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海湖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文学在社会中承担何种职能?它的功能和意义如何?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恰恰意味着文学的功能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为了便于讨论,我们不妨将广义的文学缩小到叙事文学的范围内来专门加以观察。
②小说在西方18、19世纪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仅仅是个文学史特例,它并非历来如此,事实上,从《荷马史诗》一直到18世纪初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或小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重要性。与音乐和绘画一样,文学长期以来一直蛰伏于宗教和权贵的巨大阴影之下。
③同时,文学的社会性内容也受到一定的压抑,对世俗生活的记录或对个人经验的描述尚未成为文学的重要使命。不论是埃斯库罗斯,还是索福克勒斯,他们作品中个人经验的呈现和表述都是在神话的结构下展开的,同时与集体和社会的经验难以区分。悲剧的发生总是与不可知的命运、必然性以及上帝的存在纠缠在一起。在中世纪,薄伽丘和乔叟的写作表明悲剧中的上帝形象开始向世俗显贵人物转移。按照雷蒙·威廉斯的描述,悲剧的重点已经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与苦难"转向世俗社会的“成功与失败”,而“命运越来越多地指涉世俗的成就"。但从总体上看,对上帝的信仰仍然主宰着悲剧的最终和解。而到了文艺复兴之后,文学对于世俗经验的描述的比重进一步加强,悲剧发生的动力从命运的逻辑和上帝的意志变成了个人选择性的行动,特别是这种行动在道德上的过失和瑕疵。
④从文学的功能方面来看,它与宗教一样,都是超越现实的伟大的激情。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的局限性,使人们在欲望受到挫折时,在遭遇生活中的巨大不幸或失败时,希望能从文学中找到解释和安慰,因此文学中就有了超越现实的创作。只不过,这种超越往往是象征性的,是作为一种代偿的机制而出现的,不可能获得理性的证明。和宗教活动一样,超越的途径是一种想象性的和解与欲望的满足,具有一定的仪式性。在西方悲剧常见的形式中,威胁的解除和欲望的满足都由于最后上帝的出现或暴力政权的更迭而获得解决。
⑤在阿拉伯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学代偿性安慰机制的重要性。在假托谢赫拉扎德讲述的故事中,不管主人公的经历和遭遇如何充满凶险,曾经出现过怎样的挫折、失败和幻灭,到最后,绝大部分结尾总是以和解结束。在中国古代的叙事作品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夸父逐日的结果显然是悲剧性的,但夸父被烧死之前所投出的手杖却变成了一个森林,因此这种失败未尝不可以被描述为一次胜利。
⑥问世于17世纪的《聊斋志异》为我们考察这种超越机制提供了一个范本,为什么《聊斋志异》会出现在中国的北方,而非江南,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江浙一带?陈寅恪的解释是:《聊斋志异》的出现是社会环境压抑的结果,从而假托于狐女灵怪,对自身的经验和欲望进行宣泄、超越。而在晚明时期的江浙地区,由于地方丝织品经济所造成的社会繁荣,特别是当时社会名流生活风习的政治性空间已有了相当自由度,文人雅士已经可以在世俗社会中与那些“狐女”(比如柳如是等人)自由往来,不必像蒲松龄那样假托于梦幻了。
⑦18世纪末,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开始在欧洲诞生,由于宗教的衰弱和资产阶级的日益强大,为了化解日益粗鄙化、程序化的功利主义意识形态危机,文学开始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其功能在两个方面被加以强调:作为一种宗教替代品的价值系统,作为社会认同的一个重要安慰剂和黏合剂。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启蒙运动的深入,文学从一种神秘的经验开始转变为一个“科学化"的、可以被我们充分认知的知识领域。
⑧发轫于18世纪末的欧洲文学变革,与其说是对文学功能的重新发现,还不如说是对文学的强行“征用”。而中国近现代小说革命和文学革命则毫无疑问受到这一变革的影响,尽管两者之间的出发点、具体进程和后果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文学作用的过分强调。小说这样一个形式,从“街谈巷议"的微末小技,一跃而成为关乎民族、国家存亡的关键。
(摘编自格非《文学的邀约》)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世纪,悲剧中上帝的形象开始向世俗显贵人物转移,但总体上对上帝的信仰仍然主宰着悲剧的最终和解。
B.对现实生活认识的局限性,会使人们在欲望受挫及遭遇不幸或失败时,想寻求解释和安慰,文学和宗教往往能满足人们这种需求。
C.《聊斋志异》没有出现在江浙的原因,可能是当时江浙社会繁荣且社会环境相对宽松,文人雅士可与“狐女”相往来,不必假托于梦幻。
D.小说在十八九世纪取得重要的地位,成为关乎民族国家存亡的关键;是社会发展到一个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三段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文学的社会性内容长期受宗教压抑。
B.文章以文学在应对意识形态危机中具有的重要作用,证明文学开始具有代偿的功能。
C.文章探讨不同时期文学功能,详细地梳理文学功能的发展脉络,突出了其演变过程。
D.文章以《一千零一夜》为例,证明了文学与宗教一样,都是超越现实的伟大的激情。
3.下列作品没有体现文学的“代偿性安慰机制"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结尾,兰芝与仲卿化为相向而鸣的鸳鸯。
B.《老人与海》中,老人历尽千辛万苦带回米一副鱼骨头。
C.关汉卿的《窦娥冤》中,窦娥所立的二桩誓愿都应验。
D.《愚公移山》中夸娥氏二子搬走了太行、王屋二山。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6分)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期,某国际大牌推出了一款黑色中长半身裙,售价高达29000元人民币,但有网友发现,这款裙子神似中国的马面裙。该品牌强调其采用了“标志性的廓形,是一款全新的优雅时尚的单品”,却只字未提“马面裙"。尽管国内质疑该品牌文化抄袭的声音四起,但品牌官方至今没有表态,只是在中国市场内默默下架了这款新品,国外的网站上这款裙子在继续售卖。有媒体认为,这波操作难以被界定为抄袭,只能冠以“文化挪用”。
在这一事件中,不少人被科普了马面裙的概念:马面裙,前后里外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裥,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头偕老之意,以绳或纽固结。马面裙的风格由明代的清新淡雅到清代的华丽富贵,再到民国的秀丽质朴,其结构一直根深蒂固地存在着。
