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生态经济学文献精读_第1页
(15.2)-生态经济学文献精读_第2页
(15.2)-生态经济学文献精读_第3页
(15.2)-生态经济学文献精读_第4页
(15.2)-生态经济学文献精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58“生态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系列材料—1文献精读目录一、《多少算够》……………………1二、《沙乡年鉴》………………………8三、《珍惜地球》……………………13四、《自然的经济体系》……………19五、《占有还是存在》………………32六、《小的是美好的》………………38七、《瓦尔登湖》……………………42八、《谈美》…………48一、《多少算够》左图为作者艾伦·杜宁,美国纽约世界观察研究所研究员。原著成书于1992年。右图为吉林人民出版社97版书样。(一)作者简介艾伦·杜宁是著名的美国纽约世界观察研究所资源研究员,曾获得奥伯林学院哲学和环境政策硕士学位、奥伯林学院音乐学士学位。在《多少算够》之前,著作或合著有世界观察论文七篇,论及贫困、种族隔离、土著人、森林和动物农场的环境后果。他参与世界观察研究所著名的《世界状况》年报七章及《世界观察》等杂志的写作。《多少算够》一书荣获纽约哈里·肖邦媒体奖,其他著作曾获得伦敦有德消费者奖。(二)内容简介消费者社会是一种被消费主义文化所支配的社会。艾伦·西恩·杜宁论证说,消费者社会只是一个短暂的阶段——由于它自己和它的星球的未来可居住性的原因,所有的父母都想给他们的孩子一个较好的生活,但是,我们现在必须认识到这样一种生活不可能由更多的小汽车、更多的空调、更多的预先包装好的冷冻食品以及更多的购物街组成。如果交给我们的孩子一个这样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为了满足个人的食物、教育、充实的工作、居所和良好的健康状况的需要,他们的选择扩大了,而不是缩小了,这将是多么的美好!这种情况只要我们消费者社会中的那些人转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就有可能发生。一些微弱的迹象表明这样一种转变是可能的,80年代的炫耀性消费已经让位于一个对消费有较低期望的时代。另外,这也反映了许多国家所陷入的衰退,各地的民意测验显示的现状远远不尽人意,现在是走出消费误区、走向艾伦所说的持久文化运动的时候了。持久文化就是一个量入为出的社会;提取地球资源的利息而不是本金的社会;在友谊、家庭和有意义的工作之网中寻求充实的社会。正如艾伦在本书最后一章所指出的那样,联系人类和自然王国的命运掌握在我们——消费者的手中。(三)精彩语录致谢作为一个公民,我担心,我们现在已被一种售货摊、国家标志和特权商店的商业文化捆绑在一起。购物中心已经变成了我们公众生活的中心,并且消费已经变成了我们自我定位和第一娱乐的主要手段。P1-2前言消费是三位体中被忽略的一位,如果我们不想走上一条趋向想毁灭的发展道路的话,世界就必须面对它。这三位体中的另外两位——人口增长和技术的变化——已经引起了注意,但是消费却始终是默默无闻。P5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工业化国家的人,正在变得更加清楚的是,超过一定界限之后,更多的消费并不等于更多的充实。P5现在是走出消费误区、走向艾伦所说的持久文化运动的时候了。持久文化就是一个量入为出的社会;提取地球资源的利息而不是本金的社会;在友谊、家庭和有意义的工作之网中寻求充实的社会。正如艾伦在本书最后一章中所指出的那样,联系人类和自然王国的命运掌握在我们——消费者的手中。P6第一篇评价消费第一章消费的困惑只有人口增长能于高消费相匹敌成为生态恶化的原因,但至少世界上的很多政府和人民已经把人口增长看作是一个问题;与之相反,消费却几乎一直被看作是好事——确实,消费增长使国家经济政策的首要目的。P4-5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消费与个人幸福之间的关系是微乎其微的。更糟糕的是,人类满足的二个主要源泉——社会关系和闲暇,似乎在奔向富有的过程中已经枯竭或停滞,这样在消费者社会中的许多人感觉到我们充足的世界莫名其妙地空虚——由于被消费主义文化所蒙蔽,我们一直在徒劳地企图用物质的东西来满足不可缺少的社会、心理和精神的需要。P6如果环境的破坏根源在于人们拥有太少或者太多的时候,留给我们的疑问就是:多少算够呢?地球能支持什么水平的消费呢?拥有多少的时候才能停止增长而达到人类的满足呢?世界人民在不使用这个星球的自然健康状况受损的情况下,是否可能过一种舒适的生活呢?是否有一种处于贫穷和生存水平之上但却在消费者生活方式之下——也就是一种充足的生活水平呢?P7通过道德的接纳来降低消费者社会的消费水平,减少其他方面的物质欲望,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建议。尽管它与几百年的潮流相抵触,然而他可能又是唯一的选择。P8第二章消费者社会本章刻画消费者社会的诸多特征。并指出消费主义必然导致生活目标的低俗化,当然还有生态破坏。第三章值得怀疑的消费回报如果人类的需求实际上是可无限扩张的,消费最终将不能得到满足——这是一个被经济理论忽略的逻辑结果。事实上,社会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令人吃惊的迹象:高消费的社会,正如奢侈生活的个人一样,消费再多也不会得到满足,消费者社会的诱惑是强有力的,甚至是不可抗拒的,但它也是肤浅的。P19在收入和幸福之间存在的任何联系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人们从消费中得到的幸福是建立在自己是否比他们的邻居或比他们的过去消费得更多的基础上。……消费就是这样一个踏轮,每个人都用谁在前面和谁在后面来判断他们自己的位置。P20消费满足可通过攀比或胜过他人的方式实现,也可通过好于前一年来达到。这样,个人幸福更多的是提高消费的一个函数而不是高消费本身的函数。P21人类的需要在整个社会中是有限的,并且真正个人幸福的源泉是另外的东西。事实上,社会关系的强度和闲暇的质量——二者才是生活中幸福的决定性心理因素——似乎在消费者阶层中减少的比提高的多。消费者社会,似乎是通过提高我们的收入而使我们陷于穷困的。P27第四章消费的环境代价迎合全球消费者社会的经济学对于人类共同的地球资源遭受损害应负最大份额的责任。P28即使假设在稳定人口数量方面和使用清洁高效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除非人们从物质的一端转向非物质的一端否则人类的欲望也将会超越生物圈的承受限度。P37第二篇寻求充裕第五章食品和饮料许多包装是纯粹的装饰,能持续一个星期的西红柿和绿胡椒被装进能持续一个世纪的泡沫和塑料托盘中出售。P45消费者阶层的供给线环绕了全球。……北欧人吃着从希腊运来的莴苣;日本人成吨地食用着澳大利亚的鸵鸟肉和空运来的美国樱桃;美国人食用的葡萄的1/4来自于7000公里以外。在智利,人们饮用的桔子汁的一半来自巴西;欧洲人从遥远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获取水果,甚至装饰消费者阶层桌子的花卉也来自遥远的地方。欧洲人冬天的供应物品是从肯尼亚的农场空运来的,而美国冬天的供应物品是从哥伦比亚空运来的。——艾伦·杜宁,49第六章清洁运动本章讨论现代交通方式的环境影响。第七章生活资料第三篇驯服消费主义第八章“不消费就衰退”的神话一些工人将失去工作的事是不是一个反对降低消费的理由,就如同武器工人的事也不是一个反对和平的理由一样。如果我们试图保持消费经济,生态力量将残酷地粉碎它。如果我们自己渐渐地消除它,那么我们将有能够承受低消费经济——一个持久经济代替它的机会。P77在高劳动密集和低环境影响之间有惊人的一致。例如,修理现成的产品比生产新产品使用了较多的人力和较少的自然资源;提高能源效率比促进能量生产使用了更多的人。且再循环计划比废物焚化炉或填埋使用了更多的人。P78。自从1948年以来,美国工人的生产率水平已经不止一倍地增加了。换句话说,我们能够用少于一半的时间生产我们1948年的生活水平。每次生产率的提高,我们都有选择更多自由时间或者更多货币的可能。我们本来能够选择每天工作四小时,或者一年工作六个月,或者美国的每个工人现在带着工资工作一年休息一年。与此相反,美国人却工作同样长的时间去挣取2倍的金钱。P81-82不论是在民意调查中还是在集体达成一致的看法中,所有消费者社会中心地带的工人都表达了强烈的愿望:愿意用工资交换传统的休闲时间,但他们说他们没有这个自由。P82。第九章需求的培养商业电视和广告的扩大是培养需求的两个主要动力。公共空间的商业化市第三个。P95。有意识地和普遍地培养需求在人类历史上只是最近才出现的现象。追溯它的历史仅仅一个世纪,没有不能彻底改变这些推动力的理由。