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历史文化地基的更新从《金陵五题》到金陵四十八景兼论古代文学对南京历史文化地标的形塑作用_第1页
南京历史文化地基的更新从《金陵五题》到金陵四十八景兼论古代文学对南京历史文化地标的形塑作用_第2页
南京历史文化地基的更新从《金陵五题》到金陵四十八景兼论古代文学对南京历史文化地标的形塑作用_第3页
南京历史文化地基的更新从《金陵五题》到金陵四十八景兼论古代文学对南京历史文化地标的形塑作用_第4页
南京历史文化地基的更新从《金陵五题》到金陵四十八景兼论古代文学对南京历史文化地标的形塑作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历史文化地基的更新从《金陵五题》到金陵四十八景兼论古代文学对南京历史文化地标的形塑作用

一、标识性和文化性无论是中西,无论是古今,每个城市都有一些“标志”。这里所谓“地标”,是指具有某种标志性和识别性(简称标识性)的地点。这些地标,有的是自然地理意义上的,指的是某些自然形成的、并具有鲜明特征的山川地貌,其标识性可以说是先天的、自然的。有的则是人文地理意义上的,指的是人类所建造的各种具有礼仪性、纪念性或实用性的建筑或设施等,其标识性可以说是后天的、人工的。实际上,自然界中某一处山川地貌之所以具有某种标识性,并据此形成为某一地域的地标,往往也是出于人类的功能选择或意义附益,换句话说,是人类活动及与其相关的空间因素赋予该地以标识性意义。一个地点因为是某一或某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而具有历史的意义,又因为其历史意义而引起人们持续的关注,从而使其具有标识性。即使在现代化城市中,那些建在城市中心的显要位置、兼具观赏和实用功能的高楼大厦,比如美国纽约的世贸大厦、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双子塔楼,也不单纯是建筑或地点本身。它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大都市的地标,正有赖于人们利用各种媒介、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的宣传推介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形成的集体认同。从文化角度来说,当这些地标确定了在城市空间网络上的可识别性,实现了这样一种标志功能,它们也就同时开始附益和积累不同层面的文化意义。另一方面,具有不同文化意义的各类建筑设施或景观,又都离不开自然地理环境。事实上,它们往往依托自然环境而构成自身的景观,并形成自身的特点。前者强调的是标识性中的历史文化因素,后者强调的是其中的地理因素,这两个方面虽有区别,但实质上是相互联系、彼此依存的。如果称前者为人文景观,称后者为自然形胜,那么应该说,自然形胜之中包括人文的因素,而人文景观中也富有自然的属性。由于本文的论题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历史文化范畴,本文强调地标的历史性和文化性,本文所谓地标实质上是历史文化地标(historicandculturallandmark),亦即具有文化和历史标识性的地点。中国城市历史悠久,不乏这一类文化地标。在中国古典文献中,人们往往用“形胜”、“名胜”、“胜地”、“胜迹”、“古迹”、“景”等词语来称述这些地标。细分起来,这些地标又有不同类别,如有的学者将其分为山川、城阙、坊巷、苑园、台榭、桥渡、刹宇、祠庙、宅墓,等等。1正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经感叹过的,“胜迹不常”,这些地标有的在岁月淘洗中逐渐褪色,有的在风吹雨打中残破不堪,有的甚至沧海桑田,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遗迹,例如“六朝陵阙,踪迹销磨,侯王君公,宅墓沦泯,指点迷茫,氏爵疑似”,2不仅难以寻访遗迹,甚至连其具体位置都难以确定。然而,地标或“胜迹”在地理和文化版图上所具有的标识性和吸引力,并不必定随时间而磨灭。