此前,也有不少国际大牌借鉴中国元素,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出现在巴黎、米兰、伦敦的时尚舞台上,1981年戴安娜王妃曾经穿过红色的马面裙,当时的新闻稿写的是中式刺绣裙。这些借鉴参考,在文化领域并不少见,是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喜爱和推广,为国人所乐见。
要想让我们的文化瑰宝传承下去,就需要主动去发现。在此之前,许多国人并不了解马面裙。争议事件发生后,众人才知道,这种款式不仅凝结了古人的实用智慧和审美情趣,更具有十足的现代感,只需稍加改良点缀,便可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时尚单品。
文化交流与元素借鉴本来就是一种双向奔赴,“韩国端午祭申遗"等文化抢注事件一直让国人耿耿于怀,此次“被挪用”则给我们再次敲响了警钟。不过,与其停留在口头的“抗议",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投入到民族文化的整理中来,寻找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传播的方法。
(摘编自张晓涵《文化挪用,应让公众更关注传统文化守护》)
材料二:
文化挪用是指处于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将其他不属于自己文化中的元素进行符号特征挪用的行为。根据内涵的不同,文化挪用可被归为“实物挪用”与“非实物挪用",前者通常是指对有形物体的占有,而后者更为抽象,通常表现为内容挪用和主题挪用。内容挪用指某文化中的文化成果被其他文化中的创作者借鉴、利用,又可具体分为风格挪用和主题挪用,两者都指异文化对本文化中文化成果的挪用,只不过前者会主动地表明挪用对象的出处并以此进行自我标记,而后者则是利用异文化的符号与象征来创造性地再现本文化。而主题挪用指在文化塑造中有意地借用其他文化中的个体与机构。
对于文化挪用的批评者来说,文化挪用是一种异文化思维下对本土文化的误读与错用,是对被挪用者的冒犯,特别是文化挪用本身所具备的符号化、片面化及多变性等特征让人将其视为是刻板印象的输出。但是,文化传播是从符号开始传播的,即文化传播的第一步永远都是符号化与片面化的。这在好莱坞电影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表现中国不离功夫,表现日本不离和服。符号化的目的是便于传播与记忆,只有借助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才能使得更多处于外来文化背景中的传播对自身文化产生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地进行输出。
在对文化挪用进行讨论时,要避免“绝对原创性”的误区,避免陷入保守主义与自闭主义。一种文化若想进入世界舞台,就必须以适合其传播的形式进行改造,以适应不同文化,马克思曾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即“用世界性文学来包容所有在其自身文化之外出现与发展的文学作品”,“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世界文学能够包含任何影响力超出本土文化的作品"。作为日益成为学术关注重点的“世界性文化”或“全球性文化",实际上包含着一种内在的“地方性”,即在全球化时代,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具体而为之的,而是各个文化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的产物。简而言之,每一种文化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对立的产物,如果想要自身文化在世界体系中获得发展与尊重,就要让自身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与其他文化中的特殊性相交流,使其特殊性发展为普遍性。
当下,中国文化实践坚持“文化自信"。我们既要注意文化挪用的负面意义,也要看到其背后所承载的积极意义,善用文化挪用,在彼此理解、彼此尊重的基础上,以积极的姿态与“文化星丛”中的其他文化进行对话。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西方社会对中国“傅满洲"“陈查理”式的想象,促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欣赏,以符号为载体,各文化共同参与编码与解码,实现“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自信”。
(摘编自徐冠群《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新:跨文化传播语境中文化挪用的积极意义》)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材料二关于文化挪用的分类,材料一中引起争议的某国际大牌的行为是内容挪用中的风格挪用。
B.文化挪用的符号化、片面化及多变性使其不断输出刻板印象,是对被挪用者的冒犯,因此,文化挪用是一种异文化思维下对本土文化的误读与错用。
C.只要借助符号化事物进行文化传播,就能引发外来文化背景中的传播对自身文化的兴趣,从而实现文化的持续输出。
D.若想进入世界舞台,中华文化必须经过适合其传播的形式改造,以适应不同文化,在欣赏、学习、沟通中获得发展与尊重。
5.根据上述材料,以下行为中不属于“文化挪用"的一项是()
A.美国迪士尼公司将中国传统剧目《花木兰》改编成动画片,将原始版本中的核心主题“尽忠尽孝”演绎为女性解放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主题。
B.伏尔泰将元代戏剧家纪君祥所创作的《赵氏孤儿》改编成为欧洲经典剧目《中国孤儿》,借用中国文化中的形象符号来宣扬启蒙精神。
C.日本导演竹内亮拍摄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向全世界展示疫情之后武汉人真实生活现状。
D.美国网飞公司翻拍刘慈欣的科幻巨作《三体》,起用欧美当地演员饰演原著中以中国人为主的主角群体,讲述超越时间、文化和种族边界的故事。
6.面对文化挪用,中华文化应该如何实现突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文学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王令群臣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天下。楚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王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材料二:
秦人留之(楚怀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得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7.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三处的答案标号填在横线上。
