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理解剖第三章_第1页
人体生理解剖第三章_第2页
人体生理解剖第三章_第3页
人体生理解剖第三章_第4页
人体生理解剖第三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神经系统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第一节概述二、神经系统的进化神经系统进化的表现:1、神经的分布经历从分散-辐射对称-双侧对称的过程2、在头部集中3、梯级原则

中枢神脑:延髓、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大脑经系统脊髓神经脑神经(12对)系按解剖分统周围神脊神经(31对)经系统感觉神经按功能分躯体运动神经运动神经交感神经自主神经副交感神经

第二节神经的兴奋与传导

活的细胞或组织不论是安静或发生兴奋活动时,都伴有电位的变化,人们把这种电位变化的现象统称为生物电现象。

一、神经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生物电变化是一切有生命的细胞或组织共有的特性之一,几乎所有的生理功能的实现都同时伴有某种生物电变化。

(1)刺激(stimulation):生理学上,将能引起机体活的细胞、组织活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任何环境变化因子,都称为刺激。

(一)兴奋和兴奋性1、刺激与兴奋

反应(response):由刺激而引起的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称为反应。

(2)兴奋:生理学把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的冲动的反应称为兴奋。凡是能产生兴奋的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excitabletissue)。

兴奋性(excitability):可兴奋组织具有发生兴奋即产生冲动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1)刺激强度:要引起组织兴奋,必须使刺激达到一定强度并维持一定时间。每个具有一定持续时间的刺激都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水平,才能引起组织兴奋。

2、引起兴奋的条件

C、阈上刺激(suprathresholdstimulus):高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

A、阈强度(thresholdintensity):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

D、阈下刺激(subthresholdstimulus):低于阈强度的刺激不能引起组织兴奋,称为阈下刺激。B、阈刺激(thresholdstimulus):达到阈强度的刺激才是有效刺激,称为阈刺激。(2)刺激的作用时间:在一定的刺激条件下,如刺激的时间过短,则作用越弱,以至于不能引起组织的反应。(3)强度变化率:组织的兴奋除了分别要求有一定的刺激强度和持续时间外,还要求有一定的强度变化率,即强度随时间而改变的速率。同样强度的刺激,如果其强度是急剧上升的,就容易引起组织兴奋;相反,则可能不引起组织兴奋。时间--强度曲线

细胞膜保持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

状态。如果在内负外正的基础上,使膜内外的电位差增大称为,反之则为。极化超极化去极化(二)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或跨膜电位。

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细胞内外离子分布

静息状态下,膜的通透性主要表现为K+的外流。

(Ek=59.5㏒K0/Ki)

静息状态下,膜的通透性主要表现为K+的外流。总的效应是使膜外侧聚集较多的正离子,膜内侧为较多的负离子,造成膜两侧的电位差,膜外为正,膜内为负。这种膜的电位差能阻止K+的进一步外流。当扩散造成膜两侧的电位差足以对抗由于浓度差所引起的K+进一步向膜外扩散时,离子的移动就达到平衡状态,这时膜的K+的净通量为零,膜两侧的电位差也就固定于某一数值,这就产生了静息电位,即K+的平衡电位。

当细胞外液中的K+浓度升高时,静息电位绝对值降低,向0mv的方向改变,即发生去极化;当细胞外液中K+浓度轻度降低时,静息电位绝对值就升高,即发生超极化。

当可兴奋的细胞受到电流刺激发生兴奋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可产生一次扩布性的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为。(三)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膜内电位(毫伏)+400-60-40-20+201、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与静息电位一样,都与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离子的移动有关系。

在静息电位降低到临界水平时,膜上的Na+通道被激活,膜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大,这个造成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水平电位称为阈电位。

锋电位的上升相是由Na+的内流造成的。锋电位的下降相是K+外流造成的。由于复极化过程K+外流比反极化过程Na+内流的速度缓慢,故锋电位的下降相比上升相时程长。2、动作电位的时相:完整的动作电位由锋电位和后电位组成。

