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学案设计(无答案)_第1页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学案设计(无答案)_第2页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学案设计(无答案)_第3页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学案设计(无答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课时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以及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黄赤交角。2.理解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地球自转(1)概念:地球绕其的旋转运动。(2)方向:。(3)周期:1日,若以距离地球遥远的同一恒星为参考点,则为,叫做;若以太阳为参考点,则为,叫做。(4)速度eq\b\lc\{\rc\(\a\vs4\al\co1(角速度:除极点外,其余各处均为15°/小时,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最大,每小,时1670km,最小))2.地球公转(1)概念:地球绕的运动。(2)方向:,如图中“→”所示。(3)周期:恒星年,即。(4)轨道:近似正圆的。(5)速度图中位置时间速度公转位置A点1月初最B点最远日点【思考】1.分别以长江中下游平原、青藏高原以及两地所在的30°N上空的地球同步卫星为观测点,比较三地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有何异同?2.北半球夏半年的日数是186天,冬半年的日数是179天。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黄赤交角:平面与平面的交角,目前大小为23°26′。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2)周期:,即365日5时48分46秒。【判断】1.黄赤交角的度数决定了回归线的度数。()2.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3.夏至日时,我们感觉天气较热,是因为此时地球距太阳较近。()探究点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毛泽东同志一生共创作了100多首诗词,“关注人民群众生活,以人民为主体”是毛泽东诗词的核心理念。当毛泽东得知江西余江县消灭了为害极广的血吸虫病时,他激动不已,彻夜难眠,感慨和欣喜之情化作了不朽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1.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在哪里?2.在右图中分别画出地球自转方向。3.试总结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核心素养】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征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征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还有相关性,具体如下表所示:运动形式自转公转概念绕地轴的旋转绕太阳的运动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从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地轴空间指向空间指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运动周期以遥远恒星为参照点1恒星日=23时56分4秒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以太阳为参照点1太阳日=24小时(昼夜交替现象周期)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速度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各地均约为15°/时(或1°/4分)平均约1°/天近日点快(1月初)远日点慢(7月初)线速度因纬度而异,自赤道(1670km/h)向两极(0km/h)递减平均约30km/s关系地球自转的平面(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目前存在23°26′的交角(黄赤交角)【核心素养】2.航天发射基地选择的条件(1)纬度位置:纬度越低,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越有利于节省燃料。(2)气候条件: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天气晴朗,能见度高。(3)地形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地势相对较高(平坦开阔利于地面设备跟踪测控,地势高则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较大)。(4)气象条件:要尽量选择晴朗天气多、大气污染轻、透明度高的地区。(5)地质条件:地质稳定。(6)交通位置: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利于大型设备的运输。(7)人口密度条件:航天基地最好布局在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以保证安全。近日点、远日点的判定方法(1)从日期判断:每年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每年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2)从公转速度判断:地球在近日点附近时,公转速度(线速度、角速度)较快,反之则较慢。(3)从地球公转轨道的长轴和短轴判断:近日点和远日点位于长轴两端。距离太阳最近的点为近日点,反之为远日点。(4)从直射位置判断:连接太阳和地球的中心,观察太阳直射的位置,若直射南回归线附近则位于近日点附近,若直射北回归线附近则位于远日点附近。(5)从节日角度判断:元旦时接近近日点。右图是“地球自转等线速度示意图”,R、T在同一纬线上。据此回答1~2题。1.该区域所在的半球位置和纬度位置是()A.南半球低纬度B.北半球中纬度C.南半球中纬度D.北半球高纬度2.R点地形最有可能是()A.丘陵B.高原C.山地D.洼地或盆地探究点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美国《自然》杂志发表了康斯坦丁·巴特金的一项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在地球形成初期,一颗偏离正轨的年轻恒星接近太阳,这颗恒星牵引正在形成之中的地球,最终使地球轨道与太阳轨道之间形成一个倾斜角。这个倾斜角就是黄赤交角,它影响太阳直射的范围,对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在右图中标出黄道平面、赤道平面和黄赤交角的数值,用标注具有太阳直射现象的范围。2.在右下图中标注地球公转方向、自转方向和二分二至日。3.在下图中画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曲线图。【核心素养】3.黄赤交角的特点黄赤交角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轴两面三角度”和“三个基本不变两个变”。其含义如下:含义一轴两面三角度一轴地轴(自转轴,与赤道面垂直)黄道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赤道平面地球自转的平面,与地轴垂直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夹角与黄赤交角互余,为66°34′地轴与赤道平面夹角90°三个基本不变两个变三个基本不变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目前为23°26′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两个变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线、地轴与太阳光线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核心素养】4.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期性往返运动,其运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做1个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季节移动可用下图来表示:公转轨道上二分二至日的判断(1)日地距离法如下图,A点日地距离较近,1月初应为冬至日稍后,B点日地距离较远,7月初应为夏至日稍后,再结合地球的公转方向判断C为春分日稍后,D为秋分日稍后。(2)地轴倾向法(连线法)①连接日心和地心,将该线作为太阳光线。②该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为太阳直射点(因为太阳光线与该点的地球表面垂直)。③观察该点所在的南北半球位置,若在北半球(B点)则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若在南半球(D点)则为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3)垂线法(晨昏线法)①过地心(图中圆心)作太阳光线的垂线;该线为晨昏线(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始终垂直,且其所在平面通过地心)。②观察南北极的极昼极夜状况,若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出现极夜(阴影代表黑夜),则为北半球夏至日,反之为北半球冬至日。在地球公转示意图(右图)中,A、B、C、D分别表示二分二至四个节气之间的时段。读图回答3~4题。3.地球从春分日(北半球)运行至夏至日(北半球)的这一时段,在图中由字母表示是()A.AB.BC.CD.D4.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时段是()A.A和BB.B和CC.C和DD.D和A本课小结学业水平测试读右图,完成1~2题。1.图中四地的自转线速度()A.甲>乙>丙>丁B.乙>丙>甲>丁C.丙>乙>甲>丁D.丁>丙>乙>甲2.图中四地的自转角速度()A.甲>乙>丙>丁B.乙>丙>甲>丁C.丙>乙>甲>丁D.丁=丙=乙=甲3.火星的自转周期是()A.24时41分B.23时19分C.24时37分4秒D.23时15分4秒4.太阳在火星表面,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是()A.23°26′N至23°26′SB.22°54′N至22°54′SC.23°58′N至23°58′SD.23°31′N至23°31′S5.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1)请在图中N处附近画出地球的自转方向。(2)图中A、B、C三点线速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角速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3)A点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________。右图是“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直射点位于④处时,应是6月22日前后B.直射点位于⑤处时,节气是秋分C.直射点位于①处时,节气是春分D.直射点从①处到③处期间,我国各地得到的太阳辐射能越来越多7.图中,当太阳直射点由②处向③处移动时,关于地球公转速度,叙述正确的是()A.越来越快B.越来越慢C.慢—快—慢 D.快—慢—快2018年2月16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右图为“地球绕日公转二分二至日示意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