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7《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7《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7《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7《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新教材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教学设计第7课《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目录一、素养目标二、教学素养三、预习任务四、作者背景常识五、鉴赏活动六、文本研读2/2第7课《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一、素养目标1.赏析两篇散文的语言艺术。2.体会作品中的表达技巧。3.理解两篇散文所体现的思想情感或生活哲理。二、教学素养余秋雨先生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为景观,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之处。她繁富缤纷,延往续来,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面对那即使是只有万分之一才能激发诗情的景物,寄怀感慨,与自然同悲喜、共哀乐。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冯至、贾平凹,聆听他们与自然的心灵碰撞。三、预习任务(一)给下列加点(红色)的字注音。采撷(xié)瞬间(shùn)悚然(sǒnɡ)嗥声(háo)孑然(jié)骤然(zhòu)赭色(zhě)靛蓝(diàn)(二)辨析下列词语,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1.演变·演化[辨词]演变:指历时较久的发展变化。重在变的过程。演化:多指自然界的变化。重在结果。[运用]①人类的历史演变了几千年,它们却在人类以外。②文字有悠久的形成和演变的历史,并且随着人类的不断演化进步,还在日益丰富发展着。2.装饰·妆饰[辨词]装饰:起修饰美化作用的物品;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妆饰:打扮;打扮出来的样子。[运用]①我不能研究这个山村的历史,也不愿用想象来装饰它。②就像装饰精美的房子能给人带来愉悦舒适的感受一样,女子得体合宜的妆饰会给人赏心悦目的美的享受。3.俯拾皆是·比比皆是[辨词]两者都可以形容数量很多。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比比皆是:到处都是这样,形容非常多。“俯拾皆是”侧重很容易得到;只用于物,并且只指地上容易得到的小东西,如石头、贝壳等。“比比皆是”只形容数量很多;既可用于物(指大的事物,如建筑物等),还可用于人。[运用]①鲁迅所处的时代是阴霾蔽天、黑云压城的时代,讽刺确有对象,而且俯拾皆是。今天已经换了人间,杂文这种形式还用得着吗?②我不明白,当一个人走过一棵树影婆娑的大树,怎能不感到幸福呢?当您能跟一个您所爱的人说话,怎能不感到幸福呢!……世界上这样美好的事物比比皆是,连最不可救药的人也会认为它们是美的。(三)请在下面括号处填入本课中的成语并解释。1.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他一生到此都没有过婚恋,如今已59岁了,仍()。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的战争时代,西南联大的存在是一种象征、一种精神的标注。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片海滩贝壳遍布,(),吸引了大批爱好者来此捡拾。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孑然一身孑然一身:孤孤单单一个人。2.风雨如晦风雨如晦:指风雨交加,白天如同黑夜一样昏暗。后用来形容局势动荡或社会黑暗。3.俯拾皆是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四)填入下面两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1)我们走入山谷,________,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我们住的房屋,建筑起来不过二三十年,我们走的路,是二三十年来经营山林的人们一步步踏出来的。①沿着小溪,走两三里到了水源,转上山坡②沿着小溪,转上山坡,走两三里到了水源(2)秋后,树林显出萧疏。刚过黄昏,野狗便四出寻食,________,做出种种求群求食的嗥叫的声音。更加上夜夜常起的狂风,好像要把一切都给刮走。③有时远远在山沟里,有时近到墙外④有时近到墙外,有时远远在山沟里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A[第(1)段中,“走两三里到了水源”应紧承“沿着小溪”,应选①;第(2)段联系前后文应由远及近,应选③。故选A。]四、作者背景常识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现代诗人、学者、翻译家。早年就学于北京大学,1925年参与创办沉钟社,发表了许多诗与散文。1930年至1935年留学德国,其间受到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影响。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同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和北京大学。1964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作为诗人的冯至,与卞之琳一起被认为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现代派大家。朱自清曾以其“诗里耐人沉思的理,和情景交融成一片的理”对他的《十四行集》做出了很好的总结。主要作品: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西郊集》《十年诗抄》,散文集《山水》,学术著作《杜甫传》《诗与遗产》,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等。[名家评说]他是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这篇文章是作者20世纪40年代初,在昆明近郊森林中一所孤独的小茅屋里创作的。