(2)不衰减性传导:3、动作电位的特点:

(1)全或无的性质:1、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组织的兴奋性经常发生变化,可兴奋组织在接受一次刺激后的短暂时间内,无论是否导致兴奋,兴奋性均有改变,从而影响第二次刺激的效应。

(四)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变化

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变化示意图(1)绝对不应期(absoluterefractoryperiod)

(5)正常水平(normal)(4)低常期(subnormalperiod)(3)超常期(supranormalperiod)(2)相对不应期(relativerefractoryperiod)2、总和(subliminalsummation):给可兴奋细胞或组织以阈下刺激,则不能引起其兴奋,但如果同时或相继给予两个或多个阈下刺激时,则可能引起组织或细胞兴奋,这种现象称为总和。

5、相对不疲劳性二、神经冲动的传导

(一)神经纤维传导的基本特征

1、生理完整性:2、双向传导:3、非递减性:4、绝缘性:(二)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中的传导

冲动传导的局部电流学说(localcircuittheory)

有髓神经纤维的施万细胞为长卷筒状,套在轴突外面,相邻的施万细胞不完全连接,于神经纤维上的某一部位比较狭窄,称朗飞氏结,在这一部位的轴膜裸露。相邻两个朗飞氏结之间的一段神经纤维称结间体。

(1)神经纤维的粗细

(三)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1、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2)有无髓鞘

有髓神经纤维与无髓神经纤维相比,神经冲动呈跳跃式的传导,所以传导速度快。

在单根神经纤维和在神经干上记录到的动作电位有不同的意义,用粗大的电极在神经干表面作记录,所得到的是神经干所包含的许多神经纤维生物电变化的总和,称为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actionpotential)。2、单向和双向动作电位:

兴奋区细胞外引导电极检流计双相动作电位

损伤区兴奋区细胞外引导电极检流计单相动作电位第三节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及活动传递(transmission):如果冲动涉及两个细胞称为传递。传导(conduction):冲动在同一神经细胞范围内的扩布。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部位称为突触。一、突触的结构及传递

3、突触后膜(postsynapticelement)(一)突触的结构1、突触前膜(presynapticelement)2、突触间隙(synapticcleft)

突触模式图

突触也是一种细胞连接的方式,最常见的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终末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轴突或胞体连接,分别形成:

1、轴突-树突型突触2、轴突-胞体型突触

3、轴突-轴突型突触(二)突触的分类突触的类型

1、兴奋性突触

根据突触对下一个神经元的功能活动影响不同分为:2、抑制性突触1、运动神经纤维的冲动传导到末梢,引起突触前膜去极化,从而改变了膜的通透性。

(三)突触的传递过程

2、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前膜内,引起突触囊泡释放神经递质至突触间隙内。

4、递质受体复合物改变了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使突触后膜上某些离子通道开放。3、神经递质与膜上的受体结合,形成递质与受体的复合物。5、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产生局部的突触后电位。

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作用到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二、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的膜电位在递质的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增高。

(一)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EPSP):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产生机制示意图

突触后膜的电位在递质的作用下,发生超极化的改变,使该突触后膜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下降。

(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I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机制示意图

神经元把各种兴奋性的及抑制性的影响总合在一起,并将其综合成一个新的输出信号的过程。(三)突触整合:

神经肌肉接头是突触的一种特殊形式,突触后膜又称为终板膜,为特化的肌膜,明显增厚,其上有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三、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递(一)从神经向肌肉的冲动传递发生在神经肌肉接头

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前膜的囊泡内含有的递质为乙酰胆碱。

运动神经纤维的冲动传导到末梢,引起神经末梢去极化,Ca2+由膜外进入末梢内,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这个过程中,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膜引起Ach的释放,意味着电信号转换成化学信号。(二)信号在神经肌肉接头间的传递

1、神经肌肉接头的化学事件: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形成递质受体复合物,递质受体复合物改变了终板膜对Na+、K+的通透性,引起终板膜发生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这是一个由递质化学信号转变为肌细胞膜电信号的过程。2、神经肌肉接头的电学事件:

(1)和构成肌原纤维:肌原纤维是肌纤维中最重要的成分,沿细胞的长轴平行排列,有明暗相隔的横纹,而且明暗横纹整齐的排列在同一水平,故整个肌纤维显示出明暗相间的带。

(三)骨骼肌的收缩1、骨骼肌的功能解剖和超微结构粗肌丝细肌丝肌节与肌丝结构示意图

C、Ca2+进入肌浆后与肌钙蛋白结合,肌钙蛋白和原肌球蛋白发生构型或位置变化,暴露出肌动蛋白上与肌球蛋白头部的结合位点,二者迅速结合。

2、骨骼肌的收缩机制(1)肌肉收缩的滑行机制A、运动神经末梢将神经冲动传递给肌膜。

B、肌膜的兴奋引起大量Ca2+进入肌浆。

D、横桥分解ATP,释放能量,肌球蛋白的头部及杆发生屈动,将肌动蛋白向M线牵引。

F、收缩结束后,肌浆内的Ca2+被泵回肌浆网,肌钙蛋白恢复原状,肌纤维松弛。E、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向M线滑动,明带缩短,肌节缩短,肌纤维收缩。骨骼肌纤维收缩原理示意图

C、肌膜上的电信号转换成肌肉的机械收缩(2)兴奋收缩偶联

A、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换(ACh的释放)B、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换(终板电位产生)

(1)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根据肌肉收缩时的张力或长度的变化,可分为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3、骨骼肌的收缩

在整体内,一般没有单纯的等长或等张收缩。A、等长收缩(isometriccontraction):肌肉收缩时,因遇到阻力而不能缩短长度,只是增加张力。

B、等张收缩(isotoniccontraction):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而张力几乎不变。

A、单收缩(siglemuscletwitch):当离体肌肉受到直接或间接一个有效刺激时,可引起一次收缩,这种反应称为单收缩。

(2)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单收缩的过程:潜伏期、缩短期和舒张期。

骨骼肌单收缩曲线B、强直收缩(tetanus):当肌肉接受一系列彼此间隔时间很短的阈上刺激时,后一刺激所引起的收缩总是在前一次收缩的收缩期或舒张期,因而肌肉不断发生收缩总和,使之处于持续的缩短状态,这种收缩称为强直收缩。a、不完全强直收缩(incompletetetanus):刺激的频率较低,肌肉尚未舒张完就立即收缩。

b、完全强直收缩(completetetanus):刺激的频率增加,肌肉尚未舒张就立即收缩。

骨骼肌强直收缩曲线

机体的许多生理功能是由神经系统活动来进行调节的,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为反射。五、神经反射活动的特征(一)反射

反射是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应答。

4、传出神经:

(二)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1、感受器:2、传入神经:3、神经中枢:5、效应器:反射弧模式图

3、总和:包括时间总和与空间总和。

(三)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传递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中枢延搁4、后放反射时: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到效应器发生反射活动所需要的全部时间为反射时。

2、聚合(convergence)

(四)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1、辐散(divergence)

3、链锁状和环状联系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图

3、反馈:提高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使反射活动的调节精确化和自动化。

(五)反射活动的协调1、交互抑制(reciprocalinhibition):甲中枢兴奋时可抑制乙中枢的活动。2、扩散(irradiation):某一中枢的兴奋或抑制可以通过突触联系扩布到其他中枢的过程。

第四节神经系统解剖

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2、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神经系统解剖概述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三)神经和纤维束或传导束二、神经系统常用的术语:(一)灰质和白质

(二)神经节和神经核

1、灰质(graysubstance):在系

统内,神经元的细胞体及其树突聚集的部位,色泽灰暗,称为灰质。分布在脑表面的灰质成层配布,称皮质。

2、白质(whitesubstance):在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因多数纤维有髓鞘呈白色,称为白质。分布在脑深层的白质称为髓质。中枢神经中枢神经1、神经核(nucleus):在系统内,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细胞体聚集成团块,叫神经核。

