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税史-第3章_第1页
中国财税史-第3章_第2页
中国财税史-第3章_第3页
中国财税史-第3章_第4页
中国财税史-第3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农业赋税和徭役制度1第三章农业赋税和徭役制度赋税,是一个国家的土地和劳动生产的产品中由政府支配的部分。徭役,是封建政权强迫劳动人民所从事的一种无偿的劳务活动,主要包括力役和兵役两种。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封建国家财政的基础。本章主要介绍封建国家向农民和土地征课的那部分的收入制度及其演变。2第三章农业赋税和徭役制度第一节秦至唐代中期以身丁为本的赋役制度第二节唐朝中期以资产为本的两税法第三节赋、税、役的归并——一条鞭法、摊丁入地3第一节秦至唐代中期以身丁为本的赋役制度一、土地制度二、户籍制度三、秦汉时期的租、赋、役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租调役五、隋朝和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4第一节秦至唐代中期以身丁为本的赋役制度一、土地制度(一)中国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制形式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半自耕农土地所有制这类最大量、普遍存在,实际上是一种小土地所有制,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为一体的一种农业生产组织结构。这种小农经济成为维系社会经济正常运转的重要力量和坚实基础。土地商品化是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广泛存在的经济前提,国家对小农经济赋税的要求则是它大量存在的政治保障。5第一节秦至唐代中期以身丁为本的赋役制度一、土地制度(一)中国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制形式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颁布“使黔首自实田”法令,标志着土地私有制最后通行全国,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从此成为封建国家统治的经济基础。私有土地合法化,为土地所有权流转、土地商品化提供了条件。地权集中,形成“地主”。包括贵族地主、军功地主、豪族地主和商人地主。思考:地主的特征?6第一节秦至唐代中期以身丁为本的赋役制度一、土地制度(一)中国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制形式学界对“地主”的界定是:家庭拥有土地,其成员不参加劳动或只有附带的参加劳动的人。“地主阶级”,就是这样的占有土地而不劳动,主要依靠把自己所占有的土地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以此收取地租为生的一个阶级。此外,还兼营放债或工商业。地主主要有三个特征: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以向农民收取地租为其主要的剥削方式7第一节秦至唐代中期以身丁为本的赋役制度一、土地制度(二)秦汉时期的土地私有制秦“使黔首自实田”。西汉采取一定的措施限制豪强地主。东汉政府对土地占有采取不抑兼并的自由放任政策——世族门阀地主。8第一节秦至唐代中期以身丁为本的赋役制度一、土地制度(三)西晋的占田限田制规定官僚、士族及一般民众按照各自的占田标准去占有土地。其中,一般民众,男子一人占田70亩,女子一人30亩,这是占田限额。对于官僚地主,则按官品等级占田,规定官一品占田50顷,以下每品依次递减5顷,至九品官占田10顷。占田≠授田从产权特征上讲,占田制是土地国有制和私有制的统一和协调9第一节秦至唐代中期以身丁为本的赋役制度一、土地制度(四)北魏的均田制太和九年(485年),均田制,把所授之田分为露田、桑田、公田等名目(1)15岁以上男子授露田40亩,妇女20亩。不许买卖,年满70岁或身死,归还官府。(2)男子每人授给桑田20亩,“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子孙可以继承。