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学目标: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中国古代诗歌欣赏》的三个单元体现了古代诗歌鉴赏的三个层级以意逆志——诗作主旨、创作本意缘景明情——诗作的情感(意境)因声求气——诗作神韵、气势、风格。“声”是诗作思想情感的声韵体现。二、阅读课文诵读指导,理解何谓“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缺乏诵读的阅读与作品的对话是沉闷陌生甚至不友好的。诵读令作品所有的内容变得栩栩如生,仿佛是在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任务侃侃而谈。在这种对谈中,阅读者自己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精神状态,产生着共鸣。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大櫆教人读诗文要“因声求气”:“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读而出声,始能体会到诗文的声韵之美,诗文作为审美对象的美感将大大增强。而且,一篇文章的声韵特征往往适应于文章内在的情感特征而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只有出声朗读,我们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节奏,由节奏而把握到文中的情感与气韵。一篇文章作为一个阅读对象的内涵才有可能充分地展现出来。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代私塾的教学方法特简单,就三个字——念,背,打。念,是读书,读给自己听;背,是读书(不看着书读),读给老师听;打,是打手板,背不过课文的打手板,打完了还要念,念完了还要背,背不过还要打。虽然方法简单,但是私塾在培养人们学习古文方面的贡献那是有目共睹的。翻开《唐才子传》,王勃“六岁善辞章”,骆宾王“七岁能赋诗”,李白药“七岁能文”,刘慎虚“八岁属文上书”;再翻开《现代中国文学史》,康有为“七岁赋诗”,梁启超“六岁毕业《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日缀千言”。可见,“读熟背出”乃学好古文的关键。因声求气造就了众多的文人学士,是我国学古文的优秀传统,在当今的新课改过程中,应该让它发扬广大。何谓“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声”指节奏、音调平仄、押韵,“气”指情感、气势,“因声求气”就是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吟咏诗韵”就是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作品的思想感情。三、中国古代诗歌的音乐美(节奏)是怎样构成的?1、合乎规律的重复、停顿形成诗歌的节奏。诗歌按照一定的规律回环重复的时候,便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使人感到亲切、愉快。李白《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在全诗中反复了三次,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激荡着读者的心弦。诗歌节奏也体现在节拍的划分上,汉字以一个字为音节,一句诗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的,一般是两两组和形成停顿(音步)。四言两顿,音节是二二(《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五言一般是三顿,音节是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七言是四顿,音节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2212、223、2221”。(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2、押韵按照规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复出现同一个韵母,就形成韵脚产生节奏。这种节奏可以把涣散的声音组织成一个整体,使人读前一句时可以预想到后一句,读后一句回想起前一句。押韵是同一韵母的有规律的重复,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可以由它贯穿起来。中国诗歌的押韵是在句尾,句尾总是意义和声音较大的停顿之处,所以造成的节奏感就更强烈。近体诗押韵要求严格,花样却不多。双数句尾字必入韵,只有第一句可以灵活:五言以不入韵为常,七言以入韵为常。过分强调声律的要求有时也会丧失诗意,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古今音变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不必在声律知识上讲的过精过细。《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说:“若果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3、音调中国古典诗歌的音调主要是借助平仄组织起来的。在节奏点上的字音通常按照“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来处理。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和重复可以创设音调的起伏、和谐。4、除平仄以外,古典诗歌还常常借助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和象声词来求得音调的和谐。这些词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运用得十分广泛。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用得恰当,不但增加了音乐美,也加强了抒情的效果。四、学生活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根据赏析文章为《将进酒》设计朗诵方案。1.示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开篇两组排比长句,要读得有气势;“天”字要重读,给人一种破空而来的感受。“悲”、“暮”字要重读,读出一种沉重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三句七言诗句在诵读时要和缓一些,“须、莫、必、还、且”等表示意愿的词语要重读,语调逐步提升直至“会须一饮三百杯”要放声诵读,情绪高涨。)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这四个短句的诵读要急促,节奏渐快,仿佛诗人在频频劝酒。“请君为我倾耳听”一句声音要放低语调要轻快)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这三句七言诗句要读出一种激愤之情,语调要高亢。