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的正常心理及其教育调适_第1页
论学生的正常心理及其教育调适_第2页
论学生的正常心理及其教育调适_第3页
论学生的正常心理及其教育调适_第4页
论学生的正常心理及其教育调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学生的正常心理及其教育调适

青年学生频繁出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隐藏或明显包括我们忽视的教育偏见。换句话说,我们特别关注的是鼓励学生追求卓越发展和更好发展,增强各种有竞争意识的思想教育。但他们没有用清晰的意识同时教育学生在自己的成长环境和当前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培养正常心理的环境。尤其是在种种心理重压下,平常心理的欠缺或失衡,极容易导致心理疾患的产生,以至于演变成行为异常。所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纠正这种教育偏失,引导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持正常之心,把握人生追求的状态首先,必须指出的是,我们鼓励学生向卓越发展、向优秀发展,并为此强化着种种充满竞争意识的思想教育,这是完全正确的;只是如果我们同时欠缺了平常心理的教育和养成,就会因为教育的偏失,使其中的某些人在其他因素的影响之下,形成心理和行为的偏失,不仅有可能使自身失去向卓越发展的机会,而且还有可能造成比较严重的个人伤害与连带伤害。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成为能够优质地生活的人;要使学生成为能够向卓越发展、成为优质地生活的人,我以为还应该让他们成为有着平常心理的人。我所说的平常心理,亦即平常心态,当然不是无所事事、不求进取的平庸心态,而是指在积极进取的人生之中,同时具有通达的观念、宽广的胸怀、平静的心情,并能够以之面对人生中的压力、逆境以及种种的不如意。所谓通达的观念,不是取消是非原则与善恶判断,而是以智慧的头脑思考人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有理智的处理思路;所谓宽广的胸怀,当然是指有气量,能包容,不偏执于一己之私,不拘泥于一孔之见;所谓平静的心情,不是淡化或排斥生命的激情,而是能够以平心静气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问题。这些是非常重要的,但又正是我们的教育中没有被重视的缺陷。虽然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具有远大理想、奋斗精神、竞争意识等等,但是,如果没有平常之心,这一切不仅会失去重要的心理基础,而且还会因为人生的不遂人意而出现心理失衡,使他们有可能远离人生的目标。这是因为平常之心的力量才是最巨大和最持久的,它对每一个人以及整个社会都有重要意义。其一,秉持平常心理,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理想的目标。在我们的思想教育中,理想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主题;现在大学中又流行人生规划,并在教育中强化着如何实现人生规划的意识养成与选择技巧。但是,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理想的目标,在积极进取、奋发追求之中,又必须以平常之心处之。在这里,所谓平常之心,具体说就是要取消过分明显的功名利益的欲望,不计较在奋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得失,平心静气地去做,不以实现理想为目的,却一步一步地自然接近目标。假如有一天你真的成功了,你达到了人生辉煌的目标,也不必要为之过分的自喜,仍以平常之心待之,这才是人生最好的境界。人生的远大理想,往往是与权力、财富、地位、贡献等方面的高级目标相联系的,这没有错。但是,现实中只有少数人可能达到比较高级的目标,多数人必然要生活在一般状态之中。那么,对于多数人来说,就必须以平常的心态面对自己平常的生活,在平常之中品尝短暂人生的所有乐趣和意义。在这里,我们应该特别心仪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只有不以外物为悲喜,不以一己的得失为悲喜,在为人做事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地去做自己想做的或必做的事情,这个过程本身就具备了非常充实的生命意义,我们所追求的高远的理想目标也许才能更好地实现。其二,秉持平常心理,能理性地调适青年人在逆境之中、在压力之下的心理难堪。