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灾害的多样性与成因_第1页
西北地区灾害的多样性与成因_第2页
西北地区灾害的多样性与成因_第3页
西北地区灾害的多样性与成因_第4页
西北地区灾害的多样性与成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北地区灾害的多样性与成因

作为一种自然社会现象,灾害通常是不同的,气候环境、地理环境和灾害机制不同,灾害情况也一样。西北地区作为一个自然的经济单位,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有许多共性。民国时期的西北地区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五省。1纵观民国时期西北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一、干旱、强灾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自然灾害发生频繁而严重。除了旱灾几乎无年不发,水灾、雹灾、风灾、雪霜灾、虫灾等也是严重危害农业生产,而且多种灾害同年发生的几率较高,呈现出多灾并发的特征。如1931年初,陕西、甘肃先后遭受干旱、虫灾、雹灾、风灾,一些地区还连降暴雨,鼠疫为患,造成西北地区灾民高达666万。1932年,陕西、甘肃遭受大旱、风雹黑霜灾、大水、霍乱等,灾民达420万以上。根据相关统计,民国38年的时间,陕西在同一年发生三种以上自然灾害的达到31个年份,占81.6%;甘肃同一年发生三种以上灾害的年份有34个,占89.5%;2据陕西赈务处的统计,1933年,陕西共遭旱灾92县,其中蝗灾36县;雹灾29县;水灾27县;疫灾13县;风灾11县;虫灾10县;霜灾10县;兵灾6县;其他灾6县。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在同一年发生的各类灾害中,旱灾是最严重的,比例高达31.08%,远远高于其他灾害发生比重。旱灾作为西北地区最主要、最常见的自然灾害,往往使民众损失惨重。1929年陕西、甘肃遭受严重旱灾,受灾面积广泛,甘肃灾情统计如下:从表1可以清楚地看出,甘肃受灾53个县中,全县受灾的为36个,占到一半以上;其余17个县中,有15个县受灾范围在60%以上,只有酒泉和成县受灾范围稍微小一些,分别占全县面积的15%和35%。陕西灾情也相当严重。于右任曾向国民党中央陈情陕西灾民的惨状,“省府新调查人口,统计每县约损失十之四,乡间房屋约损失十之六,树木约损失十之七,农村不特破产,无人烟者比比皆是,乡间学校完全毁坏,不入城市,不见学生。杨部师长冯钦哉、孙蔚如语我,部队入陕后,西路扶风、武功一带籍贯之兵士,以久役于外,请假回家省视,归后,不特不见父母,不见妻子,而且不见房屋,不见邻里者,不可胜计,多痛哭而返。此真天下之惨闻也。”(P4)南京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更是把正在遭受灾害的西北描绘得如人间地狱:“吾人甫入陕境,即觉凄惨阴森,一篇死气,接入眼帘者,非鸠形鹄面之灾黎,即纵横狼藉之死尸,触于耳鼓者,非啼饥号寒之哭声,即呻吟待毙之哀鸣,行于乡则数十里不见人烟,鸡犬之声无闻,人于市唯见断垣残壁与瓦砾荒墟而已。盖过岁以来,富有者大都破产,中等之家,类多沦为乞丐,贫寒者量已死亡殆尽矣。东西道上,扶老携幼迁徙逃生者,络绎不绝,妇孺之被卖出境者多如过江之鲫。多已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求生不得转速求死,坠井投崖,不一而足,甚有隐药于食,毒毙全家者。以故死亡速率,日益加剧。所谓万人坑者,每县必设,积无数饿殍,弃置而纳于一坑,并裹尸之席亦无之。”甘肃境内“人民求食不得,甚至以人肉充饥。定西县竟有子食其母者,为空前未闻之惨闻。”(P1)灾害惨状可见一斑。民国时期,陕甘多次出现因灾而人相食的惨剧。如“临夏人相食,死者相枕藉,埋尸达六万”(P1722)。陇县某地柳姓一家,“死亡殆尽,最后父亲将其十二岁女儿吃了。”据大公报记载:“道上有饿毙者甫行仆地,即被人碎割,血肉狼藉,甚至刨墓掘尸,割裂烹食。”“初则偷窃死尸,继则公然脔割,终则以婴儿、妇女的腿臂作腊肉,家居供食品,外出作干粮。各处税局翻检行客,常有人腿包裹其中。”据统计民国时期陕甘因灾而发生人相食的年份有7个,平均5年多出现一次,远远超过了历史时期。而这些食人惨剧中,除了1930年陕西的食人现象是由于雪灾、旱灾并发引起的,其他的年份毫无例外的都是旱灾直接造成的。民国时期的学者认为旱灾使受灾地区颗粒无收,是导致“人相食”的根本原因。