冯至在1985年写作的《昆明往事》中这样谈及这一“林中小屋”时期:“我在40年代初期写的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里个别的篇章,以及历史小说《伍子胥》都或多或少与林场茅屋的生活有关。换句话说,若是没有那段生活,这三部作品也许会是另一个样子,甚至有一部分写不出来。”林场茅屋的生活使冯至零距离地接近了自然和山水,学会的是从亘古的大自然中领悟生命和历史的奥秘。当时,身处自然怀抱中的冯至得以短暂地远离战争的阴影以及都市的喧哗,孤独地面对自然,开始思考生命与自然的更深层的维系,写下了《一棵老树》《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等散文精品。五、鉴赏活动1.依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补充空缺部分。作者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时空变换、物是人非的慨叹,寄寓了作者珍爱自然、①、②的美好愿望。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答案]①珍爱生命②共创美好家园2.找出文本中对应部分,将图示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答案]①抒发人生感悟②生命的渺小③生命的庄严与神圣六、文本研读任务一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和语言[学习情境]李广田曾对冯至的散文做出过高度评价:“又如冯至先生,他近年来写了若干散文,实在都是诗的,那么明净,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实在是散文中的精品。”冯至的散文,含蓄、飘逸、简明、生动,而且诗意盎然。文章通常是由眼前景物生发联想,引发感悟,在结构上回环往复,首尾一贯,显示出一种从容舒展又严谨完整的艺术面貌。1.文章第6段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最能体现宁静之美的村女放羊图,试分析作者是如何描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联想、想象。借助画家的思维,运用想象塑造了一个宁静幽远的画面,如同一幅清新淡雅的图画,生动形象地渲染了人物和环境的自然和谐,诗意盎然。②动静结合。通过对那纯洁而坚强的、装饰着山坡的、从杂草中露出头来的鼠麹草,那无忧无虑的、聚精会神的村女,那涌动在“四面是山,四面是树”的旷野中的羊群的描绘,动静结合,使画面呈现出鲜明生动的视觉效果,可视感很强。2.冯至散文“那么明净,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结合文章第7段分析这一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文章第7段这幅采菌图就像一幅色彩绚丽的水墨画。冯至在比喻、排比句中着重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形容词“红”“青”“褐”“白”“赭”“靛蓝”等,通过色彩的搭配加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营造了一种色彩的“热闹”。②此外,冯至在使用这些颜色形容词时,不仅描绘彩菌的色彩斑斓,还赋予彩菌生命的力量:人们的采菌活动是一种热闹,但热闹之中,各人有各人的世界。彩菌色彩的热闹和采菌活动的热闹相得益彰,但又层次分明,前后有序,从而使画面呈现出气氛感、整体感和层次感。这充分体现了冯至散文“那么明净,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的特点。3.“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这两句话在句式上有何特点?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先散后整,句式长短不一,自由活泼生动,语气平和舒缓。①第一句既是长句又是散句,长句使得句子表意严密细致,内容丰富,把“我”爱花朵,这些花朵是由叶子演变成的,花朵上面有白色的茸毛以及花朵掺杂在乱草中间等多重信息巧妙糅合,自然流畅;散句则使表达灵活而有变化。②第二句是短句及整句,运用了拟人修辞,通过对比的方式把鼠麹草的纯洁坚强有力地凸显出来。句式短小精练,对称整齐,简洁明快,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任务二理解文章的哲理感悟[学习情境]刘勰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冯至以诗人的眼光透视平凡山水人事,发现诗的意味,以散文的形式创造出一种富有张力的诗的意境,赋予文章以沉思的理趣。学习时要注意对散文中的人生、自然以及文化意蕴进行品读。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作者与自然的心灵交融吧!4.文章第5~10自然段,作者写了很多景物,分别生发了怎样的联想?表达了怎样的感悟?请阅读文本后填写下表。景物景物特点联想感悟小溪清冽、养人想象曾养育过昔日的人们人类声息相通鼠麹草谦虚、纯洁、坚强①②彩菌点缀、滋养③④有加利树速长、最高⑤⑥野狗的嗥声威胁、吓人⑦⑧麂子的嘶声难逃人的诡计⑨⑩[答案]①少女、村庄②生命的宁静之美③滋养过山村里的人④生命的美好⑤崇高的严峻的圣者⑥生命的渺小⑦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⑧生命对于疾苦的恐惧⑨幻境⑩生命的庄严与神圣5.文章结尾,作者说“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联系全文,概括说明消逝了的山村给了作者的生命哪些滋养?作者说“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你如何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消逝了的山村提供了养育作者的物质条件;②消逝了的山村让作者学会了谦虚、纯洁和坚强;③消逝了的山村让作者懂得了生命的美好与崇高。(2)①作者认为人与人,只要有相联系的事物,不管时空的间隔有多远,彼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②如今土地上的一切曾经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山村;③现今居住的山村同样给作者的生命许多滋养。6.文章标题为《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那么,村庄真的消逝了吗?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