王乃遣A子良北B献地于齐C立昭常D为大司马E使守东地F又遣景鲤G西索H救于秦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与,意指给,给予,同《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字含义相同。
B.玉声,似玉相击之声,引申为美妙的声音。这里是对楚襄王言语的敬称。
C.“乃归子"的“归”指让……回去,与《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有益于君"的“亡”字用法相同。
D.倍,指违背。跟《鸿门宴》“愿臣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字含义相同。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怀王死后,在齐国做人质的楚国太子向齐王请辞回楚国,但齐王阻挠,提出放归条件,楚太子采纳了慎子的建议,答应了齐王的条件。
B.楚太子回国继位,齐王派使臣来索取土地,楚襄王不愿献地,向群臣问计,集思广益,最后解除了危机,说明楚襄王善纳言。
C.子良告诉齐王此行受王命来献地。昭常假托王命驻守献地。秦军压境并指责齐国行不当,告知若不收兵就和齐军决战。最终楚国不战保全东地。
D.材料一表述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楚太子答应献地给齐国。材料二表述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为怕空有人质,还在天下落下个不义之名。
10.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
(2)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
(二)情景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了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2)荀子的《劝学》中表明君子的智慧、道德可以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省而提升自我、减少过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3)“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更是承载着无尽的漂泊之苦、思乡之情或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如“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歌阅读(1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赏心亭①
陆游
蜀栈秦关岁月遒,今年乘兴却东游。
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
黯黯江云瓜步②雨,萧萧木叶石城秋。
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③涕已流。
[注释〕①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奉召从四川回临安,是年秋天路过建康。②瓜步:即瓜步山。与建康隔长江相对。③迁都:南宋初年,主战派主张建都建康,主和派主张建都临安,建都问题成为两派斗争的一个焦点。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由回忆引出,写了自己外放四川、陕南,备尝艰辛,度过了不平常的岁月,以及奉召东行见孝宗,为自己将有再进忠言的机会而喜。
B.颔联中的一个“稳",一个“醉”,呈现出诗人经险如夷、平安归来的心境。诗人因安然乘舟渡过黄牛峡,而深感幸运,故饮至半醉半醒。
C.颈联写诗人眼前所见为一派肃杀凄凉的秋景,面对的又是“瓜步"和“石城”这两处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此景此地,使诗人忧从中来。
D.本诗前四句由“兴"字点出,后四句为“忧”字包孕。“兴"为诗人赴阙召对,或宿愿得偿;“忧”则是诗人面对现实,希望渺茫的表现。
13.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登楼抒怀之作,皆写了“涕流"的情状。试比较这两首诗中“涕流”原因的不同点。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每小题4分,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有淑女的温婉之美,也有老妇的隐重之美;有山河的壮丽之美,也有花草的清淡之美。汉字,她着墨汗青,跨过历史的长河向我们走来。她的音律之美和意境之美,令我们①。
那一个个方正有力的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隶书、楷书,它见证了中文深厚的底蕴与灵动的风韵。水,象形造字,形如流水,使人不觉间想到了柔和无尽;众,会意造字,形象地②了多人而自然而然地想到团结互助等深意。那一笔一画,一延一顿,或刚劲有力,或柔情似水,无论从艺术还是形态来看,都体现了汉语中的文字之美。身为一个中国人,应当做一个③的中国人,熟悉中华五千年来的灿烂文化,能熟练地说汉语这种古老④又优美鲜活的语言,能正确地书写汉字这种古老又丰富生动的文字。
先后播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并被广泛大众收看,都是为了唤起人们对汉字的认识,对汉文化的重视。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震撼体现堂堂正正而B.震惊体现堂堂正正却
C.震撼表现仰不愧天而D.震惊表现仰不愧天却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和标点符号使用错误,以下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的先后播出,并被大众广泛收看,都是为了唤起人们对汉字的认识,对汉文化的重视。
B.“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的先后播出,并被大众广泛收看,目的都是为了唤起人们对汉字的认识,对汉文化的重视。
C.先后播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并被广泛大众收看,目的都是为了唤起人们对汉字的认识,对汉文化的重视。
D.先后播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并被广泛大众收看,都是为了唤起人们对汉字的认识,对汉文化的重视。
16.对文中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比喻夸张拟人对比B.比喻夸张借代通感
C.比喻排比拟人借代D.比喻排比拟人对比
17.下列句子中的“和"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班主任在班会上和大家说了应对奥米克戎的常规方法。
B.我不想和杰西去图书馆,我想自己去!
C.刚才看的和这里挂的是一种风格,都有一点印象派的味道。
D.你的学习成绩和她差很多,你要加油了!