现在的青年大学生容易遇到的人生问题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1)家庭困难学生求学期间的经济压力;(2)即将毕业的学生求职期间的就业压力;(3)人际关系处理不好时的情绪压力;(4)男女情感遭遇挫折和失落时的感情困惑;(5)学业不顺利时的学业压力。当这些问题降临到有些人头上的时候,如果内在与外在的刺激过于强烈,又得不到有效的调适,就容易出现心理难堪,乃至于演变成不良的伤害行为。如果我们能秉持平常心理,对人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区别和差异予以通达的理解,压力就能够减轻,难堪也会得以化解。如果不以平常之心待之,就有可能放大我们遇到的困难,执泥于我们所遇到的不平,或沉陷于生活为我们埋设的泥潭,得不到自我解脱与自我救拔,后果当然会不容乐观。其三,秉持平常心理可以更大限度地实现人际和谐,使我们在包容之中给所有人留下广阔的生存空间。大学期间又是培养人际交流能力、磨练待人处世素养的重要时期,而当许多青年人组成一个个形式不同的“集体”的时候,利益的冲突、性格的碰撞、生存的竞争等等,又可能在人际交往中形成诸多的障碍,能够越过障碍的,有可能获得人际交往的主动权,优游于其间,既不伤害别人,自己也不被伤害;不能越过障碍的人,则有可能既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曾经发生的许多相关的案件,都说明了这一问题。那么,如果我们能够秉持平常心理,以宽广的胸怀包容差别、包容他人,就能够化解种种人际的矛盾与冲突,最大限度地实现人际和谐。这不仅是关系到个人发展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我们民族发展中所需要的精神的问题。一个民族要想得到优质的发展,不仅需要高度的社会秩序的文明,而且需要非常自觉的心理世界的文明。而在个人身上形成宽宏大量、善于包容的心理,并且逐渐使之成为一种民族共同的平常心理则非常重要。民族精神的博大,不仅在于它的强悍与进取,更在于它的宽宏与包容。在学校期间,如果我们秉持了这样的平常心理,可以更好地完成学业,更好地形成应有的教养;走向社会之后,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也能在这种心态中,更好地与人、与社会相处,使我们行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的时候,即如是摩肩接踵,也会减少不必要的冲突,使自己和他人都能有广阔的行走空间。其四,秉持平常心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的创造价值。我们现在一直在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在教育过程中设计了诸多的相关教育环节,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人生创造价值的实现,在非平常心态之下,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尤其是当我们的成功观念被扭曲的时候,我们带着功利之心、侥幸之心、浮躁之心等等非平常心理去从事所谓的创造的时候,更难得到理想的结果。只有在平常心态之下,我们才可能养成真正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的创造价值。其五,秉持平常之心,能真正体味到人生的意义。从一个角度来说,人生是一个奋进的过程,一个充满坎坷挫折又要不断战胜坎坷挫折的过程,所以,人生难以秉持平常之心。尤其是有许多的历史名人,他们的人生似乎充满了慷慨激烈、壮怀赴死或遭际不顺、不平则鸣的传奇式色彩,他们似乎具有超出于我们一般人的超常心理。但其实并非如此,有许多壮怀激烈的英雄或不平则鸣的文人,正因为有了对人生的一种平常之心,所以才能在国家危难之际、在个人困厄之时,以生命付之,以血肉之躯付之。如果没有平常之心,而是沉陷于心理的困境或情绪的泥潭之中,断难做出那种可歌可泣乃至感天地泣鬼神的事迹。而对于一般人来说,面对人生更需要有一种平常之心,去体味人生的点滴意义,去享受人生的真正趣味。为什么呢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天生于人,必然会存在种种的差异,必然赋予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性情才能,赋予不同的命运。而人只有理解了这些差异与不同,并能透彻地认识它、平心静气地对待它,才能在自己的命运过程中享受到最大的人生趣味。平常心理就是一种平静心理,就是一种以智慧之心对待不同人生命运的心理。我们在平常之心中,在静心之间,体味人生的天赋丰富,享受天生为人的一切意味,人生不论怎样,我们都会深深地以自己生而为人而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自然、感恩自己周围所有的人们。在这里,我们有必要特别关注当今学生中频频出现的自杀现象。不管青年学生的自杀有多少具体的原因,但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即都有着内在因素与外在刺激下的心理失常,多是非平常心理所导致。