可以买定额20亩的不足部分或卖有余部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3)奴婢授田与良人同,耕牛授田每头30亩,限4年。(4)对官吏按职位高低从公田中授给俸田,又称职分田。以充作俸禄,离职时移交下任,不得买卖,“更代相付,卖者坐如律”。10第一节秦至唐代中期以身丁为本的赋役制度一、土地制度北魏均田制的评价并没有改变贵族、官僚和地主对土地的占有权,在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的前提下,把无主之田和荒田授给农民。授露田的规定,使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加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土地兼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保证国家财政需要。均田制一直实施到唐朝中期,约有300年的历史,在中国土地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1第一节秦至唐代中期以身丁为本的赋役制度一、土地制度(五)隋、唐中期以前的均田制隋朝的均田制,一夫一妇分得土地140亩,其中露田120亩,永业田20亩,人死后,露田必须交还国家,永业田可传之子孙。唐朝初期的均田制首先是对成丁年龄由隋朝已有提高的20岁再提高为21岁,规定60岁为“老”;唐中期规定22岁成丁,58岁为老,后又改为55岁为老。扩大了土地分配对象的范围永业田和赐田可以自由出卖,百姓迁徙还可出卖口分田;买地者不许超过法定的应占数额12第一节秦至唐代中期以身丁为本的赋役制度一、土地制度评价隋唐的均田制,是国有士地和私有土地的混合,或者说具有国有和私有两重性质。缓和了土地荒芜与农民土地不足并存的矛盾,对鼓励垦荒、稳定农业生产、保证国家赋税征收有积极作用。防止土地过分集中,保护小农土地所有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是,均田制是在不触动豪族势力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推行的,对限制土地兼并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13第一节秦至唐代中期以身丁为本的赋役制度二、户籍制度(一)秦朝的户籍制度“户籍相伍”“什伍连坐”的户口登记、统计和上报制度,并“使民不得擅徙”,户籍制度更加完善。“十六年(公元前231年)九月……初令男子书年。”14第一节秦至唐代中期以身丁为本的赋役制度二、户籍制度(二)汉朝的户籍制度《九章律》中的户律,是关于百姓户婚、人口登记等方面的事务,第一次将户籍管理纳入国家的根本法——律典之中。此后,户籍管理就成为国家根本法的重要内容之一,被后世所沿袭。登记内容包括:(1)户主:县、里、爵、姓名、年龄;(2)家内所有成员:与户主关系、姓名、年龄;(3)家庭财产及估价:奴婢、田宅、牲畜、生产工具。另外,妻子的籍贯也在登记内容中,一些重点掌握的人物,还要翔实地记录其身长、肤色等。15第一节秦至唐代中期以身丁为本的赋役制度二、户籍制度(三)西晋的户籍制度实行荫户制,凡被官吏荫庇的客户、亲属,都不负担国家征派的赋役,即享有免课权,实际上成为官僚地主的私家依附人口,户口严重失实。(四)隋唐时期的户籍制度1.“手实”制度:户主自己具状申报户内人口、田宅。《新唐书·食货志》:“凡里有手实,岁终具民之年与地之阔狭,为乡账。乡成于县,县成于州,州底于户部。又有计账,具来岁课役,以报度支。国有所领,先奏而敛”。2.“貌阅”制度:又称“团貌”、“貌定”,即对人口进行面验,是官方审验户口的一种方法,貌阅的对象,主要是“五九”、“三疾”之人。16第一节秦至唐代中期以身丁为本的赋役制度二、户籍制度隋唐时期的户籍制度,并不是单一的人口调查与登记制度,它的内容广泛,既与人口、土地、财产、赋税密切相关,又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军事制度、法律制度、社会控制相联系,不仅成为征赋派役的基础前提和手段,也是有关身份等级、社会治安、社会保障等国家行政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17第一节秦至唐代中期以身丁为本的赋役制度三、秦汉时期的租、赋、役(一)田租制度1.秦代秦代田租即为田税,是国家向土地所有者征课的土地税,属于收益税性质。秦代法律规定,以“受田之数”,确定应纳之租。《汉书·食货志》:“收泰半之赋”;董仲舒:“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18(一)田租制度2.