“在一切天灾中,旱灾要算是西北顶重要的了。因为在西北虽有黄、渭、泾、洮诸河流,然因灌溉工事的不良(简直是没有灌溉技术之可言),所以虽有许多平原沃壤,如陕西之平原,乃因缺乏河流,且有河流,亦不能利用科学方法,灌溉旱田,故无数良田因缺乏雨水之故,致全数枯萎。”(P75)二、自然灾害发生的同步性和期次期内民国时期,西北各省自然灾害发生分布是不平衡的。总体看,陕西、甘肃灾情最重,其次是宁夏,新疆、青海则较轻。时人认为“甘灾重于陕西,陕西重于河南”。西北五省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相似,而自然灾害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自然灾害在某些年份和地区表现出同步性,但是由于西北地域辽阔,地质、气象条件复杂,因而西北各省自然灾害的发生,在时间上分布又是不平衡的,表现出明显的同步性和非同步性并存的特征。从时间上来讲,西北地区主要的自然灾害都发生在1920~1933年。1917年、1930年、1932年、1933年、1934年、1936年、1945年是西北地区灾害最多发时期,其他年份相对缓和。1912~1949年,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同年发生5种及其以上灾害的年份共有20个,占38年的52.6%;陕西和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同年发生5种及其以上灾害的只有1917年、1930年、1932年、1933年、1934年、1936年、1945年等7个年份,占18.4%。可见,甘宁青灾害发生同步性的几率较大,而陕西和甘宁青灾害发生同步性的几率则减少。同时,陕西同时发生多种自然灾害时,甘肃、宁夏、青海等省不一定发生;而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发生重大灾害时,陕西却不一定很严重,表现出不同步性。如1920年北方大旱,西北只有陕西受灾严重,而其他省份则无大旱灾。1928~1931年的大旱灾主要波及陕西、甘肃、宁夏,而青海则不严重。可见,民国时期西北地区在灾害发生在时间上、地域上以及灾害种类上,表现出同步性与非同步性并存的特征。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自然灾害还呈现出三次高峰期。1920~1921年,西北地区出现第一个灾害高峰期,主要灾害是旱灾和地震,以陕西、甘肃旱灾,甘肃地震为主。1928~1931年,西北地区达到第二个灾害高峰,主要是五省普遍发生的旱灾和新疆的地震。1932年之后,灾情开始缓解。1941~1945年,西北地区灾情达到第三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和第二个高峰间隔8年,第二个高峰和第三个高峰之间间隔10年左右,间隔期看似并没有缩短,但是灾期却明显延长。第一个灾害高峰期持续两年,第二个高峰期持续4年,第三个高峰期持续5年左右。从旱灾情况看,1912~1920年,包括新疆在内五省共有70个县受旱灾。而1920~1921年,仅陕西就有121个县受灾。1922~1927年,陕甘两省共有182县遭旱灾,而1928~1931年,陕甘两省就有485个县受灾,远远超出前6年总和。1945年陕甘两省142个县受灾。可以明显看出,1920年左右、1929年左右、1945年左右出现了旱灾高峰值。其次是水灾,1912~1919年,陕西、甘肃共有43个县遭受较为严重水灾。而1920~1921年陕西、甘肃两省遭受水灾即达65个县,超出8年总和。1922~1927年,陕甘共94个县受灾。1928~1932年,陕西、甘肃两省就有168个县受灾,超出前6年总和。与前两次高峰相比,1945年左右只是出现了旱灾的高峰值,并没有出现水灾的高峰值,因此,1945年可以看做一个小高峰值。可见,同步性与非同步性并存,出现三次程度不同的高峰是西北地区自然灾害在时间上表现出来的明显特征。三、统计分析和结果在体制机制方面,各与相邻省份、省及江南地区、针对前一地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自然灾害明显表现为地域上的不平衡性。旱灾、水灾、霜雪冻灾、泥石流、雹灾、虫灾等频繁发生,分布地区不均。可见,因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差异性,各种自然灾害在西北发生的地域呈现出不平衡性。一般来讲,大的自然灾害,往往超出一省或几省范围。民国时期发生的几次较大的自然灾害都是多省、多流域发生。