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画面看宏观经济报道的情境化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879e68bbca72af642c398503947c157/5879e68bbca72af642c398503947c1571.gif)
![从画面看宏观经济报道的情境化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879e68bbca72af642c398503947c157/5879e68bbca72af642c398503947c1572.gif)
![从画面看宏观经济报道的情境化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879e68bbca72af642c398503947c157/5879e68bbca72af642c398503947c1573.gif)
![从画面看宏观经济报道的情境化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879e68bbca72af642c398503947c157/5879e68bbca72af642c398503947c1574.gif)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画面看宏观经济报道的情境化
国家宏观的运作与经济和人民生活有关。国家宏观控制政策是所有经济生活中的一项大事。作为一项“大事”,宏观和事物的发展正变得越来越抽象。所以,对于宏观经济新闻的报道,媒体承担着向公众解析宏观经济背景、阐明宏观调控意图、贴近公众经济利益、吸引公众关注的任务。完成这些任务是媒体与新闻记者的责任,也是对媒体和记者能力的考量。那么,如何报道才能使宏观经济新闻更吸引人?笔者以为,可以从新闻事件情境化着手来化解其主题的宏大性。何谓情境化?有人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如果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新闻报道,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同理,新闻事件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其与读者利益的相关性,进而引起读者关注。所谓新闻事件报道的情境化就是创设、营造有人物色彩的具体经济活动情境,为读者勾画一幅景象,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感知新闻事件的涵义及其与自身利益的相关性。那么,面对诸如经济改革、金融政策等这些“宏大叙事”的报道主题时,怎样创设具体情境,勾勒“景象”?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勾画有人物色彩的“画面”,营造特定的经济活动情境,让读者能够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成为故事发展的见证人。通过情景化的处理,记者笔下的“画面”会比由沉闷的术语和文字堆砌起来的文章更直观、更吸引人。宏观经济报道情境化处理技巧通常有以下几种:一、从存贷款基准引发的决策不确定性影响汉语大词典对刻画的解释是:雕刻绘画;精细地描摹,塑造。在新闻报道中,刻画是记者向读者展现事实的有效方法之一,即通过精细地描摹发生新闻事件的真实场景,让读者能够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地去领悟新闻事件的内涵,感知报道所写的情况对人们或自己产生的影响。以央行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为例。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这种宏观经济政策的推出,会改变居民的不同投资收益比率,改变居民的投资理财行为,改变居民的财产结构。这种影响表现为连续加息减轻居民的通胀预期;一定程度上提高居民的存款收益;居民储蓄意愿上升、投资热情降低等。但是,由于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属于国家层面的行为,其对居民的诸多影响往往被它自身的宏大所遮掩,居民对此少有关注,并且因为专业知识的欠缺而缺乏关注的能力。对此,媒体在报道中就可以运用刻画技巧,实景式地展现加息对百姓投资行为产生的影响:比如各大银行门口排满了前来存款的人,人们纷纷将活期存款转存为定期;与此同时,加息使贷款成本上升,许多人到银行提前还贷。通过这种实景式的报道,向读者展现一副加息后居民生活的活的“画面”,不仅使报道有血有肉,更使新闻事件与读者利益息息相关;不仅增强了报道的可读性,更是提高了读者的必读性。二、未来的情境化预测即预先推测或测定,通过对客观事实历史和现状进行科学的调查和分析,由过去和现在去推测未来,由已知去推测未知,从而揭示客观事实未来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经济报道的意义不仅在于向读者表明真相,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分析,对事态的进展做出科学预测,预测事态进展可能会导致的情形,以影响或引导公众预期。在这一点上记者一定要富有创造性。新闻事件发生后,事态发展可能会导致的情形或许还没有出现,但是记者要根据历史经验、事态现状和决策方向以及相关的分析评论来预测事态的未来进展,并以情境化的方式勾勒刻画出可能或者即将发生的“画面”。例如对中央银行决策进行报道时往往面临如下问题:地方企业是否高度依赖于银行贷款?银根缩紧是否会给企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除银行贷款之外,地方企业有没有其他融资渠道?公众的情绪如何等等。记者可以根据采访对象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在导语部分生动合理地勾画出在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情形,也就是勾勒一个具体人物的具体生活场景,描写新闻事件的发生对相关人物产生的影响。美国《华尔街日报》对这一技巧的运用可谓是炉火纯青,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再比如在进行通货膨胀报道时,应关注消费物价指数(CPI)上涨会对百姓产生什么影响?程度有多大?如果只是简单地说CPI创下历史新高,通胀率从X%上升至Y%,一般读者很难理解,更不可能吸引他们关注。但如果在导语或靠前部分营造一幅生动画面,情况就会大不一样。为使报道容易为读者理解,我们假设有一个普通职工,月收入Z元,这个数目是该国N百万人口的平均月收入。因消费物价指数的上涨,该职工发现他已无力支付家庭所需的必要支出……尽管这只是一个假设的情形,但却因为创造了一个人物形象而给简单的数字列举带来了人文色彩,鲜活生动,读者也会因此被激发起认同感,愿意继续读下去。需要注意的是,在做这种预测假设时,一定不要忘记和当事人仔细分析这种预测情形的合理性。三、运用相似手法进行投资指导所谓类比是一种将特定事物所附带的信息转移到其他特定事物之上的认知过程,虽然两者不一定有实质上的同源性,其类比也不见得合理,但它确实在人们的记忆、沟通与问题解决等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类比的作用是“由此及彼”,如果把“此”看作是熟悉的事物,把“彼”看作是未知的事物,那么类比思维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已知向未知的一种推演过程,通过这种由此及彼的认知过程,达到对未知事物的感知与理解。