(二)(5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团圆之日"被作者曹雪芹赋予了残缺和破碎的悲剧意蕴。第十八回中,元春于元宵节回贾府省亲,所点的四出戏大有深意——《一捧雪·豪宴》讲恩将仇报的故事;《长生殿·乞巧》表达高处不胜寒和对人间真情的渴望;《邯郸梦·仙缘》写人生福祸相依,蕴含人生的智慧和超脱;《牡丹亭·离魂》表达对死亡的预感。概而言之,其中的意蕴就是盛极而衰,人生无常。
元春的眼泪仿佛浸湿了书中每一个“团圆之日”。她没有出场的“元宵节猜灯谜"和“中秋赏月”情节也都预示着重要的事件即将发生并以“谶语"的形式关联贾府未来的命运。灯谜所呈现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气氛,赏月时“闻笛落泪"的预感,都照应着“树倒猢狲散”的终局。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个长句,请改成三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作文(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礼记·中庸》
人生就是无论你怎样计划,不同的时候仍然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或一致,或偏离,因此,没必要事事都计划好。
——(日)中村恒子《人间值得》
对于以上两种观点,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和你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装;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海湖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
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考试时间:120分钟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文学在社会中承担何种职能?它的功能和意义如何?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恰恰意味着文学的功能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为了便于讨论,我们不妨将广义的文学缩小到叙事文学的范围内来专门加以观察。
②小说在西方18、19世纪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仅仅是个文学史特例,它并非历来如此,事实上,从《荷马史诗》一直到18世纪初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或小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重要性。与音乐和绘画一样,文学长期以来一直蛰伏于宗教和权贵的巨大阴影之下。
③同时,文学的社会性内容也受到一定的压抑,对世俗生活的记录或对个人经验的描述尚未成为文学的重要使命。不论是埃斯库罗斯,还是索福克勒斯,他们作品中个人经验的呈现和表述都是在神话的结构下展开的,同时与集体和社会的经验难以区分。悲剧的发生总是与不可知的命运、必然性以及上帝的存在纠缠在一起。在中世纪,薄伽丘和乔叟的写作表明悲剧中的上帝形象开始向世俗显贵人物转移。按照雷蒙·威廉斯的描述,悲剧的重点已经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与苦难"转向世俗社会的“成功与失败”,而“命运越来越多地指涉世俗的成就"。但从总体上看,对上帝的信仰仍然主宰着悲剧的最终和解。而到了文艺复兴之后,文学对于世俗经验的描述的比重进一步加强,悲剧发生的动力从命运的逻辑和上帝的意志变成了个人选择性的行动,特别是这种行动在道德上的过失和瑕疵。
④从文学的功能方面来看,它与宗教一样,都是超越现实的伟大的激情。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的局限性,使人们在欲望受到挫折时,在遭遇生活中的巨大不幸或失败时,希望能从文学中找到解释和安慰,因此文学中就有了超越现实的创作。只不过,这种超越往往是象征性的,是作为一种代偿的机制而出现的,不可能获得理性的证明。和宗教活动一样,超越的途径是一种想象性的和解与欲望的满足,具有一定的仪式性。在西方悲剧常见的形式中,威胁的解除和欲望的满足都由于最后上帝的出现或暴力政权的更迭而获得解决。
⑤在阿拉伯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学代偿性安慰机制的重要性。在假托谢赫拉扎德讲述的故事中,不管主人公的经历和遭遇如何充满凶险,曾经出现过怎样的挫折、失败和幻灭,到最后,绝大部分结尾总是以和解结束。在中国古代的叙事作品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夸父逐日的结果显然是悲剧性的,但夸父被烧死之前所投出的手杖却变成了一个森林,因此这种失败未尝不可以被描述为一次胜利。
⑥问世于17世纪的《聊斋志异》为我们考察这种超越机制提供了一个范本,为什么《聊斋志异》会出现在中国的北方,而非江南,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江浙一带?陈寅恪的解释是:《聊斋志异》的出现是社会环境压抑的结果,从而假托于狐女灵怪,对自身的经验和欲望进行宣泄、超越。而在晚明时期的江浙地区,由于地方丝织品经济所造成的社会繁荣,特别是当时社会名流生活风习的政治性空间已有了相当自由度,文人雅士已经可以在世俗社会中与那些“狐女”(比如柳如是等人)自由往来,不必像蒲松龄那样假托于梦幻了。
⑦18世纪末,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开始在欧洲诞生,由于宗教的衰弱和资产阶级的日益强大,为了化解日益粗鄙化、程序化的功利主义意识形态危机,文学开始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其功能在两个方面被加以强调:作为一种宗教替代品的价值系统,作为社会认同的一个重要安慰剂和黏合剂。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启蒙运动的深入,文学从一种神秘的经验开始转变为一个“科学化"的、可以被我们充分认知的知识领域。
⑧发轫于18世纪末的欧洲文学变革,与其说是对文学功能的重新发现,还不如说是对文学的强行“征用”。而中国近现代小说革命和文学革命则毫无疑问受到这一变革的影响,尽管两者之间的出发点、具体进程和后果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文学作用的过分强调。小说这样一个形式,从“街谈巷议"的微末小技,一跃而成为关乎民族、国家存亡的关键。
(摘编自格非《文学的邀约》)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世纪,悲剧中上帝的形象开始向世俗显贵人物转移,但总体上对上帝的信仰仍然主宰着悲剧的最终和解。
B.对现实生活认识的局限性,会使人们在欲望受挫及遭遇不幸或失败时,想寻求解释和安慰,文学和宗教往往能满足人们这种需求。
C.《聊斋志异》没有出现在江浙的原因,可能是当时江浙社会繁荣且社会环境相对宽松,文人雅士可与“狐女”相往来,不必假托于梦幻。
D.小说在十八九世纪取得重要的地位,成为关乎民族国家存亡的关键;是社会发展到一个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三段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文学的社会性内容长期受宗教压抑。
B.文章以文学在应对意识形态危机中具有的重要作用,证明文学开始具有代偿的功能。
C.文章探讨不同时期的文学功能,详细地梳理文学功能的发展脉络,突出了其演变过程。
D.文章以《一千零一夜》为例,证明了文学与宗教一样,都是超越现实的伟大的激情。
3.下列作品没有体现文学的“代偿性安慰机制"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结尾,兰芝与仲卿化为相向而鸣的鸳鸯。
B.《老人与海》中,老人历尽千辛万苦带回米一副鱼骨头。
C.关汉卿的《窦娥冤》中,窦娥所立的二桩誓愿都应验。
D.《愚公移山》中夸娥氏二子搬走了太行、王屋二山。