汉代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文帝曾经12年免收田租(公元前167年—公元前156年)。公元前156年,景帝即位,实行“三十税一”的轻徭薄赋政策,成为定制。东汉初年,由于入不敷出,田税一度改行什一之税,到30年,又恢复“三十税一”。思考:实行三十税一的税率的前提条件19(二)口赋制度口赋,也称口钱,即人口税,是按人纳税,只要到法定年龄,不分男女,都要缴纳。口赋始于战国,秦国从公元前348年起,正式征人口税,用于充当军费来源。秦统一后,据记载:“头会箕敛,以供军费”。董仲舒关于秦口赋20倍于古的说法,未必真实可靠。汉代,人口税已经制度化,形成口赋、算赋、献赋、户赋等人口税体系。20(二)口赋制度1.口赋即口钱,是课于未成年人(7-14岁,武帝时改起3岁)的人头税,每人每年20钱“以食天子”,汉武帝后增为23钱,用以补充军费开支。2.算赋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初为算赋”。算赋是课于成年人的人头税,15-56岁。每人每年120钱,为一算;商人、奴婢倍算;15~30岁的未嫁女子课以5算的人头税。3.献赋(费)献赋类似于贡赋,汉高祖11年(公元前196年)下令,郡国等地方官吏以当地人口数,每人每年征收63钱,送缴中央政府,以充当向皇帝的献费。21(二)口赋制度4.户赋是对列侯封君食邑之地按户征收的人头税。汉代封君列侯,不享国家俸禄,主要收入来自封地。封邑内的民户除缴田租外,还纳户赋,按户计征,每户每年200钱,作为封君列侯的“私奉养”。22(三)徭役和更赋秦汉徭役主要有三类,即“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属于兵役、力役合一的制度。1.更卒成年男子(秦17—56岁或60岁;汉:23—56岁)每年要在郡县或京师为官府服役1个月。汉时,如亲自服役叫“践更”;如不愿亲自服役,可向官府纳代役钱2000,由官府雇人代役,叫“过更”。23(三)徭役和更赋2.正卒即正式的兵役.丁男必须服兵役2年,第一年在郡县,根据各地特点充当步兵、骑兵或水军,接受基本军事训练。第二年到京师当“卫士”,役满调换。3.戍卒:丁男一生中须到边境屯戍一年。4.徭戍,即男子每年要戍边3日,此项服役称为“更”。5.更赋指政府对应服役而不需要去服役,或不愿意去服役的人征收的代役钱,规定更卒纳钱2000,徭戍纳钱300。汉武帝以后,逐渐转变为针对成年男子的固定项目的人头税,成了国家经常性收入之一,名为政府出钱雇役,实则为了增加财政收入。2425秦汉时期赋役负担特点1、以田亩与户口身丁并举;2、户口身丁税负担大大重于土地税西汉时大约每亩田征收三到四升,如按五口之家耕田百亩来估算,大约每户每年交田租三至四石粮食,根据当时的粮价,三、四石粮食约合300钱。但是,人头税有户赋200钱,献赋每人63钱,算赋每个成人120钱,口赋每个小孩23钱,更赋每个成年男子2300钱,全家五口人的户口身丁税加起来3000余钱。另外,还有由成年男子负担的各种徭役。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租调役(一)租调制度1.曹魏租调制204年,曹操颁布法令,规定“收田租亩4升,户出绢2匹、绵2斤”,这种按田出租、按户出绢绵的税制,就叫租调制。26曹操(154—220)字孟德,沛国谯县(安徽毫县)人,西汉相国曹参之后,祖父曹腾在汉桓帝时担任官职,封为费亭侯。父亲曹嵩本姓夏,因为成为曹腾养子而改姓,并继承侯爵。谥号“武王”,庙号“太祖”。

27租调制的三大变化(1)田赋实行定额税制,改变了两汉以来的比例税制,做到了增产不增税,这对于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一定作用。(2)以户调取代了秦汉以来的口赋、算赋、户赋等人头税,使农民负担有所减轻。(3)田租、户调都征收实物,适合了军阀割据、货币难于流通的需要,既便于农民交纳,又能满足国家需要。但“累世同居不肯分炊”,“百室合户,千丁共籍”,易形成欺田逃税现象。28(一)租调制度2.西晋的课田制和户调制西晋在占田制的基础上实行课田制和户调制课田即应税田,其中丁男(男女16~60岁为正丁)课田50亩,丁女课田20亩,次丁男(13~15岁、61~65岁为次丁)课田25亩,次丁女及老小没有课田。税率为每亩课田缴纳税谷8升。户调规定丁男为户主者,每年纳绢三匹,绵3斤;丁女及次丁男为户主者减半,边远地区民户纳规定数目的2/3,更远的纳1/3。思考:西晋租调制的实质?29(一)租调制度西晋租调制的实质是基于丁的税制,属于以户为单位的定丁、定额课征制度,按户计丁,按丁计课,丁有常数,课有定额。