“但愿、皆、惟有、恣”等字要重读。)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语速要由缓而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三句要快读,最后一句语速要缓慢一些,“同销”二字要重读,“万古愁”三字声音要缓慢延长。)2、学生诵读练习,跟读朗诵范读五.总结:吟诵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门绝学,教材的编者们期望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这一教学单元唤起现代中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在诵读中走进诗境,在诵读中提升审美情趣。将进酒[三维目标]1、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通过朗读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2、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激发学生学习李白诗歌的兴趣[教学安排]一课时.导入:(课件)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研究李白的一篇作品一一《将进酒》。(板书课题)这个字“将”读什么?什么意思?劝你喝酒。《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与友相会,借古题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不知大家知道不知道,不同人喝酒的方式也不一样。即使是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情与不同的场合下也有不同。李白也是如此。例如(《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浅斟慢酌。(《同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这是快意痛饮。余光中在《忆李白》写到“……酒入豪肠,七分化作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那么,在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将进酒》中,作者又是如何喝酒的呢?题解:将,请或愿。“将进酒”即“劝酒歌”。《将进酒》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饮酒放歌的情怀。李白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请问:抒发的是什么情感?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了解一下李白写作这首诗歌的背景。背景:这首诗大约做于天宝十一年(752),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这一时期,诗人曾多次与友人岑勋应邀到嵩山元丹丘家做客。李白生与701年,这时的李白已经是50多岁的老人,胸中的远大抱负仍没有实现。.范读:请大家看书思考“作者是如何喝酒的?”教师范读,学生正音,结合课下注解疏理文意。.学生自读:要求一放声读,不要管别人感受如何;二别忘了教师的问题(初步理解作品,教师巡视,适当解答。).探究鉴赏:(课件)(一)在本文中你看作者是如何喝酒的?“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斗酒十千恣欢谑”“但愿长醉不复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径须沽酒对君酌”[点评]不愧是酒仙,好酒量;喝的还是急酒;一醉方休;倾其所有;专注;(二)这种喝法与常人是很不同的,真是狂喝痛饮呀,作者如此喝法,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课件)是为了销愁。[引导]从那里看出来的呀?大家都同意吗?请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那里是销愁,分明是在寻欢吗?[点评]心理出发点不同。心中有愁,高堂明镜悲白发吗。所以“且为乐”。表面的乐。暂时的乐。就是“莫使金樽空对月”,就是要一醉解千愁,忘却痛苦。外表欢乐,内心悲苦。脸上乐的越灿烂,内心悲的越深沉。看来还是销愁啊。(三)作者愁的是什么呢?借什么来表现的呢?[点评]时光易逝,人生短暂;“济黎民,安社稷”的政治理想破灭,怀才不遇。[引导]借黄河的一去不复返喻时光飞逝,头发的“朝青暮白”喻人生短暂。一一悲感。[引导]借“水”来写“悲”,古已有之。对比愁的特点: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两句中的愁各有什么特点?一个是清澈明晰,绵绵不绝;一个是缠绵悱恻,无穷无尽,挥之不去。黄河之水天上来,所喻之愁有何特点?“黄河之水天上来”,波澜壮阔,雄伟壮丽,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诗人的悲愁也如汹涌的黄河水滔滔滚滚、奔涌跌宕不可遏止。我们可感这愁充斥天地,溢满乾坤。这样的愁才称的起是万古愁。正因为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愁之大,悲之深,所以作者才会如此喝酒,行为才会如此狂放。(四)一番狂饮之后,作者借劝酒之辞吐露心迹,阅读劝酒辞一段,看一看作者说了什么?有人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就是李白在遭到现实的打击后,人生最终的追求。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讨论][参考信息]作者为何不愿醒?社会黑暗。现实带给他太多的悲愁,憎恶现实。这是什么样的现实?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想要以“不复醒”的方法来解决。这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作者对这样的现实是不满的。这样说正表明作者内心的不平。是作者内心的激愤或愤慨。“但愿长醉不复醒”是作者愤慨已极的话。(五)小结:作者正是因为心中的愁而欲借酒寻欢,但是借酒浇愁愁更愁,作者内心愈发愤慨而终一吐胸中的不平之气。看,作者的情感变化跌宕起伏,而这一切都源于早郁结于心中的悲愤。(六)在领会情感基调后朗读课文。(七)讨论:“万古愁”历来为评论家所叹服。一叹气势雄伟,二叹其用词巧妙。千万代世人之愁结于一已,一言愁之大。古往今来林林总总之愁蕴含其中,二言愁之广。虽只有短短三个字,但每一咏起,又激起多少人的同感。此愁已具有了普遍意义。但就此文而言,李白的愁还是指的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确,“怀才不遇”是有理想、有追求、有大志者的愁。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怀才不遇”的现象呢?李白的怀才不遇的确让人同情。他狂放到了极点,也就是悲愤到了极点。他的狂放源于对现实的失望,源于理想破灭后的郁闷。