【答案】1.D2.C3.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必然结果”表达绝对,原文第二段明确说“小说在西方18、19世纪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仅仅是个文学史特例,它并非历来如此"。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对比论证”错误,依据“不论是埃斯库罗斯,还是索福克勒斯"“薄伽丘和乔叟”可知第三段运用了举例论证,但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B.“以文学在应对意识形态危机中具有的重要作用,证明文学开始具有代偿的功能"因果颠倒。依据“只不过,这种超越往往是象征性的,是作为一种代偿的机制而出现的,不可能获得理性的证明”,是先有“代偿的功能",再“在应对意识形态危机中具有的重要作用”。
D.“证明了文学与宗教一样,都是超越现实的伟大的激情"错误,依据第五段“在阿拉伯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学代偿性安慰机制的重要性”可知证明了“文学代偿性安慰机制的重要性"。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以及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的能力。
依据“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的局限性,使人们在欲望受到挫折时,在遭遇生活中的巨大不幸或失败时,希望能从文学中找到解释和安慰,因此文学中就有了超越现实的创作。只不过,这种超越往往是象征性的,是作为一种代偿的机制而出现的,不可能获得理性的证明”可知文学的“代偿性安慰机制"是超越现实的创作,能使人们在欲望受挫、遭遇不幸或失败时,作为一种代偿机制给人以安慰。
B.《老人与海》中,老人历尽千辛万苦带回来一副鱼骨头是现实中的情节,并非代偿机制。
故选B。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6分)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期,某国际大牌推出了一款黑色中长半身裙,售价高达29000元人民币,但有网友发现,这款裙子神似中国的马面裙。该品牌强调其采用了“标志性的廓形,是一款全新的优雅时尚的单品”,却只字未提“马面裙"。尽管国内质疑该品牌文化抄袭的声音四起,但品牌官方至今没有表态,只是在中国市场内默默下架了这款新品,国外的网站上这款裙子在继续售卖。有媒体认为,这波操作难以被界定为抄袭,只能冠以“文化挪用”。
在这一事件中,不少人被科普了马面裙的概念:马面裙,前后里外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裥,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头偕老之意,以绳或纽固结。马面裙的风格由明代的清新淡雅到清代的华丽富贵,再到民国的秀丽质朴,其结构一直根深蒂固地存在着。
此前,也有不少国际大牌借鉴中国元素,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出现在巴黎、米兰、伦敦的时尚舞台上,1981年戴安娜王妃曾经穿过红色的马面裙,当时的新闻稿写的是中式刺绣裙。这些借鉴参考,在文化领域并不少见,是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喜爱和推广,为国人所乐见。
要想让我们的文化瑰宝传承下去,就需要主动去发现。在此之前,许多国人并不了解马面裙。争议事件发生后,众人才知道,这种款式不仅凝结了古人的实用智慧和审美情趣,更具有十足的现代感,只需稍加改良点缀,便可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时尚单品。
文化交流与元素借鉴本来就是一种双向奔赴,“韩国端午祭申遗"等文化抢注事件一直让国人耿耿于怀,此次“被挪用”则给我们再次敲响了警钟。不过,与其停留在口头的“抗议",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投入到民族文化的整理中来,寻找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传播的方法。
(摘编自张晓涵《文化挪用,应让公众更关注传统文化守护》)
材料二:
文化挪用是指处于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将其他不属于自己文化中的元素进行符号特征挪用的行为。根据内涵的不同,文化挪用可被归为“实物挪用”与“非实物挪用",前者通常是指对有形物体的占有,而后者更为抽象,通常表现为内容挪用和主题挪用。内容挪用指某文化中的文化成果被其他文化中的创作者借鉴、利用,又可具体分为风格挪用和主题挪用,两者都指异文化对本文化中文化成果的挪用,只不过前者会主动地表明挪用对象的出处并以此进行自我标记,而后者则是利用异文化的符号与象征来创造性地再现本文化。而主题挪用指在文化塑造中有意地借用其他文化中的个体与机构。
对于文化挪用的批评者来说,文化挪用是一种异文化思维下对本土文化的误读与错用,是对被挪用者的冒犯,特别是文化挪用本身所具备的符号化、片面化及多变性等特征让人将其视为是刻板印象的输出。但是,文化传播是从符号开始传播的,即文化传播的第一步永远都是符号化与片面化的。这在好莱坞电影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表现中国不离功夫,表现日本不离和服。符号化的目的是便于传播与记忆,只有借助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才能使得更多处于外来文化背景中的传播对自身文化产生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地进行输出。
在对文化挪用进行讨论时,要避免“绝对原创性”的误区,避免陷入保守主义与自闭主义。一种文化若想进入世界舞台,就必须以适合其传播的形式进行改造,以适应不同文化,马克思曾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即“用世界性文学来包容所有在其自身文化之外出现与发展的文学作品”,“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世界文学能够包含任何影响力超出本土文化的作品"。作为日益成为学术关注重点的“世界性文化”或“全球性文化",实际上包含着一种内在的“地方性”,即在全球化时代,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具体而为之的,而是各个文化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的产物。简而言之,每一种文化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对立的产物,如果想要自身文化在世界体系中获得发展与尊重,就要让自身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与其他文化中的特殊性相交流,使其特殊性发展为普遍性。
当下,中国文化实践坚持“文化自信"。我们既要注意文化挪用的负面意义,也要看到其背后所承载的积极意义,善用文化挪用,在彼此理解、彼此尊重的基础上,以积极的姿态与“文化星丛”中的其他文化进行对话。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西方社会对中国“傅满洲"“陈查理”式的想象,促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欣赏,以符号为载体,各文化共同参与编码与解码,实现“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自信”。
(摘编自徐冠群《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新:跨文化传播语境中文化挪用的积极意义》)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材料二关于文化挪用的分类,材料一中引起争议的某国际大牌的行为是内容挪用中的风格挪用。
B.文化挪用的符号化、片面化及多变性使其不断输出刻板印象,是对被挪用者的冒犯,因此,文化挪用是一种异文化思维下对本土文化的误读与错用。
C.只要借助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就能引发外来文化背景中的传播对自身文化的兴趣,从而实现文化的持续输出。
D.若想进入世界舞台,中华文化必须经过适合其传播的形式改造,以适应不同文化,在欣赏、学习、沟通中获得发展与尊重。
5.根据上述材料,以下行为中不属于“文化挪用"的一项是()