意义是在对世家大族大量占有土地和依附人口以及承认享有免赋役的经济特权合法化的基础上,限制其进一步兼并土地、占有人口,同时允许农民占田垦荒,扩大了耕地面积和纳税面,从而使国家财政收入建立在比较可靠的基础上,对当时经济恢复、保障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可靠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不足税负畸重畸轻30(一)租调制度3.东晋(316-420)、南朝(420-589)的租调制330~376年间,实行“度田收租制”,对江南土地进行丈量,按亩收税,每亩税米3升。377年改定王公以下,口税米3斛,383年又增加为口税米5石。实质“舍地税人”31(一)租调制度宋、齐:基本上沿袭东晋末期的口税户调制,即口税米5石,宋朝户调增加为岁输布4匹。梁朝:(1)把户调变成丁调,即按丁征收。规定丁男调布绢各二丈,丝三两、棉八两,丁女并半;(2)废除“九品相通”的征调办法;(3)增加了禄绢、禄绵、禄米、田税等附加税。规定丁男禄绢八尺、禄绵3两2分,禄米2石,其田,亩税米2升,丁女并半;(4)田租改为按丁征收,规定丁男租米5石,丁女并半。陈朝沿用梁朝旧制。南朝时期农民生活极端困苦,这说明不以土地为基础的赋税制度是极不合理的。32(一)租调制度4.北魏的租调制建国初期的“计口授田”与租调制背景:北方战乱后地多人少,豪门大族又占地过多,造成一般百姓欲耕无地,人不着地,政府便失去劳动力,也失去直接掌握的纳税户,于是决定……。内容:一夫治田40亩,中男20亩。田租为粟20石;户调帛2匹,絮2斤,丝1斤,又入帛一匹2丈委之州库,以供调外之费。户调沿用了西晋的“九品混通”制,即按资产的多少评出不同的户等。宗主督护在评定户等时,往往抬高一般人民的户等,压低豪强大户的户等,从而把大部分租赋负担摊到一般人民身上。33(一)租调制度4.北魏的租调制北魏均田制基础上的新租调制:一夫一妇每年出帛(麻乡出布)一匹,粟2石;15岁以上未婚的男女4人,从事耕织的奴婢8人,耕牛20头,分别纳相当于一夫一妇的租调,废除按户等征收租调的“九品混通”制。实质以户为计税单位。34(一)租调制度北魏新租调制的意义兼顾了政府、地主豪强和自耕农三者的利益,是在承认大地主阶级利益的基础上,授予农民土地,吸引大量劳动力从豪强地主的庇护下脱离出来而编入政府的户籍,扩大了征税面。使税负不均的现象有所缓和,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力役征发有了可靠的保障,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地方豪强的弄虚作假,欺逃税负。劳动者只有同劳动对象相结合才能生产财富,而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财政制度才是稳定可靠的。35(二)徭役制度1.魏、蜀、吴时期徭役征发没有明确具体的制度规定,但力役和兵役确实存在,名目繁多,“百役繁兴,作者万数,公卿以下至于学生,莫不展力”。2.西晋对劳役的调发有所规范,规定男子16~60岁为正丁,13~15岁、60~65岁为次丁,次丁及老小免役。3.东晋徭役名目繁多,重役达60多项,规定次丁需服半役,“古者使人,岁不过三日,今之劳扰,殆无三日休停,致有残形剪发,要求复除,生儿不复举养,鳏寡不敢妻娶”。36(二)徭役制度4.南朝战事频仍,征调徭役常常叫做“发人征役,号为三五”。“空户从役”,以至使“四野百县,路无男人,耕田载租,皆驱女弱”。5.北朝“频年屡征,有事西北,运输之役,百姓勤劳,废失农业,遭离水旱,致使生民贫富不均,未得家给人足,或有寒穷不能自赡者”。无休止的兵役;频繁的力役、传输之役、杂役等,徭役负担沉重,成为这一时期自耕农大量破产的重要因素。五、隋朝和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一)隋朝的租庸调制即“田有租、户有调、身有庸”。规定一夫一妇每年向政府纳田租3石,户调绢1匹(583年减为2丈)、绵3两或布1端(6丈)、麻3斤,单丁和奴婢减半。丁男每年服役1个月(583年减为20天)。开皇十年(590年),规定50岁至59岁可以不去应役,而改输布帛,即为“庸”。这在徭役制度上是个重大改革,是汉代以税代役制度的发展。有品爵的免租免役37五、隋朝和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二)唐朝的租庸调制在均田制基础上,赋役制度内容有四:一曰租,二曰调,三曰正役,四曰杂徭,其课征对象是田、户、丁,即“有田则有租,有户则有调,有身则有庸”。