相反,尽管时移世异,它们仍然是后人在现实世界和心理空间经常寻访的目标。在后人的心中,那些“迷茫”“疑似”的故址遗迹仍然被时时回想,被深深刻划,被牢牢铭记。在历代骚人墨客的题写和咏叹中,其所具有的文化标识性一遍又一遍地得到确认。“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3一次登临,就是一次确认。古代文学作品对这些江山胜迹反复而生动的叙说,是一种具有奇迹般力量的文本,足以使这些残缺者“破镜重圆”,使消失的遗迹重见人间。后代人以前代文本为依据,修葺、重修或扩建各地各类名胜遗迹,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里只想强调一点:对这些文化地标而言,文学叙述是可以再生利用的绿色人文资源,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本。二、所品题的地理位置、创作对象及其范围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拥有一系列令人骄傲的文化地标。几乎每一个地标背后,都有层出不穷的文学叙述作为其历史背景与意义支撑。实际上,层累叠加的文学书写正是一个文化地标得到确认的条件。例如,摄山栖霞寺能够成为南京的一个文化地标,固然与《南齐书》与《南史》本传中所记明僧绍生平轶事分不开,但与名闻遐迩的唐高宗《明徵君碑》、江总《栖霞寺碑》以及南朝以来众多诗人对栖霞寺的吟咏品题更是密切攸关。唐高宗、江总等人的碑文皆采用骈体形式,文采斐然,其体裁立意又具有明显的历史纪念性;《南齐书》和《南史》等史传出于史臣之手,意在叙史传人,但其中载录遗闻轶事,亦显然用文学叙述的笔法,应该看作文学叙述的一种。要之,史传与诗文两端,名僧、名寺、名文、名山四者,彼此相辅相成,才造就了栖霞山和栖霞寺今天的声名和地位。4再如,中唐诗人刘禹锡写过一组脍炙人口的吟咏南京名胜的诗,总题《金陵五题》,包括石头城、乌衣巷、台城、生公讲堂、江令宅五篇。在他心目中,这五个地点无疑是金陵(南京)的文化地标,足以作为六朝南京的代表。而在刘禹锡那个时代,六朝差不多就是南京历史文化的全部,六朝南京可以说即是南京历史文化的化身。据刘禹锡本人在《金陵五题引》中交代,他创作这组诗之前,“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尔生思,然有得”。5这个“客”是谁,“客”所作的《金陵五题》究竟品题了哪几个地点,是否与刘禹锡相同,这些问题现在都无法给予明确的问答,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刘禹锡这组诗中所品题的五个地点,不仅为唐代人所特别关注,也为后代人所持续关注。仅以石头城为例,不仅张祜、李群玉、罗邺、陈贶等唐代诗人写过以此为题的诗篇,6其他唐代诗人在涉及江宁(或金陵、上元)的诗篇中,也经常提到石头城,例如韩■《送客之江宁》就有这样四句:“朱雀桥边看淮水,乌衣巷里问王家。”“楚云朝下石头城,江燕双飞瓦棺寺。”7这四句涉及多个南京历史遗迹,其中石头城、乌衣巷两处就是刘禹锡的诗题,而且,韩■诗以“朱雀桥”与“乌衣巷”构成对句,一方面显示了刘禹锡诗句对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对刘禹锡选择南京历史文化地标的标准的认同。8显然,刘禹锡对南京历史文化地标的选择是有自己的一套标准的,虽然他并没有明言。石头城、乌衣巷、台城、生公讲堂、江令宅这五个地点,涉及城阙、坊巷、刹宇、宅墓等不同类别,而最后殊途同归,共同指向南京的六朝史。六朝往昔的繁华与骄傲,与眼前破败的城市景象,强烈的对比引发了诗人的咏叹。“五题”实际上是五个核心点,由中心点向外发散,还可以联系到更多的地点,包括诗中明确提到的秦淮河、朱雀桥、王谢华堂、结绮阁、临春阁,以及暗寓于字里行间的六朝宫殿、雨花台等。积零为整、先分后合的组诗结构,从中心向外发散的文本形式,使《金陵五题》成为对南京历史文化地标的一种论述体系,虽然规模不大,但却用笔集中,选点精确,其中对于“地”的特别重视,更有不容小觑的意义。从某个特定角度来说,《金陵五题》也可以说是刘禹锡所选定、所品题的“金陵五景”。