但是我们还要看到,他的狂放里既有至死不渝热爱祖国的炽热情感,又有他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人生理想。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碰到类似的情况,当我们怀才不遇时,我们不要纵情狂饮、形骸放浪,而应如李白一样,始终怀着积极进取的坚定信念和理想。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只要有信念和理想,无论碰到什么样的激流险阻。大家都一定能让自己的生命之舟重新起航!(八)作业:拓展阅读《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体会两首诗的异同。阁夜三维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技能目标: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教师:同学们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出现了两位大诗人:诗仙太白、诗圣杜甫,一个代表浪漫主要的高峰,一个代表现实主义的高峰。谁能分别说说代表这两位诗人的“浪漫”与“现实”的经典诗句?(学生回答)教师:杜甫的诗歌大多流露出关心民众,同情疾苦的忧国忧民情怀。你们一定读过许多杜甫的诗歌,你们从中了解到他的诗歌有哪些风格呢?(学生回答:悲凉、沧桑、忧国忧民)教师:是的。这是大家一贯以来所接受的杜甫的诗风。然而,杜甫的诗风不仅如此,还记得那首《江畔独步寻花》吗?大家一起来吟诵。(学生齐声朗诵)这首诗歌中我们感受到凄凉、悲怆吗?那么,在正式进入《阁夜》这篇课文之前,让我们一起粗略地了解杜甫的不同诗风。二、组织学生粗略探讨杜甫诗歌中的两种风格。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风格:闲适情趣,安静明秀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萧散自然的特色。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风格与内涵①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②教师提问:《阁夜》的风格是怎样的?从中你体会和感受到什么?(教师提示:展开想象,从景与情两方面来回答。)③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回答、互评。④教师点评,充分肯定学生的作答,归纳:这是一首年终时感怀的爵,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在写景、写情中充满孤寂悲京的感^。四、简介写作背景教师:为了帮助同学们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有必要向同学们介绍作者写这首诗歌的背景:这是大历元年(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遹等,都先后死去。杜甫以老病之身仍在不断地迁徙飘荡,他忧时伤乱,心情十分沉重,写下了这首诗。五、朗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内涵(一) 反复诵读由学生齐读(二)、合作探究,理解诗意①岁暮阴阳催短景,②天涯霜雪霁寒宵。教师提问:开头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 “催”和“霁”如何理解?作者处在怎样的一个特定环境中?①注释:岁暮:一年即将终结;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②赏析要点: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序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意。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此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霁,原指雨后或雪后转晴,这里指霜雪之后转晴。《红楼梦》中有写晴雯的诗句:“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这里的“霁月”指雨后月出,古人常用这种自然现象比喻人的品德高尚。学生根据分析朗读①②句。③五更鼓角声悲壮,④三峡星河影动摇。教师提问:作者听见了什么声音?看见什么景色?同学们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并把作者的所闻所见用带有文学色彩的语言描绘出来。①注释:五更:时间从初夜到夜尽,点出诗人独坐之久,思绪之多。鼓角:暗示当时军民混战,内乱不已的时代环境。用悲壮加以形容,说明作者之悲凉。动摇:山河之动摇,社会的动摇。说明诗人心之“动摇”。②赏析要点:这两句写“寒宵”的所见所闻,上句紧承上文“宵”字,写黎明前听到的当地驻军的鼓角,暗示了诗人的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鼓角声”“声悲壮”与“五更”的巧妙结合显示夔州一带的战争气氛之浓。下句写三峡美丽的夜景,因为雪过天晴,故三峡中隐星可见,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此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把对时局的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将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融入深深的景色之中,“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学生根据分析朗读③④句。⑤野哭千家闻战伐,⑥夷歌数处起渔樵。教师提问:这里的“野哭千家”和“夷歌”各指什么?如何理解?①注释:野:村落之荒凉。千家:死者之多,灾难之重。野哭千家:千家恸哭传彻四野,暗指军阀混战给广大人民生命财产所带来的严重损失。夷歌:少数民族的歌谣,异乡的歌谣,暗指自己衰年多病仍流落异乡。与“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用法相同。②赏析要点:“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其景多么凄惨!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寓此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数处”言不只一起。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学生根据分析朗读⑤⑥句。⑦卧龙跃马终黄土,⑧人事音书漫寂寥。教师提问:“卧龙”、“跃马”和“人事”、“音书”分别指什么?这两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①注释:卧龙:诸葛亮—-忠臣。《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跃马:公孙述—-逆臣。