租:规定在以成丁为根本课征对象的原则下,每丁所授之田每年课粟2石,即“租”;调:每丁所撑之户,蚕乡输绢(或绫、絁)2丈及绵3两,麻地纳布2丈5尺及麻2斤,即“调”;正役与庸:每丁年服正役20日,凡不应役者,则按每日3尺绢折纳以代役,叫做“输庸”或“输庸代役”,加役多者可免调免租(凡加役15天者免调,加役30天租调全免)。杂徭:“丁谓正役,夫为杂徭”,规定杂徭每年不得超过39天,逾期折免相应的赋役。官僚贵族享有蠲免租庸调的特权。38五、隋朝和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三)意义租庸调制突出的变化表现在丁庸制度上,即徭役税向实物税的转换上,这是一种灵活管理徭役的财政形式。1.不仅体现了赋役制度的灵活性,增加了对不同民户的适应性,而且减轻了对民丁的人身束缚,使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从而有较多时间从事生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2.丁庸制度,也有利于政府节约和合理征调使用力役,是国家加强实物控制、增加财政收入的又一手段。3.应服役天数的明确规定,使农民的徭役负担比前代有所减轻。39五、隋朝和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四)本质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为前提的,在政府没有保证授田足额和严格限制土地兼并的情况下,演变成只问身丁,不问财产,实质上是以身丁为本的赋役制度。40第二节唐朝中期以资产为本的两税法一、两税法改革的背景二、两税法的基本精神三、两税法的历史意义四、两税法的局限性41唐德宗李适(742年出生,779—805在位),780年任用杨炎为相进行税制改革。一、两税法改革的背景1、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遭到破坏;2、户籍紊乱,人口流失,赋役制度遭到破坏;3、租庸调制本身存在着弊病;4、安史之乱后出现的藩镇割据,使中央失去了对地方财政的控制能力;5、杂派和强买强卖成了正税的附加。高斯得《增赋》“吾哀天宝后,刻剥穷锥刀……租税责三倍,田野晨号吼”6、户税和地税的发展,为两税法的实施奠定了实践基础。4243二、两税法的基本精神“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其租庸杂徭悉省。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居人之税,秋夏两征,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定税之初,皆计缗钱,临时折征杂物,多配绫绢”。“今后除两税外,辄率一钱以枉法论”。“天下百姓输赋于府,一曰上供,二曰送使,三曰留州”。思考:两税法税制要素的内容有哪些?财政原则、课税主体、课税客体及课税原则、计税手段、纳税期限及对旧税的处置、政府间财政分配原则44三、两税法的历史意义1.财政原则有利于限制赋外加赋之事的发生;早于西方一千多年;2.课税客体开始了以资产为计税依据和课税客体的历史,扩大了纳税面,体现了税负均平、税收普及的原则;3.计税手段开创了以货币计税的先例,使全国有了统一的计税标准,便于统计和核算管理;4.税收征管简化了税制和征收手续,减少了税收成本;5.财政权益分配加强了中央控制财政的权力。6.徭役税变成实物税,减少了人身束缚45四、两税法的局限性1.量出制入,直接导致随地摊派和横征暴敛,两税之外,又附生加征;2.货币计税、折征实物的方法,使纳税人的负担随币值的波动而波动,极不稳定,也为地方官吏上下其手搜刮百姓提供了机会;3.税率和课征标准使全国配赋不均;4.户分九等,给了官僚地主转嫁税负的机会。46第三节赋、税、役的归并——

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一、方田均税法和募役法二、元朝的赋役制度三、一条鞭法四、摊丁入亩47一、方田均税法和募役法(一)宋初的赋役制度1.土地制度“不抑兼并”“田制不立”的土地政策2.户籍制度,全国居民分两大类:“主户”:指有产业、有土地的官僚豪绅、胥吏、地主和自耕农等。主户又有官户、形势户、寺观户、平户和民户的区别。“官户法”规定官户、形势户、寺观户享有免赋役的特权,便依据特权大量隐田漏税。“客户”:指没有土地产业而耕种地主土地的佃户、佃客或寄庄户。48(一)宋初的赋役制度3.赋役制度(1)赋税制度沿袭唐朝两税法,但在课税范围和课税数量上已远远超过唐代。公田之赋、民田之赋、城廓之赋、杂变之赋、丁口之赋等之分“支移”“折变”970年左右,全国赋税收入总量相当于唐朝赋税收入总量的两倍。