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力测试提分卷带答案_第1页
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力测试提分卷带答案_第2页
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力测试提分卷带答案_第3页
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力测试提分卷带答案_第4页
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力测试提分卷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力测试提分卷带答案

单选题(共50题)1、下列表述能突出体现中学化学教学过程特殊性的是()。A.以实验为基础、以化学用语为工具B.教师讲、学生听C.培养学生科学素养D.理性思维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答案】A2、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主要是()。A.自主、合作、探究B.参与、合作、活动C.讲授、练习、探究D.反思、生成、探究【答案】A3、以下有关个体内差异评价的说法错误的是()。A.个体内差异评价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增强自信心,强化学习动力B.这种评价的结果往往难以反映个体间的差异,也无法确定被评价者达成教育目标的程度C.一个学生化学成绩持续提高,教师就可以作出该生已有进步的评价D.被评价者自己参照评价指标体系对自己的活动状况或发展状况进行自我鉴定【答案】D4、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A.可用25mL碱式滴定管量取20?mLKMnO4溶液B.B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需先用蒸馏水润湿试纸C.蒸馏时蒸馏烧瓶中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容积的2/3。液体也不能蒸干D.将金属钠在研钵中研成粉末.使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更安全【答案】C5、下列初中化学认知性目标的学习行为所对应的学习水平最高的是()。A.记住B.解释C.识别D.区分【答案】D6、以下反应最符合绿色化学原子经济性要求的是()。A.乙烯聚合为聚乙烯高分子材料B.甲烷与氯气制备一氯甲烷C.以铜和浓硝酸为原料生产硝酸铜D.用SiO2制备高纯硅【答案】A7、在学习“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时.某教师按照“酸和碱之间会发生反应吗——假设酸和碱之间发生了反应——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和盐酸能否反应——酸和碱之间发生了什么反应——酸和碱反应在实际中有什么应用”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该教师组织教学内容是()。A.以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主线B.以社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为主线C.以学生体验探究活动为主线D.以现代物质结构理论为主线【答案】C8、通过一些有效措施使化学实验对实验场所和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是指()。A.化学实验科学化B.化学实验清洁化C.化学实验微型化D.化学实验简便化【答案】B9、现有三组混合液:①溴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②乙醇和丁醇;③乙酸乙酯和乙酸钠溶液。分离以上各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A.分液、萃取、蒸馏B.萃取、蒸馏、分液C.蒸馏、萃取、分液D.萃取、分液、蒸馏【答案】B10、不是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指导思想的是()。A.以实验为基础B.强调教学的探究性C.强调学生的主体性D.强调掌握实验理论【答案】D11、下列关于自主学习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自主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B.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C.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D.自主学习就是上自习课【答案】D12、下列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是()。A.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B.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C.以海水、金属矿物质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例,了解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D.以酸雨的防治和无磷洗涤剂的使用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答案】D13、《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习情景素材”方面增加了要求学生了解“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常见的食品添加剂,我国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有关规定”“富营养化污染与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等内容。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变化是()。A.与时俱进,重点关注健康、环境等社会热点问题,着力体现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价值B.坚持能力为重,着重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C.着重突出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理念D.总体控制内容总量和难度,加强了学科和学段衔接【答案】A14、实现化学教学目标的主要环节是()。A.组织教学B.导入新课C.讲授新课D.总结练习【答案】C15、2011年为国际化学年,它的主题是“化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旨在纪念化学学科取得的成就及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下列叙述不能直接体现这一主题的是()。A.风力发电.让能源更清洁B.合成光纤,让通讯更快捷C.合成药物,让人类更健康D.环保涂料,让环境更宜居【答案】A16、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有()。A.接受式学习、启发式学习B.讲授式学习、发现式学习C.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D.传授学习、研究性学习【答案】C17、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资料,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下不属于教材分析内容的是()。A.分析和理解教材内容B.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C.挖掘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D.确定教材的教学目标【答案】D1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评价当地雨水的酸度(酸性强弱),选用下列检测试剂,正确的是()。A.pH值试纸B.酚酞试液C.淀粉碘化钾试纸D.红色石蕊【答案】A19、下列物质中不存在氢键的物质是()。A.冰醋酸中醋酸分子之间B.一水合氨中的氨分子与水分子之间C.液态氟化氢中氟化氢分子之间D.