2、神经节(ganglion):在系统内,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结构,叫神经节。中枢神经周围神经1、神经(nerve):在系统内,神经纤维聚合成束,外包结缔组织被膜,称为神经。

2、纤维束或传导束(tract):在系统内,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聚集成束,叫纤维束或传导束。周围神经中枢神经神经系统解剖(1)脊髓的位置: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延续,下端以脊髓圆锥终于第一腰椎下缘。

一、脊髓和脊神经

(一)脊髓

1、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脊髓为细长、前后稍扁的圆柱状结构,外包被膜,长约40-45厘米。

(2)脊髓的外形

脊髓圆锥:脊髓下端逐渐变细成圆锥状,称为脊髓圆锥。

马尾:脊髓全长仅占椎管的上2/3,由于脊髓的相对升高,使腰、骶、尾神经根在穿出相应椎间孔之前,在椎管内几乎垂直下行,这些神经根在脊髓圆锥以下围绕终丝,形成马尾。脊髓马尾

脊髓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梭形膨大部分。上方的叫颈膨大,自颈髓第四节到胸髓第一节;下方的叫腰骶膨大,自腰髓第二节到骶髓第三节。这些膨大的形成与四肢的出现有关,是由于该节段的神经细胞和纤维数目的增多所致。

颈膨大和腰骶膨大

与脊髓相连的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处合并成脊神经。构成前根的纤维是运动性的,它们发自脊髓灰质前角、侧角、骶副交感核内的运动神经元。构成后根的纤维是感觉性的,它们来自脊神经节内感觉神经元的中枢突。脊神经节由感觉神经元的胞体组成。

脊髓的横截面

在脊髓的横切面上,可见中央呈蝴蝶状的灰质及灰质周围的白质。灰质是神经细胞的胞体集合处,白质则是神经纤维。2、脊髓的内部结构(1)灰质:纵贯脊髓全长,中间有中央管,向上与第四脑室相通,内含脑脊液。

灰质前端膨大,称前角,后端窄小,为后角。在脊髓的胸段和上腰段,前后角之间还有向外侧突出的侧角。

(2)白质:位于灰质的周围,被前、后根

分为三索。索是由具有一定功能的上行或下行的纵向神经纤维束或传导通路所组成。这些神经纤维束或将脊髓各段的传入冲动上传到脑,或将脑部发出的传出冲动向下传导到脊髓各段,故称为传导束。

1、脊神经的组成:脊神经是借助与脊髓相连的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处合并而成的。构成前根的纤维是运动性的,它们发自脊髓灰质前角、侧角、骶副交感核内的运动神经元。构成后根的纤维是感觉性的,它们来自脊神经节内感觉神经元的中枢突。

(二)脊神经

脊神经一般呈对称性分布,共有31对,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

2、脊神经的数目

脊神经出椎间孔后,立即分成2支:前支和后支。前支粗大,分布于颈、胸、腹、会阴和四肢的肌肉与皮肤。后支比较细小,分布有明显的节段性,分布于项、背和腰骶部的深层肌肉与皮肤。3、脊神经的分支:

又称后根节,为后根在椎间孔处的膨大部,由感觉神经元的胞体组成。

4、脊神经节

除第2-12胸神经外,其余脊神经前支在颈、腰、骶等处相互交织成神经丛,经重新组合后再由此发出分支,分布到颈部、部分腹壁、会阴和肛门的皮肤和肌肉。神经丛包括: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5、神经丛1、传导功能:脊髓是大脑皮质高级中枢调节全身生理活动的通道。

(三)脊髓的功能

2、反射功能:包括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两类活动。

位于颅腔内,由大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延髓组成。二、脑和脑神经(一)脑:

通常将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1)脑干的外形

1、脑干

腹面脑干腹面观A:延髓:前正中裂两侧有纵形隆起,称为椎体,椎体下端有椎体交叉。椎体的外侧有卵圆形的隆起,称橄榄,内有下橄榄核。前外侧沟有舌下神经根出脑,在橄榄的背侧,从上向下依次排列着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的根丝。脑干腹面观B:脑桥:正中线上有纵行的浅沟为基底沟,容纳基底动脉。脑桥向两侧移行为小脑中脚。脑桥腹面和小脑中脚交界处,有粗大的三叉神经根。延髓脑桥沟从内向外依次排列着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脑干腹面观C:中脑:上部邻接间脑的视束,下界为脑桥上缘。两侧部为粗大的大脑脚,两脚之间为脚间窝。大脑脚内侧有动眼神经根出脑。脑干背面观A:延髓:脊髓后索中的薄束和楔束在其下方分别延续为膨大的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其深面为薄束核和楔束核。楔束结节的外上方稍微隆起,称小脑下脚。背面的上部,中央管敞开为第四脑室,延髓背面为第四脑室底的下部。脑干背面观B:脑桥:形成第四脑室底的上部,第四脑室底的两侧壁为左右小脑上脚。两侧小脑上脚之间有一层白质板,称上髓帆,其上有滑车神经根出脑。它是唯一从脑干背面出脑的神经。脑干背面观C:中脑:有两对小丘,上方为上丘,下方为下丘。它们是视听反射的中枢。上、下丘的外侧各向前外方伸出一条隆起,称上丘臂和下丘臂,下丘臂连间脑后部的内侧膝状体,上丘臂连间脑的外侧膝状体。

非脑神经核:除脑神经核团,还有许多与上下行传导束相联系的神经核。

(2)脑干的内部结构:网状结构:脑干的中央部许多纵横交错的神经纤维交织成网,各种大小不等的神经核团散在其中构成。2、间脑:分5个部分

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后丘脑(1)背侧丘脑:又称丘脑,发展最晚,与大脑皮质的发展相平行,是一个重要的感觉传导中继站,与躯体运动的调节也有一定的关系。丘脑主要由一个卵圆形的灰质块构成。此卵圆块又被一个“Y”形的白质纤维板分成三个大的核群:前核群、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

丘脑的内部结构

(2)后丘脑:在丘脑枕的下外方,由两个圆丘形结构组成。内侧的叫内侧膝状体,为听觉的皮层下中枢,经下丘臂连于下丘。外侧的叫外侧膝状体,为视觉的皮层下中枢,经上丘臂连于上丘。(3)下丘脑:发生比较古老,结构功能复杂,与内脏及代谢活动有关。下丘脑3、小脑:小脑两侧膨大,称小脑半球,中间部缩窄如环,叫小脑蚓。根据系统发生、功能和纤维联系,小脑可分为三部分:古小脑、旧小脑和新小脑。小脑上下面观

(2)旧小脑:为前叶和后叶的蚓垂和蚓锥体,因其与脊髓关系密切,故又称脊髓小脑。

小脑的进化(1)古小脑:为绒球小结叶,因与前庭关系密切又称前庭小脑。(3)新小脑:除去蚓垂和蚓锥体的后叶,因其在进化中出现最晚,故又称新小脑。此部主要通过脑桥接受大脑皮质的影响,所以又叫脑桥小脑。

小脑既不是支配躯体运动的运动中枢,也不是产生意识的感觉中枢,它是一个比较高级的躯体运动调节中枢。负责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紧张和随意运动。

表面凸凹不平,布满沟回。每侧半球可分为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大脑半球借3条沟分成5个叶,3条沟是:中央沟、外侧沟和顶枕沟,5个叶是: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和岛叶。4、大脑

(1)大脑的外形:大脑半球上外侧面沟回大脑半球内侧面沟回(2)大脑的内部结构:大脑半球由灰质和白质构成。灰质主要覆盖在半球表面,称为大脑皮质,皮质的深部是髓质,内有侧脑室