王莽篡汉畤,他自立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人事:交游,指家人、朋友。音书:书信。人事音书漫寂寥:漂泊天涯,音书断绝。②赏析要点: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象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他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在死亡,我眼前这点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尾联借古人贤愚同归于尽聊以自慰,感慨深沉,更显示出内心的凄苦万状。学生根据分析朗读⑦⑧句。六、总括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元年()寓于夔州西阁作所。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作者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将恢弘的意象和沉郁顿挫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那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悲怆之慨,表现了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七、作业背诵课文。李凭箜篌引三维目标:探讨李贺诗的风格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课时教学过程:.课堂导入:在唐诗里,有许多写音乐的诗词,其中有三首最为著名,一首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一首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还有一首就是李贺的这首《李凭箜篌引》。清人方扶南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琴师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说这首诗足以泣鬼主要是因为诗人构思的奇特。那么诗人李贺是怎样的人,这首诗又奇特在什么时候地方,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诗人李贺和他的诗。.作者简介:李贺( ),字长吉,福昌人,人称“诗鬼”。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举,终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岁就英年早逝。他继承《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又从汉魏六朝乐府及萧梁艳体诗多所汲取,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要凌驾大自然而创造出新奇幽美的艺术境界,形成了自己的独创风格,并对中晚唐某些诗人发生一些影响。.题解:李凭是是供奉宫廷的梨园弟子,以弹奏箜篌名躁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其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引,与歌、行一样,表明这是乐府诗。《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一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涵咏诗韵,初步感知。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感悟朗读。读后生生互评,注意把握情感。教师指导点拔:因为此诗是描写音乐感受的,所以在诵读时要注意诗句间的起承转合,诗中纷繁的意象蕴含着音乐的情感变化,诗的情感基调与音乐的情感基调基本上相同。此外,这首诗每句都七言,格律严密,四次换韵,句句用韵,节奏很快,所以要注意划分句群,找诗中情感的起伏脉络,把握诗歌的节奏。叫一学生再次朗读,把握情感基调。本诗的主色调凄怆激昂,但也有哀婉柔和的情绪,甚至有稍纵即逝的情绪。学生齐读。五赏析诗文全诗可分为三部分。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霜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第五联,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象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六.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八、作业:背诵全诗。《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从摹写音乐的不同手法方面比较鉴赏分析。虞美人三维目标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使能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全词。课时安排: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法国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是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歌,不仅是用作者的眼泪铸成的,更是用作者的鲜血铸成的。因为作者在完成这首词后不久,就给他招来杀身之祸,因而也成了他的“绝命词”。这就是被誉为“词中之帝”的《虞美人》。二、知人论世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诵读指导:把握节奏:“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找出韵脚:、少、风、中、在、改、愁、流押韵规律(特点):两句一换韵,两平两仄读出感情:①感情基调:低沉、凄凉②重点词语: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请两位学生朗读,然后让大家评议谁读得好。注意: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去读:低沉、凄凉注意声调要有起伏变化:高低强弱,节奏快慢读准能体现词人内痛苦的关键词语。教师范读。学生齐背。四、披文入情,逐句赏析.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且是不变的自然规律,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亡国之君内心痛苦以乐景写哀情2.往事知多少—一(作者会想起哪些往事呢?)(物质方面: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东风”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东风即春风,感叹时光流逝,宇宙的永恒不变)4.