以往论者多称刘禹锡是唐代咏史大家,实际上,刘禹锡所作除《咏史》二首外,其他作品都属于怀古诗一类,包括《金陵五题》、《蜀先主庙》、《观八阵图》、《西塞山怀古》、《台城怀古》、《金陵怀古》等。与咏史诗相比,怀古诗一般以重要的历史遗迹为中心,其所吟怀的对象往往是历史文化地标。从形貌上来看,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似乎与《金陵五题》颇为相似,可以说是后者的先驱。但是,在杜甫这一组诗中,“地”并不占据核心位置,杜甫既没有为五首诗分别命题,也没有以地为线索,贯串这一组诗。事实上,这一点不大可能做到,因为这五首名为组诗,但其实笔法颇有不同,“有全首咏怀的,有单咏古迹的,也有借古咏怀的”,9这与《金陵五题》全以胜迹为中心、围绕其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描写、生发、咏叹的笔法明显异趣。也就是说,在《金题五题》中,那些具有文化意味的“地”不仅成功地自我突显,成为历史文化地标,而且彼此映衬,内外生发,成为对南京历史文化地标的一套系统论述。唐代是一个诗歌的盛世,也是一个文学的盛世,最适合唐人咏怀的非六朝古迹莫属,而金陵又是六朝都城。在唐代文学对“地”的论述中,金陵怀古占有极其显著的位置,此事众所周知。本文之所以选择有关金陵的文学叙述为个案,探讨古代文学叙述与城市历史文化地标之关系,并试图以地标为中心,解析文学创作与城市地理的相互定义,其原因与根据亦在于此。多年以前,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StephenOwen)教授曾经写过一篇论文,题为《地:金陵怀古》,实际上已经触及这一问题,10虽然他在论文中并没有提出城市历史文化地标这样的说法。他不是从金陵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地图上来观察城中各“地”,而是取一种更为宏观的视野,从中国的历史文化地图上来观察金陵一地,也可以说,他是将金陵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地标来研味的。在整张中国历史文化地图中,像南京这样具有丰厚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城市,完全可以成为一种更宏观意义上的地标。总之,与咏史诗相比,怀古诗更突出“地”的因素,其命题立意也多以“地”为核心。值得注意的是,在刘禹锡之前,“地”的因素及作用在怀古组诗的命题立意中还不够突出。初唐诗人陈子昂《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组诗包括《轩辕台》、《燕昭王》、《乐生》、《燕太子》、《田光先生》、《邹子》、《郭隗》等七首,除了第一首以地标目之外,其余六首皆以人标目。11又如储光羲《临江亭五咏》,虽然其序中自称“怀古五篇,为咏临江亭,得其胜概,寄以兴言”,其诗并未分题标目,写法上也是咏史的路数,并不以地为中心。12至于旧传李白《姑熟十咏》,虽然清人王琦将此诗归为“怀古”之类,13十首亦各以地命名,但其主旨实在写景,不在“咏怀古迹”,更何况宋人已经怀疑这组诗出自李赤之手,非李白所作,故可以置而不论。14吴筠《览古十四首》虽然号称“览古”,却没有一篇落实到任何地点上来,实际是咏史之制。15中晚唐以降,咏史诗大盛,咏史组诗勃兴,动辄数十首乃至上百首。这些组诗各首分别标题,或者以人为题,如周昙《咏史诗》,16或者以地为题,如胡曾《咏史诗》,17或者杂用人、地、事物为题,如孙玄晏《咏史诗》七十五首。18总的来看,“地”在晚唐咏史组诗中的地位显著突显并提升,其间,刘禹锡《金陵五题》的重要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孙玄晏《咏史诗》所咏皆六朝史事,故亦称《六朝咏史诗》,其中所咏如乌衣巷、结绮阁、临春阁、望仙阁、淮水、江令宅等,都是南京的六朝胜迹,与《金陵五题》可以后先呼应。但是,这组诗毕竟通咏六代,自然不能限于南京一地,所以,其关注南京历史遗迹的集中程度不及南唐诗人朱存的《金陵览古诗》。