为了地球和我们自己心灵的宁静,我们需要迫使广告回到它为消费者提供信息的恰当谓之上,把电视用于保存的目的,以及用真正的社会代替购物街。P100第十章持久的文化一个人拥有的越多,他的欲望就越大。这不是填满了一个沟壑,而是制造了另一个。P109最后,接受和过着充裕的生活而不是过度地消费,文雅地说,将使我们重返人类家园:回归于古老的家庭、社会、良好的工作和悠闲的生活秩序;回归对于技艺、创造力和创造的尊崇;回归于一种悠闲的足以让我们观看日落日出和在水边漫步的日常节奏;回归于值得在其中度过一生的社会;还有,回归孕育着几代人记忆的场所。也许亨利·戴维·梭罗在瓦尔登湖边潦草地书写在他笔记本上的文字说出了一个真谛:“一个人的富有与其能够做的顺其自然的事情的多少成正比。”(四)问题与思考1.试列举或总结本书中最能打动你的观点。2.你对本书中哪些观点有异议?陈述你的看法。3.谈谈你对消费主义的认识。4.如果消费不再是生活的唯一重要的目的,则你认为的理想的生活方式还应具备哪些特征?5.你认为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闲暇有多重要?你认为你的闲暇、你父母的闲暇足够吗?你们的闲暇(空闲时间)通常是如何度过的?6.传统经济学把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作为自己的目标。你认为这个定位有问题吗?为什么?二、《沙乡年鉴》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Leopold,1887年1月11日——1948年4月21日),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誉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沙乡年鉴》初版于1949年,是作者的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也是土地伦理学的开山之作。右图为吉林人民出版社97版书样。(一)作者简介奥尔多·利奥波德,出生在美国衣阿华州伯灵顿市的一个德裔移民之家。他的父亲就是一个大自然热爱者,所以利奥波德从小就喜欢跟着父亲到野外活动。位于密西西比河滨的伯灵顿有着绚丽的自然风景,小利奥波德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被大自然的温柔之手爱抚着。1906年,他成为耶鲁大学林业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他作为联邦林业局的职员被派往亚利桑那和新墨西哥当了一名林业官。1912年,他升迁为新墨西哥北部的卡森国家森林的监察官。他与森林和土地的亲密联系从此便再也没有隔断过。1924年,他受林业部门的调遣,又到设在威斯康辛州麦迪逊市的美国林业生产实验室当负责人。几年后,由于某些认识上的分歧,他在1928年离开了林业局。但是他与大自然、与土地的联系却没有因此而中断,他把兴趣转移到了自己更为关心的的野生动物的研究上了。有一年他得到了一家狩猎器械生产研究所的赞助,使他有条件在美国中部和北部的一些州从事了一段野生动物考察工作,并写出了《野生动物管理》一书。这里介绍的《沙乡年鉴》是他最后也是最负盛名的一本著作。(二)内容、观点简介《沙乡年鉴》的第一部分《一个沙乡的年鉴》,是对一个荒弃了的沙乡农场上一年12个月不同景象的系列追述,利奥波德和他的一家人曾在这个农场里亲手进行着恢复生态完整性的探索。第二部分是随笔《这儿和那儿》,进一步就资源保护主义方面的问题陈述了利奥波德在美国其他地方的某些经历。第三部分《结论》,则以几篇有关人与环境的关系、美学和伦理学思考的文章结束全书。《土地伦理》是他最有代表性的文章,它通过把土地看成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只是共同体中的一个普通成员和公民──的想像力,把前面文章中提到的各种问题串到了一起。奥尔多·利奥波德认为,新伦理学要求改变两个决定性的概念和规范:首先,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必须扩大到对自然界本身的关心,尊重所有生命和自然界,“一个事物趋向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其次,道德上“权利”概念应当扩大到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赋予它们永续存在的权利。为此,他提出“大地共同体”概念。他说:“大地伦理学只是扩大了共同体的边界,把土地、水、植物和动物包括在其中,或把这些看作是一个完整的集合:大地。”人只是大地共同体的一个成员,而不是土地的统治者,我们需要尊重土地。早年的奥尔多·利奥波德倾向于功利地看待自然。1920年,他曾表示要坚持到底,直到“新墨西哥的最后一只狼和山狮”死去。但不久(五年)之后他就开始怀疑,从生态学而非经济学的观点看,全部灭绝的方针是否真正明智。但他1933年的著作《猎物管理》,依然从经济学而非生态学的角度看待自然。在《沙乡年鉴》中,奥尔多·利奥波德由原先的怀疑实现了彻底的转变。他说:在一个全部是以经济动机为出发点的资源保护体系中,一个最基本的弱点是,土地共同体的大部分成员都不具有经济价值。……当这些非经济性的种类中的某一种受到威胁,而我们又正好很喜欢它,我们就会想方设法地找出一些托词来使它具有经济上的重要性。在这个世纪初,鸣禽看来是要消失了。于是,鸟类学家们便急忙提出某种使人震惊的证据来说明它们灭绝的后果,以挽救它们。他们说,如果没有鸟儿控制虫子,其后果将是虫子把我们吃掉。这种证据必须是经济上的,为的是使其产生效用。……某些树种已经被有经济头脑的林业工作者们“开出树籍”了,因为它们长得太慢,或者出售价格太低。如美国尖页扁柏、落叶松、落羽杉、山毛榉,以及铁杉就是例子。……总而言之,一个孤立的以经济的个人利益为基础的保护主义体系,是绝对片面性的。它趋向于忽视,从而也就最终要灭绝很多在土地共同体中缺乏商业价值、但却是它得以健康运转的基础的部分(利奥波德,200-203)。(三)精彩语录\o"查看本句"我喜欢一颗年轻的北美白杨,因为有一天,它会老去。\o"查看本句"鱼不大,大的是收获。充实的不是鱼篓,而是我的记忆。\o"查看本句"只有那些跪在泥土里寻找春天的人,他们才会注意到葶苈,而且知道它们存在的数量多么惊人。\o"查看本句"难道,教育只是用意识来换取较少有价值的东西的过程吗?\o"查看本句"深冬时节,我从自己的松林中,有时能够得到比丛林政治,风和天气更加重要的东西。尤其在某些阴沉的傍晚,这时,所有不相干的细节都被雪所埋葬,自然力的忧伤和静谧沉重地堆积在每一个存活的生物上。尽管如此,我的每一棵松树都背负着沉重的积雪,一排排笔直矗立着,岿然不动。这让我觉得,在薄暮的尽头,有上百棵甚至更多的松树站在那儿。此时此刻,我便觉得自己全身充满了勇气。\o"查看本句"锯子向着终点一步一步前移,十年又十年,感知着老橡树毕生的时光。与其他年表所不同的是,老橡树的年表是由同心圆组成的。\o"查看本句"对于1月的观察,应该像雪一样简单无暇且平静,像冬日一样漫长且寒冷,任何在观察时的偶然或是轻微的偏离,都会使所有获得的结果走向另一个方向。我们不单要观察它们做了什么,还要思考他们为什么这样做。\o"查看本句"但是对于一只处于迁徙途中的大雁而言,它为了能在湖面上找一个融洞,不知疲倦地在黑夜里飞了二百多英里,现在想要撤回去,又谈何容易?它的到来,是抱着破釜沉舟的先知一般的坚定信念的。\o"查看本句"人类总是习惯于拿各种事情来接受自己的考验。\o"查看本句"每年的这个时候,我总希望自己变身为一只麝鼠,将这里发生的一切悉数收入眼底。\o"查看本句"每个人都渴望春天,但对于眼睛总爱向上翘的人来说,他是永远也发现不了像葶苈这样的小花。\o"查看本句"神秘的东西应该让它一直神秘下去。\o"查看本句"我无法解释为什么一条红色的溪流不是小溪,我也无法通过逻辑推理证明,没有潜在的成群鹌鹑在此喧闹的灌木丛,只不过是以前荆棘丛生之地。但是每一个常在户外行走的人都知道这个事实。那种认为野生动物仅仅是用来射击或观赏的看法,是一种最显而易见的谬论。这通常标志着富裕乡村与纯粹土地的区别。\o"查看本句"我们通常会把孤雁的鸣叫赋予一种忧郁的基调,甚至将这些孤雁比作心碎的鳏夫,或是正在寻找孩子的父母。\o"查看本句"他们生活在土地上,却不知道安于这片土地。\o"查看本句"每年三月,为了坚持和传承这个基本信念,它们都不惜用生命作为赌注。\o"查看本句"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o"查看本句"或许每个年轻人都有必要安排一次偶然的野外之旅,这样你才会体味到这种特殊意义上的自由的真实含义。(四)问题与思考1.试列举或总结本书中最能打动你的观点或语句。2.你对本书中哪些观点有异议?陈述你的看法。3.谈谈你对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的认识。或,你认为应如何正确把握和理解人与土地的关系?4.