可燃冰(CH4·8H2O)中甲烷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答案】D20、()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A.智力B.性格C.能力D.气质【答案】B21、实验室有三瓶无色溶液,但是标签已经模糊不清。已知这三瓶溶液分别为Ba((OH)2溶液、稀盐酸、NaCl溶液中的一种。下列物质不可以鉴别出这三种溶液的是()。A.紫色石蕊溶液B.无色酚酞溶液C.碳酸钠溶液D.pH试纸【答案】B22、研究者按照研究的目的,以一定的理论假设做指导,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之间因果的化学教学研究方法是()A.调查法B.实验法C.行动研究法D.文献检索法【答案】B23、下列属于体验性学习目标中领悟水平的行为动词是()。A.感受B.关注C.珍惜D.养成【答案】A24、探究活动对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有着独特的价值。下列说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A.化学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探究活动形式B.探究教学中.应有目的地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C.探究教学要讲求实效.一节课尽可能多地设计出各种探究活动内容D.提倡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活动.利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及资源共享【答案】C25、化学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成分是()。A.主体B.行为C.条件D.程度【答案】B26、25℃时,下列各组离子在相应的条件下可以大量共存的是()。A.0.1mol/LAlCl3溶液中:K+、H+、NO3-、SO42-B.能与Al反应生成H2的溶液:NH4+、Ca2+、NO3-、Cl-C.能使pH试纸呈深红色的溶液:Fe3+、Cl-、Ba2+、I-、SCN-D.Kw/c(OH-)=1×10-12mol/L的无色溶液中:Na+、HCO3-、Cl-、K+【答案】A27、气体的溶解度通常指在()时,一定温度下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气体的体积,常记为1:x。A.101kPaB.103kPaC.105kPaD.108kPa【答案】A28、下列选项中,能成为教材具体呈现方式的是()。A.纸质学习材料B.视听学习材料C.电子学习材料D.以上三者都是【答案】D29、研究者按照研究的目的,以一定的理论假设做指导,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之间因果的化学教学研究方法是()A.调查法B.实验法C.行动研究法D.文献检索法【答案】B30、《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作为化学课堂教学的建议。A.知识与技能目标B.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C.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D.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答案】B3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A.“三个代表”和“八荣八耻”B.“三个面向”和“八荣八耻”C.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D.“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答案】D32、下列有关物质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石油裂解只破坏极性键B.含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C.氯化钠固体中的离子键在溶于水时被破坏D.HF的分子间作用力大于HCl,故HF比HCl稳定【答案】C33、常用来分析化学事实,帮助学生形成和理解化学概念,解释和论证化学原理等比较复杂内容的教学方法是()。A.讲述B.讲解C.讲演D.讲说【答案】B34、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过程正确的是()。A.酸碱滴定过程中,用待滴定溶液润洗锥形瓶以减小实验误差B.比较硫与碳的非金属性强弱,用玻璃棒分别蘸取相同浓度的Na2C03、Na2S03,溶液滴在pH试纸上,测pHC.检测某种绿色溶液中含有Fe2+:取该溶液少许向其中加入KSCN溶液。不变红色,再向其中滴加氯水,溶液变为红色D.取出分液漏斗中所需的上层液体,当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下端口流出后,及时关闭活塞,然后更换一个接收器,打开活塞将分液漏斗中的液体放出【答案】C35、某实验员进行下列的滴定操作,其中滴定突跃范围一定在偏碱性区的是()。A.强酸滴定一元弱碱B.强碱滴定多元强酸C.强碱滴定一元弱酸D.弱酸滴定弱碱【答案】C36、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体现“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主题的情景素材?()A.太阳能海水淡化B.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标准C.电解水实验及微观解释D.我国的淡水资源危机【答案】A37、气体的溶解度通常指在()时,一定温度下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气体的体积,常记为1:x。A.101kPaB.103kPaC.105kPaD.108kPa【答案】A38、某学生根据“CaO、K2O、MgO、Na2O等物质都可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得出结论“金属氧化物可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种学习运用的思维方法是()。A.归纳B.直觉C.比较D.演绎【答案】A39、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内容标准对应的课程模块是()。A.化学1B.化学2C.物质结构与性质D.实验化学【答案】B40、教材分析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化学教材分析的依据包括()。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B4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中,()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A.综合课程B.研究课程C.活动课程D.选修课程【答案】D42、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和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化学原理的教学方法是()。A.演示观察法B.练习实践法C.讨论谈话法D.引导探究法【答案】D43、对于化学知识分类正确的是()。A.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属于化学事实知识B.有机合成与推断属于化学理论性知识C.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属于化学技能性知识D.化学反应限度与平衡属于化学情意性知识【答案】C44、m、n、p、q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n3-与p2+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m、n、q一定均是非金属元素B.离子半径的大小:q>n>p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q>n>mD.m、n、q分别与P形成的二元化合物均含有共价键【答案】D45、下列关于探究学习与教学的认识正确的是()。A.探究学习重过程,轻结论B.探究学习中仍需要教师的指导C.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使用探究教学D.