的要闻版是报纸的“脸面”。能不能在林立的大小报中脱颖而出,关键一点就是有没有能让读者的目光在三秒之内所锁定本报的“俏货”———图文并茂、新颖独特的图文报道。一般来说,每天都有重大新闻发生,报纸又要按时出版,编辑部要天天给读者捧出一个个精彩的版面来,并不是编辑部主任说行就行,关键是主任手下要有一帮文字和摄影都拿得起的精兵强将———两栖记者。这样的记者,才是支撑报纸的“顶梁柱”。只要有新闻发生,他们就会闻风而动用镜头定格历史的瞬间用笔记录下最精彩的故事,让读者在第一时间知晓“应知、欲知而未知”的信息,从而赢得读者的信任和厚爱。1999年3月25日至4日4日,《人民日报》驻南联盟记者吕岩松先后有多篇文章和图片见报,图文并茂地向全国、全世界及时报道了南联盟发生的真实情况,有力地揭露了战争的真相及南联盟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作为战地记者的吕岩松,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采访,随时都有饮弹身亡的可能。如果吕岩松不拍照片,也没有人会说他失职,因为他是文字记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到哪家报社有“文字记者必须拍照片”的硬性规定。况且他已尽职尽责,出色地完成了战地报道任务。但是,如果吕岩松不拍照片,《人民日报》每天就只能用新华社或其他通讯社的照片来报道北约轰炸南联盟的真相,在图片报道领域就没有自己的特色了。事实是,吕岩松拍了许多现场感极强的新闻照片,及时传回报社,又被编发在具有世界级影响的报纸上,为《人民日报》有关南联盟的新闻报道增添了光彩。那段让人愤怒、让人流泪的日子里,《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一时“洛阳纸贵”。为什么?因为有吕岩松这样过硬的两栖记者在南联盟冒着生命危险采访,因为从这两份报上能读到最真实最传神的战地报道。图片首闻,让新闻报道成为“多面手”二十世纪的新闻摄影,以其独有的视觉魅力展现出人类社会的百年辉煌与沧桑。但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的电视新闻、九十年代横空出现的网络媒体如洪水猛兽,以各自独特而强劲的传播优势,猛烈地冲击着新闻摄影,“蚕食”着报纸的市场份额。以至于国外有人惊呼“报纸”将“像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恐龙一样很快消亡事实上当一种新的传播媒介问世后,总有人对传统媒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惊恐和担忧,最终,传统媒体依然昂首挺立,生机勃勃。报纸就是这样,先后顶住了来自广播、电视、网络的冲击的挑战,今天依然占据着应有的受众市场。秘密何在?因为报纸有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深度报道,有最优秀的两栖记者,能及时敏锐地捕捉到重大新闻,并快速采写出文图并茂的特色报道,以弥补电视、广播、网络媒体的诸多不足,从而赢得受众的青睐。过去,文字记者拍照片只是极个别的事。可近年来,一手拿笔、一手拿相机的两栖记者骤然增多。《人民日报》的吕岩松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在吕岩松之前,《人民日报》就有上至社长、总编辑、副总编辑,下至文字记者,又写文字又拍照片的图文并茂的报道。吕岩松的《目击暴行》新闻摄影展之后,又有许多文字记者加入到了两栖记者的行列,为报纸的新闻报道添了不少彩。据悉,全国许多有条件的报社也相继为文字记者配备了照相机,使许多文字记者如虎添翼,在新闻现场采访出抢眼的图文报道,让读者眼睛为之一亮。对于专职摄影记者来说,也感觉到了文字记者的挑战。尽管这些靠图片“吃饭”的记者能拍出许多别人拍不到、拍不出的精彩照片,这是文字记者难及的优势,但他们也意识到了自己在文字方面的不足,不断地暗暗使劲,加强学习,争取机会磨炼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通过实践逐渐成长为文字、图片的“多面手”。在这方面,新华社的唐师曾、《中国青年报》的贺延光和《工人日报》的于文国都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在海湾战争中,唐师曾开着他的“大奔”越野吉普,身背相机,一边拍照,一边趴在方向盘上写稿,除过每天有照片见诸国内各大报刊外,还不时有绝美文字报道发表;在1998年抗洪救灾中,贺延光、于文国也都是一手拍照、一手写稿,摄影报道及文字报道分别获得了当年的新闻大奖。2003年3月20日美伊战争打响。一场新闻媒体之间的战争也随之拉开了帷幕。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级新闻单位都派自己的记者奔赴战争前线发回了独家报道,而南京地区的《现代快报》、《南京晨报》两家都市报,也都先后派出了陆云、姚伟两位特派记者奔赴战争前沿,冒着生命危险,用他们的镜头和笔记录了战争的真相,及时发回了大量现场感极强的文图并茂的独家报道赢得了读者的喝彩和同行的敬佩,提升了该报在读者心中的地位,树立了该报“重做新闻,做好新闻”的媒体形象。像唐师曾、吕岩松、贺延光、于文国等这些成功的两栖记者,原来都是靠“端相机”吃饭的,在其所在的新闻单位都是响当当的摄影记者,但心中强烈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驱使着他们在拍照片的同时,不懈地锤炼自己的文字,提高审美趣味和对世界的洞察力,使摄影技能和文字表达功夫都得到极大提高,成为驰骋于新闻战场,熟练驾驭新闻报道的“双枪手”。遇到重大事件或突发性事件发生时,一手握笔一手拿相机的两栖记者越来越抢风头,成为一家报社派往新闻一线的“特种兵”。一篇篇出色的报道占领着报纸的抢眼版位,记者收获了职业荣誉的同时,也为其所在媒体赢得了读者的赞誉和信任,提升了媒体的影响力。新闻新闻的五大需求新闻界有句行话,“脚板底下出新闻”。意思是说,新闻工作是个较辛苦的职业,大多数时候新闻是跑的,是抢来的。其实,光有“铁脚板”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记者具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既要能吃苦,又要有挖掘新闻的好眼力,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抢得先机,做出有份量的新闻来。在一家新闻单位,能具备一手拿笔、一手拿相机“资格”的记者,是令人羡慕和尊敬的。但在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享有“两栖记者”这个特殊的“头衔”,并不是有了报社配备的高档相机和笔记本电脑就算行。真正的“两栖记者”,除了最终用作品说话外,还应起码具备以下几项基本素质: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今天的新闻已经开始或正在发挥着“用事实说话”、让“图片形象说话”,使新闻摄影真正发挥记录历史、见证历史、反映现实的作用,而文字就更不用说了。所以,记者应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尊重新闻规律,用手中的笔和相机为社会和历史记录下历史的真实。职业精神和敬业精神。“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世界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的名言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职业精神,什么是敬业精神。卡帕在印度支那踩中地雷的一刹那还是本能地按动了手中的快门新闻发现力和创新意识。《长江日报》为提高摄影记者的素质,曾提出“新闻发现是摄影记者第一素质”的口号。新闻发现力,包括对新闻事实的发现能力和对新闻现场视觉语言的发现能力。“成功的东西往往不是眼前的东西,而是眼睛后面的东西。”两栖记者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要善于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去关照新闻事件,善于抓拍,善于把握自己的现场顿悟和新闻直觉。惟此,才能镜头出彩,笔下生花。献身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赢得受众的根本。要采写出图文并茂的新闻作品,要想让读者在文字报道的同时,也能从照片上感受到现场气氛产生触目惊心的感觉,不到现场去,不深入一线采访,是决不可能的。这就要求记者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献身精神。要有不畏艰难,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人世间总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