A.美国迪士尼公司将中国传统剧目《花木兰》改编成动画片,将原始版本中的核心主题“尽忠尽孝”演绎为女性解放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主题。
B.伏尔泰将元代戏剧家纪君祥所创作的《赵氏孤儿》改编成为欧洲经典剧目《中国孤儿》,借用中国文化中的形象符号来宣扬启蒙精神。
C.日本导演竹内亮拍摄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向全世界展示疫情之后武汉人真实的生活现状。
D.美国网飞公司翻拍刘慈欣的科幻巨作《三体》,起用欧美当地演员饰演原著中以中国人为主的主角群体,讲述超越时间、文化和种族边界的故事。
6.面对文化挪用,中华文化应该如何实现突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D5.C
6.①主动去发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瑰宝,投入到民族文化的整理中来,寻找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传播的方法。②借助中华文化中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以符号为载体,各文化共同参与编码与解码,在此基础上持续地进行输出。③既要注意文化挪用的负面意义,也要看到其承载的积极意义,在理解、尊重的基础上,以积极的姿态进行对话,实现“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自信”。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行为是内容挪用中的风格挪用"错误,根据原文“风格挪用……会主动地表明挪用对象的出处并以此进行自我标记”“主题挪用指在文化塑造中有意地借用其他文化中的个体与机构"可知,引起争议的某国际大牌的行为是属于主题挪用。
B.“……因此,文化挪用是一种异文化思维下对本土文化的误读与错用”错误,原文为“对于文化挪用的批评者来说,文化挪用是一种异文化思维下对本土文化的误读与错用,是对被挪用者的冒犯,特别是文化挪用本身所具备的符号化、片面化及多变性等特征让人将其视为是刻板印象的输出",可见选项因果倒置,且缺少前提“对于文化挪用的批评者来说”。
C.“只要借助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就能……"错误,过于绝对,原句是“只有借助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才能使得更多处于外来文化背景中的传播对自身文化产生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地进行输出”可知,原文是“只有……才……",这是必要条件,而选项“只要……就……”则是充分条件,逻辑错误。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日本导演竹内亮拍摄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向全世界展示疫情之后武汉人真实的生活现状"错误,根据材料二,文化挪用是“将其他不属于自己文化中的元素进行符号特征挪用”,是“异文化对本文化中文化成果的挪用",是“利用异文化的符号与象征来创造性地再现本文化”,日本导演拍摄的纪录片目的仅在于展现武汉的真实生活,并没有涉及日本文化。故不属于“文化挪用"。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中“要想让我们的文化瑰宝传承下去,就需要主动去发现”“与其停留在口头的‘抗议’,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投入到民族文化的整理中来,寻找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传播的方法"等内容可分析概括出,主动去发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瑰宝,投入到民族文化的整理中来,寻找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传播的方法。
结合材料二中“文化传播是从符号开始传播的……符号化的目的是便于传播与记忆,只有借助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才能使得更多处于外来文化背景中的传播对自身文化产生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地进行输出”“以符号为载体,各文化共同参与编码与解码,实现‘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自信’"可分析概括出,借助中华文化中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以符号为载体,各文化共同参与编码与解码,在此基础上持续地进行输出。
结合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国文化实践坚持‘文化自信’。我们既要注意文化挪用的负面意义,也要看到其背后所承载的积极意义,善用文化挪用,在彼此理解、彼此尊重的基础上,以积极的姿态与……其他文化进行对话。实现‘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自信’”可分析概括出,既要注意文化挪用的负面意义,也要看到其承载的积极意义,在理解、尊重的基础上,以积极的姿态进行对话,实现“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自信”。
二、古代文学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王令群臣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天下。楚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王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材料二:
秦人留之(楚怀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得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7.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三处的答案标号填在横线上。
王乃遣A子良北B献地于齐C立昭常D为大司马E使守东地F又遣景鲤G西索H救于秦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与,意指给,给予,同《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字含义相同。
B.玉声,似玉相击之声,引申为美妙的声音。这里是对楚襄王言语的敬称。
C.“乃归子"的“归”指让……回去,与《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有益于君"的“亡”字用法相同。
D.倍,指违背。跟《鸿门宴》“愿臣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字含义相同。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怀王死后,在齐国做人质的楚国太子向齐王请辞回楚国,但齐王阻挠,提出放归条件,楚太子采纳了慎子的建议,答应了齐王的条件。
B.楚太子回国继位,齐王派使臣来索取土地,楚襄王不愿献地,向群臣问计,集思广益,最后解除了危机,说明楚襄王善纳言。
C.子良告诉齐王此行受王命来献地。昭常假托王命驻守献地。秦军压境并指责齐国行为不当,告知若不收兵就和齐军决战。最终楚国不战保全东地。
D.材料一表述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楚太子答应献地给齐国。材料二表述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为怕空有人质,还在天下落下个不义之名。
10.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
(2)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
【答案】7.CEF8.A9.C
10.(1)(您答应给齐国)割让东地五百里吧,土地是用来安身的。吝惜土地而不为父亲送葬,这是不道义的。