只是朱颜改4.只是朱颜改一一“朱颜”的含义(后宫佳丽的容颜,词人自己容颜,国家的容颜)思路结构图问 答(宇宙之永恒不变)(人生之短暂无常)(永恒与短暂达到统对比何时了一►又东风 ►(宇宙之永恒不变)(人生之短暂无常)(永恒与短暂达到统对比知多少 ►不堪回首一味颜改几多愁 ►一江春水……三度对比,三问三答,隔句相承.品味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理解此句的妙处。特色: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其它以比喻写愁的诗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愁之形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之长度)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之重量).总结艺术特色:.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起伏跌宕的写法(三度对比,三问三答,隔句相承)五、拓展阅读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断,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大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七、作业背诵这首词苏幕遮三维目标:()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周邦彦( )中国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二、赏析: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为分明。第一句起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第二句写境静心也静。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叶上”句,清新而又美丽。“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则动态可掬。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动人。是写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是有时间性的景致。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这样,我们再回看一起的“燎沉香,消溽暑”的时间,则该是一天的事,而从“鸟雀呼晴”起,则是晨光初兴的景物,然后再从屋边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再看首二句,时间该是拖长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片久客思乡伏了一笔。下片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己身旅泊“长安”,实即当时汴京(今开封)。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故乡遥,何日去”点地点时,“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为不如归去之意。紧接“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一结两句,“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小舟入莲花塘中了。以虚构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这首词构成的境界,确如周济所说:“上片,若有意,若无意,使人神眩。”(《宋四家词选》)而周邦彦的心胸,又当如陈世所说:“不必以词胜,而词自胜。风致绝佳,亦见先生胸襟恬淡”《云韶集》。足见周邦彦的词以典雅著称,又被推为集大成词人,其词作固然精工绝伦,而其思想境界之高超,实尤为其词作之牢固基础。译文:细焚沉香(名贵香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旧有鸟鸣可占雨之说),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隔夜的雨,水面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都挺出水面。(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五月,故乡的我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小船,我的梦中来到了荷花塘。三、小结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意思比较单纯。上片先写室内燎香消暑,继写屋檐鸟雀呼晴,再写室外风荷摇摆,词境活泼清新,结构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词中对荷花的传神描写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为写荷之绝唱。下片再由眼前五月水面清园,风荷凌举的景象联想到相似的故乡吴门的五月的风物,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相思之情淋漓尽致。国殇三维目标:.体会《国殇》通过塑造和歌颂为国牺牲的英雄,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了解叙和赞相结合的写法。.背诵这首诗,并能正确解释重点字词。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今天我们学习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一首诗《国殇》。屈原,这个伟大的名字我们一定不陌生。二、题解。《国殇》是《九歌》中的一篇。《楚辞》是很具有楚国的地方特点的诗歌。在诗句中大量使用楚地方言,诗行中大量使用“兮”字。“九歌”是战国时楚国的民间祭歌,屈原将其加工后,改造用来祭悼为国捐驱的楚国将士,殇,指夭折或在外而死。国殇,指为国战死的将士。楚国的年轻战士们为保卫祖国死在野外,所以称之为“国殇”。三、朗读1、教师范读全诗一遍。2.学生自读,要求在文中标出生字的字音,读准字音。请学生分别读,看看谁读错的字音最少,齐读,要求放开音量,大声朗读。四、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本诗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十句为第一部分,后八句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描述激战的过程和将士们英勇战斗血染沙场的情景。开头四句写战斗开始的情况,战士们手持吴戈身披犀甲奔赴战场,楚军战士非常勇敢,一上战场,就和敌军展开了白刃战。车轮交错,刀剑相接,尽管敌人旌旗蔽日,兵士密集如云,但楚军战士仍冒着敌人发来的箭矢,向前冲杀。