到11世纪中期,赋税收入又增加了四倍多。(2)徭役制度募兵制:“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可利百代者,唯‘养兵’也”,兵役“罕调丁男”,以税养兵。力役:以职役为主,杂徭辅之49职役职役的内涵是封建国家以司职名义差派的徭役,无偿担任地方上的名誉职务(公职),供州县官员驱遣,把属于基层社会管理职能的事务演变成役。职役的分类衙前役、里长、户长、乡书手、耆长、弓手、壮丁、承符、人力、手力、散从官、杂职等。职役的征调差役法,即将民户按资产分为九等,上四等给役,下五等免役。因其按户等高低轮番充役,故称“差役”。官户法的弊端与“三冗”问题50(二)方田均税法改革改革的内容在全国清丈土地,以东西南北各一千步为一方,核实土地所有者、亩数,并按土质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然后定下这一方土地应征课的赋税总额,并将赋税总额按田地的多少摊派于这一方土地上的户主,不同户主间的地界有地符,即土地“图籍”。如果分户析产、典卖割移,则官给契、县置簿。51王安石(1021-1086),1069-1085年推行新法。(二)方田均税法改革改革意义起到了维护税产相符的基本原则的作用,使过去存在的“有产无税”和“产去税存”的现象得到了的解决,维护了两税法以“土地”为主体的合理的财政负担分配精神。增加了财政收入52(三)募役法改革内容又称免役法或雇役法,将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应役人有报酬。职役需要的雇值征收数额,由各州县根据募役所需经费多少自定,具体由应役民户按户等高低分摊交纳,户等仍分为九等,上四等户为应(当)役户,出钱,称免役钱,随夏秋两税征收。对原来优待免役的官户、形势户、僧道及无役的女户、单丁等,以免役钱半额征收助役钱。还规定正额之外另征20%的免役宽剩钱,以备灾年增募力役之需。53(三)募役法改革作用以钱代役的措施,使役变成税,扩大了徭役的负担面,使应役户和免役户均按户等纳钱,起到抑制豪强转嫁赋税和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体现了“租税普遍”的原则;纳钱代役,不夺农时,把农民从沉重的徭役中解脱了出来;国家有役雇人,无役节省役钱,有益于增加赋税收入;均平了赋役负担,增加农业劳动力,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募役法促进了徭役向赋税的转化,也促进了雇佣制度的发展。54(三)募役法改革局限性民户资产的准确核实没有严格落实;没有严格按照职役雇值的数额分摊征收,也没有按规定比例征收免役宽剩钱;损害了原来可以免役、避役的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55二、元朝的赋役制度(一)中原地区的税粮和科差税粮分丁税、地税两种,丁税负担超过地税,剥削方式以身丁为主每丁税粟2石,每亩税粟3升。军、站户由于已经承担了军役和驿站役,故不纳丁税,并可免4顷地税,超过者按亩征税。科差也称“差税”,系按户征收的税种。其负担者主要是一般的民户,还包括拔给诸王、贵戚、勋臣的投下户。丝料:规定每户出丝1斤,属国家收入,每5户出丝1斤,属封主收入;包银:又称“包垛银”,是解决临时军饷之需征收的赋税项目,规定汉民每户纳包银4两;俸钞:是为支付百官俸禄开征的包银附加项目,每4两包银加征1两。56二、元朝的赋役制度(二)江南地区的夏税、秋粮和科差江南以亩为单位征收夏、秋两税,各地、各时期征收标准不统一。科差在江南地区征收户钞与包银两项户钞:以江南民户拨赐诸王贵戚功臣,食其户钞。规定于1万户田租中输钞百钞(锭),准中原五户丝数,即每5户出丝1斤,属封君收入。包银每户2两57二、元朝的赋役制度(三)徭役1.兵役以军户为主,辅以募兵。所谓军户,即立籍为凭,世代为兵,充役期间所需一切费用,均由军户自理。规定凡有田4顷以上,军费足以自给者,编入军户,享有4顷田地的免税特权,并可不纳科差和不服其他徭役。募兵则为临时应急措施。2.职役非常繁杂,包括站户、匠户、打扑户、鹰坊户、看手、主首、里正、社长、库子、牢子、诋候等。3.杂泛差役即杂徭,如运输、修城、开河筑堤等。元代的徭役,也有助役、代役和雇役的规定。58三、一条鞭法(一)明前期的赋役制度1.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编成了管理地籍的“鱼鳞图册”,作为征课赋役的依据。鱼鳞图册是宋代王安石方田均税法的发展,遵循“随粮定区”的原则,也就是把税粮落实到具体的田地上,要田主按亩纳税。