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93b5f7f6286e6bbc96f8ce1daa3b4a9/493b5f7f6286e6bbc96f8ce1daa3b4a91.gif)
![关于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93b5f7f6286e6bbc96f8ce1daa3b4a9/493b5f7f6286e6bbc96f8ce1daa3b4a92.gif)
![关于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93b5f7f6286e6bbc96f8ce1daa3b4a9/493b5f7f6286e6bbc96f8ce1daa3b4a93.gif)
![关于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93b5f7f6286e6bbc96f8ce1daa3b4a9/493b5f7f6286e6bbc96f8ce1daa3b4a94.gif)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货币发行量与pi(总需求)和gdp(全球gdp)之间的不可避免关系。从理论方面有古典的货币数量理论(费雪)、新货币数量论(弗里德曼)都已经充分的论证了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同时西方国家的很多学者也对它们之间相关性做了很多实证研究,都证实了这种关系的存在。就我国而言西方的理论是否符合我们的实际呢?本文主要通过实证的数据分析(所有数据来源人民银行网站与统计年鉴)来说明其中的共性和特性。1.中国货币发行量与pi和gdp的关系的实证分析1.1经济增长的幅度相当大,是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或相对应有等比关系的情况下,各1979年到2005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运行对金融的依赖程度逐步加深,货币总量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日益明显。一般而言,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但又绝非存在着等比关系。在改革过程中,货币增长的幅度相当大而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是存在的。例如:1986年和1990年和2003年,虽然货币供给量增长率分别为23.3%、28.1%、20%,但经济增长率不高,至于对货币供给加以控制而经济增长仍然旺盛的情况也不罕见,例如2004年,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要贯彻适度紧缩意向的短暂时间。改革开放以来,货币供给量增长的幅度明显大于经济增长的幅度。1.2货币供应与价格变化之间的关系1.2.1物价上涨原因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个货币现象。当货币增加量超过了经济发展的正常需要量,在缺乏价格结构调整机制和回笼货币的有效手段以及完善的金融市场情况下,多余的货币经过一段时滞后,就会变为现实的购买力,引起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因此,物价上涨最直接的原因还是信贷过于扩张,货币供给超过经济增长。自1979年以来,货币供应量一直在增长,从而物价总水平也一直上升。历年货币供给的增长大大超过GDP的增长。在货币供给大幅度增加的当年或下一年,物价上涨率一般都比较高。例如:1988、1993、1995年是货币高投放的三年,过多的货币供给,导致CPI分别上涨18.5%、30%、15%。1.2.222002年:经济高速增长阶段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货币深化进程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3年,这是由农村改革引起的第一次货币深化进程。在这一阶段,由于发展经济的需要,货币供给增长较快,不同层次的货币供给量的年平均增长率较高,但由于中国的经济改革从农村起步,未涉及大范围的物价调整,仅以提高农产品价格为重点,旧的价格机制仍在发挥作用,以往积累的一些矛盾尚未暴露出来,使物价上涨表现不太明显,通货膨胀比较轻微,同时,在这一阶段,货币供给和物价指数上涨率的关系有如下特点:凡货币供给增长率超过年均增长率的年份,该年的物价指数上涨率一般都超过年均值。例如1980年,增长率超过年均值,其零售物价指数上涨率也超过其年均值。相反,凡货币供给增长率低于其年均值的年份,物价指数上涨率一般则低于其平均值。如1982年和1983年的情况就是如此。第二阶段,从1984~1989开始,这是以城市推进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次货币深化进程。在这一阶段,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步放开了物价管制,各种矛盾尤其是供求不平衡的矛盾逐步暴露出来,历年来多发的货币和产生的信用膨胀对市场起到了冲击作用,而相应的配套宏观调控措施又没跟上,特别是金融、财税改革滞后,使这一阶段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例如,第二阶段,两阶段的M2年均增长率非常接近,但第二阶段的零售物价指数的平均上涨率都与第一阶段相差甚远,为8.46%,高出第一阶段平均上涨率5.7个百分点,特别是零售物价指数在1985~1989年的五年间平均每年上升11.6,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之长是建国以来所没有的。同时,第一阶段中货币供给与物价指数上涨率之间的简单对应关系在第二阶段已不复存在,例如1984年,M2增长率均高出年均值13.29个百分点,而这一年的零售物价指数仅增长4.5%,低于其年均值。相反,1985年,M2增长率均低于年均值,但零售物价指数上涨率却高于其年均值。同样,1989年由于紧缩政策,M2供给量均大幅度下降,增长率为18.3%、大大低于各自年均值,而零售物价指数却大幅度上涨,超过年均值约10个百分点,这一年物价水平上升快于货币供应量增长。第三阶段,1990~96年,M2货币供给量保持高增长,但物价增长在各个年份有明显的不同。由于前几年货币发行量保持高增长,导致1993年的高通货膨胀,高达30%,而且其后两年也保持了惯性的增长,1995和1996年分别高达15.7%和8.2%。第四阶段,我国货币发行量保持了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但受世界经济的影响,我国经济总体来说进入了一个供大于求的状况,尽管货币发行量保持17.5%的年均水平但物价保持很低的增长率,有些年份还是负值。