他们或者执泥于自己所受到的人生不平“待遇”,或者愤怨于他人与社会未能给予自己的厚待,或者沉溺于自己为自己所设定的情绪泥潭难以自拔,故尔作出戕害自己生命的不智之举,这都与缺乏一颗平常之心密切相关。如果能够秉持平常之心,我想,人间便会减少许多这样的悲剧。所以说,平常心理不仅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特别的生命价值,而且对于我们相依为命的群体亦有着非凡的意义。二、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要讨论平常心理,自然要涉及到与之相反的非平常心理。非平常心理,则是在压力和逆境之中,在人生不如意的状态中,不能以平静的心情对待之,不能以通达的观念认识之,亦不能以宽广的胸怀容纳之,从而表现为愤怒、怨恨、焦灼、沮丧、悲观、抑郁等等心态。为什么在青年大学生中会出现较多的非平常心理,探究其原因,对于我们纠正教育中的偏失、教育和养成正确的平常心理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至少应意识到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某些青年人人格的欠缺,是形成非平常心理的重要内在原因。人格的差异是普遍和永恒的事实,在同样的生存条件下,非平常心理自然会比较多地出现在有人格缺陷的人身上,这不必多论。问题是,80年代以后的青年一代,由于生活条件、文化环境的特殊性,极容易使人格中的缺陷受到刺激,并在为人处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甚至是致命的影响作用。这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其二,过早被意识到与被夸张的生存压力,是形成非平常心理的首要的外在原因。生存压力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但是,近三十年来,社会各方面自觉不自觉地将生存压力的意识过早地强加在了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身上。几乎从小学生开始,就要考虑升学和升什么样的学校的问题,到了初中、高中、大学,再加上就业与生存的困难,这种压力愈来愈大,逐渐成为一种被渲染、被夸张的生存压力。于是,很多青年人过早地失去了无忧无虑的人生岁月,在人生起始的阶段里,就似乎饱经了世事的沧桑。对于人格有缺陷的人来说,就极容易在压力之下失去平常心理,失去平心静气地面对人生的从容,问题自然会接踵而至。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学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其三,文化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刺激,也是形成非平常心理的重要外在因素。这里所说的文化环境中的不良因素,是一个我们都已经意识到,但还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的问题。比如,在现代传媒功能泛滥的时代,伴随着种种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目的的驱动,环绕着我们的种种文化活动整个呈现出狂躁不安的气息,像世俗化的娱乐节目、蛊惑性的选秀竞争、内容粗俗的电视电影、缺乏高贵精神与审美价值的流行读物,乃至于电子游戏、网络消遣等等,都将狂躁不安或倾向不良的信息元素铺天盖地地灌输给当今的青年人。青年人不仅很难有拒绝“欣赏”的可能,而且很容易形成缺少理智的痴迷追随。于是,心灵中自然也就增加了狂躁不安的成分,增加了其他非理智的驱动可能,也就容易在处于人生不如意状态的时候,形成非平常心理,乃至于激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其四,学校教育在精神引导方面的偏颇,是形成非平常心理的又一重要原因。这是说,我们当今的教育虽然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灵塑造、精神培养,但是,被忽略了的巨大偏颇,是我们从小学时代一直到大学时期,强化的多是伴随着浓郁的政治理想意味的精神教育,我们总是在一些宏大目标的导引下设定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导向,这本身并没有错。但问题在于,我们因此忽略了如何培育学生作为一个正常的人的平常之心,忽略了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从小就能从容地面对人生压力的人。或者说,不论是我们所设定的精神目标,还是我们在这样的目标导引下所进行的思想教育,都缺乏让学生静下心来逐渐地养成宽厚宏大的精神品质的东西。其结果,既可能是我们的教育因为反复的相同刺激而产生接受的疲惫,也可能是因为无法开释现实人生的困惑而导致逆反心理,走入无法自拔的精神困境。