战斗一打响,楚军战士就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气概。以下六句写激战的场面和楚军将士牺牲的悲壮结局。由于寡不敌众,楚军阵地被冲破了,驾战车的骖马(战车两边的马)被打死打伤,战车的车轮陷入了泥潭之中,战马被绊倒了。但是将士们仍然手持“玉枹”(鼓槌),鸣鼓进攻。最后写战斗结束了,作者用“天时怼兮威灵怒”的诗句来渲染战场上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气氛。后面一句“严杀尽兮弃原野”,点明伤亡惨重,从而突出了战士们的牺牲精神。第二部分,表示对阵亡将士的深切悼念,赞颂他们勇武刚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出不入兮往不返",歌颂战士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平原忽兮路超远”,对烈士牺牲在遥远的异乡表示钦佩和悼念。中间四句写楚军将士首身分离,剑弓依然在手,这样的战士既勇敢又威武,他们气概凛然,始终不可冒犯。高度赞美了他们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最后两句表示对烈士们的无限景仰和热烈的赞颂。他们虽死犹生,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全诗通过对激烈悲壮战斗场面的描述,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楚国人民对烈士崇高的敬意,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写作特色1、本诗战斗场面的描写很出色。第一部分描写战斗过程,诗句虽不多,但内容丰富,笔法灵活。短短十句诗,记叙了楚军披挂出发,与敌接战,兵败身死的完整过程。从写法上,作者把概括叙述和具体描写结合起来,把动态描绘和静止画面结合起来,把暗写敌人凶猛和明写楚军奋勇结合起来。2、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叙和赞相结合。本诗第一部分描写战争情况,第二部分赞颂烈士们的业绩和精神。前者叙的内容是后者赞的依据,后者赞的词句是前者叙的深化。两者有机联系,互相映衬,完满地表现了诗的中心思想。3、此外,诗歌中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来形容敌方人多势盛,渲染战斗气氛。如“旌蔽日兮敌若云”。语言上,全诗都是七字句,且用“兮”字,句式整齐,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也使感情的表达显得庄重。语言比较质朴通俗,非常切合这首诗的题材和内容。六、作业:背诵《国殇》全诗。完成课后练习燕歌行一、三维目标.引导学生体会和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思想.了解本诗对战争的表现手法.对唐代边塞诗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二、唐代边塞诗边塞诗派的产生唐朝的边塞战争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文人边塞生活的机遇和经历大大增加,由此促进了边塞诗创作的繁荣。此外,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边塞诗的主要内容歌颂进取,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不满现实的情绪以及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抒发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描绘边塞风光、异域风情。边塞诗的主要艺术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盛唐,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王之涣、崔颢、王翰等。三、高适及其边塞诗高适的生平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沧州渤海(今河北景县)人。早岁家贫,长期落拓失意。曾与李白、杜甫共游梁、宋间。直到48岁,才受人推荐,中“有道科”,被任命为封丘尉。不久弃官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安史之乱后,他反对分封诸王,有利于肃宗李亨的皇帝巩固,得肃宗赏识,官职屡升。历任谏议大夫,监察御史,淮南、西川节度使,官至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高适的边塞诗高适诗中最被人推崇的是他的边塞诗作,与岑参并称“高岑”,是唐代边塞诗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高适曾多次出塞,既目睹了士卒们保卫国家疆土的艰辛,又为边疆战事的节节胜利欢欣鼓舞。但边防失策,边将无能,使战祸连年不息的现实,又使他慨叹万分。因此,他的边塞诗既有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也有对立功边塞理想的追求。高适的边塞诗音响浏亮、语言整饬,贯注着雄迈奔放的气势和激昂慷慨的精神。唐代人对高适诗的评价是“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以“悲壮”概括高适诗的风格。他的七言古诗尤其写得气势奔放,情感激荡,音韵铿锵。今存《高常侍集》十卷,收诗240余首。四、《燕歌行》题解“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其辞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首创于曹丕。五、《燕歌行》赏析背景这是一首和诗,诗前序中所说的张公,是指张守珪。他从开元二十一年(733)出任幽州节度使,主持东北边事。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出关攻击奚、契丹等少数民族,先胜后败,但张守珪却隐匿败状伪称获胜。一位跟随张守珪出塞回来的朋友,写了一首《燕歌行》给高适。高适曾在蓟州(今北京一带)漫游,对边塞的具体情况,有着透彻的切身体验,他在这首和诗中,对边塞战争做出全像描述,又融入了作者的感慨。通读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一个战役的全过程。赞颂戍边将士为国立功、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表现他们因战争失利而长期戍边的艰苦和苦闷,抨击守边将领的腐败无能。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八句):写边关告急,唐军奉命出师增援。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战争的方位和性质,开门见山,指陈时事,有感而发。八句诗概括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第二部分(八句):写战斗危急而失利。“山川萧条极边土”一句,道尽边境的荒凉萧杀,显示一个典型的悲剧环境。