1920年中国北方大旱,主要发生于黄河流域的直隶、河南、陕西、山西、山东五省。1928~1931年的旱灾则暴发于黄河流域的陕西、甘肃、河南和长江流域的四川。1931年江淮流域大水则涉及湖南、安徽、湖北、陕西、云南等23个省份。西北地区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在气候和自然环境上,秦岭以北地区表现出和同属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山东、河北等省的相似性,秦岭以南地区则表现出同属长江流域的湖北、四川、甚至湖南、江浙的相似性和关联性。因此,自然灾害发生时,往往表现出地域的相关联性。陕西、甘肃大部分地区、宁夏属于黄河水系,与同属黄河流域的河南、内蒙古、山西、河北、山东等省同时发生旱灾的几率较大。近200多年的气象资料表明,西北五省与相邻省份如内蒙、河南、四川、湖北等省同年发生旱灾的几率高达31%,其中与同属于黄河流域的临近省份如河南、河北等省同年发生旱灾的几率高达30%。秦岭以南的陕西、甘肃陇南地区属于长江水系,是西北地区发生水灾最频繁地区,也与相邻省份表现出灾害关联性。陕西南部、甘肃南部与同属长江水系的相邻省份四川、湖北等省同年或者同时发生水灾的几率较大。200多年的气象资料表明,西北地区与相邻省份同年或者同时发生水灾的几率为50%,其中陕南、陇南与湖北、四川同年发生水灾的比例达到43%。1920年黄河流域的陕西、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五省旱灾严重。陕西“被灾各区,道殣相望,死亡之数,日以千计”。河北顺德,19万多居民中,有3万多人饥饿而死。山东济源“尸尸遍野,豺狼满道,几成禽兽世界”(P140)。这次旱灾,陕西灾民1267895人,山西灾民500万人,河南灾民7473835人,山东灾民3799838人,直隶灾民900万人,五省灾民合计2700万以上。1928~1931年,华北和西北同时发生旱灾,同时向其他地区延伸。山东旱灾扩展到苏北、皖北,而西北的灾情向四川、湖北延伸。1928年,湖北灾民900万,被列为重灾区;四川被灾100多县,和陕西、甘肃相邻的川北和川西北地区旱情严重,五谷绝收,井河干涸,灾民达到800多万。1931年,长(江)淮(河)汉(江)发生大水灾,湖北灾情严重,武汉三镇被淹在水中一个多月,大批民房倒塌,受灾人口78万。而陕西南部、甘肃南部还有关中地区也水灾严重。据记载:“秋夏之交,天雨连绵,关中区黄河、渭水两流域,汉中区汉水、丹江两流域支流分歧,山水暴发,纵横泛滥,冲崩堤堰田亩在在皆是,计有四十六县之多。”(P130)长江支流汉江因暴雨河水大涨,上游决口,淹没沿岸庄稼,大量沿岸房屋和居民受灾。“沿江石泉、镇坪、岚皋、紫阳、平利、白河、镇巴等十余县,尽成泽国。”白河县全境被淹,灾民5万以上;镇安“大雨六昼夜不止,山水暴发,因受灾相继死亡者1200余人。”(P133)1931年国民政府成立了全国性的救灾委员会——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把水灾严重区域划分为九个区域,分别是:宁属区、江北区、芜湖区、皖北区、九江区、武汉区、郑州区、长沙区、济南区、长安(陕西)区等。国民政府把陕西被列为需要急赈的第九区,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陕西水灾与江淮地区水灾同等严重。综上所述,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自然灾害发生区域分布不平衡、与相关省份的相联性,是其又一显著特征。四、陕西知识产权灾害发生的频次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旱灾、水灾、地震、雹灾、雪霜灾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呈现增长趋势。首先,西北地区旱灾的频次逐渐增高。从隋代到民国时期,旱灾发生的频次逐渐增高。从表5可以看出,自隋代到民国时期,旱灾的频次逐渐增强。隋唐五代时期,陕西2年半左右才会遇到一个旱灾年,宋辽金元时期,2~3年才会遇到一个旱灾年;明代、清代,1~2年左右才会遇到1个旱灾年;而民国时期几乎每年都有旱灾发生。同样,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在隋唐、宋辽金元时期3年多才会遇到一个旱灾年;明代、清代也是2~3年才会有一个旱灾年,但是民国时期几乎每年都有旱灾发生。西北地区大旱灾的频次也在增高。