只有实验教学才是探究教学【答案】B46、初中化学课程评价既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又要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下列不符合上述评价理念的是()。A.统一评价标准,进行定量评价B.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C.学生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D.评价目标多元化【答案】A47、下列关于电解质电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电解质的电离过程就是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B.碳酸钙在水中难溶,但被溶解的碳酸钙全部电离,所以碳酸钙是强电解质C.氯气和氨气的水溶液导电性都很好,所以它们是强电解质D.水难电离,纯水几乎不导电,所以水是弱电解质【答案】C48、分类法在化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下列分类标准合理的是()。A.根据氧化物的组成元素,将氧化物分成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等B.根据溶液导电能力强弱,将电解质分成强电解质、弱电解质C.根据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D.根据反应中的热效应,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答案】D49、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一级主题?()A.物质的化学变化B.化学物质的多样性C.身边的化学物质D.化学与社会发展【答案】B50、下列方法和策略中,不属于组织、指导讨论活动的是()。A.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讨论问题B.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选择、加工C.做好自学指导,通过学案等途径提出自学要解决的问题D.预测学生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不同意见、疑难或障碍【答案】C大题(共10题)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某化学教材为了落实课程改革中提倡的“采取生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发挥教材的多种教育功能”,在教材中设置了多样化的栏目,如“思考与交流”“讨论”“实践活动”等活动性栏目,“资料卡片”“学与问”“科学视野”等资料性栏目,以及“方法导引”“想一想”等指导性栏目。问题:(1)你认为化学教材设置多样化的栏目,其功能有哪些?(6分)(2)请以“讨论”栏目为例,说明如何利用教材中的该栏目进行教学?(6分)【答案】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检验铝与盐酸、铝与氢氧化钠反应。通常的做法是在2支小试管里分别加入5mL盐酸和5mLNaOH溶液,再分别放一段铝片,观察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后,将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在2支试管口。下面是某老师对铝与盐酸、铝与氢氧化钠反应实验的改进:在2支小试管里分别加入5mL盐酸和5mLNaOH溶液,再各加入2滴CuS04溶液,再分别放一段铝片,观察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后,将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在2支试管口。观察实验现象。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简述教师为什么做上述改进。(2)简述中学化学实验改进的原则。(任意写出3点)【答案】由于铝表面有致密的氧化膜.改进之前的实验往往要等40分以后才能看到铝片上产生大量的气泡,很难完成40分钟的课堂教学任务。改进之后,Cu2+在铝表面被还原成铜单质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某化学教师上了一堂研究课“盐类的水解”,多数听课教师认为他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问题:(1)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意义有哪些?(6分)(2)请简述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若干教学策略(至少3种)。(6分)【答案】(1)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意义如下:①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②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多,师生在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才可能找到最佳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③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学生在乐趣中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④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他们可以利用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了使命感与责任感。⑤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可以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⑥提高学生参与度不是针对部分学生,而是针对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平等的学习机会,能够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2)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教学策略可以采用如下几种:①多元互动策略多元互动策略是从多个角度、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资源进行个性需求的多种弄整合互动,形成多元智能的个性化教学策略,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综合建构的能力,进而促进每一个学生能够全面和谐发展。②问题情景策略问题情景策略是把若干个新知识渗透到有趣的情节、场景或故事中,在新知识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以情景中的问题解决为需求,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③信息运用策略信息运用策略是一种教会学生如何收集选择信息、加工信息,如何检索提取信息、合理利用信息的基本规则与方法。它能够培养学生快速检索、加工处理、正确评判、合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四、案例:下面是两位中学化学教师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过程实录。张老师的教学实录【提出问题】复习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拆分,原子重新组合),引出问题: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变化。那么,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有没有变化?【做出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假设:(1)增加;(2)减少;(3)不变。【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小组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和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组织交流评价实验方案,选出可行性方案。