你认为大地伦理能够或应该成为社会经济实践和经济理论分析的基础吗?为什么?5.如果大地伦理不能够或不应该成为社会经济实践和经济理论分析的基础,那么什么样的伦理观才是合适的?为什么?三、《珍惜地球》赫尔曼·E·戴利,美国马里兰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享有世界声誉的环境经济学家,生态经济学奠基人之一。右上为商务印书馆2001年汉译版本影像。(一)作者简介赫尔曼•E•戴利(HermanE.Daly,1938-),美国著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研究环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专家;他是国际生态经济学学会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以及《生态经济学》杂志的副主编;1967年获得范德比尔特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1973年受聘为路易斯安那州大学正教授;1988-1994年任世界银行环境部高级经济学家,1994年任马里兰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的高级研究学者。他曾获得许多大奖,包括格劳迈耶奖、海内肯环境科学奖以及“另类诺贝尔奖”。戴利著作颇丰、主要著作有:《关于静态经济》(1973)、《静态经济学》(1977)、《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1980)、《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1996)等。(二)问题与思考(1)《导论》——生态经济学(或宏观环境经济学)包括有哪三个核心问题?——什么是经济的规模问题?规模问题何以如此重要?——温习“稳态经济”概念。——复述赫尔曼·戴利的“装载线”理论。(2)《<走向稳态经济>论文集绪论》——提出经济学的“范式”问题。在历数经济学说史上各种流行范式后,提出“稳态经济范式”。结合生态经济学课程知识,总括新经济学范式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你如何评价伯特兰·罗素在《赞美休闲》(46,226)中表达的观点?(Chp1)《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和我们一样震惊》——有人也许会问,即使能够养活400亿人口,这个目标对人类而言是否有价值!把地球彻底变成一个庞大的圈养人类的基地有何意义?(71)(Chp2)《可获得性、熵和人力学定律》(略)(Chp3)《熵定律和经济问题》——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说明一个活系统如何维持自身的结构和功能。(Chp4)《“能量和经济的神话”节选》——尼古拉斯·乔治斯库—罗根为什么认为就连“稳态”设想都不靠谱?(111-112)——对于尼古拉斯·乔治斯库—罗根提出的8条改进原则,你的看法如何?(121-122)(Chp5)《指数增长,人类历史中的暂时现象》——对于如华盛顿纪念碑一样的刻画矿物燃料开采利用的休伯特曲线,你的看法如何?(143)(Chp6)《公地的悲剧》——哈丁认为,人口问题不能从技术上得到解决。你看如何?(147)——节育的良知何以可能会导致种族灭绝?关照当下中东、北非和欧洲国家的人口形势。(158)——应如何理解加勒特·哈丁所讲的“人口公地”?他主张放弃生育自由的理由是什么?(157,164)(Chp7)《对<公地的悲剧>一文的再思考》(略)(Chp8)《富足年代:一个基督教观点》(略)(Chp9)《佛教经济学》——佛教经济学如何看待工作(或就业)?(199-202)(Chp10)《财富的目的:一个历史视角》——弗兰克·奈特说:“智慧的生活方式并不仅仅意味着如何智慧地达到目的;智慧地选择目的同样重要,以智慧的手段去实现错误的目的只能使错误更为严重,后果更不可避免。(208-209)”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西斯蒙第是第一个对把生产增长作为国家目标的经济理论家提出批评的人。他认为:“若一个人以经济物品的增长作为社会的目的,他必将丧失运用这些手段的真正目的。(212)”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霍布森明确提出应该区分被想望的(desired)和值得想望的(desirable)两类经济物品。后者实际上干涉能够为经济系统指明方向和用来对经济系统进行评价的终极目的(223-224)。试评价霍布森的这种思想。——霍布森提出,应将半数机械生产能力用于提供更多的闲暇,而不是生产更多商品(226)。对此,你怎么看?——理查德·H.托尼说:“在这个非同寻常的时代,仅仅往前走是不够的。我们有必要弄清楚自己的方向,如果不知脚下的路通向何方,就要另择他途。……对于一个迷途的旅人所应做的最切合实际的事情,不是沿着错误的方向继续以最快的速度前行,而是考虑如何找到正确的道路。”他还说:“经济活动只是社会的仆人,而不是它的主人。(228,231)”(Chp11)《生态、伦理和神学》(略)(Chp12)《人之废》(略)(Chp13)《论作为生命科学的经济学》(略)(Chp14)《可持续增长:一个不可能性定理》——赫尔曼·戴利认为,“可持续发展”这样的措辞只有在被理解为“没有增长的发展”时,对经济才有意义(301)。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纯粹GNP的增长并不能满足穷人的需求。如果要成为攻克贫穷的利器,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是一种没有增长的发展,同时辅之以人口控制和财富再分配。(304)”试评述这段话。(Chp15)《稳态经济与命令经济》(略)(Chp16)《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略)(Chp17)《重访地球宇宙飞船》(略)(Chp18)《运用经济激励手段保护环境》(略)(Chp19)《稳态经济:趋向生物物理平衡与道德进步的政治经济学》——戴利提出,要对最大财富进行限制和规定最低、最高收入制度,甚至需要对超过上限的收入实行100%的边际税率(371-375)。试评价此观点。——私有财产既可以是抵御剥削(以及保障自由和独立)的手段,也可以成为剥削的工具。赫尔曼·戴利认为,只有把财富不均等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私有财产制度才是合理的(372)。试评价此观点。——赫尔曼·戴利表达了他对肯尼斯·博尔丁“可转让的出生证”政策设想的欣赏态度(375)。这种政策建议比我们现在正施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更加不合理吗?你怎么看。——评价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伦理学第一,经济学第二”观点(398)。——赫尔曼·戴利建议修改边沁原则为:生活于时间流中的最大多数人的足够多的人均产品拥有量(403)。你怎么评价此观点?你觉得能够为“足够”确定一个标准吗?——过多和匮乏同样是有害的。足够的基本生活条件(营养、衣物、住房等)、安全(社会治安、医疗和养老保障)、智能终端(通讯、学习及信息处理)、迅速的移动(交通条件)、教育和阶层流动机会。除了上述这些,我们还需要什么?我们还缺少什么?哪些方面已经过多了?(Chp20)《结束语:有关稳态经济的一般误解及更深入的话题》——稳态经济与充分就业矛盾吗(419)?附:迈向稳态经济的10大政策Daly(2008a)在应邀提交给英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一篇近作中,对他本人及其同仁30多年来的相关探讨做了一次全面总结,引发了全球各界包括网上超乎寻常的热烈反响,被媒体称之为迈向恒态经济的10大步骤或政策要点:(l)基本资源的戴帽——拍卖——交易制度(参阅《珍惜地球》381)。“戴帽”即“限额”,就是按来源与排放的容量限制经济的生产规模,“拍卖”即收取稀缺租金用于公平再分配,“交易”则可让有效配置达至最佳用途。(2)生态税改革。将税基从(劳动和资本的)增加值转移到价值依附物——通过经济活动取自自然(耗损)并返回到自然(污染)的资源熵通量;把外部成本内部化并更为公平地增加税赋;对稀缺但以前无偿索取的自然馈赠实行计价。(3)限制收入分配不均的幅度。设置最低与最高收入线;无总量增长下的减贫需要重新分配;需寻求不均等的合理限制。(4)放宽工作日、周、年的长度。允许更自由地选择闲暇或私人劳动。(5)重订国际商业规制。摒弃自由贸易、自由资本流动和全球化,采用补偿关税来保护国家的成本内部化政策,以应对来自他国的低端竞争。