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_第1页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_第2页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_第3页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_第4页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中国历史诸王朝各有特点,与图中①所代表的王朝特点相符的是()A.制礼作乐,封邦建国 B.修筑长城,焚书坑儒C.统一国家,科举取士 D.开辟丝路,沟通中外2.杜佑《通典》记载:“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此社会状况的出现得益于()A.唐太宗的励精图治 B.武则天的承前启后C.唐玄宗的开元盛世 D.宋太祖的重文轻武3.“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诗句反映了唐朝都城长安的繁荣景象。下列关于这座城市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城内有专门的居民区和商业区B.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C.不允许外国人在城内居住D.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4.如图为唐朝时期中日两国的货币,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的形制和重量与唐开元通宝完全相同。这反映出当时两国()A.审美观念一致 B.文明相互借鉴C.文明交流频繁 D.铸银水平相当5.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下面两首诗反映了唐朝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其转折点是()忆昔(节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垂老别(节选)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黄巾起义 D.藩镇割据6.毕仲游《西台集》:“王荆公以兴作之说歆动先帝,先帝信之而患财之不足也,乃散青苗,置市易,敛役钱,变盐法;凡政之可以得民财者,无不用。”这说明王安石变法的重点在于()A.分散宰相权力 B.增加财政收入C.加强军事实力 D.加强皇权专制7.北宋在边境地区设立榷场,与少数民族进行经济交往,即以中原地区的茶叶、丝绸、瓷器等来换取少数民族的优质马、牛、羊等。这反映了()A.宋朝的财政来源主要依靠边境贸易B.宋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先战后和C.民族交往促进宋朝商业经济的繁荣D.经贸往来是民族交往的重要途径8.以下是对公元1005年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和公元1141年宋金之间的和议比较,其中它们产生的相同影响是()A.推广了占城稻的种植 B.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和平C.减轻了中原人民的负担 D.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9.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这一现象表明()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B.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C.中国古代丝织生产达到高峰 D.宋代的制瓷水平领先世界10.掌握历史时序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下图中①所对应的朝代创立了()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11.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和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同一座都市商业繁荣的景象。这座都市是()A.唐代长安 B.北宋开封 C.南宋临安 D.元代大都12.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下列对此解读不准确的是()A.三大发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B.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C.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D.火药的发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13.《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由此可知元朝()A.驿站分布广泛,加强了各地联系B.丝绸之路畅通,便利贸易往来C.鼓励对外贸易,驿站最远达欧洲D.实行开放政策,强化边疆管理14.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的地位。在中国古代,废除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以此来强化皇权的是()A.隋文帝杨坚 B.唐太宗李世民C.宋太祖赵匡胤 D.明太祖朱元璋15.“永乐三年,有海军三万七千人,携罗盘针,乘大船六十二艘,由苏州刘家港出发,泛海经福建,南达占城,以次遍历诸国”。该历史事件指的是()A.张骞出使西域 B.玄奘西游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16.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诗中的“危”指的是()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C.西北地区遭受侵略 D.东北地区遭到入侵17.“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岭,奔腾万里,浩然大气,堪称一部以建筑写就的中华民族的史诗”,与这段描述有关的中国古代建筑是()A.都江堰 B.大运河 C.北京故宫 D.明长城18.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然而,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覆亡。明朝灭亡的原因有()①政治腐败②土地兼并严重③农民起义④吴三桂降清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9.满洲族(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唯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更迭,该民族以不同的称谓活跃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上。该民族曾建立过的“中原王朝”是()A.辽朝清朝 B.金朝元朝 C.辽朝元朝 D.金朝清朝20.《清史稿•圣祖本纪》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康熙23年正月,罗刹踞雅克萨、尼布楚二城,饬断其贸易,萨布素以兵临之。”该事件指的是()A.郑成功收复台湾 B.抗击沙皇俄国的侵略C.土尔扈特部回归 D.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21.清朝前期,湖北的汉口镇已是一个“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贾户数千家”反映出汉口镇()A.农业的发展 B.手工业的进步C.商业的繁荣 D.文化的兴盛22.清代史学家赵翼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军机处由皇帝选派的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由此可知,军机处是()A.清初皇帝独掌朝政的常设机构B.专为皇帝草拟谕旨处理机要事务的机构C.协办军务颁布诏书的专门机构D.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23.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据此说明清朝实行的对外政策是()A.重农抑商 B.对外开放 C.八股取士 D.闭关锁国24.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此时期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的是()①《窦娥冤》②《牡丹亭》③《长生殿》④《桃花扇》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5.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下列关于它的说法错误的是()A.它的形成得益于四大徽班进京B.于乾隆年间形成C.是我国的国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D.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二、判断改错(共4题,共8分)26.(1)唐玄宗在位时,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会子”.(3)1553年,西班牙殖民者攫取了再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4)《红楼梦》思想性强、艺术性高,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三、材料解析(共2题,共28分)2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大、小和卓诱杀清朝将领,小和卓自立为巴图尔汗,发动了反对清朝中央政府的叛乱。他们号召各城起兵反清,一时协从的有几十万人,叛军控制了天山南路的大部分地方。材料二:清朝西藏地区大事年表(部分)时间事件1653年顺治帝赐予西藏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达赖五世“达赖喇嘛”封号17世纪后期清军入藏平定扰乱地方的准噶尔蒙古势力,稳定了西藏的局势1713年康熙帝册封西藏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授权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确定了金瓶掣签制度材料三:逆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