包括:实验1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测量反应前后质量。实验2蜡烛燃烧.测量反应前后质量。.进行实验:学生依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汇报实验结果:蜡烛燃烧的质量减少;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对结果进行分析学生对上述现象产生如下的想法:①“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是由于生成的气体没有被称量造成的。”【答案】(1)张老师在化学课堂上以实验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李老师在引导启发下分析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张老师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实现这样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就必须三位一体地融合在具体的学生学习活动中.科学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载体。李老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的方式教学,主要采用了启发法和讲授法。在启发的基础上,讲授法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全面发展。(2)化学实验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第二,重视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第三,利用化学实验史实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四,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3)化学概念、化学定律是一类较为抽象的化学知识,一般按照感知、加工理解、初步形成概念、联系整合、应用的步骤进行教学。五、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煅烧,锡发生变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锡,但容器和容器里的物质的总质量,在煅烧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他认为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直到1777年,法国的拉瓦锡做了同样的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论,这一定律才获得公认。但要确切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都需要极精确的实验结果,而拉瓦锡时代的工具和技术(小于0,2%的质量变化就觉察不出来)不能满足严格的要求。1908年德国化学家朗道尔特及1912年英国化学家曼莱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所用的容器和反应物质量为10009左右,反应前后质量之差小于0,00019,质量的变化小于一千万分之一。这个差别在实验误差范围之内,因此科学家一致承认了这一定律。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请说明质量守恒定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并说明它在中学教材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2)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发现过程,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答案】【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1)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质量守恒定律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级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下的3个二级主题之一,是定量认识化学变化这一视角发展的主要教学载体.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2)质量守恒定律明确了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问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由定性认识进入到定量认识,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的讨论将微观认识与定量认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的发展。通过了解科学规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学会享受学习、享受科学。六、案例:某教师设计了如下“物质的量”教学的导入情境:分别取209黄豆、绿豆和大米,请同学(2人或4人一组)数这些豆子、米各有多少粒。要求:最短时间内准确地数出来。颗粒越小,数目越多,数起来越困难,同学们为了快而准确地数,就自然地会将它们分成堆,一堆一堆的来计量。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是比豆子、米粒小得多的粒子,当我们要对它们计量时,更需要一堆一堆地进行,这样一个“堆量”就是“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问题:(1)在“物质的量”的教学中为什么需要精心创设导入新课(2)请分析该情境创设的特点。【答案】(1)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物质的量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利用情境导人,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学生易于理解,同时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情境最为熟悉,因此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①该情境创设具有真实性。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为具体事实情境,豆子和米粒都是生活中的物品。选取学生熟悉的情境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②该情境创设具有针对性。这些物品以个数计量较为困难,与本节课相关化学知识——原子、分子等这些微小粒子具有相似的性质。要统计物品的量,需要分堆处理,那么要统计微观粒子的量同样可以考虑使用类似的处理方法,于是引出了“堆量”——物质的量。③该情境创设具有情感性。真实且具有实际意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主地探究事物,学生由心理和情感上的“贴切”感到学习情境的“真实”.由“真实”而容易“理解”情境中蕴含的知识观点。七、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素材1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理论,却无法得到科学验证,但被人接受。素材21774年拉瓦锡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1791年化学家里希特通过大量的酸碱中和实验,提出了当量定律的雏形。1799年普罗斯提出了所谓的定组成定律。后来许多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提出了倍比定律。素材3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道尔顿提出了他的原子学说:①元素的最终组成称为简单原子,它们是不可见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和再分割,它们在一切化学变化中本性不变。