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翅雀繁殖生态初步研究_第1页
金翅雀繁殖生态初步研究_第2页
金翅雀繁殖生态初步研究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翅雀繁殖生态初步研究

金翼鸟分布在山西省的蛇河自然保护区。关于金翼鸟的个体生态研究已经报告,但对产卵、繁殖和卵外繁殖等繁殖生态学研究还没有报告。为此,于1998年4月至8月对蟒河自然保护区分布的金翅雀繁殖生态学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金翅雀的保护生物学提供理论依据。1温度、湿度条件蟒河自然保护区位于中条山东端,行政区划属于山西省阳城县,约当112°22′10″~112°31′35″E,35°12′50″~35°17′20″N,总面积5573hm2。最高峰指柱山海拔1572m,最低点拐庄海拔520m。蟒河自然保护区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温度14℃,7月平价温度24℃,1月平均温度-1.2℃,≥10℃的年积温3400℃~3900℃,年降水量600mm~800mm。由于水热条件良好,蟒河自然保护区内植物种类丰富,区系成分复杂,并有少量的亚热带区系成分分布,如三叶木通(Akebiatrifoliata)、南蛇藤(Celastrusarticulatus)、匙叶栎(Quercusspathulata)、异叶榕(Ficusheteromorpha)等。植被区划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森林植被以栎林为主,主要植被类型有槲栎(Q.denttata)林、栓皮栎(Q.variabilis)林、子栎(Q.baronii)林以及鹅耳枥(Carpinusturczaninowii)杂木林等,灌丛常见的有连翘(Forsythiasuspensa)灌丛、黄栌(Cotinuscoggygriavar.vinerea)灌丛、荆条(Vitexnegundovar.heterophylla)灌丛等。2金翅雀繁殖生态调查方法根据蟒河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和金翅雀的生态和生活习性,选择黄龙庙作为观测点。对金翅雀的种群密度调查分别在1998年4月至8月,沿黄龙庙-后大河、黄龙庙-杨庄河进行,各长4km。采用路线统计法,每次上午7时~10时进行,速度2km/h,左右视区50m,观察5月至7月金翅雀繁殖期的密度,结果用每公里遇见数表示,即只/km。对金翅雀繁殖生态的调查,沿黄龙庙-后大河、黄龙庙-杨庄河一线,在5月至7月间,每月进行1次环境栖息地调查,每次猎获5只成鸟,并鉴定食性及害益关系。繁殖生态的调查项目包括:(1)交尾、营巢、产卵、孵卵、育雏,(2)雏乌的体重、体长、嘴峰、尾长、跗、翼长等指标。为了探讨金翅雀雏鸟的体重、体长、嘴峰、尾长、跗、翼长等指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应用回归分析研究上述指标与时间(d)的关系。3结果与讨论3.1沙棘红巢雀金翅雀的栖息地包括营巢、休息、觅食3类。营巢主要在油松(Pinustabulaeformis)、栓皮栎、杨(Popolussp.)、柳(Salixsp.)等乔木上。休息除了营巢栖息地外,还有沙棘(Hippophaerhomnoides)、荆条等灌木,以及农田、菜田和撂荒地。觅食主要集中于油松、栓皮栎、杨、柳、沙棘、荆条等植物。金翅雀5月、6月和7月的种群密度分别为6.17只/km,8.17只/km,8.92只/km。这些数字反映了随着时间增加,种群密度亦随着增加,主要原因是金翅雀从5月上旬开始产卵、孵化,使一些雏鸟不断补充到金翅雀种群中,因而金翅雀密度呈增加趋势。3.2进入发情期期在3月末,金翅雀开始寻偶,4月上旬进入发情期。交配是雌雄鸟在同一枯树枝上,连续3次~5次,每次3sec~5sec。交配完毕后,确定巢址。3.3结构的特性巢金翅雀的巢多数筑于树冠中部,隐蔽性良好,向阳避风,距地面最高10m,最低2.5m。巢深平均31mm,平均外径80mm×71mm,平均内径52mm×54mm,平均重9g。巢呈浅杯,外部结构疏松,由艾蒿(Artemisiaargyi)、杨树叶、杨树花絮、粗植物须根、蓖麻皮层纤维等组成;中层以纤细植物须根为主,并用金翅雀的口腔粘液粘牢,内层有鸟羽毛、兽毛、猪鬃、羊毛、杨树花絮等组成。金翅雀5月上旬开始产卵,时间为早5时~7时,日产1枚,年产1窝,每窝卵数3枚~5枚。受气候因素以及繁殖机制和换羽习性的影响,7月以前发现的以4枚居多,7月以后则皆为3枚。卵平均重1.5g,长径平均19mm,短径13mm。3.4生殖时间和摄食次数产完卵后,雌鸟开始卧巢孵卵,雄鸟在附近巡视警戒,并每天向雌鸟提供食物2次-3次。除雄鸟提供食物外,雌鸟的主要食物是在凉巢时自己觅食。据6月28日5时-20时在黄龙庙1号巢的观测,雌鸟孵卵的时间累计为813min,而凉巢时间累计为87min。凉巢次数为5次,最长为35min,最短为4min。在黄龙庙1号巢,金翅雀6月19日开始产卵,6月22日产下第4枚卵。6月24日开始孵卵,7月3日4枚卵全部孵化。雏鸟出壳后,当日并不育雏,雌鸟长时间卧巢抱雏保温。从次日开始喂食,每天喂食有两个高峰:6时-8时和14时-20时。随着雏鸟日龄的增加,喂食次数迅速增加,如在第4日,平均每只雏鸟喂食3次;第8日,平均每只雏鸟喂食6次;而第12日,平均每只雏鸟喂食7次。巢内育雏期为13d,此时雏鸟体长为成鸟体长的70.83%。3.5体重、体长及有关器官生长量的回归方程黄龙庙1号巢育雏期内,金翅雀雏鸟的体重、体长、嘴峰、尾长、跗ue017、翼长等指标(平均表)见表1。根据表1的数据,应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金翅雀的雏鸟体重、体长及有关器官生长量与时间的回归方程(表2)。由表2可以看到,金翅雀体重、体长、嘴峰、跗ue017生长量与时间(d)的回归方程皆为线形方程,而且p<0.001。这表明随着时间增加,金翅雀体重、体长、嘴峰、跗ue017也在不断增长,但它们的增长速率(回归方程的斜率)有明显差异,其中体长的增长速率最大(4.554),嘴峰增长速率最小(0.670)。尾长、翼长生长量与时间的回归方程为幂函数形式,但尾长的增长速率要高于翼长。3.6幼鸟的能力可证离巢雏鸟并不能独立生活,而是进入幼鸟巢外锻炼阶段。起初幼鸟仅能在巢区附近活动,学习适应生存的各种技能,如飞翔、捕食等。由于跗ue017、爪等发育尚不完全,雏鸟在灌木或树枝并不能牢固抓紧,有时会掉到地上。此时,最易遭到天敌的攻击,因此刚离巢的雏鸟遭天敌捕食等危害的可能性较大。离巢3d后,幼鸟便可在6m高的林中自由飞翔。6d后幼鸟远离巢区,开始独立觅食,不需亲鸟喂食,至此巢外育雏期结束。3.7繁殖效率金翅雀的有关繁殖参数见表3。从表3可以看到,在各类破坏因素中,人为因素对金翅雀繁殖构成的威胁最大。3.8金翅雀virus对5只成鸟进行解剖,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