“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写得触目惊心,诗人用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的苦乐不均,批判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反映诗人的愤怒,暗示战斗必败的原因,笔墨极为沉痛。第三部分(八句):写战斗结束后战场的凄凉和唐军士兵的思乡怀亲之情,幽怨凄楚。“铁衣远戍辛勤久”四句,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第四部分(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可与屈原的《国殇》媲美,战士以身许国,视死如归,令人肃然起敬。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是作者吊古伤今的评论。这两句重提李广,至少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是对时下指挥者的无能和残忍的讽刺;第二,是对朝廷给予建立军功的人奖酬太薄的批评,也是对“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感叹;第三,是对战争本身的反思,要效仿李广,以战止战。追求武功的结果,使战争连年不断,何时才是个尽头?这是对战争的质疑!主旨本诗通过对边塞征战生活的反映,揭露唐军将帅荒淫骄敌的罪行,赞颂了戍边战士英勇杀敌,舍身报国的精神。对广大士兵久戍边疆、苦战沙场的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表达了期望出现李广式英勇善战、爱惜士兵的将领的美好愿望。艺术特色诗歌的风格雄浑悲壮,笔力矫健顿挫,气势壮阔畅达,感情真挚深沉。悲愤与感慨之情笼罩着全诗,形成诗歌的基本情调。⑴词句鲜明,意韵深远诗中选用了大量形象鲜明的词句来表现塞外风光和战斗生活,如孤城落日、大漠穷秋等,体现出苍劲雄浑、慷慨悲壮的诗风。选用的词语意韵鲜明。例“忆李将军”等⑵对比强烈,深化主题敌我对比官兵对比征夫思妇对比战前战后对比汉唐将军对比⑶围绕“燕”字选材、构思和铺排诗中的“东北”、“榆关”、“碣石”、“狼山”、“蓟北”无不在燕地。诗人仅仅扣住燕字作诗,矛头始终是针对张守圭,使诗的内容,主题高度集中。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学目标了解柳宗元的生平,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艺术美。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情感,树立积极向上人生价值观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和背景简介.作者简介:柳宗元,字子厚。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唐朝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土地兼并日渐严重,社会生产破坏严重,民不聊生。柳宗元对这种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积极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济革新”,改革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被贬期间,得以接解到下层人民,故他的很多作品都暴露了封建政治的黑暗,反映了穷苦人民的痛苦生活,具有较强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柳宗元一生留下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背景简介: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二、朗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字面意义,初步掌握诗歌内容。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释“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接:看见,目接。大荒:指荒僻的边远地方。诗中是指友人被贬的边地,所以望大荒者,实望被贬之友人也。海天愁思正茫茫:形容愁思正如海天一般茫茫无边,写出愁思之深广。此联哪一个字定下全诗的情感基调?“海天愁思正茫茫”中的“愁”字。所以“茫茫”一词一写喻体“海天”之宽广无边,二写愁思如海深广无边。此联的意境如何?辽阔荒凉。运用怎样的表达技巧?作用如何?.比喻的修辞手法。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达到寓情于景,实化愁绪的作用,将无边愁绪写得具体可感。联系下文说说诗人海天愁思是什么?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释“惊风”“乱飐”“密雨”“斜侵”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客观事物被诗人投入了情感,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诗句。诗中的“风”“雨”的本体是什么?临水芙蓉、覆墙薜荔,本有天然之态,乃密雨惊风,横加侵袭,致嫣红生翠,全失其度。风雨,喻谗人之高张,也就是谗邪的保守势力。诗中的“临水芙蓉”和“覆墙薜荔”你怎样理解?如屈原一样,用象征和比喻的手法,实际上是象征贤能之人。“惊”“密”“乱”“斜写出了谗邪的保守势力怎样的特点?凶猛、残酷。他们对贤能之士的无情打击,是作者愁思之一。此联所写景物与下联所写景物,在角度上有何不同?此处为近景,故着意铺陈,用赋的手法,渲染谗邪小人对贤能之人的残酷迫害。颈联是远景。.总结此联: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此联写远景,因近景而起,我处是惊风密雨,友人之处又如何呢?此联写景也有层次,请同学们说说看,是从哪两上层次来写的?一高一低,一仰一俯,错落有致。如何理解“江流曲似九回肠”?诗人融情入景,将内心对友人挂念、担忧之百结愁肠融入千折百回的江流之中,江流之曲亦是愁情之百结。此联上下句在逻辑上具有怎样的联系?因果关系,之所以愁肠百转,直接原因是“岭树重遮千里目”所致。故而,属于流水对。诗人要想与友人互通讯息,大家看看有什么障碍?“岭遮”“江曲”,音信难通。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教师讲解“沉郁顿挫”之“顿挫”。“共来百粤文身地”用颔联解读是残酷打击,着一“犹自”,将同贬边地又不得互通讯息的愁绪写得愈进一层,此谓沉郁顿挫。此可谓愁思之二也。三.总结。这是柳宗元寄给难友的抒情诗。首联写登楼纵目,映入眼帘的是莽莽大荒,海天辽阔,因而感物起兴,引起心头的茫茫“愁思”。这里点明了题意。次联写眼前的盛夏景物,感伤“芙蓉”、“薛荔”正被风雨摧残。“芙蓉”、“薛荔”,象征品格的芳洁,与上联“愁思”映衬。第三联转写远望友人贬所,重树障目,江流纾曲,更加深“愁思”。尾联从上联生发出来。意谓山长水曲,地迥天高,互访固然难以如愿,就连写封书信,也都无法送到,所以结尾也贯穿“愁思”二字。