(2)(如果)楚都另立一王,我们可以趁机和新王作交易。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楚王于是派子良到齐国去献地,又立昭常为大司马,让他守卫东地;还派遣景鲤去西边向秦国求救。
“王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是状语后置句,结构完整,“于齐”是后置状语,应是“于齐献地",所以“于齐”后应断开,即C处;
“大司马"做动词“为”的宾语,结构完整,所以“大司马"后应断开,即E处;
“使守东地”是“使之守东地",“东地”做“守"宾语,单独成句,所以“守东地”后应断开,即F处。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含义相同"错误。“与”,给、给予。/亲附、交好、结交。句意:大王不能不给啊。/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它五国。
B.正确。
C.正确。“归",使动用法,让……回去。/使动用法,使……灭亡。句意:才让你回去。/假如使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
D.正确。“倍”,都是违背的意思。句意:如今你们又违背大王的命令要立庶妻所生之子为王。/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昭常假托王命驻守献地"错。子良向齐王说昭常假托王命,这是托辞。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以”,用来……的、……的凭借;“爱",吝惜;“爱地不送死父,不义”,判断句。
(2)“因",趁机、借机;“市”,做交易,做买卖。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襄王做太子时,被送到齐国做人质。他父亲怀王死了,太子便向齐王告辞,要回楚国去,齐王不准许,说:“你要给我割让东地五百里,我才放你回去;否则,不放你回去。"太子说:“我有个师傅,让我找他问一问。”太子的师傅慎子说:“您答应给齐国割让东地五百里吧,土地是用来安身的。吝惜土地而不为父亲送葬,这是不道义的。我所以说献地对你有利。"太子便答复齐王,说:“我敬献出东地五百里。齐王这才放太子回国。太子回到楚国,即位当了楚王。齐王派车五十辆来,向楚国索取东地。楚王让群臣献计。上柱国子良入宫拜见楚王,说:“大王不能不给啊!大王金口玉言,答应了强大的齐国却又不给,就是不讲信用,以后就很难与诸侯结交了。”子良走后,昭常进见楚王,说:“不能给。所谓万乘大国,就是因为地大广博。如果现在割掉东地五百里,这是让掉了东国的一半啊,楚国就徒有万乘的虚名而无千乘的实力了,不能给。我愿意去守卫东地。"昭常出宫后,景鲤进见楚王,说:“不能给。虽说这样,但是大王金口玉言答应了强大的齐国,现在又不想给它,会在天下背负不义的名声,楚国又不能单独防守,我愿西行向秦国求救。”楚王于是派子良到齐国去献地,又立昭常为大司马,让他守卫东地;还派遣景鲤去西边向秦国求救。子良到了齐国,齐国派人带兵去接收东地。昭常回应齐国使臣说:“我负责防守东地,将与东地共生死。"齐王问子良:“大夫您来献地,现在昭常却在那里防守,怎么回事?”子良说:“我受敝国君主的派遣,一定是昭常假托楚王命令。大王可以去攻打他。"齐王调动大军讨伐昭常。齐军还未进入楚境,秦国已派大军五十万逼近齐国的西境。秦将说:“你们阻挠楚太子回国是不仁;又想抢夺楚国的东地五百里是不义。你们如果收兵则罢,不这样的话,我们就等着决战一场。”齐王害怕了,就请子良在南边到楚国,向西到秦国进行讲和,解救齐国的灾难。楚国不用一兵一卒就保全了东地。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材料二:
秦国扣留了楚怀王,楚国大臣对此感到忧虑,互相商议说:“我们的君王扣在秦国回不来,被要胁割地,而太子又在齐国充当人质;如果齐国秦国一起算计我们,那楚国就完了。"便打算拥立一位在国内的王子继位为王。昭雎说:“大王和太子都身陷敌国,如今你们又违背大王的命令要立庶妻所生之子为王,这是不合适的。”于是楚国就诈称楚王薨,去齐国接太子归国。齐王召集群臣商议,有人建议:“不如扣下太子,以要挟楚国割让淮河以北之地。"齐相说:“不行。若楚国另立一王,这样,我们不仅空有人质,还在天下落下个不义之名。”那人又说:“不会,如果楚国另立一王,我们可以趁机和新王作交易,给我下东国,我替你杀死太子,不然的话,我们就联合三个国家立太子为楚王。"齐王最终采纳了国相的意思而放归楚太子回去。
(节选自《资治通鉴》)
(二)情景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了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2)荀子的《劝学》中表明君子的智慧、道德可以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省而提升自我、减少过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3)“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更是承载着无尽的漂泊之苦、思乡之情或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如“_____________,"。
【答案】①.反不思②.亦已焉哉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⑤.永忆江湖归白发⑥.欲回天地入扁舟(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焉,哉,博,参,省,知,匏尊,属。
(三)古代诗歌阅读(1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赏心亭①
陆游
蜀栈秦关岁月遒,今年乘兴却东游。
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
黯黯江云瓜步②雨,萧萧木叶石城秋。
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③涕已流。
[注释〕①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奉召从四川回临安,是年秋天路过建康。②瓜步:即瓜步山。与建康隔长江相对。③迁都:南宋初年,主战派主张建都建康,主和派主张建都临安,建都问题成为两派斗争的一个焦点。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由回忆引出,写了自己外放四川、陕南,备尝艰辛,度过了不平常的岁月,以及奉召东行见孝宗,为自己将有再进忠言的机会而喜。
B.颔联中的一个“稳”,一个“醉",呈现出诗人经险如夷、平安归来的心境。诗人因安然乘舟渡过黄牛峡,而深感幸运,故饮至半醉半醒。
C.颈联写诗人眼前所见为一派肃杀凄凉的秋景,面对的又是“瓜步”和“石城"这两处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此景此地,使诗人忧从中来。
D.本诗前四句由“兴”字点出,后四句为“忧"字包孕。“兴”为诗人赴阙召对,或宿愿得偿;“忧"则是诗人面对现实,希望渺茫的表现。
13.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登楼抒怀之作,皆写了“涕流”的情状。试比较这两首诗中“涕流"原因的不同点。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2.B13.不同点:①所见之景不同:杜甫面对恢宏气象,引发个人孤独无依之感;陆游面对肃杀凄凉之景,由喜转忧,深感前途渺茫。②个人境遇不同:杜甫暮年独自漂泊西南,处境困顿;陆游奉召东游,虑及迁都之策难以实现。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深感幸运,故饮至半醉半醒”错误。诗人确有“稳下黄牛峡"幸运之意,但更是“乘兴东游”,酒兴酣畅,欲登亭眺望,以抒怀抱。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陆诗,全诗的感情脉络,前半由一“兴"字点出“喜”,后半为一“忧"字包孕。“兴”乃因一线希望而引起——赴阙召对,将面陈恢复大计,或蒙采用,则宿愿得偿。“忧",则是希望渺茫的表现——面对现实,他深知孝宗的软弱,国家前途如满目衰败之秋景。
“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远眺瓜步雨云黯黯,回看金陵落叶萧萧。一派肃杀凄凉的秋景。