材料四: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下设台湾、凤山、诸罗三县。沿海人民大量移居台湾,改变了台湾地旷人稀、劳动力缺乏的状况。从17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台湾的汉族人口从原来的20万增加到200万。大陆移民和当地居民共同劳动,大大促进了台湾的开发。(1)(4分)清政府是怎样处理材料一描述的事件的?此后,清政府设置哪一机构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2)(4分)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对西藏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3)(4分)材料三中“逆子孤臣一稚儒”的主要贡献是什么?根据材料四,指出清政府设置台湾府产生的影响。(4)(2分)给以上探究的问题拟定一个恰当的学习主题。2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区尚限广东和福建;到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摘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本材料二:明代和清代前期,玉米和番薯从国外引进并推广。玉米比较耐旱、适应性强,使得大量山地、旱地、贫瘠之地得到开发和利用。番薯的亩产虽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但要比稻、麦高得多。材料三:年份耕地面积(顷)顺治十八年(1661年)5493576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6078430雍正二年(1724年)6837914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7414495(1)(4分)根据材料一,归纳宋朝棉花种植地点变化的整体趋势是什么?棉花种植推广引发哪个新的手工业部门兴起?(2)(4分)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分析这些从国外引进和推广的农作物有哪些共同优势。(3)(4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61-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一变化原因有哪些?(4)(2分)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说说对农业发展的认识。四、综合应用(共1题,共14分)29.(14分)传统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一:宋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都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层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材料二:张传玺在《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中说:“明朝时,考试的内容是‘四书’‘五经’考试范围必须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出题,发挥题意也以《集注》为依据。”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则写道:“这是明代考试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材料三:(明末以来)“造野史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辞,必有诋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风俗。”——据乾隆帝有关纂修《四库全书》的上谕(1)(4分)材料一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结合宋太祖的经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2)(4分)材料二中张传氢和钱穆两人所论述的是明朝的什么制度?为什么说它“是明代考试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3)(4分)据材料三,指出乾隆帝要销毁的是哪类书籍。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清政府还采取过什么措施?(4)(2分)通过上述探究活动,说说我们该如何让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①位于南北朝之后,唐朝之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所代表的王朝是隋朝。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制礼作乐,封邦建国”的是西周,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修筑长城,焚书坑儒”的是秦朝,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统一全国,结合所南北朝分裂局面,实行分科考试方法选拔人才,形成了科举取士制度,故C项正确。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辟丝路,沟通中外”的是汉朝,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隋朝建立与统一,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隋朝统治的相关史实。2.【答案】A【知识点】“贞观之治”【解析】【分析】分析材料可知,反映了唐朝粮食丰收,社会安定的社会状况。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贞观之治的表现和影响。唐太宗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政治清明,历史是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3.【答案】C【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唐代商业繁荣,长安城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唐都长安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ABD符合史实,故ABD符合题意;