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朋友的深切思念,一是对自己和朋友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菩萨蛮教学目标①理解这首词的描写技巧②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课文:温庭筠(约812—870),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汉族,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词文赏析:.概括上下片所写内容。上片:女主人公睡醒后娇慵形象。下片:梳妆打扮的过程。.温词意象绵密,富艳精工,请结合上片描写加以分析?写她脸孔雪白、芳香,头发像浓云一般乌黑柔软,再衬上金黄色的眉毛,显得多么光艳!它不仅让读者看到色彩和闻到香味,而且试图触动读者的全部感官。在短短十四字中,竟把色泽、气味、体态……连同神情都生动地描绘出来,技巧不能说不高。.赏析“度”字的妙处。俞平伯先生指出:"'度'字含有飞动意。"叶嘉莹女士《迦陵论词从稿》也说:"‘度'字生动,……足以唤起人活泼之意象。"在词人的联想中,"云"字乃从"鬓"字生出,"度"字又从"云"字生出。词人再于"度"字添一"欲"字,就把无生命的"鬓云"写活了。试想:于金光明灭之中,云鬓飘拂之际,连细小的眉、发也如此富有生气,岂不更撩人乎?.张燕瑾《唐宋词选析》:这首《菩萨蛮》不仅称物芳美,也具有“其文约,其词微”的特点,富有暗示性,容易使人产生种种联想。你能从“约文微词”中感受到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吗?指导:A.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为什么“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试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五、六两句,衬出一幅花面相映图。花似人面,人面似花。花固然美,但"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面固然也美,但红颜易老,青春难驻,只怕也跟花一样易开易落啊!结拍两句,说她穿上短袄,看着一双双用金线绣成的鹧鸪出神。鹧鸪尚懂得成双成对,而人呢?鹧鸪似乎在叫:"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哥哥!"而她的哥却早已出门远去,这怎不教人难挨难耐呢?B.结合上片中的“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你能感受到这首词的意境特点吗?孤独寂寞C.这首词通篇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张惠言《词选》卷一:此感士不遇之作也。你同意吗?说说理由。(此题言之成理即可).艺术风格:绮丽香艳、婉约柔媚。高祖还乡教学目的: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懂得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体会本篇的特色。2、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教学步骤:一、导入二、知人论世1、作家作品《高祖还乡》套曲是元曲名家睢景臣所作的著名套曲之一。睢景臣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他的出生年月也不清楚,根据一些材料推定他大约是生活在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据钟嗣成《录鬼簿》说:景臣大元大德七年从扬州来到杭州才和他相识,知道他很爱读书,心性聪明,精通音律。当时杭州的曲家都用高祖还乡的题材作套曲,以睢景臣所作的最新奇,压倒各家的作品。他还著有杂剧《屈原投江》、《莺莺牡丹记》等三种,都没有流传下来。2、元曲元曲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二者都是当时流行的北曲(散曲分南曲和北曲两种,它们最初的萌芽都是从“词里蜕化出来的)。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纪君祥等,因此人们把元曲称为元朝文学作品的代表。散曲起于金元,便于清唱,它包括散套(套数、套曲)和小令两种(也称清曲)。3、背景简介:特别是在元代,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都很深重,汉人列在蒙古人、色目人之下,知识分子的地位更是低下,有“九儒十丐”的说法。这套套曲虽是写刘邦,却把刘邦这个皇帝典型化了,作者蔑视、斥责是就不止是历史上的刘邦,所表现的是人民群众敢于对强大统治者的挑战,这是它的积极意义所在。三、课文分析:这套曲子由八支曲子组成,大体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汉高祖来到村前,村里一片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件:《躺在波浪上看书》
- 2022高考英语唐山市路南区阅读短文复习单词暑假练习(12)及答案
- 【原创】江苏省2020-2021学年高二第一学期第五次周练语文试题
- 山东省德州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卷(含解析)
- 【名师一号】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双基限时练3
- 2024-2025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中综合评估卷(第1-11课)(含答案)
- 【名师一号】2020-2021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检测
- 《金版学案》2022届高考数学理科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8解三角形的应用-
- 一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1000题汇编
- 【2020秋备课】高中生物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 人体解剖上肢血管
- 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 九年级上册 3.43 简单机械之机械效率 同步练习
- 六棱块护坡施工方案
- 机械制图课件(完整版)
-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文本细读
- 《行政组织学小抄》word版
- 日立多联机系统调试培训教材
- (完整版)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词汇必备(免费)
- 交通管理与控制课件(全)全书教学教程完整版电子教案最全幻灯片
- 小学钢笔字写字课教案(20课时完整版)
- 红金简约风教师退休欢送会PPT通用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