当记者向读者解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时,类比是比较理想的手法。通过这种手法,可以把决策、进展与一些复杂举措可能带来的影响与读者熟悉的情况进行类比,使陌生对象熟悉化、复杂事物简单化,把读者从他们熟悉的事物引导到他们不熟悉的事物上来,通过他们对熟悉事物的已有经验来理解新事物,从而产生“啊,原来是这样”的认同感。比如有关国债发行的报道,财政部当年推出了一种新型国债,叫“开放式回购”。这个词如果直接抛给受众的话,恐怕没几个人明白。但是翻阅大量资料后,发现所谓“开放式回购”就是这种国债能够随时兑换成现金,就像活期储蓄一样,不同之处是这种国债可以进行买卖。这样通过活期储蓄来类比解释“开放式回购”,受众就容易懂了,才能对他们真正起到投资指导的作用。例如,《华盛顿邮报》在报道政府一项规模达100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时,幽默而风趣地使用了类比的技巧:1000亿究竟是多少?……以时间为例,1000亿秒等于31700年;以体积来比,1000亿张面值为1美元的钞票,需装15743辆货车;再以每张1美元的钞票长度来计算,1000亿美元的钞票可以排列1.5472亿万公里,那就是能够从地球排列到太阳还多余380亿张钞票。这条消息从时间、长度、体积等方面对1000亿美元进行类比折算,读者读来不但不感觉枯燥,相反使新闻显得更加活泼,同时也形象地说明了问题。记者在运用类比时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类比的事物必须是读者更为熟悉的,二是类比的事物比所报道的事物更简单,因为类比的目的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四、矿难:从“企业观察”对中国煤矿安全的描述所谓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况互相比较。对比能很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突出事物的特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对比能使人们在比较中对事物进行鉴别,从而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2007年8月25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刊登一篇题为“亮亮底———中国煤矿安全触底反弹”的报道,在对比的处理上颇具代表性。该报道说:无论是河南69人奇迹般生还,还是山东181人希望渺茫,中国过去几周的舆论关注又被矿难占据。不过,如果说矿难的消息是冰冷的,同样冰冷的数字却意外地显示,中国煤矿安全的总体水平在过去数十年中是在不断改善的。一家加拿大矿业咨询公司的数字显示,1950年代平均每年约有7万中国煤矿工人死于矿难,1980年代这个数字降到4万,1990年代为平均1万,2000年以来则是每年6000。一些中国最好的煤矿公司的矿工死亡率已经达到了同美国一样的水平。这则报道将中国50年代、80年代、90年代以及2000年中国矿难的数据组合处理,采用一种纵向的具有历史跨度的比较,从而雄辩地反映了中国煤矿安全总体水平的改善,并通过与美国的横向比较,使人们形象地感知到中国煤矿安全的现代水平。数字对比是直观反映事物变化的有效方法。而对不同境遇、不同时期的情景进行特写,并将这些特写“画面”进行对比,更是形象反映事物本质和发展态势的极佳途径。2007年7月12日,《南方周末》发表了一则评论,文章说,按照现行一年期存款利率3.06%计算,如果利息税取消,假设一个农民家庭有2万元储蓄,可得利息122.4元,这点钱,对富人来说不过是一杯酒,对小康人家是一次小聚,对下岗职工也许是半个月的生活费,对农民则是事关庄稼长势的一袋最好的肥料———尿素。一个简单的贫富画面的对比说明了取消利息税对于一般家庭具有的深刻意义。20世纪70到80年代,中国老百姓排队购物的现象非常普遍。当时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种现象后面的意义有多重要,而常驻北京的一些外国记者却做出了不同凡响的文章。日本朝日电视台评论员杉木依津子就此现象在日本《国际贸易》杂志发表一篇特稿,题为《从排队看变化》。文中写到:1979年在北京市民排成的队伍前面是“小山似的沾满泥巴的大葱”,有时是“泡在水里的豆腐”;1980年市民排队购买“刚刚采摘下来的西红柿”;1981到1982年,出售电视机的商店前开始有人排队了;而到1983年,一些大商场门前,清晨起就排起了购买名牌洗衣机的长龙。并由此得出结论说,北京市民排队的内容在六七年间发生的变化如此之大,从一个侧面最真实地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变化。而另一位外国新闻媒体驻北京记者则通过对“购物长龙在北京消失”这一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中国正在建立一种有别于计划经济的新经济体制。他的这一发现,离199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Unit 2 Shopping Lesson2(说课稿)-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三起)英语四年级上册
- 2024年三年级品社下册《马路不是游戏场》说课稿 山东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 第4章 旅游与区域的发展 第1节 旅游业的发展及其对区域的影响说课稿 中图版选修3
- Unit 1 Growing up 单元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外研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 下城区汽车租赁合同范本
- 保安奖罚合同范例
- 医用耗材寄售合同范例
- 加贸合同范本
- 专利注册合同范本
- 人工智能购销合同范例
- 河南2025年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招聘3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长沙穗城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验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版)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山东华鲁海运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2024年综合考核评价指标表及评分细则
- 品管圈PDCA改善案例-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
- 读书分享《给教师的建议》课件
- 《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工作指引》专题讲座
- 广东省茂名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期末试卷(含答案)
- 沙发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2024统编版新教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全册内容解读课件(深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