(6)降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使之成为象凯恩斯所设想的多边支付清算联盟——对入超和出超施以处罚费率,以寻求经常账户的平衡,避免大额资本转移与外债。(7)银行从部分转向全面存款准备金制。将货币供应与发行置于政府而非私人银行的掌控之中。(8)将现存竞争性的共有自然资本交付公共信托并对其计价,同时解除对非竞争性公物—知识和信息的私人权属与计价。停止像对待非稀缺品那样对待稀缺品或像对待稀缺品那样对待非稀缺品。(9)稳定人口。努力实现“出生+迁人——死亡+迁出”意义上的人口平衡。(10)改革国民账户:将GDP分解为成本账户与收益账户;比较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两者相等时即停止增长;不再合并两个账户。(Daly,H.E.(2008a),“Asteady-stateeconomy”,PapersofSustainableDevelopmentCommission,UK,April,24.转引自代明等,恒态经济学理论研究进展。)讨论:稳态经济及上述实现稳态经济的政策究竟有多少现实可能性?(四)《自然的经济体系》左图为作者唐纳德・沃斯特(DonaldE.Worster),美国当代著名学者和历史学家,堪萨斯大学美国史名誉教授,2013年获美国历史协会颁发的杰出学术终身成就奖。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海外高层次文教专家,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右上为商务印书馆2007年汉译版本影像。(一)作者简介唐纳德·沃斯特在美国堪萨斯大学历史系担任美国史赫尔名誉教授。他写作、编著和出版了八部著作,其中有《地球的终结(TheEndsofEarth)》、《尘暴(DustBowl)》、《一条向西流淌的河(ARun-ningRivertoWest)》等。《尘暴》曾荣获1980年美国历史学最高奖项——班克若夫特奖。(二)内容简介本书是第一部比较系统地探讨生态学的渊源和变迁的著作。作为一门在20世纪60年代勃然兴起的年轻学科,生态学以其迷人的魅力吸引了本书作者。从科学思想史的角度看,本书可谓开风气之先。作者认为,任何科学思想都是一种文化传统的产物。因此,他摆脱了科学史中仅就人物的思想和概念论思想的惯例,在说明生态学历史的每一个阶段时,都只选取有代表性的人物,并把他们置于特定的历史画面之中。但是,作者并不因此而否认一种科学思想的连续性;相反,他尤其强调科学思想的传统对一门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生态学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科学,而长期以来,两种对立的自然观——一个是以生命为中心,一个是以人类为中心——影响着这门新兴学科。尊重自然或利用自然,根本分野正在于此。按照唐纳德·沃斯特的考察,“田园诗式的”和“帝国式的”思想在人类思想史上一直双峰对峙。一种是天人合一的、阿卡迪亚式的、侧重于系统论和整体论的生态学;另一种是科技理性的、强力征服的、侧重于理性分析和经济利益的生态学。前者可以追溯到约翰·雷和吉尔波特·怀特,后者则滥觞于培根和达尔文。前者的生态思想传统将人视为天地自然的一分子,倡导节约资源,尊重热爱自然,与大自然和平友好地相处;而后者则认为人类是自然资源的管理者、使用者和控制者,鼓励无限开发与肆意掠夺。爱默生、梭罗、利奥波德、汤因比、雷切尔·卡森的思想与前者一脉相承;达尔文、林奈和克莱门茨在价值取向上更接近于后者。作者认为,直面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时代”伴随着后工业社会悄然来临了。“人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部分,他必须与大自然的其他部分和谐共存,任何对环境的破坏、对环境的人为选择,都只能使人的生存条件恶化,反制于人自身的发展。”(三)精彩语录第一部分两条不同的道路:18世纪的生态学本部分介绍了生态学的两大传统,实质上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两种态度。第一章介绍吉尔伯特·怀特《塞尔波恩的自然史》的田园主义倾向和研究自然的整体论视角。第二章介绍帝国传统的宗教(基督教)和思想(培根等)根源、机械自然观的形成(迪卡尔、牛顿等)与林奈学派的生态学贡献。(Chp1)《阿卡迪亚中的科学》——把自然分解成它在原子论上的各个部分并不能达到对这个整体的真正理解。特殊的性质是由于相互影响和集体作用而表现出来的;自然的整体性质不同于它的各个部分的总和。生态学家们坚持认为,这些性质不能按照简单化了的实验室模式来研究。自然必须在田野中考察,在这里自然的东西应有尽有——都是有生命的东西(41-42)。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田园式和帝国式的自然观背后,是两种近似“出世”和“入世”的生活态度。田园主义是一种经济上自足的、情感上相互依赖的、对自然谦恭且又保持密切联系的、生活节奏缓慢且可控的、相对重精神轻物质的、低压力的生活方式,个人人格可以保持完整。而现代都市生活则是经济上相互依赖的、情感上更多是自足的、对自然疏离且不友好的、生活节奏紧张且不可控的、相对重物质轻精神的、高压力的生活方式,个人人格也经常被扭曲。可以说,人人都有田园生活的理想或至少是田园生活的需要。评价田园式生产生活方式在当代的意义和可能性。(Chp2)《理性的帝国》——每种动物都有其“被指派的位置”,这个位置既是它在空间的所在,也是它在总的经济体系中发挥功能和工作的地方。不能想象有地方是空无所有的;每个地方都有它的专家,以满足发挥其在技巧和传送上的功能(56)。上述这段话所讲的是生态学上的什么现象?——在理性时代,舆论气氛是不知羞耻的功利主义,而林奈学派的自然科学家们也同样遵循着英美文化中占支配地位的对待自然的态度。几乎每个人都确信,上帝要使其整个世界,最重要的是使人,在地球上过得幸福;而幸福在这个阶段如果有什么涵义的话,那就是物质上的舒适。评价这段话。——机械论的世界观如何可能导致破坏自然的实践?(62)第二部分颠覆性的学科:梭罗的浪漫主义生态学本部分介绍吉尔伯特·怀特田园思想的继承者梭罗的生态学思想。第三章介绍梭罗其人及其对自然的观察和亲近、尊重、保护自然的观点;第四章介绍梭罗建立在日常经验和“共同体”(一个充分反映浪漫主义世界观的语词)思想基础上的自然之爱,以及浪漫主义与其三个主要思想对手——人文主义、基督教教义和近代科学——的观点差异。第五章介绍梭罗如何发展与其自然观相一致的道德观。(Chp3)《康科德的一位自然博物学者》——与怀特或洪堡都不同,梭罗生态研究的最重要和最强烈的目的是……重建“我们居住的这个地方在300年前曾经有过的那种真正面貌”。梭罗写道:我在极度的痛苦中去感受那突然降临的现象。例如,想一想吧,我在这儿本来有一首完美的诗歌;可后来,我懊丧了,因为我听说,那只是一个不完整的抄件;我的祖先已经把其中许多页和最好的段落都撕掉了,许多地方都受到了破坏。我不愿想到,已有某个神奇的人先我而来,并摘取了某些最好的星星。我希望去了解一个完整的上苍和一个完整的地球。试评价梭罗的情感倾向和主张。91——梭罗理应与那些追随怀特的田园派学者划在一个圈内,因为他与她们都只有一种信念,人类必须学会是自己去适应自然的秩序,而不是寻求推翻它或改变它。“要么自然得改变,要么人改变。”试评价梭罗的主张。102(Chp4)《以自然观察自然》——每天与大自然的肉体上的接触,是梭罗的一种新的和更强烈的经验主义的基础。……自然博物学者一定要让自己完全沉缅于各种可感受的气味和声色的现实中去。体会这段话。104——与机械论者的认识不同,浪漫主义的核心是整体论或有机论的自然观:自然界中的每个单独的有机体都不能像齿轮和螺丝一样可以被拆卸下来,而依然保持着它的同一性;整体也不能像一座钟一样,可以被拆开后又装起来。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109-110——在浪漫主义的用语中,一个关键的词就是“共同体”。例如,梭罗在他的漫游中所探求的,就是他称之为“爱的共同体”,一个他感到能把他从个人意识中拯救出来的,由各种自然关系组成的极其广阔的联系。梭罗写道:“一个住在他出生地山谷里的人,就像一朵开在自己花萼上的花冠,一棵长在自己橡壳中的橡实。”他声言:“一般来说,我没有想到过其他动物的兽性。”麝鼠是他的兄弟,臭鼬是“一个慢腾腾的人”。斑鸠是“我的同时代人和我的邻居”,康科德的植物则是和他“住在一起的居民”,甚至星星,他也称之为“亲密的伙伴”。体会这段话。111-112——然而,到了19世纪中叶,科学界似乎转向了另一种认识论:追求超然和客观性。这种客观性的主要特质被近代科学史学家查尔斯·吉斯利皮概括为:“科学的对象是自然,客观性的对象是事物。”——事物仅仅包括那些可以被分析被测量和被计算的。科学家们断言,那种通过富有同感的直观感觉所获得的知识带有人的特质,是不能证实的。