“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涕已流"也算是,这次赴阙,固将再陈迁都之策,但孤忠忧时,而朝廷避战,又能有何结果。如今登上建康城头,念及迁都之事,不禁涕泪交流,不能自已。
可见,面对肃杀凄凉之景,深感前途渺茫;陆游念念不忘迁都建康,为国家安危而忧伤落泪。诗人面对现实,虑及迁都之策难以实现,由喜转忧。
杜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颈联表现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
可见,诗人登楼抒怀,面对宏阔壮观图景,联想自己暮年困顿的处境,以及国家动荡,“凭轩涕泗流”为自己孤独无依,也是为国家安危而忧伤落泪。
由此总结出:不同点:①所见之景不同:杜甫面对恢宏气象,引发个人孤独无依之感;陆游面对肃杀凄凉之景,由喜转忧,深感前途渺茫。②个人境遇不同:杜甫暮年独自漂泊西南,处境困顿;陆游奉召东游,虑及迁都之策难以实现。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每小题4分,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有淑女的温婉之美,也有老妇的隐重之美;有山河的壮丽之美,也有花草的清淡之美。汉字,她着墨汗青,跨过历史的长河向我们走来。她的音律之美和意境之美,令我们①。
那一个个方正有力的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隶书、楷书,它见证了中文深厚的底蕴与灵动的风韵。水,象形造字,形如流水,使人不觉间想到了柔和无尽;众,会意造字,形象地②了多人而自然而然地想到团结互助等深意。那一笔一画,一延一顿,或刚劲有力,或柔情似水,无论从艺术还是形态来看,都体现了汉语中的文字之美。身为一个中国人,应当做一个③的中国人,熟悉中华五千年来的灿烂文化,能熟练地说汉语这种古老④又优美鲜活的语言,能正确地书写汉字这种古老又丰富生动的文字。
先后播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并被广泛大众收看,都是为了唤起人们对汉字的认识,对汉文化的重视。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震撼体现堂堂正正而B.震惊体现堂堂正正却
C.震撼表现仰不愧天而D.震惊表现仰不愧天却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和标点符号使用错误,以下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的先后播出,并被大众广泛收看,都是为了唤起人们对汉字的认识,对汉文化的重视。
B.“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的先后播出,并被大众广泛收看,目的都是为了唤起人们对汉字的认识,对汉文化的重视。
C.先后播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并被广泛大众收看,目的都是为了唤起人们对汉字的认识,对汉文化的重视。
D.先后播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并被广泛大众收看,都是为了唤起人们对汉字的认识,对汉文化的重视。
16.对文中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比喻夸张拟人对比B.比喻夸张借代通感
C.比喻排比拟人借代D.比喻排比拟人对比
17.下列句子中的“和"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班主任在班会上和大家说了应对奥米克戎的常规方法。
B.我不想和杰西去图书馆,我想自己去!
C.刚才看的和这里挂的是一种风格,都有一点印象派的味道。
D.你的学习成绩和她差很多,你要加油了!
【答案】14.A15.A16.C17.C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运用近义词的能力。
第①处,震惊:主要指因受到意外刺激而感到紧张、害怕或兴奋。震撼:主要指心理受到强烈冲击,精神或情绪剧烈起伏或波动,摇动人的心灵。原文是说汉字的“音律之美、意境之美"让人心灵激荡,并无“害怕”之意,故此处应选用“震撼"。
第②处,表现:是以特定方式行事或活动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是语言上或动作上的主动客观行为。体现:是某种性质或现象通过某一事物具体表现出来,是通过对事物的分析得出的主观意见。原文表达的意思是“众”字能让人会意出“多"的意思,是一种主观意见,故此处应选用“体现”。
第③处,仰不愧天:是指没有做过坏事,问心无愧。堂堂正正:形容强大严整,也指光明磊落,正直。原文是要表达能写横平竖直的汉字的中国人同样要具有正直的品性,故此处应选用“堂堂正正"。
第④处,结合语境,“古老”与“优美鲜活"修饰“汉字”,是递进关系,不是转折关系,故此处应选用“而"。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语病有:
一是成分残缺,整个画线句子缺主语,应将“先后播出”放在“节目"后面,这样,“节目”便是整个句子的主语,统领三个分句;
二是语序不当,状语“广泛"是修饰“收看”的,要放到“收看"前。
标点:“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是电视节目名,应用书名号,改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
故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修改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的先后播出,并被大众广泛收看,都是为了唤起人们对汉字的认识,对汉文化的重视。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水,象形造字,形如流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淑女的温婉之美,也有老妇的隐重之美;有山河的壮丽之美,也有花草的清淡之美”连用四个“有……之美"的语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汉字,跨过历史的长河向我们走来”是将“汉字"拟作穿越时空的人,突出其鲜活的生命力,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汉字,她着墨汗青”,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汗青"借指史册。
没有运用对比、夸张。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和”字用法的能力。
画横线处的“和"是连词,连接前后两个语言单位。
A.“和’是介词,引出讲事情的对象。
B.“和”是介词,引出去图书馆相伴的对象。
C.“和"是连词,连接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单位管理制度分享大全人事管理篇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呈现大合集人事管理十篇
-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山西省吕梁地区岚县2024年公务员考试全真模拟试卷含解析
- 《喜迎中秋模板》课件
- 新餐饮浪潮的魅力
- 重症监护室护士工作总结
- 妇科护士的工作心得
- 2023年-2024年项目部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考试题及答案基础题
- 2023-2024年项目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考试题答案典型题汇编
- 2023年-2024年新员工入职安全教育培训试题含答案【突破训练】
- 光伏电站运维详细版手册
- 食品安全应急管理和突发事故报告制度
- 艺术学概论第一章-彭吉象
- 51job在线测评题集
- 2024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 2024儿童身高现状报告
- 趣味知识问答100道
- 紫砂壶介绍课件
- 2023年度学校食堂食品从业人员考核试题(附答案)
- 伊朗政府与政治课件
- 上交所金桥数据中心用户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