唐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都城长安是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允许外国人在城内居住,C不符合史实,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代商业的发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唐代商业繁荣,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4.【答案】C【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的形制和重量与唐开元通宝完全相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深受中国唐文化的影响,仿效唐朝经济制度,反映了唐朝时期中日之间文明交流频繁,故C正确。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日本借鉴学习中华文化,并非体现审美观念,排除A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日本借鉴学习中华文化,没有反映中国借鉴学习日本文化,所以文明相互借鉴表述错误,排除B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日本借鉴学习中华文化,并非体现铸银水平,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朝中日交往,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唐朝对外交往的相关史实。5.【答案】B【知识点】安史之乱;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反映了唐朝开元盛世,国力强盛;“《垂老别》‘万国尽征戍……’”,反映了社会混乱动荡,杜诗说明了唐朝由强盛转向衰弱,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导致了西晋衰亡,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天宝年间爆发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巾起义发生于东汉,加速了东汉衰亡,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加速了唐朝衰亡,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安史之乱,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安史之乱的相关史实。6.【答案】B【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解析】【分析】由材料“王荆公以兴作之说歆动先帝,先帝信之而患财之不足也,乃散青苗,置市易,敛役钱,变盐法;凡政之可以得民财者,无不用。”中的信息“凡政之可以得民财者,无不用”可知,这说明王安石变法的重点在于增加财政收入。B符合题意;

ACD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解题的关键在于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王安石变法的重点。7.【答案】D【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北宋在边境地区设立榷场,与少数民族进行经济交往,即以中原地区的茶叶、丝绸、瓷器等来换取少数民族的优质马、牛、羊等”,材料体现了北宋与边境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有助于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故D项正确。

根据题干可知,边贸交流有助于民族交往,无法说明宋朝的财政来源主要依靠边境贸易,排除A项。

根据题干可知,边贸交流有助于民族交往,不能表明北宋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先战后和,排除B项。

根据题干可知,边贸交流有助于民族交往,并不是民族交往促进宋朝商业经济的繁荣,排除C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北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的相关史实。8.【答案】B【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宋辽澶渊之盟”“宋金绍兴和议”“相同影响”,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引进占城稻,南宋推广占城稻,不俣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结束了宋辽之间的长期战争,带来了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状态;1141年宋金和议,维持了宋金之间20来年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双方的发展,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与宋金和议,宋政府要支付巨额“岁币”,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原人民的负担,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与宋金和议,推动了宋辽、宋金边境贸易的发展,而不是中外贸易的发展,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宋辽、宋金和议,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宋辽、宋金关系的相关史实。9.【答案】A【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解析】【分析】从唐中期开始至南宋,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长江流域,南方农业发展超过北方,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就是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A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实现南移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强调的是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题干主旨强调的是农业生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知道从唐中期开始至南宋,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长江流域。10.【答案】C【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①对应时间是1271-1368”,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所对应的朝代是元朝,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实行郡县制,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开创行省制,故C项正确。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建立后,为选拔人才开创科举制,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项。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元朝行省制,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元朝行省制度的相关史实。11.【答案】B【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解析】【分析】北宋画家张择端的画《清明上河图》描写了北宋首都东京(开封)汴河沿岸的风光,北宋都城开封,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清明上河图》是汴京(开封)当年繁荣的见证,人物栩栩如生,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跃然纸上,真实形象地再现了开封作为商业城市的繁华景象,代表了宋代社会风俗画的最高成就。据题干关键信息“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和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同一座都市商业繁荣的景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座都市是北宋开封。

ACD三项都不是《东京梦华录》和《清明上河图》反映的都市,不符合题意;