……客观性的原则要求一个完全剥去了男男女女以前在自然界中所发现的一切感情和精神实质的宇宙。……科学家们……不动声色地决定把“实际的知识”限定在一个他们更有信心的范围内,一个冷漠僵硬的用数学加以解释的物质存在世界。那个世界无须通过爱和同感来研究——实际上也不能够这样研究,因为科学家们广泛认同的是自然必须不受感情影响,因此要被有意弄得不能引起人的情感。这从一开始便成了培根学派的使命。……浪漫主义的反抗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拒绝承认科学客观性是认识真理和自然的唯一指南。……(梭罗)所渴望一见的,不是一个分离的被看作“事物”的外部客观世界,甚至也不是一个仅仅具有经济关系的体系,而必须是一种精神和物质的交融。体会这段话。118-120——体会下面几段话。一个动物的最重要部分当然是它的灵魂,它的生机蓬勃的精神。121立法机关将公然宣布要保护一种鸟,并非因为它是一种美丽的动物,而是因为它是一种优秀的食腐肉者,或者类似的东西。(按:人们为如画作、音乐会等美的事物支付价格,就不能单纯因为自然界本来就有的美的事物支付保护的代价吗?!为什么非要费尽心思寻找功利的理由呢?)124如果人在事实上与所有其他动物一起联结为一个巨大的有机体的话,那么,杀死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是在犯自杀罪。125梭罗对他的姐姐索菲亚抱怨说:“我令人难过地变科学了。”……有一次,他发现他的眼光已经“狭窄到显微镜的程度了”。他写道:“我看到细节,却看不到整体,连整体的影子也看不见。”126-127(Chp5)根和枝——简朴的道德观对于梭罗其他方面的欲望也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他对超越和真正净化的渴求。他认为,在令人困惑和堕落的追逐物质上的舒适中,是不可能取得精神上的进步的。……(不仅如此,)一种简单需求的生活,是惟一能够使森林回归新英格兰和“使自然恢复到某种程度”的种籽。评价这段话。(诸葛亮:俭以修身,静以养德。)142第三部分忧郁的科学:达尔文的生态学本部分介绍达尔文的生态学贡献。第六章借达尔文和梅尔维尔的眼睛,道出自然界与吉尔伯特·怀特的塞尔波恩、梭罗的瓦尔登湖截然不同的阴郁、凶险、残酷的一面。第七章介绍洪堡、莱尔等学者对达尔文的影响,尤其是后者为生态学研究引入了“变化”(世界永远是新的)和“暴力”(残酷竞争)主题。第八章介绍了马尔萨斯对达尔文的影响,以及达尔文的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论思想的形成。第九章讨论了人类逐渐摆脱野蛮状态并走向文明的技术和道德途径。(Chp6)沉沦的世界——19世纪中叶以后,反田园主义的观念演变为一种生态模式(162),而达尔文则无可置疑地是它的建筑师。说说你的自然观。(Chp7)一位科学家的教育(Chp8)争夺位置——马尔萨斯认为,饥饿的威胁激励人类去发挥全部的能力,并朝着文明前进。……一个物种的灾难——由于不断增长的人口所导致的艰苦劳作——就非常合理地变成了一种祝福。缺少人口过剩的刺激和压力,进步就有可能终结,同时技术也会停滞不前。评价这段话。——达尔文说:“我们知道自然是装得多么满,而每一个成员又是多么妙地坚守着它的位置。”……(根据“趋异”的原则)与其互相争夺同一经济位置,后代们不如为自己创造出全新的职业,并且从它们的双亲和兄弟姐妹那里分化出来,去利用尚未开发的资源和居住地。……(因此)多样性是自然界避免争夺有限资源进行残酷斗争的方式。……竞争绝不是自然界的唯一规律。差异、个性及变化在自然的经济体系中被发现是面临对抗时的抉择。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96-199(Chp9)人类的升华达尔文的理论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的面貌和内在逻辑,自然的残酷迫使人类进行道德反思,并要求人类在自然面前表明自己的态度,那就是:一方面,人类要积极进取,努力从自然中获得提升,逐渐摆脱野蛮状态并走向文明,并要努力将人类脱身于其中的这个外部世界变得美好起来。另一方面,人类的这种升华,不应仅仅被理解为人类凭借不断增强的力量去掌控和改造自然,它还应该包括一种道德上的进步,即保留和发展一种早就存在于田园主义传统中的对自然的亲近感情,保持和发展生物中心主义的伦理观。——生物中心主义者倡导的对自然的关爱与生态经济学倡导的对自然的保护,其伦理动机存在何种差别?——达尔文时代的荒野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阴郁、凶险、残酷的。从什么时候开始,荒野开始成为一个审美对象并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钟爱?这种人对于自然的审美态度的转变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注:中国山水画始萌于晋,南北朝已形成独立画科,宋、元达到高峰。西洋风景画迟至17世纪才形成独立的画科,较我国晚了一千年。参见《美术》131)第四部分啊,拓荒者:边疆生态学本部分介绍了生态学作为一个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并讨论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秩序的干预和后果。第十章介绍了海克尔、沃明等人对于生态学发展的贡献,前者于1866年发明了“生态学”一词,后者在种间关系、生态演替方面贡献颇丰。第十一章介绍了考尔斯和克莱门茨的“动态”生态学,尤其是后者的顶级群落理论。第十二章介绍了上世纪30年代美国大草原上频发的尘暴,以及尘暴带来的影响(尘暴难民)、政策响应(退耕还牧)、理论响应。(Chp10)地图上的词(Chp11)克莱门茨和顶级群落——(在拓荒过程中,)在同一领地内拥有两者,既有一种植物的顶级状态又有一种高度的人类文化,是不可能的。第一次对抗发生在密西西比河东的潮湿的森林里:在这里,顶极的生长缓慢地让位于为寻求家园、财富和帝国的侵略性人类社会的斧头和来复枪。……然后,拓荒者们又终于来到了大草原,……在仅仅几十年里,他们对草原和平原的征服便完成了。264(Chp12)跟在犁后的尘土——“虽然克莱门茨本人也注意到,在森林和草原中,顶级优势对人未必是最有价值的(283)”,但“克莱门茨把现代人从自然中隔离了出去,让人成了自然领地的外来者,成了一头在一个瓷器店里四处冲撞的公牛(287)。”尘暴之后,一种观点认为应该“把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钢犁和铁耙从大草原上赶出去,让大草原回归自然(284)”,这生动地揭示了顶级理想的反技术内涵。对此,你怎么看?——和英国的坦斯利一样,马林也对在生态学中存在着一种反对文明的偏见感到不快,这种偏见认为“只有文明人是邪恶的”,因此没有在道义上去改变自然秩序的权利(292)。他认为,……农业经营——尤其是大规模的机械化——是向前迈进的“建设性一步”。大平原从中受益而非受害。他强调,即使偶尔有一点飘荡的泥土,大自然也需要开垦,以保持生气和丰饶(290)。对此,你怎么看?——沃尔特·韦布极力倾向把牧场而不是农场当作一个比较能与短茎草原环境相适应的经济体系(289)。他认为,牛仔的饲养经济体系要比农场主的更适合于顶极草原的条件,农场主的技术损害了和谐……(294)。你怎么看?——从生态学或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现在用经济标准来决定土地的最佳利用绝不是一种好办法。经济学曾使我们剥去煤层上的表土,并使富庶的藏着金砂的峡谷变为石头地……(298-299)。分析这段话的意思。——一个大问题仍然留在我们不断扩张的技术文化中得不到解决:人能够和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使自己适应自然?或者,他能够或应该在为了自身的目的而改变自然的秩序中走多远(301)?对此,你的答案是什么?——在土地属于我们之前,我们是属于土地的(301)。如何理解这句话?第五部分一门学科的道德观:伦理学、经济学和生态学本部分讨论生态学的伦理启示和生态学的“经济学化”。(Chp13)一种猛兽的价值本章概述了20世纪上半叶美国人对于食肉动物的两种对立态度:一种是以生物调查局为代表的赶尽杀绝的态度,其意图既有“道德”的原因,也有为改善农业和畜牧业的原因;一种是一些科学家所持的程度不同的保护态度。“争论的根本点,和平常一样,是在道德价值上——尤其是人在自然界的位置,及其作为一个物种在众多物种中的权利”(324)。——“生物圈2号”的失败证明人类还不能单纯凭借技术力量再造一个自然。那么你认为,人类可以在没有食物链顶级物种(比如,狼)的帮助下单纯凭借技术力量管理好业已被扰乱的自然秩序吗?——英美人的思想呈现出一种特别倾向的道德主义,在这种情况下,把每个物种都列入到一个绝对的道德分类目录中:好的或坏的。