和灰质核团(基底核)。

基底核:位于大脑半球的底部,包埋在白质的核团。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和杏仁体。尾状核、豆状核合称为纹状体。豆状核被两层白质髓板分隔成三部,内侧两部较小,称苍白球,外侧部为壳。其中,尾状核与壳为新纹状体,苍白球为旧纹状体。

基底核

基底核有重要的运动调节功能,与随意运动的稳定性与肌张力的控制有关。临床上基底核损伤主要表现两大类:运动少而肌张力增强,如震颤麻痹,另一类是运动过多而肌张力减弱,如舞蹈病和手足徐动。

内囊:是位于尾状核、豆状核和背侧丘脑之间的上下行纤维束,是大脑皮质与下级中枢联系的交通要道。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前脚、后脚和膝。胼胝体:联系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的横行联合纤维。内囊(二)脑神经:

1、脑神经共有12对,其中3-12对脑神经与脑干相连,第1对脑神经与大脑相连,第2对脑神经与间脑相连。1、嗅神经,2、视神经,3、动眼神经,4、滑车神经,5、三叉神经,6、外展神经,7、面神经,8、位听神经,9、舌咽神经,10、迷走神经,11、副神经,12、舌下神经。

感觉神经:1、2、8

运动神经:3、4、6、11、12

2、脑神经的名称及性质:混合神经:5、7、9、10三、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室、脑脊液

(2)蛛网膜:无血管的半透明薄膜,向上移行于脑蛛网膜。外面紧邻硬脊膜,其间有潜在性的硬膜下腔。内面与软脊膜之间为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下腔充满脑脊液。(1)硬脊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3)软脊膜: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软脊膜紧贴于脊髓表面并且深入脊髓的沟和裂。1、脊髓的被膜(一)脑和脊髓的被膜

(3)软脑膜: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对脑的营养意义重大。在一些部位,软脑膜及其血管突入脑室,与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丛。2、脑的被膜:在枕骨大孔平面与脊髓被膜的相应层次相移行。

(1)硬脑膜:坚韧,由两层合成。某些部位的硬脑膜两层未愈合,留有腔隙,叫硬脑膜窦。(2)脑蛛网膜:脑蛛网膜在硬脑膜窦附近,形成许多绒毛状或颗粒突起,突入窦内,分别称为脑蛛网膜绒毛和脑蛛网膜颗粒。(二)脑室:是脑内的腔隙,其中充满脑脊液,分别包括两个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各脑室互通,有三个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三)脑脊液的产生和循环:脑脊液主要由侧脑室和第三、第四脑室脉络丛分泌。

左右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蛛网膜下腔硬脑膜窦静脉经室间孔经中脑水管蛛网膜绒毛蛛网膜颗粒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脑脊液循环第五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把特定感觉冲动传到大脑皮质的特定区域,以形成特定的感觉。在这一投射系统中,每一种感觉都有专门的途径,投射都是专一的、点对点的投射。一、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一)特异性投射系统:1、躯干、四肢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的皮肤周围突经脊神经脊神经节中枢突经后根后角细胞脊髓丘脑束交叉到对侧丘脑腹后外侧核123丘脑皮质束经内囊中央后回上中部旁中央小叶后部躯干、四肢的浅感觉传导通路2、意识性深感觉的传导通路肌肉、肌腱、关节周围突经脊神经脊神经节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组成薄束和楔束薄束核楔束核内侧丘系交叉到对侧丘脑腹后外侧核123丘脑皮质束经内囊中央后回上中部旁中央小叶后部中央前回意识性深感觉的传导通路皮质脊髓束

(1)一般由三级神经元组成:脊神经节内、脊髓后角(或脑干内)和丘脑外侧核。

(2)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一般交叉到对侧,经过丘脑和内囊,最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进行感觉的分析和综合。3、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共同特点:(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是不同感觉的共同上传途径。当特异性投射系统传导通路的第二级神经元纤维通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内的神经元广泛发生突触联系,经反复换元后发出纤维抵达丘脑第三类核群,再进一步向大脑皮质做弥散性投射,不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所以这一感觉投射系统失去了专一的特异性传导功能,是各种不同感觉的共同上传途径。