B项北宋开封是《东京梦华录》和《清明上河图》反映的都市,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明上河图》。题干关键信息“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和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同一座都市商业繁荣的景象”。12.【答案】A【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了欧洲社会向近代转型,但对中国的社会效应不大,故A项解读不准确,所以选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故B项正确,不合题意,排除。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故C项正确,不合题意,排除。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火药的发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故D项正确,不合题意,排除。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四大发明的相关史实。13.【答案】A【知识点】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统一以后,疆域十分辽阔,为了加强各地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元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道、驿站体系,所以A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没有提及丝绸之路,所以B不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主要体现元朝驿站分布广泛,没有体现驿站最远达欧洲,所以C不符题意;

题干材料主要体现元朝驿站分布广泛,实行开放政策,强化边疆管理不是题干材料直接所体现的,所以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解答本题要把握元朝的交通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14.【答案】D【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解析】【分析】明朝时期,为加强君主权力,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排除ABC,选项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知道明太祖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15.【答案】D【知识点】郑和下西洋【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永乐三年,有海军三万七千人,携罗盘针,乘大船六十二艘,由苏州刘家港出发,泛海经福建,南达占城,以次遍历诸国”,其中“永乐”是明朝明成祖的年号,张骞出使西域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而且是走陆路,故A错误;

B.玄奘西游是在唐朝时期,与题干中“永乐三年”不符,故B错误;

C.鉴真东渡日本是在唐朝时期,时间不符,也与题干中“遍历诸国”不符,故C错误;

D.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及其影响,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永乐三年,有海军三万七千人,携罗盘针,乘大船六十二艘,由苏州刘家港出发,泛海经福建,南达占城,以次遍历诸国”的主旨,并正确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历程。16.【答案】A【知识点】戚继光抗倭【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来自于日本的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威胁东南海防,年轻的戚继光心忧国家和人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不符合题意;

C.西北地区遭受侵略,不符合题意;

D.东北地区遭到入侵,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戚继光所处时代以及戚继光的事迹的识记来回答,也可以依据题干信息,分析备选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17.【答案】D【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解析】【分析】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明代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为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明长城多用砖、石砌成,十分坚固。在长城修筑史上,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坚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岭,奔腾万里,浩然大气,堪称一部以建筑写就的中华民族的史诗”,与这段描述有关的中国古代建筑是明长城。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长城的相关史实。18.【答案】A【知识点】李自成起义【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皇帝疏于朝政,朝臣结党营私,国家财政危机深重,土地兼并严重,民众不堪重负,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最终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陷北京城,宣告明朝灭亡,由此可知,明朝灭亡的原因在于:①政治腐败;②土地兼并严重;③农民起义…,故A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是在明朝灭亡之后,不是明朝灭亡的原因,故BCD三项均含有④,错误。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明朝灭亡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明朝灭亡的相关史实。19.【答案】D【知识点】女真族的崛起;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满洲(满族)是由女真族演化来的,在历史上女真族曾建立过的两次“中原王朝”,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家为清,故D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朝是契丹族建立的,不合题意,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不合题意,排除BC。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满族的历史演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满族的历史演变的相关史实。20.【答案】B【知识点】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解析】【分析】依据“康熙”“雅克萨、尼布楚”可知与雅克萨之战有关。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康熙帝命令清军围攻雅克萨的侵略军,最终迫使沙皇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维护了我国的领土完整。故该事件指的是抗击沙皇俄国的侵略,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是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本题考查学生识图读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尼布楚条约》内容和意义。21.【答案】C【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贾户数千家”的意思是从事商业的人比较多,所以这反映了汉口镇商业的繁荣,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汉口镇商业的繁荣,并未涉及其农业、手工业和文化的发展情况,AB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清朝商业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22.【答案】D【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解析】【分析】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撤销,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命与皇帝。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由此可知,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3.【答案】D【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解析】【分析】A.重农抑商,不符合题意;

B.对外开放,不符合题意;

C.八股取士,不符合题意;