几种野生动物,主要是鸣禽,被宣称是好的,其他的则只具有作为打靶练习的价值。而“猛兽”,在美国人的道德字典中一直是最坏的解释……。这些物种基本上都是一些带有尖牙或利爪的动物:食肉类的,包括狼、美洲豹、熊以及列在最后的——郊狼。307——少了食肉动物,意味着一个自然经济体系的严重失衡:就是说,一个没有郊狼或狼或美洲狮的世界,是一个陷入混乱的世界。从这个角度看,猛兽的存在不仅是荒野幸存的保证,而且也是整个环境健康的保证。结合亚利桑那鹿群的故事(318)。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308——评价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Chp14)生产者和消费者本章介绍了新生态学(生态学历史上最近的阶段,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60年代获得广泛认可。与之前的生态学更注重进化和演进的历史视角不同,该阶段的生态学具有明显的经济学话语特点,该阶段注重对生态系统的分析性研究,尤重能量流动和生态效率的研究)的理论成就,着重介绍了埃尔顿、坦斯利、林德曼等人的贡献。——生态学与经济学,谁得益于谁更多?试列举双方互相得益的方面。(Chp15)相互依存宣言本章说明如何从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关系中导出相互依存的道德原则。——大自然突然被科学的机械论者们从价值、道德和美丽等领域里驱逐出去了。这些特性没有一个在物质世界中是属于客观实在的,它们是“第二手的”或主观的特性,只能存在于旁观者的头脑中,因而与科学事业没有关系(371)。——机械论哲学……对个人主义的社会道德给予了强有力的哲学支持,……这种影响在19世纪激进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由放任经济中表明是最为恶劣的。这种科学归纳的唯物主义导致了另一种形式的唯物主义:一门心思集中于创造财富,而不顾及付出的社会代价。372。——怀特海在《科学与当代世界》一书中的中心主题是,科学家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存在着道德上的后果。在笛卡尔之后,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同样一直被科学所广泛忽视,或者被作为与手头工作无关的东西而抛弃掉,无论在实验室还是工厂里均是如此。因此,最后终于有了有机论,成为在科学探索中恢复道德价值的运动。尤其是通过强调自然世界中的相关性特性,它教给人们一种相互依存的新伦理道德。怀特海宣称:“真正的现实是完全彻底的患难与共。”他预言,科学理论中的这种意识将会清除掉西方文化中的道德恶果。372。——怀特海热情地赞美了自然界中的相互依存(373)。C.C.亚当斯……宣称,生态学可以教给社会思想家们许多关于合作价值的东西。……沃尔特·泰勒宣称,生态学表明“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粗鲁的个人主义”,……生物共同体的表现就如同“一个有动物和植物严密组织起来的合作性团体”。威廉·莫顿·惠勒则“从这些微小的生命(蚂蚁和白蚁)身上第一次认识到自我克制和自然相互依存的经验”;他还把蚁群描述成一个完全成熟的“有机组织”(373-374)。沃德·阿利认为,生物之间的(无意识)合作或相互依赖是“有生命物质的最基本的特征”(382),以他为首的“生态学小组”的使命是:把道德理想主义建立在一种合理的科学基础之上,他们认为现代生态学的有机群落概念是“生物科学对现代文明所作的富有成效的思想贡献之一”。他们努力探求“伦理学的科学基础”,力求从自然界中找到一套适用于人类的整体主义价值观(380-381)。整个芝加哥大学生物科学系都从这个生态学小组那里接受了一股融合热,他们的几个同事最后也都提出了从自然法则中得到社会道德准则的思想(383)。二战的冲击使这些学者修改了他们的理论,使他们强调融合须以多样性、差异性和个性为基础(384-385)。试评价上述观点,并结合后期的拉夫洛克的“盖娅假说”(446),认真体会人们如何可能从关于生态学的事实中,抽象出一种人类社会的道德理想(393-394)。——机械的世界只有力而没有灵魂和生机;关于机械的科学也没有精神、情感、意义、价值的容身之地;机械自然观必然使人生出一种自然可以也必需被人征服的欲念;机械自然观作用于社会生活的一个最残酷的后果也必然是:把人变成机械,变成一个宿命论的、不自由的、可怜的“奴”。你同意这个说法吗?第六部分生态学时代:科学与地球的命运本部分介绍生态学时代人类面临的威胁,以及关于自然界的新思考。(Chp16)拯救这个星球本章首先将原子弹作为一种文化警示,并将当下的生活方式视为对人类前景的更甚于原子弹的威胁(414);指出生态学(家)的应该担负的时代责任,并重点介绍了奥德姆、麦克阿瑟、拉夫洛克等人在不同尺度上的研究工作。——原子弹是人类掌控的一种巨大的破坏力量,它本身也是一个隐喻,作者通过它表达了对人类技术力量、浪费型生活方式可能产生的破坏性后果的担忧。就此谈谈你的认识。——生态学的启示是否就是宣扬贫穷的好处?……出自中产阶级的环境保护主义者能够完成一场反对自己切身经济利益的革命吗?……难道可以想象在瓦特发明蒸汽机200年后的今天能够抛弃工业革命的成就?……那么建立在生态科学基础上的新的社会秩序又将怎样呢?——广大中产阶级能心甘情愿地接受这样一种世界吗?或许更重要的是,至今仍生活在相对或绝对贫困中的亿万百姓希望在这种世界中生活吗(412)?谈谈你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拉夫洛克警告说,迫于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的农业发展是摆在地球面前最严重威胁(444)。对此,你怎么看?——把地球视为一个有机体的思想并不是新提出来的,它可以追溯到史前文化中;但它却是现代生活中重新诞生的概念。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痛苦而古老的有机星球的形象正是来自高空中宇宙飞船所携带的高度清晰的自动照相机透镜(447)。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Chp17)令人不安的自然本章介绍新一代生态学家对于自然界的新理解,他们倾向于认为自然界本质上就是不稳定的和不可预测的,顶极、平衡的稳定状态开始受到怀疑。但人们仍然可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这样的问题上达成生态保护的共识。作者最后总括出几个结论:第一,有机的大自然尽管都各自进行个别的努力,但都得按相互依赖原则来运转。第二,人类可以向自然生态和历史上的一些持久模式学习和借鉴。第三,人类不得不适应变化而生存。——丹尼尔·博特金强调:“21世纪的大自然将是我们创造的大自然。(478)”评价这个观点。(四)问题与思考1.试列举或总结本书中最能打动你的观点或语句。2.你对本书中哪些观点有异议?陈述你的看法。3.生态学代表了一种新的世界观、新的道德观、新的经济观、新的方法论。试就此谈谈你的感想。——或,生态学的颠覆性体现在哪些层面?4.对于“阿卡狄亚式”和“帝国式”的自然观,你更认可哪一种?为什么?5.你认为应如何调和有机论的共同体理想与功利主义之间的分歧?P304五、《占有还是存在》左图为作者埃里希·弗洛姆(Erich·Fromm),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原著成书于1976年。右图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5版书样。(一)作者简介埃里希.弗洛姆,世界闻名的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2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纳粹上台后,他于1934年赴美,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并先后执教于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人学等高校。1980年,弗洛姆病逝于瑞士。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作了大量学术著作和科普性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爱的艺术》、《人类的破坏性剖析》《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弗罗姆学说的核心围绕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与出路,他一生的研究工作都是围绕现代工业化或商品经济社会里人的生存处境和心态问题来展开的。