隋唐五代时期,陕西共发生大旱灾、特大旱灾36次,平均10.56年就有一次;宋辽金元时期,共发生大旱灾、特大旱灾46次,平均8.91年就有一次发生;明代发生大旱灾、特大旱灾93次,平均2.98年就有一次;清代共发生大旱灾、特大旱灾36次,平均7.44年有一次;民国时期,陕西共发生大旱灾、特大旱灾9次,平均4.22年发生一次。隋唐五代时期,甘宁青三省发生大旱灾、特大旱灾12次,平均31.67年发生一次,宋辽金元时期发生40次大旱灾、特大旱灾,平均10.25年发生一次;明代发生大旱灾、特大旱灾51次,平均5.43年发生一次;清代发生46次,平均5.83年发生一次;民国时期发生9次,平均4.22年发生一次。从上分析可以得出西北地区发生旱灾是非常频繁的,与历史时期相比,民国时期,无论是一般旱灾,还是大旱灾、特大旱灾总体上都呈现出频次增强的趋势。其次,西北地区水灾的频次也逐渐增高。从隋代到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水灾发生越来越频繁。从表6可以看出,自宋代以来,陕西水灾发生频次逐渐增强,甘肃、宁夏、青海则从隋唐五代平均10年发生一次洪涝灾害,到民国时期平均不到两年就有一次洪灾发生,呈现出非常明显的频次增强的特点。陕西发生雹灾频次在元代、明代、清代、民国时期分别是次/年10.78、次/年4.47、次/年1.66、次/年1.27,甘宁青在分别是1次/年6.93、1次/年5.53、1次/年1.64、1次/年1.05。可见,自元代以来,雹灾在西北地区也呈现上升趋势。民国时期,西北地区8级以上大地震也呈现增长趋势。780~1969年,西北地区共发生8级以上地震6次,民国时期则占了3次,占50%,分别是1920年海原地震、1927年古浪地震、1931年富蕴地震。除此外,雪霜灾、虫灾也呈现出越来越频繁的趋势。另外,根据夏明方先生的统计,15世纪,陕西水旱风暴霜灾频次是1次/1.23年,16世纪是1次/1.82年,17世纪是1次/1.92年,18世纪是1次/2.0年,19世纪是1次/2.04年,20世纪上半叶是1次/0.59年。(P30)很显然,19世纪以来,陕西水、旱、风、暴、霜灾的频次越来越强。20世纪上半叶,各种主要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间隔明显缩短,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民国时期西北自然灾害的频繁性。五、干旱灾害路灾害学理论认为,某些灾害的发生往往会引发其他灾害发生,称为灾害链。灾害链主要有五种:因果型灾害链、同源型灾害链、重现型灾害链、互斥型灾害链、偶排型灾害链。地震与干旱,这两种灾害之间有较强的关联性,在一些地区,地震发生前,往往有大干旱发生。地震和干旱有一定关联,属于地质运动造成的同源性灾害链。民国时期,西北地区呈现出两次明显的地震和旱灾灾害链。第一次是1920年左右,甘肃的地震和陕西、甘肃旱灾形成了灾害链;第二次是1927年甘肃地震、1931年新疆富蕴地震和1929~1931年西北地区的大旱灾形成较长时间的灾害链。首先,1920年前后的旱灾和地震形成灾害链。1919年开始,陕西(还有直隶、山东、河南、山西)等北方五省出现了严重干旱,1920年几乎一年没有降雨,陕西各地赤地千里,“潼关以东,则亢旱犹昔;大路上尘土盈天,田野一片赤土,人民嗟怨。”(P138)据北洋政府赈务处的统计,1920年,陕西等五省受灾县达340个(其中陕西75县),约占5省总县数的60%,受灾面积271.27万余里,灾民3000万,死亡50多万,甘肃也有部分县受旱灾严重。1920年12月,甘肃海原(1929年后划归宁夏)发生8.5级地震,震中烈度为12。此次地震中,海原、西吉、固原、静宁等地受灾严重,死亡人口20多万;海原县城建筑物全部倒塌,全县死亡人口7万多人。这次地震在东起庆阳、南至西和、北达灵武的今天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形成长达200多公里的地震破裂带,造成20多万人的死亡。有感范围波及北京、山东、安徽、江苏等12省。(P230)直至1921年,陕西等北方五省的旱情还没有缓解,陕西还有46个县继续遭受严重干旱,占陕西总县数的一半。1919~1921年,西北地区形成了一个长达三年的旱灾—地震—旱灾的灾害链。其次,1927~1931年前后,西北地区形成了一个长时间的地震和旱灾灾害链。1927年,甘肃古浪发生8级地震,古浪、武威等地受灾严重,死亡5万多人。在此之前的1922~1925年黄河中上游的甘肃、陕西两省已经呈现出旱情扩大的趋势,陇东、陕北、关中、天水、定西等地区相继出现旱情。192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