D.根据材料“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知意思是我们什么都有,什么都不缺,不希望借助外国人和我们互通有无,同时清朝统治者又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的侵犯,所以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需要学生读懂题干含义,在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24.【答案】D【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清朝前期”“昆曲”,据此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元朝杂剧艺术的代表作之一,故①不合题意。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朝昆曲艺术的代表作之一,故②不保题意。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是清朝前期昆曲艺术的传世之作,把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故③④符合题意。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D项正确,含有①②项的ABC不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清朝昆曲艺术成就,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明清戏剧艺术发展的相关史实。25.【答案】B【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京剧说法错误的”,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A项正确,不合题意,排除。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道光年间,徽剧吸收了其他地方戏的优点,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故C项正确,不合题意,排除。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京剧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故D项正确,不合题意,排除。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京剧,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京剧的相关史实。26.(1)【答案】错误;“唐玄宗”改为“唐太宗”【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本题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唐玄宗”改为“唐太宗”。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文成公主入藏,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唐朝民族关系的相关史实。(2)【答案】错误;“会子”;“交子”【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会子”是南宋政府发行的纸币。所以本题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会子”改为“交子”。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宋交子,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宋朝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3)【答案】错误:西班牙;订正:葡萄牙.【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以欺骗的手段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所以本题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西班牙改为葡萄牙。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葡萄牙侵占澳门,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葡萄牙侵占澳门的相关史实。(4)【答案】正确。【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小说创作中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以思想性强、艺术性高,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所以本题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红楼梦》,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红楼梦》的相关史实。27.【答案】(1)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2)主要方式: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平定叛乱、设置机构、颁布法令等。(3)主要贡献: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知识点】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解析】【分析】(1)事件:根据材料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大、小和卓诱杀清朝将领,小和卓自立为巴图尔汗,发动了反对清朝中央政府的叛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隆帝调集军队入疆,最终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维护了新疆的稳定。

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立了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2)方式:根据材料二中“顺治帝赐予西藏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达赖五世‘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册封西藏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可得出通过册封少数民族首领,以加强管辖。

根据材料二中“清军入藏平定扰乱地方的准噶尔蒙古势力,稳定了西藏的局势”,可得出平定叛乱。

根据材料二中“清朝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可得出设置机构管辖。

根据材料二中“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确定了金瓶掣签制度”,可得出颁布法令。

(3)贡献:根据材料三“逆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逆子孤臣”指的是郑成功,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影响:根据材料四“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沿海人民大量移居台湾,改变了台湾地旷人稀、劳动力缺乏的状况。从17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台湾的汉族人口从原来的20万增加到200万。大陆移民和当地居民共同劳动,大大促进了台湾的开发”,由此可知,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4)综合上述史料分析可知,突出反映了清政府通过各种措施加强了对边疆管辖治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得到巩固与发展。

故答案为:(1)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2)主要方式: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平定叛乱、设置机构、颁布法令等。(3)主要贡献: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清朝对新疆的管辖,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清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清朝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清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清朝对台湾的管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清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相关史实。

(4)本题为综合性总结,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拟定学习主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28.【答案】(1)由南向北;棉纺织业。(2)玉米和番薯从国外引进并推广;比较耐旱,产量高,适应性强。(3)不断增长;清政府实行鼓励垦荒的政策。(4)农业发展关系国计民生;政府要注重发展农业生产;要注意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兴修水利、总结农业生产经验,保持国家政治稳定等。【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解析】【分析】(1)趋势:根据材料一“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区尚限广东和福建”,表明局限于南方种植;“到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表明种植已推广至北方,所以宋朝棉花种植地点变化的整体趋势是由南向北。

部门: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棉花种植推广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兴起。

(2)表现:根据材料二“明代和清代前期,玉米和番薯从国外引进并推广”,材料反映明清时期玉米和番薯从国外引进并推广。

优势:根据材料二中“玉米比较耐旱、适应性强,使得大量山地、旱地、贫瘠之地得到开发和利用。番薯的亩产虽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但要比稻、麦高得多”可知,从国外引进和推广的农作物比较耐旱,产量高,适应性强。

(3)变化:根据材料三中“顺治十八年(1661年)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清朝耕地面积由5493576增加到7414495”,说明1661-1766年耕地面积不断增长。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实行鼓励垦荒的政策。

(4)认识: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关键要综合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围绕农业发展这一中心阐述,言之有理即。比如:

农业发展关系国计民生;政府要注重发展农业生产;要注意改进农业生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