他关心的是大多数人的生存困境。(二)内容简介本书是著名精神分析学家、人本主义哲学家弗洛姆的最后一部著作。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各自所在文化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潜意识下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本书中,他对自己多年来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所崇拜的人类生存方式的非人道化影响的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弗洛姆区分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生存方式,即占有和存在。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的基础是以利润为取向的社会,重“存在”的生存方式则会创造性地运用人的力量。他在书中从日常生活体验的角度,分别学习、交谈、阅读、信仰、爱等八个方面对重占有和重存在进行深度解读剖析。他对消费社会的反人道、对人的潜意识的操纵,以及为稳定社会经济制度而进行的蓄意消费刺激,都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提出了变革性的纲领见解。本书内容的概述:第一部分如何理解重占有和重存在两者的区别第二部分对两种生存方式之间本质差异的分析第三部分新人和新社会(三)精彩语录——两个诗人、两种态度:丁尼生:在墙上的裂缝里有一朵花,我把它连根一起拿下。手中的这朵小花,假如我能懂得你是什么,根须和一切,一切中的一切,那我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上帝和人。松尾芭蕉:凝神细细望,篱笆墙下一簇花,悄然正开放!弗罗姆说,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这位英国诗人对花的态度是想要占有它,诗人就像西方的科学家一样,为了理解(真理)而不惜分解生命。日本诗人不想去摘取它,只不过是仔细地“看”。全诗的最后两个音节是以日语中的小品词表达的,它往往是与一个名词、形容词或副词连用,表达某种惊羡、赞美、痛苦或者快乐的情感。在汉译中用一个惊叹号表达这层意思非常贴切。就其精神而言,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与一个以物为中心的社会对应的就是这两种生存方式。远古时代,人类面临着物质的匮乏,相互合作才能生存下去,采取“原始共产主义”的方式可能最为有利。可以想象那时初民的心灵是以体验为主的。占有取向是随着西方工业社会的形成,即财富的增加而逐渐占据人的心灵。它表现为人生活的中心就是对金钱、荣誉和权力的追求,以至我们无法理解一个不是建立在占有欲之上的社会之精神。“重占有”的生活态度有它的合理性,它可以成为创造更多财富的原动力。17世纪以来西方的智者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创立了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到现代他们又非常聪明地创造出一种“超前消费”的理论。这就让“占有”从生理层面(有限的)进入到心理层面(无限的),促使人不顾自己的消费能力不停地消费,这个理论让商家和消费者达到双赢的同时,也完成了对现代人心理取向的改造,只把谋利看作人的行为动机,不再相信自己和他人还有其他动机。整个社会以这种理论来设计,最终造就出符合这种理论的人。以至今天我们分析人与事已不得不依据这种谋利理论了。但它也让人短暂的一生失去了许多与财富无关的美妙时刻。更有甚者,这种心理往往会诱发人内心非常负面的,甚至罪恶的念头。一位历史学家感叹道:“你的”、“我的”这两个词,使我们短暂的一生充满了痛苦和难以言表的罪恶。是的,更多占有的诱惑会把我们都变成傻瓜、强盗、恶人。——婴儿、儿童、青年和成年人都无法自由地、自发地表达自己的意志,他们对于知识和真理的渴求、对爱情的期冀都受到限制。正在成长着的人被迫放弃其大部分自主的、真正的愿望和兴趣,以及自己的意志,去接受并非他自己的而是社会的思想、感情模式强加给他的某种意志、某些愿望和情感。(第四章)——事实上,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能丢失。最明显的就是财产,随着财产的丧失,通常还会失去社会地位和朋友。并且,人随时可能失去自己的生命,或迟或早,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第六章)——学习他们(存在式的人)发现最好的学习不是听课,而是将精力全部集中在自己的思维过程中。——记忆在现代社会,知识和体验也变成了一种占有的所有物,人们大量的收纳书籍,抄写笔记和记住名词,但是随后却将之束之高阁。人们不会将其记忆入脑海,只是做出了形式上的占有。——交谈占有的人依赖于他拥有的东西,而重存在的人则相信他存在这一事实。相信自己是活生生的人,相信只要敢想敢干和干预做出回答,就会产生新的东西。……这样的交谈不再是一种商品(信息、知识、地位)的交换,而成为一种对话,至于谁对谁不对也不重要。他们开始跳舞,他们不会带着胜利感或失败感而分开,因为胜负感不会带来任何东西,他们心中充满欢乐。——行使权威存在型权威不仅是一以个人旅行某种社会职责的能力为基础,而且是以个人恩那个实现自己的真正本质,使自己的个性达到高度成熟和完善的程度为基础的。这种人只需要显示自己的权威,而没有必要去发号施令、威胁恫吓和营私受贿。——信仰对重存在的生活方式来说,信仰不是对一定观念的相信(虽然这种信仰也会成为一种观念),而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一种态度。与其说有信仰,不如说在信仰中生活。——爱重占有的人的爱情不是他们存在的一种表达,而是一尊偶像,一位女神,他们要拜倒在她的脚下,这注定要失败,因为“爱情是自由之子”。以重占有的生活方式所体验到的爱则是对“爱”的对象的限制、束缚和控制。这种爱情只会扼杀和窒息人以及使人变得麻木,它只会毁灭而不是促进人的生命力。——存在方式的先决条件是独立、自由和有批判理性。其基本特征就是存在的主动性。这里不是指忙于事务的外在主动性,而是指内在的主动性,即创造性地使用我们人类的各种力量。主动指表现一个人的能力,才干和天赋——每个人生来拥有的这一切,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主动也指自我更新,成长,释放,去爱,去翻越孤立自我的篱藩,对一切感兴趣、能听取他人的意见以及富有牺牲精神。——真正的乐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不期待得到任何“持久”的东西作为报偿。——我存在,那我就是我,而不是我占有的东西。在重存在的生存方式中,对我的安全感的唯一威胁在我自己身上,即对生活和我的创造力缺乏信心,退化的倾向、内在的懒惰以及听任他人摆布自己生活的态度。——重存在的生存方式只存在于当下,对于爱、快乐以及领悟真理的体验都是当下的,没有时间上的先后,当下即永恒。(四)问题与思考1.弗洛姆提出“生活的目的应该是存在得更好,而不是占有的更多”。如何理解这句话?2.《善恶经济学》作者托马斯·赛德切拉克说:“不满足成为让我们进步和成长的引擎,也会让我们自己成为一个永不满足的引擎。”如何理解这句话?3.占有的更多好和存在的更好,二者是对立的吗?4.资本主义经济→消费主义→重占有生存状态的产生。分析其逻辑关系。5.消费本不具有原罪,糟糕的是它成为符号之后制造了一种幻境。如何理解这句话?6.中国人被世界评为最看重物质的人,你怎么看?六、《小的是美好的》左图为作者英籍德国人E.F.舒马赫,世界知名的经济学者和企业家,被后人尊称为“可持续发展的先知”。原著成书于1973年。右图为商务印书馆1984版书样。(一)作者简介舒马赫(1911-1977),英籍德国人。他早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生阅历丰富,任过教,做过生意,经营过农业,当过新闻记者,后致力于经济学的研究,长期担任英国政府部门的经济顾问。1955年舒马赫访问缅甸,对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产生浓厚兴趣,此后担任了缅甸政府经济顾问。在缅甸期间,舒马赫由一个天主教徒转变为一个佛教徒,由一个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转变为一个“佛教经济学家”。他还创办了英国中间技术发展协会,任董事长,实践自己在本书中提出的“中间技术”。