长期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保持货币和物价稳定。在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的不完善,货币供给往往不是由中央银行根据其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和最终目标主动地、独立地决定,而是受各种外界因素,特别是当时的经济环境和政策因素所制约,被动地、消极地决定,使货币供给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能力大大削弱,形成外力驱动的膨胀性(或收缩性)货币供给体制。上述实证分析表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货币供给增长率与物价变动率之间没有一个明显的模式,货币供给增加是物价上涨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它们之间的因果依存关系决非简单的正相关关系,而是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由于货币供给作为影响总需求的一个因素,传递在物价身上,要经过若干个中间环节,因此,我们首光要分析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所带来的可能需求增量是中间需求还是最终需求,是流动资金贷款派生的货币增加,还是固定资产投资贷款或消费信贷所派生的货币增加。对生产企业的购料贷款和商业企业的贷款与对基本建设贷款和技术改造贷款所产生的需求冲击是不一样的,只有最终需求才会对物价产生真正的压力。2.由财政供给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循环到周期内循环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经历了四个短周期,从1996年代进入第四个周期。前三个周期的年份依次为1979~1984年,1984~1989年,1989~1996年。与之相应,货币供给和物价水平也发生了周期性的波动。由于三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不同。三者波动周期在有些起止时间上不一致。一般而言,物价变动滞后经济增长和货币供给,时滞大约为一年左右。在80年代前期和中期,经济增长略领先于货币供给,两者到达高峰的时间几乎同步。进入80年后期,货币供给变动略领先于经济增长变动。在第三周期,货币供给在1993年达到高峰,GDP增长在1994年达到高峰。这种变化表明,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货币供给对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越来越重要。纵观我国改革27年经济发展的历史,经济增长、货币供给和物价变动的周期性循环有如下特点:每次通货膨胀发生的前一年或前期阶段,经济均处于相对繁荣和发展阶段。例如,1985年、1989年、1993年是零售物价上涨高峰年,通货膨胀严重时期,而1984年、1988年、1992年每年的GDP增长率均超过10%。周期性循环往往是从一个雄心勃勃的经济发展计划开始,通过财政赤字实现国民收入的超分配。它引起大规模投资,直接的刺激社会总需求,增加就业,工资总额随之上升,带动现金投放逐步增多。于是首先出现的是生产资料供不应求,然后传入消费资料市场,社会面临双重短缺局面。当供求矛盾加剧到一定程度时,政府被迫推出紧缩政策,通常的实施途径是贷款收缩。压缩基建规模,经济发展速度下降,货币流通速度明显下降。但总需求与总供给仍未平衡,最终导致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社会物价指数迅速上升,总供给和总需求慢慢恢复平衡。这时,经济体系中又开始酝酿出新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从而新一轮的周期循环开始。我们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有时因调控时机选择不当而出现失误。我们往往善于顺应经济周期,放松需求,松动银根,结果将经济很容易推到热区或过热区;当经济运行趋于冷区时,我们往往又往往顺应经济周期实行“急刹车”以及一系列的紧缩政策,抽紧银根,结果将经济很快推向过冷状态,影响经济增长。因此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选择不能用猛烈的“大动作”,而应平缓、柔性且保持一种长期较为稳定的货币政策,才能使经济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物价波动控制在最小限度。3.货币政策的总目标本文从实证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货币是重要的,向经济体系中注入适量的货币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形成和完善,货币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将有所减弱,而且货币注入过多,会导致物价水平更快地上升,对经济的负效应要强于正效应。这一结论的意义就在于进一步证明了货币政策的首先目标应是稳定物价的决策是科学明智的。只有稳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办事处知识产权专利实施许可与授权合同
- 家装项目监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办公室清洁与员工健康关怀合同
- 农产品销售居间合同委托书
- 有保证人借款合同
- 全新借钱的合同
- 制造业自动化技术指南
- 医院技术合作协议
- 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协议书
- 商标权转让合同
- 必修3《政治与法治》 选择题专练50题 含解析-备战2025年高考政治考试易错题(新高考专用)
- 二零二五版电商企业兼职财务顾问雇用协议3篇
- 课题申报参考:流视角下社区生活圈的适老化评价与空间优化研究-以沈阳市为例
- 深圳2024-2025学年度四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 《openEuler操作系统》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成都市高新区七年级上英语期末考试题(含答案)
- 17J008挡土墙(重力式、衡重式、悬臂式)图示图集
- 《中南大学模板》课件
-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英语试卷(含答案)
- T-CISA 402-2024 涂镀产品 切口腐蚀试验方法
- 后勤安全生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