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称为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动系统。上行激动系统就是通过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而发挥作用的。其功能是:广泛调节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当上传冲动增加时,皮质紧张性兴奋提高,使机体处于觉醒乃至激动状态;当上传冲动减少时,使皮质处于抑制状态,机体表现为安静和睡眠状态。

1、大脑皮质的结构特点:大脑皮质的体表感觉区、运动区、听区和视区等区域的神经元都呈纵向柱状排列,这中柱状结构贯穿整个皮质的6层,垂直走向大脑表面,称为皮质的功能柱。(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定位2、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定位:体表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相当于Brodman分区的3、1、2区。

中央后回的感觉投射规律:

(1)躯体感觉传入冲动向皮层投射具有交叉的性质,但头面部感觉的投射一般是双侧性的。

(2)投射区域的大小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分辨精细程度有关。

(3)投射区域具有一定的分野:总的安排是倒置的,然而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安排是正立的。

躯体运动是指骨骼肌的运动,分为由大脑皮质直接控制的随意运动和非随意的反射活动。随意运动也是在反射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直接支配躯干、四肢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元位于脊髓前角。二、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一)脊髓的躯体运动功能1、脊髓的α运动神经元和γ运动神经元2、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的牵拉时能引起收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2)肌紧张: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1)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脊动物的皮肤接受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出现屈曲的反应,关节的屈肌收缩而伸肌弛缓,称为屈肌反射。如刺激强度很大,则可在同侧肢体发生屈肌反射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伸肌的反射活动,称为对侧伸肌反射。

3、屈肌反射(flexorreflex)和对侧伸肌反射(crossedextenxorreflex):

4、脊髓休克:脊髓完全横断以后,断面一下各节段会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髓休克。主要表现是断面以下的骨骼肌和内脏反射的消失或减弱。

脑干网状结构下行系统对脊髓运动神经元即有易化作用又有抑制作用,表现为即可增强脊髓的牵张反射使肌紧张增高,又可抑制牵张反射使肌紧张降低。

(二)脑干对骨骼肌运动的控制1、脑干网状结构下行系统的作用2、去大脑僵直:在猫的中脑四叠体的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后称为去大脑动物。表现为四肢僵直,角弓反张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僵直主要是全身伸肌紧张性亢进引起的。

原因:脑干横断后,失去了大脑皮层与网状下行抑制系统的功能联系,造成抑制区和易化区之间活动的失衡,易化区活动占明显优势的结果。

2、脊髓小脑(旧小脑):由小脑前叶和后叶的蚓垂和蚓锥体构成,与调节肌紧张有关。

(三)小脑的躯体运动功能1、前庭小脑(古小脑):由绒球小结叶构成,与身体姿势平衡功能有关。3、脑桥小脑(新小脑):除去蚓垂和蚓锥体的后叶构成,与协调随意运动有关。

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脑皮层与小脑之间不断进行联合活动,同时小脑不断接受感觉传入冲动的信息,逐步纠正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偏差。精巧运动逐渐熟练完善后,皮层小脑就储存了一整套程序。当大脑皮层发动精巧运动时,首先通过下行通路从皮层小脑中提取储存的程序,并将程序回输到大脑皮层运动区,在通过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发动运动。

1、大脑皮质运动区:主要的运动区位于第4区和第6区。(四)大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躯干四肢的肌肉多为对侧支配,头面部(除下部面肌和舌肌)的肌肉多为双侧支配。

(2)机能定位精确,代表区的某一部位只支配一定的肌肉,支配空间的排列方式呈头足倒置状。但头面部代表区在皮质的安排仍是正立的。

(3)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确程度和复杂程度有关。

中央前回躯体运动代表区的特征:2、锥体系:大脑皮质运动区发出的调节躯体运动的最直接途径。锥体系包括皮质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