舒马赫关注现实问题,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出发来研究发展经济学,独树一帜,颇受重视。《小的是美好的》一书在1973—1979年6年间再版12次,至今仍然是发展经济学中的经典。(二)内容简介书中对世界提出震聋发聩的发问:我们拥有工业体系有好一阵子了,污染、环境、生态学这些之前还无人问津的用词,突然变得引人注目。第一句话就是“我们这一代最致命的一个错误就是,相信‘生产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在舒马赫看来,西方世界引以为傲的经济结构,不外乎个人追求利润及进步,从而使人日益专业化,使机构成为庞然大物,带来经济的无效率、环境的污染和非人性的工作环境。舒马赫追求人作为人的尊严——作为独立、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尊严,因此,他认为“大”对人的价值实现的妨害。舒马赫的呼吁改变经济发展观念,赋予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赋予生产过程以人性及人的价值实现的要求。而这一切的实现,关键在于技术路径选择。选择一种人性化的技术——中间技术。舒马赫认为,传统的大机器产生是一种大量生产,这种生产以效率和产量为目的,劳动者的参与受到限制,人作为生产过程的一种异己的力量存在,人性在生产过程中被抹煞。要实现大众生产,大众生产的体系是调动人人都有的无价的资源,即聪明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并且使用第一流的工具帮助他们。他倡导中间技术。实现大众生产,要求技术路径的相应的变化。在舒马赫看来,大众生产要求的技术应该满足以下条件:一是价格低廉。这样的技术能够适应落后经济资本积累不足的状况,基本上人人可以享有;二是适合于小规模使用。落后经济中市场比较狭小,资源分布具有多样性特点,小规模使用的技术在这两个方面都具有适应性。三是适应人的创造需要。舒马赫将这样的技术叫做“中间技术”。中间技术首先是一种具有人性的技术,是一种能够赋予生产过程以人性,能够使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得到乐趣,得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技术。中间技术还是一种民主的技术,是一种能够为更多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真正服务于劳动者的福祉而不仅仅是资本所有者的利润的技术。中间技术还是一种具有自然亲和力的技术。舒马赫认为,同大机器生产相比,采用中间技术的小规模生产具有更强的适应自然的优势。大规模生产一方面向自然界大肆掠夺各种原材料,造成自然资源的枯竭;另一方面把自然界当作一个垃圾场,向其大肆倾泄各种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由此,他倡导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应该以人为主要资源,提高教育水平,珍重土地,更有效地运用工业资源,让科技充满人性。但是,这是对西方中心主义、对工业化强大话语权的反叛。舒马赫在书中讨论的问题,切中当今世界发展中的要害,引起了人们热切的关注。近年来,学者们提出的一些观点,也有不少可以从这本书中寻找到思想源头。另外,他的“小的是美好的”的思想,在今天似乎也得到了证明。人们对社会进化有一种惯常的幻觉: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进步,从贫困到富裕等等。总之,认为未来的发展是一个无限前进的趋势。该书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这种幻觉泼了一盆冷水。作者舒马赫认为,以技术开发与大自然开发为基础的发展有它的极限界域,应当把重点从商品转移到人,“人是一切财富的首要和最终的源泉”;否则,人将受到惩罚:技术会从解放人的体力走向其反面,而大自然的失衡更会使人丧失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三)问题与思考1.结合时代背景讨论:小的好还是大的好?2.一个特定的社会发展战略是多目标还是单目标?如果是多目标,那其中经济的目标和伦理道德的目标又应该各占多大比重?3.“经济学不能局限于经济学本身范畴,而必须与人文科学学科,尤其是伦理学结合起来,才能闯出未来经济学的探索的新路”。谈谈你的理解。4.未来生产与技术是非暴力的,应当与自然和谐、配合,保持生态平衡。谈谈你的理解。5.未来生产技术应该是大众生产,是从大量生产中解放出来的。谈谈你的理解。6.“全部历史以及当前全部经验说明这样一个事实——最基本的资源是人而不是自然提供的。一切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都是从人的头脑中产生的”。谈谈你的理解。七、《瓦尔登湖》左图为作者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作家、自然主义者、废奴主义者和哲学家。原著成书于1854年。右图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版书样。(一)作者简介亨利·戴维·梭罗(HenryDavidThoreau,1817-1862),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废奴主义者及自然主义者。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协助爱默生编辑评论季刊《日晷》。写有许多政论,反对美国与墨西哥的战争,一生支持废奴运动,他到处演讲倡导废奴,并抨击逃亡奴隶法。其思想深受爱默生影响,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1845年,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自耕自食,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活,以此为题材写成的长篇散文《瓦尔登湖》(又译为《湖滨散记》)(1854),成为超验主义经典作品。梭罗才华横溢,一生共创作了二十多部一流的散文集,被称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其文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性,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而《瓦尔登湖》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是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二)内容简介《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瓦尔登湖》是一场实验,他要证明物质生活究竟可以简化到何种程度,以便为更重要的追求腾出时间。梭罗的观点是,工业文明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和水平,但是也破坏了自然。工业文明与原始自然之间的矛盾,说到底是因为人们不断发展的欲望,梭罗深刻敏锐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他的作品里,提倡过简朴生活的思想贯穿始终。梭罗预言:“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护这个世界”。在梭罗眼中,荒野就是完全的自然,而人类只有最大限度的消解欲望,才会真正的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并最终保护自然。梭罗并没有住在深山老林里,他亲手搭建的小木屋离康科德市区仅1.6千米。梭罗表示,我这十几平米的小屋,曾举办过25个人的聚会。其热闹程度可见一斑。即使在冬日,他也不乏拜访者。诗人钱宁就曾去这个小屋做客。梭罗说他们谈笑风生,比百老汇都热闹。梭罗的木屋没有锁,也没有门栓,可以说是开放性的。路过的农夫,猎人和动物都可以进去做客。散步归来,梭罗也会时而扮演一把福尔摩斯,根据烟头、脚印之类的蛛丝马迹推断来者的身份。梭罗以他开放式的木屋为傲。梭罗不反对社交,但反对无意义的闲话,他称之为“发霉了的奶酪”,人们乐此不疲,依旧三餐享用。“我相信,倘若所有的人都像我当时那样简单地生活,偷窃和抢劫是不会发生的。发生这样的事情,只是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