(②同一元素的原子,其形状、质量及性质是相同的:不同元素的原子则相反。每一种元素以其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此点乃道尔顿原子论的核心)。③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的比例相结合,形成化合物。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其质量为所含各元素原子质量的总和。同一种复杂原子,其形状、质量及性质也必然相同。根据上述素材.回答下列问题:(1)道尔顿的原子学说的基础有哪些(2)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比古希腊的原子论更具有科学说服力的原因是什么(3)从上述素材概括近代化学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4)有人赞赏道尔顿“似乎是用他的手开始实验,却是用他的头脑来结束实验”。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答案】(1)从素材中可以看出。道尔顿的原子学说的基础主要有: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的原子理论,拉瓦锡提出的质量守恒定律,里希特提出的当量定律,普罗斯提出的定组成定律,以及后面的倍比定律。前人的这些理论和实验都为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奠定了基础。(2)古希腊的原子论是由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来的,但是并没有得到科学的验证.而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而得出来的,因而也更真实、更可靠、更具有科学说服力。(3)①化学家对物质的认识和研究,从宏观向微观深入。化学家们通过实验验证打开了原子的大门,逐步提出了原子学说.②从定性向定量化深入。比如拉瓦锡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里希特提出了当量定律,普罗斯提出了定组成定律.以及后面出现的倍比定律。都体现了化学向定量化方向发展。③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向理论化发展。由上述几个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每一个理论的提出都需要大量的实验事实.同时也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理论。(4)“似乎用他的手开始试验.却是用他的头脑来结束实验”说出了实验与理论思维之间的关系,真理需要以实验为基础.同时理论思维通过实验现象看到现象的本质,由本质推断实验结果。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在研究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关系时.发现了几个性质相似的元素组,每组包括三种元素,如锂、钠、钾;钙、锶、钡。1862年,法国地质学家尚古多把元素按其原子量大小顺序标在圆柱体表面的螺旋线上.他发现某些性质相近的元素都出现在一条线上.于是提出元素的性质随其原子量的变化具有周期性。1868年,化学家迈尔研究了已知元素的原子量和物理性质的关系.把性质相近的元素划分为一族.并于l869年制作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1869年,化学家门捷列夫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和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把63种元素排列成几行,当按原子量排序与元素化学性质冲突时,他依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调整位置.或留下空位。同年,他公布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后来,他进行了更详细的族的划分.并于1871年公布了他第二张元素周期表。之后,元素周期表被不断完善,成为化学研究的重要工具。直到20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逐步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秘密,人们才清楚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问题:(1)迈尔和门捷列夫根据元素性质进行族的划分所用的科学方法是什么?(2分)他们研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分)(2)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于化学科学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4分)(3)有人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物理与化学的完美结合”,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请回答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2分)【答案】(1)迈尔和门捷列夫根据元素性质进行族的划分所用的科学方法是分类。迈尔研究的是元素的原子量和物理性质的关系.门捷列夫研究的是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的关系.他们研究的区别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元素、发现规律。(2)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对元素的一种很好的自然分类。我们可以利用元素的性质、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它的原子结构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来指导化学学习研究。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为新元素的发现及预测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提供了线索。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对工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由于在周期表中位置靠近的元素性质相近,这启发人们在周期表一定的区域内寻找新的物质.研究制造新品种农药、半导体材料、催化剂等。(3)从1829年到1871年.人们没有停止对元素周期律的研究,但始终没有解决周期律变化的本质。直到20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逐步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秘密.人们才清楚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律变化的根本原因。所以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物理与化学的完美结合。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九、案例:下面是两位中学化学教师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过程实录。张老师的教学实录【提出问题】复习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拆分,原子重新组合),引出问题: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变化。那么,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有没有变化?【做出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假设:(1)增加;(2)减少;(3)不变。【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小组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和所提供的实验用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