《金陵览古诗》原有二百首,遗憾的是,这一组诗如今已经散佚不全,从现存篇目如《后湖》、《北渠》、《秦淮》、《东山》、《新亭》、《天阙山》、《石头城》、《乌衣巷》、《段石岗》、《阿育王塔》、《半阳湖》、《潮沟》、《直渎》、《运渎》、《凤凰台》等来看,19可以确定所咏都是南京的历史遗迹,并且都以“地”命题。作为金陵人氏,作为建都南京的偏安政权南唐的臣民,朱存选择金陵诸多历史文化地标作系列吟赏,是很可以理解的。这些地标至少在南唐时代还有迹可寻,这些诗在宋代也还颇多流传,《六朝事迹编类》以及《景定建康志》等地方志乘多有引录,虽然其中有一些篇章被系于宋人杨备名下,一时无法判断。20至少从现存文献来看,作为文学论述的一种,这组怀古组诗,至宋代已经被正式纳入官方话语和地理书写体系之中,成功实现了对历史文化地标的定义。其后,南宋诗人曾极颇具规模的组诗《金陵百咏》,可以说是《金陵览古诗》的嗣响。《金陵百咏》亦以胜迹为标题,由一百首七绝组成,每首诗前几乎都有一节散体文字,对该地作简明扼要的历史地理叙述,诗句则围绕“地”抒发感慨,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金陵百咏》面世伊始,同时代的祝穆《方舆胜览》和周应合《景定建康志》二书便加以引述,可见地理书对于文学论述的采用不仅是相当普遍的、大量的,而且是积极而及时的。21三、品目源流上的中国树立无论是二百首的《金陵览古诗》,还是一百篇的《金陵百咏》,罗列遗迹洋洋大观,详则详矣,但都未免流于繁博,对于探古访胜者来说,既不易提纲挈领,一览而尽,其作为历史文化地标的标识性也大大减弱。时过境迁,宋人诗中所咏很多遗迹,到明代已无踪迹可寻。况且,每一时代人们都有必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城市的历史文化重新整理,删繁就简,重新定义。明代万历前后,在南京本地文人中,兴起了一股精选胜景重新品题的风气。先是,盛时泰以祈泽寺龙泉、天宁寺流水、玉泉观松林、龙泉庵石壁、云居寺古松、朝真观桧径、宫氏泉大竹、虎洞庵奇石、天印山龙池、东山寺蔷薇为题,分别吟咏。此十题较侧重于自然风景,亦被人称为“十景”。22接着,余孟麟又选中生平游览南京名胜二十处,包括钟山、牛首山、梅花水、燕子矶、灵谷寺、凤凰台、桃叶渡、雨花台、方山、落星冈、献花岩、莫愁湖、清凉寺、虎洞、长干里、东山、治城、栖霞寺、青溪、达摩洞,各为赋诗题咏,合成“二十景”,焦、朱之蕃、顾起元等人迭相唱和,这些诗作后来合为一集,题名《雅游篇》。值得一提的是,余孟麟是万历二年(1574)榜眼,焦是万历十七年(1589)状元,朱之蕃是万历二十三年(1595)状元,顾起元是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探花。这些人都是当时南京的文化名流,怀着对南都和桑梓的挚爱之情,品题名胜,他们的唱和传为一时佳话。23从“十景”到“二十景”,数目扩大了,但命题思路仍旧延续《金陵五题》,以地命篇,在地名上并不作更多修饰。其后,朱之蕃又将金陵二十景扩充为四十景,“景各为图,图各为记,记各为诗”,24在生动形象的形容描摹之外,附以更直接诉诸感官的图画表现,图文配合,既强化了胜景的视觉效果,也突显了这些经过精心选择的地标的历史文化意义。由于未见过朱之蕃的《金陵四十景图考诗咏》,不知道其具体名目,也不能确定其是否即清康熙时人宫梦仁所撰《读书纪数略》卷十二中所记的“金陵四十景”:25钟阜晴云、鸡笼璇衡、白鹭春潮、凤台秋月、龙江夜雨、清凉远眺、石城霁雪、达磨灵洞、杏村问酒、冶城琳宫、青溪柳岸、灵谷深松、长桥艳赏、天界禅关、秦淮箫管、报恩塔光、祈泽龙池、天阙晨钟、幕府仙台、栖霞佛岭、永济江声、天印樵歌、莫愁旷览、狮山雄峙、赤石垂纶、谢墩清兴、燕矶陵风、长干列刹、后湖莲舫、神乐仙侣、虎洞云光、嘉善石壁、东山棋墅、花岩星槎、桃叶古渡、凭虚听雨、三宿题名、雨花游屐、落星帆影、祖堂佛迹。朱之蕃是明末人,宫梦仁是清初人,两者时代相去不远,即使不完全相同,推测彼此之间也应该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同时还需要指出一点,“二十景”和“四十景”的命题风格虽然不同,但除了梅花水和方山两处,“二十景”所涉及的名胜已经全部涵盖在“四十景”之中。