其五,生理旺盛期的心理冲动与容易失控,是形成非平常心理的又一原因。青年时期是生理发育的旺盛期,也是血气方刚容易冲动亦容易失控的时期。热血沸腾、情绪亢奋、精力充沛等等,都是青年人宝贵的财富,是生命活力的重要体现。每一个人都会走过这个容易冲动亦容易失控的岁月。但是,这样一种生理的特点,既可以驱使人奋发进取,亦可能驱使人心绪紊乱。有定力的人,在人生不如意的时候,可能恒久地坚持;缺乏定力的人,则容易出现心理的失衡,出现种种非平常心理。这几方面的原因都是明显存在着的。而认真深入地对其进行反思,科学地进行相应的心理教育与精神教育,对于我们真正培育优秀的人才,培养众多的能够更为优质地生活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三、大学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既然平常心理对于个体和社会都有着特别的意义,我们也认识到非平常心理的形成原因,那么,在大学教育——这个人生教育的重要阶段,平常心理的教育与养成就理应成为我们教育的重要主题。而平常心理的教育与养成,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在思想品德教育或心理教育课程中设置一个专门的主题,进行相关方面的理论解说与事实分析,而是要在我们的整个教育中同时体现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智慧、体现一种做人的态度,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进取的精神、宽广的胸怀、通达的意识,养成一种强有力的心理能量。要做好这方面的教育,要促使我们的青年学生养成良好的平常心理,又涉及到若干方面的问题。其一,我们必须强化整体教育中的智慧教育,把真正的人生智慧传授给青年学生,并启发他们用自己的头脑生发出更优质的人生智慧,进而达到人生心理的最高境界。毫无疑问,大学教育的整体内涵是要养学生以德、授学生以智,是在知识教育的总体框架中,尽可能地开发学生的心理智慧。因而,不论是何种专业、何种学科的知识,都有开发心理智慧的功能和作用。但是,我们的知识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中又都欠缺建立在丰富的人生哲学思想基础上的心理教育。也就是说,我们没有特别注意到,怎么样教育学生以真正科学的态度和智慧的头脑去思考人生面临的问题,我们只强调了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意味的思想教育。比如说,古今中外的著名哲学家,对于人生都有着角度不同的透彻理解,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丰富资源,但是,我们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把这些丰富的思想资源引入到我们的思想教育内涵之中,这无疑是巨大的缺憾。如果我们更多地注意到类似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虚静”的观念、“自然”的观念等等,并把它们与认识人生和社会结合起来,那对于学生形成平常心理、形成宽厚广博的精神世界都会有很好的作用。其二,我们应该提高学生的文化鉴别力,引导青年学生的文化心理走向,化解不良文化因素所形成的负面影响。我们承认,不同时代、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对于文化的接受可以有着不同的爱好选择,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上一代人的文化偏爱加注到下一代人的身上。从这个意义来说,今天的青年学生对媒体文化的偏爱有其必然的合理性。但是,正像我们当年也走过文化迷惘的年代一样,今天的青年学生其实也往往处于文化的迷惘之中。对时尚文化的追求,往往使他们减少了文化选择的理智,变成盲目的文化追随,进而影响心理的平衡发育和健康成长。那么担负着大学教育之责任的教育者,就应该在具备了反思历史与文化的可能的时候,对仍然处于文化迷惘之中的青年学生施以有价值的教育,帮助他们提高文化的鉴别力,以化解不良文化因素的负面影响所可能形成的非平常心理。在这里有必要指出,文化环境中所裹挟的种种不良因素与青年学生非平常心理的形成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我们的直觉可以感受得到的,也是许多已经发生的极端事件所证实了的。然而,它仍然在以合理的方式长驱直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大学教育则应该有着清醒的意识,去努力化解其所形成的负面影响,使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成为真正的精神智者和人生智者。其三,我们应该尽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