规定以税粮万石为一区,在丈量了一区土地总面积的基础上又把区里每一块田地的面积、形状、类别、肥瘠、方圆四至、田主姓名等,依次编号,绘制成图,汇总编册,因其登载地亩的图样形状“状如鱼鳞”,故称鱼鳞图册。凡图册上的土地买卖,都要向地方政府登记办理田赋过割手续。功能:清查出了大量的隐田,对于避免田赋偷逃、公平民户负担、增加财政收入具有重大意义。59(一)明前期的赋役制度2.户籍制度创立“户帖”始于宋代的“版籍”“户钞”,分别指发给人户保存的户籍类文书和完税凭证,明代1370年推行全国,登记户主姓名、籍贯、丁口、年龄、资产等项。“黄册”制度1381年,在户帖的基础上实行“黄册”制度,将基层居民组织以“里”为单位进行编制,规定每相邻的110户为一里,其中丁粮多的10户各出一个为里长,每年役1人。其余百户编为10甲,每甲10户,轮流充当甲首,10年轮一周,每里编为一册。是政府征赋派役的依据,又称“赋役黄册”。60(一)明前期的赋役制度3.赋役制度“以黄册为准,册有丁有田,丁有役,田有租”。(1)田赋,沿袭宋的两税法,分为“夏税”和“秋粮”两次缴纳,税率,号称十分之一,但各地税率不一,税负畸重畸轻。(2)徭役明初,以“验田出夫”为原则,有田1顷出丁夫1人,不足1顷者几家合出,赴京供役30日,称为“均工夫”役。1381年后,以户计曰里甲役、以丁计曰均徭与不定期的杂泛,又称杂役。61(2)徭役里甲役里甲作为组织赋役征收的基层单位,转变为三大徭役之一。每年由里长一名和甲首一名率1甲之户(10户)为官府服役当差,如此10年一轮,10甲轮流应役。正在服役的称“当年”,不服役的称“排年”,叫做排比应役。10年后,再按照丁田的变化重新编排里长和甲首。职责是催征赋役、办理公事、传达官府命令以及编排各种差役等,具有职役性质,相当于政府的小吏。均徭是官府衙门对居民征发的一种经常性差役,因其以丁为单位,根据丁力资产的厚薄,以定差役的轻重,由里甲编第均平应役,故称均徭。均徭分为力差和银差两种。杂泛又称杂役,各种非经常性的杂役,没有固定名目,属于官府临时性的使役科派,如砍薪、抬柴、修河、挖路、修仓、运料、修陵墓、造宫室、运粮等。62(二)一条鞭法改革的原因1.土地兼并日渐剧烈,人口大量逃亡,田亩与丁口失实,从根本上破坏了明初赋役制度依存的条件,这是赋役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2.财政危机加剧,赋役负担沉重。3.商品经济的发展,“本色”“折色”征收无常,给纳税人造成极大负担。4.民收民解的粮长制存在严重弊端。63(三)一条鞭法改革前的局部变革1.“征一法”欧阳铎在苏州府:“田不分官民,税不分等则,一切以三斗起征”2.“鼠尾法”将里甲计户、均徭计丁的方法改为专论丁粮来定力役。因其编点丁粮,由极大以至极小,造成鼠尾册,故曰“鼠尾法”。3.税粮附加征收的“平米法”,亦称“均征加耗法”周忱在苏松地区:均征:租税负担重的田主交“折色”银钱,轻的则交“本色”粮米;加耗:按一定比例向所有人户的田地一律征收。4.里甲银、纲银和均平银由州县按田地、户等,“丁四粮六”分摊银两,以充作平时应役的岁费5.“十段锦(册)法”将差银总数和应役的田亩总数分成十段,按段轮流服役,一年一段,十年一次64(四)一条鞭法的基本内容“一条鞭法,总括一州县之赋税,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役归于地,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1)合并赋役,恢复以土地为主要课税对象(役归于地);(2)官府所需力役出钱雇募,不得无偿征调(3)计亩征银;(3)课征方式是官收官解。65(五)一条鞭法的评价1.意义赋役合一,这是中国赋税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赋役的征收对象由对人转为对物,税收形态由实物税和徭役税转变为货币税;扩大了负担面,起到均赋均役、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客观上有利于促进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66(五)一条鞭法的评价2.局限性没有触动封建秩序,大土地所有者依然可以凭借其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种种特权,转嫁或逃避赋税;没有明确规定地方赋役应征收的总额,导致税负不稳定;改革目的为增加财政收入,使人民负担不断加重;“三饷”加征制度本身的诸多弊端(折色、火耗)。67四、摊丁入亩(一)土地制度按土地归属情况,分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