试作对比如下:钟山——钟阜晴云牛首山——祖堂佛迹、天阙晨钟燕子矶——燕矶陵风灵谷寺——灵谷深松凤凰台——凤台秋月桃叶渡——桃叶古渡雨花台——雨花游屐落星冈——落星帆影献花岩——花岩星槎莫愁湖——莫愁旷览清凉寺——清凉远眺虎洞——虎洞云光长干里——长干列刹东山——东山棋墅治城——冶城琳宫栖霞寺——栖霞佛岭青溪——青溪柳岸达摩洞——达磨灵洞与前者简单的两字或三字地名相比,后者的四字词组没有照搬地名,而是试图重新品目,给予画龙点睛的点评,具有更强的形象性和描述性。除讲究字面色泽之外,大多数四字词组还讲究声调,以两字为一组前后平仄谐调。这是文学叙述介入地理书写的重要表现。清代以来,各地包括各种园林中十景、二十景、四十景之类的命题,大多使用这种命题方式,说明这一方式为中国人所喜闻乐见,也体现了它的生命力。“金陵四十景”已见于《康熙江宁府志》,说明到康熙时,这一个富有文学意味的品题与评价体系已经相对稳定下来了。如果说“金陵四十景”主要体现了明人对南都历史文化地标的确定和品评,那么,“金陵四十八景”则主要体现了清人对这种品评体系的改写。“金陵四十八景”之说大约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莫愁烟雨、祈泽池深、雨花说法、天界招提、凭虚远眺、永济江流、燕矶夕照、狮岭雄观、石城霁雪、钟阜晴云、龙江夜雨、牛首烟岚、珍珠浪涌、北湖烟柳、东山秋月、虎洞明曦、冶城西峙、赤石片矶、清凉问佛、嘉善闻经、杏村沽酒、桃渡临流、青溪九曲、凤凰三山、达摩古洞、甘露佳亭、长干故里、鹭洲二水、化龙丽地、来燕名堂、楼怀孙楚、台想昭明、长桥选妓、三宿名崖、祖堂振锡、幕府登高、报恩寺塔、神乐仙都、鸡笼云树、灵谷深松、秦淮渔唱、天印樵歌、商飚别馆、谢公古墩、献花清兴、木末风高、栖霞胜境、星岗落石正如“金陵四十景”是以“二十景”为基础一样,“金陵四十八景”是以“四十景”为蓝本添补而成的。其中,完全相同的名胜有石城霁雪、钟阜晴云、龙江夜雨、灵谷深松、天印樵歌等五处,基本相同的有永济江声(永济江流)、三宿题名(三宿名崖)、桃叶古渡(桃渡临流)等三处;胜迹相同而品题稍有不同的有东山棋墅(东山秋月)、花岩星槎(献花清兴)、长桥艳赏(长桥选妓)等三处。新增加的只有珍珠浪涌、化龙丽地、商飙别馆、木末风高、甘露佳亭、楼怀孙楚、台想昭明、来燕名堂八个名胜,大多与六朝历史文化相关。“金陵四十八景”创自何人,现在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在其流传过程中,很多人参与了改写和增饰,其图其文都有不同的版本,上文所引是根据清人徐虎所绘《金陵四十八景》图册。26而清末民初南京六合诗人张通之《金陵四十八景题咏》中所提到的四十八景名目,则与此小有异同。27《金陵四十八景》图册每幅上各有简短题记,简述名胜的来历,文字雅洁可诵。很显然,金陵四十八景是以金陵名胜为线索,对这座城市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作的一种系统整理。从“十景”、“二十景”、“四十景”到“四十八景”,运用这种特殊的命名思路,有意识地对诸多历史文化地标进行组织、编排、描述、美化,透过文学的锦心绣口和绵密针线,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被编织、建构成一套有序的符号系统。城市历史发展的足迹及其文化传统的形成,都可以从中追索出相应的踪迹。四、诗酒风流组的结构“金陵四十八景”就是四十八个历史文化地标。每一个历史文化地标都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内涵,按照各个地标所具有的内涵特质,我们不妨将金陵四十八景进一步细分为若干组。以下十八景皆与六朝文化相关,可以归入六朝文化组:莫愁烟雨、雨花说法、珍珠浪涌、北湖烟柳、东山秋月、虎洞明曦、冶城西峙、赤石片矶、桃渡临流、青溪九曲、凤凰三山、长干故里、楼怀孙楚、台想昭明、商飚别馆、谢公古墩、栖霞胜境、星岗落石。以下十四景皆与佛教文化有关,可以划为佛教文化组:祈泽池深、雨花说法、天界招提、永济江流、牛首烟岚、清凉问佛、嘉善闻经、达摩古洞、祖堂振锡、报恩寺塔、神乐仙都、灵谷深松、献花清兴、栖霞胜境。以下十四景与文人风雅生活相关,可以名为诗酒风流组:凭虚远眺、东山秋月、赤石片矶、杏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